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
管理理论之“彼得原理”

管理理论之“彼得原理”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是一种管理理论,由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 Peter)和雷蒙德·胡林斯(Raymond Hull)在1969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在组织中,每个员工都会逐步晋升到自己无法胜任的位置上,即每个人最终都会达到自己的“能力极限”。
这一理论在管理学领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组织的管理和人力资源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彼得原理的核心是“人员晋升时晋升到自己的无能地位上”。
彼得认为,人们在组织中的晋升主要是基于其在当前职位上的表现和能力。
然而,当员工成功地完成了当前职位的任务,就会得到晋升的机会,进入一个更高级别的职位。
员工在新职位上继续展示和发挥自己的能力,直到达到自己的能力极限。
彼得原理进一步指出,组织中的晋升一般是基于以往的表现,并不一定代表着在新职位上能够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因此,一旦员工晋升到自己的无能地位上,他们就无法再继续晋升,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胜任更高级别的职位。
彼得原理认为,这种现象是因为组织通常并没有为员工在晋升后的培训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支持。
彼得原理对于组织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组织需要认真考虑员工的晋升和岗位分配,避免将员工提升到其能力所限的职位上。
其次,组织应该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以提高他们在新职位上的能力和竞争力。
此外,应该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员工在新职位上的表现和能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
然而,彼得原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一些人认为该理论夸大了晋升过程中的无能现象,过于悲观地看待员工的能力和发展潜力。
同时,该理论也忽视了组织变革和创新带来的机会,员工可以通过学习和适应来获得新的能力和技能,从而在新职位上做得更出色。
在现实中,员工的发展和晋升往往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除了能力和表现外,还包括员工的意愿和动机等因素。
因此,组织在管理中需要综合考虑员工的各个方面,并根据员工的潜力和适应能力进行晋升和职位分配。
彼得的彼得原理

彼得的彼得原理彼得原理,也被称为“上升至最高级别的被力”,是由劳伦斯·J·彼得在1969年提出的管理学原理。
该原理指出,员工在组织中的晋升和职位提升,直到达到他们无法胜任的最高级别,通常称为“最后一个能力”,而无论在之前的职位上表现出色与否。
这种现象被彼得称为“边界效应”。
彼得原理基于以下两个核心观点:1. 在任何组织中,员工会不断晋升直到达到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
2. 能力的提升并不必然伴随着晋升。
彼得原理的核心概念是组织中的晋升制度。
根据这个原理,员工通过升职获取更高级别的职位,直到达到一个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
一旦员工达到了这个职位,他们不再晋升,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他们的最高能力水平。
这意味着他们可能在这个位置上停滞不前,无法再往上提升。
彼得原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 技能和能力不匹配:当员工晋升到一个新的职位时,他们需要具备新的技能和知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能够成功地掌握这些技能。
一些员工在工作中遇到了他们无法胜任的任务,因为他们的技能无法满足新职位的需求。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接受适当的培训,或者他们天生不具备相应的天赋。
2. 管理者过度重视过去表现:彼得原理中提到,许多员工得到晋升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之前的职位上表现出色。
然而,这种晋升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适合新的职位。
管理者通常倾向于依赖过去的表现来评估员工的能力,并对他们表现出的潜力持乐观态度。
这可能会导致错误的晋升决策,使得员工在新职位上无法胜任。
为了解决彼得原理所引发的问题,组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供适当的培训和发展机会:组织应该为员工提供适当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以提升他们的能力和技能。
这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胜任新的职位,并有机会晋升到更高级别的职位。
2. 评估员工的潜力:管理者应该更加注重员工的潜力和适应新职位的能力,而不仅仅依赖过去的表现。
通过评估员工在各项技能上的表现,管理者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员工是否适合晋升到新的职位。
管理学彼得原理

