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合集下载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动态构图与空间意识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对动态构图和空间感的运用,有助于现代艺术 教育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构图技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次内涵的探索。
空间与光影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对空间和光 影的巧妙运用,影响了现代艺术 审美,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作品中
的空间感和光影效果。
对现代艺术教育的意义
情感表达与沟通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强调情感表达,有助于现代艺术教育引导学 生深入探索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细节观察与处理
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对细节的精湛处理,促使现代艺术教育重视培 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处理细节的能力。
巴洛克和洛可可的构图、色彩 和细节处理方式,为现代艺术 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参考。
当代艺术家通过融合传统与现 代元素,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 和时代感的艺术作品。
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细节 和装饰元素,被广泛应用于现代
建筑设计之中。
这些风格的建筑特点,如丰富的 装饰、曲线形状和精致的细节处 理,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目 录
• 巴洛克美术 • 洛可可美术 •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的异同 •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在当代的运用与价值 •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对现代艺术的启示
01 巴洛克美术
起源与特点
起源
巴洛克美术起源于意大利,后传播至 欧洲各国,是欧洲艺术史上继文艺复 兴之后的又一重要时期。
特点
巴洛克美术以其豪华、壮观和动感十 足的艺术风格著称,强调情感的表达 和画面的戏剧性效果,同时注重光影 变化和空间感的营造。
主要代表艺术家与作品
代表艺术家
卡拉瓦乔、贝尼尼、鲁本斯等。

外国美术史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外国美术史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弗朗斯·哈尔斯(1580/1591~1666年)
17世纪荷兰杰出的肖像画家。 哈尔斯出身低微,一生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他
性情豪放,嗜酒如命,常常与酒徒为伍。一生两 次结婚,前后共有12个儿女,为了糊口而疲于奔 命,最终穷困潦倒,死后竟无亲友为其料理后事, 只能由市政府出资为其发丧。 哈尔斯却是一位相当出色且极富个性的艺术家, 他创作的肖像画最大特点就是善用豪放的笔法捕 捉人物瞬间的欢乐表情,因而被时人称为“描绘 微笑的画家”。
他的作品曾一度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广泛欢迎。1624年, 由于创作《夜巡》一画,伦勃朗同订件人发生诉讼,伦勃 朗败诉,这不仅影响了他的声誉,在经济上也蒙受了巨大 损失,致使最后破产。陷入贫困的伦勃朗不得不搬到贫民 区居住,但他的艺术创作并没有停止。在这一时期,由于 结交了中下层的广大市民,视野更为广阔,对人生也有了 进一步的认识,他的艺术技巧也愈成熟,艺术思想更深刻。
弗兰德斯美术美术特点
受弗兰德斯上层社会享乐主义风气的影响, 美术风格具有明显的贵族气质。
艺术形象生动饱满,热情奔放、豪华气派、 充满活力、色彩富丽笔法流畅。
也有少数作品流于浮华的形式,缺乏理性。
彼得·保罗·鲁本斯
1577年6月28日出生于德国的茨根小城。9岁时随父母移居佛兰德斯, 定居安特卫普。曾在宫廷当侍童、精通八种欧洲语言。
他的雕刻热情奔放、动作性强,富于运动感和戏 剧性。他的许多作品打破了建筑、绘画及雕刻之 间的界限,形成了如同舞台艺术的综合效果。他 在雕刻、建筑及绘画上的杰出贡献对欧洲巴洛克 艺术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17世纪的意大利美术
贝 尔 尼 尼 圣 德 丽 莎 的 幻 觉
·
贝 尼 尼 阿 波 罗 和 达 芙 妮

论述巴洛克美术与洛可可美术的风格及代表作

论述巴洛克美术与洛可可美术的风格及代表作

论述巴洛克美术与洛可可美术的风格及代表作巴洛克美术:欧洲17世纪的美术样式。

发源于意大利,以其热情奔放、运动强烈、装饰华丽而自成一体,与16世纪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庄重典雅相区别。

巴洛克美术在文艺复兴美术之后,一定程度上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从而克服了16世纪后期流行的样式主义消极倾向。

另一方面,巴洛克美术符合当时天主教会利用宣传工具争取信众的需要,也适应各国宫廷贵族的爱好,因此在17世纪风靡全欧,影响到其他艺术流派,使欧洲的17世纪有巴洛克时代之称。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

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巴洛克艺术特点:1)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2)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3)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4)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5)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

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6)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7)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

