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本章学习要点社会学视角形式社会学
第四章: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2021/3/13
精品课件
社会学的问题领域
齐美尔将社会学的问题领域,划分为抽象层次不 同的三个领域。(p75)
第一:“一般社会学”,经由社会而形成的全部 人类历史生活。
第二级:“形式社会学”,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纯 粹形式,即研究人们交往的基本过程和形式,以及 社会组织类型。
第三:是“哲学社会学”研究社会认识和形而上 学问题,即揭示社会学研究的条件、前提和基本概 念,对个别研究进行形而上学的综合。
2021/3/13
精品课件
二、形式社会学
在齐美尔看来,社会的本质存在于人与人之间 的交往(互动)过程之中,因此,齐美尔注重的不 是宏观的社会结构分析,而是微观的社会互动研究。
就社会生活的具体内容而言,确实充满了偶然 性和不可重复性,但是,当把内容相异的大量社会 事件或社会现象联系起来抽象概括时,人们会发现 不同内容的社会事件往往有着共同的结构关系和表 现形式。
2021/3/13
精品课件
PART 2
形式社会学
2021/3/13
精品课件
社会学的对象和结构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自孔德提出社会学概念以来,孔德、斯宾塞
在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上都视社会学为一门关于社 会的一般科学,是各门社会科学之王,在内容上 无所不包。
在齐美尔看来,这种社会学界的主流观点, 并不利于社会学地位的确立。在他看来,社会学 是一种新的方法,一种研究的辅助手段,借以采 用一条新的途径去掌握所有哪些领域的各种现象。
2021/3/13
精品课件
齐美尔对“社会”的理 解 (一)对唯名论与唯实论的综合 社会唯实论认为只有社会结构才是真实存在 的; 而社会唯名论认为客观存在的是个体及其行 为,社会只不过是个人及其行为的集合。 齐美尔在批判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的基 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社会观。
第五讲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第五章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齐美尔(1858-1918年)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论社会分化》(1890年)、《货币哲学》(1900年)、《历史哲学问题》(1905年和1907年)、《社会学》(1908年)这些著作主要研究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问题、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相对论、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科学中的研究对象的确定以及论证方法问题等等。
齐美尔首先提出了“社会化的形式”这一独特的概念,因此他被认为是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认为社会学应将社会化的形式或人类关系的形式作为研究对象,并称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形式的科学。
1.《论社会分化》:社会分化对社会的影响。
一个社会越粗鲁、越不文明、越不分化,它的内部结合就越紧密,它在外部交往中就以越封闭的形式出现。
相反,一个社会越发达,它的内部关系越分化,那么,它的成员的个性也就越鲜明。
分化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准,分化促进了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作用和交织的程度。
一个社会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程度与分化的程度是同步发展的,影响分化和相互作用的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分工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发展。
《论社会分化》不仅使齐美尔在社会学中获得了经典作家的位置,也显现了他的社会学研究特征。
即:试图关注现代社会特有的诸多矛盾和悸论中的两个对立面,以求全面地把握各种社会现象。
就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齐美尔并没有试图在社会的冲击面前保护和拯救独特的个人的东西,而是借助社会分化对个人的独特性给出一种社会学的理解。
他的这种理解为现代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以及个人同一性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化和社会化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两种现象指向某种无所不包的社会的全过程。
要理解现代社会中的个人自由和个人独特性,就必须将个人化的历史过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结合起来考察。
2.形式社会学社会学的任务在于对人们共同生活的形式的描写和规则的发现。
这里的规则指的是个人在其所属群体中的行为规则以及群体间的互动规则;而人们共同生活的形式也就是他们通过行动相互作用的形式,这些形式包括劳动分工、统治、冲突和斗争、社交和友谊等等。
