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04-08痢疾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讲稿脾胃第八节痢疾

中医内科学讲稿脾胃第八节痢疾

中医内科学讲稿脾胃第八节痢疾痢疾【概说】一、概念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为主症的疾病,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二、名词解释(一)滞下:即痢疾,就排便阻滞不畅而言。

(二)重下:即痢疾,就排便时肛门处疼痛而言。

(三)大瘕泄:指痢疾,《难经五十七难》:“大瘕泄,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

大瘕泄多指痢疾而言,部分指似痢之泄泻。

(四)肠氵辟:指痢疾,肠内积滞,排出时氵辟氵辟有声,故名。

(五)蛊痢:下痢脓血,间杂瘀黑有片,谓之蛊痢。

(六)疫痢:指痢疾之传染性强而病情严重者,多因疫毒过盛,壅滞肠道,气血受伤所致。

(七)噤口痢:指痢疾伴有不能食,或呕不止者。

三、沿革(一)《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对其病因及临床特点作了简要的论述,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

《素问[MeMeX1]·太阴阳明论》说:“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说:“少阴之胜,……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二)《难经》称之为“大瘕泄”,指出“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而圊而不能便”。

(三)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其治疗痢疾的有效方剂白头翁汤等一直为后世沿用。

(四)晋、南北朝方书称“滞下”。

《千金要方·脾脏下》称本病为“滞下”(五)严用和《济生方》首创“痢疾”病名。

“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

四、讨论范围本篇所讨论的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部分炎症性肠病(急性血吸虫感染,血吸虫肉芽肿,肠结核,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过敏性结肠炎,肠癌等)表现为类似痢疾的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篇内容辨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一)外感时邪感受湿热之邪湿热郁蒸侵入肠胃热毒壅盛,气血阻滞,化为脓血,发为痢疾感受疫毒之邪疫毒弥漫(二)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湿热损伤脾胃寒湿——肠中气机壅阻,腐浊相搏结,化为脓血,而致痢疾恣食生冷瓜果食积二、病机(一)发病机理为湿热或寒湿与食滞交阻大肠,传导失司,气血壅滞,脂络受损,滞下脓血。

中医内科学痢疾

中医内科学痢疾

热痢、初痢——清通
• 初痢以实证、湿热证较为多见 • 湿热疫毒、饮食积滞 • 清肠、清热、解毒、化湿、燥湿——实证
初痢的常用之法。
气血凝滞,脂膜血络损伤-调气 和血
• 刘河间指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 脓自愈”,
• 调气,是调理大肠之气滞,鼓舞脾胃之气 机;
• 和血,是行血和血凉血,以消血液之凝滞, 修复血络之损伤。
痢疾病因病机示意图


腹痛

气 腑 里急

血 气 后重

阻不

• 时邪疫毒 口入胃肠 内蕴 气血功能失常 气 肠道

血 脂膜 下痢

凝 血络 赤白

滞 受损 脓血
【诊 断】
• 1.病前有不洁饮食史,或疫痢患者接触史。 • 流行季节在夏秋之交,具有传染性,疫毒
肠腑气机阻滞,通降不利
• 因而产生腹痛、大便失常之症。
• 肠腑脂膜血络受损,化为赤白脓血下痢, 腹痛而欲大便则里急,大便次数增加,便 又不爽则后重,这些都是由于通降不利、 大肠传导功能失调之故。
6.病机转化:
• 痢疾病机的转化取决于人体的体质有阴阳 盛衰的不同。
• 素体阳虚者,湿从寒化,寒湿内蕴,再加 之饮食不洁,邪气食积于肠中,遂为寒湿 之痢。
【鉴别诊断】
• 与泄泻鉴别 • 共同点: • 多发于于夏秋季节,病位在胃肠,皆由外
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症状都有大便 次数增多。
区别:
• 1.病因病机 • 痢疾为湿热、疫毒、饮食壅滞于肠中,与
气血相搏结,脂膜血络受损。 • 泄泻为湿邪内停,脾虚湿盛,运化失职,
湿浊内生,混杂合污而下,病机关键在于 脾胃功能障碍。

痢疾(中医内科学)

痢疾(中医内科学)

