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合集下载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一、概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实现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期望,对于大学生的学业成就、职业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也能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十年来,我国学者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效果。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到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职业自我效能感,还包括社交自我效能感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自我效能感概念界定自我效能感,源自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期望。

在学术研究中,自我效能感被看作是个体动机、行为和成就的重要中介变量。

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在教育、职业、心理健康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学业成就、职业发展乃至整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我效能感主要体现在他们对自己学习能力、社交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和信心。

这些评价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选择和努力程度,也关系到他们面对挑战时的心理适应和应对策略。

深入研究和理解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内涵、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学者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这些研究不仅探讨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和结构,还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为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心理优势影响生活满意度: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作用

心理优势影响生活满意度: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作用

如何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应对方式特点, 并逐渐学习和发展积极的应对策略。例如,遇到问题时,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角 度分析,寻找解决方案;在遇到困难时,可以主动寻求帮助,与他人分享自己的 感受和困惑;在面对挫折时,可以通过调整心态,以更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此 外,定期进行冥想、运动、呼吸练习等身心调节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应对压 力的能力,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
在进一步分析中,发现社会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在社会排斥与生活满意度 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即社会排斥通过影响个体的社会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 进而影响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具体而言,面对社会排斥时,个体的社会自我效能 感和社会支持对其如何应对和适应这种困境有着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社会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积极应对社会排斥,主动寻找解决 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而获得足够社会支持的个体则能够减轻社会 排斥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持较高的生活满意度。
社会排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社会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的作用
引言
社会排斥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被社会群体或系统排 除或孤立,从而失去参与社会生活或获取社会资源和支持的机会。生活满意度是 指个体对自身生活状况的认知和评价,包括经济、情感、健康等方面。本研究旨 在探讨社会排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深入了解社会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在 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研究者对残疾人的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 康进行了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空间。 例如,大多数研究仅某一特定类型的残疾人,如视觉或听力障碍者,而很少涉及 多种残疾类型;此外,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多样化的研究视角。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任务或具备某种能力的信心程度。 对于残疾人来说,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提 高残疾人自我效能感的关键在于:

对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对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题目:对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北京大学案例分析摘要:本研究是以班杜拉自我效能感为理论依据,在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基础上研究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概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大学目前就读本科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以期了解目前北大本科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本研究采用的问卷包括前人编制的GSES量表、自我调节量表以及本研究自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对北京大学在读的370名本科生做了问卷调查。

数据结果显示在北大的本科生中,性别、年龄、文理专业和个人成长地对学业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影响,而年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父母的职业对学业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影响。

并对上述结果的成因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我调节北大学生第一章:序论一、研究背景:背景之一:目前高校中,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日常交往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包括会出现因挫折和失败而失望、沮丧、丧失信心的情况,但是学生自己往往又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于是会产生无可奈何,严重的甚至自暴自弃的现象,学生的整个精神会比较消极、涣散,行为中则表现出回避、退缩、放弃等倾向,而精神上也会出现一定的抑郁反应。

这种状况被一些学者称为“无力感”或者“动力不足”.根据资料显示,大学生的无力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投入度很低等;其次表现在生活上,与人交往不多,与同学关系冷漠等;再者表现在个体的情感上,处于一种负面的情绪笼罩中,例如不自信、抑郁、对事物没有兴趣等;对于未来也没有信心,觉得没有成功的希望等。

无力感在学习中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而其在生活和情感中的表现也会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都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认识、情感和行为之间是相互关联,而非互不相干的.我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首先,需要学习的知识是很多的,是否能很好地理解和领悟这些知识是一个问题,更严重的是,不时地会困惑自己是否能将这些知识运用自如,并能据此创造出新的东西或者解决实际中面临的新的问题。

健康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效能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

健康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效能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

健康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效能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摘要:自我效能和生活满意度是健康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

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效能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自我效能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通过对大量相关研究的综述和分析,本研究发现自我效能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并且自我效能对生活满意度具有积极影响。

此外,本研究还提出了一些未来研究的方向,以进一步深入探讨自我效能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自我效能、生活满意度、健康心理学1. 引言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估和信念,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生活满意度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的程度。

