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部肌内注射部位的选择
肌内注射常用注射部位

2岁以下婴幼儿
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
注 意
可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或股 外侧肌进行注射
肌内注射常用注射部位
高丹凤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肌内注射术(2)
肌内注射
注射部位:
选取肌肉丰厚且远 离大血管、神经处 常用的部位:
1.臀大肌(最常用) 2.臀中肌、臀小肌 3.股外侧肌
4.上臂三角肌等
Diagram
臀大肌 定位方法
1.十字法
2.连线法
臀大肌定位方法
1.十字法:
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向 右侧划一水平线,然 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 垂线,将一侧臀部分 为四个象限,其外上 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 部位。
臀大肌定位方法
2.连线法
髂前上棘
注射部位
从髂前上棘至尾骨作一连 线,其外上1/3处为注射部 位。
臀裂
二、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构角法 定位法
2.三横指法
二、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构角法
以示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 于髂前上棘与髂嵴下缘处, 在髂嵴、示指、中指之间 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此 区域即为注射部位。
二、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2.三横指法
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 (以患者的手指宽度为标 准)
三、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方法
注射区域: •大腿中断外侧
•膝关节上10cm
•髋关节下10
注射区域:
•取上臂外侧,肩峰下 2~3横指处
•此处肌肉较薄,只可作 小剂量注射
肌内注射法评价指标

肌内注射法评价指标引言肌内注射是一种常见的药物给药途径,它通过将药物注射到肌肉组织中,使药物迅速进入循环系统,产生治疗效果。
为了评估肌内注射的效果和安全性,我们需要一套评价指标来指导临床实践。
本文将讨论肌内注射法的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1. 注射部位选择:肌内注射的部位应选择适当的肌肉,常见的部位有臀部、大腿外侧等。
选择适当的部位可以确保药物被有效吸收,并降低注射时的疼痛感。
2. 注射角度和深度:肌内注射应掌握合适的角度和深度,以确保药物能够均匀分布在肌肉组织中。
注射角度一般为90度,深度根据注射部位和患者的体型而定。
3. 注射速度:肌内注射的速度应适中,过快的注射速度可能导致药物泄漏或组织损伤,过慢的速度则会延长注射时间和患者的不适感。
4. 注射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肌内注射前,需要进行必要的消毒和穿刺点的标记,以确保注射过程的无菌和准确性。
5. 药物液体的注射量:注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需求和医嘱准确计量,并进行合理注射。
药物过量或低剂量可能会影响疗效和安全性。
6. 不良反应监测:在肌内注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包括疼痛、红肿、局部感染等。
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7. 治疗效果评估:肌内注射后,需要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监测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肌内注射是一种常见的药物给药途径,在临床实践中应准确评估其效果和安全性。
本文介绍了肌内注射法评价的指标,包括注射部位选择、注射角度和深度、注射速度、注射前的准备工作、药物液体的注射量、不良反应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等。
通过遵循这些评价指标,可以提高肌内注射的治疗效果,并减少潜在的风险和不良反应。
臀大肌注射定位的方式与注射事项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臀大肌注射定位的方式与注射事项有哪些
导语:臀部是可以注射的部位,注射时要根据疾病的类型划分,注射前要先做皮试,确定后才以注射,不然盲目的注射会出现危害,目前臀大肌注射定位要
臀部是可以注射的部位,注射时要根据疾病的类型划分,注射前要先做皮试,确定后才以注射,不然盲目的注射会出现危害,目前臀大肌注射定位要讲究方式,注射的定位是不同的,而注射时还要注意很多事项,可防止注射过期中出现意外,这主要是针对注射的医生,持有相关证件的才能对患者注射,那么臀大肌注射定位的方式与注射事项有哪些呢?
