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肩关节周围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肩关节周围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概述】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峰下滑囊、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及其腱鞘以及盂肱关节囊等不同部位炎症的总称,临床上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故又称“五十肩”。
另因本病急性期可出现肩关节周围疼痛、肌肉痉挛,又称“冻结肩”。
中医传统上又称为“凝肩”或“漏风肩”。
【诊断步骤】(一)病史采集要点1.一般情况,性别,年龄。
2.症状特点起病情况、疼痛部位、性质,休息时痛还是活动时痛,有无夜间痛,有无晨僵,疼痛部位是固定还是游走,间歇还是持续,疼痛与冷热的关系,有无其他部位疼痛。
3.既往有无肩部外伤史,有无过度使用肩关节史,有无其他关节疼痛。
(二)体格检查要点1.一般情况良好。
2.局部检查外观关节周围有无红肿,肌肉有无萎缩、畸形。
触诊:皮温有无升高,有无包块,压痛的部位及程度,关节周围肌肉紧张度,活动时有无摩擦感;关节活动:肩关节各方向主动活动范围及活动痛,被动活动范围,特别注意屈、展活动受限情况,有无疼痛弧等。
(三)辅助检查要点主要是X线平片及关节造影检查,必要时可行关节镜检查。
X线平片注意观察有无骨质疏松或骨质破坏的情况,关节面情况,有无钙化影等。
关节造影可测量肩关节腔的容积,关节腔压力,各滑囊、二头肌腱鞘充盈情况。
实验室检查对本病没有诊断意义。
【诊断对策】(一)诊断要点1.病史及症状特点多见于中老年,右肩多见。
以肩关节周围疼痛为主要症状,初期疼痛可较轻或在完成某一动作时才出现。
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可逐渐加重,夜间休息时亦不缓解,急性期时疼痛可较剧烈,患者不能向患侧侧卧。
疼痛遇热时可减轻,受凉后可加重。
病程后期疼痛可自行缓解。
2.局部表现肩关节外观一般无明显异常,病程长者可有轻度肌肉萎缩。
依病变主要部位不同,可出现肩关节周围多处压痛,常见压痛点为喙突、肩峰下、结节间沟、四边孔、三角肌止点处等,在病程过程中,压痛点并不恒定,可游走。
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均可出现明显受限,以外展前屈及旋转受限较明显,患者穿衣、梳头、举臂、触摸后背等动作均困难。
肩关节周围炎诊疗规范

肩关节周围炎诊疗规范一. 诊断标准1诊断依据1.1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1.2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1.3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1.4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1.5 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证候分类2.1风寒湿型:肩部串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2.2瘀滞型: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质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2.3气血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
舌质淡,苔少或白,脉细弱或沉。
二.治疗方案1、针灸治疗1.1.毫针刺法1.1.1.选穴处方主穴:肩髃、肩贞、肩前、天宗。
配穴:气血亏虚型配足三里、脾俞。
肝肾亏虚型配阴谷、三阴交、肝俞。
寒湿阻络型配清冷渊、阴陵泉。
气滞血瘀型:配膈俞、血海。
1.1.2.方法及针刺手法:肝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针刺用补法,其余各穴用平补平泻手法。
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留针20分钟。
隔日一次。
1.2.穴位注射疗法1.2.1.选穴同针刺选穴法。
1.2.2.药物:普鲁卡因2ml、当归注射液4ml、维生素B12500ug、安痛定4ml、胎盘组织液4ml、野木瓜注射液4ml。
