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活动中符号语言解读

幼儿绘画活动中符号语言解读
幼儿绘画活动中符号语言解读

幼儿绘画活动中符号语言解读

【摘要】“符号语言”是幼儿语言世界中最早出现的书面语言,是儿童想用绘画、图像、标记等形式将所见、所闻、所想的事描述出来。是儿童生活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事件,是儿童心象的自然流淌。孩子们掌握的文字不多,可以把自己感触最深的事情和感想用图画标记描绘下来,它能够弥补幼儿期语言表达的不足。在活动教学中已被广泛运用的表现手段,它的解读体现着教与学的重要关系。

【关键词】解读绘画符号语言

一、符号语言解读的意义

瑞吉欧的理念:孩子有一百种语言,其中文字、动作、图象、绘画、建筑构造、雕塑、皮影戏、戏剧、音乐……等都作为儿童语言,并归纳为:表达语言、沟通语言、符号语言(标记、文字)、认知语言、道德语言、象征语言、逻辑语言、想象语言和关系语言等等。瑞吉欧经验显示“学龄前幼儿能够广泛运用各种不同的图象和媒介来表达,以及与他人沟通彼此的认知。”将图像、绘画等符号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愿望是幼儿期特有的一种表达方式。在绘画过程中幼儿的任何涂鸦都有他特别的意义,都是他心里的所想。在选择座位时,他们会根据桌子上的线条符号或具体的水果、小动物图案来辨别。通过观察了解,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开始产生了表达的愿望,对简单的符号标记感兴趣。用一根线条,一个记号,或是一个毫不引人注意的小点,但它却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一种独有方式。也正因为符号语言是他们最得心应手的表达工具,所以在绘画活动进行的各个环节中,幼儿经常会利用它进行必要的探索和表达。也许画面并不精美,构图并不完整,表达也不清晰,但却从中透露出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教师反复咀嚼的信息。这种咀嚼的过程让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幼儿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还需要什么但是表达往往具有随意性。而中大班幼儿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所掌握的图案、符号来表达他们的经验和愿望。正如《孩子的一百种语言》中指出的:教师要具有越过高墙的眼睛,才能看见孩子的思想。才能准确地了解幼儿、走近幼儿;耐心地品读符号语言,才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看见幼儿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这样的解读,才能让教师更有目的地把准教学进程,活动教学开展的才会有意义。

二、符号语言表达的内容

其实,图画也是一种语言符号,是一种早于文字而且比文字。更加直观的语言,它能够弥补幼儿期语言表达的不足。要想看见孩子的所思所想,如果仅仅在幼儿表达完后询问一下“你画的是什么”那肯定是对解读最浅表的理解,所以除了要了解最基本的“画了什么”,还要在活动的开始、开展、结束阶段,对符号语言进行不同侧重点的的解读,了解到已有经验、能力差异、情感表达等问题,解读才是有成效的。

1、符号语言中了解幼儿原有的观点与经验

每个孩子都拥有着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想法与思考,活动刚开始我们着重了解孩子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比例点是多少?哪些是孩子已经有知识点,这些孩子所拥有的经验又来源于哪里等等。这些已有的信息虽然看似是零散的,不全面的,但却是他们最真实的体现。在解读中了解到的幼儿原有观点与经验,就能帮助我们依据地确定活动内容,知道活动展开的切入点。【1】《我的家乡》主题活动中,我请孩子们用符号语言描述自己眼中的瘦西湖,孩子们有的画了瘦西湖边长发飘飘的柳树;有的画了公园里五彩缤纷的小花;有的画了大运河水面上泛舟游玩的人群,这些都是孩子对家乡原有的经验。从表现上看似乎孩子们对家乡的感受很丰富,但是细细观察却发现,不少孩子所描绘的树都是一个格式树干咖啡色,树叶子的大小也没有什么差异变化。花园里的花除了整朵颜色上有点不一样外,也是同一模样的朵朵开放。所以,当深入到表象内部去分析孩子的观点与经验时,就会发现孩子对家乡的了解,有的只是初浅的感知。他们凭着想象和电视的传授或是无意的观察,并没有目的、细致发现过身边的家乡,所以表现的景色都是千篇一律的。了解了这些原有经验和观点后,老师觉得接下去可以从孩子最容易观察的植物开始,给予“把家乡藏在相机里”的命题,让幼儿能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更细致地寻找植物发生的显著变化,并一步步了解家乡。

2、符号语言中的发现与差异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会用一些符号语言记录自己的绘画过程,而这些小小的记号、线条和色彩中往往蕴藏着幼儿活动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也会流露出解题方法。因此,这一阶段要侧重解读幼儿遇到了怎样的问题?是个别幼儿的困惑还是群体幼儿的困惑?他们是否解决了发现的问题?所采用的方法是怎样的?这个方法对活动有怎样的帮助作用?捕捉符号语言中幼儿不同的发现与差异,分析背后所关联的原因,才能使活动有的放矢地推进与深入。【2】《风雨来了》的活动中,孩子通过实验,记录着雨和物体的关系。李雷是这样记录,他用5根斜线表示出雨飘过来的状态,四个箭头表示风车在转,弧线先向下再向上一个微微弯曲的走势和箭头的方向正好相同,可以看出李雷认为正是因为风从这个方向吹过来,引起风车这样的一种顺时针的转动,他已经发现了风向和物体转动间的关系。【3】第二幅是苗苗记录,她用一个箭头表示风吹来的方向,而她手上飘带的走势正好与风吹来的方向相同,天天觉得前面风吹来,所以飘带才会向后飘动,她也发现了风向和飘带飘动之间的关系。从这两张作品可以看出,孩子正处在发现风向与物体被吹之间关系的关键学习期,可以利用这两个孩子的发现转化为一个全班孩子都值得探究的新命题。

3、解读符号语言中的情绪体验。

活动进入尾声,幼儿总是尽情地将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感,大胆地表达出来,他们满足于这样的情感再现和表达过程。此时,教师要侧重解读符号语言中的情绪体验,从中了解幼儿对活动中什么最有兴趣?收获了哪些知识和内容?又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当幼

儿滔滔不绝地向老师和同伴介绍自己表达的内容时,他们的所学所获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也让活动活动在幼儿真实的情感再现中画上圆满的句号。【3】《长大的我》活动中,老师请孩子们画画在妈妈肚子里的感觉。韩红伟画的画头的下面有一个大大的圆,里面画了一个小人,还有一个个圆圆的东西。大大的圆应该是妈妈的肚子,小人就是妈妈肚子里的宝宝,里面还有一个不太起眼的小圆。画完后韩红伟毫不犹豫地把妈妈的肚子全都涂成了深蓝色,把原来的细节部分盖住了,他说:深蓝色是妈妈的肚子,妈妈的肚子里没有灯也没有光有水,所以是深蓝色的。虽然没有光线,但我在里面觉得很舒服,一点也不暗,我还能感觉到妈妈在笑,妈妈肚子里还有心脏、胃……老师终于明白了圆圆东西的含义,也知道他将画全部涂深蓝色的原因。一向大大咧咧、毫不懂事的韩红伟,也有如此细腻温和的一面,老师感受到作品中传递出来的浓浓亲情,感受着这份母子间与生俱来的心灵感应。

