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重点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掌握视听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视听语言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视听语言的定义与特征视听元素:画面、声音、剪辑、摄影、表演等视听语言的应用与创作方法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视听语言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视听语言进行创作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视听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二章:画面语言2.1 教学目标掌握画面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画面语言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画面语言进行故事叙述与情感表达2.2 教学内容画面语言的定义与特征画面元素:镜头、构图、色彩、光线等画面语言的应用与创作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画面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画面语言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画面语言进行创作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画面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画面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三章:声音语言3.1 教学目标掌握声音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声音语言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声音语言进行故事叙述与情感表达3.2 教学内容声音语言的定义与特征声音元素:对话、旁白、音效、音乐等声音语言的应用与创作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声音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声音语言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声音语言进行创作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声音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声音语言创作的成果第四章:剪辑语言4.1 教学目标掌握剪辑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剪辑语言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剪辑语言进行故事叙述与情感表达4.2 教学内容剪辑语言的定义与特征剪辑元素:镜头切换、剪辑节奏、蒙太奇等剪辑语言的应用与创作方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剪辑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剪辑语言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剪辑语言进行创作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剪辑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剪辑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五章:摄影与表演5.1 教学目标掌握摄影与表演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摄影与表演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摄影与表演进行故事叙述与情感表达5.2 教学内容摄影与表演的定义与特征摄影元素:摄影机运动、镜头角度、景别等表演元素:演员表演、角色塑造、情感表达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摄影与表演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摄影与表演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摄影与表演进行创作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摄影与表演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摄影与表演创作的成果第六章:视听语言与叙事技巧6.1 教学目标理解视听语言在叙事中的作用掌握叙事技巧,包括故事结构、角色塑造、情节推进等学会运用视听语言创造紧张、悬念和情感共鸣6.2 