肌肉注射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病的目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
肌肉注射是临床上常用的注射技术。
凡不宜口服的药物或患者不能口服时,可采用肌肉注射法给药。
肌肉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药液注射后能迅速吸收入血而发生疗效。
常用的肌肉注射部位有臀大肌、臀中肌、三角肌及股外侧肌等。
1、部位选择
臀大肌注射区的定位方法有两种:(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外划一水平横线,再通过格崎最高点向下作一垂线,两线十字交叉,将臀区分为四区。
臀部外上1/4区为臀肌注射最佳部位。
(2)连线法:将髂前上棘至骶尾连结处作一连线,将此线分为三等分,其外上1/3为注射区。
2、体姿参考
患者多取侧卧位,下方的腿微弯曲,上方的腿自然伸直;或取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
亦可取坐位。
3、穿经结构
生活常识分享。
肌内注射常用注射部位

❖二2.、三横臀指中法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 (以患者的手指宽度为标 准)
❖三注射、区股域外: 侧肌注射定位方法
•大腿中断外侧 •膝关节上10cm •髋关节下10cm
•宽约7.5cm
❖四、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
注射区域: •取上臂外侧,肩峰下 2~3横指处 •此处肌肉较薄,只可作 小剂量注射
❖臀2.连大线肌法定位方法 髂前上棘
注射部位
从髂前上棘至尾骨作一连
线,其外上1/3处为注射部
位。
Hale Waihona Puke 臀裂二、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构角法 定位法 2.三横指法
❖二1.、构角臀法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以示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 于髂前上棘与髂嵴下缘处, 在髂嵴、示指、中指之间 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此 区域即为注射部位。
肌内注射 肌内注射术(2)
❖ 注射部位: 选取肌肉丰厚且远 离大血管、神经处
❖ 常用的部位:
1.臀大肌(最常用)
2.臀中肌、臀小肌
3.股外侧肌
4.上臂三角肌等
臀Dia大gr肌am 定位方法
1.十字法
2.连线法
❖臀大肌定位方法
1.十字法:
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向 右侧划一水平线,然 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 垂线,将一侧臀部分 为四个象限,其外上 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 部位。
注
2岁以下婴幼儿
意
➢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
➢可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或股 外侧肌进行注射
臀大肌注射定位法怎么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臀大肌注射定位法怎么找
导语:我儿子前几天发烧一直不退,就去医院检查,臀大肌注射定位法怎么找啊,医生让我们先打一针退热的肌肉针,等一会在打点滴,我们到处置室打针
我儿子前几天发烧一直不退,就去医院检查,臀大肌注射定位法怎么找啊,医生让我们先打一针退热的肌肉针,等一会在打点滴,我们到处置室打针时,就看见有好多实习的小护士,正在围着一个上了些年岁的护士在学习打肌肉针,在找臀大肌注射定位法,我当时着急孩子也没有细听,回到家里回想起有些好奇就上网查找臀大肌注射定位法的内容,现在就和大家说说。
肌肉注射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病的目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
臀大肌肌肉注射定位法包括连线法和十字法。
①连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即为注射部位。
