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及措施

合集下载

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及措施分析

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及措施分析

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及措施分析摘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应用越来越多, 而在施工中较为容易出现裂缝的问题。

本文主要对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及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1 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分析1.1 水化热的影响大体积砼中主要温度升高因素是水泥水化热。

砼在硬结过程中,由于水泥的水化作用,大量的水化热是在初始几天产生的,水泥在水化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导致砼温度升高。

这也是大体积砼内部温升的主要热量来源。

试验可以证明每克普通硅酸盐水泥放出的热量可达 500J。

由于大体积砼主要外观特点即截面尺寸大,水化热聚集在结构内部不容易散发出去,所以会引起砼结构内部急骤升温。

而建筑工程中一般为 20~30℃,有的甚至更高。

试验表明,水泥水化热在 1~3 天内放出的热量最多。

如图 1,大约占总热量的 50%左右,砼浇筑后的3~5 天内,内部温度最高。

在升温阶段,砼未充分硬化,弹性模量小,因此拉应力较小,只引起砼表面裂缝。

随着龄期的增长,砼弹性模量和抗压、抗拉强度相应不断提高,对砼降温收缩变形的约束也愈来愈强,导至产生较大拉应力。

当砼抗拉强度不足以抵抗此拉应力时,温度裂缝便出现。

如图2 所示。

图 2 砼内外温差产生的应力水泥水化热引起的绝热温升与单位体积的水泥用量、砼结构的截面尺寸和水泥品种有关。

砼结构的水泥用量愈多,截面尺寸愈大,水泥早期强度愈高,砼结构的内部温升就愈快。

因此降温导致收缩产生的拉应力较大,比较容易在砼中心部位形成较高拉应力区,当砼拉应力大于此龄期砼的抗拉强度时,大体积砼便产生贯穿裂缝。

1.2 内外约束的影响实践中各种结构会受到一定的约束,砼结构在变形变化中,必然会受到一定的约束,从而阻碍其自由变形,通常把阻碍变形的因素称之为约束条件。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在全约束的条件下,砼的结构变形是温差和砼线膨胀系数的乘积,即=ΔΤ·α。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措施分析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措施分析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措施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一种材料,但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裂缝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工程结构的美观性,更可能对工程的使用和安全产生不良影响。

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措施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原因和措施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问题。

1. 施工技术问题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人为因素可能是导致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恰当的浇筑工艺会产生内部应力过大,混凝土收缩不均匀,从而导致裂缝的出现。

2. 混凝土质量问题混凝土的质量问题也是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混凝土的配比不合理、材料质量不达标或者掺杂了大量的外来杂质,都会导致混凝土的质量下降,使其易产生裂缝。

3. 外部环境影响温度、湿度和风力等外部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产生。

在高温季节,混凝土由于膨胀变形导致裂缝产生;在干燥季节,混凝土由于缺水过度收缩也会产生裂缝。

4. 基础土壤问题建筑物的基础承载层的土壤质量不良或者基础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当都会导致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

1. 加强施工管理加强对混凝土施工过程的管理,确保施工操作规范、合理,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要求进行,并通过科学的浇筑工艺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和内部应力。

2. 选择合适的混凝土配比在混凝土的配比中,应根据工程要求选用合适的原材料,合理控制水灰比和砂浆配合比,确保混凝土质量达标,减少裂缝产生的可能性。

3. 控制混凝土收缩通过添加混凝土膨胀剂或者使用外加剂来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减少混凝土收缩带来的内部应力,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

4. 合理设置伸缩缝在混凝土结构中合理设置伸缩缝,使得混凝土结构在变形时可以有足够的伸展空间,避免因不同部分的变形而产生裂缝。

5. 加强基础处理对于基础土壤较差或者与基础之间接触不良的情况,需要通过改良土壤、加固基础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基础土壤问题,确保基础的牢固性,避免因基础问题导致的混凝土裂缝产生。

通过以上措施的采取,我们可以有效地防止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并保证工程结构的安全和美观。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及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及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及控制措施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大型基础、大坝、桥梁墩台等。

然而,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裂缝,这不仅影响结构的外观,还可能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和防水性能。

因此,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类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主要分为表面裂缝、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三种类型。

表面裂缝通常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初期,由于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内部散热较慢,形成内外温差,导致表面产生拉应力。

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出现表面裂缝。

表面裂缝一般较浅,对结构的影响较小,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发展为深层裂缝或贯穿裂缝。

深层裂缝是指裂缝深度较大,但未贯穿整个混凝土结构。

深层裂缝通常是由于混凝土在降温过程中,内部约束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而引起的。

深层裂缝对结构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贯穿裂缝是指裂缝贯穿整个混凝土结构,将结构分成几个部分。

贯穿裂缝的危害最大,它严重削弱了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甚至可能导致结构的破坏。

