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抗弯刚度的测试

合集下载

纱线弯曲刚度测量

纱线弯曲刚度测量
纤 维 强 力 仪 法 ,该 法 的 实 验 仪 器 是 通 过 改 造
作者 简介 :扬 萍 ( 9 4一) 17 ,山东洒 博^ .东 华 大学 硬士研 究 生 ,主要从 事纱 线与 织 物弯 曲剐 度 的研 究 。
维普资讯
20 0 2年 2月
单 纤 维 强 力 仪 而 得 ,能成 功 且 精 确 地 测 定 毛 涤 混纺纱 的弯 曲刚度。 1 改 进 的 电子 单 纤 维 强 力 仪 法 测 试 纱 线 弯
维普资讯
北京 时瓤
第 2 3卷
第 1 期
・4 ・ 3
垆 尚 尚 禹 尚 嚏

试§ பைடு நூலகம்
聿 毒 帑
纱 线 弯 曲 刚 度 测 量
杨 萍 于 伟 东
上海 20 5 ) 0 0 1 ( 东华大 学纺织 学院
[ 要 ]分析 了测试 纱线弯 曲剐度 各 种 方 法 的优 缺 点,着 重提 出采 用 改进 电子 摘 单 纤维 强力仪 法,测 量毛涤混 纺 纱的最 大弯 曲强 力等参数 ,来求得 弯 曲刚度 。 同时 探 讨 了 纱线 弯 曲 剐度 与 纱线 混 纺 比 、捻 幅 与 细 度 的相 关性 。 关毽词 :毛 涤混 纺 纱;弯 曲刚度 ;改 进 电子单 纤 堆强 力仪 法;混 纺 比 ;捻 幅 ;
2 试 样与试验
所 用试 样为取 白上海第 二毛纺织 厂 的毛
涤 混纺织 物 ,共 6块 .其 结构参数 和混纺 比
见表 l 。对 其 做 以 下 处 理 :抽 取 毛 涤 混 纺 纱 ,每种试 样各取 5 根纱 ,采用上述 方法进 行试验 ,将 A D转 换卡 读 取 的数 据 用 O I / R
收 稿 日期 :2 O 一( Ol 1 9—2 0

非织造测试试卷

非织造测试试卷

1,非织造布的定义?定向或随机排列的纤维通过摩擦、抱合或粘合,或者这些方法的组合而相互结合制成的薄片、纤网或絮垫。

2,主要分类方法有:非织造布加工路线分类,纤网形成方法分类:(P4)纤网的形式分类, 产品用途分类:(P4)使用次数分类:用即弃产品、耐久型产品,贸易中按定重分类:薄型产品、厚型产品.3,非织造布的特点(1)非织造布是纺织、化工、塑料、造纸工业的交叉边缘产品。

(2)非织造布产品外观、结构多样化。

(3)非织造布使用范围广。

4,非织造布的几种典型结构, 在组织结构上与传统织物(机织物/针织物)有何区别?(1)纤网中部分纤维得到加固的结构①靠纤维的缠结得以加固:针刺法、射流喷网法②由纤维形成线圈结构得以加固:机械缝编方法,从纤网中抽取部分纤维束,编结成规则线圈结构;(2)纤网中由外加纱线得到加固的结构(3)纤网中由粘合作用得到加固的结构①由粘合剂加固:点粘合结构、片膜状粘合结构、团块状粘合结构、局部粘合结构。

②由热粘合作用加固:热熔纤维粘合,包括点粘合结构(多用双组分纤维)、团块状粘合结构、局部粘合结构;但无片膜状粘合结构。

在组织结构上与传统织物(机织物/针织物)有区别机织物:结构稳定,缺乏弹性;针织物:纱线以圈状结构联结,弹性良好;非织造布:纤网结构加固而成。

5,非织造布产品的应用?一、服装、鞋类产品用非织造布 1、衬布、衬里:西装、大衣;热熔衬/粘合衬—以涤纶或涤粘非织造布为底布,在布面上涂上热熔性树脂制成。

2、服装内外衣:用即弃型内衣裤、拖鞋、工作服;3、非织造布保暖絮片:太空棉/宇航棉/金属棉—在涤纶非织造布上涂上铝钛合金反射层及表面保护层制成;超轻、超薄、高效保暖。