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巴洛克绘画与代表艺术家:巴洛克绘画也可溯源于米开朗琪罗和科雷乔等文艺复兴大师,但主要是通过克服16世纪后期的样式主义而发展的。

外国工艺美术史 第十四章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外国工艺美术史  第十四章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现藏巴黎戈贝兰博物馆的《路易十四加冕式》(图 14-2)是 《国王的故事》中的一幅壁毯。作品中人物众多,场面壮观。
• 大型的织锦壁毯是用竖机制作的。经线多用麻或锦,纬线 则是丝或毛,并加金线或银线。从作品中可以看出,纬线 起花的工艺已极为成熟,较之经线起花更便于模仿绘画的 效果。尤其是当时的织物师已考虑到因壁毯质料的不同而 造成光线反射的因素。在戈贝兰织物所里还制作了大量写 实花卉纹样的织锦壁毯,同样是以著名画家的作品为粉本, 构图繁密,色彩丰富。
• 路易十四时期“豪华型家具”在 桌、椅、床的设计上反映最为明 显。凡尔赛宫路易十四寝室里的 《权威之床》、大厅里的《正义 之床》和贵妇人用的《公妃之床》 等几乎都罩以华丽的织锦,四柱 和天盖也镂刻精细。
• 总之,17世纪法国的家具工艺是 取得了独特成就的,尽管它更多 地表现了宫廷工艺美术豪华繁缛 的某些特点,但在设计或制作工 艺方面都是极为卓越的,并具有 一定的影响(图14-7)
• “洛可可”(Rococo)源于法文“罗卡伊尔”(rocaille), 意为岩石或贝壳饰物,后来该词指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 色的艺术风格。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是一些新古 典主义艺术家们用来形容18世纪中期流行于欧洲各国的装饰 样式。在法国,它主要是指摄政时期(1715—1723)和路易 十五时期(1700—1774);在英、意、德等国均指18世纪 中期。
•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缛的装饰性, 多用C形、S形和涡卷形的曲线和艳丽浮夸的色彩作装饰构成。
•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有这样几个因素:首先从社会历 史背景来看,18世纪中期,法国的工商业获得了大力发展, 已成为当时除英国以外欧洲最发达的国家。
• 其次,就装饰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而言,洛可可风格的形成 实际上是巴洛克艺术刻意修饰而走向极端的必然结果,晚期 的巴洛克艺术已经在某些方面呈露出洛可可艺术的端倪。

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异同_雷光

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异同_雷光

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异同文ˉ沈阳理工大学ˉ雷光ˉ韩成惠[内容摘要]本文以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进行对比,探讨二者在形式与功能上的异同,通过比较研究两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与相同之处背后的文化内涵。

巴洛克工艺美术在西方工艺美术史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它是洛可可风格工艺美术的一个声势浩大的节奏,是向欧洲近代工艺美术过渡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夸张浪漫混搭华丽繁缛玲珑细巧柔美一、比较两种文化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异对于巴洛克(Baroque)与洛可可(Rococo)的来源与定义在此我不做过多的阐释。

17世纪被后人称之为巴洛克时代,是建筑和绘画为主要形式的时代,雕塑不再像文艺复兴时那样以一门独立艺术地位出现,它被降低到作为建筑的装饰地位。

巴洛克的工艺美术主要围绕的是因建筑而兴起的染织工艺、木工艺和玻璃工艺等。

建筑是巴洛克时代的主要形式,其他工艺美术都是为其服务。

这种巴洛克式的建筑比以往的建筑更多地去炫耀权威和财富,它大量采用各类贵重的材料,在各个细部采取最华贵的也最繁复的装饰;另一方面建筑师也鼓励去追求那些最“耳目一新”的效果以震慑大众。

他们强调运动,强调变化,仿佛赋予了石头生命的色彩。

波罗米尼的《圣卡罗教堂》是个极好的例子,其主要特征:规模宏大,巧夺天工,奢侈的装饰和大量采用圆柱、重叠柱、圆顶、断檐波浪形墙面。

建筑外形呈波浪状,运动感极强。

其建筑外表附贴大量的饰物。

与建筑同样,巴洛克风格织锦、木工艺、玻璃工艺、金银工艺、陶工艺、石工艺造型也是十分的烦琐复杂、大气,极具韵律感。

比如德尔夫特陶器《青花花草纹轮形陶壶》,从形制上我们可以感觉出它与古典的风格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其设计把腹部变成中空的车轮状,中部有高浮雕装饰,其口部外张,颈部略较口部小,底座分几层与腹部相连。