②十字法:先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侧划一水平线,再从骼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一侧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即为注射部位。
肌肉注射是临床上常用的注射技术。
凡不宜口服的药物或患者不能口服时,可采用肌肉注射法给药。
肌肉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药液注射后能迅速吸收入血而发生疗效。
常用的肌肉注射部位有臀大肌、臀中肌、三角肌及股外侧肌等。
臀大肌注射区的定位方法有两种:(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外划一水平横线,再通过格崎最高点向下作一垂线,两线十字交叉,将臀区分为四区。
臀部外上1/4区为臀肌注射最佳部位。
(2)连线法:将髂前上棘至骶尾连结处作一连线,将此线分为三等分,其外上1/3为注射。
臀部肌内注射部位的选择

【关键词】臀部肌内注射部位;调查;安全性臀部肌内注射是重要的给药途径,近年来有关臀部肌内注射引起坐骨神经损伤的病例时有发生。
日本于70年代开始在臀部肌内注射时采用臀中肌注射,其目的就是避免因注射造成的坐骨神经和其他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生。
我国目前临床上臀部肌内注射仍以臀大肌最为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和上臂三角肌。
[1]笔者曾在日本宫崎县立看护大学及宫崎县立医院研修,对臀大肌肌内注射安全性进行了思考,现借鉴日本的经验,对我国臀部肌内注射的安全性和部位选择进行分析和探讨。
1 日本医学界关于臀部肌内注射部位的探讨与变迁根据对日本文献资料的检索,20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医学界臀部注射部位为臀大肌,称为三角部位。
[2]在医院工作中,由于臀部肌内注射致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医疗法律诉讼事件日渐增多,引起了日本医学界及法医界等各方的广泛关注。
为了进一步寻求安全的注射法,日本医学界举办了注射部位学术研讨会,解剖学、法医学的有关学者分别承担各自领域的课题。
通过分析和研究,日本医学界普遍认为采用臀中肌注射是较为安全的,可以避免坐骨神经的损伤。
因此,日本东北大学医学教授将1954年的Von Hochstetter提倡的臀中肌注射法介绍到了日本国内,同时日本医学界还推荐了1949年牛津大学解剖学教授Clark发明的臀中肌注射法。
由于有了安全的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因注射造成的神经损伤明显减少。
此后日本医学界认为这两种臀中肌注射法是较安全的注射方法,并沿用至今。
2 我国医学界各相关领域的探讨研究与实践目前,我国医学界也普遍认为采用臀中肌注射是较为安全的,可以减少坐骨神经的损伤,所以臀中肌肌内注射的使用日趋广泛[3]。
笔者因此对本地区目前临床肌内注射部位的选用情况及安全性的认知情况等作一调查,旨在引起医疗同行们对于臀部肌内注射有可能引起坐骨神经损伤的高度重视,提高对臀中肌肌内注射安全性的认知,从而能熟练正确选用,以免或减少医疗中造成的医源性的损伤。
肌内注射法评估指标

肌内注射法评估指标
简介
肌内注射法是一种常用的给药方式,通过将药物注射至肌肉中,快速达到治疗效果。
为了确保肌内注射的安全和有效性,需要评估
一些指标。
评估指标
以下是肌内注射法评估时应考虑的指标:
1.注射部位
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是肌内注射的关键。
常用的注射部位包括
臀部外上象限、大腿前外侧、上臂三角区等。
应根据患者的特定情
况和药物性质进行选择。
2.注射角度和深度
注射角度和深度的准确把握对于药物的吸收和效果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注射角度应为90度,深度适中,以确保药物注射到肌
肉层。
3.注射速率
快速注射可能引起疼痛或给药不均,而过慢的注射则可能影响
药物吸收。
因此,在注射时需要控制注射速率,确保药物均匀分布。
4.注射容量
不同药物对注射容量有一定要求。
在进行肌内注射前应明确药
物的注射容量,避免超过药物的耐受范围。
5.注射后处理
注射后应给予相应的处理和观察,包括观察局部反应、记录患
者反应等。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行动。
结论
肌内注射法评估指标是确保肌内注射的安全和有效的重要步骤。
