2016年最新先天性漏斗胸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漏斗胸的诊断鉴别方法是什么

漏斗胸的诊断鉴别方法是什么漏斗胸的诊断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即确诊、明确程度和判断有无胸腔脏器压迫及合并畸形。
漏斗胸根据胸廓的视诊可立即诊断,多自第3肋骨至第7肋骨向内凹陷变形,在胸骨剑突上方凹陷最深,剑突的前端向前方翘起。
肋骨的前部由后上方急骤向下方斜走,胸廓上下变长,前后径距离缩短,严重者胸骨下段最深凹陷处可与脊柱相接触,甚至抵达脊柱的一侧,产生心肺压迫症状。
一、漏斗胸的诊断检查方法(一)漏斗胸的病史采集要点1、胸廓凹陷的部位、范围、程度,凹陷是否对称。
2、胸廓凹陷随年龄增长发生的进展情况,3、患者是否伴有呼吸道症状,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肺活量的变化,以及循环系统的症状,如活动后心悸、气促,甚至心前区疼痛。
(二)漏斗胸的体格检查要点1、一般情况患儿发育及营养情况、体重、精神、生命体征。
2、局部检查①漏斗胸腔积液量法患者仰卧,在漏凹陷部注水,测量可容水量,严重者可达200ml 左右,需考虑年龄、身高和体重的因素。
②漏斗胸指数(F21)是判断畸形程度的指数之一,计算式为:F2I=a×h×c/AXBXC。
其中:a:漏斗胸凹陷部的纵径。
b:漏斗胸凹陷部的横径;c:漏斗胸凹陷部的深度。
A:胸骨的长度;H:胸廓的横径;C:胸骨角至胸椎的最短距离。
凹陷程度的判断标准:重度F2I>0、3;中度0、3>F2I>0、2;轻度F2I<0、2。
3、漏斗胸的全身检查①是否有平背及圆背,是否有肩部前倾,脊柱侧弯。
②女性双侧乳腺发育情况。
③有无呼吸及循环系统的体征,如肺部的啰音,胸骨左缘收缩期杂音。
(三)漏斗胸的辅助检查要点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一般正常,当患儿合并肺部感染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②血生化一般无明显异常,如患儿心脏受压,心肌缺氧,心酶增高。
可有骨碱性磷酸酶降低;微量元素缺乏,特别是钙、磷、维生素D等。
二、漏斗胸的鉴别诊断方法漏斗胸需要和下面疾病鉴别:1、鸡胸鸡胸亦称鸽胸,即胸骨向前突起,两侧肋软骨下陷的胸壁畸形,可分为对称性和不对称性鸡胸,约20%合并脊柱侧弯。
漏斗胸治疗方法

漏斗胸治疗方法漏斗胸,也叫漏斗胸畸形或凹陷胸,是一种胸部外形异常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胸骨或胸骨附近的肋骨向内凹陷。
这种畸形胸部外观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还可能影响呼吸和心脏的正常功能。
因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见的漏斗胸治疗方法。
首先,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医生会对漏斗胸进行不同程度的评估。
一些患者可能只有轻微的漏斗胸,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只需观察其发展情况。
而对于那些较严重的漏斗胸患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保守治疗方法是指通过外力矫正和锻炼来改善漏斗胸的情况。
其中,外力矫正主要是通过背带或矫形衣物的使用来增加压力和支撑,促使胸廓向正常方向发展。
矫形衣物通常是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锻炼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保守治疗方法。
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力量训练,可以帮助增强胸廓和胸肌的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漏斗胸的情况。
手术治疗是一种更为常用且有效的漏斗胸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情况,手术治疗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儿童手术和成人手术。
儿童手术适用于那些发育中的患者,一般在11岁至14岁之间开始进行。
儿童手术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矫正胸廓的形态,促进胸廓正常发育。
手术时,医生会在患者的胸骨下部切开,然后用骨石膏或者其他支架固定,使胸廓保持正常的形态。
成人手术主要适用于那些已发育成熟,但漏斗胸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
与儿童手术不同,成人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漏斗胸患者的呼吸和心脏功能。
手术方法一般是通过在胸廓上做一个小切口,然后将一个金属支架或一个特殊的塑料支架插入胸腔,以托起凹陷的部分,使胸廓恢复到正常位置。
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术后护理和恢复训练,以帮助胸廓尽快恢复正常功能。
除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外,漏斗胸患者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改善病情。
例如,物理治疗可以通过按摩和运动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胸廓的形态。
如果患者有呼吸问题,呼吸训练和吸氧疗法可能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漏斗胸ct测量标准

