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态学-2.1自然界中微生物和它们的1
微生物生态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各种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微生物和其它生物的关系;微生物与物质循环;第一节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微小、代谢营养类型多样,适应能力强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微生物的分布生境的特征在某些生境中,高度专一性的微生物存在并仅限于这种生境中,并成为特定生境的标志。
一、空气中的微生物(理解并掌握)1)无原生的微生物区系;2)来源于土壤、水体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3)种类主要为真菌和细菌,一般与其所在环境的微生物种类有关;4)数量取决于尘埃数量;5)停留时间和尘埃大小、空气流速、湿度、光照等因素有关;6)与人类的关系:传播疾病、造成食品等的污染制备微生物气溶胶实现群体免疫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无菌操作技术二、水体中的微生物一)江河水(理解并掌握)1)数量和种类与接触的土壤有密切关系;2)分布上更多的是吸附在悬浮在水中的有机物上及水底;3)多能运动,有些具有很异常的形态(例如柄细菌);4)靠近城市或城市下游水中的微生物多,并且有很多对健康不利的细菌,因此不宜作为饮用水源;5)水体自身存在自我净化作用:a)致病菌一般对营养要求苛刻,因此在一般的水中只能存活2-3天;b)水表微生物会受辐射等作用而被杀灭;c)原生动物等的吞噬作用;d)由固形物吸附再沉积到水底;饮用水的微生物指标:总菌数: < 100个/ml大肠杆菌:< 3 个/L 水中的病原微生物会对水质产生重要影响严重污染的水会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危害人类健康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 , VBNC state)细菌处于不良环境条件下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或休眠状态。
微生物生态上课讲义

菌数(cfu/g) 108 105
105 - 106 104 - 105
104
生物量(g/m3) 160 200 160 32 38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soil microorganisms in soil
Other organisms 0.2% actinomycates 13% fungi 3%
低温环境 嗜冷菌中的某些固 N 微生物在 1 ℃下还可以固 N。
强酸环境 嗜酸菌;氧化硫硫杆菌能在 pH 0.9 -4 范围生长,最适 pH 为 2.5左右。
强碱环境 嗜碱菌 Bacillus rotans 能在 pH 11下生长。
高盐环境 极端嗜盐菌,最适生长盐浓度为2.5-5.0摩尔/L.
高压环境 深海中的极端嗜压菌 Pseudomonas bathycete 能在 1.01×108 Pa,3 ℃
微生物生态
第一节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 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生态系统(Ecosystem ):
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 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 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微生物生态学
寻找新的致病微生物
从不可培养微生物中寻找新的基因、新的蛋白
据报道,美国recombianant biocatalysis Inc公司目前已从不可培养 微生物中获得了约300个与工业生产相关的新蛋白
空气中的微生物密度 农村 < 城市 高空 < 低空 海洋上空 < 陆地上空 畜厩、街道、医院、宿舍区微生物密度大 高山、海洋、森林、旷原微生物少
微生物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微生物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环境中的相互关系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科学,而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主要阐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从生产力、物质转化和生态平衡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微生物与生产力生产力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量。
微生物通过其高效的生物化学反应而显著地影响着生产力。
首先,微生物活动鼓励了植物的生长。
例如,植物根部的微生物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内源性的氨基酸,这些化合物可以为植物提供相应的氮营养。
其次,微生物还通过分解有机物来释放养分,促进植物生长。