二、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一)温度变化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后,由于水泥水化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使混凝土内部温度迅速升高。

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

当温差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

(二)收缩变形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体积收缩,包括化学收缩、干燥收缩和塑性收缩等。

收缩变形受到约束时,就会产生拉应力,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三)约束条件混凝土结构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约束,如基础的约束、相邻结构的约束等。

当约束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

(四)原材料质量原材料的质量对混凝土的性能有很大影响。

如果水泥的水化热过高、骨料的级配不合理、含泥量过大等,都可能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五)施工工艺施工过程中的浇筑顺序、振捣方式、养护措施等不当,也会增加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可能性。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措施分析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措施分析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措施分析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是指混凝土结构发生裂缝的现象,其裂缝长度大于0.1mm。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下面将结合材料、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分析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及相应的措施。

一、材料因素:(1)混凝土材料质量不达标: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骨料、掺合料、水泥掺量等不合理或质量不达标,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措施:选用质量合格的混凝土原材料,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材料的配制和试制,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

二、设计因素:(1)结构设计不合理:结构的刚度不足或刚度分布不均匀、变形不协调等问题,会引起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措施:在设计阶段,要根据结构的使用和受力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结构的形式、尺寸和构造,尽量保证结构的刚度和变形能满足使用要求。

三、施工因素:(1)浇筑不均匀: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如果浇筑速度不均匀或有停顿,容易产生裂缝。

措施:加强浇筑过程中的施工管理,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浇筑,避免停顿和快速浇筑等情况的发生。

(2)温度控制不当: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如果温度控制不当,易造成温度差异,进而产生裂缝。

措施: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气温、配合比等因素,合理控制混凝土的凝固温度,避免温度差异引起的裂缝。

(3)养护不到位:混凝土在早期水化过程中,需要进行充分的养护,以保持水分和温度,如果养护不到位,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能。

措施:加强对混凝土养护的管理和控制,包括及时覆盖养护层、保持湿润、定期喷水养护等措施,保证混凝土的养护质量。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材料、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因素。

为了减少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需要在各个方面加强管理和控制,确保混凝土质量和施工质量,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

谈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谈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谈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是指结构体积较大、惯性力较大、变形能力较弱的混凝土结构。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具有自重大、应力集中、温度变形大等特点,容易出现裂缝问题,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 控制热应力和温度变形: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施工和硬化过程中会产生热应力和温度变形,这是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控制热应力和温度变形,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合理安排浇筑顺序: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浇筑顺序,尽量避免大面积浇筑或连续浇筑,减少热应力的积累和温度变形的影响。

- 采取降温措施:在夏季高温或高热量条件下施工时,可以采取降温措施,如喷水、覆盖遮阳网等,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减少温度变形和热应力。

- 控制混凝土温升速率:控制混凝土升温速率,避免过快的升温导致热应力和温度变形。

可以通过调整施工方法、混凝土配合比等来实现。

2. 加强结构连接和约束: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强度和变形能力上相对较弱,容易出现裂缝。

为了加强结构的连接和约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增加连接件和补强构件:在结构的关键部位或易裂缝部位设置连接件和补强构件,增强结构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减少裂缝的形成。

- 采用预应力技术: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采用预应力技术,增加结构的内部应力,提高结构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减少裂缝的产生和扩展。

- 设置伸缩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可能由于温度变形而引起裂缝,可以在结构中设置伸缩缝,减少温度变形的传递和积累,控制裂缝的扩展。

3. 控制混凝土收缩和膨胀: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收缩和膨胀,也是裂缝形成的原因之一。

为了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和膨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选用低收缩混凝土:在施工中选用低收缩混凝土,减少混凝土收缩引起的裂缝。

- 使用控制收缩剂:在混凝土中添加控制收缩剂,减缓混凝土收缩速度,降低收缩引起的应力和裂缝。

- 采用膨胀剂:在混凝土中添加膨胀剂,促使混凝土发生膨胀,减轻收缩引起的应力和裂缝。

4.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与施工质量密切相关。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裂缝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建筑物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可能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了解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 原材料问题混凝土质量的差异可能导致混凝土中存在空鼓等问题,这会在使用过程中引发裂缝。

材料中含有过多的气孔和流动性差也会增加混凝土的收缩性,从而加剧了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2. 温度变化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收缩,而环境温度的变化也会对混凝土产生影响。

当混凝土中的收缩和环境温度的变化不匹配时,就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的应力过大,从而引发裂缝。

3. 设计缺陷如果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中,存在设计缺陷或者施工质量不合格的情况,也有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内部出现裂缝。

4. 荷载变化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受到荷载的作用,比如温度荷载、湿度荷载、机械荷载等,这些荷载的变化都有可能引发混凝土结构内部的应力变化,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5. 施工工艺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不当也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浇筑过程中的振捣不足、养护不到位等都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内部的空鼓和裂缝。

