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科学通史》教学大纲

《科学通史》教学大纲内蒙古民族大学综合素质系列课程《科学通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人类的科学技术活动,构成了科学技术的历史,自然科学发展史是人类对自然界规律性认识的历史。
目前,科学史学科已经成为联系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桥梁,是沟通文理的重要素质教育课程。
通过学习科学史,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整体的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的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本课程是入门性课程,简明概括地介绍自然科学发展的进程、科学思想与方法,同时涉及自然科学的结论性知识。
在内容上,既讲述西方科学史,也讲述中国科学史;在方法上,既注重哲学家的思辨传统,也注重工匠的技术传统;既重视科学思想的逻辑发展,也重视科学的社会文化背景;既涉及数理科学传统,也涉及博物学传统。
学习本课程,可以在较少的时间里,从总体上了解科学与技术发展历史的大概面貌,了解科学技术活动的内容、过程和结果,科学技术活动的条件和影响,以及人们进行科学技术活动的思想和方法。
从而让学生开阔眼界,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现代科技发展的社会意义,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1.科技史的历史。
2.学习和研究科技史的意义和方法。
3.科技史的编史方法。
第二章技术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技术的起源与早期发展2.科学知识的萌芽第三章文明的摇篮——四大文明古国的古代科技1.古代埃及的科学技术。
2.古代两河流域的科学技术。
3.古代印度的科学技术和阿拉伯的科学文化。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第四章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科学技术1.希腊奇迹与科学精神的起源。
2.希腊古典时代的科学3.希腊化时期的科学。
4.罗马帝国时期的技术。
第五章中世纪西方的科学技术1.欧洲中世纪前期科学的衰落及原因2.中世纪西方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六章古代阿拉伯的科学技术1.阿拉伯帝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有利条件2.阿拉伯帝国科学技术的发展3.阿拉伯帝国科学的特征及其地位4.阿拉伯帝国科学的衰落第七章中国封建社会的科学技术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3.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衰落第八章近代科学产生的条件及早期发展1.近代科学产生的条件2.近代科学的早期发展第九章近代科学的发展1.最早成熟的学科——经典力学:伽利略和牛顿。
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

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标:
1. 了解科学技术史的发展脉络,掌握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史的兴趣,激发对科学技术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课程内容:
1. 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古代文明中的科技成就、古代科学家和发明家;
2. 中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世纪科学技术的传播与发展、中世纪的科学思想;
3.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及其影响、近代科学家和技
术发明;
4.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革命、信息时代的科技进步。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讨论,介绍科学技术史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展开
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
地呈现科学技术史的发展;
3. 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博物馆、实验室等,让学生亲
身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四、评估方式:
1. 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课堂测试,针对课程内容进行的小测验;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科学技术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是一个简要的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建议,当然具体的大纲内容还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考研大纲:704中国科学技术史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考研大纲:704中国科学技术史1500字中国科学技术史是国内外高等院校考研科学技术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考研中的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类的科目。
下面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考研科学技术史大纲。
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发展1. 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3. 唐宋时期的科学技术4. 元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二、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整体框架1. 史前时期的科学技术2. 古代科学技术的兴衰3.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1. 农业科技2. 医学科技3. 建筑科技4. 工艺制造业技术5. 航海与地理科学6. 数学与力学科技7. 化学科技四、中国古代科学家与发明家1. 古代科学家的生平和贡献2. 古代发明家的生平和贡献五、中国科学技术史与世界科学技术史的关系1. 古代中国与古代印度的科学技术交流与影响2. 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交流与影响3. 古代中国与古代阿拉伯的科学技术交流与影响六、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七、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意义与价值该大纲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古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古代科学家与发明家等多个层面探讨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相关内容。
同时也与世界科学技术史进行了联系,强调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此外,该大纲还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方法与途径以及其意义与价值进行了介绍。
掌握了这些内容,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为今后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发展简史》课程教学大纲

《科学发展简史》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知识,认识自然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二、学习方法:根据成人和业余学习的特点,采取面授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成立若干学习小组,互相交流,互相探讨,同时组织相应的导学材料、学生自学辅导材料以及有关教学活动等教学辅导环节,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三、课程性质和课时安排本课程是国家开放大学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由江苏开放大学教师担任责任教师。
本课程总课时72课时,计4个学分。
四、考核1、本课程采用百分百形考,即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100%。
形成性考核主要由4次平时作业(每次占20%,共80%)+学习行为(指三次实时活动和一次非实时活动的综合考查,占20%)组成。
五、教材本课程以《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王士舫/董自励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第4版)为基本教材。