枕心材料二、医疗卫生非织造布:手术衣帽、口罩、尿布等三、日用装饰类非织造布:1、地毯2、室内装饰品:家具布、门窗帘、墙毡、墙布/墙纸、壁毯。

四、工业用非织造布:1、工业过滤材料:空气净化滤料、滤尘材料、过滤烟嘴等。

2、绝缘材料:电绝缘、热绝缘、声绝缘材料(1)电缆布、绝缘胶布;(2)蓄电池隔板布;(3)碳素毡绝热材料:用于宇宙飞船、火箭头锥;耐3000℃高温、热膨胀系数小、强度为铝合金3倍、重量为金属的1/5。

针织工艺理论(第五章纱线刚度及成圈过程中张力的检测方法).pptx

针织工艺理论(第五章纱线刚度及成圈过程中张力的检测方法).pptx
由传感器4检测到的力P,以及测得的挠度,对 应纪录下的功An包括三部分:
5
提起重锤q的功:Ar qh; 克服辊轴摩擦阻力所作的功:AT 使试样弯曲所需的功:A
先将重锤q挂在柔软细线上(忽略弯曲刚度), 通过传感器4检测到的力P,以及测得的挠度,可 以得到提起重锤和克服辊轴摩擦阻力所做END
谢谢观看
第五章 纱线刚度及成圈过程中张力的检测方法 5.1 检测纱线沿成圈机件运动时的张力
1
实验研究表明:当纱 线张力为10cN,它与成圈 机件的包围角度大于90后, 由于纱线刚度的作用,纱 线与成圈机件的实际接触 包围角度要减小,从而减 小了摩擦力和输出纱线张 力。
2
5.2 纱线刚度的检测
若长度为L的悬臂梁的一端受到力P的作用,产 生挠度f,则有下列关系式(材料为弹性体,符合 虎克定律):
拉力的增加而增大。
12
5.5 测量套圈时的纱线张力
13
实验研究结果: 套圈张力随牵拉力的增加 而增大; 套圈张力随线圈长度的增 加而减小; 当顺序同时在三枚针上套 圈时,套圈线圈的最大张力 产生在上一只线圈脱圈前, 其张力值低于仅在一枚织针 上套圈时的纱线张力; 在套圈时产生的纱线张力 主要沿着线圈纵行分布,而 沿着线圈横列的影响较小。
在测得了总的功An之后,由下列公式可计算 出使被测纱线弯曲所需要的功:
A=An-(AT+Ar)
6
5.3 测量成圈过
程中纱线
张力的装

传感器22:弯纱前 的纱线张力;传感 器6:纱线作用在沉 降片上的压力;传 感器9:弯纱后的纱 线张力;传感器29: 弯纱时针上的纱线 张力;传感器19: 上下针弯纱时上针 的纱线张力;
f PL3 E : 弹性模量 I: 惯性矩 EI : 弯曲刚度 3EI

纺织材料学——织物的基本性能与品质评定2

纺织材料学——织物的基本性能与品质评定2

4.压缩性能
厚实,丰满,膨松程度。 测定方法 (P593) 指标:膨松率及压缩弹性率等。
(四)织物手感指标的综合评价
1.程序 根据织物用途,按类型、品种、规格分组; 仪器测试; 对组内各织物的测试结果分析、对比,排 出优劣,并说明手感特征(基本手感 值)。
2.单一手感特征的比较
按织物弯曲、表面摩擦,压缩等分别进行排序 比较。
(1)挺刮 活波率(Lp)与弯曲刚性(SB1)都大, 织物手感挺括;都小,手感软而发烂,Lp低, SB1高,手感板结;
(2)丰满 主要与压缩指数有关;
(3)滑爽 动摩擦系数μk低,变异系数大, 手感滑爽;
(4)滑糯 弯曲刚性小,活波率大,动摩擦 小,稳定厚度大。
春冬令面料 考核挺括、丰满、滑糯、弹性。 夏季面料 考核挺刮、轻盈、滑爽。 一般,活波率高,动摩擦低,压缩弹性好。
第三节 织物的弯曲性能与手感(织物风格)
一.刚柔性.抗弯刚度,织物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决定 了织物的刚柔性。
2.测定方法及指标
(1)斜面法
(2)心形法
抗弯长度(硬挺度)C=lf(θ)
抗弯曲刚度 B=
抗弯曲弹性模量 q=
3.影响因素
(1)纤维性状:初始磨量,截面形状(截面 惯性矩)
四. 手感与风格
(一)织物风格,是人们通过触觉和视觉对织 物的品质的综合评价。分触觉风格(手感, 狭义风格)和视觉风格。
(二)织物风格的测定
1、主观评定 (1)只用于织物的某项手感内容(刚柔,
风滑…) (2)靠触.视觉印象做出评价 (3)秩位法 P589
优缺点:方便、快、仪器无法取代;主观、 熟练、心理、定性。
=100折痕恢复角/180 %
3.影响因素