三、符号语言的策略与方法

下面我们用四步曲,按照解读的逻辑关系从整体到局部从皮肤到内部做一准确的判断。第一步:“问”,即通过询问,了解符号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和缘由。第二步:“闻”,即听懂幼儿有声语言和动作、表情等无声语言的表达。第三步:“看”,即观望分析符号作品所呈现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水平。第四步:“切”,即及时准确地寻找到与众不同和看似难以理解的细节之处,再进行有效分析。在这样层层递进、深层剖析的过程中,老师才能抛开表象看见

幼儿学习特点的本质,从而进一步走近幼儿。

第一步读懂童话。

1、从“问”中准确地了解孩子的表达

幼儿的作品完成后,想知道他们表达了什么,耐心地询问不乏是一种最直接的方法。有的时候看似简单的记录,却能看到幼儿丰富的想法,有的时候看似语无伦次地线条,却能传递出幼儿重要的学习信息……此时的询问要更多地使用宽泛类的问题,如“这是什么意思” 、“画了什么”,才能让孩子更为放松地将原始想法呈现老师面前,而不受老师的干预。询问后我们可以将孩子的表述记录在作品旁边或纸上,这些文字有时也会提供老师再一次倾听、再一次观察、再一次思考的机会。【4】在“风雨来了”的活动中,老师请大家把感受到的风雨画下来。奇奇作品的右下角画了几跟类似于树杆的咖啡色线条,树杆上还有零星的几片叶子,而画面上大部分的地方画着半圆形,并在半圆形后面也有一些绿色的细线条。看上去老师会认为作品中有树有绿叶,奇奇表现的是风吹来时雨又打过来了,树上的叶子飘落下来的意思。可是询问后老师才知道漫天飘的这些半圆是小鸟,她在观察风和雨的时候正好看到,树上的鸟儿在躲雨,风吹来时小鸟飞舞起来。这一“问”让我们更真实、准确地了解孩子的表达。

2、在“问”中拓展幼儿思维的空间

当教师对幼儿表达的内容有所了解外,加问一句“为什么会这么想”,可以了解幼儿表达背后的原因,知道思考背后的故事。当“为什么”和前面的“什么意思”联系起来的时候,才能帮助老师对幼儿的思维水平更加了解。此时的询问要多使用能启迪幼儿思考的方法,在互动中拓展进一步思维的空间。在进行声音传播的实验中,孩子对用传声筒做的传播实验进行了记录。【4】扬扬在纸的左右两头画了两个人表示鲁健和自己,在中间用一条弯弯的绳子连接着。并在绳子下面画了一个叉。这个记录出现在扬扬和鲁健实验之后,说明通过实验,两个孩子有了实验记录最直观的感受:绳子弯了就听不到声音了。老师问扬扬:为什么还是原来的绳子,一弯曲绳子声音就听不见了呢?扬扬摇着头告诉老师“不知道。”从扬扬的情况中老师发现,他对先前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所以他不会去发现绳子弯了,手上的振动就没有了。这表明,后续的活动中老师需要引导贝贝继续回忆声音和振动,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闻听童声

1、闻画笔思想情绪

我们总说幼儿是最天真无邪的,因为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想法,也从不吝啬自己的表达。因此,听听幼儿符号语言表达时的思想情绪,成了解读常用的方法,而他们的表达只有在成人的仔细聆听下才会变得更有意义。聆听也要注意方法与时间,给孩子充分的表达机会,不随意打断孩子的表达尤为重要,从而能在连续回放的过程中辩析出孩子思考的每一个情节。【5】《长大的我》的活动中,老师仔细聆听了韩红伟对符号语言的表达,让老师明白了韩红伟选择深蓝色表现在妈妈肚子里感觉的原因,同时也了解了她对妈妈真挚的爱。如果在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如果没有倾听孩子的表达,了解孩子的想法,那么对作品的解读就会有所偏差,更不会对韩红伟情感的表达有新的认识和了解。

2、闻笔下伴随情绪

如果说闻思绪是一种有声的语言,那么闻情绪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老师可以关注幼儿在记录表现时是立即动手、还是无从下手?是反复擦涂、还是淋漓顺畅?是充满愉悦、还是有其他另样的神情?……虽然这些无声语言不像有声语言那么直接,但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幼儿的一种思维状态,而这些情绪的解读,能弥补单用有声语言解读带来的不足,使老师对幼儿的情况更加地了解。【6】,在一次安全教学中,老师请大家为奥运设计一个禁止跑来跑去的标志,许多小朋友的表现是无从下手,有的画了标志的外轮廓后,又停下笔看看这,有的撑起了脑袋,开始东张西望。孩子的这些反映告诉老师,他们对跑来跑去动态的表达遇到了困难,虽然对大班孩子来说有画人物动态的经验,但要表现一个特有的动态,并将立体

转化为平面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将立体的表达转化为平面的表现,成了我们接下去制作标志该克服的难题。

第三步:观看不同

1、看不同的内容

对于每个幼儿所表达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后,我们可以尝试把所有符号作品一一呈现出来,并对所有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分内容的整理,如果所呈现的记录内容是比较宽泛的,可以将表达相同的部分放在一起,以便了解全班幼儿所共同关注的点是什么,对班级整体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分析,为接下去的活动做好准备。【7】《我的家乡》的活动中,在了解了每个孩子所呈现的内容后,老师就将他们一一摆放在黑板上,由于孩子的表达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老师就寻找内容上的相同表达。长发飘飘的柳树、高达挺拔的梧桐树、各式各样的花,都是绿色的植物可以放一起;水中的小鱼、飞翔的小鸟可以放在一起。划船放风筝的人们似乎不能和植物归为一类,也不能与小鱼他们放在一个地方。这样一整就有了植物类,动物类、人的活动类三大方面的内容。而其中植物的表达最多(约占全班90%),这说明这是班里孩子共同的兴趣点与关注点。因此我们选择了植物作为家乡活动的内容,并将动物类、生活类的观察发现设置在区域中,作为活动中的补充。

2、看不同的层次

整理内容,可以让老师关注到幼儿的大概兴趣指向,紧接着,老师就要再按经验层次进行深层的整理,才能帮助老师了解到全班幼儿在纵向水平上的差异。比如有多少幼儿对这一概念比较清楚,有多少幼儿还比较模糊,是否存在完全不清的情况。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人数所占的比例,来思考应该先解决哪方面的问题,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7】《风雨来了》的活动中,教师对孩子们记录表现的风雨进行解读:王宇轩描绘了第一幅图一面国旗,国旗直直的说明在飘动,可以看出这样的感受来自于生活经验,考虑到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它利用了国旗这一媒介来表达。第二幅图除了利用生活中的灯笼和小草来表现风雨外,还画上了多条灰色弯曲的线条来强调了所感受到的风雨,但是风向和灯笼、小草的方向却是相反的,这说明

孩子对风向特征的理解是不明确的。第三幅图中的孩子用一些不同方向、不同长短的线条来表现风,线条很零乱可以看出孩子对风的感受也是很模糊的。这三张符号作品,刚好表现了班里三种不同的经验层次。分析了以上情况后,我们觉得活动可以从大部分孩子感受到的,风带来的具体变化入手,从而进一步让孩子探索风雨的特征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第四步:切准细节