例如,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质的过程中产生的氮化合物、磷化合物和微量元素等成分可以成为植物营养素的来源。
因此,微生物对生产力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微生物与物质转化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其多样化和复杂的代谢反应来促进上下游物质的循环利用。
例如,通过分解死亡的动植物,微生物可以将其有机物质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盐,并释放出能量和热量。
这些盐可以被其他生物利用,形成食物链并滋养整个生态系统。
微生物同样也参与了其他种类物质的转换。
例如,许多微生物可以进行光合成作用,产生氧气和能量。
其他微生物又可以以氧为代价将硫化物和硫酸盐转化为氧化物,这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中的氧化还原平衡。
此外,微生物还能够进行一系列的去污和去除废物物质的反应,这些反应能够帮助维持水和土壤的清洁和净化。
三、微生物与生态平衡微生物在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微生物能够在环境中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
例如,许多微生物可以降解有机溶剂、农药等化合物,净化环境并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此外,微生物还能够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减轻生态系统下层的竞争和压力。
微生物还在土地质量和农业生产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例如,微生物通过其活性酶分解和溶解有机质并改良土地结构。
它们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控制方法来保护农作物,如利用寄生微生物杀死有害的昆虫和细菌。
微生物生态学ppt课件

嗜热菌 嗜冷菌 嗜酸菌 嗜碱菌 嗜盐菌 嗜压菌 抗辐射的微生物
1. 嗜热微生物(嗜热菌) 嗜热微生物主要为嗜热细菌。可分为5类:
耐热菌:最高生长温度45 ~ 55 oC,最低<30 oC; 兼性嗜热菌:最高生长温度50 ~ 65 oC,最低<30 oC; 专性嗜热菌:最适生长温度65 ~ 70 oC,最低42 oC; 极端嗜热菌:最高生长温度>70 oC,最适>65 oC,最低
随着人畜排泄物或病体污物而进入水体的动植物致病 菌,一般难以长期生存,但由于水体的流动,也会造 成病原菌的传播甚至疾病的流行。
较深的湖或淡水等生境中,因光线、溶氧和温度等 的差异,微生物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带: 沿岸区(浅水区):蓝细菌、藻类和好氧微生物; 深水区:厌氧光合细菌和一些兼性厌氧菌; 湖底区:严重缺氧,只有一些厌氧菌生长。
对饮用水来说,更重要的指标是其中微生物的种 类。因此,在饮用水的微生物学检验中,不仅要检查
其总菌数,还要检查其中所含的病原菌数。
由于水中病原菌的含量总是较少,难以直接找到,
但只要通过检查水样中的指示菌——E.coli数即可
知道该水源被粪便污染程度,从而间接推测其他病
原菌存在的概率。检验E.coli可用以前介绍过的伊
集到处在同温层和大气中层的微生物,其中包括两种细菌
和四种真菌,(藤黄分枝杆菌),(蝇卷霉),(黑曲
霉),(点青霉),后来,又从85km的高空找到了微生 物。这是目前所知道的生物圈的上限。
为防止空气中的杂菌对微生物培养物或发酵罐内 的纯种培养物的污染,可用棉花、纱布(8层以上)、 石棉滤板、活性炭或超细玻璃纤维过滤纸进行空气过
微生物在空气传播的距离是无限的,因而其分布 是世界性的。
自然环境中微生物PPT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在环保上的应用
生物修复
利用微生物降解和转化污染物,降低污染物的毒 性。
污水处理
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水,降低污染物含量,实现污 水资源化利用。
有机废弃物处理
利用微生物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肥料、沼气等资 源,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06
微生物的危害与防治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传播疾病
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是导致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常见原因,如 霍乱弧菌、流感病毒等。
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细菌
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它们 主要来自土壤、水体等自然环境,
也有人为污染源。
空气真菌
空气真菌包括霉菌、酵母菌等, 它们在空气中飘浮,有时会引发
人类和动物的呼吸系统疾病。
病毒
病毒是一种极其微小的微生物, 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可引起人类
