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器调试方法
永磁耦合器找正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永磁耦合器找正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永磁耦合器的基本定义和工作原理进行介绍。
可以起到引入读者对该主题的认识和了解的作用。
示例:永磁耦合器是一种常用的磁耦合器,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永磁体在两个磁力的作用下实现动力传递。
与传统的机械耦合方式相比,永磁耦合器具有无接触传递、无摩擦、无磨损的特点。
它通过利用永磁体之间的磁力相互吸引或排斥的作用,实现了高效的动力传递。
在许多工业领域中,永磁耦合器被广泛应用于带有恶劣工作环境、高转矩传递、高效率要求的场景中。
永磁耦合器的设计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如何准确找正永磁耦合器的工作状态是其中关键的问题之一。
即使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由于工艺、装配等因素,永磁耦合器的磁极位置可能会产生偏差,导致性能下降或无法正常工作。
因此,本文以探讨永磁耦合器找正方法为主题,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永磁耦合器的设计原理,掌握正确的找正方法,以提高永磁耦合器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探讨永磁耦合器找正方法的问题。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永磁耦合器的基本原理和作用,并介绍本文的目的。
通过对问题的整体把握,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后续的正文内容。
接着,正文部分将包括三个要点。
其中,第一个要点将重点讨论永磁耦合器找正方法的理论基础和背景知识。
我们将介绍相关的模型和算法,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限制和局限性。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永磁耦合器找正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
在第二个要点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目前常用的永磁耦合器找正方法。
我们将探讨各种方法的原理、步骤和适用范围,并对它们的优劣进行比较和评估。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分析和比较,读者将能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应用场景的找正方法,并了解如何正确使用它们。
最后,在第三个要点中,我们将总结前文所述,并对永磁耦合器找正方法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我们将探讨可能的改进和创新方向,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福清核电电动给水泵R17K450M型液力耦合器的原理及调试实施

福清核电电动给水泵R17K450M型液力耦合器的原理及调试实施作者:孔海波钱冬亮来源:《中国新通信》2014年第08期【摘要】福清核电电动给水泵的调速方式采用可调力矩、无级变速的福伊特公司生产的R17K450M型液力耦合器器,介绍液力耦合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调试实施方案的确定,在调试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设备达到设计要求,为福清核电1#机组的商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核电给水泵液力耦合器调试一、R17K450M型液力耦合器原理液力耦合器的实质是离心泵与涡轮机的组合,主要由主动轴、从动轴、泵轮、涡轮、外壳、辅助室及安全保护装置等组成。
泵轮与涡轮对称布置构成工作腔,泵轮、涡轮内设置一定数量的叶片,外壳与泵轮固定连接成1个密封腔,工作腔内充填工作液体以传递动力。
当动力通过主动轴带动耦合器泵轮旋转时,充填在耦合器工作腔内的工作液体受离心力和工作轮叶片推动的双重作用,被加速加压抛向半径较大的泵轮出口,同时,液体的动量矩增加,即泵轮将动力机输入的机械能转化成了液体动能。
在泵轮和涡轮液体旋转时,泵轮泵出的液体和流入涡轮的液体都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如果泵轮转速和涡轮转速相等,那么泵轮和涡轮内的液体受到的离心力相等,也就没有产生液体流动的压差,工作液体就不会流动,也就无法传递能量。
因此泵轮和涡轮之间必然存在转速差(滑差),即泵轮转速恒定大于涡轮转速。
用转差率S来表示泵轮和涡轮转速差的程度,福清核电液力耦合器最小转差率为3.13%,而岭澳核电站二期的为2.75%,大亚湾核电站的为4.7%。
液力耦合器在全充液情况下转差率越小则反映了液力传动的能量损失越少,也反映了过流部件设计合理,液力性能好。
二、调速型液力耦合器的优点及特点(1)隔离振动:液力耦合器的泵轮和涡轮之间没有机械联系,转矩通过工作液体传递,是柔性连接。
当主动轴有周期性振动(如扭振等)时,不会传到从动轴上,具有良好的隔振效果,能减缓冲击负荷,延长电动机和水泵的机械寿命。
耦合器调试方法