1、切与众不同

对活动活动而言,有时一个呈现的方式、一个记录的符号,甚至只是一个细小的黑点都为成为活动开展的关键力量。教师要学会比较同伴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的细节,思考幼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这样的表达对活动有怎样的帮助?怎样捕捉需要成为活动的突破口等,从而找到幼儿学习的关键期。【8】在《我的家乡》的活动中,老师带着孩子们第二次出去寻找。韩红伟运用了简单的表格形式,把发现的不同现象分别画在每个格子里,还写上数字表示共找到几处。为了能更清楚表示出植物前后两次的变化,他还把前一次春天的样子画在旁边进行比较,一下就把两次不同呈现出来。老师受了启发,在总结时找出两次观察到的春天照片请大家边对比边总结,两次的变化更是一目了然,原来春天的每一天都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两次记录春天的不同中,有的孩子只是简单呈现,而有的则会运用比较分析。从韩红伟的作品中老师发现,孩子已经开始尝试让自己表达更清楚的一种方法。作为老师应该捕捉到孩子这份关键的需要,给予提升,让它成为帮助孩子输理经验最好的工具。

2、切疑惑之处

有时幼儿的符号总让我们深感疑惑,不理解他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表现,所以在比较发现的同时,老师还要继续寻找看似不可理解的细节,从中发现幼儿独得的思维角度和认知特点,看到他们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过程。【8】《奇妙的声音》活动中,妞妞通过操作一个小汽车的发条玩具,记录表达着自己对声音和振动的发现。妞妞的记录和其他幼儿有很大的不同。他在纸上记录了好多汽车不同的样子,右上角有一只手,碰着卡车,手上有一条条的线条,应该是手一摸声音就没有了的意思。这辆卡车下面有两个圈,似乎是玩具的轮子。轮子旁边还四辆车。这让老师很是不解。那么多汽车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呢?老师通过询问寻找答案:原来左上角的汽车是手一碰就没有声音了。她在花的右上角表达了汽车发出声音时振振麻麻的感觉。而下面的汽车则是实验中他发现声音来自小轿车轮子振动的表达,轮子外那些发散的线条就是转动时嘈杂的声音,汽车下面象弹簧一样的线条则表示振动时汽车开的轨迹。当这些不解之处一一得以解答,老师清楚地感受到小末比其他孩子更丰富的学习理解。老师请小末向同伴介绍了自己的发现,让大家一起走进他的探索世界。

四、符号语言解读的要领

1、从技能的审查,到思想的解读

我们知道技能是幼儿表达的工具,在活动活动中也往往是那些表达清楚、内容丰富的作品,能最先吸引老师的眼球。但是水平一般,甚至有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并不代表一无事处,它也是幼儿内心的真实体现,是最为朴实的观点与思想。作为老师要正确地对待幼儿的每一次表达,仔细地聆听其中所呈现的内容,传递的情感,衡量其中的教育价值,从而做好下一步的规划。当然,在活动活动之余,老师可以结合现有水平,根据幼儿的需要,指导新的技能和方法,使幼儿通过学习,技能得以提高,这才是对他们最有帮助的。

2、从一次性的阅览,到反复的解读

有的时候对幼儿作品的解读并不是一次就成功,一次就正确的。当前一次的解读在活动开展的进程中遇到困惑、产生疑问时,需要老师回过头来重新面对幼儿的作品,重新进行分析:寻找幼儿的表达中有没有被疏忽的地方?多多思考这样的解读是否合理?发现问题所在,通过反复的解读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3、从单一的审视,到全面的解读

在对幼儿符号语言进行解读的过程中,老师也要尽量减少片面、主观的理解,不能因为幼儿画得不好就不看了,记得不清就不问了。要多问、多听、多看、多想幼儿的行为、表情、心态、事件,各方面的策略要灵活地结合起来运用,协助老师对符号语言进行更为客观、全面地解读,“问”、“闻”、“看”、“切”杜绝单一割裂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为孩子绘画技能的局限带来的误会,使解读更有效。

在对幼儿符号语言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越来越喜欢做这样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欣赏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解读的过程让我们了解了孩子的思考,也让我们和孩子一同学习,最重要的是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近了,又近了……我们也在思考:符号语言的解读如何才能让孩子的学习更有效?如何能将符号语言的解读与其他语言的解读相结合,一同帮助孩子学习?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去实践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1 1

[2] 李慰宜,《2—6岁儿童绘画活动指导》,上海社会科技学院出版社,2003,7

[3] 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42,241

[4] [美]加登纳.艺术与人的发展[M].兰金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14

[5] 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5:119

[7] 王悦娟,《回归童心的美术教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

[8] [美]阿恩海姆,等.艺术的心理世界[M].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4

[9]《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100种语言》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于2003.7

幼儿教师语言

幼儿教师语言 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孩子。语言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对于幼儿园的老师来说,语言的运用尤为重要。因为幼儿处于语言迅速发展阶段,语言的学习能力很强。幼师伴随幼儿一日活动,随时随地都影响孩子。老师的语言要能支配孩子。让孩子愉快使孩子依赖你、喜欢你,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直至给孩子的语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所以同孩子说话是很讲究的,需要一定的技巧。 我这里要说的语言主要是指幼师在组织幼儿一日活动中所能听得到的 口头语言和能看到的肢体语言。幼儿园老师恰当地综合运用这两种语言,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幼儿轻松愉快的体验活动。 口头语言应使用标准的普通话,用词准确,朴实生动,贴近幼儿心理, 让幼儿易学易懂;语调亲切、柔和,语速应随说话的内容决定快慢,适时地让语言抑扬顿挫,可以牵引孩子的注意力。而据本人观察,部分幼师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语言问题或不太好的语言习惯,稍作总结、分析,归纳如下: 一、普通话不标准 1、某些字词发音不准确。虽然很多老师都通过了普通话测试,但也许平时说话不太注意,也没多练习。又或许语言环境的局限性[长沙或长沙地区方 言的影响]某些字词的音会调转不过来。如平舌音和卷舌音的转换,鼻韵母(ing、wong eng、ong等)相混,花与发不分、扶与湖同音等,这也是本地方方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受这些读音习惯的影响,有时一不注意就混为一谈。另外,我们还要注意掌握和运

用音变。音变是普通话中的一种比较复杂的现象如儿化音,啊字变音“一七八不”的变调等。正确的掌握和运用音变,讲起话来就口语化,也流畅;相反,就会使语言“字化”、干涩。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多练习这些字词的发音,平时同事之间互相督促,也要能及时纠正幼儿不准确的发音。 2、普通话中夹杂了方言字词和方言句式。如“你坐好噻!”“吃饭不?” “这里好乱啊,谁来捡拾一下?” “我跑不你嬴。”等,这种夹杂了方言字词和方言句式的普通话主要是出自长沙地区老师之口,与她平时的语言习惯相关,受思维的影响,是用方言思维转换成普通话思维,再用普通话表达。说话是一连串音节的组合,不可能给思维转换留出时间,方言词语或方言句式就会随思维蹦出来。所以我们要学会用普通话思维,用普通话自然流畅地表达。我园的孩子很多都来自农村,有的孩子根本没学过说普通话,但语言适应能力很强,一到幼儿园就能跟着老师和小朋友说普通话。城市里的孩子也有许多受方言的影响。所以孩子们说话总有些可爱之处,就在于普通话中夹杂了方言字词和方言句式。如“老师,我不晓得搂{拉}裤子。” ‘他拌{摔}了一跤。“你到我屋里玩去不?” 如果老师都能说出这种普通话,那孩子们就理所当然了。我们都知道,孩子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是模仿,因此,成人语言的质量直接影响孩子的语言水平。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培养孩子说普通话的习惯及会说普通话。所以我们要注意自身语言素质的提高,确保给孩子们提供发音正确、口语清晰的语言。 二、滥用语气词 恰到好处地的使用语气词可以增加口语化的色彩,使话语语气舒缓自然,但是不能滥用语气词,不要过多地用语气词来填补思维空白,形成一种不良的口语表达习惯,带上“嗯、啊、这个、那个”一类的话。如有位老师组织小朋友看书:“小朋友都看自己的书啊,观察一下画面上的内容啊,呆会告诉老师你 看到什么啊”,几乎每句话都用一个“啊”字来强调,甚至在家长会上发言也是“我们