和动物的多种疾病。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高温环境中的微生物
分解方式
微生物通过分泌酶将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如氨基酸、单糖和脂肪酸等, 再进一步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03
生态意义
分解有机物是自然环境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
转化物质
1 2 3
转化物质
微生物能够将一些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如将 氨气转化为硝酸盐、将硫化物转化为硫酸盐等。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其形态、结构、生理和遗传 特征,微生物可被分为细菌、真 菌、藻类、原生动物和病毒等不 同类型。
微生物的特点与功能
体积微小
繁殖快
微生物的体积非常微小, 通常在微米级别,因此
肉眼难以观察。
微生物具有极快的繁殖 速度,可以在短时间内
微生物生态学的知识点

微生物生态学的知识点
关于微生物生态学的知识点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及微生物资源地开发
土壤中的微生物:含量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藻类>原生动物
水体中的微生物:淡水型、海水型
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来自土壤,动和水体。
工农业产品中的微生物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嗜酸、嗜碱、嗜热、嗜冷、嗜盐、嗜压、抗辐射微生物。
生物体内外的正常菌群
二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互生:混菌培养
共生:如固氮菌与豆科植物间的共生,瘤胃微生物与反刍动物间的共生
寄生:如蛭弧菌与其宿主细菌间的`寄生
拮抗:如拮抗性放线菌能产生多种抗生素
三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碳素循环: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来实现。
氮素循环:生物固氮硝化作用同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氨化作用铵盐同化作用异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反硝化作用亚硝酸氨化作用。
硫素循环与细菌沥滤:同化性硫酸盐还原作用脱硫作用硫化作用异化性硫酸盐还原作用异化性硫还原作用。
四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1 微生物治理污染;
2 沼气发酵与环境保护;
3 用微生物检测环境污染。
第二部分方法:对于本章的学习,首先应该结合资料认真学习课本知识,掌握全章的结构和内容,还要注意几个重要的概念,如混菌
培养,BOD,COD等等。
再次,应该注意科学实验,特别是借助纯培养来研究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最后,应注意实际应用。
研究微生物的生态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章介绍了微生物生态的应用,如应用微生物治理污染,进行环境检测,沼气发酵等等。
第章微生物的生态总结ppt课件

2019
-
19
海水微生物的特点
1)嗜盐,真正的海洋细菌在缺少氯化钠的情况下是不能生 长的。
2)耐冷, 低温生长,除了在热带海水表面外,在其它海水中 发现的细菌多为嗜冷菌。
3)具运动能力, 大多数海洋细菌为G—细菌4)耐高压(特别 是生活在深海的细菌)。
2019
-
20
主要的微生物群落
细菌:如假单胞菌、弧菌,还有黄杆菌、螺旋菌、产 碱杆菌、生丝微菌、嗜纤维菌属、微环菌属和放线菌。 在海洋沉积泥还有厌氧脱硫弧菌、产甲烷细菌。化能 自养细菌如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
皮肤、鼻和鼻咽: 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葡萄球菌、疮疱 丙酸杆菌、类白喉棒杆菌等。
口腔: 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乳杆菌、衣氏放线菌、 白色假丝酵母、口腔拟杆菌等等。
大肠:大肠杆菌、色杆菌、变形杆菌、链球菌、梭菌、 螺旋体、乳杆菌;
泌尿道:乳杆菌、棒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
2019
-
34
人肠道内的菌群:
土。 在适宜季节形成绿、红斑点。 藻类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通气条件。 藻类残体是土壤其他微生物重要营养来源。 常见种类有:衣藻、小球藻、绿藻属、丝藻等
2019
-
12
6 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数量在104~105/g土,多集中在有机质和微 生物丰富的表层土壤中.
主要受水分、温度和通气性的影响。 优势种类是鞭毛虫,其次是肉足虫和纤毛虫。以有机 质残体、各种微生物及其孢子为食物,对土壤微生物尤其 是细菌的种类和数量起着调节作用.