(4)脾肾虚弱
平时劳役过度,或禀赋不足,脾肾虚弱者,有感寒湿之气,或因 痢过服寒凉、通下之剂,每致阳气更弱,而致虚寒之痢。久痢不 愈,必使脾胃受损,脾肾虚弱常与久痢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2.病机概要
(1)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腐 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2)病位:在大肠,与脾、胃相关,可涉及肾。 (3)病理性质:初期多为实证,因湿热或寒湿所致。下痢日久,
【病因病机】
痢疾的外因主要为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内因 主要为饮食不节(洁),发病因邪蕴肠腑,气血 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1.常见病因
(1)感受时邪 疫毒
主因外感湿热、疫毒之邪。感受湿热之邪,湿热郁蒸,内侵肠胃, 气血阻滞,脂络受损,化为脓血,发生湿热痢;若感受疫毒,疫 毒弥漫,蕴结肠腑,发为疫毒痢。夏暑感寒伤湿伤及肠胃,大肠 气血壅滞,发为寒湿痢。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 宋代《严氏济生方》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 金元时期,《丹溪心法》明确指出本病具有流行
性、传染性,并论述痢疾的病因以“湿热为本”, 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 清代有痢疾专著,如吴道琼的《痢症参汇》、孔 毓礼的《痢疾论》。
西医范围
本项目所讨论的主要为西医学的急慢性细菌性痢 疾、阿米巴痢疾,对急性血吸虫感染、血吸虫肉芽 肿、肠结核、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 病、过敏性结肠炎、肠癌等表现为本病特征者,可 参考本项目内容辨治。
痢疾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痢疾的辨证要点、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 2.熟悉痢疾常见病因病机、类证鉴别、预防调护方法。 3.了解痢疾的源流、演变与预后。
技能要求 1.能够对痢疾患者的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2.能够熟练地为痢疾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中医内科外感病证~痢疾

中医内科外感病证~痢疾

中医内科外感病证~痢疾痢疾痢疾是因外感时行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痢疾,古代亦称“肠游”、“滞下”等,含有肠腑“闭滞不利”的意思。

本病为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为最多,可散在发生,也可形成流行,无论男女老幼,对本病“多相染易”,在儿童和老年患者中,常因急骤发病,高热惊厥,厥脱昏迷而导致死亡,故须积极防治。

中医药对各类型痢疾有良好的疗效,尤其是久痢,在辨证的基础上,采用内服中药或灌肠疗法,常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内经》称本病为“肠游”,对本病的病因、症状、预后等方面都有所论述,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A./i~脏则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辩。

”指出本病病因与饮食不节有关。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火淫所胜,……民病泄注赤白,……腹痛溺赤,甚为血便。

”指出本病的病因与气候有关,症状为腹痛,便下赤白。

汉《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将本病与泄泻合称“下利”,制定了寒热不同的白头翁汤和桃花汤治疗本病,开创了痢疾的辨证论治,两方一直为后世医家所喜用。

隋《诸病源候论》有“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等20余种痢候记载,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已有较深刻的认识。

唐《备急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宋《严氏济生方》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一直沿用至今。

金元时期,《丹溪心法》明确指出本病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并论述痢疾的病因以“湿热为本”。

清代,出现了痢疾专著,如《痢疾论》《痢证论》等,对痢疾理论和临床进行了系统总结,学术上也有所创新。

中医学的痢疾与西医学的痢疾病名相同,部分临床表现一致。

包含了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似痢非痢的疾病,如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直肠恶性肿瘤等,均可参照本节辨证处理。

中医内科学痢疾

中医内科学痢疾

辨证论治
湿热痢
症状为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等;治法为清热利湿、调气行血;常用方剂为芍药汤。
寒湿痢
症状为腹痛拘急、里急后重、下痢粘液、无肛门灼热等; 治法为温中散寒、燥湿止痢;常用方剂为胃苓汤。
疫毒痢
症状为发病急骤、高热口渴、腹痛呕吐、下痢脓血等;治 法为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常用方剂为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
感染方式
痢疾感染方式包括直接接触感染和间接接触感染,直接接触感染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带菌 者的粪便、呕吐物等污染物传播,间接接触感染则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等 传播。
流行病学
01
02
03
流行特点
痢疾在全年均可发病,但 夏秋季更容易流行,主要 与苍蝇活动和食物污染有 关。
易感人群
儿童、老年人、身体虚弱 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更容 易感染痢疾。
痢疾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 室检查,如粪便培养、抗原检测等。
04
中西医结合治疗痢疾
治疗原则
01
02
03
04
清除病因
针对痢疾的病因,如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等进行针对性治疗
,以消除病原体。
缓解症状
针对痢疾的症状,如腹泻、腹 痛、发热等进行对症治疗,以
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调节免疫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调节患 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
疫苗接种
根据医生建议接种相关疫苗,预防痢 疾的发生。
调护方法
多饮水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预防脱水。
饮食调理
在急性期应禁食或少食,以减轻肠 道负担,缓解症状。症状缓解后, 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以清淡、易消
化为主。
A
B

