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知识提纲

第4课西汉与东汉一大一统国家的巩固I、内容提要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一统国家初步形成和巩固时期,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汉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后世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两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I1.历史分期一、西汉的分期:1.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一一文景之治(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40年)2.西汉强盛I汉武帝统治时期(公元前140年一一公元前87年)3.西汉衰落:汉昭帝一一王葬篡汉(公元前87年一一公元9年)二、东汉的分期:1.东汉前期:光武帝刘秀一一汉章帝(公元25年一一公元89年)2.东汉中期,汉和帝一一汉灵帝(公元89年一一公元190年)3.东汉晚期:汉献帝统治时期(公元190年一一公元220年)HK知识体系一、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定都长安(1)治国思想:黄老之学,无为而治(2)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提倡节俭,经济依复(文景之治)(3)郡国并行:“汉承秦制”+“惩亡秦孤立之败”(4)王国问题:分封异姓王到分封同姓王;诸侯拥兵自重,尾大不掉。
(5)七国之乱I公元前154年,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的统治)1.政治强化:(1)设立中朝,削弱外朝(中朝外朝制)一一加强皇权(2)颁行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一一削弱地方,加强中央(3)设置刺史,监察百官与豪强一一削弱地方,加强中央(4)酎金夺爵,剥夺列侯的爵位一一削弱地方,加强中央(5)察举征辟,选拔官吏一一构建官僚体系2.经济垄断:(1)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生产与销售:(2)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商业贸易:(3)算缗告缗:抑制工商业者(增加收入,平抑物价):(4)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3.社会治理:(1)任用酷吏,严厉镇压豪强、游侠:(2)以法外的酷烈Γ∙段对付贪残之吏:(3)实行“编户齐民”,增加政府税收。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共21张PPT)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
伦乃造意(构思,运用心思),用树皮、 麻头及敝(破)布、鱼网以为纸。
——《后汉书·蔡伦传》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原料易找、 成本低、产量高便于使用
课堂总结
—
西汉的建立 政治、经济措施
西 汉
汉初的统治 “文景之治”
与 西汉 东
对内措施:推恩令、中朝、察举制、刺史、
——东汉班固《汉书·诸 侯王表第二》
二、西汉的强盛
【中(内)朝】
皇帝
中朝
决
尚
侍
常
策 机
书
构
令中侍
外朝
执
行 机
丞
构
相
御 史 大 夫
太 尉
有事上报
九卿
二、西汉的强盛
【察举制】——自上而下推选人才的制度
推选标准:“孝”和“廉” 选官过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 经考核再任命。
二、西汉的强盛
【均输平准】
桑 弘 羊
均输: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地贩卖。 平准: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 官所出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作用: 1.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大商人垄断市场。 2.打击商人囤积居奇,市场物价得以保持稳定。
二、西汉的强盛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
第一单元
第4课
从西中历华汉史文与明起东源到汉秦—汉统统一一多民多族封民建族国家封的建建立国与巩家固 的巩固
目录
壹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贰 西汉的强盛 叁 东汉的兴衰 肆 两汉的文化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22张PPT)

东汉走向衰败,原因有哪些?
四、两汉的文化
分类
内容
影响
史学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②东汉班固:《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乐府诗、五言诗 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反映社会真实情况
①《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盐铁
改革
官营
币制
经济
均输 平准
抑制 商业
2、经济大一统——加强对经济的垄断
(2020·山东高考·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
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
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
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B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后汉书·光武帝纪》
25年刘秀建东汉 定都洛阳(汉光武帝)
三、东汉的兴衰
2、光武中兴
王莽改制
政治 王莽本人即为外戚篡汉;
建立新朝后改革官制。
经济 废除土地私有,行土地国有的 文化 “王田制”;废除奴隶制度。
光武中兴
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打击外戚;整顿吏治。 清查全国田亩、户口;释放奴 婢;大兴儒学。
汉高祖刘邦
2.统治制度(1)西汉初年“汉承秦制” (中央集权制、监察制、郡县制、官吏选拔制、赋税徭役兵役制) (2)有所损益——郡国并行 从诛杀异姓王到分封同姓王,皆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案