以上就是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一些主要原因,深入了解这些原因,才能更好地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 选材在混凝土的选材过程中,应该选择质量好、掺合比适宜的原材料。

并且要求混凝土的含水量和流动性要符合设计要求,这样有利于减少混凝土中的空鼓和气孔,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

2. 设计优化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阶段,应该充分考虑混凝土的收缩性和环境温度变化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从而在设计阶段就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混凝土结构内部的应力集中,减少裂缝的产生。

4. 预留伸缩缝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应该根据结构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伸缩缝。

伸缩缝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减少混凝土结构内部因为温度变化和应力变化而引发的裂缝。

5. 养护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及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及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及控制措施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大型基础、大坝、桥墩等。

然而,大体积混凝土由于其体积大、结构厚、施工条件复杂等特点,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裂缝问题。

裂缝的出现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的外观质量,还会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因此,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类型及成因(一)温度裂缝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后,由于水泥水化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使得混凝土内部温度迅速升高。

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

当温差产生的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

这种裂缝通常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后的早期,裂缝宽度和深度较大,对混凝土结构的危害较大。

(二)收缩裂缝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分的蒸发和水泥的水化反应,会产生体积收缩。

当收缩受到约束时,就会产生收缩裂缝。

收缩裂缝一般出现在混凝土表面,裂缝较细,呈不规则分布。

(三)荷载裂缝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如果承受的荷载超过其设计承载能力,或者在施工过程中过早地施加荷载,就会产生荷载裂缝。

这种裂缝通常与受力方向垂直,裂缝宽度较大,对结构的安全性影响较大。

(四)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如果建筑物的基础不均匀沉降,会导致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

这种裂缝通常与基础的沉降方向一致,裂缝宽度较大,严重的会贯穿整个混凝土结构。

二、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危害(一)影响结构的外观质量裂缝的出现会使混凝土表面变得粗糙不平,影响建筑物的外观美观。

(二)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裂缝的存在为外界侵蚀性介质的侵入提供了通道,加速了混凝土的劣化,降低了混凝土的耐久性。

(三)削弱结构的承载能力裂缝会削弱混凝土的整体性和刚度,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三、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一)优化混凝土配合比1、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品种,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措施分析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措施分析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措施分析
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裂缝,会对结构的耐久性、稳定性等造成影响,甚至会危及人员生命安全。

因此,对于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和措施进行深入分析,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1.骨料选择不当:如果使用的骨料不符合工程要求,骨料内部含有裂纹、沥青层或者含水率过高的石头等问题,就会导致混凝土的裂缝问题。

2.配合比不当:配合比不合理,材料比例失衡,工作性能差,会导致混凝土的裂缝。

比如水泥的含量过多,水泥的水化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从而引起混凝土的裂缝。

3.浇筑施工不当:如果浇筑施工不正确,会有过早干燥和过快加载等因素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

4.初始强度不足:当混凝土的初始强度不足时,就会因受到剪力、扭转或者拉伸力而产生裂缝。

1.选择合适的骨料:可以根据工程需要,从质地、压缩强度、端部破碎率等因素选择骨料。

2.配合比合理:混凝土配合比合理,可以从水灰比、砂料、石料、粗集料等方面进行精细化把控,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品质和性能。

3.浇筑施工规范:对于混凝土的浇筑施工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混凝土干燥过快或者加载过快的问题。

4.养护措施得当:混凝土浇筑后,需要正确的养护措施,包括湿润、覆盖等方面,以使混凝土在最初阶段获得良好的强度和稳定性。

以上措施可以对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及措施
混凝土是以胶凝材料、水、细骨料、粗骨料、需要时掺入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按适当比例配合,经过均匀拌制、密实成型及养护硬化而成的人工石材。

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现混凝土结构在成型后,出现各种裂缝。

本文对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成因与措施做如下论述。

标签:混凝土裂缝措施
1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1.1混凝土结构的宏观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1.1.1由外荷载引起的裂缝,这是发生最为普遍的一种情况,即按常规计算的主要应力引起的:
1.1.2结构次应力引起的裂缝,这是由于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与计算1段设模型的差异引起的;
1.1.3变形应力引起的裂缝,这是由温度、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结构变形,当变形受到约束时便产生应力,当此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产生裂缝。

1.2当混凝土结构物产生变形时,在结构的内部,结构与结构之间,都会受到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种现象称为约束。

当混凝土结构截面较厚时,其内部温度和湿度分布不均匀,引起内部不同部位的变形相互约束,这样的约束称之为内约束;当一个结构物的变形受到其他结构的阻碍所受到的约束称为外约束。