自我效能和生活满意度在健康心理学中被广泛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效能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自我效能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2. 自我效能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自我效能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自我效能高的个体往往更有能力应对各种生活挑战,从而增加生活满意度。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

自我效能高的人更有可能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更容易获得成功和满足感,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

3. 自我效能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自我效能对生活满意度具有积极影响。

自我效能高的个体更有可能采取积极的行动,追求个人目标,并且更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

他们更有信心克服困难,更有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

此外,自我效能还能够促进个体的自我肯定和自尊,增强对自身的认同感,进一步提升生活满意度。

4. 结论通过对自我效能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探讨,本研究发现自我效能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并且自我效能对生活满意度具有积极影响。

这一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和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自我效能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或调节变量,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以丰富对这一关系的理解。

总之,自我效能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自我效能高的个体更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完成具体任务或达成目标的信念和能力。

它在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个体的动机、决策和行为表现。

了解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是帮助个体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探讨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实证研究验证这些影响因素。

1. 成功经验成功经验是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个体通过过去的成功经验来增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研究发现,成功经验能够显著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通过反复的成功经验,个体能够建立起一个积极的自我认知,认为自己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

2. 观察他人观察他人的经验和行为也能够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当个体观察到他人能够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时,会认为自己也有能力达到同样的水平。

这种观察他人的经验和行为对于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具有积极的影响。

3. 规范反馈规范反馈是指他人对个体的行为结果所给出的评价和反馈。

正向的规范反馈能够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负向的规范反馈则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个体所接收到的支持性和鼓励性的规范反馈与其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

4. 身体反馈身体反馈是指个体通过自身身体状态的感知来判断自己的能力水平。

当个体感知到身体的积极信号,如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精力状态时,会倾向于认为自己具备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相反,当个体感知到身体的消极信号,如疲劳和虚弱时,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5. 情绪状态情绪状态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够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发现,个体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更容易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6. 环境支持环境支持是指他人和环境对个体的支持和鼓励程度。

良好的环境支持能够增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例如,组织提供的资源和培训活动、同事之间的支持和协作等都能够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以上所述是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一些重要因素。

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及对策分析

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及对策分析
三, 高一学 习任务相 对较轻 , 班级 Nhomakorabea内部学
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 , 结果如表 1所示 : 效能感 的影响( M±S D )
自 我 效能感
男 女 t 快 班
主观 幸福感指 个体根 据一定 的标准 表 1: 人 口学 变量 对高 中生幸福感和 自我 对 自身生活 质量 的整体, 眭评估。S Ⅵ B由三 个 维度构成 , 包括积极情 感 、 消极 情感和
F 0 . 5 2 3 3 . 2 7 8 *
生成绩 尚未稳 定和分化 ,压 力和 竞争感 相对较 轻。到 了高二 文理 分科后 , 要求对 知识 量的掌握 达到最 大 的限度 ,学 习任 务加 重 , 竞争激 烈。高三则处 在高考 的压 力下 , 且除 了体育 外 , 非考试 科 目全部取
能感与幸福感及两者关系进行调查,根据 和效 度。 调查结果 ,结合学校学生实际 ,分析其原 因,从 而为学校教学和心理辅导工作提供 具有针 对性、 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 词 : 自我效 能感
中 生

调查采 用小集体 施 测 ,即各 个班级 相 当, 他们 的幸福感更 多取决于每个个体 集体施 测 , 以指导语指 示被试 填答 问卷 , 本研 究 数 据 使 用 S P S S l 8 . 0在 微 机 上统 绩有一定的差距 , 快班学生 的学 习成 绩整
差异 , 男生高于女生。一般 自我效 能感和 主观 幸福感 之间存在 着显著正相关。 高自
我 效 能 水 平 学 生 的 主 观 幸 福 感 要 高 于低
慢 班