大纲内容:第一章人类的起源和科学技术的萌芽一、人类的起源二、石器和弓箭三、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四、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五、制陶技术和手工业的出现六、冶金技术的出现与原始社会的解体第二章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的科学技术一、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二、天文学三、数学四、医学五、建筑技术六、手工业及其技术第三章古希腊、古罗马的科学技术一、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科学成就二、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技术成就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二、古代中国的技术成就第五章近代前期自然科学的产生和第一次技术革命一、近代前期科学技术产生的历史背景二、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向宗教神学的挑战三、血液循环的发现及其对宗教的冲击四、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五、数学的发展六、第一次技术革命第六章近代后期的科学成就和第二次技术革命一、天文学二、地质学三、物理学四、化学五、生物学六、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七章物理学革命一、物理学革命的发端二、量子论的创立与及其早期发展三、相对论的创立第八章核物理和粒子物理一、原子核物理的产生和发展二、基本粒子的发现及其理论探讨三、寻找和制造反物质四、“太阳中微子丢失”之谜第九章现代天文学一、现代天体演化理论二、现代宇宙学三、现代天文学的新发现及其新假说第十章现代化学一、元素周期律的科学阐述与发展二、现代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三、化学键的建立和发展四、晶体结构的测定及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五、大气化学和环境化学第十一章现代生物学一、基因理论的建立二、遗传之谜的破译三、分子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及生物改造工程的崛起四、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第十二章生命科学一、生命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对其起源的探索二、生命科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及其与生物学的异同三、生命科学的分支学科及研究的主要课题四、当今生命科学已取得的重大成果五、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及趋势第十三章地球科学一、地球的图层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二、大陆构造理论三、南极洲四、地球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五、21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战略第十四章现代数学发展概况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运筹学三、泛函分析四、突变理论五、数理逻辑六、模糊数学七、非标准分析第十五章横断科学-----“老三论”、“新三论”一、信息论二、控制论三、系统论四、突变论五、耗散结构论六、协同论第十六章电子计算机技术一、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二、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三、计算机的演变历史及其发展方向四、我国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概况一、信息获取技术二、信息传输技术的主体------通信技术三、网络技术四、信息高速公路五、我国信息化建设概况六、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第十八章机器人一、机器人的含义和原则二、机器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三、机器人的等级和分类四、机器人发展的历史简述五、国际上机器人研发的最新成果及我国机器人研发的状况第十九章激光技术一、激光及其产生的机理二、激光技术发展的历史三、激光器的基本结构和种类四、激光技术的应用五、激光技术的前景第二十章 3D打印技术一、3D打印技术的含义、技术支撑及工作原理二、3D打印技术的分类三、3D打印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四、3D打印技术的发展历史五、我国3D打印技术的现状一、材料及材料技术综述二、金属材料三、无机非金属材料四、高分子材料五、新型复合材料六、具有特殊功能的新材料七、材料及其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二十二章纳米技术一、纳米和纳米技术的含义二、纳米技术及其应用三、纳米技术的发展及前景第二十三章能源技术一、能源的含义与分类二、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回顾三、世界常规能源资源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四、方兴未艾的新能源五、世界能源消费预测及其对策第二十四章空间(航天)技术一、空间(航天)技术的含义、特点和作用二、空间(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三、空间(航天)技术的基本构成和基本原理四、空间(航天)技术的应用五、我国空间(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前景第二十五章海洋开发技术一、什么是海洋?二、海洋资源概述三、海洋开发技术四、海洋开发高科技五、我国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国开分部教学处文法部 2016年9月5日。
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

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在教学大纲中,首先需要对科学技术史课程进行简要介绍,包
括课程的背景、意义、目的和适用对象等内容。
这部分内容可以帮
助学生和教师了解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中需要明确科学技术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
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需要具体明确,能够指导教学
实践,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重点。
三、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中需要详细列出科学技术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时
间分配、主题和具体内容等。
这部分内容需要符合课程设置的要求,能够全面系统地呈现科学技术史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四、教学方法。
教学大纲中需要介绍科学技术史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这些方法需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适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
教学大纲中需要对科学技术史课程的教学评价进行说明,包括考核方式、评分标准和考核内容等。
这部分内容需要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他们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六、教材参考。
教学大纲中需要列出科学技术史课程的教学参考书目和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文献和网络资源等。
这些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科学技术史,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和学习途径。
总之,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是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它能够规范和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
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讲授
课外阅读
下次上课提问
1.从第谷到开普勒
2.伽利略与近代科学
3
讲授
布置下次讨论
分组准备
中国人发明指南针的谜团
3
课堂讨论
课堂演讲、辩论
分三组,报告、提问、点评
小组集体打分,报告人酌加
牛顿的科学贡献
3
讲授
课程小论文
评阅
1.拉瓦锡与近代化学
2.电磁学的历史发展
3
讲授
布置下次讨论
分组准备
达尔文与进化论
3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It is a kind of course which across the courses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and established for al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It is suitable for students who belong to any specialized subject to study.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course are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oncept, theory, and method of natural science, as well as important technique achievements in history. Students could make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whol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ourse. Based on knowing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ents can strengthen the knowing of the method, theory, and style of natural science; realize what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 is;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scientific spiri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science itself or even for the whole society of human being.