中医内科学肠胃系疾病之痢疾

中医内科学肠胃系疾病之痢疾

1)湿热痢: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金银花白芍15-20大黄6黄芩9黄连5-9当归9官桂2-5槟榔5甘草5木香5
2)疫毒痢: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白头翁15黄连6黄柏12秦皮12;金银花、地榆、牡丹皮、芍药、甘草、木香、槟榔
3)寒湿痢: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藿香、苍术、半夏、厚朴、炮姜、桂枝、陈皮、大枣、甘草、木香、枳实
4)阴虚痢:阴虚湿热,肠络受阻-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黄连、黄芩、阿胶、芍药、甘草当归、干姜、生地榆
5)虚寒痢:脾肾阳虚,寒湿内生,阻滞肠腑-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桃花汤赤石脂25 干姜6 粳米25g
真人养脏汤人参9当归6白术9肉豆蔻6肉桂3炙甘草6白芍15木香4.5煨诃子12罂粟壳15
6)休息痢: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甘草、黄连、枳实、木香、槟榔。

中医内科学痢疾已完成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痢疾已完成PPT课件

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方 法进行诊断。
治疗方法
根据病情采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 治疗,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
质。
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和环境 卫生,提高免疫力,预防痢疾的
发生。
04
痢疾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保持个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避免 接触患者。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长短,可分 为急性和慢性痢疾。
病因与病机
病因
主要为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不洁。时邪疫毒侵犯人体, 与肠道湿热疫毒相搏,损伤肠道,脉络瘀滞,气血凝结,化 为脓血。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下注 肠道,与气血相搏,化为脓血。
病机
湿热疫毒之邪侵犯肠道,肠道气血凝滞,经络阻塞,化为脓 血。湿热疫毒之邪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水谷不化,清浊不 分,混杂而下,形成腹泻。湿热疫毒之邪蕴结肠道,气机不 畅,传导失司,故见里急后重。
临床表现
01
02
03
症状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排赤白脓血便等。
体征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 濡数。
并发症
严重者可出现高热、脱水 、酸中毒等症状。
02
中医对痢疾的认识
历史沿革
古代中医对痢疾的认识
痢疾作为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自古以来就有记载。在古代医书中, 痢疾被称为“肠澼”、“滞下”等,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
05
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信息
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症状等。
病例特点
痢疾的典型表现,如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
诊断依据

中医医术专长中医内科学科目“痢疾的诊断要点”考点

中医医术专长中医内科学科目“痢疾的诊断要点”考点

中医医术专长中医内科学科目“痢疾的
诊断要点”考点
关于“中医医术专长中医内科学科目“痢疾的诊断要点”考点”相关内容,相信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的考生都在学习,为方便大家了解,在此我们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痢疾的诊断要点:
(1)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泻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

(2)暴痢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久痢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为多见,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

(3)多有饮食不洁史。

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则四季皆可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病机
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胃、脾、肾关系密切。其病理 因素以湿邪为主,古人云:“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即素体阳盛者,易感受湿热,或感受湿邪后,湿从 热化;素体阳虚者,易感受寒湿,或感受湿邪后,湿 从寒化。湿热、寒湿、疫毒、食积等邪气内蕴肠腑, 与肠中气血相搏结,大肠传导功能失司,通降不利, 气血瘀滞,肠道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下痢 赤白脓血;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故见腹痛、里急后重 。
治法:清肠导滞,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 常用芍药、当归、甘草和营行血,缓急止痛;木香、槟榔 、大黄行气导滞;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解毒;肉桂辛温 以通郁结。 若属热重下痢,宜用白头翁汤清热解毒;瘀热较重,痢下 鲜红,加地榆、桃仁、赤芍、牡丹皮凉血活血,解毒止痢。 若痢疾初起,兼有表证者,可用活人败毒散,以解表举陷, 即喻嘉言所谓逆流挽舟之法。若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表邪 未解而里热已盛者,宜用葛根芩连汤以解表清里。若夹食滞 ,见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苔黄腻脉滑者,可加用枳实导滞 丸,以行气导滞,破积泻热。表证已减,痢犹未止,可加香 连丸以调气清热。