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注意的五个问题儿童美术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重视儿童的尊严、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应注意保护儿童美术的原创性,培养儿童的想象力;重视鼓励儿童观察生活,学会用艺术语言表现生活感受;寻找探索适合儿童运用的表现形式,形成有地域特点的特色教育;通过美术教育发展儿童的表现能力。 艺术教育属于人文学科,其主要目标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艺术教育关系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异向,关系民族精神的塑造。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儿童美术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作为幼儿教师,只有拥有童心,重视儿童美术教学的规律,从旧教育论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努力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吸收成功经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笔者认为,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儿童的尊严,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部分教师和家长往往要求儿童在他们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思想活动。这实际上会扼杀儿童的创造性,阻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渗透人性化发展的理念,重视儿童的尊严,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重视儿童的尊严,就应为儿童的美术活动营造合适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人平等,每个儿童都被当作一个平等的个体来看待,每个儿童都受到尊重。这就要求教师平等对待学生特别是一些在教师心目中捣乱的、落后的学生,克服传统教育中只重视部分优秀学生的不良现象。这样,才能让学生懂得自尊,在学习中能提出自己的思想看法。 杨景芝在《新世纪课程的改革中的新理念》中指出,“教育倡导尊重儿童。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艺术上重视个性发展,发展艺术表现的多元性。教学结果体现多种形式,多种角度,多种答案,没有惟一的标准。” 而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认可儿童自身具有发展的潜能。据侯令的《怎样理解文化》,“儿童在10岁以前都具有创造符号表达认识和情感的潜能,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潜能开发,通过认识和感知启发,开启人的艺术创造潜能。”二是多角度地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从艺术心理来讲,多种思维都有助于儿童艺术活动,其中最主要和具有创造性的是直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在具体教学中,可以给儿童一定题材,并提出相关创作要求。学生则针对题材和创作要求,集中精力,设想出多种方案,其中包括不同的人物造型、线条的各种变化及色彩变化等,再专注于其中的一个方案进行创作,由此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三是培养儿童的“多智能素质”。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智力不是一种单一整体的能力,而是由多种智力成分组成的综合体。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发现了自我多元智能的可塑性,并使每个人的多元智能得到发展。由于美术不是单一地发展视觉空间智能,同时还可以发展语言文学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各方面的智能,并能使学生成为自然观察者,因此,可以进行综合课的设计,例如,可以借上《春天》的生态教育探索课的机会,让儿童到森林公园里,闻空气中的气味。听鸟叫,拣树叶,观察环境,继而进行美术创作。

浅谈怎么样指导中班幼儿美术活动

浅谈怎么样指导中班幼儿美术活动浅谈怎么样指导中班幼儿美术活动 一、选择新颖适合并带有游戏性的教材 (一)选择新颖合适的内容 (二)选择的教材还必须具有游戏性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皮亚杰也曾说过:“儿童不能像成人那样有效的满足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 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 恰恰相反,却让现实同化,这样的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儿童进行的 游戏很多,美术教育也是这种游戏的一种。”在美术教育中结合故事、猜谜等游戏,使幼儿获得愉悦感、新奇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 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意象。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 长是非常重要的。而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 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例如;在活动“有花纹的鱼”中,我在活动的开始,就和幼儿一起玩 小鱼有的游戏,让幼儿在玩游戏的同时感受鱼在水里游的感觉,最 后学习画鱼。 二、创造适应的美术环境 创设具有可参与性的美术物质环境和可操作性。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的发挥,而主动能动性的发 挥又常常与教育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条件有关。约束幼儿的头脑,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循规蹈矩、小心翼翼,画画只会死板临摹, 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习惯听从他人,创造性思维埋没了,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幼儿会为材料而吸引,自然 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幼儿可以自由交流和表现。如在美术活动中, 教师可以让幼儿与教师、同伴讨论互相走动看一看,随时与他人交

流有关上课的内容,互相学、互相启发。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 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美术 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 好的效果。如在幼儿画“太阳”时,教师带幼儿在一天的不同时间 去欣赏太阳的美景,早晨金灿灿的太阳披着朝霞,中午银光闪闪的 太阳、白花花的云朵,傍晚红彤彤的太阳与晚霞,通过审美环境的 体验,引起幼儿对美的事物产生了敏锐的感知,从而画出的太阳不 再是一个模样、一个色彩。研究表明,让幼儿置身于审美环境之中,不但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美创造性的发挥。 三、给幼儿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 幼儿美术创作的主要特征是表达自己的稚嫩而纯真的内在情感。因此,老师的评价方法对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的再现与诱导很重要。 首先,不能简单地用“再现、写实、逼真”这样的标准来评价幼儿 美术作品,而应从创造的新颖性、独特性及绘画技能表现等方面来 评价。对作品的评价应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不宜采用幼儿与幼儿 之间的横向比较,应从其个人的发展水平来评价。美术活动时,看 着他们的作品总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好,我就忍不住拿过画笔,边说 边画:“这里应该这样!”“颜色要涂匀,不能留白!”正当我为 自己改过的作品而自豪时,一个怯怯的声音:“老师,别帮我,我 能行!”在离园活动时,家长总不免要让自己的孩子带他们看看绘 画作业,或者在一些美术作品展览时,他们总说:“哪幅是你画的啊?”这时孩子会指着自己的作品说:“这是我的,这里是老师帮 我画的。” 这些小小片段,相信不只是我有过如此的经历吧?也许老师们会理解为孩子已经在我们的指导中明白了,领悟了。可细细想来,这 似乎又提醒老师,“这是我的作品,这是我的想法,你为什么要破 坏我的作品呢?”当我们为孩子的作品添上那自认为精彩的一笔时,孩子就觉得,那已经不是他独立完成的作品,不完全属于他了。这 种现象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屡见不鲜,老师为了让幼儿的作品更趋 完美,总在不经意间,从自己的审美出发,为孩子的作品添一点, 改一点。目的也是让展示的`作品更好,但从幼儿的发展目标来看, 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幼儿园教师优秀案例: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语言指导

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语言指导教师运用语言指导方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每一种语言指导方式的使用都有较强的情境性,为了更为有效地指导幼儿的游戏,教师必须对角色游戏的情境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并能选择灵活多样的语言指导方式。 防止建议变指令 建议式语言指导是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指导方式,指的是教师运用询问或者陈述的方式向幼儿表明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以此提示或暗示幼儿解决问题的指导方法。建议式的语言语气柔和,句末往往出现“吧”“好吗”“啊”等语气词。建议式语言指导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非强迫性,即教师不是直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也不是以不可抗拒的命令方式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是给出几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幼儿既有选择的自由,也有拒绝的自由;二是语言中暗含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建议式语言很容易演变为指令式语言,研究者在归类时也常常为判断某一指导语言是建议式还是指令式而感到困惑,这实际上也反映出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为了尽快达到目的,容易将建议演变为指令。 案例1:幼儿进行医院游戏时,由于没有病人,“医生”一个人坐在医院里摆弄材料,此时教师扮作病人介入。 A老师:医生,这是我挂的号。(幼儿将挂号单子放在盒子里,并在筐子里寻找可以看病的仪器。) A老师:你还没有问我哪儿不舒服,你就拿这些东西啊?你都不问我哪儿不舒服啊? “医生”:你哪儿不舒服啊? A老师:哎呀,我感觉我的喉咙特别疼。(幼儿又站起来到筐子里找仪器,这一次拿了一个听诊器。) 从案例1可以看出,教师试图运用建议的方式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但她忽略了中班幼儿以行动思维占主导的年龄特点,也没能准确把握幼儿的游戏脉络,因而她这种较为主观的指导方式没能对幼儿发挥作用。于是,教师为了达到指导目的,连续运用了看似建议式实为不可选择的指令式语言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虽然教师的目的达