漏斗胸ct测量标准
漏斗胸是一种胸廓畸形,其特征是胸骨前突和胸廓变形,通常
会引起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障碍。
CT扫描是用于评估漏斗
胸的一种常见方法,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解释漏斗胸CT测量的标准。
首先,CT扫描可以提供关于漏斗胸的详细解剖结构信息,包括
胸廓的形态、胸廓的尺寸以及内部器官的位置。
在进行漏斗胸CT测
量时,通常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横断面测量,CT扫描可以通过横断面图像提供胸廓的具体
尺寸和形态信息,包括胸廓的前后径、横径和斜径等。
这些测量数
据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胸廓的畸形程度和影响范围。
2. 三维重建,利用CT扫描可以进行三维重建,从而更直观地
观察漏斗胸的形态特征,包括胸廓的前突程度、胸廓的扁平程度等。
这对于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非常有帮助。
3. 胸廓角度测量,在CT图像中,可以测量胸廓的角度,如胸
骨角度、肋骨角度等,这些角度的改变可以反映漏斗胸的程度和类
型。
此外,漏斗胸CT测量的标准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和体格特征等因素。
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患者,在胸廓形态上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CT测量时需要参考相应的正常值范围。
总的来说,漏斗胸CT测量的标准是基于对胸廓形态的详细测量和分析,结合患者的个体特征来进行评估。
这些测量数据可以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手术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先天性漏斗胸治疗进展

先天性漏斗胸治疗进展吕方启【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3)011【总页数】8页(P761-768)【关键词】先天性漏斗胸;手术;评估【作者】吕方启【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外科,山东泰安2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5.1胸壁先天性畸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凹陷畸形(漏斗胸,pectus excavatum)和凸出畸形(鸡胸,pectus carinatum)。
漏斗胸是最常见的胸壁先天性畸形,机理在于出生时或在青春期肋软骨异常增生、伸长,并发生向前或向后的位移和变形[1]。
漏斗胸发生率约为1/300~1/800,男、女之比约为4∶1[2]。
可分为先天性漏斗胸和获得性漏斗胸。
病因及发病机理各论不一:认为与家族性遗传有关联;胸骨下韧带挛缩;膈肌胸骨部发育过短,胸骨下部向内牵拉所致等等[3]。
都是由于下胸部肋软骨及肋骨过度发育,胸骨代偿性的向后移位而形成本病;获得性漏斗胸可由胸壁疾病、心脏手术、胸部创伤等引起。
根据畸形外观可分为对称型和非对称型。
多数漏斗胸患者无症状,部分患儿表现为劳力性气促,畸形严重者可压迫心肺而影响其功能,对患儿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漏斗胸自愈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年龄越大,心肺功能的损害就越重,术后恢复也越慢,大龄患儿和成人患者还存在自卑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4]。
目前,小儿外科的发展方向正趋向于“微创化”和主动修复,胎儿外科、新生儿外科则追求更早的发现和矫治畸形,使之尽快符合人体的解剖机能和达到生理平衡,故畸形矫正愈早愈好[5]。
纠正漏斗胸的手术方式有多种,包括Wada胸骨翻转术及其改良术式,Ravitch胸骨上举术及其改良术式,vacuumbell装置无创吸引术等。
1998年美国Nuss D博士首先报道采用微创手术修复漏斗胸(minimally invasive repair of pectus excavatum, MIRPE) 或NUSS手术取得成功,并具有良好的中、远期效果[6],得以世界风靡。
漏斗胸的正确诊断及诊疗