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一、教科书内容分析两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一为西汉王朝的兴衰,二为东汉王朝的兴衰。
其中,西汉的兴盛是本课内容的主体部分,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是本课内容上着墨最多之处。
东汉兴衰起伏的历史是本课的另一主要内容,但是相比于西汉兴盛来说,无论是内容体量还是学习深度都要差一些。
因此,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为中心,学习理解汉朝盛衰的历史过程并从中总结规律与教训。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历史发展的过程与规律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其认识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对历史的认识还不够理性和客观,历史价值观虽初步形成但是并不稳定。
三、教学目标1.了解“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黄巾起义等史事,知道两汉时期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并从中体会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2.分析并理解中国古代君主施行不同政策对封建国家兴亡盛衰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影响历史发展的具体因素,认识历史的规律性。
3.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对文化昌盛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汉王朝的兴衰更迭,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巩固。
难点: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等多方面信息。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的中心线索应该是围绕两汉王朝兴衰阐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表现、原因和意义。
但是,如果单纯讲述王朝兴衰的历史,会使本课的线索过于突兀和单一。
故本课的设计以丝绸之路在两汉的开辟与兴衰为明线和主线,以两汉王朝的兴衰为暗线和辅线。
明线重具体,暗线重抽象;明线重感性,暗线重理性。
六、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以汉朝的丝绸之路作为本课的导入,简单介绍丝绸之路概况,并以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作为观察历史的载体,走进历史的深处,探索丝绸之路背后的因果关系。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材料:“顺帝之末,京都童谣曰:‘直如
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后汉书·志·五行一》
政治腐败,奸佞当道
你
跨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肥沃)田满野,
越
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远 古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而
土地兼并加剧,农民生活困苦
来
正月,比岁不登,民多饥穷,又有水旱疾
疫之困。
自然灾害频发
古 三、大汉哀歌——东汉时期的短暂兴盛与日渐衰微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你
——董仲舒
跨 越
思考点
远
汉武帝为何尊崇儒术?
古
而
君权神授 中央集权、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来
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 中央集权和专制统治的需要。
古 二、汉武盛世——汉武帝时期治国方略的转变
代 中
1、表现 (4)边疆管理上: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国
“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 黄金一斤,约法省禁。”
汉初民间可自行铸币
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 子,其後卒以叛逆。
“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 市物,物踊腾糶,米至石万钱,马一匹 则百金。”
放开铸币权引发政治混乱和通货膨胀
古 二、汉武盛世——汉武帝时期治国方略的转变
代 中
1、表现
国
(2)经济上:②盐铁官营
无为≠无所作为
=不妄为=顺天而为,施行仁政,以民为本
古
思考点
而 来
什么是无为而治? 如何实现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具
无为而治效果如何?
体如何实施呢?
古 一、汉家初定——西汉立国之初的治国方略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课件(共32张ppt).ppt

商作人业不,得而拥大有饥土馑地。,…—…—天重子农不抑能以商具恭醇俭驷,,孝而景遵业,提五倡六节十俭载,之间,—至— 于减移少风财易政俗支,出
田将租相十或五乘税牛一车。 汉高祖
———调—动《农汉黎—民书民《生·醇汉产食厚书积货。·极志周卷性》云五成·康景田,帝租汉汉纪三文言第十、文五税景景》一帝,美—矣—!减轻农民负担
两
军事上
汉
王莽新朝
东汉的兴衰 光武中兴
党锢之祸
史学
两汉的文化 文学
科技
本课小结:秦汉时期阶段特征
政治
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政 治逐渐代替贵族政治,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 农耕经济发展,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手工业、商业也 得到了很大发展;国家对经济主导作用突出。
思想 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科技文化 文化 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均 输 : 武帝在郡国任命了均输官。其职责是将朝廷需要的贡品及时运往京师, 然后将不需要的物品运到价格较贵的地区出售,所得钱财上缴大司农。 平准:武帝在各地设置平准仓。如果某种商品开始涨价,就迅速抛售,跌价时 则大量购入。
(4)抑制工商业者,向工商业主征收财产税
二、西汉的强盛
3.思想文化措施:独尊儒术
(2)中央行政:内外朝制度★
影响: ①尚书令作用开始提升; ②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二、西汉的强盛
1.政治措施:中央集权
(3)选官:察举制 理解:为什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A.选官标准:
B.选官过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 上级或中央,经中央组织考试后由中央任命。
二、西汉的强盛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课件(共23张PPT)