1.2.3. 方法:将上述药物吸入20ml一次性注射器内摇匀后,换上一次性5号牙科穿刺针,穴位常规消毒,在针刺得气后将药物注入腧穴中,每穴注射药物2ml。
隔日一次。
1.3平衡针疗法选肩痛穴,针刺入穴位后强刺激可留针或不留针。
1.4腹针疗法主穴(君、臣)中脘、商曲(健侧)。
辅穴(佐、使)滑肉门(患侧)。
2、小针刀治疗于压痛明显之滑囊、肌腱、肌肉紧张及肌筋膜粘连等处,施以切开剥离、纵行疏通、通透剥离等法治疗,以改善粘连。
骨伤科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周围炎又名“漏肩风二患者年龄多数在50岁上下。
发病多由睡卧时露出肩部,局部感受风寒所致。
或因外伤之后,肩关节周围组织受损,或因肩部活动过少,气血循环障碍,均可发生本病。
【诊断】1起初只觉得一侧肩部酸痛,于动作时偶有感觉,常不介意。
以后酸痛逐渐明显,肩臂活动时酸痛加重,影响肩部正常动作。
2 .症状呈渐进性加重,疼痛逐渐向周围发展,或向上痛及颈项,或向下痛到上臂,或向后痛到脊背。
3 .严重时肩臂活动受限,不能上抬,穿脱衣服、梳头等动作皆难以完成。
夜间疼痛更重,可影响唾眠。
4 .局部压痛以肩耦部、喙突部最为明显,腋后亦可有明显压痛。
肩部周围肌筋压之有韧厚感。
外展、内收、内旋、外旋均受限制。
内旋时不能摸到肩胛骨下角,只能摸到第1腰椎棘突或更低。
外展常仅有40°或更少,肩肱关节粘连。
5 .病程长则患肢三角肌萎缩。
由于肩部丧失正常功能,对生活及工作有很大影响。
但局部无红肿情况。
【治疗】一、推拿疗法1运肩肘(轻轻摇转,托举患肢肩关节和屈伸肘关节,作被动运动(见图10-80)o6 .按压痛点。
7 .拿揉肩部肌筋(见图10-81)。
点揉肩井、肩胭、肩贞等穴。
8 .从肩循患肢上臂外侧揉捏,直达肘部,力量由轻到重,来回数遍。
9 .颈背痛者,加揉风池、天宗,拿天柱筋、秉风部等。
10 手法宜柔不宜猛烈,不宜引起病人剧痛,轻症隔日1次,重症每日1次。
二、针灸疗法体针肩耦、肩醪、巨骨、曲池、少海、外关、合谷。
耳针肩、肩关节、神门、皮质下。
三、药物疗法羌活、秦荒、当归、威灵仙、鸡血藤、雷公藤、桑枝各IOg,桂枝6g,生甘草3g,煎服,每日1齐(b连服10天。
四、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对肩关节周围炎是一个重要环节。
每天早晚各作外展、内收、内旋、外旋等动作10余次,在可以忍受的疼痛程度内,尽量加大外展等动作的范围。
锻炼时和接受推拿治疗时,均应尽量放松肩臂部肌肉,勿使紧张,可获得较好效果O。
完整版)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版)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称之为肩凝症。
该病多见于50岁左右的体力劳动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右肩比左肩更容易受到影响。
症状主要表现为肩周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尤其在夜间疼痛更为严重。
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西医诊断标准与中医类似,但需排除其他疾病,如骨肿瘤等。
肩凝症的疾病分期可分为粘连前期、粘连期和恢复期。
在粘连前期,病人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在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在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得到改善。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病人的证候进行诊断。
风寒湿痹型表现为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血瘀气滞型表现为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针灸、中药治疗等中医诊疗方案。
气血亏虚型是一种肩部酸痛的病症,劳累后疼痛会加重,伴随着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和四肢乏力等症状。
舌头颜色淡,舌苔少或舌苔白,脉搏细弱或沉。
治疗方法包括针灸疗法、推拿治疗和口服中药汤剂。
针灸疗法的主穴包括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和合谷,而配穴则根据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
治疗方法包括温针灸、电针刺激、拔罐、穴位注射、TDP照射等。
推拿治疗包括揉按肩背肌肉、点按肩背部有关穴位、肩周揉按、局部筋结的分筋、弹筋、点按肩部相关穴位、摇、拔、牵、抖肩关节和揉按点压上肢有关穴位及经络等。
