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文言文常考句式翻译

一、判断句1.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 原文:师说:“彼童子之才,吾无以教之。
”翻译:老师说:“那个小孩的才华,我无法教诲。
”二、被动句1. 原文: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翻译:我学习的是道理,难道我能知道他的年龄是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吗?2. 原文: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翻译:楚国人一把火,可惜化为焦土。
三、倒装句1. 原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翻译:因为他无礼于晋国,而且还背叛了楚国。
2. 原文: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翻译:生死也是大事,难道不痛苦吗?四、省略句1. 原文: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2.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五、宾语前置句1. 原文: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2. 原文: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总是忧愁。
”六、定语后置句1. 原文:吾友孟尝君,其人风流倜傥,才子也。
翻译:我的朋友孟尝君,他这个人风流倜傥,是个才子。
2. 原文: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翻译:他学习道理比我早。
七、状语后置句1. 原文: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2.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以上文言文常考句式及其翻译,仅为冰山一角。
学习文言文,还需深入研究,才能领悟其博大精深。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翻译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翻译《古代汉语》文选部分文章翻译一、《郑伯克段于鄢》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姜姓小国)娶了一名妻子,叫武姜(武表示丈夫的谥号),生下庄公(郑国第三代君主)和共叔段。
庄公分娩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姜氏)为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作为封邑)。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
其他的城邑,我不管您怎么说我都遵命。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让他住在那里,称他(叔段)为京城太叔。
祭仲(郑大夫)说:“大夫的都邑城墙超过三百丈,是诸侯国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王侯子弟的封邑不能超过诸侯国都的三分之一,中都(上大夫的封邑)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都(下大夫的封邑)不能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是先王规定的制度,您将会无法控制。
”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哪里能够避开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别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
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除掉,更何况您的处居尊位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合道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摔跟头,你姑且等着瞧叔段终将垮台的后果!”事后不久,太叔段使西边边境上的城邑和北边边境上的城邑从时从属(两方)于自己。
公子吕(郑国大夫)说:“国家受不了分裂的状况,您打算怎么来对付呢(若之何:对他怎么办?)(若……和:是一种固定格式)?如果打算把国家大权交给大叔段,那么就请让臣下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不要使人民产生二心。
”庄公说:“不用(指现时用不着动手),他将自己走向灭亡。
”叔段又收取原先分属于自己的地方作为自己独占的城邑,(其势力范围)到达庐廪延。
子封(即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领土扩大,他将获得更多的民众。
”庄公说:“多行不义,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虽然庞大,也会垮台。
”叔段修葺城廓,聚集民众,修缮武器,准备军队,将要偷袭新郑(郑国都城名)。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句子翻译: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
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齐桓公伐楚》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
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
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宫之奇谏假道》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宫之奇谏假道》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宫之奇谏假道》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烛之武退秦师》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古代汉语翻译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2)。
贤哉,回也!”【注释】(1)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2)乐:乐于学。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3.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1),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1)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
”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4.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5. 孔子于乡党,恂恂(1)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2)言,唯谨尔。
【注释】(1)恂恂:音xù,温和恭顺。
(2)便便:辩,善于辞令。
【译文】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
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6.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1)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2)如也。
君在,踧踖(3)如也,与与(4)如也。
【注释】(1)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不卑不亢,温和快乐的样子。
(2)訚訚:音yín,正直,和颜悦色而又能直言诤辩。
(3)踧踖:音cú 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4)与与:小心谨慎、威仪适中的样子。
【译文】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古汉重点段落译文(北师)

古代汉语重点段落部分译文适合北师文学院,译文直译与意释相结合,把主语和省略的写出,通顺。
下文中括号是省略的。
需要更详细的辅导和笔记请联系我。
1.郑伯克段于鄢 (1)2.晋灵公不君 (2)3.鞌之战 (2)4.苏秦以连横说秦 (3)5.庄辛论幸臣 (3)6.大同 (4)7.学记 (4)8.尚贤 (4)9.秋水 (5)10.齐桓晋文之事 (5)11.许行 (6)12.桀纣之失天下 (6)13.性恶 (7)14.说难 (7)15,桀纣之失天下也 (8)16.管晏列传 (8)17.淳于髡 (8)18.柳子厚墓志铭 (9)19.段太尉逸事 (9)20.贾谊论 (10)21,杨王孙传 (10)22,专务 (11)23.韩文公庙碑 (11)“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复习资料 (11)一、本义: (11)二、引申义 (12)三、假借字 (12)1.郑伯克段于鄢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妻子称为“武姜”。
武姜(先后)生了(后来)的郑庄公和公子段(共叔段)。
武姜在生庄公的时候难产,这使武姜受到了惊吓,于是她很厌恶庄公。
而喜欢公子段,打算将公子段立为太子。
(武姜)屡次向郑武公请求,但武公不同意。
等到郑庄公即位了,(武姜)又替公子段请求封给制这个地方。
庄公说:“制这个地方,是险要的所在,当年虢叔就是死在那里的。
其他的地方我听从你。
”(于是武姜替公子段)请求封赏了京这个地方,庄公同意了,让公子段住在京,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对庄公说:“都邑的城墙超过百雉,是国家的祸害。
按先王的制度,大的城池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城池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的城池不超过国都的十分之一。
现在京的城墙不合法度,不是先王的制度,大王你会控制不了的。
”庄公回答说:“武姜希望这样,怎么能避开这种祸害!”祭仲说:“武姜有什么满足的?不如早点安排她一个住处,不要让她扩展势力,一旦扩展了就难以对付了。
蔓延的杂草尚且不好对付,何况是国君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过多做不合道理的事,必定会垮台。
大学古代汉语复习篇目及翻译