教学内容叙事元素:故事、角色、情节、冲突等视听语言与叙事的关系:如何通过视听元素推动故事发展经典叙事技巧分析:如闪回、倒叙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叙事元素和视听语言的关系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叙事技巧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叙事技巧进行创作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叙事技巧和视听语言的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叙事技巧和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七章:视听语言与主题表达7.1 教学目标理解视听语言在主题表达中的作用掌握通过视听元素传达主题的方法学会运用视听语言深化观众对主题的理解7.2 教学内容主题表达的重要性视听元素与主题的结合:如色彩、音乐、镜头等经典影片主题表达分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主题表达的重要性和视听元素的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主题表达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视听语言表达主题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主题表达和视听语言的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主题表达和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八章:视听语言与风格塑造8.1 教学目标理解视听语言在风格塑造中的作用掌握通过视听元素塑造独特风格的方法学会运用视听语言体现个人风格8.2 教学内容风格的概念与重要性视听元素与风格的结合:如剪辑风格、摄影风格、音乐风格等经典影片风格分析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风格的概念和视听元素的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风格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视听语言塑造风格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风格塑造和视听语言的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风格塑造和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九章:视听语言与新媒体技术9.1 教学目标理解视听语言在新媒体中的作用掌握新媒体技术对视听语言的影响学会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展视听语言的表现力9.2 教学内容新媒体概述:互联网、移动终端、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与视听语言的结合:如交互式视频、360度视频等新媒体视听语言创作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媒体的概念和技术案例分析法:分析新媒体视听语言创作案例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作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新媒体技术和视听语言的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和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十章:综合创作与实践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视听语言知识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学会评价和修改自己的作品10.2 教学内容创作流程:构思、策划、拍摄、剪辑等创作要求: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等作品评价与修改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创作流程和要求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作品的特点实践演练法:让学生进行综合创作实践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创作流程和要求的理解能力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作品的创意、艺术性和技术水平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设计:教案中的每个章节都包含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涵盖了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元素及其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视听语言》教学大纲1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视听语言/Audiovisual language二、课程代码162Y031三、课程类别专业课四、课程性质专业必修五、学时/学分32/ 2六、先修课程动画概论七、适用专业动画专业八、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影视动画视听语言规律,掌握分镜头原理,并能驾御分镜头台本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基本任务与要求:了解动画视听语言的各构成要素,从电影视听语言的不同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掌握视听语言在影视动画中的主要特点与常用表现手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视听语言概念,拓展其艺术思维空间,达到能够灵活分镜头画面设计的要求。
