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思想浅谈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兵家思想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的兵家思想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的兵家思想及其影响古代中国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期,因此在军事方面的思想与技术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兵家思想是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派别,包括伍子胥、孙武、吴起、战国七子等人的思想。

合乎时代潮流的兵家思想,不仅是解决战争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社会前进和稳定的保障,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 兵家思想者对武器装备的研究兵家思想者对军事战争中的武器装备有很深入的研究。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兵家》中指出:“带甲秉兵,车战船,固无不备以守太平矣。

”对于近战武器,采用战斧、战刀等多种武器,如孙吴《孙子兵法》中提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因此要注意制造武器的南北区别,制造城墙的异同等问题。

当时国家也要注意敌人的武器装备情况,有时还要从国外引进,如楚国引进了大量的铁剑。

二. 兵家思想者对军制与战术的规范化兵家思想者提出了一套战斗规则,从士兵的纪律到军队的组织,都有严格的规定。

例如《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是也。

” 提出了以智取胜,逆向思考的战争思想。

《孟子》中也提到:“从政者以智胜,从武者以勇胜。

” 就阐述了能谋胜者,固其地;能战胜者,求其度……但战争的原则则是“轻敌善战、奇谋多计。

”另外,兵家思想者还提出了许多组织军队、行军作战等方面的规范。

例如,孙武《孙子兵法》中对战争时的陈兵布阵、信号传递、隐蔽行军、各种军事规章制度等都作了详细的论述。

三. 兵家思想者对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兵家思想者很注重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以孟子为例,孟子《滕文公》中提到:“五者固当汝选焉,有城许之、有国议之、有兵请之、有行问之、有刑诛之,此五才者,当司马翎、吉甫、率戎善用之。

” 孟子认为,只有把有真才实学的人选到关键岗位上,才能真正提高国家的战争力。

兵家思想的影响与意义兵家思想作为古代中国军事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派别,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兵家思想分享

兵家思想分享

2200多年前,中国秦末刘邦、项羽起伏的演义,可谓典范。项羽因战起家, 异常骁勇,却不善战。刘邦上马不能征战,下马不能抚民,却最终取天下,皆 因其有独门法宝。个中原由刘邦最为清楚:“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 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 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杰,皆人杰也,能用之,皆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曾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所能驾驭的,也就是一己的勇猛,不善于充分调动广泛的资源为我所 用。刘邦清醒,知道自己之所短,他人之所长,故能善于充分调动所有资源为 己所用,于是建立千秋帝业。此正是善战者之所为,也是“老狗”老到之所在。
2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 不是着眼于具体部分的管理性能,而是整体功能,管理决策的 整体反应能力。
• 通过观察并及时对观察资料进行统计、计算、归纳、分类,以 描述管理对象的运动和发展趋势。
5
在现代社会,商场即战场,竞争即战争。 不论是军事组织,还是企业组织都面临着共同的 课题,如何捕捉机会,抵御威胁,规避风险,以求得 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吸纳代企业管理的思想和理论的 产生和发展不过只有一两百年的时间,而中国兵家管 理思想却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所以现代的企业管 理者必然会汲取中国兵家管理思想的精髓,以兵家的 决策、谋划、权变等思想精华来补充现代市场竞争机 制。这既为兵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再生提供和创造了 机会,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兵家思想的巨大历史作用, 各种事实也同样证实了这种说法。
政治家同样是因势而谋,借势成事,也需要唯才是 用。优秀的政治家善于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以利于各 级管理部门能各司其职,做好各项管理和执行工作,采 取措施,全力推进,形成发展的加速度和必胜的态势。 而对于国家来说,需要兴旺发展,离不开各项聪明的决 策,而这些抉择掌握在优秀政治家的手中。善于任才, 即善于管理,国家必定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兵家思想对大学生的启发

兵家思想对大学生的启发

兵家思想对大学生的启发
一:学习孙子兵法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孙子兵法讲究的事出奇制胜,在《孙子兵法》“势篇”中说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兵者,诡道也,兵法中,讲究的就是
突破惯性思维,用别人想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比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是以奇制胜,空城计就是利用
对手的心理。