漏斗胸的正确诊断及诊疗
1:漏斗胸根据胸廓的视诊可立即诊断:
多自第3肋骨至第7肋骨向内凹陷变形,在胸骨剑突上方凹陷最深,剑突的前端向前方翘起。
肋骨的前部由后上方急骤向下方斜走,胸廓上下变长,前后径距离缩短,严重者胸骨下段最深凹陷处可与脊柱相接触,甚至抵达脊柱的一侧产生心肺压迫症状。
2:根据漏斗胸胸骨凹陷的位置:
根据漏斗胸胸骨凹陷的位置可分为左右对称凹陷和不对称凹陷两种类型不对称凹陷以右侧凹陷较深多见,胸骨体腹面转向右侧、严重时可旋转90°。
根据前胸壁凹陷的范围和胸廓畸形表现,贺延儒等将漏斗胸分为4种类型:广泛型、普通型、局限型、混合型或不规则型。
并将漏斗胸患儿常见的两肩前倾后背呈弓状、前胸下陷以及腹部隆起等表现称之为"漏斗胸体征"。
3:临床上有很多方法确定漏斗胸的程度:
漏斗指数(FI)是判断畸形程度的方法之一。
其分析方法是:重度:F I>0.3;中度:0.3>FI>0.2;轻度FI<0.2。
临床诊断常有X线和CT:X线剖位胸片可见下段胸骨向后凹陷,与脊柱间的距离缩短。
CT图象凹陷更为确切清晰。
漏斗胸在临床上非常容易诊断,畸形一目了然。
4:漏斗胸腔积液量法:
患者仰卧位,在漏斗胸凹陷部注温水,然后用注射器抽出积水测量水量,这也是判断漏斗胸程度的一种方法,须考虑年龄、体重和身高的因素重度患者的容水量可达200ml左右。
有人用橡皮泥法测量,道理相同。
漏斗胸诊疗指南

漏斗胸诊疗指南
【诊断依据】
1、症状:轻者无症状,重者常患感冒,活动后气促、
乏力、心悸等。
2、体征:胸骨中下段及相应肋软骨内陷,外观呈漏
斗状,心界左移,严重者胸阔扁平、胸椎后凸。
3、X线检查:侧位片见胸骨下段内陷,压迫心脏。
4、心电图:多有不全性右束支传导组滞。
5、超声心动图:严重者有心室舒张功能障碍。
6、肺功能:多异常。
【术前检查】
1、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能全套,HIV。
2、辅助检查:心脏彩超,心电图,胸片,肺功能。
3、漏斗指数:<0.1轻度;0.1-0.2中度;0.2-0.3重度;>0.3极重度。
【治疗方案】
1、胸骨抬举+钢板固定术。
2、Nuss手术。
2016年最新先天性漏斗胸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参考模板)

先天性漏斗胸(2016年版)一、先天性漏斗胸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先天性漏斗胸(ICD-10:Q67.601),行漏斗胸NUSS 手术(ICD-9-CM3:34.74008)或胸腔镜下漏斗胸NUSS手术(ICD-9-CM3:34.740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病史:发现前胸壁凹陷。
2.症状:胸闷,胸痛,心律不齐,运动耐力下降,易发生呼吸道感染,食欲低下。
3.体征:胸骨体向背侧下陷,下部肋软骨向背侧弯曲,双侧肋外翻,特殊体形:头颅前伸、两肩前倾、前胸下陷、后背弓状、腹部膨隆。
4.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胸部CT重建、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胸部CT:胸骨体凹陷,胸骨后与脊柱前间隙距离明显缩短,心脏受压移位。
诊断方法:病史+体征可确诊。
5.病情分级:胸部CT测量Haller指数(HI)。
轻度:HI<3.2中度:3.2≤HI≤3.5重度:HI>3.5(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明确诊断先天性漏斗胸,且程度为中度及以上;或外观畸形改变明显,不能忍受。
(四)标准住院日。
5-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67.601先天性漏斗胸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肺功能、胸部CT。
第一节 漏斗胸