《科技简史》教学大纲

第三章
科技起源
2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有生产决定的”。科学技术的起源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第四章
中国古代科技文明
2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及其特色
第五章
西方古代科技文明
2
从美索不达米亚看文明起源
古希腊科学及其特点
第六章
近代科学在西方
的崛起
2
近代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十字军东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航海与地理大发现等
形成趋势性认识和价值观要求
作为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史不仅能够促进人们对科技
本身及其相关因素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在人才培养中具有
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科技史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科
学技术知识及其历史事实,领会科技史中所体现出的科学思想、科学
方法和科学精神,探求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社会的互
动关系,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和
人文素养。
3课程大纲和知识点
章节顺序
章节名称
课时建议
主要知识点
绪论
科技史会给我们什么?
2
科技史的学科特点
学习科技史的意义
第一章
从历史角度探索科学技术的本质
2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
科学和技术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从历史角度谈谈科学技术的价值
2
科技社会化、社会科技化
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
梅森:《自然科学史》
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其他信息
复旦大学精品课程,上海市高校本科重点建设课程。
大纲编写者
刘学礼
2课程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中国科学技术通史1

何丙郁
何丙郁:(英文名:Ho Peng-Yoke,1926 年4月4日-),世界著名的华裔中国科学技 术史专家、人文学者,曾任李约瑟研究所所 长,李约瑟主持的SCC项目的重要研究成员 和作者。为中国大陆科学技史研究走向世界 做出了很多开拓性和基础性的贡献 《一个游走学者的回忆——科学、人文和李 约瑟》 李约瑟第二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第一卷 导论/入门方针(Introductory Orientations) 李约瑟著, 王铃协助;1954 第二卷 科学思想史(History of Scientific Thought) 李约瑟著, 王铃协助;1956 第三卷 数学、天学和地学 (Mathematics and the Sciences of the Heavens and Earth)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59 第四卷 物理学及相关技术(Physics and Physical Technology) 第五卷 化学及相关技术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第六卷 生物学及相关技术(Biology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y) 第七卷 社会背景(The Social Background) 李约瑟研究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之间,在 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的方面, 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同时,为什么,近 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 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 略时代的欧洲?