器形奇特、韵律感强,加上坚硬的质感让人感觉到阳刚的男性气息。

贝尼尼的雕塑也如此,比如其作品《四大河喷泉》,人物形象健硕,充满阳刚之气。

比较洛可可艺术与巴洛克艺术的异同

比较洛可可艺术与巴洛克艺术的异同

比较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的异同一、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 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 它的鼎盛期是在17 世纪。

“巴洛克”( Baroque) 一词本义是指畸形的珍珠, 专指珠宝表面的不平整感, 用于贬义泛指各种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以及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

当时人们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 它一反文艺复兴优美而静雅的艺术风格, 强调夸张、浪漫的戏剧感, 这种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 直到后来人们才意识到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具有很强的宗教气息, 它的风格形成恰逢天主教复兴的需求。

16 世纪的意大利, 社会骚乱动荡, 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彼此结党攻诘, 天主教皇极力捍卫自己的权威, 吸引异教徒重返天主怀抱。

此时的教廷选择了巴洛克风格的艺术来为宗教改革服务, 他们不惜重金把教堂和祭坛进行精心装点, 教堂中体现出华丽的巴洛克样式风卷残云般的动摇了文艺复兴的美学根基,以此来宣扬天主教至高无上的权力, 激发信徒的畏惧敬仰之情。

在天主教会的推波助澜之下, 巴洛克艺术风格日渐成熟。

其特点是追求韵律感、运动感、空间感、和豪华感, 追求标新立异、华丽绚烂的装饰性, 有时还带有宗教的热情和神秘。

作品强调形式的变化, 不求细腻的深入刻画, 具有自由奔放、大气磅礴、豪放不羁的气质特征, 同时洋溢着雄伟浑厚、豪华高贵的气韵, 这种风格在16、17 世纪的建筑、绘画、雕塑等各个艺术门类中都有所体现, 其丰富变化的视觉效果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二、巴洛克艺术当历史进入18 世纪以后, 法国引领欧洲的绝大多数国家进行着艺术形式的改革。

1715 年伴随着专制君主“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离世, 巴洛克艺术也随之暮色降临, 继承王位的路易十五引领着洛可可的艺术风潮登上了历史舞台, 随之取代了巴洛克风格。

“洛可可”( Rococo) 一词来源于法文, 它的原意是指“贝壳”, 后来演绎成为用小石头和贝壳作装饰图案的一种装饰样式。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纹样的异同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纹样的异同

巴洛克时期纹样与洛可可风格纹样特点的异同巴洛克是一种艺术风格,从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初盛行于欧洲。

在欧洲,最常见的定义是“通过动态运动,显性情感和自信的修辞为特点的艺术风格,衍生与发展了矫柔造作洛可可艺术”。

天主教会的普及和巴洛克风格的成功感到鼓舞的罗马天主教教会,这使已在安理会的遄达,响应时代决定的新教改革,认为艺术应直接沟通和情感参与宗教主题。

贵族也看到了作为一个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手段,那就是表示胜利的动力和控制戏剧性的巴洛克建筑和艺术风格。

16世纪一度流行的样式主义,由于其刻意模仿盛期文艺复兴大师而缺少创新的艺术创作,因而没有激情和新的艺术表现力。

巴洛克艺术的出现正是为了在表达激情和寻找新的艺术表现力方面实现突破。

另外,扩大的陆地疆界和无限的空间的观念鼓舞了艺术家们向新的领域和风格扩展。

产生背景:1、天主教为了吸引信徒的给信徒以满足感,艺术的作用受了重视。

(巴洛克首先在罗马出现,同时大量的订单来自天主教会)2、社会上涌现出的巨富新贵使得豪华享受之风盛行,对艺术的需求增长。

3、大权在握的君主希望国家生活在各个方面展示和表达其权威的伟大。

特点:没有统一的标准。

在总体上,它代表了一种对绚丽、激情、宏伟、豪华、运动的热爱,是艺术由严肃和轻松的一种交替。

巴洛克风格在其艺术观念中,含有加强形式和视觉效果的因素。

它摒弃尺度和规范,逐渐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平衡。

它酷爱曲线和斜线,剧烈的扭转,展示一切可以造成人们惊奇、赞叹的东西。

巴洛克风格产生的戏剧性效果和表现力是强烈和巨大的。

洛可可风格应形成于18世纪,巴洛克风格是它的前身。

洛可可是法国王室的末代风格,洛可可沿袭了巴洛克时期的技术和风格,沿袭了巴洛克柔和的线条及有人的色彩,巴洛克时期的绘画主要描述圣经和古典艺术中高贵景象,洛可可艺术时期则大相径庭,它表达的是更私密、更强烈的感情。