放线菌:链霉菌、游动放线菌等
•真菌:如霉菌和酵母菌等。
•藻类和原生动物。
2019
-
21
水体的自净作用
天然水体污染后,无人为干涉,水体自身能力使 污染物消除,主要是细菌对有机物降解造成。
简述自然界中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简述自然界中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微生物是自然界中最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虽然微生物的体积很小,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微生物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自然界中的资源有限,微生物需要争夺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空间。
例如,细菌之间就会通过分泌抑制物质来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以争夺更多的营养资源。
此外,微生物之间还存在着空间竞争。
当一个微生物占据了一个生态位时,其他微生物就很难进入并生存下去。
微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共生关系。
共生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在一起生活并从中获益的关系。
比如,土壤中的细菌与植物根系之间就存在着共生关系。
细菌通过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释放出植物所需的养分,同时植物的根系也为细菌提供了所需的营养物质。
这种共生关系使得植物能够更好地生长,而细菌也能获得所需的营养,实现互利共赢。
微生物之间还存在着捕食关系。
有些微生物以其他微生物为食物,通过捕食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
例如,原生动物是以细菌和其他微生物为食物的,它们通过吞噬和摄取其他微生物来获取所需的营养。
这种捕食关系在微生物之间起到了控制种群数量的作用,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微生物之间还存在着共存关系。
共存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在同一生态位上共同生活的关系。
在共存关系中,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互不干扰。
例如,某些细菌和真菌可以在同一块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共同生长,彼此之间不会产生竞争。
这种共存关系有助于维持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微生物之间还存在着协作关系。
协作是指不同微生物之间通过合作来实现共同的利益的关系。
例如,细菌和真菌可以形成共生体,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相互促进生长和繁殖。
另外,一些细菌和真菌还可以合作分解复杂的有机物质,使其变为可被其他微生物利用的简单物质。
这种协作关系使得微生物能够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实现共同的生存和繁衍。
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
它们既存在竞争关系,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又存在共生关系,通过互相提供营养和保护来实现互利共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能自养 光能异养 化能自养 化能异养
2、优势种 、
在一定条件下或在一个生理群中常只有少数种类占优势, 在一定条件下或在一个生理群中常只有少数种类占优势,即在最 高稀释度平皿中出现较多菌落数的菌种,该菌种称优势种。 高稀释度平皿中出现较多菌落数的菌种,该菌种称优势种。 通过优势种的多少,可以反映土壤中某一物质转化的强弱。 通过优势种的多少,可以反映土壤中某一物质转化的强弱。
诺卡氏菌属( 诺卡氏菌属(Nocardia): ): 无气生菌丝,以基质菌丝的断裂繁殖; 无气生菌丝,以基质菌丝的断裂繁殖; 有很多种产生抗生素,如利福霉素; 有很多种产生抗生素,如利福霉素; 参与复杂的难分解的有机物的降解。 参与复杂的难分解的有机物的降解。
生物量可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 细菌、放线菌: 细菌、放线菌:160 g/m3 真菌: 一个真菌菌丝湿重9.4× 真菌:200 g/m3(一个真菌菌丝湿重 ×10-5g) )
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的因素: 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的因素:
土壤肥力状况:肥力越好, 土壤肥力状况:肥力越好,生物量越多 耕作管理:耕作越频繁, 耕作管理:耕作越频繁,生物量越少
冻土原始 森林 森林草地 草地草原 干旱草原 沙漠草原
冰沼潜育 土 灰壤 黑钙土 栗钙土 褐色土
2.0 2.6 0.8 0.5 0.5
2、生物量 生物量:生物细胞的重量(以单个细胞为标准) 生物量:生物细胞的重量(以单个细胞为标准) 生物量的计算: 生物量的计算: 生物量的计算
(1)一个细菌细胞的湿重 1.5×10-12g ) × 1g土壤含细菌 9个,一亩田表土约 万斤(耕作土重) 土壤含细菌10 一亩田表土约30万斤 耕作土重) 万斤( 土壤含细菌 (3×105 ×500) g × ) ×(109个/g ) ×(1.5×10-12 )g × = 22.5X104 g =225kg
不同类型土壤中微生物的总数和各类微生物的比列关系 地带 土壤 细菌(%) 微生物总 细菌(%) 细菌中的 /g) 孢子(%) 数(108/g) 孢子(%) 2140 1080 3630 3480 4490 95.6 89.3 63.8 64.8 63.4 0.7 12.0 21.4 19.3 17.7 放线菌 (%) 1.4 8.1 35.4 34.7 36.1 真菌(%) 真菌(%)
四、土壤细菌 3、优势种属
1) 节杆菌(Arthrobacter),球状与杆状相互转化(不同营养条件); 节杆菌( ),球状与杆状相互转化 ),球状与杆状相互转化(不同营养条件); 2) 产芽胞杆菌,目前有 个属,Bacillus常见; 产芽胞杆菌,目前有16个属 个属, 常见; 常见 3) 假单胞菌(Pseudomonas),农药降解、重金属抗性的重要菌属, ),农药降解 假单胞菌( ),农药降解、重金属抗性的重要菌属, 大多含有质粒; 大多含有质粒; 4) 土壤杆菌( Agrobacterium ) 土壤杆菌( 5) 产碱杆菌(Alcaligenes),生物塑料 产碱杆菌( ),生物塑料 ),生物塑料PHA(聚羟基脂肪酸 )、PHB(聚 聚羟基脂肪酸 、 聚 羟基丁酸酯 ),细菌多糖; ,细菌多糖; 6) 黄杆菌(Flavobacterium),耐饥饿,有毒物质的降解,环保型微 黄杆菌( ),耐饥饿 ),耐饥饿,有毒物质的降解, 生物; 生物; 7) 微球菌(Micrococcus); 微球菌( ); 8) 黄单胞菌(Xanthomonas)等; 黄单胞菌( )
同一生理群的微生物,其生理特性相同,但形态特征可以不同。 同一生理群的微生物,其生理特性相同,但形态特征可以不同。 氨化微生物生理群:细菌、放线菌、真菌 氨化微生物生理群:细菌、放线菌、 反硝化细菌生理群:芽孢杆菌、 反硝化细菌生理群:芽孢杆菌、假单胞菌 划分生理群微生物的原则:主要以营养类型来划分。 划分生理群微生物的原则:主要以营养类型来划分。 能源 光 光 无机物 有机物 氢的供体 无机物 有机物 无机物 有机物 基本碳源 微生物举例 二氧化碳 蓝细菌 二氧化碳 紫色非硫细菌 及简单有机物 二氧化碳 硝化细菌 有机物 大多数已知细菌 和全部真核微生物
四、土壤细菌P10 土壤细菌 1、土壤细菌的数量
一般土壤细菌的数量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 ; 一般土壤细菌的数量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 1g肥沃土壤中约有土壤细菌几十万 几十亿; 肥沃土壤中约有土壤细菌几十万~几十亿 肥沃土壤中约有土壤细菌几十万 几十亿; 土壤细菌是土壤中重要的物质转化的生物因子。 土壤细菌是土壤中重要的物质转化的生物因子。
Hale Waihona Puke 1. 营养 2. 水分 3. pH
土壤中含有有机物和矿质元素
有机物: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 、 源 有机物: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N、C源 矿质元素: 、 、 、 、 、 等 矿质元素:P、S、Ca、K、Mg、Fe等
水是土壤的组成部分,土壤可保证植物及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 水是土壤的组成部分,土壤可保证植物及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
第二章 自然界中微生物群落的 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土壤——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土壤——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土壤微生物 水体环境和水体中的微生物 空气中的微生物
基本概念-P8
生境(Habitat):发现有生物的物理区域。 生境( ) 土著微生物(Autochthonous microorganism): 土著微生物( ) 指在一个给定的生境中那些能生存、生长和进行活跃 代谢的微生物,并且这些微生物能与来自其他群落的 微生物进行有效的竞争。 外来微生物(Allochthonous microorganism): 外来微生物( ) 指来自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微生物,所以这些微生物不 能在这一生境中长期生活下去。 群落(Community):指一定区域里,各种群体 群落( ) (Population)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结构单位。