(二)治则治法
初痢宜通,久痢宜涩(补);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寒热错杂 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痢疾初起之时,以实 证、热证多见,宜清热化湿解毒;如兼有表证者,宜合解表剂 ,外疏内通;夹食滞可配合消导药消除积滞。久痢虚证、寒证 ,应以补虚温中,调理脾胃,收涩固脱。因痢疾为患,不论虚 实,均有肠中积滞,气血失调,故调和气血,消积导滞配合使 用。

(二)鉴别诊断
泄泻二者均为排便次数增多。泄泻是粪便稀薄,无 脓血,腹痛、肠鸣并见,泻后痛减,
其病机为脾失健运,湿邪内盛。痢疾则便脓血、腹痛
、里急后重并见,便后不减,其病机为邪客大肠,与 气血搏结,气血壅滞,腐败化为脓血。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一般暴痢、年少,形体壮实,腹痛拒按,里急后重便后减轻 者多为实;久痢、年长,形体虚弱,腹痛绵绵,痛而喜按,里急后重便 后不减或虚坐努责者为虚。 2.辨寒热下血色鲜红,或赤多白少,质稠恶臭,肛门灼热,口渴喜冷 饮,小便黄或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数而有力者,属热;痢下白多 赤少或晦黯清稀,频下污衣,无臭,面白,畏寒喜热,四肢微厥,小便 清长,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弱者,属寒。 3.辨气血下痢白多赤少,为湿邪伤及气分;赤多白少,或以血为主者 ,为热邪伤及血分。
学习要点:

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 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 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 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 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便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பைடு நூலகம்
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 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降 为顺,与脾相表里,共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 ,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 赖脾胃运化水谷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 纳、运化、升降、调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 煦则运化健旺。胃喜润恶燥,不仅需阳气的温煦,更 赖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胃气 通降。故脾阳(气)易虚,而胃阴易亏。脾的运化水谷 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纳呆、便溏、腹胀、倦怠、消 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 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 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胃气壅滞,而 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 ,可致暖气、恶心、呕吐、呃逆等。小肠司受盛、化 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有传导之能,二者又皆隶 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
方药:白头翁汤。 常用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黄连、黄柏、秦皮清热 解毒,燥湿止痢;金银花、生地黄、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 解毒。 腹痛、里急后重明显者,亦可合芍药汤调和气血;夹食滞 ,加枳实、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暑湿困表,加藿香、佩 兰、荷叶芳香透达;积滞甚,痢下臭秽难闻,腹痛拒按,急 加大承气汤,通腑泄浊,消积下滞。 热入营分,高热神昏谵语,为热毒内闭,宜清热解毒,凉 血开窍,可合用犀角地黄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热极 动风,痉厥抽搐,加羚羊角、钩藤、石决明送服紫雪丹,以 清热解毒,凉血息风;暴痢致脱,应急服参附汤或独参汤, 或参附注射液静脉点滴,以回阳救逆。
(三)分证论治
1.湿热痢 症状: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 赤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发热恶寒,头痛身楚,或口渴 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病机析要:湿热壅滞,气血凝滞,肠络受损,传导失司,故 腹痛,里急后重;湿热之毒熏灼,伤及肠道脂膜之气血,腐败 化为脓血,则见痢下赤A;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小便短少 。若兼有表证则恶寒发热,头痛身楚。
食不节及湿热下注有关。《难经.五十七难》称之为“大瘕 泄”,指出“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 痛”。汉代张仲景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不但制定 了治疗热痢的白头翁汤,而且还提出了“下利便脓血者,桃 花汤主之”的虚寒久痢主方。《诸病源候论· 痢病诸候》将痢 疾分为“赤白痢”、“脓血痢”、“冷热痢”、“休息痢” 等病候,并在病机方面提出“痢由脾弱肠虚……肠虚不复, 故赤白连滞……血痢者,热毒折于血,人大肠故也”,强调 了热毒致病。痢疾病名首见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 痢疾论治 》云:“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本病在隋唐 以前还有称为“大瘕泄”、“滞下”者。金元时代已认识到 本病能互相传染,普遍流行而称“时疫痢”,如朱丹溪日: “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金代刘河间 提出的“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的法则,至今 仍属治痢之常法。