1949年建国前—— 关于中国有无科学的讨论
1915年,任鸿隽,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科学》 1922年,冯友兰,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 ——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国际 伦理学杂志》 1944年,德籍犹太历史学家魏特夫,中国为什么没 有产生自然科学? 1944年,竺可桢,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产生自然科 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化学(上):中国炼丹术的历史( 3学时 )
一、内容
1.从巫术,悟道到寻仙求药的发展过程。
2.丹鼎派炼丹术的出现与发展壮大。
3.陶弘景道教茅山宗的开创与发展。
4.中国炼丹术从唐朝的鼎盛时期走向宋朝的衰退。
5.明代金丹术的回光返照。
人
物理化学
(教研组)
郭景康(签名)
2000 年10 月 18 日
系
审核
意见
化学系
(系)
吕敬慈(签名)
2001 年 07 月 06 日
学院
审核
意见
张金仓
(签名)
上海大学理学院(公章)
年 月 日
4.古代的醋与酱、豆腐的源起与豆腐酿制品的酿造工艺。
5.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参考文献的介绍。
二、要求
1.了解有关古代酿造的起源的各种学说。
2.掌握各类曲药的种类、特色和制作工艺。
3.理解各种曲药在酿造工艺中发挥发酵作用的生物化学机理。
4.掌握古代酿造原汁酒、蒸馏酒、葡萄酒,蜜酒和滋补酒的方法及其来源。
5.了解酿造酒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
2.理解制造“还丹”与“金液”的化学本质;掌握中国炼丹术中的汞化学、铅化学和砷化学的反应机理以及它们的药用机理;掌握黄白术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中的铜砷合金、铜锌合金、汞齐药银、铅锡合金、彩色金、丹砂金的化学本质。
3.了解中国发明火药的时期和火药的发明与炼丹术的历史渊源;了解中国将火药用于军事目的的历史;掌握中国历代火药中化学成分的变迁和不同成分火药爆炸时的化学反应;了解明代火药概况;掌握中国明代的火药理论。
3.了解收集考古资料的方法。
(二)中国古代的陶瓷化学及其工艺( 6学时 )
一、内容
1.陶瓷的发明的及其历史意义:陶瓷的历史意义,陶瓷起源的探讨,陶瓷发源之考古证据。
2.古代陶器的起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及其内在的规律、形成的原因;原始瓷的出现及其在陶瓷发展史中的意义和作用。
3.中国传统玻璃的发明,古代各种玻璃的发明、发展过程及其中蕴涵的化学内容;建筑陶和低温铅釉陶的出现与发展及其重大的历史价值;紫砂陶的历史源源。
2.了解古今制糖工艺的联系与区别。
3.阅读有关的参考文献,对古代制糖工艺史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九)中国古代染工艺的形成、发展、兴盛的历史进程。
2.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参考文献的介绍。
二、要求
1.了解先秦练染工艺、色染技术的形成过程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染色工艺。
一、内容
1.介绍中国炼丹术中的一些理论思考;考辩炼丹术所用各类药物名和炼丹术中一些玄奥物质的诠释与辨析。
2.中国炼丹术中的“还丹”与“金液”的由来;中国炼丹术中的设备建造与方法;中国炼丹术中的医药化学、中国古代黄白术中的合金化学。
3.中国古代火药的发明与发展。
4.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参考文献的介绍。
二、要求
2.从冶金化学角度认识冶铁与冶铜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掌握块炼铁与生铁的冶炼工艺的特征;掌握钢与铁的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掌握各种炼钢工艺过程,了解冶铁、炼钢设备的发展过程。
3.掌握硫铜矿是如何冶炼的,什么是“胆水炼铜”,如何用胆水炼铜;了解锌黄铜、俞石金、倭铅、镍白铜、砷白铜的化学组成与矿物组成;了解它们的冶炼工艺;了解金银的冶炼和分离工艺。
5.理解社会发展对古陶瓷历史的深刻影响,掌握明清各个时期瓷器的特征,了解明清青花瓷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6.阅读有关的参考文献,对古陶瓷史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中国古代的冶金化学( 3学时 )
一、内容
1.冶铜的起源、发展、兴盛的发展史,冶铜工艺中的各种冶金化学过程,冶铜业鼎盛时期各种代表作品的介绍。
1.理解中国炼丹术中“假求外物以自坚固”的神丹观、阴阳五行说、“自然进化论”与“仿天地造化”、“易说”等理论的本质;掌握中国炼丹术中对汞及其化合物、铅及其化合物、砷的化合物、铜,铜合金及其化合物、铁的化合物、铝的化合物、钾,钠,钙的化合物、石英与硅酸盐、硫磺,金,银及其他所用各类药物的称谓;了解中国炼丹术中一些玄奥物质的化学成分。
6.理解古人如何利用化学知识酿制醋与酱、豆腐的源起与豆腐酿制品。
7.阅读有关的参考文献,对古代酿造化学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八)中国古代制糖工艺史( 3学时 )
一、内容
1.中国古代的饴糖、蔗糖、冰糖、甜菜糖的发展历史。
2.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参考文献的介绍。
二、要求
1.了解中国制糖工艺的发生、发展。
二、要求
1.了解古人为什么要炼丹?