口服中药汤剂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辨证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用力适到好处,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禁用暴力。
同时,患者也应注意休息和调整饮食,以促进康复。
风寒湿痹型的治疗方法是祛风散寒、利湿通络,可以使用乌头汤加减,包括麻黄、制川乌、白芍、黄芪、甘草、防风、羌活和桂枝等药物。
肩周炎诊疗指南

肩关节周围炎【概述】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以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肌腱、筋膜、滑囊、关节囊等)的无菌性炎症为病理基础,表现为肩部疼痛和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症候群的一种疾病。
【诊断要点】1.症状(1)疼痛:肩部疼痛多呈弥散性,可向颈、背、臂、手放散,夜间或肩部活动时疼痛加重。
(2)活动受限:表现为穿衣、梳头、系裤、摸背等日常生活活动困难。
3.体征(1)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表现肩关节各向的主动、被动活动范围减少,通常以前屈上举、外展、外旋、后伸及后伸内旋屈肘活动的受限为著。
(2)压痛:肱骨大结节、胲骨结节间沟、肩峰下缘突、肱二头肌腱附着处、大小圆肌及肩胛骨外侧缘等压痛。
(3)肌肉痉挛:可触及斜方肌、菱形肌、提肩胛肌等的痉挛及压痛。
(4)肌肉萎缩肌力减弱:在后期,肩周肌肉萎缩以肱二头肌、三角肌为著。
【康复治疗】原则:急性期消炎止痛,慢性期松解粘连改善功能。
1.物理治疗目的: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代谢,促进充血的消散、水肿的吸收,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松解粘连,改善功能。
(1)电疗法高频电疗法可酌情选用超短波、短波、微波、毫米波等,急性期宜无热量,慢性期宜微热量,但不宜久用。
其中超短波疗法较为常用,具体方法为:超短波治疗仪,中号电极两个,患肩对置;急性期采用无热量,15min/次,1次/山慢性期采用微热量,15〜20min,15〜20次为一疗程。
低中频电疗法:可酌情选用低频温热电、低频调制的中频电、干扰电等相应处方或治疗参数的电疗。
其中低频调制中频电疗法较为常用。
急性期与超短波疗法配合,慢性期与各种热疗配合效果更好。
(2)光疗法:主要采用紫外线局部照射疗法,用于急性期。
具体方法为: 中波或短波紫外线治疗仪,患侧肩关节,分前、后、侧3区照射,红斑量,每日一区,6次为一疗程,可与超短波配合。
(3)超声波疗法:用于慢性期。
具体方法为:800kHz 或1000kHz的超声波治疗仪,直径2或5cm的声头,在患肩以3cm/s左右的速度移动(也可移动和痛点固定结合,每痛点固定10〜30s,但不能固定于骨突处),8〜12min/次 (根据面积大小而定),1次/d, 15〜20次为一疗程,多用于肩关节粘连。
肩关节周围炎常规诊疗

肩关节周围炎常规诊疗【概述】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腱、韧带、腱鞘、滑囊等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或退行性变,致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多见于五十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
中医称本病为“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肩痹”等,多因年老体衰,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致使经脉闭阻,或因跌仆外伤,损伤筋骨,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一)、肩部疼痛与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有肩部受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无明显诱因,年龄在50岁左右,多为慢性发病。
(二)、起初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患肩畏冷,气候变化或劳累后疼痛加重,肩痛昼轻夜重。