2 . 3 9 5 ±0 . 4 7 0 7 3 . 5 8 ±1 2 . 4 3 7
3. 4 5 5 * * 0. 9 7 8

护生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护生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为显 著 负相关 .与 总均 分及躯 体 化 、名 际 关系 敏感 因子 、 抑 郁、 敌对 、 怖及 精 神病 各 因子 分之 间均 呈显 著 的负相关 。 恐 2 - .3生活满 意度 与 S L 9 症 状 自评 量表 的相 关分 析 表 3 4 C 一0
表 明生 活满 意 度 与 S L 9 C 一 0症 状 自评 量表 的总均 分 、强 迫 、
【 键 词 】一 般 自我 效 能 感 ; 活 满 意 度 ; 理 健 康 ; 生 关 生 心 护
【 中图分 类号】 4 1 R 7
【 献标 识码】C 文
【 编号】 17 — 7 1 2 1 )4 c一 9 — 2 文章 6 4 4 2 (0 0 0 ( )0 2 0
23在校 护 生心理健 康 状 况 - 在 校护生存 在 心理 问题 者 ( 量表 总分 > 0 2 0或 因子分 ≥3 的有 1 5名 ,占 1 .%。在 校 护生 显 著的 心理 问题 依 次是 强 1 7
意义 , 男性 低 于我 国男 大 学生 一 般 自我效 能 常 模 I 分 , 2 J 得 为
2 9分 (= 2 0P< . )女 性 与 常模 女大 学 生 得 分 差 值 . 6 t 一. , 0 5 , 2 0
护理研究
20 4第7第2 0年 月 1 1 1 卷 期
护生 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 理健康水平 的 相关性研究 心 、
李 春 艳
( 湖南 省湘 南学 院护 理学 系 , 湖南 郴州
430 ) 2 00
[ 要】 摘 目的 : 讨 护生 的一般 自我 效能 感与 生活 满意度 、 探 心理 健康 水平 之 间的关 系 。方 法 : 一般 效能 感量 表 、 学 用 大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研究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研究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研究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群体,其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一直备受关注。

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身能力的评估,而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良好状态。

本文将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第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与影响因素1.1 自我效能感的定义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于在特定任务领域中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念程度。

它是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对社会学习理论的扩展而提出的。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密切相关,高自我效能感意味着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项任务,而低自我效能感则相反。

1.2 影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因素(1)家庭教育背景: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往往受到家庭教育背景的影响。

来自教育背景良好的家庭,通常会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和教育条件,培养大学生更强的自我效能感。

(2)社会支持:大学生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获得来自家人、朋友以及社会的支持,能够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3)自我成就经验:成功的经历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历则会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因此,提供给大学生成功的机会和经验,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能够促进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第二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与评估方法2.1 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处于良好状态的一种状态。

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意味着个体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并体验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2.2 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1)主观评估: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大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常用的问卷如心理健康量表、抑郁症状自评量表等。

(2)客观评估:通过心理学专业人员进行临床观察和评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常用的评估方式如面谈、心理测试等。

第三部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1 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正向关联研究表明,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往往拥有较好的心理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摘要]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发
现在性别和年级变量上,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客观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差异,城乡和独生子女变量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无显著影响,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且能良好预测大学生生活满意度。

[关键词]生活满意度一般自我效能感
生活满意度是个人依照自身设定的标准对自己大部分时间或持续一定时期生活质量的总体认知性评估,是反映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

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预定目标的信念,是个体对自我能力的主观感受。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其行为选择、行动进程、努力程度,也会影响个体在困境中的忍耐力和在失败中的复原能力。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其对自我能力的认知评价,是自我控制能力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个体适应环境过程中会产生重要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学业成就和职业选择。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广西中医药大学4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回收问卷380份,有效问卷357份,有效率为94%,平均年龄为19.85±1.28岁。

2.研究工具。

(1)王宇中等编制的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

该量表共6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7级评分,1、3、5题反向计分,2、4、6题正向计分。

前五个项目分别是学习成绩、自我形象、朋友关系、身体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每一项目的得分可作为该方面生活满意度的分数,这5项的平均得分作为客观满意度分数,第六个项目的得分为主观满意度分数,客观满意度和主观满意度之和为个人生活满意度总分。

最能反映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指标的是客观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73。

(2)王才康等人翻译修订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该量表共10个项目,采用四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对自我能力越有信心。

该量表具有良好信度,同质性信度为0.87,一个星期之后的重测信度为0.83。

该量表的10个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60与0.87之间,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自编人口统计学变量调查表。