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论(8课时)了解:视听语言的含义理解: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视听语言的构成元素及其相互关系掌握:视听语言的发展简史、动画视听语言的特点及分类重点内容:视听语言的发展简史、动画视听语言的特点及分类教学难点: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视听语言的构成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第二章影像(8课时)了解:动画影像的形成理解:镜头掌握:景别、构图、角度与运动、光线、色彩重点内容:动画影像的形成教学难点:景别、构图、角度与运动、光线、色彩第三章声音(8课时)了解:声音概论理解:电影声音元素掌握:电影声音的制作重点内容:电影声音元素教学难点:电影声音的制作第四章剪辑(8课时)了解:剪辑概论理解:轴线掌握:蒙太奇、如何连接好前后两个镜头重点内容:剪辑概论教学难点:蒙太奇、如何连接好前后两个镜头九、考核方式考试题型构成:动画片的视觉语言分析70%,镜头组接形式30%。
成绩构成: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十、学时分配及进度安排十一、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一)使用教材[中国]殷俊、王平编著《动画视听语言》(第1版)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一)教学参考资料[中国]聂欣如编著《动画剪辑》(第1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01月十二、其他说明课程结束后学生作业A4打印保存。
视听语言笔记

视听语言⭕️①什么是视听语言:以视听为载体来传达和接受信息,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语言。
视听元素:影像,声音,剪辑特征:(全媒体全渠道的融合性,重共享重反馈的交互性,纪实与虚拟的两极化发展,艺术创作的虚拟性)②视听语言基本属性两个基本属性(特征):一,逼真性(精确还原现实世界,重现幻听渴望。
生产技术特性决定,使人产生快感,造就质感质感即信息,使人产生快感,造就感染力)二,幻觉性(运动幻觉与立体幻觉)光波与声波接受的特殊机制:视觉暂留原理。
似动现象。
心理补偿机制。
视觉暂留(视觉后像):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视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
电影胶片每秒24格的速度匀速转动,每秒24帧。
双眼视差:两眼瞳孔相距大约65毫米,当用两只眼睛同时看一个物体的时候,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一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一些,两眼视网膜上形成两个略有差异的一事项。
心理补偿机制:人有一种将他看到,听到感知的形象复合成他已知的完整形象的倾向。
电影创作流程:前期筹备阶段(选择剧本,组建创作班子,分镜头剧本。
)实拍阶段,后期制作阶段。
视听作品:导演,摄影师,录音师,剪辑师。
影像的基本单位:镜头实际拍摄:一次开机到关机之间所摄取的一段画面剪辑之后:两个剪切点之间的一段画面形成影像的基本元素:机位、画框、构图、景别、角度、焦距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场面调度上述各元素并非孤立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合形成影像的叙事,表意,抒情等。
分析影像的基本方法:文本分析(分镜头分析,截图截取片段分析,机位图分析)背景资料阅读(导演的个人背景作品,创作的背景,文本的时代背景)画框:又叫景框,封闭的四边框相当于镜头的取景框。
③画类空间,画外空间构成画外空间的主要方法:1,拍摄对象出、入画。
2,人物指向画外的视线或者动作3,画外的人物或者物体投射在画内的影子4,利用镜子等有反射功能的物体或平面5,画外人物有局部出现在画内6,画面停留足够长的时间,引人联想画外空间7,摄影机的运动8,打破画面内的一些空间隔断9,画外音④构图一,概念在一定的画幅格式中,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表现的对象以及被摄取的各种造型元素(线条光线影调色调)有机的组织分布在画面中,形成一定的画面形式。
视听语言考试汇总

《视听语言》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0个小题)二、名词解释(4个小题)简答题(4个小题)第一章影像&1.1景别1、景别:是画面从二维平面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直观上看也就是取景区域、画面范围大小的不同。