第四章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委托婚介机构高调海选妻子,举办各类相亲会,
众多妙龄美女趋之若鹜。仅仅在2010年,北京、
上海、深圳、广州、南京、武汉和成都等大都市,
都进行过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模的富豪相亲会,应征女士人数常
在三、五千人。
实际上,富豪相亲会并非男女双方相见认识, 而是富豪以巨资委托婚介机构进行海选,然后在 胜出的女孩当中选择未来妻子。
庆、长沙等地选拔上来的美女一起,参加最后的
考验,胜出者参加10月份的富豪派对,才能见到
富豪的真面目。
• 齐美尔将一些数学概念,如数量、距离、 位置、对称性等引入到其形式社会学中, 分析社会交往的形式。
• 1、群体规模与社会互动
• 齐美尔试图研究群体的规模大小对于群体 互动形式的影响。
• (1)两人群体。互动是直接的,群体生存取决于 双方的直接合作,所以不存在超出个人的结构。 每个人可以高度地保持自己的个性。
•
江苏卫视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因出现
“宝马女”马诺、“富二代”刘云超而备受各界
关注。一位爱好骑自行车且无业的男嘉宾问马诺:
“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吗?”马诺毫不
犹豫地回答:“我更喜欢在宝马里哭。” 马诺直
白地问一位男生:“你家有钱吗?”男生则直接
宣布“我家是开厂的,在上海有三套房子。”
•
有中国媒体披露,近来中国富豪花费巨资,
些在具体内容上完全不同、而在形式上相 近的社会现象能够相互比较。
• 齐美尔被认为是用形式主义方法解释社会, 并由此确立“形式社会学”的第一人。
• 二、社会交往的形式
• 齐美尔列出了他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些社会 交往形式,如:统治、服从、竞争、合作 党派、分工、亲密、疏远、权力变换、上 层制度和下层制度、群体的外部界限和内 部结合等等。
第5章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与人的主 观自由要求相对立。人们生活在一个需求和愿 望都受到客观文化控制的社会中,文化的发展
和人的异化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
货币是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主要结果,集中
反映了文化的客观性。
因为货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考虑感情,任何
人原则上都可以使用货币。
货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理性主义的趋势,个
•
柏林,富裕的犹太人家庭,自幼丧父, 继承丰厚遗产,但缺少母爱和家庭亲情。
•
古典中学毕业后,在柏林大学
攻读历史和哲学,师从著名学者,广泛涉猎 哲学、历史和心理学等学科,对他以后的学 术生活有很大影响。 23岁时获哲学博士。
由于西班牙裔犹太人的身份,尽 管他才华横溢、成绩斐然,但在学术生涯中 只获得了一种边缘性的位臵。曾在柏林大学 任哲学编外讲师,后来在好友帮助下,取得 编外教授称号。1914年就任于位于德法交 界的斯特拉斯堡大学任哲学教授。1918年9 月,郁郁不得志的齐美尔永别人世。
对外冲突能够促进内部融合,使内部矛盾得
以解决;
社会系统中的各群体间冲突可促进各群体间
保持独立性和一定界限,有利于整个系统各
要素的平衡,使社会产生一定的分化和整合;
有助于形成共同规范。
冲突有助于不同观点和情绪的宣泄,有利于
其解决或缓解敌对情况;反之,压抑冲突可
能会激化冲突,造成社会的分裂和解体。
这样会避免冲突积累,有利于关系维持。
在缺乏信任和安全感的关系中,会回避冲
突,防止冲突表面化。
不存在冲突的群体即使存在,也是没有生
命力的,不可能有变革和发展。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圣才出品】第六章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学术背景1.家庭和教育背景乔治·齐美尔(George Simmel,1858—918)出⽣于德国⼀个犹太富商家庭。
中学毕业后,齐美尔到柏林⼤学学习历史和哲学。
1881年,齐美尔撰写了博⼠论⽂《根据康德的⾃然单⼦论谈物质的性质》,并获得了博⼠学位。
2.学术⽣涯齐美尔长期在柏林⼤学任教,但⼀直被排斥在正式学术圈之外。
但⼈们都承认,他和滕尼斯⼀起创⽴了德国社会学,并且是他开始了西⽅社会学由宏观层⾯向微观层⾯的转化。
齐美尔开设的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多种领域,不仅⼴⼤青年学⽣在他那⾥接受了充实⽽⽣动的知识,⽽且像韦伯、卢卡奇、布洛赫、舍勒、曼海姆、阿多尔诺、霍克海墨等⼀⼤批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也在齐美尔精彩⾮凡的讲演中获益匪浅。
科瑟在评价齐美尔的学术影响时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19世纪90年代到第⼀次世界⼤战及战后,没有⼀个德国的知识分⼦能够逃脱齐美尔的修辞和辩证技巧的强有⼒的影响。
”3.时代背景齐美尔的学术与教学如此活跃,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齐美尔学术与教学的⾼峰期,正是“铁⾎宰相”俾斯麦当权时期。
在强权专制下,统⼀的德意志帝国在1870年对法战争取得胜利后迅速发展起来。
这种发展迅速⽽⼜⽭盾重重的德国现实,反映在齐美尔的学术思想中,蒸蒸⽇上的德国经济和德国⼯业,是齐美尔始终以激进的态度抨击时弊、张扬进步的现实基础。
齐美尔的思想实质上是代表着刚刚获得较⼤经济实⼒的德国资产阶级精神表现。
4.主要著作齐美尔著述甚丰,⽣前曾发表200多篇⽂章,其中有三分之⼀为学术论⽂,在社会学、哲学、伦理学和⽂艺批评等⽅⾯的著作有20余部,其中影响较⼤的有:《社会分化》《历史哲学问题》《伦理学科学导⾔》《货币哲学》《社会学》《纯粹理性批判》《⽣命观》等等。