幼儿教师要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教师要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和最有征服力的武器,人类的进步与文明,就是从拥有语言沟通开始的。 3-4岁是幼儿语言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教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在教育工作中,要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还幼儿一个自由的家庭式语言氛围。 而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幼儿良好的早期阅读习惯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孩子在温馨、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中,其语言的各方面能力及兴趣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幼儿期是人类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3-4岁孩子的语言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的环境刺激,决于教育的影响,为幼儿创设家庭式温馨、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是发展幼儿语言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营造“儿歌生活化”的语言学习氛围,提高幼儿的语言敏感性 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这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内,学前教育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强调教育于幼儿的生活之中,使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 从一日来说,幼儿从入园起,晨检、早操、作业、游戏……每个环节,每一项活动都是幼儿学习的过程,也是老师教育的机会。《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将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

使幼儿在园所全部生活,成为受教育的过程”。而儿歌因为其生动形象,通顺易懂,富有节奏感,这些特别是易于幼儿理解与接受的有效手段。 我们将儿歌融入生活,使儿歌生活化,如:户外活动时,老师可以说儿歌式短句:“小朋友走楼梯,慢慢走,轻轻走,小小手扶扶好,不能挤来不能推,一个跟着一个走”。 在这样的自然情景下,幼儿无形中会学习得积极的词汇和短句,促使他们由说不规范,不完整的语言,向着规范的、完整的语言方向转化,提高幼儿的语言敏感性。同时,在儿歌化的语言学习氛围中,他们语言学习的兴趣也有了很大提高。 二、增强“亲子式交谈”沟通情感,学习用语言与他人交往 初入园幼儿由于过度焦虑、紧张,会哭闹、拒食等,老师除了可以用亲一亲、抱一抱、摸一摸等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稳定幼儿的情绪,更应该在非语言沟通中纳入语言沟通——交谈。有关研究也表明,情感得到满足,情绪稳定,健康快乐的幼儿易开口说话和经常开口说话,而成人与幼儿的交谈则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最佳方式。 3-4岁是幼儿语言迅速发展时期,又是依恋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依恋是孩子与双亲之间形成亲密的持久情感关系,对孩子的一生发展有着不可抵估的影响。“亲子式交谈”就是与幼儿建立温馨的家庭式的人际关系,并以母亲般的爱心、耐心、细心,经常与幼儿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自由自在的语言交谈,使他们在亲子般的语言交流中既得到情感的满足,又获得语言发展。

5-6岁儿童绘画创作中艺术思维的过程与特点

5~6岁儿童绘画创作中艺术思维的过程与特点 双塘中心园孙爱导读:儿童喜欢一次性完成绘画创作,并在创作中几乎不作太多考虑,直接作画,下笔流畅,线条大胆,涂色随心所欲,不存在成人所谓的败笔。研究发现,5~6岁的儿童在创作中充满自信,能以较多的方式使用线条和形状,如开放性的和封闭性的、爆发性的和控制性的,并根据自己的情感、愿望或按物体固有色来涂色。 绘画是儿童的一种特殊语言,是其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学前儿童艺术思维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表现为一种运用多通道的感觉器官,获取、再造、物化审美心理意象的活动。对学前儿童的艺术思维进行研究,有助于教育者进一步深入认识学前儿童的内心世界,使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本研究借鉴哈佛大学加登纳教授关于艺术活动三大系统的概念,以及国内研究者关于绘画超常儿童艺术思维过程三大系统的概念,将艺术思维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知觉(perception)、反省(reflection)和制作(production)。研究采用随机抽样,选取一所江苏省省级示范幼儿园(非艺术特色园)大班30名5~6周岁的学前儿童,分成5组,每组儿童作画时间为上午10点~11点之间。研究持续半年,共搜集了138幅儿童绘画作品,通过对儿童绘画创作过程及作品的分析,探究5~6岁儿童绘画创作中艺术思维的过程与特点。 一、5~6岁儿童艺术思维中的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实现对物体一般结构特征的把握的心理过程。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绘画活动中的视知觉是视觉对对象的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审美属性及其所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学前儿童对绘画创作对象的获取正是通过其感觉器官的视知觉功能来实现的。 对儿童艺术思维中的知觉过程及特点的研究,是通过4次绘画活动来完成的。主题分别是:“静物写生”“我和爸爸妈妈”“跑得很快的人”“我乘公共汽车”,所涉及到的知觉过程都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感知,力求使儿童有充分的机会展现其视知觉的过程。 研究发现,5~6岁儿童艺术思维中的知觉是通过知觉选择获得审美心理意象的过程,具有多通道性。5—6岁儿童对物体的知觉过程是以视觉为主,

幼儿园中班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指导策略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中班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指导策 略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美术活动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非常有利,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 点及幼儿特有的表现力决定的。中班幼儿绘画教育中,教学内容仍以 认知、注重技巧为主,教学方法也常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固定 模式。教师的范例束缚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个传统教学模式又是 幼儿被动的学习过程。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的翻版没有 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个幼儿生来便具有巨 大的创造性潜能,只要得到适时的科学的开发,就能表现出巨大的创 造力,而且创造力开发得越早,其发展潜能越大。教师应树立时代的 紧迫感为发掘幼儿创造力添翼。那么我们要怎样指导好中班幼儿的美 术活动呢? 一、选择新颖适合并带有游戏性的教材 (一)选择新颖合适的内容 中班幼儿学习的动机感性多于理性。他们通常是凭着兴趣去主动 探索和学习的。他们首先关注的是活动本身和过程是否精彩,是否吸 引人,其次才有可能像成人一样会为了活动的成果而坚持努力。因此,我们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必须考虑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他们主 动学习的欲望与积极性。幼儿往往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这是否意味 着每一次活动都要选择一个全新的内容呢?并非如此,我们提倡“适 度新颖”。这是因为太新和完全陌生的内容,容易使幼儿一无所知而 无法理解,难以入手,从而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无法有效地调动 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相反,太熟悉的内容,只会让幼儿 重复已有的经验,失去探索与学习的意义。因此,我们应从幼儿已有

浅谈幼儿园教师的语言魅力

幼儿园教师的语言魅力浅论 ——优秀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 孙苗苗 摘要:在幼儿园这个相对特殊的环境里,幼儿教师的语言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的语言魅力就在于,它是架起与幼儿相互沟通的桥梁,也是幼儿进入知识海洋的一把钥匙。它能够在活动过程中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由于幼儿时期不识字或识字不多,教师的语言更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 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是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和自己多年的实践形成的,在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中能够运用自如,并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语言行为方式。幼儿教师语言技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活动、学习、情绪、情感的发展,关系到幼儿与教师的关系等。具体说,幼儿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积极地指导与建议、愉快的表达和适时地鼓励等语言策略。那幼儿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语言策略呢? 首先,教师要时时刻刻用普通话教幼儿说话。因为在孩子眼里,你就是他的榜样,你的一言一语,他都会牢记心中,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在带中班时,有一个小朋友,由于家庭原因,在读了半个学期后转学了,那时他的普通话非常好,可一个月后,我在菜场碰到他,他的普通话里没有了卷舌音,说话的口气还怪怪的。我问他妈妈:“孩子的普通话怎么这样了?”“我离婚后,实在没时间照顾他,就放在私人托儿所,那个老师也是这个样的!”他妈妈无奈的说。唉,父母离婚,最苦的还是孩子,千万别耽误了孩子,毕竟孩子是最无辜的! 第二,教师的语言必须做到口齿清晰、鲜明、准确。教师的语言,应当如同珠落玉盘,清晰悦耳,一字一词不能含糊不清。语言的表意达情,首先要让