大学生多看看孙子兵法,可以一窥古代人们的智慧,从中获得创新思维的启发。

现在的大学生,是今后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创新就需要突破思维定势,敢于“奇”,敢于“变”,敢想人之所不敢想,才能成人之所不能成。

在学习,工作中碰到问题的时候,多想想孙子兵法中的方法策略,运用我们的传统文化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二:学习孙子兵法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当今的社会竞争残酷而又激烈,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没有经受过挫折教育,面对竞争的时候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手足无措。

于是有的选择暴力解决问题,有的选择逃避,有的与世无争。

孙子兵法中对于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复杂都有很好的表现,孙子主张慎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一方面是面对战争
的理性态度,一方面是不畏战的勇气。

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竞争的时候,也要有这种理性而不退缩的态度,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粗暴,忍让退缩。

兵家的军事思想

兵家的军事思想

兵家的军事思想兵家,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思想流派,是以兵法为主要内容的悠久学派。

兵家的军事思想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思想的深度。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兵家的军事思想吧。

一、战争的目的和原则兵家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的目的在于通过消灭或战胜敌人来保卫自己的国家、领土或安全。

在战争中,兵家十分重视战争的目的和规律,主张依照情况采取不同的战术和战略。

在采取具体的行动前,必须明确战争的目的和原则,力求尽可能地避免战争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兵家认为,战争必须基于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只有在充分了解敌情之后,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获得战争的胜利。

另外,兵家认为,战争的总体原则是“以虚实制人”,即通过制定正确的战略来营造给敌人一种虚假的印象,从而使敌人在防御时疏忽大意,为我方创造条件,实现战略目标。

二、谋略和策略兵家的军事思想强调谋略和策略的重要性。

谋略是指在战争中制造出一种假象或故意迷惑对手的策略,而策略则是具体制定用于战争的各种计划、成本、资源等内容的思路和方法。

兵家在整理自身战术方面也大有可为。

它们将保密和隐蔽作为药方初始的第一要素,并推崇几个击败敌人的策略:误导、瓦解、假装、疲劳、弱化等等。

至今关于这些思想还有“兵法”等著作被许多国家的军事单位广泛奉行。

三、兵器和装备兵家的军事思路对兵器和装备的要求非常高。

它们认为,战争机器应该具有时代特点和精神,并且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兵家主张通过使用现代化的武器和战争装备,尽可能减少战争的伤害和无辜的牺牲者。

兵家的军事思想也非常重视军事指挥和系统。

他们认为,指挥官应该依靠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正确地面对局势,并且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兵家还强调战争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认为战争必须遵循规律,保持秩序。

四、人力和组织兵家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视人力和组织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在战争中人是最重要的资产,应该充分发挥每个士兵的潜力和能力。

他们认为,每个知识分子都应该具备以上思想,并发挥自己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在战争中发挥其潜力。

战国时期的兵家思想

战国时期的兵家思想

战国时期的兵家思想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兵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时期。

兵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战争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战争的策略、战术等问题。

兵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下面就具体探讨一下战国时期的兵家思想。

一、「矛盾论」与「变化论」的兵家思想在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中,有一些人提出了矛盾论和变化论的兵家思想。

例如著名的孙子就提出了「军争之道,存乎一心之用,出乎无穷之变」的思想,主张在作战中根据敌方情况进行及时决策和变通;鬼谷子则主张「刚柔相济」、「以静制动」,认为战争中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达到刚柔并济的效果,以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二、兵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战争的影响生于战乱之中的兵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战争。

在历代的军事史中,兵家思想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一些军事学家曾经提出过「不断强大其势」的战略思想,这种思想就在秦朝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同时,又有一些神秘学家提出过「大飞剑」、「太极图」等战术技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应用。