2、划分景别的标准:画框中所截取的人物身体部分的多少大景别远景:情绪性景别,是涵盖广阔空间的的画面,以表现环境气势,画面中没有明确主体,人物所占比例很小,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用于影片的开场和结尾;是一种概括性镜头全景:基本的介绍性景别,表现成年人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主要用来介绍环境和事物发展的整体面貌,又称为“定位性镜头”;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景别越小,环境占的越小,人物表现的越突出小景别中景:最常用的叙述性景别,展现场景局部或人物胸部以下、膝盖以上部分可以看到人物的动作的景别。
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行动、交流,生动展现人物的动作和姿态可以看清人物的表情,是电视媒体的常用景别近景:具有较强交流性的景别,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景别,用于刻画人物性格,环境次要,主要突出人物面部表情。
特写:主观性强的景别,起到强调,制造悬念作用常被用来弱化剪辑上的失误,也称为“万能镜头”特写指以细腻来表现人物或被拍摄物体细部特征时常用于主观镜头,表现人物主观视点大景别小景别远景、全景中、近、特表现人物形体关系表现人物神态关系空间环境描写空间环境虚写重在环境景物的表现重在人物的表现景别越小,动感越强,主观性越强,剪辑节奏越快景别的剪辑规则1.在相同的时间长度中,小景物的剪辑长度短于大景别。
(常规叙事的情况下,特写用2秒左右,中景用3~4秒左右,全景则用5~6秒左右)2.同一运动主体在相同的运动速度下,景别越小,动感越强3.同一主体(或相似物体)在角度不变或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前后镜头的景别变化过小,会致使视觉跳动感增强。
(例如采访断点)4.运用不同景别的镜头组合,可以实现有层次描述事件的目的。
视听语言重点考题汇总

视听语言基础知识大全一、填空题1·轴线包括:【运动轴线】、【方向轴线】、【关系轴线】。
轴线是在镜头的转换中【制约视角变化】的界线。
【运动轴线】是指运动物体和其目标之间的假想线。
由被摄对象的视线和关系所形成的轴线叫做【关系轴线】。
2·对于绝大多数影片来讲,镜头的职能是【提供信息】,镜头是由画面和音响组成的一个信息单位,镜头与镜头连接后形成的逻辑关系才是视听语言用以表达含义和讲故事的重要手段。
3·中国唐朝发明的【皮影戏】,是一种由幕后投射光源的影子戏。
4·在使用纵深场面调度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向银幕深处运动,一边走一边迅速变小,说明在拍摄时采用了【拉】镜头。
5·【长焦距镜头】(最长的称为望远镜头)的视野较【小】,它具有较高的倍数值,可将相当小或远的东西收入景框内。
6·视听媒介的【记录价值】对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7·焦距越【长】,所获得影像范围越小,视野越小。
8·人为制造出来的非自然音响或对自然声音进行变形处理后的音响是【机械音响】,这类音响在影片中能够增加生活气息,烘托气氛,扩大视野,增加画面的深度和广度。
9·移动镜头按其移动方式可以分为【跟移】和摇移。
10·语言、音乐和音响三条声带同步还原出来,导演、作曲家(音乐编辑)和录音师密切配合,对各种声音的高低强弱比例作最后调整,经过再录音,制成一条将各种声音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混合声带。
这叫【混合录音】。
11·电影场面调度基本包含两个层次:【演员调度】与【镜头调度】。
12·导演和作曲有意使画面与声音形象之间在情绪、气氛、节奏以至内容等方面互相对立,从而深化影片主题,这是【音画对立】。
13·前一个画面渐渐隐去之前,后一画面即已开始渐渐显露,两个画面同时重叠隐现,起到时空自然过渡的作用,这叫【化】。
14·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对象之间关系所形成的一条假定的直线是【轴线】,它是在镜头的转换中制约视角变化范围的界线。
视听语言考试重点

视听语言:1、视觉暂留原理:所谓视觉暂留是指: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还可以让这个物象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
2、心里补偿机制:即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对影片画面之间的断裂做出心理补偿,从而最终实现对电影、电视的观赏。
3、镜头:物理学中的“镜头”:只摄影机上的光学透镜组。
拍摄时谈到的“镜头”:只一次开机到一次关机之间所摄取的一段画面。
剪辑后的“镜头”:两个剪切点之间的画面。
4、分镜头不仅是创作影视作品的必经步骤,同时也是读解影视作品的有效手段。
5、画框:也叫景框,原是美术作品创作中使用的一个名词。
影视作品的影响也是在这样一个四边框中呈现,它大致相当于镜头的取景框。
拍摄对象进入画框,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闯入镜头”,叫“入画”;相反,出画框就叫“出画”。
通常,画框的左边框叫“画左”,右边框叫“画右”。
6、画框把空间分隔为“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
P197、构图的重要原则:平衡原则,变化原则,动态构的图原则。
拍摄香肠8、拍摄现场的机位的选择,决定了每一个镜头拍摄的景别和角度。
9、切入镜头:与主镜头配合,介绍人物全局中的某些细部特征,是一个较近的或特定的视野,通常是近景或特写。
10、景别:镜头由于与拍摄物体的距离不同或焦距不同,所摄取的不同范围的画面。