(三)、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完成。
(四)、发病早期可出现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五)、专科检查1、患侧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手臂伸直不能内收外展。
2、患侧肩胛后缘、前缘压痛明显。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X线片检查:常规摄片大多正常,后期部分患者可见骨质疏松,但无骨质破坏,可在肩峰下见到钙化阴影。
【诊断】一、诊断符合上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者。
中医证候诊断:1、风寒湿型:肩部串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2、气滞血瘀型: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质暗或有瘀斑,苔白或薄黄,脉弦或涩。
3、气血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
舌质淡,苔少或白,脉细弱或沉。
二、鉴别诊断西医鉴别诊断1、肩关节结核:多伴有肺结核,常有低热、消瘦等全身症状,血沉快,可达50mm/h以上;X线可见明显疏松、骨质破坏及坏死形成,甚至出现肩关节半脱位。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
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
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
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3.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
肩周炎西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
肩周炎西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肩周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肩部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其主要症状为肩关节周围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西医诊断肩周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辨证分型标准则是根据病情的不同表现来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
一、西医诊断1.临床表现:肩周炎的主要表现是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疼痛常在肩关节周围,可向上臂或颈部放散,常在夜间加重。
患者还可能出现肩关节的活动受限、僵硬感以及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萎缩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在诊断肩周炎时,医生通常会进行X光、MRI或超声波等影像学检查,以观察肩关节的结构变化,如软骨磨损、骨赘形成等,帮助明确诊断。
二、辨证分型标准1.风寒湿标型:病情多由外感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疼痛多随天气变化而加重,肩部僵硬、活动受限,伴有寒性疼痛,舌苔薄白,脉弦滑。
2.阴虚火旺标型:肩周炎病程较长,病情反复,疼痛剧烈,夜间加重,伴有全身燥热、口干、口渴、夜尿频多等症状,舌质红、舌苔少津,脉弦数。
3.气滞血瘀标型:疼痛多局限在肩部,呈钝痛或刺痛,活动加重,夜间疼痛严重,常伴有肩胛下疼痛、肩部深部有块感,情绪不稳、易怒,舌质暗、瘀斑,脉弦细涩。
三、治疗策略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1.风寒湿标型:可选用温经散寒药物,如桂枝加葛根汤,外敷活血化瘀药膏,加强锻炼,避免受凉。
2.阴虚火旺标型:以滋阴清热为主,如六味地黄丸加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稳定。
3.气滞血瘀标型:重在理气活血,如活血化瘀片,配合针灸治疗,避免长期久坐,多做适量运动。
