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王义荣-侧方扩散监测在MVD治疗面肌痉挛中的应用-王义荣

合集下载

不同稀释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对照研究

不同稀释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对照研究
00 ) .5 。
缓解 :痉挛强度 由I 级降低至 I级 ,或 应 用 于 临 床 , I I I 目前 B X A 已经 成 为 临 T .
由Ⅳ级 降低 至I 级 为部分 缓 解 ;4 无 效 : 床 上 治疗 HF I I () S等 疾 病 的一 线 药 。 为 l并
1 . 方 法 2
带来一系列 内科并发症。 另外考虑 单一 缓慢 降低前房压力 , 使前房波动不至 于 [】 刘家琦, 4 李风鸣. 眼科学【 . 实用 M】 2版. 北 行 小 梁 切 除 术 不 能 解 决 晶 状 体 膨 胀 问 过大, 术中如前房压力过低则注入粘 弹 京 : 民 卫 生 出版 社, 9 97 3 人 19 :5 . 题 , 中和术后会 出现前房不加深 或前 剂, 术 维持前房压力稳定。 3 术前局部应 () 房消失, 导致手术失败; 如果单一行 白内 用 皮 质类 固醇 激 素 , 量 为(48士 . ) 两 组 B X A 用 量 问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义 ( 2 . 3 2 U, 8 3 T . P< 00 ) .5。两组 患者 治疗 效 果 和 疗 效 持 续 时 间 比较 差 异 均 无 统 计 学 意义 ( P> 00 ) .5。A 组 发 生 不 良反应 4 例 ,3 .5 , 1 (5 %) B组 2 例 (1 7 , 6 6 2 . %) 差异 有统 计 学 意 6 义 ( 0 5。结 论 P< . ) 0 使 用 2 Uml 5 / 稀释 度 B X. 射 治 疗 H S与 使 用 5 / 稀 释 度 的疗 效 相 似 , 可 显 著减 T A注 F 0Uml 但
中男 5 4例 , 6 例 ; 龄 (9~ 7 ) , 碍 ;I : 女 6 年 2 4岁 I 级 中度 , 挛 明显 , 轻 度 功 能 障 面 神 经脑 干 的 出 口区 产 生压 迫 所 致 因 I 痉 有 。 平 均 ( 1 0 95 ) ; 5 . 士 . 岁 病程 1 月 至 1 碍; 7 8 个 5 Ⅳ级: 重度 , 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 , 如 而 施行 颅 内微血 管减 压 术有 肯定 疗效 , 但 年 , 均 35- . 平 . 4 8 ; 挛 强度 分 级 :I 行走 困难 、 能 阅读 等 。 效 判 定 标 准 : 因手 术存 在 潜 在严 重 并 发 症和 复发 率 及 9 3 6年 痉 I 不 疗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远期疗效评价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远期疗效评价

理 , 数和计量资 料分 别采 用 检 验 和 t 验 , 计 检 检验 水 准为
a=0 0 。 . 5
观察组 4年后 随访 中痉 挛缓解 3 4例 , 痉挛 复发 2例 , 遗 留后遗症 3例 , 患者满意 率为 9 .% ; 43 对照组痉挛 缓解 2 2例 , 痉挛复发 8例 , 留后 遗症 9例 , 者满意 率为 7 .% , 遗 患 3 3 观察 组患者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 且患 者满意度 明显提高 , 痉 挛复发及 遗留后遗症也明显较少 , 两组 比较 , 差异 有统 计学意
的患者 因持续不 能睁 眼。治疗 后 由 Ⅱ 一Ⅳ级降为 0级者 为完
面肌痉挛是一 种常 见 的原 发 性颅神 经疾病 , 具有 无意 其
识、 不规则 、 间断性 、 强直抽搐或单侧 面部肌 肉阵挛性等特 点 , 患者睡眠时可持 续存 在。若 出现 紧张 、 焦虑情 绪或 压力 大时 可使 其加重。常用 的治疗 手段 有药 物 、 针灸 、 按摩 、 肉毒 素注 射等, 但均不 能完全治愈 面肌痉挛。 多数研究表 明颅 内血 管对 面神经 产生 搏动 性压迫后 。 可
年龄 2 7 岁 , 3— 1 病程 32~1 . , . 18年 平均 6 7年 。两组患者在 .
2 结 果
全 缓解 , Ⅱ一Ⅳ级 降为 I Ⅱ级 者为 明显 缓解 , 由 一 由Ⅳ级降 为
Ⅲ级者 为部分 缓解 。随访 中记录 患者 满意 度 , 定满 意度调 制
查表进行统计 。
15 统计 学方法 : 有数据 均采用 S S 1. 计学 软件处 . 所 P S3 0统
吉林医学 2 1 0 2年 6月 第 3 3卷 第 l 6期