管理学彼得原理彼得原理,也称为彼得法则,是由加勒特·哈代(Laurence J. Peter)和雷蒙·赖特(Raymond Hull)在1969年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
该理论主要强调组织中员工的晋升和职位上升通常是基于个人的过去工作表现,而非能力。
简单地说,彼得原理认为在组织中,每个人最终都会达到自己无法胜任的职位。
根据彼得原理,一个员工在组织中的晋升是基于他们目前职位的工作表现,然而,一旦员工达到了他们不胜任的职位,他们的晋升就会停止。
这意味着,在一个组织中,大多数员工最终会达到他们能力的极限并停止晋升。
彼得原理的核心概念是“上升的无能”,也被称为“达到极限”。
根据这个概念,一个员工的职位上升通常会重复以下步骤:1. 员工在一份工作中表现出色,因此得到了晋升。
2. 员工在新职位中再次做得很好,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晋升。
3. 员工继续晋升,直到达到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
4. 员工在这个职位上不能胜任,因此他们的晋升就停止了。
根据彼得原理,一个组织中大部分员工最终都会达到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这就被称为“爬行到极限”。
在这个阶段,员工可能会经历困惑、失望和挫折,因为他们无法胜任这个职位,但又没有晋升的机会。
同时,这也会对组织产生负面影响,因为有很多不胜任的员工充斥在高层职位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彼得原理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组织应该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以提高他们的能力和胜任力。
其次,组织应该重视员工的反馈和评估,以确保每个员工都能在适合他们能力水平的职位上工作。
最后,组织应该鼓励员工寻找自己适合的领域,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总之,彼得原理提醒我们,晋升和职位上升不仅仅是基于能力,而是取决于员工的过去工作表现。
如果一个员工达到了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他们的晋升就会停止。
因此,组织应该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以确保每个员工都能在适合他们能力水平的职位上工作。
这样不仅有助于员工的个人发展,也有益于组织的长期成功。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是指,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彼得原理是管理心理学的一种心理学效应,指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诺斯古德·帕金森(C. N. Parkinson)是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他曾仔细观察并有趣地描述层级组织中冗员累积的现象。
他假设,组织中的高级主管采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故意使组织效率降低,借以提升自己的权势,这种现象即帕金森所说的“爬升金字塔”。
彼得认为这种理论设计是有缺陷的,他给出的解释员工累增现象的原因是层级组织的高级主管真诚追求效率(虽然徒劳无功)。
正如彼得原理显示的,许多或大多数主管必已到达他们的不胜任阶层。
这些人无法改进现有的状况,因为所有的员工已经竭尽全力了,于是为了再增进效率,他们只好雇用更多的员工。
员工的增加或许可以使效率暂时提升,但是这些新进的人员最后将因晋升过程而到达不胜任阶层,于是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再次增雇员工,再次获得暂时的高效率,然后是另一次逐渐归于无效率。
这样就使组织中的人数超过了工作的实际需要。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
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
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
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彼得现象的原理及启示

彼得现象的原理及启示如下是有关彼得现象的原理及启示:1.彼得现象管理人员有时会被提升到他们所不能胜任的层次。
特别是有这样的情况,管理人员在其职位上取得了成就,从而使他提升到较高的职位,但这一职位所需要的才能却常常是他所不具备的。
这样的提升会使该管理人员无法胜任工作。
这种现象在销售、财务、生产等部门经理中选拔总经理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2.彼得原理彼得原理是著名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真实案例分析归纳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
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为零。
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
3.彼得原理对组织和个人的启示意义对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例如:先代理依据评价再转正的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
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
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彼得原理是什么意思

彼得原理是什么意思
彼得原理是一种关于组织管理的理论,也称为彼得法则。
它由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 Peter)和雷蒙德·胡克(Raymond Hull)于1969年提出。
彼得原理的核心观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的组织中,每个员工都会被提升到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
这是因为员工在当前职位表现出色,才能够获得晋升。
然而,随着晋升,员工的表现和能力逐渐不适应新职位的要求。
最终,员工将达到他们的“晋升的最高水平”,无法再胜任工作。
按照彼得原理,当员工无法胜任新职位后,他们不再晋升,但仍然留在该职位上,导致组织中出现了大量无能力或低能力的员工。
这就是所谓的“职位下降”。
彼得原理认为,组织应该重视员工的能力和表现,而不仅仅是晋升。
管理者应该在晋升前评估员工的能力和潜力,而不是单纯根据过去的表现。
此外,组织应该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员工适应新职位的要求,避免彼得原理的现象发生。
总之,彼得原理指出在组织中,员工晋升到无法胜任的职位的现象,并提出应该在晋升前评估员工能力和提供培训的建议。
经典管理学定律-彼得原理