总之,肩周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情和患者体质等因素,辩证施治,早期干预,以促进康复。
希望患者能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重拾健康。
肩周炎诊断及治疗
(二)喙肱韧带切断术:
编辑版ppt
15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恢复正 常。
2.好转:肩部疼痛基本消失,肩关节活动基 本恢复正常。
3.有效:肩部疼痛有所减轻,肩关节活动有 所改善。
4.无效: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无改善。
编辑版ppt
16
谢 谢
2.气血两虚
治法:益气通络,调和营卫。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3.肝肾亏损
治法:益肝肾,温经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4.筋骨损伤
治法:舒筋通络,活血祛瘀。方药:十三太保方加减。
二、手法治疗:按摩
三、针灸
四、外敷药物 膏药等
编辑版ppt
13
西医治疗
一、非手术疗法:
(一)药物治疗:口服水杨酸制剂或其他消炎止痛药,常 和其它方法配合使用。妙纳、芬必得、塞来昔布。
血虚损,筋骨失于濡养,加之长期劳累, 又因肩部露卧受凉,寒凝筋膜而致。日久 则筋脉粘连,不能活动。故气血虚损,血 不荣筋为内因,风寒湿邪侵袭为外因。
编辑版ppt
3
诱发因素
1.制动 2.肩关节内在病变 3.临近部位的疾患 4.神经系统疾病 5.内分泌系统疾病 6.免疫功能方面的改变 7.姿势失调 8.心里因素
编辑版ppt
17
编辑版ppt
9
3.恢复期
又称末期,解冻期或功能恢复期,持续 时间为5-26个月。改期不仅疼痛逐渐减弱, 而且随着日常劳动和各种治疗措施的进行, 肩关节的活动范围逐渐增加,粘连、挛缩 逐渐消除,大多数可以恢复的正常会接近 正常。肌肉萎缩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虽 然肩周炎是自限性疾病但总的病程可达 12-42月。
【干货整理】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干货整理】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肩关节周围炎分狭义和广义两种。
广义的肩关节周围炎包括肩关节周围所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如肱二头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腱炎等);狭义的肩关节周围炎指“冻结肩”亦称“漏肩风”、“肩凝症”、“五十肩”。
临床上肩关节周围炎多指后一种。
一、诊断(一)诊断依据:1、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
2、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3、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4、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5、X线摄片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二)证候诊断1、风寒湿型: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2、瘀滞型: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3、气血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
舌淡,少苔或舌苔白,脉细弱或沉。
28.3二、治疗方法(一)中药辨证施治:1、风寒湿证:祛风散寒,温通经络,方如羌活胜湿汤加减。
2、瘀滞证:活血祛瘀,舒筋通络,方如舒筋活血汤加减。
3、气血虚证:补益气血,方如八珍汤加减。
(二)针灸辩证论治:1、风寒湿证: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取肩髃、肩髎、肩内陵、巨骨等穴,可根据疼痛部位不同,按《内经》合谷刺原则,多方向透刺,并可循经取穴配曲池、合谷等穴,均用泻法。
可加温针。
2、瘀滞证:活血祛瘀,舒经通络,先取丰隆透承山,令患者活动患肩5-10分钟后,再根据疼痛部位针肩三针等穴,均用泻法。
可加温针。
3、气血虚证:补气养血,通络止痛。
取肩髃、肩髎、肩内陵、手三里、足三里等穴,均用补法,可加温针。
(三)其他疗法:1、电针:同针灸选穴,取肩三针、曲池、合谷等穴。