远景:广阔的场面。
全景:人物的全身。
中景:膝盖以上部分。
近景:胸部以上部分。
特写:颈脖以上部位或被摄物体的细部,11、景别的基本作用:景别最基本的作用,是叙事。
影片《巴顿将军》的开场,展现巴顿的形象时,就结合了不同景别,同时展现巴顿将军的身材和服饰,特别是多个特写镜头的组合,以细节勾勒出巴顿将军的身份、个性。
一些特殊的景别(如特写和远景),或特殊的景别组合,可以抒发特定的情感、表现特定的视角。
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开端,表现莱昂和他老板两人的对话,吕克.贝松使用一组特写镜头,引领我们去注视场景中的细节:牛奶、墨镜、烟头、照片......直到整个这一场对话完毕,我们也没有看到主要人物莱昂的脸,营造一种悬念,也烘托了莱昂所从事的杀手这一职业的神秘感。
视听语言重点答题技巧

视听语言重点答题技巧今天来聊聊视听语言重点答题技巧的一些实用技巧。
我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影视相关的考试,其中有一大部分都是关于视听语言的问题。
当时我都懵了,就像在黑夜里找不到方向的路人,完全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不过经过那次磨练,我还真总结出了一些有用的技巧。
视听语言嘛,就像是厨师做菜用的调料,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味道和作用。
首先,画面类的答题技巧。
如果让你分析画面构图,就像看一幅画一样,你得先着眼于整体布局,比如说对称式构图像是那种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的学生,给人一种稳定、平衡的感觉;而倾斜式构图可能就像是喝醉了酒的人,东倒西歪,制造出不稳定和紧张的氛围。
在答题的时候,一定不能只说感觉,要结合具体的画面例子,就像指着照片给人讲故事一样。
比如说在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里,很多画面都是遵循对称式构图,这就很符合影片那种精致、优雅又带点刻板的风格。
声音也是视听语言里重要的一环呢。
我之前就忽略过这个部分,这就好比做蛋糕只放面粉不放糖,味道肯定不对。
如果分析电影中的音乐或者音效,要从它的功能入手。
比如背景音乐像一个默默陪伴但超有力量的小伙伴,有烘托气氛、推动情节的作用。
你可能会问,要是具体怎么分析呢?比如说在恐怖电影里,那种低沉、缓慢的背景音乐,就像是黑暗中隐藏的危险信号,突然一个高音节点,那就是危险要爆发的预警了。
当然,我的这些技巧也有局限性。
比如有时候碰到那种特别复杂、需要多方面综合分析的题目,可能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这时候呢,就像搭积木找不到合适的块,要学会灵活变通。
你可以先把最明显的点写出来,像踩石头过河一样,一点点摸索。
在这里我要给大家提个醒啊,技巧虽好,但一定要建立在对基础知识扎实掌握的基础上,要是连什么是“蒙太奇”、“长镜头”都不知道,那这些技巧就像是没有枪柄的枪,使不上劲。
对于想在这方面更深入研究的朋友,我建议多看一些经典影片,分析专业影评,像蜜蜂采蜜一样,一点一点积累。
最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或者在这方面有独特的经历呢?希望大家可以一起交流分享呀。
视听语言_景别

近景
定义:成年人的胸部以上 作用:传神达意,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重要表现人 物的对话情绪、· 对话反映、对话动作
近景的长度不少于3秒
特写 定义:成年人的腋部或两肩以上人物的头像或者其他 使主体景物细部占满画面的景别。 作用 :①表达、刻画人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特点 ②起到震撼观众感情,强化观众注意的作用 ③交代观众一般注意不到的事物 ④特写空间感不强,常常被用来做转场
特写的长度不少于1秒
大特写 定义:完全以某一物体为主,如一只手、一只眼、一 张嘴、一支脚等等。 作用:重点表现人物的细微表情和细微部分,重点表 现人物的形体、动作的细微动作点。 大特写的长度不少于1秒
三、景别在拍摄画面创作中的功能
组织画面结构,制约观众的视线,规范画面内空间, 暗示画面外空间、决定让观众看什么,及看到什么 程度的一种极好的、有效的手段。
二、景别的分类
远景 全景 中景 近景 特写 大特写
远景
定义: 广阔的场面画面中若有人,那每个人在画面 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作用:①介绍环境 ②抒情,主要是空镜头,如高山、蓝天等等 常规电影中始于远景,终于远景。 拍摄远景应尽量避免顺光,应采用侧光或侧逆光 远景的长度不少于5米即10秒(1尺=0.305米,一秒 =1.5尺)
全景
定义:画面的人物占画面中的比例比较大,一般他 的 高度与画面的高度同等——即成年人的全 身 作用:是每场戏中拍摄的总角度,决定着场面调度, 决定着镜头的分切以画面中的光线影调、色调、人物 的运动方向、位置变化的关系,制约、衔接画面中的 各个造型元素。 全景的长度不少于8秒
中景
定义:一般是取人物的大半身或者是人物的膝盖以上 的部分 作用:表现具体人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交流、反映、 表现对话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远景、全景与近景、 特写之间的过渡景别 中景的长度不少于5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1、单选15题(15分)2、填空10题(10分)3、名词解释5题(15分)4、简答5题(30分)5、论述题2题(20分)6、案例分析1题(10分)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论(第一节——第三节:填空选择为主,注意年代、发展史、起源)第一节1、视听语言定义:(P2)视听语言主要是电影的艺术手段,同时也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符号编码系统。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其主要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