04
团队协作:加强 团队协作,提高 员工之间的沟通 和协作能力,实 现团队整体能力 的提升。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设定明确的晋升标准:明确晋升的条件和标准, 让员工有明确的晋升目标。
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为员工提供培训和发展机 会,帮助他们提升技能和能力。
建立公平的评价体系: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体 系,让员工能够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成果。
彼得原理
目录
彼得原理概述 彼得原理的实例 彼得原理的应对策略
定义与提出者
01
定义:彼得原理是指在组织中, 员工往往会被晋升到他们无法 胜任的职位,从而导致工作效 率下降和组织效率降低。
02
提出者:彼得原理是由美国管 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提出的。
原理内容
彼得原理:在一个
组织中,员工往往
会被晋升到他们无
组织结构问题
01 02 03 04
01
彼得原理:员工晋升到其无法胜 任的职位
02
实例:某公司员工晋升到管理层后, 无法胜任工作,导致公司业绩下滑
03
问题:员工晋升后无法胜任工作, 导致组织效率降低
04
解决方案:建立合理的晋升机制, 确保员工晋升到合适的职位
员工激励与绩效
01 彼得原理:员工晋升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企业管理:评估员工晋 升和岗位调整
政府机构:评估公务员 的晋升和岗位调整
企业晋升现象
彼得原理:员工晋升到其不能胜任的职位
实例:某公司员工因业绩突出被晋升为部门经理, 但缺乏管理经验,导致部门业绩下滑
影响:员工晋升到不能胜任的职位,可能导致工作 效率降低,员工士气低落
解决方案:企业应建立合理的晋升机制,注重员工 的能力和潜力,避免盲目晋升。
《彼得原理》课件