作品中充满了感官上的喜悦,它描述的是爱。

洛可可是法国的艺术风格,它的时代相当于路易15的执政时期,它起源于巴洛克风格,巴洛克在17世纪是一项重大变革,但在进入18世纪时,洛可可艺术将前期艺术改造升华成为一种更精美、更柔和、充满曲线的艺术风格,所以洛可可是一种更为优雅的艺术风格。

论欧洲建筑中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的审美区别与影响

论欧洲建筑中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的审美区别与影响

论欧洲建筑中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的审美区别与影响摘要:巴洛克其艺术特点就是怪诞、扭曲不规整。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基调是富丽堂皇而又新奇欢畅,具有强烈的世俗享乐的味道。

而洛可可风格是在反对法国古典主义艺术的逻辑性、易明性、理性的前提下出现的柔媚、细腻和纤巧的建筑风格。

本篇论文主要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进行赏析,探索其艺术特点、审美区别以及对后世艺术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欧洲建筑特色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正文:一、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的艺术特点巴洛克艺术是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建筑方面,它还包括绘画、音乐等多方面的艺术特色领域。

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炫耀财富、不囿于结构逻辑,常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组合手法,从而产生反常与惊奇的特殊效果、充满欢乐的气氛、标新立异,追求新奇。

它常常大量用贵重的材料、精细的加工、刻意的装饰,以显示其富有与高贵。

采用以椭圆形为基础的S形,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筑形象产生动态感;又或者把建筑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错落及形式构件之间的某种不协调,引起刺激感。

而洛可可洛可可式建筑风格是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切围绕柔媚顺和来构图,特别喜爱使用曲线和圆形,尽可能避免方角。

在装饰题材上,常常喜用各种草叶及蚌壳、蔷薇和棕榈。

以质感温软的木材取代过去常常使用的大理石。

墙面上不再出现古典程式,而代之以线脚繁复的镶板和数量特多的玻璃镜面。

喜用娇嫩的色彩,尽量避免强烈的对比。

总而言之,洛可可在巴洛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形成于巴洛克晚期;巴洛克所指的对象是建筑主体,洛可可的对象是室内装饰;巴洛克讲究的是运动、变化,还加入了对光影的应用,给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洛可可则是奢靡,繁琐,更多地用于皇室建筑。