第二节2、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P2)①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模仿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②视听语言的传播是单向的。
③视听语言中的元素与文字或词语语言系统中的元素是不同的。
④视听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
18世纪产生了“记录媒介”,20世纪产生“视听媒介”(属于记录媒介)第三节3、19世纪之前,传播媒介从媒介材料上分为两类:(P5)⑴身体媒介;⑵再现性媒介。
4、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光波与声波。
5、动画电影的起源——17世纪阿塔纳斯·珂雪发明“魔术幻灯”(P6)6、动画电影的发展:(P6)⑴1824年。
彼得·罗杰提出“视觉暂留”现象。
⑵法国人艾米儿·科尔是第一位将通俗漫画家的乔治·马努斯的漫画制作成动画。
⑶温瑟·麦凯1914年,电影史上着名代表作《恐龙葛蒂》;电影史上第一部长达20分钟的动画纪录片《路斯坦尼亚号之沉没》。
⑷①第一部音画同步的有声卡通片——1928年《蒸汽船威力》(主角米老鼠)②1932年第一部彩色卡通片,第一部奥斯卡动画短片奖——《花与树》③《老磨坊》——1937年,首次采用多层摄影台营造视觉深度,这一年,迪士尼进入:美国卡通黄金时代”。
④《白雪公主》——1937年,其拥有多项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部长篇剧情动画电影;世界第一部发行原声音乐的电影(唱片形式);世界第一部使用多层次摄影机拍摄的动画;世界第一部举行隆重首映式的动画,获得第十一届奥斯卡特别成就奖,最佳原着配乐提名。
⑤1942年《小鹿斑比》首创渲染式水彩概念画法。
⑥1995年《玩具总动员》——电影史上首部全计算机动画长片,获奥斯卡特殊成就奖,最佳原着剧本提名,最佳音乐配乐提名及最佳歌曲提名。
(注意P7—P8中出现的作品,年代及出品公司)⑸世界各国动画:(P8)①美国联合制片公司(UPA)——1943年成立。
1)理想——改革动画既定的风貌,作品注重平实的、风格化、当下流行的线条设计,社会政治批判。
2)特点——“有限动画”制作方式3)代表作:《兄弟情》、《悬吊者》②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学派——20世纪50年代成立。
1)理想——全力实验有限动画,发展有趣的故事和别具一格的线条。
2)特点:迷人和震撼。
3)代表作:1961年奥斯卡脱颖而出的短片《Ersatz》③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动画部门(NFBC)——1942年成立。
1)宗旨:由动画家诺曼·麦克拉伦主持,成立的宗旨“向加拿大及其他地区的人说明加拿大”。
20世纪60年代成了向往个人创意的动画者的家。
2)1970—1980年,其制作的动画获七次奥斯卡奖。
④日本:1)1958年,安日田拍摄日本第一部长篇动画《白娘子的传说》。
2)手冢治虫将电影手法以及蒙太奇技巧引进连环画的创作,并制作成电视系列动画《原子小金刚》、《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地》。
3)1984年,宫崎骏《风之谷》是国际动画领域一个创举——创造了动画影像的新景观。
本片奠定了宫崎骏在日本动画界的地位。
⑤中国:中国动画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
1)1926年,万氏兄弟制作了第一部中国动画片《大闹画室》。
2)1940年,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
3)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特伟任厂长,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
第四节(论述、简答)7、动画视听语言的特点及分类:(P9)⑴特点:动画可以增加许多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想法并加以实现,它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实现电影实现不了的镜头画面,因此动画影像产生独特的视听语言特点——主观性和表现性。
动画片可以用创造性动态视觉的手段表现一切奇迹,由于动画片的假定性形象使得动画片中的奇迹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升华了观赏态度产生的积极接受心理。
因此说“动”是动画之本。
⑵分类:(分类依据——视听语言的语法系统)①实验动画:是一种视觉风格的探索,这类动画影片中,影像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构成元素。
早期的实验动画大体都是结合抽象几何图形及古典音乐作为其表现的媒介进行运动形态的研究与探索。
20世纪60年代后,形式与内涵变得越发丰富,声音也不再只是动作的伴奏,动画的载体与风格也变得多元化。
特点:叙事结构是被简化了的动画片与形态。
