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这是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请学生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

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1、理解课题。

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枫桥夜泊》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枫桥夜泊》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枫桥夜泊》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设计:《枫桥夜泊》一、教学目标1.认知识:学生通过学习《枫桥夜泊》这首古文诗,能够掌握诗人对枫桥、夜泊的描写,了解古代人们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了解古文诗创作的技巧和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诗歌概括、运用类比等手段,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课堂上深入的文本解读和感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古文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了解《枫桥夜泊》的背景和诗人的写作意图。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理解诗人的深意,并通过适当的讲解和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手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次课学习的内容,提问:“你们还记得上次课我们学习的是哪首古文诗吗?”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对那首古文诗的理解和感悟。

2.新课呈现(1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枫桥夜泊》的背景:枫桥是江苏无锡市的一座古桥,被誉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而这首诗正是诗人张继在游览枫桥时创作的。

教师复述诗的内容,然后以文本为依据,分析诗人是如何描写枫桥和夜泊的,以及诗中所包含的意象和情感。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诗意和美感。

3.文本解读(20分钟)教师逐句解读诗歌,分析句子的语言、意象和抒情手法。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抒情意境和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4.情景朗读(15分钟)将诗歌分段分发给学生,进行情景朗读。

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将诗歌中的情景还原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义和情感。

5.诗歌赏析(15分钟)通过展示诗歌的图片和相关音乐,带领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诗歌的美。

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内容,并对课堂上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解答。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枫桥夜泊》这首诗词,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形式和特点。

2.让学生了解古人对自然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刻画。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朗读《枫桥夜泊》这首诗词。

2.让学生能够体验古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描写。

难点
1.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人的语言和思想。

2.帮助学生克服诗词朗读中的语音、语调、抑扬顿挫等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让学生展示一些自己收集的秋天的图片,或者让他们带来一些枫叶、树叶等自然物品,并请他们朗读一段描写秋天的诗词。

2.学习
(1)听课文录音。

(2)大声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3)使用黑板屏幕或幻灯片展示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词语的含义。

3.讨论
(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比喻。

4.训练
(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演绎,然后学生自行表演。

(2)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对朗诵和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

5.评价
(1)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成绩。

(2)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很喜欢学唱诗词,但是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朗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表现较好的是表演和朗读,但是诗词理解和表达能力还不够,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不仅能够演绎,还能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的含义和意境。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5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5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5【教材分析】《枫桥夜泊》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第19课《古诗三首》。

这首古诗具有写景细腻、意境深邃、情景交融及语言生动的特点。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小学生虽已接触不少古诗,能初步体验到诗歌中的内容与情感,他们对古诗的学习大多处在“背诗”、“译诗”的阶段,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教师在教学这首诗应适当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欣赏诗歌方法,即所谓“教是为了不用教”。

此外,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有利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来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注意培养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体验古诗的含蓄美、韵味。

3、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螺旋上升。

【教学目标】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背诵。

2、读懂诗句,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4、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

【教学准备】1、课件若干、vcd光盘。

2、学过的唐诗若干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学生凝神静听。

2、(音乐声渐弱)教师导入: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这是一首曾经流行大江南北的歌曲,那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意蕴总让人回味不已。

你们还知不知道这首动听的歌曲竟会是出自一自唐诗呢?这首古诗仅仅描写了几处景物,但却透过简单的文字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以歌曲作引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导入学习主题。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播放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诗歌节奏并仿读。

2、回忆总结以往是如何学习古诗的,出示学法。

3、小组讨论,自学。

4、全班交流。

5、通过配乐,师描述情景,学生体会意境。

《枫桥夜泊》 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 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枫桥夜泊>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诗中的生字、生词。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在诗中所传达的愁绪。

(2)品味诗歌中独特的意象,如“月”“乌啼”“霜”“江枫”“渔火”等。

2、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营造的氛围,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2)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情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宁静的夜晚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夜晚的景象。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夜晚,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张继的生平。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语调。

(3)学生再次朗读,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生字、生词。

(2)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提问: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5、赏析诗歌(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等,探讨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

(2)讲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月落乌啼霜满天”是动态描写,“江枫渔火对愁眠”是静态描写,突出了夜晚的寂静和诗人的孤独。

(3)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会“愁眠”?他的愁绪从何而来?6、情感体会(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2022-12-15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13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有利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来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注意培养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体验古诗的含蓄美、韵味。

3、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螺旋上升。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教学软件,《涛声依旧》磁带。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诗词。

【教学过程】一、诗,颂秋词,兴趣导入1、背诵所学过的古诗。

2、交流资料:收集有关秋天的诗词。

板书:秋。

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用词简洁明了,意味隽永。

例如我们背诵交流的秋诗秋词。

面对秋天,有的人看到的是硕果累累,丰收希望;有的人看到的是满目萧瑟,凄风苦雨。

景情相融,让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笔墨流芳百世。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古诗。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出深秋景色的美丽,这首诗让诗人流芳千古,这首诗让苏州的寒山寺名噪一时,无数的文人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这首诗也让苏州城中的枫桥一跃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它就是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

二、知诗人,感诗意,初识愁绪。

1、交流资料。

对诗人张继以及《枫桥夜泊》这首诗你知道多少?生拿出预先查好的资料交流。

a,张继个人简介b,枫桥,寒山寺的介绍c,《枫桥夜泊》题目的理解d,《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2、观看《枫桥夜泊》课件。

过渡语:不错,通过资料我们对作者对张继有了了解,对这首诗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第【1】篇〗《枫桥夜泊》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学情分析: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争取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其一是让学生学习言语材料过程中的质疑,激起解惑的兴致与情绪,引发学生思维的“野马"在言语材料的“草原"中东奔西突;其二,对学生适时进行点拨,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在与言语材料的“对话”中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其三,引导学生收扰思维的“野马”,依据言语材料得出最佳结论。

在教学古诗《枫桥夜泊》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诗人张继选词炼字的妙处,其中包括“落月”、“啼乌”、“寒霜”、“江枫”、“渔火"、“愁眠”等6个意象,通过创设意境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位异乡游子在一个深秋夜晚的忧愁,孤独与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 导入新课,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

这首诗,它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

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古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你们知道吗,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城西,有一座桥,这个桥叫枫桥,在离枫桥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寺庙,这个寺庙就叫寒山寺.一座桥,一座寺,看似很平常的地方,凡是去苏州市的人大多要去看一看枫桥,要去听一听寒山寺的声音,甚至日本、韩国的朋友都特地来到中国苏州亲耳聆听一下那儿的钟声,用手抚摸一下那儿的桥,这是为什么呢?对,这是因为唐代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做《枫桥夜泊》。

这首诗,千百年来,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枫桥夜泊》。

(2)理解诗文中的生词和句子,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感受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生词和句子的理解。

(2)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枫桥夜泊》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诗人张继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诗中的生词和句子,并与同桌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诗中的生词和句子。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5. 朗读训练:(1)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分角色朗读,展现诗歌的情感。

6. 背诵练习:(1)学生自主背诵诗歌,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上台展示背诵成果,互相评价。

四、作业布置1. 抄写《枫桥夜泊》,加强记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夜泊”的作文。

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情况如何?3.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4. 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5. 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

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使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

(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这首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附: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