7第七讲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补充参考书目
• 陈戎女《西美尔与现代性》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 成伯清《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杭州:杭
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 北川东子,2002,《齐美尔:生存形式》,赵玉婷译,石
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德]G.齐美尔《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涯鸿、宇声
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 • 盖奥尔格·齐美尔,2002a,《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
文化社会学
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
• 都市生活:理智至上、计算性格、傲慢冷漠、矜 持保留、自我表现
• 货币哲学:《货币哲学》发表于1900年,它不仅 是齐美尔自身思想的一个里程碑,而且对20世纪 社会理论的发展也举足轻重。齐美尔研究专家弗 里斯比说“《货币哲学》中社会交换和分工的影 响、物化、大城市生活等论题的全面讨论,很少 有人能够相比,其问题意识的宽广和深远,也是 难以企及的。”
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 [德]西美尔《生命直观:先验论四章》,刁承俊译,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 齐美尔的三本文集《叔本华与尼采——一组演讲》(莫光华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哲学的主要问题》(钱敏汝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陈志 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 杨向荣《现代性与距离——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齐美尔美学》,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 [英]戴维·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卢晖临等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3年。
对齐美尔的简评
只是到了现在,齐美尔才开始被认为是非常(也 许是最)有力度和最富洞察力的现代性分析家; 他被认为是一位敢于发表言论的作家,是一种异 端思想,而这种异端思想在他死后多年才变成社 会学智慧中的常识;他被认为是一位思想家,比 其他任何人都更加合乎当时的经历;他被认为是 一位开创了社会学风格的人,这种风格后来被认 为是最适当的,最能符合它试图表述的社会实在。 在齐美尔的社会学中,那些在他那个时代曾将他 锁闭在这一行当边缘地带的方方面面,现在却渐 渐开始被视为具有惊人远见的预示,它预见了即 将到来的事物的形状。齐美尔过去的罪恶变成了 美德,弱点变成了优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 性》281-282)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社会交往,就是社会中个人之间互动的过程, 社会交往,就是社会中个人之间互动的过程, 齐美尔认为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齐美尔认为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构成了 社会。 社会。 2.完全舍弃社会交往的内容,而纯粹研究形式是 完全舍弃社会交往的内容, 完全舍弃社会交往的内容 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一、社会交往形式
4.形式社会学研究所舍弃的内容:A、心理现象; 形式社会学研究所舍弃的内容: 、心理现象; 形式社会学研究所舍弃的内容 B、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 5.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1)研究重点放在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 )研究重点放在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 —社会交往过程; 社会交往过程; 社会交往过程 (2)不是全面研究社会交往,而是将其中稳定 )不是全面研究社会交往, 的形式抽象出来,加以研究; 的形式抽象出来,加以研究; (3)将心理现象、文化价值现象舍弃,只进行 )将心理现象、文化价值现象舍弃, 纯粹社会交往的研究。 纯粹社会交往的研究。 (追求社会学的客观 性)
1.通过确定社会学的独特研究视角,对于推动社 通过确定社会学的独特研究视角, 通过确定社会学的独特研究视角 会学走向独立作出了贡献。 会学走向独立作出了贡献。 2.从两种对立的社会观基础上开拓崭新的研究视 从两种对立的社会观基础上开拓崭新的研究视 具有中和性。 角,具有中和性。 3.社会交往形式概念具有适度抽象性,对交往形 社会交往形式概念具有适度抽象性, 社会交往形式概念具有适度抽象性 式的概括是一个富有成果的抽象, 式的概括是一个富有成果的抽象,使社会学 理论从思辨形式到科学命题的过渡。 理论从思辨形式到科学命题的过渡。 4.从社会学发展史角度:“社会交往”为现代社 从社会学发展史角度: 社会交往” 从社会学发展史角度 会学理论的重要流派提供了思考方式。 会学理论的重要流派提供了思考方式。