幼儿创造性美术活动的指导思路118

幼儿创造性美术活动的指导思路 摘要:对于美术活动来说,可以促进幼儿实现更好的发展,且在美术活动中, 还可以培养好幼儿的创造型思维,提升幼儿的审美与表现能力,促进幼儿实现身 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地指导幼儿进行创造性的美术 活动,以此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基于此本文针对幼儿创造性美术活动的指导 思路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创造性美术活动指导思路 对于创造性的美术活动来说,属于创造教育的范围内,其主要是在美术领域 中进行的,借助创造性的活动来激发出幼儿的创新意识,提升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保证幼儿的思维可以实现灵活的变化。通过培养幼儿主动探索与发现的 能力来促进幼儿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为幼儿创建出适宜的条件 对于创造性思维来说,其中包含了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而求异思维又是创 造性思维发展的核心。因此,在实际中教师在开展创造性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培养 好幼儿的求异思维,以此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帮助幼儿更好地思考问题,从 而解决好问题中的变通性,保证思考问题的独特性。 1.创建出良好的精神环境。首先,要尊重好幼儿的思想,凸显出幼儿在美术 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有真正地尊重幼儿的想法,才能让幼儿更好地参与到学习 中去,而这也是保证可以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所以在实际 中教师就要相信幼儿,鼓励幼儿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 学氛围十分的枯燥,幼儿一直跟随教师的脚步来进行思考,这样也就限制了幼儿 的想象能力,降低了幼儿的主体性。所以想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就要给幼儿 创建出良好的空间,引导幼儿不断的思考。且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也可以 尊重好幼儿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可以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提供空间与基础条件。其次,是要保证先决条件的适宜。只有让幼儿处于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幼儿 才能主动地去创造,所以在幼儿向教师展示自己作品时,教师就要及时发现幼儿 的优点,而借助鼓励幼儿来提高幼儿学习的自信心。 2.创建出良好的物质环境。首先,要为幼儿提供相应的线索,借助情境来激 发出幼儿的创作性思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为幼儿提供绘画的线索, 以此来鼓励幼儿主动思考与探索的精神,从而让幼儿去发现与创造出美术形象。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保证所提供的线索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这样才能激发出幼儿的想象力。如幼儿在学习《鱼》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组织 幼儿观看一些海底世界的动画片等,以此来帮助幼儿掌握好海底世界。且在美术 活动中,教师还可以组织有二人观看《小美人鱼》的动画片,以此来为幼儿创建 出良好的情境,并将幼儿带入到活动中去,通过想象来构思出不同的鱼。 其次,借助丰富的材料来发挥出幼儿的创造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影响, 幼儿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了。所以教师就要为幼儿设计出可以激发出幼儿学 习兴趣的环境,这样才能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也可以产生出独到 的见解。为了提高幼儿的反应,教师还要做好幼儿进入环境的准备工作。通过给 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来满足幼儿的创造欲望,同时还要让幼儿在探索中掌握一定 的学习经验。在丰富的资料中,幼儿可以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上出发来进行选择, 这样也就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保证内容上的多样性

幼师语言表达技巧有哪些

幼师语言表达技巧有哪些 幼儿园相对于其它阶段的教育来说,最大的特点是教师的口语使用特别多,这是由于幼儿识字少,甚至不识字,在幼儿园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口耳相传来学习。那么,幼师语言表达技巧有哪些呢? 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两个教师的知识水平相仿,教学对象的基础和接受 能力相近,教学内容相同,但教学效果却迥然不同。一个讲得情趣横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兴致勃勃;一个讲得平淡无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得昏昏欲睡。可见对于“以舌耕为业”的教师来说,语言对教育教学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幼师语言表达提出特殊要求。 1、准确 “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个严谨的课题。教师应当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措词精当、语法正确、词达意明、合乎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真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明白 所谓明白是指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有条有理。教师在表达思想感情、传 授知识时,要直叙其意、直抒其情、直言其理、不过分雕琢、不牵强附会。否则学生就会如坠云里雾中,课堂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3、简洁 《礼记.学记》中说:“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就是要求教 学语言应简约而明达。言简意赅,画龙点睛;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知识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心田。避免“这个”、“那个”、“对吗”、“是吗”等语病。 4、通俗 通俗是为了易懂,但通俗易懂并不等于可以羼杂方言土语、南腔北调,所 以教师语言在注重通俗易懂的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启发式语言,收到“一石激 起千层浪”的功效,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5、文雅 文雅的语言最能体现教师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因此,教师一言一语, 都要做到温文尔雅、吐词自然,语调和谐、悦耳,语气亲切、和蔼。尤其与学生交往时,要禁止粗言秽语、野话、粗话。 6、优美 优美的教学语言不仅要求教师讲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且要求有抑扬顿 挫和轻重缓急。教师的语言应时如滔滔激流,叩醒头脑;时如霏霏细雨,润入肺腑;时而慷慨激昂,催人奋进;时而轻言慢语,诱人善良。抑扬顿挫是教师语言的节奏美,诙谐幽默是教师语言的机智美,声情并茂是教师语言的情感美,逻辑严密是教师语言的理性美,启迪心灵是教师语言的道德美。 7、生动 如果说优美的教学语言是课堂讲授的两只凌空翱翔的翅膀,载负着学生在 知识和真理的蓝天上自由飞行的话,那么“生动”则是这两只美丽翅膀上五彩缤纷、

绘画基础与幼儿绘画课程标准

《绘画基础与幼儿绘画》课程标准 一、标题 绘画基础与幼儿绘画课程标准 二、适用对象 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 三、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课程的目的在于使 学生初学掌握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理论知识,正确的教育观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幼儿园美术教学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美术欣 赏能力与美术基础知识认识,基础素描学习和色彩基础知识认识与学习;特别 注意学习简单色彩绘画能力、幼儿简笔画、装饰画的学习与掌握等等;力求能 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和更好的教育幼儿。 四、参考课时 《绘画基础与幼儿绘画》课程共计66学时,安排在一年级两个学期内完成,以每周2学时,第一学期17周,第二学期16周,共计66学时。 五、总学分 4学分 六、课程目标 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优秀美术作品,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具有比较系统和比较扎实的绘画与工艺的造型能力。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 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加强职业美术教育以适应幼儿美术教育工作的需要。为 将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和从事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打下专业基础。