巴洛克是大众艺术,洛可可倾向于皇室艺术。

二、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的审美区别“巴洛克”与“洛可可”是两个模糊而且情绪化的术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意大利
意大利
1、卡拉瓦乔: 把色彩和光作为造型的手段,巴洛 克风格的光由他而来。经过精心设计,酷似现代舞 台特写时所用的聚光,“黑影强光”。 如果说乔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从梦中醒来的序曲, 那么卡拉瓦乔便可说是鲁本斯、伦勃朗等巴洛克艺 术大师的前导。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女占卜者】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维米尔
3、维米尔:
从不起眼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一种纯净的、近于诗 化的永恒意味。 在荷兰艺术中,人们从真实而平凡的人生中第一次 发现了“美”,或者说,人们同时也产生了在“凡尘” 而不是“天国”中寻求“美”的欲望。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维米尔
【读信的少女】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4、霍贝玛: 《米德尔汉尼 斯大道》: 平凡中 见奇崛。观者的视中 心(透视焦点)正好 在两行树的中间,近 大远小的透视变化固 然可以看得很明显, 可是,这种角度既难 以画得正确,又易于 呆板。画家把林荫路 的位置略微移向左方, 避免了绝对平衡的毛 病。尤其是路边两行 高而细的幼树,间隔 的疏密不同,弯曲摇 曳的姿态各异,使得 一个奔流非常均齐的 画面,变得生得多姿。 而这种自然之美又只 能来自生活本身。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召唤圣马太】 人物在强光的 照射下,被深暗的背 景衬托得明快而生动, 画面光影成为一种非 常富有表现力的绘画 语言。 房间被画成罗 马街头的小酒馆,马 太和助手们就象酒店 里的赌徒,身着17世 纪的服装。基督除头 顶上有一圈几乎被人 忽略的淡淡的光环外, 完全是一幅普通罗马 人的打扮,毫无崇高 神圣可言。宗教题材 在卡拉瓦乔笔下变成 了一幅有浓厚生活气 息的风俗画。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哈尔斯:《吉普赛女郎》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伦勃朗:17世纪荷兰最杰出的画家。 《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夜巡》
2、伦勃朗:17世纪荷兰最杰出的画家。 《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夜巡》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伦勃朗的自画 像》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伦勃朗死后,荷兰似乎再没有出现过一个“大画家”, 却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小画家”。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往往专攻某个特定 的题材,以保障自己在某个小领域中拥有绝对的技术优 势。 因此,静物画、风景画以及风俗画,成为荷兰画家 们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没有古典的牧歌或圣徒的行传, 仅仅通过金银和玻璃器皿上斑驳陆离的光泽,或者是散 落在林荫道上细碎的月色,荷兰人同样发现了艺术中那 种最迷人的东西。
作品鉴赏
② 《浴后的狄安娜》 *弗拉戈纳尔 法国洛可可最后一位 画家
《秋千》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 *夏尔丹:厚实朴素 • 《厨桌上的餐具》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作品鉴赏
2、英国 *庚斯博罗(1727—1788)肖像画家和风景画家 《蓝衣少年》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17、18 世 纪 欧 洲 美 术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第一节 巴洛克
“巴洛克”一词学者们公认为源于葡萄牙语, 意为“不合常规的、特别是那些外形有疵点的珍 珠” 。由伊比利亚语派生作为形容词的法语后来 原封不动地移入英语,一直习用。巴洛克艺术形 成的动机是为了用一种荒诞的、不寻常的形式赢 得人们的喜爱和承认。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三、佛兰德斯
17 世纪佛蓝德斯占主导地位的是巴洛克风格艺术, 主要受宫廷、教会和贵族审美趣味的左右,同时也受 到意大利艺术的一定影响。这是佛蓝德斯艺术表现出 富丽堂皇,富于动感和色彩艳丽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鲁本斯
1、鲁本斯: 17世纪佛兰德斯最伟大的艺术家是鲁本斯。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第二节 洛可可
洛可可艺术形成的内因是法国本身的需要,外因是东 方艺术的影响。首先是日本浮世绘传到法国,使法国看到 了一个从未有的新的艺术世界。18世纪初远洋商轮直接把 中国的工艺品运到法国。 瓷器的滑润,丝绸 (绚丽的色 彩、神秘美妙的闪光)的光泽和其他器皿线条的流畅,使 他们的感情为之一变。 饮茶、插花在沙龙中流行起来,室 内家具追求的是中国式样,墙面的美化盛行 青花瓷风格, 因而洛可可艺术风格从发生上可称之为“中国——法国式 样”或“法国——中国式样”。 从路易十四与凡尔赛宫开始: 路易十五时代的社会风气与洛可可风格: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艺术家们开始努力描绘市民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为市 民服务,画幅变得小巧而适合在家庭中陈列,内容也表现出 忠实于生活的特点。 画家们各自选择专一的题材,独门专攻,出现了风俗、肖 像、海景、普通风景、静物等分类画的画家,这些画分类细、 画幅小,美术史上就称这些画家为“荷兰小画派”。 除小画派外,17世纪的荷兰肖像画也非常流行,出现了象 哈尔斯这样的肖像大师;由于卡拉瓦乔写实艺术的影响,还 出现了最有成就的写实派大师伦勃朗。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贝尔尼尼