明清时期对痢疾的认识更趋深入,进一步阐发了痢疾的病因 病机和辨证论治。明代张景岳特别强调,治疗痢疾“最当察 虚实,辨寒热”。李士材《医宗必读· 痢疾》云:“痢之为证 ,多本脾肾……在脾者病浅,在肾者病深……未有久痢而肾不 损者。”在治疗上,《医宗必读· 痢疾》指出:“至于治法, 须求何邪所伤,何脏受病。如因于湿热者,去其湿热;因于 积滞者,去其积滞;因于气者,调之;因于血者,和之。新 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虚者,可以塞因塞用。” 清代喻昌《医门法律· 痢疾门》用“逆流挽舟”之法,“引其 邪而出之于外”,以活人败毒散治之。李用粹《证治汇补· 痢 疾》认为:“无积不成痢”,并详尽提出了辨寒热、辨虚实 、辨五色等,书中对休息痢的认识颇为深刻,认为“屡发屡 止,经年不愈,名日休息。多因兜涩太早,积热未清所致。 亦有调理失宜,亦有过服寒凉,亦有元气下陷,亦有肾虚不 固,均能患此”。

依据脾胃的生理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胃痛(吐酸、 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泄泻、痢疾 、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脾胃病证的发生与感受外 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薄弱等密切相关,其 治疗强调胃以通为用,脾以升为健,恢复脾升胃降的 正常功能。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 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

3.寒湿痢
症状: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 ,或纯为白冻,脘闷,头身困重,口淡,饮食乏味。 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析要:寒湿滞留肠道,气机阻滞,传导失司而 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寒 湿困脾,健运失司,故脘闷,头身困重,口淡,饮食 乏味。
痢疾的预后与转归,一般来说,能食者轻,不能食者重。下 痢兼见发热不休,口渴烦躁,气急息粗,甚或神昏谵语,虽下 痢次数减少,但腹胀如鼓者,常见于疫毒痢及湿热痢邪毒炽盛 ,热人营血之重证,如不及时救治,可发展为内闭外脱。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下痢脓血黏液,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 2.急性痢疾起病急骤,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 复发作,迁延不愈。 3.常见于夏秋季节,多有饮食不洁史,或具有传染性。 大便常规、大便培养、血常规、x线钡剂灌肠造影及结肠镜 检查有助于诊断。
病理性质有虚、实、寒、热之不同,且演变多端。暴痢多属实
证。外感湿热或湿热内生,壅滞腑气;或疫毒内侵,毒盛于里 ,熏灼肠道;或湿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胃气逆而不降,噤 日不纳者皆属于实证、热证;寒湿阴邪所致者为寒证。下痢日 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寒热并见。如湿热、疫毒之气上 攻于胃,或久痢伤正,胃虚气逆,则胃不纳食,而成为噤口痢 ;如痢疾迁延,邪恋正衰,脾气更虚,或治疗不当,收涩过早 ,关门留寇,则成久痢,或时愈时发的休息痢;痢久不愈,或 反复发作,不但损伤脾胃而且影响及肾,导致肾气虚惫,关门 不固,下痢不止。
第八节 痢疾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概述
痢疾的概念: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 病证。本病或具有传染性,多发于夏秋季节。
痢疾源流
本病《内经》中称为“赤沃”、“肠游”,认为其发病与饮

2.疫毒痢
症状:发病急骤,壮热,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 ,里急后重明显,口渴,头痛,烦躁,或神昏谵语, 或痉厥抽搐,或面色苍白,汗冷肢厥。舌质红绛,苔 黄燥,脉滑数。

病机析要:疫毒之邪,壅滞肠中,热迫营血,故发 病暴急,下痢鲜紫脓血,壮热Vl渴,腹痛剧烈,里急 后重明显,烦躁;热毒内闭,人于营分,则出现神昏 谵语;热灼营阴,热极动风,出现痉厥抽搐。
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等,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知识链接 刘河间 刘河间(约1 120_一1200),即刘完素,金代医学家,字守真,河北河问
人,故人称刘河问,自号通玄居(处)士。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的创始 人,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刘完素自幼耽嗜医书,对《素问》爱不释手 ,造诣颇深。其著述甚丰,《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简称《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均为其代表作,尚有《 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运气要旨论》等 多种。 刘河间潜心研究《内经》及当时盛行的五运六气学说,并结合临床实 际,阐明人体生理、病理及治疗规律。深研病机十九条,发现六气为病 中缺少燥淫,因而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 内经》六气病机得为全璧。 刘河间医学成就巨大,对于痢疾的治疗,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提出“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从治疗角度说明痢疾发病 与气血壅滞相关。并创芍药汤下血调气,为治痢之正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