2.炼丹术出现的历史条件。
3.掌握古代丹药的化学组成及各个朝代、各个时期、各个派别丹药化学成分的变化。
4.了解不同丹药的炼制工艺及其间包含的各种化学反应。
5.理解社会环境对炼丹术发展和兴衰的影响。
6.理解明朝金丹术的泛滥对汉文化的影响。
(五)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化学(下):中国炼丹术的思想,方法与化学成就( 3学时 )
4.阅读有关的参考文献,对炼丹术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中国古代盐,硝,矾的化学( 3学时 )
一、内容
1.中国古代对食盐的认识及开采技术。
2.中国古代的“消”及其化学工艺。
3.中国古代的矾化学。
4.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参考文献的介绍。
二、要求
1.掌握古代食盐的种类及其炼制方法。
2.掌握古代硝的化学成份,性态及其资源状况。
课
程
内
容
及
学
时
分
配
课
程
内
容
及
学
时
分
配
课
程
内
容
及
学
时
分
配
课
程
内
容
及
学
时
分
配
(一)引论( 3学时 )
一、内容
1.介绍中国古代化学史的总体轮廓。
2.介绍中国古代化学史的研究方法。
3.介绍中国古代化学史的有关资料及其检索方法。
二、要求
1.掌握中国自旧石器时代到清朝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划分。
2.理解文物考证、模拟实验、科技考古等研究方法的概念。
4.以“南青北白”为特色的唐代瓷艺和窑系林立\推陈出新的宋代瓷艺。
5.中国古瓷峰巅的明清瓷艺。
6.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参考文献的介绍。
二、要求
1.掌握古陶瓷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理解研究古陶瓷起源的思路和考古手段;认识探索人类社会发源与探索人类未来的发展一样,具有同样的意义和价值。
2.掌握古陶出现的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掌握各个历史时期制陶术的工艺进步和技术成就,掌握陶器向原始瓷器过渡的工艺条件、社会因素及过渡方式;了解古陶研究在化学史中的意义。
适用对象:本科
4.先修课程:《工程化学》、《无机化学》
5.首选教材:《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卷》卢嘉锡总主编、赵匡华、周嘉华著
科学出版社
二选教材:《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分册》李约瑟著 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中国科学技术史》薮内清编(日) 科学出版社
6.考核形式:读书报告
7.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课
程
3.掌握玻璃和古建筑陶和特色古陶发明的物理化学基础;理解它们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的原因;了解它们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4.了解唐、宋陶瓷大发展的社会渊源,掌握唐代青瓷和白瓷演进的物理化学基础,了解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的外貌特征、制作工艺过程及社会价值;了解宋代瓷业的发展全貌,掌握宋代“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的发展历史、技术进展、工艺特色和历史地位;掌握从化学组成区分各类名瓷的方法。
3.了解古代硝的鉴别及其提纯。
4.了解中国古代矾的种类及其鉴定方法,掌握中国古代各种矾的制取工艺和人工合成,理解矾在古代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5.阅读有关的参考文献,对古代盐硝矾化学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中国古代的酿造化学( 3学时 )
一、内容
1.古代酿造的起源。
2.曲药的发明与发展历史。
3.古代原汁酒、蒸馏酒、葡萄酒,蜜酒和滋补酒的酿造工艺。
《中国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
编号
01064097
课程
名称
(中文)中国科学技术史
(英文)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story
课
程
基
本
情
况
1.学分:3学时:30 (课内学时:30 实验学时: )
2.课程性质:全校公共基础选修课
3.适用专业: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等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丰厚的科学遗产,它已经表明中国人在研究自然并用于造福人类方面,很早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就已雄居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当然是值得我们自豪的巨大源泉,而近三百年来,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自然是值得我们深省的重大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理性地认识这部兴盛与衰落、成功与失败、精华与糟粕共存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引以为鉴,温故知新,既不陶醉于古代的辉煌,又不沉沦于近代的落伍,克服民族沙文主义和虚无主义,清醒地、满怀热情地弘扬我国优秀的科学技术传统,自觉地和主动地缩短同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的差距,攀登世界科学技术的高峰,这些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史教学的目的所在。
2.了解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染色工艺的大发展过程中染色品种的增加,色谱的扩展、印染技术的出现以及植物染料的加工及色染工艺的化学。
3.掌握中国古代的洗涤剂的化学成分。
4.阅读有关的参考文献,对古代练染工艺史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配套
实践
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