2、贝尔尼尼: 意大利杰出的雕刻家、建筑家、非专业画家 和代表性巴洛克艺术家。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圣彼得大教堂广场】
【圣德丽莎的幻觉】 贝尔尼尼1645-1652年为罗马维多利 亚教堂中的一座小教堂科尔纳罗制 作了这件壁龛雕塑,它将雕塑同建 筑、光影、色彩融为一体,成为众 口皆碑的杰作。 德丽莎穿着修女的长袍仰坐在漂浮 的云朵上,微启双唇,两眼轻阖, 头向后仰,四肢无力地下垂,沉浸 在痛苦的快感中。她面前一个可爱 的天使正用金箭刺向她的心窝。德 丽莎的精神沐浴在上帝的仁爱之中, 肉体却经受着金箭穿透心脏的巨痛。 甜蜜和痛苦相交织,是这座雕塑最 动人之处。德丽莎的衣袍褶纹雕刻 得大起大落,漂浮不定,这与她那 处于梦幻中的表情形成了强烈的对 比。 尤其特别的是在雕塑背后还饰以 金属条,造成光线四射的效果,壁 龛外配有各种装饰和彩色大理石块, 构成了一贯富丽堂皇的整体。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阿波罗与达芙尼】 这是贝尔尼尼为罗马红衣主教别 墅完成的4件大理石组雕中的一件,取 材于希腊神话。 贝尔尼尼选择了达芙尼即将变成 一棵月桂树、阿波罗也即将追上的一 个瞬间,两人的动势形成了密切相连 的情感纽带,特别富于戏剧性。两个 人体雕塑得优美而富于运动感,舒展 而流畅。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荷兰
二、荷兰 从尼德兰革命中获得独立的荷兰是一个共和制国家。 与欧洲南方各国不同,这里的大多数居民信奉新教,而 不是天主教,这里更不存在那些与旧教联系密切的 封建 君主。 信奉新教的荷兰人生活简朴,吃苦耐劳。他们不欣 赏佛兰德斯的豪华之风,偏爱纯朴、写实的严谨作风。 同时,新教国家反对大规模营造教堂和偶像崇拜,艺术 品的订购者不再是国家和教会,绘画从教会和宫廷转向 了普通市民,真正成了商品。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作品鉴赏
1、法国
*华托(1684—1721) 人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中国画;脆弱易逝、忧伤意绪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 ① 爱情岛朝圣 (《发舟西苔岛》) • *布歇:当时的社会 风气与文化特色: • 沙龙:蓬巴杜夫人的 传奇与她的影响力 • 恶臭的身体:香水、 扇子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四、西班牙
1、委拉斯开兹:“金色的提香,银色的委拉斯开 兹”。把人物和光源巧妙地融为一体,并使人产生一种 心理幻觉。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 《教皇英诺森十世》 • 肖像画之王。外 貌与内心的揭露。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第二节 洛可可
洛可可一词由法语而来,意为“贝壳形”、岩状装饰, 这个词用到艺术上原为对洛可可艺术纤细温柔的嘲笑和 鄙视。又称“蓬巴杜风格”、“路易十五式样”、“中 国风格”。这种式样最早主要表现在18 世纪法国的细木 家具上,以精湛的工艺著称。后大量转向路易十五宫廷 和贵族住宅的艺术上,纹样上除自然和东方风格的题材 外,幻想性的题材也占据了装饰主题的很大比例。表面 饰以珍禽异兽和鲜见的花卉。另外也采用纹理丰富、色 彩美艳的大理石,以取得奢侈华美的效果。比例上偏于 亭立的纤细,造型均取“S ”、“C ”形涡卷回旋 ,一般以 非对称代替对称。色彩力求明快柔淡,流行色为金和象 牙白。
《劫夺吕西普斯的女 儿们》 描写两位希腊英雄、 孪生兄弟抢劫迈锡尼 王吕西普斯女儿的故 事。 画家采用了方形构 图,前景中的马匹和 人物几乎占满了整个 画面,两个强壮的男 子正把两个姑娘拖上 马背,男子和马匹的 深色同女性裸体明亮 的色彩把观众的视线 吸引到画幅中心。所 有的形象都有很大的 动势。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巴洛克艺术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巴洛克艺术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种: 1、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 2、宫廷豪华气派的需求。 3、人对自然的探索。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巴洛克风格突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古典艺术的理性、匀 称、静止、典雅的风格, 表现在建筑上,它一反文艺复兴时期的庄重、和谐与 结构清晰的特点,追求结构复杂多变,配以大量雕塑和 装饰的效果。 在绘画和雕塑上,它不再遵循文艺复兴重素描结构、 广泛采用垂直线、水平线、追求稳定等原则,偏爱复杂 多变的构图等等。 这种新风格首先产生于意大利的罗马城,以后便及欧 洲各地,成为17世纪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
《劫夺吕西普斯的女 儿们》 描写两位希腊英雄、 孪生兄弟抢劫迈锡尼 王吕西普斯女儿的故 事。 画家采用了方形构 图,前景中的马匹和 人物几乎占满了整个 画面,两个强壮的男 子正把两个姑娘拖上 马背,男子和马匹的 深色同女性裸体明亮 的色彩把观众的视线 吸引到画幅中心。所 有的形象都有很大的 动势。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