一般来讲由个人编导、设计、制作和配音,描写的内容是经过动画手法处理过的现实,即对现实的评价、看法以及思考。
开放式的结构,非典型人物造型,即具有多重性格的普通人,空间观念更加超现实、自由和魔幻。
②叙事动画:利用动画的形式表现事件、人物、思想情感。
动画影片按照戏剧文学的叙事规律和电影化的想象构架故事,有严谨的故事结构、明确的主人公。
明确的时空关系以及明确的因果关系。
一定模式的开头、情节的开展、起伏、高潮以及明确的结局。
叙事动画在经历多种文化渗透后,形成了一定的叙事样式:1)文学性叙事方式——具有小说、神话的性质,如宫崎骏《幽灵公主》、李成江《美丽物语》;2)戏剧性叙事方式——按照传统戏剧结构讲故事的方式,强调冲突律,如《埃及王子》;3)纪实性叙事方式——具有散文。
记叙文。
新闻报导的性质,如《萤火虫之墓》。
③另两种动画视听语言的分类:1)按播放媒介分:电视动画片和电影动画片2)按画面效果和制作手段分:二维动画片和三维动画片第五节(每个知识点都要)8、视听语言构成元素(P13):影像、声音、剪辑三大部分。
⑴影像:基本组成单位是镜头,一般一个故事片由400-800个镜头组成。
①镜头概念:从技术角度上讲,镜头是摄影机马达开动到停止这段时间曝光的胶片;从剪辑角度上讲,镜头是两个剪辑点之间的那段胶片。
②电影镜头:每秒24个画格PAL制的电视镜头:每秒25个画格电脑动画可根据播出要求任意改变其渲染的设置参数。
(画格是电影最小的可划分单位)③影像分类:镜头、构图、景别、角度与运动、光线、色彩等,⑵声音包括:语言。
音响、音乐。
⑶剪辑包括:影像剪辑、声音剪辑。
(从剪辑技巧上看可分为光学剪辑和无技巧剪辑)8、构成元素间的相互关系:(整段都要背P13)(补充P10)10、1924年,瑞典画家维京·伊格林完成的《叙线交响曲》为实验动画,该片展示出时间。
节奏以及整体结构的音乐性和因明暗与方向变化而产生的运动感,11、1921年,汉斯·瑞克特利用动画工作台与手动剪辑机尝试以停格、顺拍、倒拍方式制作抽象动画。
1921年《韵律21》实验方形的形状变化韵律;1923年《韵律23》实验线条变化的韵律与节奏感;1925年《韵律25》实验线条与色彩的变化关系。
★第二章影像(本章每一个小点都会考到,书中出现的经典案例赏析需注意)第一节动画影像的形成★1、二维动画影像的形成:(P14)包括分镜头设计、画面设计、场景设计、角色设定、原画、动画、色彩设定、色指定、上色、上色检查、摄影、后期特效、编辑等。
①分镜头设计定义:又称分镜头画面、故事版。
通俗地说,将分镜头剧本视觉化就是分镜头设计。
画面内容要求能展示故事情景,表现出角色,提示镜头的运动调度,体现出空间关系等。
内容包括:对角色动作、声音、景别、镜头变化、场景转换方式的描述,以及人物的移动、镜头的移动、视角的转换等,并配以相关文字阐释。
分镜头设计师导演对影片的整体构思与设计蓝图。
②画面设计定义:即画面构成,也称“设计稿”,是用来表达镜头影像基本够策划那个的设计图,也称施工图,是原画与背景设定的基础,即将分镜头设计进行加工,画成接近原画的草稿图,并由导演标注上完整的指示以告知原画如何工作。
包括:规格框、背景线图、动作线图、运动线图、视觉效果提示。
③场景设计定义:以美术导演为中心,根据导演的意图绘制出作品的空间环境。
包括:影片中各主场景的色彩气氛图,场面平面坐标图、立体鸟瞰图、景物结构分解图。
作用:1)场景应符合角色所处的情境,具有时代特殊和地域特点,其主要作用为导演提供镜头调度和运动主体调度、视点、视距以及视角的选择;2)画面构图和景物透视关系;3)光影变化以及空间想象等方面依据;4)控制和约束影片整体美术风格。
④角色设定定义:也称造型设计,主要是指设计登场角色的造型、身体比例、服装样式、不同的眼神及表情,并标出角色的外貌特征、个性特点等。
⑤原画定义:也称“关键动画”,是指根据分镜头设计或画面设计稿将设计好的镜头影像绘制成精细的线条稿,是动画制作具体操作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整个镜头的内部动作和外部动作设计。
作用:控制动作轨迹特征和动态幅度,其动作设计直接关系到未来动画作品的叙事质量和审美功能。
⑥动画定义:是指按照动画设计者画的原画稿所规定的动作范围,张数及特殊要求,逐一画出动作的中间过程,经过逐格拍摄,形成活动画面,故又称“中间画”。
⑦色彩设定(在原画上标注)定义:必须配合整片作品的色调(背景及作品个性)来设计人物的颜色。
⑧色指定(在动画上标注)定义:根据色彩设定来指定具体用色。
⑨上色定义:在每一个区块标记的颜色编号,在塞璐璐片的反面进行着色,对画面进行加工、修整。
现在色指定主要是由电脑来完成。
⑩上色检查定义:负责上色检查是否按照色指定的要求正确完成了着色。
⑾摄影定义:又称‘合成’,根据摄影表按照顺序将原画、动画的成品与背景相叠组合,用摄影机把完成的画面逐格地摄制成影片。
(摄影表:是为画需要把这个动作细细分割,将动作轨迹的每一步全数画出。
)★2、三维动画影像的形成。
(P20)①绘制分镜头画面②场景设计及模型制作根据导演的意图绘制出作品中的空间环境,并使用三维软件制作出场景的模型。
③角色设定由于三维动画电影需要呈现出角色的立体动态,所以角色设定常常由雕塑完成。
④制作角色的模型与动画根据人物设定的立体模型在软件中创建角色的模型,然后给角色制作动作。
在三维动画影片中,原画师与动画师合二为一。
⑤渲染画面在最终形成画面之前,要添加灯光、色彩、材质,然后发出指令使计算机运算,这个部分叫做渲染画面。
第二节镜头电影镜头是影片影像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电影造型语言的基本视觉元素。
3、焦距(P23)⑴概念:所谓焦距,是指由镜头的光学中心到胶片平面的距离,即镜头的中央点到光线聚集的焦点之间的距离。
⑵分类(依据透视效果的不同):①短焦距镜头定义:也称广角镜,在35mm电影摄影中,焦距少于35mm的就是广角镜。
特点:视角大于人眼,由于取景范围大,其水平角和垂直直角大,镜头会扭曲景框四周的景物,是他们模糊向外,同时具有夸大景深、强化透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