三、兵家思想在《孙子兵法》中的体现《孙子兵法》是兵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主要介绍了战争的策略、战术等方面的内容,受到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其中最著名的兵法就是「以不虞之道,御不凶之兵;以治国安民之器,为不可败之兵」,这一思想反映了孙子对于战争、战术的独到见解。

同时,孙子还提出了独特的「用间」、「变化」、「智胜」、「兵势」等兵法思想,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文献。

四、结语兵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学家们所追求的目标。

或许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兵家思想没有那么突出,但是对于历史学家和军事爱好者来说,这一思想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兵家思想主张什么

兵家思想主张什么

兵家思想主张什么兵家,诸子百家之一,是指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

兵家思想主张什么?兵家思想主张以武战胜无武之国、以智胜有武之国,强调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讲究战争之道,注重实践。

兵家的代表人物:1、兵圣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中国春秋时期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其着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他撰着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

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着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2、亚圣吴起。

吴起,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人。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

后因变法得罪贵族,遭其杀害。

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

宋徽宗时被追尊为广宗伯,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3、计圣孙膑。

孙膑,其本名孙伯灵,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

出生于阿、鄄之间,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着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

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4、鬼谷子。

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

春秋战国时期人,华夏族,相传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

一说春秋战国卫国朝歌人;一说是战国魏国邺地人;一说陈国郸城人。

兵家思想浅谈

兵家思想浅谈

中国兵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思想,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道德、行为和政治理念。

它体现了古代中国兵家学者们的智慧精神,从古代军事战法中汲取精华,形成了一种“艺术与智慧的结合”的思想观念。

兵家思想在中国古代以来一直贯穿着历史。

它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在《孙子兵法》中由孙武系统地概括了,由此开始了兵家思想的发展。

此后,兵家思想逐渐形成并演变成多种流派,如魏晋时期的兵书思想和私人思想、汉代三国时期鬼谷、晋朝思想和晚汉兴贤学派,唐代新儒家学派……每一种思想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但它们都有强烈的对外对内的政治宣传,都属于统一的思想体系。

基本上,兵家思想的核心主题在于体现军事兵力的重要性,强调坚守正义、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原则,强调以战无惧的军事斗争态度。

它强调重点在于武力的运用,强调“以太畏兵以吏”,以及“厉兵秣马”,来实现全国的统一和强大。

在战略方面,兵家思想强调以少胜多,着重发掘弱点而不是暴力冲击强点,着重“敌制造、刚迫使”而不是“速战速决”,重视预先布置伏兵和设计攻克的方法,追求战争的极致实效。

在现代社会,兵家这种以武力胜过其他力量的思想,早已超越了其原本的军事思想,将其应用于社会科学与文化及经济领域。

它强调把社会整体功能和个体利益结合在一起,并主张任何行为动力都必须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中得以实现,现实社会中有很多元素来支持兵家思想。

同样,由于当今社会重视斗争精神,兵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也有很多延伸及引申,表现在诸多层面,如竞争精神的体现,勇于面对挑战的积极性,勇于担当的毅力,灵活运用的能力及对团队合作的重视等。

它的精华是优胜劣汰、竞争为先、拼搏创新,任何行动都应当追求出色的表现,追求完美的理想。

总而言之,兵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高度概括和体现,一方面它倡导在政治与军事上强硬和果断,另一方面它又提倡仁义天下、以礼待人,它将军事思想同仁智融合,体现出立足中央,及早施政,并且要以德治国,且不仅仅局限在古代,它对于今天的社会仍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指导意义,它表明了“欲兴则兴,欲衰则衰”的社会精神,希望人们能重视兵家精神,坚持道德准则,担正义,实现“求真求实”、“刻苦钻研”、“勤俭节约”、“勇于担当”等正能量思想,做成一个有担当、富有斗志的人,从而促进今天的社会发展。

春秋时期的兵家思想与战略战术

春秋时期的兵家思想与战略战术

春秋时期的兵家思想与战略战术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兵家思想和战略战术发展的关键时代。

在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世家豪强争霸,兵家思想逐渐形成并影响了后世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演变。