32 4 1・
微 血 管 减压 术 治 疗 面 肌 痉 挛 的远 期 疗 效 评 价

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分析

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分析

综合意见:患者面肌痉挛诊断明确,有手术适应症,可以手术治疗。但手术 难度大,风险大,需小心操作,尽量避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术前病情评 估:1、手术采用右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标记于术前标记;2、患者病 情· 般,诊断面肌痉挛明确。拟面神经血管减压术,手术具有探查性质,具 体手术方式根据书中情况决定;3、一般情况可,营养状况良好;4、心肺肝 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未见明显异常;5、无其他系统疾病、感-染等情况:6、 术前准备已完成;手术同意书、输血同意书、麻醉同意书等已签署:7、麻 醉评估(ASA分级2级),无麻醉特殊要求:8、手术,注意保护血管神经, 不勉强手术,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复查头部CT,观察术后术 区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9、手术切口清洁程度:I类手术切口(清洁手 术);10、手术时间预计超过3小时,术前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者王学廉主任和麻醉医师术前查房记录 患者精神可,休息可,无明确不适,查体同前。经积极术前准备,各项检查 已完善。经过术前讨论,拟行面神经血管减压术。麻醉医师张莲花看过患者 ,已向患者家属讲明麻醉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并发症。术者高国栋看过病人 ,并向患者和家属讲明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医疗意外及并发症,患者家属 表示理解。患者及家属同意手术治疗,已在手术同意书和麻醉同意书上签字 。手术医嘱已下,监督医嘱执行。
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分析
【疾病知识】临床发现,大部分面肌痉挛患者是由于正常的血管交叉压迫,如 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神经动脉压迫,偶尔由于动脉瘤、动静脉畸 形或脑瘤等面神经根部的压迫所致,极少数面肌痉挛患者的病因为外伤肿瘤或 外科手术后而出现患侧面部抽动现象。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大或者副作用过多的面肌痉挛患者, 采用微血管减压术通常是最后的方法。 以下是位面部反复阵发性不自主抽动10余年的患者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行 微血管减压术的全过程,术者王学廉主任。供面肌痉挛患者及其家属参考。 面肌痉挛患者入院首次病程记录 患者关某,女,46岁,主因“反复右侧面部阵发性不自主抽动10余年”于 2013-01-17入院。 病例特点: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右侧面部阵发性不自主抽动,病程10余年。 初步诊断: 面肌痉挛

PTN与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PTN与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作者简介 : 文景 , 医师, 电话 :07 )131 ,- i w-8 6 .o (837917Ema : j @13cm l 4 通讯作者 :文 景 , 师, 医 电话 : 0 7 7 9 1 7 Ema :w-8@ ( 83) 13 1 , - i j l 4
1 3 C r 6.O n
心病 或其它心肺 疾患 的患者 5 8例 , 曾行 M D治 疗效 果 不佳 V
l℃ , 0 每一温段行 2~ 3次 射频 , 续时间 6 9 / , 3— 持 0— 0 s次 共 9r n i。然后唤 醒患 者 , a 针刺皮肤 , 测试患支 区域 的痛觉及触 觉
变化 , 直至痛觉 消失 , 触觉 迟钝或 麻木 , 明该 神 经支受 到 破 说 坏, 传导被阻断 。术后压迫止 血 1 2 n 面部 冰敷 。 0~ 0mi, MV D组 : 本组 5 3例 ( 左侧 2 9例 , 右侧 2 4例 ) 其 中 1支 2 , 例, Ⅱ支 8例 , Ⅲ支 1 6例 , I+Ⅱ支 6例 ,I+Ⅱ +Ⅲ支 9例 , Ⅱ +Ⅲ支 1 2例 。MV D手术 方法 : 所有 患者气 管 内插管 全麻 ,
P< .5, P N组 ; O0 ∞ T P( .5, P N 组 ; 00 ∞ T P< .5, P N组 ; 00 T P< .5, P N组 ; P< .5 P N组 ; P< .5 P N组 ; 00 ∞ T 。 O0 , T F O0 , T P<0 O .5 Y P N 组 :“ 0 0 , P N组 S T P< .5 T
3 术后处理 :T . P N术后 要注意穿 刺部位应 压迫止血 , 面部
的复发率 。两种术式各具特点 , 选择术式 时应 扬长避 短 , 互 相
结合 , 手术 医师除了具 备 良好 的外科基础 , 主要还要 做好 以下