七、设计思路 在《绘画基础与幼儿绘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遵循“学以致用”的能 力培养为主线,将理论知识学习与下幼儿园“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设置仿真 实践操作任务,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任务、项目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 为学生可感知的对象,使学生容易理解接受,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知幼儿的 绘画的特点,掌握绘画的方法,并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课程体系的设计把工作实践作为课程体系展开的起点,让学生进入工 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 者的角色转换。由于鲜活工作场景的刺激,中等职业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责 任感和价值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1、校园合作,共同建设 本课程建设的合作企业是天津市蓟县大地幼儿园、天津市蓟县童话之城双 语幼儿园、天津市蓟县金贝星光幼儿园。合作企业在课程建设中提供了幼儿园 教学的数据和资料,参加多次课程设计论证,幼儿园专家作为课程组主讲教师,担任相关教学做一体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接受专任教师到幼儿园调研、实践,校园双方合作开发研究项目。 2、多元化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团队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开放性教学项目,应用角色扮演、案例 分析、仿真模拟操作、现场教学、实战对抗、启发引导等多元化教学法。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共设计了十个项目,各学习项目的学时和课程内容选 取依据如下:

幼儿园绘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幼儿园绘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研讨活动: 1、研讨教师在组织活动中是怎样支持幼儿绘画活动的,有哪些目的和方法 (1)我在让大家画之前,都说了哪些话?为什么说这样的话?(2)我在让大家画时,都说了哪些话?为什么说这样的话? (3)大家在绘画过程中,我去到大家的身边问“你画的是什么啊”这样的问题吗?为什么没有说这样的话? (4)大家完成作品后,我都说了什么话?为什么? 2、在日常的绘画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哪些情况,应该如何指导。(1)如:对确定绘画内容有困难的幼儿,也就是无从下笔的孩子怎么指导,如何帮助孩子确定绘画主题。 无从下笔----个别交流谈话----帮助孩子确定绘画内容 教师可用谈话法激发其经验,构想绘画内容。 (2)对绘画技能有困难的幼儿,可引导幼儿观察一些图片和辅助材料,借鉴一些经验进行绘画。 绘画困难---借鉴辅助材料(图片简笔画连线临摹添画)是画人物出现了困难,还是画背景、环境遇到了问题,人物可以有一些不同姿势的人物,环境借鉴一些图片,还有想画一些小动物,缺乏绘画技能,不知道怎么画。教师为孩子提供什么,可以在另一张纸上给孩子画一个简笔画,让孩子借鉴,或是提供一些书籍让孩子观察后再画,还可以给孩子点上一些虚线,让孩子连接起来等等,目的就是

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和绘画的乐趣。 (3)有的孩子一会儿就说画完了,或是画到一半就不知道画什么了,我们怎么办? 画的快,画到一半---帮助幼儿丰富画面(丰富环境丰富角色丰富细节)对于较快完成作品的幼儿,教师可引导其围绕主题适当丰富画面,使作品体现一定的情节,内容更加饱满。比如孩子只绘画了人物,教师可引导孩子说说这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添画环境和背景。孩子也许只画了环境没有人,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说说谁在这里面了,在做什么,鼓励幼儿画出有情节的画面来。画到一半不知道画什么了,老师可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想表现什么,然后帮助幼儿拓展一下思路和画面内容,让孩子的思路再延伸下去。还可以鼓励幼儿使用多种颜色,不要只用一、两种颜色。还有一些正确涂色的方法;花和树也可以是很多形状的,有的高,有的低,有的粗,有的细,有的远,有的近,有的多,有的少。人物和小动物也可以有不同的姿势,不同的动作等等。这些,教师都可以针对不同孩子的水平和能力进行指导,帮助幼儿提高绘画技能。 河东二幼何建茹

2—3岁幼儿美术活动指导策略

2—3岁幼儿美术活动指导策略 2岁左右的幼儿喜欢用笔随意的涂画,划出的线条清淡、杂乱、不成形,处于涂鸦期。他们并无绘画的目的,是他们感知觉与动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对环境做出的新的探索,把一件过去在这个地方从没见到过的东西展示出来的激动经验。随着幼儿行动范围的扩展,由手臂的反复运动出现了单一重复的横线或竖线,幼儿发现自己的动作与画出的线条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而感到非常的喜悦。到了涂鸦阶段的后期,凌乱的线条被大量的不规则的圆圈所代替,逐步幼儿发现,这个圆圈可以代表一切事物的总体。从这个时候起,幼儿的画面一下子有了内容,进步了一大块,从杂乱的线到不规则的圆,跳跃到有点象什么了。 虽然这一时期还称不上绘画,但却是绘画活动的起始阶段。幼儿在涂鸦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与后面的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对今后的造型表现有很大助益。 这一时期幼儿手工活动还处于把玩期。他们很最喜欢撕纸和玩橡皮泥。经常性的动作是:把纸团上、撕断;把橡皮泥抓起来,纂一纂,又掰成一块一块的。对幼儿来说,撕纸、玩泥是一种动作游戏,还没有手工制作的意图,只是他们内在自我发展的需要,幼儿在动作游戏中,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质,发展手部小肌肉的动作。 二、2~3岁幼儿美术活动指导策略 2~3岁幼儿绘画活动的发展一般经历了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和命名线四个阶段,以线条为主;手工活动主要以玩为主。对这一时期幼儿美术活动的指导,不要过急,要按照幼儿自身发展的速度,循序渐进。 (一)、满足幼儿随时划线、撕纸、玩泥的愿望 教师要为幼儿准备充分的笔、纸、橡皮泥等活动的材料,以满足幼儿随时划线、撕纸、玩泥的愿望。避免幼儿因没有纸而画的到处都是,或把成人有用的东西撕掉,而遭到成人的责备,挫伤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在划线的过程中逐渐熟悉笔性,

幼儿教师口语训练教程学习心得体会

幼儿教师口语训练教程学习心得体会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幼儿教师口语学习心得体会 在学习完幼儿教师口语训练教程之后,本人受益匪浅。一开始天真以为口语只是教会孩子们简简单单的普通话,自己发音标准就行,孩子们只需学会说普通话而已。现在看来,那些只是对教师口语要求的一方面,而真正的幼儿教师口语的要求却并不一样。本人主要从幼儿教师口语对教师的要求,幼儿交际性口语的特点及教师口语训练等方面进行详谈。 第一,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教师自身的口语就应当是地地道道的标准普通话,当然,这些都要基于对教师专业的培训。普通话作为教师的职业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

教师口语课是以训练和巩固学生普通话的听说技能,培养和提高教师职业口语表达能力为目的的专业技能课。它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等几方面的特点。作为专业技能课,教师口语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际训练。口语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内的有限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课堂教学与实际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千变万化的话语情景中自觉的进行口语训练。作为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言素质,在进行教学教育活动时才能开启学生心灵之窗,将知识准确、清晰、流畅、有效的传授给学生。因此,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师范教育培养合格师资不可或缺的任务之一。 而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群体。幼儿的年龄、思想等特点决定了幼儿的语言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在和幼儿交流中,教师更要使用恰当的语言和他们进行沟通,力求达到最佳的效果。 教师的语言要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既不能太过“儿童化”将汽车说成“嘟嘟”,也不能太过“成人化”将早晨景色描述成“雄鸡报晓”。教师趣味性的语言是应该能够贴近幼儿心理的,能使语言更具活力,比空泛的说教更具效力。有一次午饭时,孩子们很吵,于是我说:“咦,我们教室里什么时候飞进来那么多小蜜蜂,嗡嗡嗡嗡的,多吵呀!我们快把它们请出去,别打扰我们吃饭了。”孩子们听了都笑了起来,笑过之后便安静下来吃饭了。这就是富有趣味性语言的魅力。只要教师善于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抓住幼儿的特点,使