每次选取2穴,诸穴轮换使用,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仪,选疏密波;或采用声电针,选音乐节奏较强的乐曲,针感以患者最大耐受度为宜,留针20-30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冈下肌和小圆肌:外旋肩关节 肩胛下肌:内旋肩关节
肩袖损伤的诊断
流行病学
据统计,在肩关节病变中肩袖病变占大约60% Lehman的尸体研究发现,在60岁以下人群中, 肩袖全层撕裂发生率低于6%,60岁以上群达 到30% 部分撕裂的发生率是全层撕裂的两倍
损伤机制
外撞击
肩关节前屈外展时,肱骨大结节与肩峰前1/3喙肩韧带和肩锁关节发生撞击,导致剑锋下滑 囊炎甚至肩袖撕裂。
肩袖损伤与冻结肩的鉴别(1)
1.疼痛弧 2.转肩有响声 3.能抬起来 1.终末疼
2.多不响
3.抬不起来 4.全面下降 5.尤其外展外旋 6.抗阻多无力弱
4.活动度基本正常
5.偶上举外旋受限 6.抗阻多有力弱
肩袖损伤与冻结肩的鉴别(2)
7.大结节压疼,有碎响
8.肩峰下封闭试验(+) 9.X线肩峰硬化,大结 节硬化、增生、囊变 10.出口位片:弧形或 勾型肩峰 11.MRI:肌腱内高信号 或缺失 7.大结节光滑 8. 肩峰下封闭试验(-) 9. X线片阴性 10.肩峰形状无特殊
肩峰下滑囊炎
• 疼痛、运动受限和局限性压痛,。疼痛为逐渐加重,夜间痛较著,运动时疼 痛加重,尤其在外展和外旋时。疼痛一般位于肩部深处,涉及三角肌的止点 等部位,亦可向肩胛部、颈部和手等处放射。
• 肩关节、肩峰下、大结节等处有压痛点,可随肱骨的旋转而移位。为减轻疼 痛,患者常使肩关节处于内收和内旋位,以减轻对滑囊的挤压刺激。随着滑 囊壁的增厚和粘连,肩关节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以致完全消失。晚期可见肩 胛带肌肉萎缩。 • X线摄片可发现冈上肌的钙盐沉着。 • 急性期的治疗包括休息、给以消炎镇痛药、物理治疗、针灸和将患肢置于外 展外旋位,类固醇激素局部注射有较好效果。 • 慢性期除了上述疗法外,要强调不增加疼痛的康复治疗,主要恢复肩关节在 三个轴上的运动功能。 • 对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肩袖损伤体征检查(2)
压疼 大结节、喙肩韧带、肩峰前外缘、肩锁关节
Neer撞击征(86.6%) 0度位外展抗阻实验 外旋抗阻实验 Lift-off Bell-press
肩袖体征检查(3)
肩峰下封闭97%(撞击试验)
肩袖损伤特殊检查
X线: 冈上肌出口位片 肩峰形态:骨刺、3型肩峰 大结节硬化及囊性变 肩峰下间隙(7-13MM) 肩锁关节:骨刺形成 MRI: 显示肩袖有损伤
肩峰下撞击的诊断(3)
X线:肩峰的形态(Ⅲ型肩峰多见),骨刺 大结节硬化、囊性变, 肩峰下间隙(7-13MM) 肩锁关节增生。
MRI:排除肌腱损伤
肩袖损伤的治疗
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切开手术
关节镜辅助小切口
全关节镜手术
肩袖损伤的保守治疗
急性损伤
老年患者 活动量小的患者
慢性损伤
所有怀疑肩袖损伤的患者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
• 中老年多见,青壮年亦可见。 • 多有剧烈活动病史。 • 多在穿出关节囊部:固定和活动交界处。 • 多有急性损伤的症状:疼痛、肿胀瘀斑,功能受限、受伤时可听 见撕裂声,曲肘无力。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滑脱
• 多由于先天性肱骨小结节发育不良,结节间沟变浅,或长头腱本身及周围肌 腱、韧带松弛、变性,当肩关节过度外展外旋时,致肩横韧带断裂,肱二头 肌长头腱移位于结节间沟前方或小结节内侧。 • 伤后局部疼痛、肿胀,上臂呈内旋位,肘关节屈曲。病人多用健手托扶伤肢 前臂,保持肘关节屈曲位以使痛肩。伸肘外旋前臂,肩部疼痛加重,若移位 的长头腱发生交锁,则肩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功能均丧失。 • 将上臂外展外旋位时,可触及该肌腱偏离结节间沟,压痛明显;上臂由前屈 位至外展外旋位时,可触摸到长头腱在小结节上滑动,或闻弹响声,肩部疼 痛亦加重。肩关节各个方向的被动活动时,均可使症状加重。 • 推拿按摩 ,整复移位,舒筋止痛
肩袖损伤保守治疗的方法
活动方式的改变:避免重复损伤 0-60度体侧外旋 不做过头运动 拉伸恢复柔韧性 力量的练习(代偿作用)
理疗冰敷及抗炎药
中医中药
肩袖损伤保守治疗的目的
缓解疼痛 改善活动度
加强肌力
肩袖损伤保守治疗的结果
时间3-6月,9月
症状缓解率不尽相同 后期发展盂肱关节炎
肩袖损伤的手术治疗
内撞击
肩关节外展90度并极度外旋时,肩袖止点关节内侧与内上盂唇发生撞击,导致两者的外伤。
过度使用