某公司的技术专家在晋升为技术总监后,发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最终选择离开公司。分析发现,该公司在晋升过程中没有为员工提供 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
03
如何避免彼得陷阱
建立合理的晋升机制
明确晋升标准和流程
制定清晰的晋升标准和流程,确保员工了解晋升所需的条件和能 力,避免盲目追求晋升。
定期评估员工绩效
个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自身能 力的提升,不断学习和成长。同时,个 人应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 的建议和批评,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发
展路径。
此外,个人在选择职业时,还应考虑职 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选择具有发 展潜力的职业,有助于个人在未来的职
业竞争中获得优势。
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启示
彼得原理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启示是,教育机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 能力和综合素质,避免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和学术成就。
定期评估员工的绩效表现,为晋升提供客观依据,确保晋升决策基 于员工实际表现。
建立多通道晋升体系
除了传统的晋升路径,建立多通道晋升体系,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晋 升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强化员工培训和职业规划
1 2
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
为员工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提升员 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其竞争力。
过分关注短期业绩
组织过分关注短期业绩,导致员工在 晋升后无法适应新的职位,无法发挥 出自己的潜力。
彼得陷阱的案例分析
01
案例一
某公司的高管在晋升后表现平平,无法适应新的职位,最终离职。分析
发现,该公司在晋升过程中没有对候选人的能力和潜力进行充分评估。
02 03
案例二
某公司的项目经理在晋升为部门经理后,无法有效地管理团队,导致项 目失败。分析发现,该公司在晋升后没有提供足够的培训和支持,使员 工无法适应新的职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毛虫&木偶
?
排队木偶与体系萧条
对工作的内涵漠不关心,却对发明更新、更 功能性的人 好的官僚程序极度热衷。他致力于研究行使 职务的方法,而非发挥职务的实质内涵。 较广的层面来看,他会对自己的国籍、宗教或 个人归属感 隶属于大多数人团体而骄傲不已。
当 权
会用本身有限的理解力诠释社会现象。
彼得处方
彼得原理的发展
帕金森曾仔细观察并有趣地描述层级组织中冗员累积的 现象。他假设,组织中的高级主管采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 故意使组织效率降低,借以提升自己的权势,这种现象即帕 金森所说的“爬升金字塔”。
案 例:位子越高越好吗 ?
● 奥克曼是莱姆汽修公司的杰出技师,他对目前的职位相当满 意,因为不需要做太多方案工作。因此,当公司有意调升他做 行政工作时,他很想予以回绝。 ● 奥克曼的太太艾玛,是当地妇女协进会的活跃会员,她鼓励 先生接受升职机会。如果奥克曼升官,全家的社会地位、经济能 力也会各晋一级。如此一来她就可以竞选妇女协进会的主席,也 有能力换部新车、添购新装,还可以为儿子买辆迷你摩托车。 ● 奥克曼并不情愿用目前的工作,去换办公室里枯燥乏味的工 作。但在艾的劝服与唠叨之下,他终于屈服了。升任六个月之后, 奥克曼得了胃溃疡,医生告诫他必须滴酒不沾。艾也开始指挥奥 克曼和新来的秘书有染,并且把失去主席头衔的责任全部推到他 身上。奥克曼的工作时间冗长不堪,但却毫无成就感,因此下班 回家后就脾气暴躁。由于彼此不停的指责和争吵,奥克曼夫妇的 婚姻彻底失败了。
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 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 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 称为“毛毛虫效应”
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 验,而无法破除尾随习惯而转向去觅食。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 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称之为“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 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 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 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 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 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 死去。 约翰· 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 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 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 在于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 毛毛虫付出了生命,但没有任何成果。其实,如果有一 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 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 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 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 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 滞。
彼得原理的评价
彼得原理道破了所有阶层制度之谜。凡 一切层级制度组织,如商业、工业、政治、 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都受彼得原 理控制。
最明显的莫过于我国政府现行的人事制度。我 国有关干部任用和政府现行公务员制度中明确指出, 提升到某一级别的职位必须在下一级(或半级)职 位中任职达到一定年限,逐层向上提升,并将选拔 范围放到最小的圈子,最后的结果正如彼得原理所 推导:大部分的领导职位是由不能胜任的人所担任。 由于企业实行的也是层级制度,也存在同样的 隐患。
LOGO
《彼得原理》
刘国军
彼得原理 彼得处方
彼得计划
彼得金字塔
作者:劳伦斯·彼得
Laurence.J.Peter
彼得原理
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 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 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层级组织中的晋升看作是 “攀登成功之梯”或“爬 上权力之梯”
案
政府为什么效率不高? 做领导的不做事,做具 体事情的不是领导
第1类:能胜任,但基本已“定型”, 不具备自我提升的素质,永远只能做 好现职工作,再向上升一级就是错误;
第2类:不但能胜任,但具备自我学习、 自我总结、自我提高的素质和能力, 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胜任所 有的职位。(发现并培养对象)
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 “墨菲法则”、“帕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并 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帕金森定理: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 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 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 又被称为“爬金字塔”现象。
彼得处方(部分)
例
优秀的 质量监督员称职的 部门 Nhomakorabea理不胜任的 总经理
1、下属的支持 2、领导的威严 3、时间的积累
晋升之所以不胜任,是因
为它需要被提升者具备他以前所在职
位所不需要的
新能力
彼德反转原理
一个员工的胜任与否,是由层级组织中的上司判定, 而不是外界人士。如果上司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 他或许会以制度的价值来评判部属。
理 解
彼得原理在追问:既然大家的能力 在提高,那么他们就会被继续提升,于 是又到了一个新的不胜任的位置。其实, 这样的无穷推进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一 旦如此,彼得原理实际上是在说“人的 能力是有限的”。
不胜任是可以改进的,至少我们需 要尽力而为,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不 改进就难免会被替代。 每一个人都永远到达不了他所能胜任的岗 位,因此永远都要生活在不满意中。其实,上 升到一个哪怕是不胜任的职位上的想法,也是 一种动力,激励着每一个人改变自己以胜任当 前的岗位。
人们可以透过自我实现,或借着发挥最 大潜能,避免误入效率不高的漩涡,达到追 求快乐的目标。
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晋升机制(判定胜任)
彼 得 原 理 影 响
组织
选聘机制(评价能力水平)
奖励机制(加薪、休假)
个人---与其在一个无法胜任的岗位勉强支撑、
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能游刃有余的岗位 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彼得处方一:彼得热身运动──重振活力在于运动。 彼得处方二:彼得静心术──每天度个心灵假期。 彼得处方三:彼得全面检视原则──列出你最喜爱的活动,有 选择地实施。 彼得处方四:彼得洁净计划──清除过去生活所造成的阴影。 彼得处方五:彼得追求法──做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彼得处方六:彼得骄傲感──时时犒赏自己。 彼得处方七:彼得实用主义──经常为他人服务。 彼得处方八:彼得座右铭──再度肯定自己。 彼得处方九:彼得档案法──回溯个人历史。 彼得处方十:彼得探寻法──检查让你满足现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