遵循适当的注射部位和技术,控制注射速率和容量,并进行必要的
观察和处理,可以提高肌内注射的治疗效果。
肌内注射法评分规范

肌内注射法评分规范
概述
肌内注射法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给药方法,适用于需要快速吸收
药物的情况。
为了规范肌内注射法的评分标准,以下是一套简要的
评分规范。
评分指标
1. 注射部位选择:
- 首选部位:上臂三角肌、臀部髂腰肌、大腿外侧肌肉。
- 次选部位:肱三头肌、臀部枕骨上肌。
- 避免注射到神经血管束区域。
2. 注射角度:
- 注射角度应与肌肉纤维方向垂直。
- 对肌肉较薄的部位,可选择45度角注射。
3. 注射深度:
- 成人注射深度约为2-3cm,儿童则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
4. 注射前准备:
- 患者和医生都要洗手并佩戴洁净一次性手套。
- 准备好所需的药物和注射器。
5. 注射操作:
- 慢慢进针,有感觉到肌肉阻力时即可停止。
- 缓慢注射药物,注意药物不要漏出注射部位。
6. 注射后处理:
- 注射完成后,用棉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以减少出血和渗漏。
注意事项
- 在注射过程中,注意避免刺激到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
- 严禁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以防交叉感染。
- 注射部位应轮换使用,避免频繁注射造成部位损伤。
根据以上的评分规范,可以有效提高肌内注射法的安全性和准
确性。
在进行肌内注射时,请医生和护士严格按照上述规范操作,
以确保良好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臀部肌内注射部位;调查;安全性
臀部肌内注射是重要的给药途径,近年来有关臀部肌内注射引起坐骨神经损伤的病例时有发生。
日本于70年代开始在臀部肌内注射时采用臀中肌注射,其目的就是避免因注射造成的坐骨神经和其他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生。
我国目前临床上臀部肌内注射仍以臀大肌最为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和上臂三角肌。
[1]笔者曾在日本宫崎县立看护大学及宫崎县立医院研修,对臀大肌肌内注射安全性进行了思考,现借鉴日本的经验,对我国臀部肌内注射的安全性和部位选择进行分析和探讨。
1 日本医学界关于臀部肌内注射部位的探讨与变迁
根据对日本文献资料的检索,20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医学界臀部注射部位为臀大肌,称为三角部位。
[2]在医院工作中,由于臀部肌内注射致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医疗法律诉讼事件日渐增多,引起了日本医学界及法医界等各方的广泛关注。
为了进一步寻求安全的注射法,日本医学界举办了注射部位学术研讨会,解剖学、法医学的有关学者分别承担各自领域的课题。
通过分析和研究,日本医学界普遍认为采用臀中肌注射是较为安全的,可以避免坐骨神经的损伤。
因此,日本东北大学医学教授将1954年的Von Hochstetter提倡的臀中肌注射法介绍到了日本国内,同时日本医学界还推荐了1949年牛津大学解剖学教授Clark发明的臀中肌注射法。
由于有了安全的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因注射造成的神经损伤明显减少。
此后日本医学界认为这两种臀中肌注射法是较安全的注射方法,并沿用至今。
2 我国医学界各相关领域的探讨研究与实践
目前,我国医学界也普遍认为采用臀中肌注射是较为安全的,可以减少坐骨神经的损伤,所以臀中肌肌内注射的使用日趋广泛[3]。
笔者因此对本地区目前临床肌内注射部位的选用情况及安全性的认知情况等作一调查,旨在引起医疗同行们对于臀部肌内注射有可能引起坐骨神经损伤的高度重视,提高对臀中肌肌内注射安全性的认知,从而能熟练正确选用,以免或减少医疗中造成的医源性的损伤。
2.1 调查对象:分别来自三所区、县级医院的护士共100名,分别从事内、外、儿、妇科的护理工作,年龄最大45岁,最小25岁,平均(35±10.0)岁,平均护龄(15±12.0)年,学历层次及比例:大专学历26名,中专学历74名。
2.2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问卷为自行设计,进行调查,收集资料,护士填写后立即收回,回收率为100%。
2 .