1.5T磁共振3D B-FFE序列结合MRA在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中的应用价值

1.5T磁共振3D B-FFE序列结合MRA在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中的应用价值

1.5T磁共振3D B-FFE序列结合MRA在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中的应用价值徐国奇【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thod of vascular compression in hemifacial spasm. Methods The Philips 1.5T MRI 3D B-FFE sequence and 3D TOF MRA sequence of 21 cases of clinical consideration vascular compression in hemifacial spasm patients were examined,the analysis was made for the two sequence on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 in the imaging diagnosis as well as whether their combination has advantage in the diagnosis. Results The advantages of 3D B-FFE could clearly show the vascular compression of the facial nerve and the advantages of 3D TOF MRA sequence is traceable responsibility vascular compression of the facial nerve,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them, 21 patients in the image reached a definite diagnosis. Conclusion 3D B-FFE sequence with 3D TOF MRA sequence can provide more comprehensive imaging evidence for the diagnosis of vascular compression in hemifacial spasm.%目的:探讨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检查方法。

《2024年面肌痉挛患者MVD术中增用硬膜修补材料术后疗效分析》范文

《2024年面肌痉挛患者MVD术中增用硬膜修补材料术后疗效分析》范文

《面肌痉挛患者MVD术中增用硬膜修补材料术后疗效分析》篇一一、引言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搐。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成为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手段。

然而,MVD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硬膜破损,为提高手术效果和安全性,临床上逐渐增用硬膜修补材料。

本文将对MVD术中增用硬膜修补材料的术后疗效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选取了近期内在我院接受MVD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其中一部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增用了硬膜修补材料。

通过对患者的术前、术后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对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三、材料与手术过程在MVD手术中,增用的硬膜修补材料主要包括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医用高分子材料。

手术过程中,医生在确保充分减压的前提下,对破损的硬膜进行修补,以防止脑脊液漏出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四、术后疗效分析1. 手术效果:增用硬膜修补材料的MVD手术在保证减压效果的同时,有效修复了破损的硬膜,降低了术后脑脊液漏出和颅内感染的风险。

此外,术后患者的面肌痉挛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 术后恢复:与未使用硬膜修补材料的患者相比,增用硬膜修补材料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更短,疼痛程度更低。

此外,术后随访发现,使用硬膜修补材料的患者术后复发率较低。

3. 并发症分析:增用硬膜修补材料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颅内感染、面神经麻痹等。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使用硬膜修补材料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未使用者。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MVD术中增用硬膜修补材料可以有效提高面肌痉挛患者的手术效果和安全性。

通过修复破损的硬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此外,使用硬膜修补材料的患者术后复发率较低,说明该方法在长期疗效方面具有优势。