第一节漏斗胸漏斗胸(funnel chest)是胸骨连同肋骨向内向后凹陷,呈舟状或漏斗状;胸骨体剑突交界处凹陷最深。
有家族倾向或伴有先天性心脏病。
有人认为此畸形是由于肋骨生长不协调,下部较上部迅速,挤压胸骨向后而成;亦有认为是因隔肌纤维前面附着于胸骨体下端和剑突,在隔中心键过短时将胸骨和剑突向后牵拉所致。
【临床表现】婴儿期漏斗胸压迫症状较轻者常未被注意。
有些虽有吸气性喘鸣和胸骨吸入性凹陷,但常未能检查出呼吸道阻塞的原因。
患儿常体形瘦弱,不好动,易得上呼吸道感染,活动能力受到限制。
用力呼气量和最大通气量明显减少。
活动时出现心慌、气短和呼吸困难。
体征除胸廓畸形外,常有轻度驼背、腹部凸出等特殊体型。
心脏X线检查和心电图常有心脏向左移位和顺时钟方向旋转。
X线侧位胸片可见下段胸骨向后凹陷,与脊柱间的距离缩短。
CT图像凹陷更为确切清晰。
【治疗】有些症状不明显的患儿是因心理因素或美容因素而来就诊。
除畸形较轻者外,应予手术治疗。
早期手术效果较好,3-4岁后即可手术矫治。
手术原则:①切断隔肌与胸骨、剑突的附着部分,充分游离胸骨和肋软骨背面;②将所有下陷肋软骨与肋骨、胸骨的连接处切断,过长者楔形切除一小段;③在胸骨柄与胸骨体交界处平面横断,抬起下陷部分,矫正整个胸廓畸形,并妥善固定(分用金属支架固定或无支架固定两种),称为胸肋抬举术。
除抬举术外还有一种胸骨翻转术(分无蒂胸骨翻转术及上、下带血管蒂胸骨翻转术两种),即按上述手术原则“①”步骤完成后,自下而上沿凹陷的肋软骨边缘切断肋软骨与肋间肌,再横断胸骨,形成游离的胸骨肋软骨骨瓣,作180°翻转后放回原处缝合固定。
前一种无蒂法为将两侧胸廓内动静脉结扎切断,并切断腹直肌附着点,形成完全游离;后一种带蒂法系将胸骨带着左、右胸廓内动、静脉和腹直肌或只带腹直肌蒂翻转180°,使形成十字交叉状,再予合适的固定。
带蒂法术后可维持胸骨正常血运,确保胸骨正常发育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天性漏斗胸(2016年版)
一、先天性漏斗胸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先天性漏斗胸(ICD-10:Q67.601),行漏斗胸NUSS手术(ICD-9-CM3:34.74008)或胸腔镜下漏斗胸NUSS 手术(ICD-9-CM3:34.740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病史:发现前胸壁凹陷。
2.症状:胸闷,胸痛,心律不齐,运动耐力下降,易发生呼吸道感染,食欲低下。
3.体征:胸骨体向背侧下陷,下部肋软骨向背侧弯曲,双侧肋外翻,特殊体形:头颅前伸、两肩前倾、前胸下陷、后背弓状、腹部膨隆。
4.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胸部CT重建、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胸部CT:胸骨体凹陷,胸骨后与脊柱前间隙距离明显缩短,心脏受压移位。
诊断方法:病史+体征可确诊。
5.病情分级:
胸部CT测量Haller指数(HI)。
轻度:HI<3.2
中度:3.2≤HI≤3.5
重度:HI>3.5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明确诊断先天性漏斗胸,且程度为中度及以上;或外观畸形改变明显,不能忍受。
(四)标准住院日。
5-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67.601先天性漏斗胸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肺功能、胸部CT。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脊柱X线片。
(七)治疗方案的选择。
Nuss术
(八)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可使用二代头孢类抗菌素。
(九)手术日。
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即可手术。
1.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维持生命体征药物及麻醉用药。
3.手术植入物:Nuss板
4.手术方式:Nuss术
(十)术后恢复。
术后住院恢复4-6天。
1.基本治疗方案:嘱患者术后矫正站姿、坐姿。
2.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胸部X线片
3.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可使用二代头孢类抗菌素。
如出现术后感染或排斥,可结合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十一)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体温正常,手术切口愈合良好,生命体征平稳,完成复查项目。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二、先天性漏斗胸临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先天性漏斗胸(ICD-10:Q67.601)
行Nuss术(ICD-9-CM-3:34.74008 ICD-9-CM-3:34.7401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8日
备注:
1.院内感染(是/否)院感名称:
2.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原因:抗生素名称:使用时间:天
3.延长住院时间原因:
4.退径(是/否)退径原因:
5.其他特殊事项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