3 调查结果:被调查的3所医院的100名护士,其中98%除在必要情况下使用上臂三角肌注射外,一般情况下均采用臀大肌注射,曾采用臀中肌肌内注射的仅占2%。
对臀大肌肌内注射的安全性的认识情况是:90%的护士认
为臀大肌肌内注射只要定位准确无误,不会造成坐骨神经的损害;能准确描述臀中肌注射定位方法的占10%。
2.4 调查结果的分析:综上所述,关于臀大肌肌内注射有可能造成不安全性并没有引起广泛而高度的注意与重视,而对于臀中肌肌内注射的安全性还知之甚少。
因此,目前大部分护士首选和常用的仍然是臀大肌肌内注射。
2.5 思考与建议:臀大肌肌内注射时,有可能在定位准确无误情况下因药物的浸润与扩散而致坐骨神经损伤,而这又是护士难以把握和控制的。
因此,笔者建议,上述情况必须引起医疗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应借鉴目前日本教科书和临床采用臀中肌注射法。
我们的护理教科书应多增加臀中肌注射的相关内容,详细介绍臀中肌注射的定位方法及注射技术。
特别是护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把采用2种注射部位注射时所产生的安全性问题给学生做详细的比较说明,强调臀中肌注射的安全性;并将臀中肌肌内注射的部位方法、操作技术作为重点考核内容。
医院可通过讲座的形式,让所有在职工作人员必须掌握臀中肌注射方法,并逐渐使用。
特别是儿科2岁以下婴幼儿,因未能独立行走,臀大肌不发达,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以确保肌内注射的安全性,减少和避免医源性损伤。
3 臀中肌注射定位方法
目前日本护理教学及临床上都采用臀中肌注射,其定位方法有3种。
为方便读者理解,笔者采用我国臀部肌内注射的定位法名称作为翻译名称,但定位方法与我国有所不同。
3.1 十字法[3]:以一侧臀部髂嵴的最高点向下作1条垂直线,以尾骨尖向外侧作1条水平线,垂直线和水平线将一侧臀部分为4个象限,在外上象限从十字的交点以45°角与髂嵴作1条连线,此连线的外上1/3为注射区域。
3.2 三角法:将掌心放于股骨大转子,以食指尖置于髂前上棘,尽可能伸张中指,沿髂嵴形成“V”字,这样髂嵴、食指、中指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三角形的中心,或中指近侧关节。
此法与我国“食指中指定位法”相似,但是日本的此法定位是先将掌心放在股骨大转子上后再将示指尖置于髂前上棘,中指沿髂嵴形成“V” 字进行定位的,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定位准确性更好一些。
3.3 联线法[3]:取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的联线的外侧1/3处为注射部位。
4 讨论
臀大肌位于臀部皮下,其肌束大而肥厚,是臀部最丰厚的肌肉,其血管分布也较少,故理论上在臀部肌内注射时作为首选部位。
但其深部下方有人体最粗大的坐骨神经通过,坐骨神经的臀大肌段无重要分支,位于疏松结缔组织中,此段距皮肤最近,行程最长,易发生坐骨神经注射伤。
又因腓总神经位于坐骨神经的后外侧,腓总神经周围结缔组织少且走行较长,故腓总神经受损的机会也较
为多见。
[4]臀中肌起自臀前线与臀后线之间,止于大转子外侧,此处血管神经较少,且脂肪也较薄,臀中肌下方虽有臀上神经分支到臀小肌,但较坐骨神经细小很多,故因注射损伤的机会较坐骨神经小。
笔者认为从解剖学角度分析,采用臀中肌注射引起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能性较臀大肌注射小,故可认为臀部肌内注射时选用臀中肌注射较臀大肌注射安全性高。
另外,注射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还可因注射针头机械性损伤神经干,也可通过药物沿臀大肌下间隙蔓延扩散刺激血管神经,造成神经的痉挛、水肿而间接损伤神经。
[5]从上述周围神经注射伤的损伤机制分析,臀大肌注射时,有可能因护士不熟悉此部位神经解剖特点造成定位不准确而致周围神经机械性损害。
而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在42例因臀部肌内注射造成的坐骨神经注射伤中,仅有1例为定位不准确,余41例臀部注射定位无误,说明药物注射所致坐骨神经操作不仅是机械伤,更主要的是药物的化学作用所致,臀部肌内注射时有可能在定位准确情况下仍因药物浸润和扩散而导致坐骨神经损伤。
这些因素护士难以把握与控制,而笔者认为这正是采用臀大肌注射最为不安全和令人担忧的因素,采用臀中肌注射则可减少注射所致的医源性损伤。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对臀部肌内注射部位的选择和安全性重新进行分析和认识,并期待护理临床实践、护理科研、护理教育部门和医学相关领域等有关方面对臀部肌内注射的部位和安全性进一步进行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佘剑珍.基础护理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12~213. [2]伊藤尚子.注射部位[J].看护MOOKNO.1991(38):23~29.
[3]氏家兴子,阿曾洋子.基础看护技术[M].第4版.东京:医学书院,1994:88~89.
[4]阎乔生,黄耀添.臀部坐骨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1998,20(3):18.
[5]晏明,周亦武.6例殿部骨肉注射所致坐骨神经损伤[J].中国法医学杂志,199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