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孺子婴
宣帝长子 元帝长子 元帝之孙 元帝之孙 宣帝玄孙
26岁
16年
19岁
26年
19岁
6年
8岁 ◎ 6年
1岁
王 莽
2年
三、东汉的兴衰
(三)东汉的建立
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汉光武帝)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四)东汉初年的“光武中兴”
◎刘秀
领域 政治
经济 思想
措施(“光武中兴”出现原因)
(BC202年 —— 9年 —— 25年———— 220年
—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二、西汉的强盛 三、东汉的兴衰 四、两汉的文化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1990年,蒙古国的两 位牧民在杭爱山发现一处 石刻,令考古界震惊的是 这居然就是两千年前的燕 然勒石碑
西汉与东汉
汉朝(前202年—220年 )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 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407年。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 两汉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隋唐
西汉
新
东汉
• 造纸术的发明与蔡伦的改进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
伦乃造意(构思,运用心思),用树皮、 麻头及敝(破)布、鱼网以为纸。
——《后汉书·蔡伦传》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原料易找、 成本低、产量高便于使用
课堂总结
—
西汉的建立 政治、经济措施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汉与东汉时期的历史场景,如宫殿、市井、战争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对历史情境的感知。
2.利用历史文物、图片等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生活习俗、建筑风格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代入感。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如撰写关于西汉与东汉时期的历史小论文,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课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4.学习建议: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和能力。
3.小组合作:本节课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通过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小组合作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分配研究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独立研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郡国并行制产生了怎样 的影响?
地方权利过大,形成割据 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汉初的经济恢复 2、消除地方割据势力
①郡国并行制 前154年,吴、楚、赵、 ②七国之乱 胶东、胶西、淄川、济南七
国叛乱,三个月内被平定。
汉景帝因吴、楚、赵、齐四国旧地, 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既可以亲 易疏,而新国远不如旧国之强大。其次 下令,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 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 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裁减谒者、 郎、诸官长丞等。官员由中央任命。从 制度上降低了王国地位,剥夺了诸王治 国权,王国与直辖郡县的差别大大缩小。 封国“衣食租税而已”。汉朝政令,由 此才真正达到全国。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汉初的经济恢复 ①休养生息
②文景之治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 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lǐn yǔ 粮仓)尽满,而 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 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 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zi pin 母马) 者而不得会聚。”
—《后汉书.食货志》
作用: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汉初的经济恢复 2、消除地方割据势力
①郡国并行制
异姓诸侯国对中 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汉高祖逐渐剪除异姓 诸侯王,但又“惩亡秦 孤立之败”,陆续分封 了一批同姓诸侯王。
①同姓王国主要分布在什么地 区? ②比较中央和诸侯王国统治空 间的大小。 ③西汉诸侯王如何治理封国?
②中朝制度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 从、秘书等工作的人, 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 相权。
③刺史制度(监察制度)
司隶校尉,旧号 卧虎,是汉至魏晋 监督京师(中央) 和周边地方的监察 官。始置于汉武帝 征和四年(前89 年)。率领有由 1200名中都官徒隶 所组成的武装队伍。
④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黑社会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文帝 田租:三十税一,后全免
算赋:120钱——40钱
徭役:每年服役1月改为三年1月
文帝鼓励大臣进谏议政。廷尉张释之多次依据法律顶撞皇帝,文 帝不以为忤,反而能够始终委以重任。文帝废除了以言论治罪的“诽 谤妖言法”和株连家族的“相坐法”,还废除了摧残肢体的肉刑制度。 用法宽简,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汉武帝经济大一统: (1)把盐铁铸币权收回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2)全国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汉武帝经济大一统: (1)把盐铁铸币权收回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2)全国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均输平准)
均输:在各郡国设置均输官。以往郡国每年需向中央贡献当地物产, 但很多货物不合中央需要,运送又耗费太大,到了长安很多物资腐烂或 者因不需要被贱卖。现设均输官,将各地应贡物品除中央必需之外,贩 卖换成钱,递交中央。节省开支,增加财政收入。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汉初的经济恢复
①休养生息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
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战乱。
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 面对汉初如此形势,如果你是刘邦,
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 你会怎样做?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从严法治国的法家到无为而 治的道家
汉初形势
战争破坏 社会凋弊
“无为”
黄老之学
与民休息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 措施: 提倡节俭
减少财政支出
汉初指导思想:黄老思想(始于战国)
黄老之学尊崇黄帝和老子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且采纳了 阴阳、儒、法、墨等学派的观点。 黄老政治最主要的特点是清静 无为,主要内容是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减免苛刑、节约皇室与 国家开支、少修土木工程等。这些措施无疑对恢复社会经济和安 定人民生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汉武帝面临的形势
今诸侯(王国)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
急则阻其强而合纵,以逆京师。
政治:王国势力坐大
—《汉书·主父偃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今师易道,人易
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
—《汉书·董仲舒传》
思想不统一
当时,私人铸币未完全禁止,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
⑤察举制度(选官制度)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二、西汉的强盛
1.加强统治的政治措施 2.加强统治的经济措施
汉初行秦半两,秦定一 两为24铢(重量),故半两 为12铢。刘邦以秦半两太重, 铸荚钱,导致商人囤积居奇, 物价飞涨;吕后铸八铢半两; 文帝又改四铢半两。市面币 制混乱,官吏富豪盗铸谋利。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 下令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上 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 分别负责鼓铸、刻范、原料 供应,规定只许用三官五铢 钱,严禁民间私铸。
濞之初封,王三郡五十三城。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抚慰) 其民。。。。。。吴有豫章郡铜山,乃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又有海盐之饶。不赋于民, 而国用足。如是者三四十年,国力既盈,遂生他意。。。。。。地方三千里,精兵可具五 十万。
又如梁孝王招延四方豪杰,游说之士毕至,富商大贾,则因其富厚,交通王侯。亡命游 侠之徒,诸侯王亦往往招致养匿,相结为奸。
这些富商控制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他们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西汉初年朝廷曾向他们借钱平反叛乱,他们却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
不肯借贷。
经济:市场混乱,豪强富商 控制国家命脉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二、西汉的强盛
1.加强统治的政治措施 ①推恩令(地方管理)
到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共有20个王 国与83个郡并存,虽然王国数量占郡国总数的1/5, 但20个王国一共只领123个县,仅占整个西汉总县 数1587个的十二三分之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