腔体耦合器设计与调试心得一、设计软件的使用和优缺点:在设计中使用了三种设计优化软件:A:EESOF LINECALC和TOUCHSTON;B:HP APPCAD;C:MAXWELL HFSS。
三种软件中,A在初步设计时,可以减少计算量,通过LINECALC,可以很准确的解得奇偶模阻抗,但线宽一般较实际值偏大,比如,在设计6dB宽频耦合器时,该软件求得紧耦合线宽为3.05,(B=8.4,H=2.47),而实验得的数据为 2.8,偏大;耦合间隙极小,以6dB为例,求得紧耦合间隙为0.03,实验数据为0.56。
但A在计算单根线宽时,还是相当准确的。
软件B功能较少,只能计算特性阻抗,但计算得极为准确。
软件C是个相当强大的三维场分析软件,可以单独计算奇偶模阻抗,分析场能量分布,电壁,磁壁分布线等,不过它只有分析优化的功能,只有在做好最初的设计,获得最初的数据,方可使用,该软件运行时占用资源极高,优化速度非常慢,所得数据很接近实验数据。
二、实验现象第一次实验:使用分析得的间隙所做的定位块,将导电棒安装好,由于导电棒较宽,最宽处为3.9,最初使用的N连接器的安装孔外径为8.4,装配时,还没有短路的担忧,没有做任何调试,结果发现高频段的性能指标都不太理想,2200MHz的驻波、隔离指标很差,驻波只有18dB,隔离只达到17dB。
耦合度不平,低频段较高,高频段较低,分析现象可推测第二级线长可能长了,以及四个端口容性较大,有必要进行低阻补偿。
但有时也可以装配成功,而且指标不差,方向性最多时可达到25dB,但调试量显然是太大了。
一是要将导电棒端头处锉细,以加入高阻补尝;二是将导电棒斜装,以调整输入输出回波损耗;三是控制导电棒中心的间距,以得到最优的平坦度。
在试验中还发现,由于N连接器装配得不太规范,其结构强度不大,经常出现中心导电棒活动的现象。
第二次试验:根据第一次实验现象,此次试验中,将导电棒50Ω线的长度减小1mm,这样在焊装时,导电棒的端头与N连接器的绝缘子就有1mm的间隙,同时为了加固,在第一级向第二级跳变处加了四氟支撑架。
磁力耦合器的安装使用维护

磁力耦合器的安装使用维护磁力耦合器的安装使用维护1、设备安装调试及使用①搅拌装置组装完毕后,用手转动搅拌轴,若有阻滞、卡死或异常声音,应立即检查,排出故障。
②将磁力搅拌装置安装到釜盖上,安装前注意保证密封面洁净,安装时要拧紧保证密封效果。
③上述工作完成后,按设计要求进行气密性试验,不得有泄露。
④检验没问题后,可开启电机进行搅拌操作。
⑤磁力搅拌装置采用单独的冷却水系统,在电机工作前要先通冷却水,并在电机停止工作后再停止冷却水。
注:按结构图中所示,水套最下方口为进水口,中间口为出水口,最上方口为溢流口。
冷却水管连接时,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接循环水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溢出口单独接管作为冷却水溢流用,禁止将溢流口封闭循环水系统。
支撑体上两冷却水嘴需要接冷却水管。
2、注意事项①为适应高温高压的操作环境,磁力耦合器与釜盖之间采用硬密封方式。
密封面非常光滑,操作及维修时要注意保护。
密封面损伤后,要重新修磨抛光后,方可恢复密封性能。
②设备长期运行后,若出现搅拌摩擦声音,说明是内部轴承易磨损,需马上跟换。
③若磁力搅拌装置与釜盖间出现泄漏状况,说明装置与釜盖间未拧紧,需用力紧死。
④若冷却水套出现漏水状况,说明水套内密封的密封垫圈出现老化,需及时更换。
⑤当磁力搅拌装置工作过载时,搅拌器卡主不转,而电机正常运转,会发出咔咔的噪音,此时须立即停车检查,不得继续运转。
⑥磁力搅拌装置的拆卸维修,要选择在洁净卫生场所,尽量避免铁磁性材料等杂质吸附在内外磁钢转子上。
注意不得碰伤封盖和轴承座,影响承压强度。
3、磁力搅拌装置的拆卸维修注意:拆卸前,应排净釜内物料并泄压。
若反应介质有易燃易爆及有毒情况,应先清洗干净再进行拆卸。
①首先将顶部电机和减速机卸下,再将上部轴承压盖打开,可更换上部轴承。
② 取下下部轴承压盖,可更换下部轴承。
③搅拌轴磨损严重的需要重新加工,其配合表面必须光滑。
④更换上新的轴承,手动盘车应运转自如,不得有阻滞卡死现象。
YOTGCD系列调速型液力偶合器使用说明书