西美尔(齐美尔)社会学理论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西美尔(齐美尔)社会学理论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西美尔的社会学理论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以及西美尔对社会的理解?答:社会唯实论认为只有社会结构才是真正客观的存在。
社会唯名论认为不存在社会这么一个实体。
客观存在的是个体及其行为,社会只不过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集合。
西美尔认为构成社会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种个人之间有意义互动关系所包含的社会形式,构成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西美尔承认个体的存在,也承认社会结构的存在;2.社会并非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构成了社会;3.社会由透过互动而结合在一起的个体所组成,社会的存在就表现在这些互动的关系上。
这种个人之间有意义的互动关系所包含的社会形式构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的本质是什么?答:社会本质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之中。
社会学研究的并不是个人互动,而是互动的抽象形式,社会学的任务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式进行分析,正是这种互动的总和,构成了社会。
3.如何理解社会是一种过程?答:社会是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交往)构成了社会。
1.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互动。
2.互动中的个体关系,高低贵贱的地位、凝聚、模仿、劳动分工、交换、普通的攻击或防卫、宗教社团、政党的形成,诸多其他等等。
互动是在这些框架中的发展或用它来表征。
3.社会是这些居于一定关系的互动过程的总称。
4.社会交往形式是什么?社会交往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
并通过这种方式是交往构成社会现实。
西美尔讨论的各种社会交往形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基本的社会互动形式:合作,竞争,联合,秘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本章学习要点:●社会学视角●形式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货币哲学教学重点与难点:形式社会学;文化霸权课时安排:3学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内容:梧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是德国早期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本人承认自己并没有创建什么社会学体系,但由于他强调社会学以社会交往形式为其研究对象,所以在社会学只上一般称他的社会学为形式社会学。
第一节生平与著述齐美尔出生在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
还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由他家的好友、一个音乐出版社的经理作了他的监护人。
母亲的冷漠和盛气凌人的态度使他与家庭的关系比较疏远,幼年的齐美尔就开始感受到人世间的冷暖。
齐美尔从古典中学毕业后,在柏林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从师于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如历史学家蒙森、哲学家哈尔姆和蔡勒、艺术史学家格林、心理学家拉察鲁斯等。
1881年,他以关于康德的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
齐美尔在大学学习期间广泛涉猎了哲学、历史和心理学等学科,这对他以后的学术生活有很大影响。
1885年,他在柏林大学任哲学讲师,没有薪金,只收学生听课费。
直到1901年,他取得编外教授的称号,但依然是没有正式薪金。
这时,他已是一个拥有6部著作和70多篇论文的著名学者了。
由于当时德国的反犹主义,齐美尔的学术能力和成果受到官僚机构和官由学术机构的冷遇。
直到1914年,他才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了正式教授的职位。
他在该校曾讲授过逻辑学、哲学史、形而上学、伦理学、宗教哲学、艺术哲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康德、叔本华和达尔文的学说。
齐美尔虽然受到官方的不公正待遇,但是他在学术界却有很高声望。
他的一些著作被译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波兰文和俄文,他的若干观点得到了韦伯等许多著名社会学家的赞同,他被认为是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齐美尔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生前有200多篇论文发表在大量期刊、报纸上;在社会学、伦理学、哲学和文学理论领域,他撰写了20部左右的著作他的早期主要著作有:《论社会分化》(1890)、《历史哲学问题》(1892)、《伦理学科学导论》(18921893)、《货币哲学》(1900)等。