纱线和织物的弯曲刚度

纱线和织物的弯曲刚度

已有 的纱线 弯曲刚度 的研究 主要 在于对 测 量 方法 的研究 。纱 线弯 曲剧 度测 试 方 法较 多 , 因 但 模 型和实际弯 曲存在 差距 . 或试验操 作 困难 , 实 或 验误 差较大 , 而难 以实施 。
曲线 , 中抗 弯 模量 由抗 弯斜 率 计 算 而得 。测 量 其
维普资讯

玉访捌 拉

布; ②在纱 心 ; ③包 缠 在外 。分 2种 条 件讨 论 : 一
∞ ( 4 - 1


是对 于纤 维 可 以在 集 合 体 中任 意 错 位 和移 动 的 纱, 若捻 回角 为零时 , 、 、 3 ① ② ③ 种情 况 的弯 曲刚 度基本相 同 , 但这 类 混纺 纱 的弯 曲刚度 与 纯 纺 纱 的情况存 在差 异并与 混合 比相 关 ; 若捻 回角增 加 , ③ 的弯 曲 刚度 下降得 最快 , 次之 , 最 慢 。一是 ① ② 纤维不 可滑移 和错位 , 当捻 回角为零 时 , 混纺纱 中 纤维 的分布 起着重要 作 用 , 中 , 的刚 度是 最大 其 ③ 的 , 比① 的要低 ; 捻 回角 的增 加 , 刚度 下降 ② 随 ③
有 改进 电 子单 纤 维强 力仪 法” : 用 于 纱 线 可
纱线 的弯曲性 能直接影 响织 物的弯 曲性 能 。且交
织屈 曲 、 编 成 圈 中亦受 纱 线 弯 曲 行 为 的影 响。 针 因此 , 明确 纱 线 的 弯 曲性 能 , 确 定 后 道 加 工 工 对 艺, 对估计 面料风格 特赶 具有理论 和实 际意义 。
测纱线弯曲性 能的方法和实验结果。同时对影 响纱 线和织物 弯曲刖度 的因素分别进行 了详细 的讨论 。提出解
决 纱线 弯 曲性 能 与 织物 弯 曲性 能 对 应 测 量方 法 和建 立 其 间 理 论 关 系 的重 要 性 。 关 量 词 : 曲刚 度 ; 线 ; 物 ; 量 方法 弯 纱 织 测 中 田分 类 号 :S0 2 T 119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0315( ̄ 20—08o l0.46 2f )1 0 .5 0

常用高性能纱线弯曲刚度的测量和表征

常用高性能纱线弯曲刚度的测量和表征

常用高性能纱线弯曲刚度的测量和表征王震;姜亚明;刘良森;蔡甜甜【摘要】由于轴向织物中衬纱的弯曲刚度对织物的三维成型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借助KES织物风格仪,通过测量最大弯矩值和拟合斜率值,表征4种常用高性能纱线的弯曲刚度.结果表明:在相同线密度下,高性能纱线的弯曲刚度大于传统纱线,4种高性能纱线的弯曲刚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碳纤维纱线、玻璃纤维纱线、高强聚乙烯纱线、芳纶纱线;高性能纱线的弯曲刚度受纱线中单丝排列、聚集状态的影响,并且随着试样进入角度的增加而减小.【期刊名称】《纺织学报》【年(卷),期】2014(035)005【总页数】4页(P30-33)【关键词】高性能纱线;弯曲刚度;轴向织物;KES织物风格仪【作者】王震;姜亚明;刘良森;蔡甜甜【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天津300387;天津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天津300387;天津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天津300387;天津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天津30038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101.2纺织复合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价格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1-2]。

作为增强体的材料既可以是纤维,也可以是织物。

近年来,一体化成型和先进复合材料的开发,使得织物增强的复合材料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此背景下,轴向织物以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对曲面良好的成型性能,成为制造薄壳体复合材料的重要选择对象,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轴向织物在对薄壳体模型铺覆时存在成型极限的问题[3],这使得该类复合材料在需要深度成型的产品应用上受到限制,因此,研究轴向织物的成型性能对解决该问题有着积极意义。