根据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自编人口统计学状况调查表。

二、结果分析
1.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状况分析。

把性别作为分组变量,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分数和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学生在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和客观满意度分数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在其他维度上无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如表1所示。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生活满意度分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级学生除学习成绩、朋友关系和总体满意度无年级差异,其他各维度上都有显著年级差异。

进一步事后检验发现,大三的主观满意度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大四;但在自我形象、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客观满意度方面,大三都显著较低。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大一、大四显著高于大三,如表2所示。

把学生的家庭所在地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类别,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生活满意度和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除朋友关系、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城乡有显著差异外,生活满意度的其他维度都无差异,一般自我效能感也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如表3所示。

把是否独生子女作为分组变量,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和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分析,发现除自我形象和经济状况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外,生活满意度的其他维度无显著差异,一般自我效能感也无显著差异,如104页表4所示。

2.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相关分析。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各维度都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达到显著差异性。

如104页表5所示。

3.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回归分析。

客观生活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最能反映生活满意度,故把一般自我效能分数作为自变量,把客观生活满意度、总体生活满意度作为因变量,分别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如表6所示,两个回归方程都达到显著差异性,说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能预测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对客观生活的满意度预测力较高,总体生活满意度的预测力较小。

三、讨论
1.性别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男生在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和客观满意度方面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于男生比女生强壮,心胸开阔,对生活更加满意。

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也显著地高于女生,这可能受男性强、女性弱的文化传统影响,长期的性别角色期待影响男女生的自我认知,男生更积极、有力量,对自己更有信心。

2.年级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大三学生在自我形象、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客观满意度上的得分都最低,可能是因为大三学生面临着工作还是考研的抉择,要承受巨大压力,生活满意度受影响。

大三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最低,这可能是巨大的压力导致他们对自我能力评价低。

但大三学生在主观满意度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和大四,原因可能是大一、大二学生的学习较轻松,大三学生准备考研或就业,生活充实,对主观生活满意度更高。

3.家庭所在地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朋友关系和身体状况方面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学生一般不是独生子女,在与兄弟姐妹的相处中学会包容与分享,因此与朋友相处更融洽。

农村学生一般从事的体力劳动比城市学生多,所以前者对身体健康状况的满意度要显著高于后者。

农村经济落后于城市,所以农村学生对经济状况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城市学生。

但在生活满意度的其他维度和一般自我效能感方面没有明显的城乡差别,说明家庭所在地总体上并不影响生活满意度和自我评价。

4.是否是独生子女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独生子女只有在自我形象和经济状况方面的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经济较宽裕,在自我形象方面的时尚需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生活满意度的其他维度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均不存在差异,说明独生子女家庭环境并不必然给孩子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5.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各维度都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与个体所体验到的生活满意度有密切关系。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预测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方程显著,说明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其生活满意度,一般自我效能感高所体验到的生活满意度也会相对较高。

[参考文献]
[1]付梅.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5&CurRec=1&recid=&filename=2005101987.nh&dbname=CMFD9908& dbcode=CMFD&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TTGJhYkdRNFQwbjd udW9zWTRncWVnekxzT0hsVzA4dEdkVFUvb2xpbnowNXhLandtZlB1eg==&v=M
jM4NDR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NmZZT2R1RnlubVViL0JWMTI 3RzdLNEg5akVxSkViUElSOGVYMUw=,2005-04-01.
[2]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1).
[3]王宇中,时松和.“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CSLSS)”的编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2).
[4]曾荣侠.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3&CurRec=1&recid=&filename=2004072267.nh&dbname=CMFD9908&d bcode=CMFD&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TTGJhYkdRNFQwbjdu dW9zWTRncWVnekxzT0hsVzA4dEdkVFUvb2xpbnowNXhLandtZlB1eg==&v=M DY0MTF1RnlubFZiek9WMTI3R3JPL0hOUEtxSkViUElSOGVYMUx1eFlTN0RoM VQzcVRyV00xRnJDVVJMNmZZT2Q=,2004-05-01.
[5]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
[6]Shin D C,Johnson D M.Avowed happiness as an overall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7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