1908年,出版了他的社会学主要著作《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
之后,他离开社会学研究达10年之久。
1917年,他又回到社会学著述上来,出版了多卷本著作《社会学基本问题》。
齐美尔在其晚年撰写的著作和论文,大多是关于文学批评和评论、哲学史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节社会与社会学的分类一、社会(society)齐美尔从对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批判中发展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社会观。
和所有的社会学家一样,齐美尔也不否认作为社会终极实体的个人的存在,在他看来,仅仅承认个体的存在,如同仅仅承认树木、水滴的存在一样,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个体之外还存在着个实体性的社会呢?在齐美尔的心目中,社会并非个体,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他通常称之“交往”,构成了社会。
他说我们这里讨论人类物质生活领域中的微观——分子层面上的过程。
这些过程实实在在地发生着联结或者说构成了宏观体系中的固有的单位或系统。
人们之间相互凝视、相互嫉妒、交换信件或共进晚餐….这些只不过是从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中顺手捡来的几个例子。
这些关系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恒的;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可能是无关紧要的,也可能是产生重大影响的,但不管如何,这些关系都将人们毫不间断地联系起来。
在任何时候,这些关系之线都纵横交错,编织在一起,这些在社会的原子层面上的互动,只能以心理学的显微镜来考察。
在齐美尔看来,社会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之中,但社会一经产生便超越了个人。
惟其如此,社会学才成为可能。
齐美尔曾说,如果社会要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研究的自主的对象,其先决条件即是,在构成社会的个体之汇集之上,涌现出一个新的实体,否则的话,社会科学的所有问题都只不过是个体心理学的问题。
应当注意,在齐美尔的逻辑之中.社会作为高一级的形式涌现于低一级的个体之上,涌现这一观念并不到此为止.“个体之间互动的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创造更高一级的超越个体的形式.取代了直接的互动力量,看起来就像是这些力量的一个独立的体现,吸收并且调控着个体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产生于互动过程之中的,包括哲学、宗教、风俗等等在内的文化,作为更高一级的力量,作用于个体之间的关系。
不仅如此,还会涌现出更高一级的形式,即个体和社会的终级目的。
二、社会学的分类齐美尔在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中,将社会学的知识领域(问题领域)划分为抽象程度不同的三个层次:一般社会学、纯粹社会学和哲学社会学,并认为这三个层次彼此相关,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社会学知识体系。
1、一般社会学(general sociology)。
它以社会历史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为研究对象。
一般社会学虽然涵盖了人类存在的几乎所有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取代别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它只是企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人类的历史生活,即将社会变迁视为社会形式的变迁。
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发展的阶段问题;群体的权力问题;集体和个体的行为和思想之间的价值关系问题。
2、纯粹社会学(pure sociology)。
即形式社会学,它研究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是社会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
形式社会学将社会交往中的心理现象和文化价值等具体内容统统舍弃,只研究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这种形式实际上是对交往的纯粹要素的一种抽象,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齐美尔意识到要对与自然现象不同的、具有惟一性的社会历史事件进行有效的研究,就只能抛开这些事件的特殊性,而去关注构成这些事件的同一性即它们的外在形式。
这种形式就是我们用来思考社会生活的一种有效范畴。
齐美尔认为形式社会学和几何学非常相似,因而也可称之为“社会几何学”。
3、哲学社会学(philosophical sociology)。
它主要揭示社会学研究的前提、条件以及基本范畴,研究社会学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