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儿童美术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重视儿童的尊严、顺应儿童心 理发展规律;应注意保护儿童美术的原创性,培养儿童的想象力;重视鼓励儿童观察生活, 学会用艺术语言表现生活感受; 寻找探索适合儿童运用的表现形式, 形成有地域特点的特色 教育;通过美术教育发展儿童的表现能力。 艺术教育属于人文学科,其主要目标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艺术教育关系一个社会 的价值导向和人 文异向, 关系民族精神的塑造。 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儿童美术教育 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作为幼儿教师,只有拥有童心, 重视儿童美术教 学的规律,从旧教育论的束缚中挣脱出来, 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努力更新教育观念, 不断吸收 成功经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笔者认为,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儿童的尊严,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部分教师和家长往往要求儿童在他们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思想活 动。这实际上会 扼杀儿童的创造性, 阻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渗 透人性化发展的理念,重视儿童的尊严,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重视儿童的尊严,就应为儿童的美术活动营造合适的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人人平等,每个儿 童都被当作一个平等的个体来看待, 每个儿童都受到尊重。这就要求教师平等对待学生特别 是一些在教师心目中捣乱的、落后的学生,克服传统教育中只重视部分优秀学生的不良现象。 这样,才能让学生懂得自尊,在学习中能提出自己的思想看法。 教育倡导尊重儿童。把学生作为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艺术上重视个性发展, 教学结果体现多种形式, 多种角度,多种答案,没有惟一的标准。” 而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令的《怎样理解文化》, 中要重视学生的潜能开发, 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从艺术心理来讲,多种思维都有助于儿童艺术活动, 有创造性的是直觉、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童一定题材,并提出相关创作要求。 学生则针对题材和创作要求, 案,其中包括不同的人物造型、 线条的各种变化及色彩变化等, 行创作,由此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三是培养儿童的 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 智力不是一种单 一整体的能力, 智力成分组成的综合体。 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发现了自我多元智能的可塑性, 的多元智能得到发展。由于美术不是单一地发展视觉空间智能, 能、数学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各方面 的智能,并能使学生成为自然观察者,因此,可以进行综合课的设计,例如,可以借上《春 天》的生态教育探索课的机会,让儿童到森林公园里,闻空气中的气味。听鸟叫,拣树叶, 观察环杨景芝在《新世纪课程的改革中的新理念》中指出, 的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发展艺术表现的多元性。 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认可儿童自身具有发展的潜能。 据侯 儿童在10岁以前都具有创造符号表达认识和情感的潜能,在教学 通过认识和感知启发,开启人的艺术创造潜能。 ”二是多角度地 其中最主要和具 在具体教学中,可以给儿 集中精力,设想出多种方 再专注于其中的一个方案进 多智能素质”。心理学家加德纳 而 是由多种 并使每个人 同时还可以发展语言文学智

通过谈话活动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通过谈话活动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儿童的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尤其是在与成人的语言交流中获得和发展的。谈话活动是向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帮助幼儿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的活动,并具有独特的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功能。上学期,针对园所在教学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不能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愿望,与人大胆交流;倾听、理解、表达能力亟待提高等问题,我们确定了“通过谈话活动,提高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专题研究课题。 根据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表现和教师指导语言活动时所表现出 的不适宜观念、行为,制定了专题具体目标,即:1、使教师从主观上牢固树立起幼儿语言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是其它能力发展的基础,打好语言基础,使幼儿终身受益的思想。2、教师掌握听幼儿讲话、启发幼儿讲话、调动幼儿讲话、教会幼儿讲话的技能。3、通过一系

列的谈话活动,使幼儿大胆、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形成运用语言交往的积极态度和良好习惯,倾听、理解、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谈话活动的准备 (一)从教师观念转变、技能提高上入手,组织 教师认真、深入地学习《规程》和《纲要》,领会其内涵及精神实质,并为教师提供幼教杂志中有关幼儿语言发展重要性的论述、新的教育观念体现和如何更好地组织幼儿语言活动的文章,使教师深刻理解、感受幼儿语言发展与教师语言教育的影响之间关系和语言发展在幼儿时期的重要作用。 (二)引导教师在学习理论和联系实际过程中了解、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并结合本班幼儿实际进行探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教师认识并感受到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即:1、幼儿的学习是与他们的兴趣和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3、幼儿的语言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

儿童绘画有几个发展阶段

儿童绘画有几个发展阶段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儿童绘画有几个发展阶段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在教育中要“把孩子看成孩子”,“在他们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不应当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因为它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是看不见的。”我们在辅导孩子绘画中,必须按照的发展阶段进行。如果指导不得法,违背了发展规律,用儿童暂时无法理解的知识和难以掌握的技能生硬灌注,强制训练,接受不了便横加斥责,那样会造成儿童对绘画产生厌恶和反感,阻碍他兴趣爱好的发展与提高。 1.乱画期(1岁) 乱画期是幼儿涂鸦阶段,所以也叫涂鸦期。周岁婴儿用他们能接触到的工具(如铅笔、蜡笔、竹杆、树枝等),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笨拙地胡乱涂画。在涂抹活动中,他们感到新奇好玩,乐于尝试,开始还没有想画什么的想法,只是孩子好动的本能。他们看到涂抹的效果会引起兴趣。经过反复涂画,促进了手、眼、脑机能的发展,不断增加线、形、色的感知积累。一开始涂得乱麻一团,线条没有分别,毫无秩序,进而能反复同一动作,有一定方向,说明视觉上有所控制了。这种控制能力会发展到更复杂的动作——绘出了圆形,虽然很不象样子,但已是一大进步。成人可能对幼儿画的形状难以理解,但从那些线条的动态中感受到幼儿心里的喜悦和惊奇。 2.命名期(2、3岁) 这时期,孩子一边画,一边呀呀说着什么。但他画的是什么,人们根本看不出。他说这是“苹果”、那是“妈妈”等等,是孩子自己对涂画的注解,自己很欣赏。把自己的动作和想象结合起来,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他还不能抓住物体的整个形状的特征,只是把自己看到的一部分象征性地去命名。人们如不细心观察、询问,就很难理解。当孩子一说这是什么时,大人们也许会捧腹大笑。这就加深了对儿童心理活动的了解。这个阶段的儿童不是想什么画什么,而是画什么想什么。 3.罗列期(3、4岁) 在涂鸦阶段,儿童只要能把画的东西和想的东西逐渐联系起来,画得稍微有些形状,就感到很大满足。把表示脑袋的圆圈和表示手脚的长线拼凑起来,就感到这是一个活人,大圈套小圈就是一个猫,这只能说是一个一个物的罗列,相互没有联系。这里画个太阳,旁边画个猫,又可能画个车,或画个小虫子。因为这时的思维能力还处在不能把事物组织起来的状态,应该根据孩子兴趣,引导他注意把画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有助于孩子的发挥。例如:孩子画个小鸭,可以问他小鸭和谁玩呀在哪玩呢在水里呀。水里有什么呢水里有小鱼,有荷花。天上有什么呀有云、有蜻蜓……。这样依据孩子的有限经验,启发他联想,就会使画面越来越丰富。孩子一个时期反复画一样东西,从不像到有点像,这是认识的深化过程。 4.图式期(4、5岁) 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增长,手运动机能的发展和形象积累的增加,他们开始表现自己所想的内容。从开始单纯的物的表现发展到事情的表现,他们主观地体会和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他们常用形态符号来表示同一事物。其中夸张了主要部分,忽视或干脆省去了不重要部分。表现动作时,就主观地移动要做动作的那个部分。如为了把刀举过头,就主观地伸展移动胳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