然而,硬膜修补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仍需进一步研究和优化。

在保证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择具有良好修复效果和操作简便的材料和方法。

侧方扩散监测在MVD治疗面肌痉挛中的应用-

侧方扩散监测在MVD治疗面肌痉挛中的应用-
治疗原则:一般应行开颅微血管减压手术
显微血管减压术
显微手术操作 ,找到并解除面 神经根进入脑干 段(REZ区)的 血管压迫
侧方扩散( LSR )
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的 一个分支受到刺激时,在面 神经的另一分支可恒定地记 录到病理性的诱发肌电反应 ,这种间接的或称联带的反 应称之侧方扩散或 侧方传 播反应(Lateral spread response LSR ),也称为 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 )
垫特富龙片 缝合硬脑膜后
硬脑膜剪 开前 释放脑脊液 分离责任血管 侧方扩散消失
垫特富龙片
缝合硬脑膜后
结果
术中所有患者均记录到特征性的AMR波形
结果
• 面神经根减压后AMR消失17例,AMR消失的 17例患者术后面肌痉挛症状均消失
• 门诊随访2月17例患者症状未复发
结果
• 隔离血管与面神经后AMR消失(10例) • 切开硬脑膜吸脑脊液后AMR消失(2例) • 隔离血管与面神经后AMR未消失,进一步探查责任
讨论
• 多项研究显示:减压术后存在AMR电位的患者,面 肌痉挛症状仍有可能完全缓解
• 有学者建议对于面神经MVD术后的患者,随访应至 少6个月以判定是否有效
1.Hatem J, Sindou M, Vial C.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of facial EMG response during MVD for henmifacial spasm. Br J Neurosurgery,2001,15:496-499. 2.Joo WI, Lee KJ, Park HK. Prognostic value of intraoperative lateral spread response monitoring during MVD in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 J Clin Neurosci,2008,15,1335-1339.

多模态脑监测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评估作用研究进展

多模态脑监测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评估作用研究进展

多模态脑监测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评估作用研究进展朱炳综述,陈丽霞审校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脑血管疾病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急性脑梗死约占脑血管病的80%,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是因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导致动脉闭塞引起大面积脑组织缺血坏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发生后,病情严重进展迅速,脑细胞大量损伤、坏死后出现脑水肿,进一步压迫神经,可引发脑组织进一步损伤,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会出现脑疝等危及生命情况。