齐美尔认为,当哲学社会学作为一种认识论时,它能够为我们研究其他社会科学提供各种概念、假设、公理和预设,使我们能够将社会领域中无数零碎的知识整合成一副完整的社会图景;而当哲学社会学作为一种形而上学时,我们就能够超越日常经验的有限性,克服个别事件的不连续性和异质性,进而发掘事件的意义。
上述三种社会学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表现为;哲学社会学为社会学研究奠定基础,提供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前提;形式社会学在哲学社会学的指导下,对交往形式进行抽象、系统的研究,而不涉及交往过程的具体内容;一般社会学则把形式社会学得出的一般性原理同具体的社会生活、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对社会生活进行详细阐述。
第三节形式社会学(social forms)一、社会交往的形式( social interaction)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将形式与内容截然分开。
在康德看来,现象世界纷纭繁复、杂乱无章,无规律可言。
在此情况下,知识或者说是物理学,又是如何可能的呢?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所具有的“先天直观形式”——时间与空间。
人以此二者去整理繁杂的世界,使其显示出规律,这也就是所谓“人为自然立法”。
时间与空间这两种形式之所以是先天的,是因为如果它不是先天的,即使是最简单的观念我们也无法获得,学习也将是不可能的。
齐美尔将康德的上述思想在社会学领域中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人发生互动,尽管与他人进行交往的原因可能五花八门,但人们在进行这种交往时并未感到困惑,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可供选择的形式是有限的。
同时,这些形式本身是先天的,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是人们将形式强加给了互动。
而社会的本质只存在于交往的过程之中。
因而,形式也就在社会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社会学家的任务也就是研究社会交往的形式。
什么是社会交往的形式呢?齐美尔曾说.所谓社会交往的形式,即是“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通过或者说在这种方式中,交往成为社会现实。
”按照齐美尔的说法,社会学家和外行人(layperson)一样,都是将形式强加给了交往过程,而形式又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社会学家是否应当像一些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者那样,通过“反观”自己的内心来研究客观世界呢?齐美尔从没有肯定地回答这一问题。
相反,他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从具体的交往过程中呈现出交往的形式。
这一点从下面的例子中可以得到清楚的阐明,齐美尔研究了多种形式的互动,其中包括交换、冲突、统治、社会化、卖淫等,我们不妨以“统治”为例说明他关于形式的思想。
齐美尔认为,统治包括“压制”与“屈服”两方面,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不可分离的关系。
对许多人而言,所谓压制就是使被压制者屈服,使其丧失其独立性,使其对压制者言听计从。
齐美尔并不这么看,他认为.作为领导者,也需要屈服者对其指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反应,否则的话,统治这种关系也就不复存在了。
齐美尔还具体分析了几种不同的统治形式。
最常见、最简单的统治是由一位领导者实施的统治。
这种统治容易导致群体内部的团结,但也容易造成内部的不和或反对。
消除群体内部不和或冲突的一个方式,就是使冲突双方在同样的权力地位上发挥作用,即多元的或民主的统治。
相对于由一个统治者实施的独裁统治而言,民主或多元的统治可以给个人以更多的自由,更有助于群体的和谐、团结。
但从另一方面看,民主的统治也易于产生争端,导致分裂。
齐美尔对统治的研究还不仅仅局限于此,他还研究了在所谓客观原则之下进行的统治。
在他看来,这种以所谓客观规律的名义进行的统治其实是最具攻击性、最残酷的。
因为它撕下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的面纱,排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在这种情形中,人们感到无助,感到自己为一种非人格的力量所掌握,一筹莫展,毫无出路。
与由一个人进行的统治相比较,“在由一个人进行的统治中,尚包含有自由和尊严;而在由规律进行的统治中,所剩下的只是机械与被动的服从”,这种服从尚且不是最糟的,最卑劣的是对物体(例如偶像)的屈服,齐美尔发现,这种屈服乃是一种“使人屈辱的残暴和无条件的屈服”。
因为在此情形中,个人为某种物体所操纵,“他也就在心理上降低为仅仅是一种物体”。
二、社会交往者的类型(social types)齐美尔不仅将交往划分为不同的形式,而且还将参加交往的个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Type),如吝啬者、挥霍者、穷人、贵族、冒险家等等,他所做的每一种划分都是“一个类型与其他类型,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来进行的,都包含有许多发人深省的思想。
我们这里仅以穷人为例说明他的类型学说。
按照齐美尔的看法,所谓穷人,是那些被别人援助或有权得到别人援助的人。
他明确拒绝以某种性质或缺少某种东西(钱)来规定穷人,齐美尔从相互关系和交往的角度来研究贫困,在他看来,穷人(受赠者)与赠与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