本文将从兵家思想的起源、代表人物以及兵法的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兵家思想的起源春秋时期的兵家思想源于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竞争。

当时,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战争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战争已不再是简单的决斗,而是涉及兵员组织、军事战略和战术等方面的复杂问题。

因此,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制定有效的军事战略和战术,兵家思想应运而生。

二、代表人物在春秋时期,有许多重要的兵家代表人物,他们对兵法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孙武、吴起和司马迁。

孙武,字长卿,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将领和兵法家。

他以著作《孙子兵法》而闻名于世。

《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系统总结了战争的原则、战略和战术等内容,深受后世军事家的推崇。

吴起,字子兰,是春秋末期的赵国将领。

他以其出色的战术和组织能力而闻名。

吴起提出了“以一当十,以十当百”的军事原则,强调士兵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勇敢精神的重要性。

司马迁,字孟卓,是东汉末年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的著作《史记》中收录了大量关于春秋时期兵家思想的内容,对后世的军事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兵法的特点和影响兵家思想在春秋时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些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后世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中仍然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兵家思想强调战争的政治性和综合性。

在战争中,兵家思想家认为政治因素和全局考虑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同时要兼顾各种兵种和兵员的协作。

其次,兵法注重战略的制定和执行。

兵家思想家强调在作战前要对敌情进行充分分析,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并在执行中灵活应变,以达到最终胜利的目标。

此外,兵家思想注重间谍战和装备使用。

在春秋时期,兵家思想家认识到获取敌情消息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采取间谍手段进行侦查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家思想浅谈
中国文化绚丽多彩,先秦诸子争鸣,百家共吟,各派学说经数代人努力日益完善,自成体系,儒家倡礼,墨家兼爱,法家重利,名家善辩,然纵论百家而集其大义于一身的惟有兵家。

兵家思想的核心是利,而不同的价值观对利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所以就有兵家依附于各家,如儒兵家,法兵家,道兵家等等,其实各派学说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道家阐述天道,其他各家则是将其思想置于社会中,有人说道家讲求无为,兵家则是利,其实这并不矛盾,道家所讲的“无为”并非后人所谓的“消极避世”,而恰恰是有目的,有企图的,其目标是要达到“为无为,则天下治”的成效,以无为而达到有为,这才是道家的最高境界。

兵家以利动,以利止,是彻彻底底的唯物主义,在兵家看来人本来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了利益才有善恶,所以以利言仁义是最合适的做法。

利益不应该只是维系人类社会存在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次要的、补充性的因素,而应该是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失去利益维系和推动作用的、被强权或法律维系的、由人的道德推动的人类社会是无法消除不断涌现的问题和矛盾的。

在众多利益驱使下,怎么做出正确选择,兵家思想提出要有度即利益大小的标准,首先,做事情一定是有利可图的;然后,看是否符合时势;再看,是否有大义名分,所谓“得到多助失道寡
助”;“有为天时地利人和”就是以上条件,兵家“谋定而后动”就是如此。

兵家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期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期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

今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等。

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兵家是最讲究实际功效的。

兵家的目的很明确:取胜。

战而屈人之兵也好,不战屈人之兵也好,火攻也好,用间也好,所有一切手段都为着一个清晰的目的:胜利。

在生活、学习或者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我们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对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经常兜圈子,转来转去,精力被分散,不能全力以赴,迟迟不能解决问题。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必要把任务或目标当作一场战争来处理,应当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打赢战争。

在非战争时期,战争的威胁依然时刻存在。

任何国民均不可丧失警惕。

《司马法》说:“国虽大,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汉唐时期,中国绝不缺乏阳刚之气。

宋明两朝,却屡屡受辱,严重影响了国民的性格。

“人可贫贱不可受辱;可富有不可糜烂。

国民不必好战,然必有血性与阳刚。

见义不为,无勇也。

丈夫胸有浩然之气,虽仁爱,不失刚强”。

故《司马法》说:“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君子“以仁为本,
以义治之”,故君子必不敢忘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