采样:五点样品混合后再分离, 采样:五点样品混合后再分离, 振荡的目的是将土粒内部的微生物释放出来。 振荡的目的是将土粒内部的微生物释放出来。
三、土壤微生物的生理群和优势种
1、生理群:指按生理特性将微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群。 、生理群:指按生理特性将微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群。
生理特性 所需要的特定生长条件 在物质转化中具有特定功能
4、粘细菌
(1)在土壤中的数量不是很多,但亦常见,在施用有肥料的 )在土壤中的数量不是很多,但亦常见, 土壤中更为普遍。 土壤中更为普遍。 能降解多种大分子化合物,如纤维素、半纤维素等。 能降解多种大分子化合物,如纤维素、半纤维素等。
5、蓝细菌(光合自养细菌群体) 蓝细菌(光合自养细菌群体)
分布非常广泛,自热带到两极都有,以热带和温带较多,淡水、 分布非常广泛,自热带到两极都有,以热带和温带较多,淡水、海水和 土壤是它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在潮湿的土壤上常常大量繁殖。 土壤是它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在潮湿的土壤上常常大量繁殖。 有些种类能耐高温、干旱等极端环境条件。 有些种类能耐高温、干旱等极端环境条件。 多数种类能固氮(异形胞 ,是土壤一个重要的生物N的来源 的来源。 多数种类能固氮 异形胞),是土壤一个重要的生物 的来源。 异形胞 念珠藻在某些土壤生境中既能固定氮气,又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念珠藻在某些土壤生境中既能固定氮气,又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蓝细菌能在没有植物生长的土壤表面形成表面壳,对土壤具有稳定作用。 蓝细菌能在没有植物生长的土壤表面形成表面壳,对土壤具有稳定作用。
五、 土壤放线菌
1、数量和分布
多数好气、腐生,以孢子或菌丝片段存在于土壤, 多数好气、腐生,以孢子或菌丝片段存在于土壤,细胞数 104~106个/g土,土壤肥沃时可达 8个/g土。 土 土壤肥沃时可达10 土 主要分布于土表,是土壤重要的土著性微生物,也是土壤 主要分布于土表,是土壤重要的土著性微生物, 微生物的第二大类群, 微生物的第二大类群,占5~30%。 。 对干燥条件抗性比较大(在沙漠土壤中生存) 对干燥条件抗性比较大(在沙漠土壤中生存); 比较适合在碱性或中性条件下生长, 比较适合在碱性或中性条件下生长,并对酸性条件敏感 (高氏1号培养基)。 高氏1号培养基)。 主要参与复杂有机物的分解,如木质素、几丁质、烃类。 主要参与复杂有机物的分解,如木质素、几丁质、烃类。
二、土壤微生物的分布
1. 土壤微生物的垂直分布
A B C
一般以表土层A微生物最多,因为 水分、 一般以表土层 微生物最多,因为O2、水分、有机物 微生物最多 含量高; 含量高; 随着层次加深,微生物数量减少。 随着层次加深,微生物数量减少。
二、土壤微生物的分布
2. 土壤微生物分布的不均匀性
无论是大面积的土壤或小的土团,微生物都不可能均匀分布。 无论是大面积的土壤或小的土团,微生物都不可能均匀分布。 一般微生物都分布在土粒表面,如芽孢杆菌、细菌、真菌; 一般微生物都分布在土粒表面,如芽孢杆菌、细菌、真菌; 土粒内部有球菌、 土粒内部有球菌、无芽孢杆菌
石英
土壤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多、代谢潜力巨大, 土壤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多、代谢潜力巨大, 是主要的微生物源,是微生物的大本营。 是主要的微生物源,是微生物的大本营。
土壤微生物P9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
一、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生物量
农田上表层( 农田上表层(15cm)处微生物数目和生物量 )
微生物 细菌 真菌 放线菌 藻类 原生动物
2、土壤细菌的特点
1) 个体形状和大小往往与人工培养条件下不同; 个体形状和大小往往与人工培养条件下不同; 2) 土壤细菌数量多、代谢强、繁殖快、代时短,对其延 土壤细菌数量多、代谢强、繁殖快、代时短, 续带来很大好处; 续带来很大好处; 增强菌体本身的竞争能力(以多取胜) 增强菌体本身的竞争能力(以多取胜) 细菌个体有很强的应变能力(顺应反应, 细菌个体有很强的应变能力(顺应反应, genotypic flexibility) ) 3) 土壤细菌按其来源可分为土著性和外来性,一般土著 土壤细菌按其来源可分为土著性和外来性, 是优势种。 是优势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