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
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入侵,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
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
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
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
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
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
这样说来,那末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
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活。
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文言文翻译短句带重点词

重点词:学、时习、说、朋、远方、乐、人、愠、君子。
翻译:孔子言:“学之,时习之,不亦悦乎?有友自远方来,不亦喜乎?人不知己,而不怒,不亦君子矣乎?”
解释:
1. 学:学习,研究。
此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当持之以恒,不断复习。
2. 时习:按时复习,温故知新。
强调学习要注重复习,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3. 说:同“悦”,愉快。
此句表示学习时能按时复习,心中自然会感到愉快。
4. 朋:朋友。
此句指出,当有朋友从远方来时,心中也会感到喜悦。
5. 远方:指远离自己所在之地。
此句强调友谊无远弗届,不论距离远近,都能感
受到朋友的珍贵。
6. 乐:快乐。
此句表示有朋友从远方来,会让人感到快乐。
7. 人:别人。
此句指出,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自己不因此而生气。
8. 愠:生气,发怒。
此句强调在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要保持冷静,不因别人的无
知而生气。
9. 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此句认为,在别人不了解自己时,不生气的人是有道
德修养的君子。
综上所述,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友谊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应当持之以恒,按时复习,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同时,友谊无远弗届,不论距离远近,都能感受到朋友的珍贵;在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要保持冷静,不因别人的无知而生气,这样的人才是有道德修养的君子。
这句话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提醒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要注重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
古代汉语背诵内容以及翻译(1)

古代汉语背诵内容1、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2、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须着急财富不均;不必着急人民太少,只须着急境内不安。
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3、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
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网不入池沼,鱼鳖就吃不完;斧子、砍刀按季节进入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就使得民众的生、死都没有缺憾了。
生、死没有缺憾,是王道的开端。
4、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困,然後能自强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5、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子翻译: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
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齐桓公伐楚》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
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
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宫之奇谏假道》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宫之奇谏假道》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宫之奇谏假道》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烛之武退秦师》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就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而言,也没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关秦,将焉取之?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往西扩大疆域。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烛之武退秦师》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蹇叔哭师》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蹇叔哭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
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
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
”—————《蹇叔哭师》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
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
————《晋灵公不君》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
—————《晋灵公不君》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
—————《晋灵公不君》初,宣子田于首山(26),舍于翳桑(27)。
见灵辄饿(28),问其病。
曰:“不食三日矣!”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
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晕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
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晋灵公不君》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不介马而驰之。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
”不给马披上甲就驱马奔驰(之:指驾车的马)。
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了鞋上,没有中断擂鼓。
————《齐晋鞌之战》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齐晋鞌之战》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赦之,以劝事君者。
”乃免之。
郤克说,“一个人不畏惧用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我杀了他不吉利。
赦免他,用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
”于是赦免了逢丑父。
————《齐晋鞌之战》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⑻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两国都为自己的国家考虑,设法解除人民的痛苦。
各自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
————《楚归晋知罃》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而不朽。
——---《楚归晋知罃》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如果得不道寡君杀我的命令,而让下臣继承宗子的地位,按次序承担晋国的军事,率领偏师(自己军队的谦称)以治理边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躲避。
————《楚归晋知罃》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其祁奚之谓矣。
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
推举仇人,不算是诌媚;拥立儿子,不是出于偏爱;推荐直属的下级,不是为了袒护。
商书说:“没有偏爱,没有结党,王道坦坦荡荡,公正无私。
”说的就是祁奚了。
解狐被举荐,祁午接任、羊舌赤任职:立了一个中军尉而作成了三件好事,真是能举荐贤人啊。
—————《祁奚荐贤》其善者,吾则行之;其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认为不好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能堵住怨恨。
难道不能很快的制止(这些怨恨)吗?但是就像堵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让河流通畅,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并且把它当做良药。
—————《子产不毁乡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旁边的人认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让他吃粗劣的饭菜。
——-——《冯谖客孟尝君》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
”—————《冯谖客孟尝君》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地,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
————《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在孟尝君做齐国相国的几十年时间里,“无纤介之祸”,是与冯谖的精心谋划分不开的。
——————《冯谖客孟尝君》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
前不久,在国外损失了四十万大军,而今,秦军打到国内围困邯郸,又不能使之退兵。
魏王派客籍将军新垣衍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眼下,那个人还在这儿。
——-——《鲁仲连义不帝秦》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魏国的客人新垣衍在哪儿?我替您去责问他并且让他回去。
”平原君说:“我愿为您介绍,让他跟先生相见。
”————-《鲁仲连义不帝秦》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中而不去也?我看留在这座围城中的,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而今,我看先生的尊容,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还长久地留在这围城之中而不离去呢?-—————《鲁仲连义不帝秦》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那秦国,是个抛弃礼仪而只崇尚战功的国家,用权诈之术对待士卒,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百姓。
——————《鲁仲连义不帝秦》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新垣衍说:“先生难道没见过奴仆吗?十个奴仆侍奉一个主人,难道是力气赶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吗?————————《鲁仲连义不帝秦》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
仲连不忍为也。
杰出之士之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纠纷而不取报酬。
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鲁仲连是不忍心那样做的。
——-——《鲁仲连义不帝秦》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对老年人,使他们安稳,对平辈的人,使他们能信任我,对少年人,使他们归依我。
——————《论语·公冶长》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只能算中等国家,处于大国之中不得伸展,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论语·先进》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桓公多次会合各诸侯,不凭借武力,这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
——————《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
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
————《论语·宪问》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从古至今,有德行之人,没有为了求生而损害仁德的,只有通过死亡来成就仁德的。
————-《论语·卫灵公》段落翻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五亩住宅的场地,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不耽误它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