YOTGCD系列调速型液⼒偶合器使⽤说明书D+H系列电动执⾏机构调试说明天津市鲁克⾃动化仪表阀门有限公司天津市鲁克⾃动化仪表阀门有限公司D+H电动执⾏机构D+H系列电动执⾏机构⼀.概述:智能型电动执⾏机构采⽤先进的MPU进⾏智能控制,实时数字显⽰被控阀门位置,提供现场⾮侵⼊式操作。
技术性能:1.输⼊信号4~20mA或两组⽆源⼲接点信号2.基本误差:1% 回差:1% 阻尼:0次3.上下限位,死区,过⼒矩,可以连续调节4.电源电压:220V 50Hz5.⼯作环境:温度:-25~70 ,湿度:<95%6.防护等级:IP677.参数显⽰:LED(数码管显⽰)⼆.主要功能及特点:天津市鲁克⾃动化仪表阀门有限公司D+H电动执⾏机构1.现场⾮侵⼊操作:⼿持式设定器采⽤先进的红外遥感技术,在⽆需打开执⾏机构箱盖的情况下,通过显⽰窗⼝就可以进⾏⼈机对话,包括改变执⾏机构的运⾏状态,控制阀门位置及执⾏机构各种组态参数的设定。
2. LED数码管显⽰:选⽤⾼亮度LED,实时显⽰执⾏机构所控制阀门的当前位置及运⾏状态。
3. 操作灵活⽅便:为适应不同⽤户对输⼊信号的要求,该执⾏机构可识别4~20mA DC电流信号和开关量信号,⽽且两种信号的切换⽆需更改硬件。
对执⾏机构正反运⾏模式的修改、零位、满位的设定、死区及制动效果,调整只需经过简单的参数设定便可完成,4.故障的智能处理及综合报警:先进MPU的应⽤真正实现了执⾏机构对故障(断信号、超限等)的智能处理,并提供综合故障报警的接点信号。
三.⾯板说明:四.外形尺⼨:天津市鲁克⾃动化仪表阀门有限公司D+H电动执⾏机构五.使⽤⽅法:1.⾃动控制通电开机后系统⾃动进⼊⾃动控制状态,执⾏机构根据外部给定的电流信号的⼤⼩⾃动控制执⾏机构的动作。
当给定信号增⼤时执⾏机构执⾏开状态,反馈信号随着增⼤,当反馈信号与给定信号相等时停⽌动作;当给定信号减少时执⾏机构执⾏关状态,反馈信号随着减⼩,当反馈信号与给定信号相等时停⽌动作。
Agilent3070-常用元器件调试方法(Analog)

test powered analog connect s to “A" connect a to “K"
Smart finn
source dcv, amplitude 2.2, terminated 50, icompliance 1, on
auxiliary dcv, amplitude -0.4, icompliance 1, on !!修改这里的电压可能改变LED的亮度
FET ON/OFF测试:
测试FET的开关特性
test powered analog
disconnect all
connect s to pins 3
connect i to pins 3
connect l to pins 1
connect a to pins 2
test "Von" test "Voff“ end test
二极管测试:
(方法和普通二极管相同)
如图9所示,在测试二极管LED16时我们正确的程序应为: disconnect all connect s to “K" connect i to “A" diode 2.4,1.6, idc10.0m, co3.30, ar2
亮度和颜色测试:
Smart finn需要上5V电压,通过PIN卡驱动LED使其发光,然后测试Smart finn的信号 PIN的频率和电压,频率值为颜色,电压值为亮度
图3
2)电容
图4
在调试电容时,I BUS,S BUS,G BUS 要设对,RE,FR值要设置合理.(图4是Agilent推荐的参数)
常用debug方法:a,修改RE值 b,加G BUS c,加wait时间 d,加ed或en e,修改fr值
液力耦合器项目调试

8
三、 控制工艺
5、各种故障判断及处理(具体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 保护动作---推拉勺杆无法到位--电机启动失败--辅助设备故障 详见表格,根据以往程序及此项目具体情况,逐个做出故障判断。 6. 头部及尾部PLC通讯故障如何处理、 6.1头部驱动受PLC控制,先推勺杆到低位;然后停止电机; 6.2 此时尾部因无CPU,已经无法自行判断及控制。(该部分需重点处理) 此时,根据现场启动器控制特性进行编制; 6.2.1如现场启动器是脉冲控制,即启动器 启动时是一个瞬动脉冲,停止也 需要瞬动脉冲,中部因为不受CPU控制,无法发出停止脉冲。中部电机一直 运行,此时中部应通过硬件回路(继电器),即通讯故障时,该继电器闭合 勺杆应推到低位 6.2.2 如现场启动器是常保持控制控制,则通讯故障后,电机会停止。
4、联机调试时,先脱开皮带进行模拟,观察是三台电机及驱动轴能否正常 启动,模拟保护动作情况、模拟起停操作情况、尤其要模拟头部中部以太网 故障的情况!!!
5、带皮带调试时,一定要将拉绳开关投入!!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11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5
三、 控制工艺
1、启动前的准备。 PLC通讯正常; 前级输送机运行; 保护处于正常状态; 温度正常; 档位正常; 液压拉紧等辅助设备正常; 磁力启动器无故障; 三台液力偶合器的勺杆均处于低位; 2、启动顺序(具体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 启动油泵电机、液压拉紧、风扇、制动器等辅助设备; 检测到液压拉紧正常、 松闸正常后先分时启动头部两台电机(间隔时间 根据现场,避免对电网产生较大冲击); 再启动中间电机(也可和头部同时启动); 后可按照工艺一或二推拉勺杆: 工艺一: 头部液力偶合器勺杆拉; 延时一段时间(根据现场测定,中部输送带张紧即可,时间不能过长), 中部勺杆拉; 头部及中部勺杆拉到高位
福伊特562DTPKWL2_OEM