因此,能够床旁动态监测脑水肿的改变对帮助病情评估、判断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治疗极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多种监测方式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的动态评估应用价值进行综述,为以后临床诊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多模态脑监测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advances in multimodal brain monitoring in evaluating cerebral edema after acute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ZHU Bing,CHEN Lixia.(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00, China)Abstract:With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ave become the second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the world, and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counts for about 80%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cute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refers to a large area of brain ischemia and necrosis due to arterial occlusion caused by arteriosclerosis and thrombosis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r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with the features of high incidence rate, mortality rate, and disability rate. After the onset of acute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the disease progresses seriously and rapidly,and cerebral edema occurs after the damage and necro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brain cells, which further compresses nerves and leads to further brain tissue damage, resulting in life-threatening conditions like cerebral hernia without timely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Therefore, bedside dynamic monitoring of cerebral edema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assessing disease conditions, judging prognosis, and guiding clinical treatmen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various monitor⁃ing methods in dynamic assessment of cerebral edema after acute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Key words:Acute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Cerebral edema;Multimodal brain monitoring所有卒中类型中大面积脑梗死约10%,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快,病情复杂,死亡率高达80%,在缺血期间,由于能量依赖性离子转运的失败和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破坏[1,2],过量的液体积聚在脑的细胞内或细胞外空间中,这导致组织肿胀和颅内压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监测项目
• 幕上肿瘤(定位中央沟、定位功能区) • CPA占位(听神经瘤、脑膜瘤) • 颅内血管性疾病(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颈动脉狭窄CEA术) • 脊髓肿瘤(髓外肿瘤、髓内肿瘤)
谢谢!
谢谢!
片状电极
针状电极
刺激眼罩
双极电极
皮层电极
刺激耳机
工作展望
• 目前临床上有两种异常肌反应监测方法,第一种 是我院目前正在进行的方法(刺激面神经下颌缘 支,在眼轮匝肌记录肌电反应),另外一种是刺 激面神经颧支,在颏肌记录肌电反应 • 我院拟随机原则应用两种不同的监测方法,通过 两种监测方法的比较,进一步提高监测的灵敏度 和精确度
讨论
异常肌反应(AMR)是面肌痉挛的特征性电生 理反应,其错位传播发生的部位有的学者认为在 REZ区,因为REZ区为中枢髓鞘和末梢髓鞘的移行部 ,髓鞘形成不全,血管压迫促进了脱髓鞘病变,造 成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短路和传递,形成传导弧,发 生侧方传播反应
Nislsen VK. Pathophysiology of hemifacial spasm: lateral spread of the supraorbital nerve reflex. Neurology, 1984,34:891-897.
讨论
• 多项研究显示:减压术后存在AMR电位的患者,面
肌痉挛症状仍有可能完全缓解
• 有学者建议对于面神经MVD术后的患者,随访应至
少6个月以判定是否有效
1.Hatem J, Sindou M, Vial C.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of facial EMG response during MVD for henmifacial spasm. Br J Neurosurgery,2001,15:496-499. 2.Joo WI, Lee KJ, Park HK. Prognostic value of intraoperative lateral spread response monitoring during MVD in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 J Clin Neurosci,2008,15,1335-1339.
• 分离压迫血管 • 垫入Telfon棉后 • 缝合硬脑膜后
分离责任血管 侧方扩散消失
垫特富龙片
垫特富龙片
缝合硬脑膜后
缝合硬脑膜后
பைடு நூலகம்果
术中所有患者均记录到特征性的AMR波形
结果
• 面神经根减压后AMR消失17例,AMR消失的 17例患者术后面肌痉挛症状均消失
• 门诊随访2月17例患者症状未复发
结果
结果
• 面神经根减压后AMR未消失的2例,1例患者
术后面肌痉挛症状消失,另外1例患者面肌
痉挛症状未缓解
• 门诊随访2月1例患者未见面肌痉挛症状再
发,另外1例患者面肌痉挛症状仍未消失
结论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术中AMR监
测有助于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即刻减压效 果,并有助于判断手术的预后,能够显著 提高面肌痉挛患者手术的效果
应用
• 我院共19例显微血管减 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进 行了术中AMR的监测, 麻醉诱导后不使用肌松 剂 • 采用刺激面神经下颌缘 支,记录同侧眼轮匝肌 电反应
刺激
地 线 记 录 记 录
记录时间点
硬脑膜剪开前
• 硬脑膜剪开前
硬脑膜剪 开前 释放脑脊液
释放脑脊液 分离责任血管 直接反应存在
• 释放脑脊液
侧方扩散监测在显微血管减压手 术治疗面肌痉挛中的应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神经外科
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 的病症 临床特点:抽搐为阵发性,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 紧张等而加重,病初为一侧眼皮及眼角抽动,范围逐步
向下扩大,一侧面部的眼周、口角及面部肌肉抽动
治疗原则:一般应行开颅微血管减压手术
显微血管减压术
显微手术操作 ,找到并解除面 神经根进入脑干 段(REZ区)的 血管压迫
侧方扩散( LSR )
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的 一个分支受到刺激时,在面 神经的另一分支可恒定地记 录到病理性的诱发肌电反应 ,这种间接的或称联带的反 应称之侧方扩散或 侧方传 播反应(Lateral spread response LSR ),也称为 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 )
• 隔离血管与面神经后AMR消失(10例)
• 切开硬脑膜吸脑脊液后AMR消失(2例)
• 隔离血管与面神经后AMR未消失,进一步探查责任 血管,分离后消AMR消失(5例) • 隔离血管与面神经后AMR不消失(2例)
Auger RG, Whisnant JP. Hemifacial spasm in Rochester and Olmsted County, Minnesota,1960to 1984[J]. Arch Neurol,1990,47:1233-1234.
讨论
• 也有学者认为侧方传播的部位在面神经运动核, 由于血管压迫面神经,造成面神经运动神经元兴 奋性增高,面神经运动核隐匿性或旁突触开放, 造成交叉传播 • 术中AMR监测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 临床指导意义
1.Saio S, Moller AR. Chronic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facial nerve causes signs of nucleus hyperactivity. Neurol Res, 1993, 15:225-231. 2.Mooij J, Sindou M.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of facial EMG responses during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of henifacical apasm. Neurosurgey,2001,49:1365-13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