外约束又可分为自由体、全约束和弹性约束。

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所承受的变形,主要是温差和收缩而产生的。

1.3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由于结构截面大,水泥用量多,水泥水化所释放的水化热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变化和收缩作用,由此形成的温度收缩应力是导致钢筋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这种裂缝有表面裂缝和贯通裂缝两种。

表面裂缝是由于混凝土表面和内部的散热条件不同,温度外低内高,形成了温度梯度,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表面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而引起的。

贯通裂缝是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在强度发展到一定程度,混凝土逐渐降温,这个降温差引起的变形加上混凝土失水引起的体积收缩变形,受到地基和其他结构边界条件的约束时引起的拉应力。

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所可能产生的贯通整个截面的裂缝。

这两种裂缝不同程度上,都属有害裂缝。

2控制混凝土裂缝的措施
为了有效地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必须从控制混凝土的水化升温、延
缓降温速率、减少混凝土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改善约束条件和设计结构等方面全面考虑,结合实际采取措施。

2.1降低水泥水化热和变形
2.1.1选用低水化热或中水化热的水泥品种配置混凝土,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水泥、复合水泥等。

2.1.2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减少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用量。

根据试验每增减10kg水泥,其水化热将使混凝土的温度相应升降1℃。

2.1.3使用粗骨料,尽量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粗骨料;控制砂石含泥量:掺加粉煤灰等掺合料和相应的减水剂、缓凝剂,改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以达到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花热的目的。

2.1.4在基础内部预埋冷却水管,通入循环冷却水,强制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温度。

2.1.5在厚大无筋或少筋的大体积混凝土中,掺加总量不超过20%的大石块,减少混凝土的用量,以达到节省水泥和降低水化热的且的。

2.1.6在拌合混凝土时,还可掺入适量的微膨胀剂或膨胀水泥,使混凝土得到补偿收缩,减少混凝土的温度应力。

2.1.7改善配筋。

为了保证每个浇筑层上下均有温度筋,可建议设计人员将分布筋做适当的调整。

温度筋分布细密,一般用φ8钢筋,双向配筋,间距15cm,这样可以增强抵抗温度应力的能力,上层钢筋的绑扎,应在浇筑完下层混凝土之后进行。

2.1.8设置后浇缝,当大体积混凝土平面尺寸过大时,可以适当设置后浇缝,以减少外应力和温度应力i同时也有利于散热,降低混凝土地内部温度。

2.2降低混凝土温度差
2.2.1选择较适宜的气温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尽量避开炎热天气浇筑混凝土,夏季可采用低温水或冰水搅拌混凝土,可对骨料喷冷水晒,运输工具如具备条件也应搭设遮阳设施,以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入模温度。

2.2.2掺加相应的缓凝型减水剂,如木质素磺酸钙等,
2.2.3在混凝土入模时,采取措施改善和加强模内的通风,加速模内热量的散发。

2.3加强施工中的温度控制
2.3.1在混凝土浇筑之后,做好混凝土地保温保湿养护,缓缓降温,充分发挥徐变特性,减低温度应力,夏季应注意避免暴晒,注意保湿,冬季应采取措施保温覆盖,以免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发生。

2.3.2采取长时间的养护,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延缓降温时间和速度,发挥凝土的“应力松弛效应”。

2.3.3加强测温和温度监测与管理,实行信息化控制,随时控制混凝土内的温度变化,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基面温差和基底面温差均控制在20℃以内,及时调整保温及养护措施,使混凝土地温度梯度和湿度不至过大,以有效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

2.3.4合理安排施工程序,控制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均匀上升,避免混凝土拌合物堆积过大高差,在结构完成后及时回填土,避免其侧面长期暴露。

2.4改善约束条件,消减温度应力
2.4.1采取分层或分块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合理设置水平或垂直施工缝,或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后浇带,以放松约束程度,减少每次浇筑长度的蓄热量,防止水化热的集聚,减少温度应力。

2.4.2对大体积混凝土基础与岩石地基,或基础与厚大的混凝土垫层之间设置滑动层,如采用平面浇沥青胶铺砂\或刷热沥青或铺卷材在垂直面、健槽部位设置缓冲层,如铺设30~50mm厚沥青木丝板或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以消除嵌固作用,释放约束应力。

2.5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
2.5.1选择良好级配的粗骨料,严格控制其含泥量,加强混凝土的振捣,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抗拉强度,减小收缩变形,保证施,工质量。

2.5.2采取二次投料法,二次振捣法,浇筑后及时排除表面积水,加强早期养护,提高混凝土早期或相应龄期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

2.5.3在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内设置必要的温度配筋,在截面突变和转折处,底顶板与墙转折处,孔洞转角及周边,增加斜向构造配筋,以改善应力集中,防止裂缝出现。

3结语
3.1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大体积混凝土有自己的特性,采取有效的、合理的、科学的手段是可以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发生。

3.2只要我们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以及施工操作规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