张艳明[4]通过建立织物单胞的几何模型,首次提出绑缚纱紧度和衬纱紧度共同影响纬编双轴向织物的成型性能。

杨楠楠等[5]通过对纬编双轴向织物进行有选择地抽纱操作,大大改善了其成型能力。

姜亚明等[6]在建立多轴向经编织物弯曲性能的力学模型时,利用KES织物风格仪测量单根玻璃纱线(900tex)的弯曲性能,得出单根衬纱的弯曲行为恰好同织物的弯曲行为相似的结论。

纱线刚度及其确定方法(十四)

纱线刚度及其确定方法(十四)

纱线刚度及其确定方法(十四)
Л.,ВМ;许吕崧
【期刊名称】《国外纺织技术:针织.服装分册》
【年(卷),期】1990(000)003
【摘要】过去按性质具有显著差别的纺织纤维相对来讲是不多的,对刚度注意也不够,在必要的情况下测定时经常采用主观的手感方法。

而各种各样的人造与合成纤维常常是性质相接近,为了确定刚度就需要更精确、更客观的方法去评价它。

因为对纺织材料来讲,抗弯刚度具有更大的意义,这样就出现了很多仪器,是根据测量试样的挠度原则建立的。

如确定人造丝的刚度,将纱线搁在两根杆子上,靠搁在纱线上的指针的下跌来弯曲纱线。

刚度用指针与水平形成的倾斜角来表示(度数)。

这种方法的缺点为纱线挠度不单取决于一个纱线刚度,而且还取决于纱线同杆子的摩擦。

因此读数所表示的是这些因素作用的总和而不是单一的刚度。

【总页数】3页(P4-6)
【作者】Л.,ВМ;许吕崧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101.922
【相关文献】
1.纱线结构重建中纱轴整体空间位置的确定方法 [J], 武晖;陈美玉
2.纤维和纱线结构对纱线弯曲刚度的影响 [J], 徐广标;王府梅
3.“表观线密度”——导电材料纺成纱线线密度的一种确定方法 [J], M. Girod;F. Tamoue;A. Ehrmann;R. Haug;柳宝琴(译)
4.升级六大服务给你一个全新的纱线展——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三月上海启幕 [J], 牛方
5.加捻金属丝纱线的制备及其弯曲刚度 [J], 徐海燕;陈南梁;蒋金华;邵光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剑杆织机改造的三维间隔机织物工艺设计

基于剑杆织机改造的三维间隔机织物工艺设计
( 浙江理工大学 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 为通过常规剑杆织机设计开发出一种简便的三维间隔织物织造方法,同时解决织机在织造三维织物时由 于经纱的高密度造成纱线间的摩擦和夹紧问题,提出了对现有的常规剑杆织机进行双梭口改造方案,并设计了织 机的综框结构以及穿综工艺。 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设备改进及工艺设计能够有效实现三维间隔织物的织造,且 综框运动设计能够有效控制三维间隔织物的成型结构。 为使三维间隔织物在实践生产中具有较好的成型效果,构 建了三维间隔织物的临界高度模型,并引入相关生产数据,验算了三维间隔织物临界高度,为实践生产中工艺设计 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三维间隔机织物; 剑杆织机; 织物设计; 织造工艺; 双梭口 中图分类号:TS 105. 1 文献标志码:A
第 42 卷 第 6 期 2021 年 6 月
DOI:10. 13475 / j.fzxb.20201005105
纺 织 学 报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Vol.42, No.6 Jun., 2021
基于剑杆织机改造的三维间隔机织物工艺设计
黄锦波, 祝成炎, 张红霞, 洪兴华, 周志芳
2 三维间隔织物的织造工艺
图 1 三维间隔织物结构图 Fig.1 Three-dimensional spacer fabric structure diagram
其结构类似于夹心平层结构。 织物的表层和中 间层并非均匀组织结构,上表层和下表层均由 1 组 纬纱和 2 组经纱交织,结构较为紧密。 中间层则为 纵向经线。 纵向经线在 2 层来回交织。 该设计结构 同样能够实现多层织造原理,在允许范围内可以实 现三梭口或更多层状三维间隔织物的成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