由于体育训练、职业等过度使用肩关节,不断重复肩上水平的动作, 可造成肩袖撕裂。
严重创伤
严重创伤可引起正常肩袖撕裂 肩部着地;年轻人可引起大结节撕脱骨折伴肩关节脱位;60岁以上 老年人肩关节脱位,60%的有肩袖撕裂。
肩部扭挫伤
• 肩部上方或外侧方,并以闭合伤为其特点。可分为新伤、陈伤两 类。受伤后微细脉管破裂,血溢脉外,停于皮下,相继出现一系 列经筋功能紊乱的症状。 • 有明显的外伤史,肩部肿胀、疼痛逐渐加重。损伤范围较广者, 有组织纤维的断裂,局部瘀肿,皮下常出现青紫,关节功能暂时 性受限。 • 扭伤的压痛点多在肌腱、韧带的起止点,而挫伤则多在损伤部位。
压疼点:肩胛骨内上角、四边孔、喙突、
C5横突压迫可诱发右肩部疼痛
冻结肩需与肿瘤相鉴别
乳腺癌 肺癌 纵膈肿瘤的三看压疼 四看年龄 五看化验 外旋正常不是冻结肩 外形正常不是冻结肩 异常压疼不是冻结肩 年龄太小不是冻结肩 血沉增快不是冻结肩
冻结肩中哪些病人怀疑合并有肩袖损伤
早期肩袖重建
后期肩关节置换
冈上肌肌腱炎
劳损和轻微外伤或受寒后逐渐引起的肌腱退行性改变,属无菌 性炎症,以疼痛、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患 肩部外侧渐进性疼痛,上臂外展60°一120°时肩部疼痛剧烈。 肱骨大结节或肩峰下压痛。 部分病人X片显示冈上肌腱钙化。 针灸推拿治疗 消炎镇痛类药物
冻结肩的治疗
病程很长>2年
无力感
大结节压疼 0度外展抗阻疼
外展抗阻无力
X线片有撞击表现、尤其囊性变
钙化性肌腱炎(1)
肩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 在40-50岁时发病最多 发生率:2.7%-28%。女>男(6:1),右>左 形成期
吸收期
急性期突发疼痛,剧烈,不敢活动,酷似急性感染
钙化性肌腱炎(2)
发热,体温有时可达38度以上 WBC12*109,分类中性>75%
血沉增快
X线肌腱钙化
钙化性肌腱炎治疗
间歇性冰敷 针刺和灌洗
药物
手术
肩峰下撞击的诊断(1)
疼痛
疼痛弧86.6% 肩上活动疼:间断/持续休息或夜间疼 力弱
弹响 不稳
肩峰下撞击的诊断(2)
压疼:大结节、喙肩韧带 (94.7%) Neer撞击征(94.7%) Hawkins撞击征(86.8%)
封闭后疼痛消失
轻微创伤
反复用肩关节、老年人退变肩袖撕裂 用拐者肩袖撕裂(肩关节不是负重关节)
肩袖损伤的症状
疼痛 疼痛弧86.6% 肩上活动疼:间断/持续休息或夜间疼 力弱:(运动员不明显,能抬起来)外展及外旋时明显 弹响,甚至锁扣 不稳
肩袖损伤体征检查(1)
ROM:主动受限,被动>主动
肌肉萎缩 肌力:外展外旋
冻结肩的分类
特发性冻结肩
糖尿病性冻结肩(是普通人群的5-8倍)
外伤性冻结肩或术后粘连(有些专家是 创伤性关节粘连)
冻结肩与神经源性肩疼的鉴别
三角肌麻痹
冈上肌麻痹
斜方肌麻痹 颈椎病 C5神经根卡压或损伤 它们共同点是主动抬肩困难、被动活动度正常
C5神经根卡压或损伤的表现
肩部轻度萎缩
ROM:主动无力,被动正常 三角肌区域痛觉迟钝面积5*7平方厘米
11.MRI:前下关节囊增 厚
肩袖损伤与冻结肩的相同点
50岁以后常见病
肩疼,夜间疼明显
抬肩疼或困难 二者可以同时存在
冻结肩的诊断
缓慢起病 肩关节三角肌止点周围的疼痛、夜间疼 肩关节各个方向主动被动活动均受限
X线阴性
除外其他原因的肩疼、如RA-ESR
冻结肩的临床特点
疼痛、尤其夜间疼痛剧烈
活动范围受限:全面 主动与被动均受限,以外旋外展明显
最先累及肩胛下肌 结节间沟疼痛 后期后关节囊压疼非常明显 自限性疾病,病程半年-一年半 早期封闭可能缩短病程 针灸推拿治疗 消炎镇痛类药物
肩腱袖断裂
• 创伤是青少年肩袖断裂的肩关节突然外展上举或扭伤而引起,血供不足引起 肩袖组织退行性变。40岁以上体力劳动者较易发生与肩部慢性撞击性损伤而 发生退变有关。 • 急性期肩部有肿胀及痕斑,陈旧者由于滑囊积液,三角肌可较膨隆,并们及 肿大滑囊。完全性撕裂病人,向后牵拉两肘时,肪骨大结节外形两侧不对称, 患肩肪骨大结节近端可出现沟状凹陷。 • X线平片检查常无明显异常。肩关节造影可见关节腔与肩峰下滑囊相通,提 示腱袖撕裂。 • 非手术治疗对新鲜部份断裂者,大多不需手术,可用肩人字石膏或外展架将 关节固定在外展、前屈、外旋位4-8周,拆石膏后配合理疗和功能练习。 • 手术治疗
肩周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瓦房店市中心医院 康复科 丛芳
肩周炎的概念
狭义:冻结肩,中医的“漏肩风”、“五十肩”“肩凝”。 广义: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限。 废纸篓。
冻结肩的诊断
50岁以后的常见病
肩疼、夜间疼明显 抬肩疼或困难 ROM:主动被动(全面):外旋、外展 抗阻无力弱
肩袖损伤的诊断
肩袖的功能 冈上肌:协助三角肌外展肩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