18xM20 1-0390
18xM20 1-0390
这两个螺栓必须移 去!
交叉拧紧
MA=500Nm
– 以交叉方式拧紧螺栓(1-0390),直至输入毂和中间毂的法兰面相互贴紧。螺
栓拧紧扭矩为 MA = 500Nm。
– 拧紧螺栓(1-0390)之后移去 2 颗螺栓(或者柱头螺栓)! – 用盖子(7-0210)重新封闭偶合器壳体上的开口。
| |7
安装步骤--在电机轴上安装输入轴套
4.在轴颈上抹上薄薄一层 润滑剂
5.常用的 Molykote D 润滑剂
6.从中间毂上拆下输入毂
| |8
安装步骤--在电机轴上安装输入轴套
7.将输入毂加热到大约90℃
6.从中间毂上拆下输入毂
8.利用液压缸或机械式安装工具将输入毂套装到 电机轴上,直至到底。
2. 分别对电机、偶合器和减速机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 |5
安装步骤--测量
1. 轴径测量
2. 内径测量
注意:1. 分别对电机输入轴、偶合器输出轴和
减速机输入轴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 |6
安装步骤--在电机轴上安装输入轴套
1. 清理电机轴颈
2. 将滑键装入电机轴中
3. 使用砂布打磨轴颈和毂上的配 合面,并清洁。
此时用手能够轻松转动输出轴。
2. 将半联轴器固定在法兰轴上(4-0010), 锁紧螺栓,并将弹性块放入。
| | 11
安装步骤--将偶合器装配到减速箱上
1. 紧链轮
2.紧链轮固定盘半联轴器联接。 3. 固定紧链轮
4.如有必要,加入调节套
5.调整角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腔体耦合器设计与调试心得
一、设计软件的使用和优缺点:
在设计中使用了三种设计优化软件:A:EESOF LINECALC和TOUCHSTON;B:HP APPCAD;C:MAXWELL HFSS。
三种软件中,A在初步设计时,可以减少计算量,通过LINECALC,可以很准确的解得奇偶模阻抗,但线宽一般较实际值偏大,比如,在设计6dB宽频耦合器时,该软件求得紧耦合线宽为3.05,
(B=8.4,H=2.47),而实验得的数据为 2.8,偏大;耦合间隙极小,以6dB为例,求得紧耦合间隙为0.03,实验数据为0.56。
但A在计算单根线宽时,还是相当准确的。
软件B功能较少,只能计算特性阻抗,但计算得极为准确。
软件C是个相当强大的三维场分析软件,可以单独计算奇偶模阻抗,分析场能量分布,电壁,磁壁分布线等,不过它只有分析优化的功能,只有在做好最初的设计,获得最初的数据,方可使用,该软件运行时占用资源极高,优化速度非常慢,所得数据很接近实验数据。
二、实验现象
第一次实验:使用分析得的间隙所做的定位块,将导电棒安装好,由于导电棒较宽,最宽处为3.9,最初使用的N连接器的安装孔外径为8.4,装配时,还没有短路的担忧,没有做任何调试,结果发现高频段的性能指标都不太理想,2200MHz的驻波、隔离指标很差,驻波只有18dB,隔离只达到17dB。
耦合度不平,低频段较高,高频段较低,分析现象可推测第二级线长可能长了,以及四个端口容性较大,有必要进行低阻补偿。
但有时也可以装配成功,而且指标不差,方向性最多时可达到25dB,但调试量显然是太大了。
一是要将导电棒端头处锉细,以加入高阻补尝;二是将导电棒斜装,以调整输入输出回波损耗;三是控制导电棒中心的间距,以得到最优的平坦度。
在试验中还发现,由于N连接器装配得不太规范,其结构强度不大,经常出现中心导电棒活动的现象。
第二次试验:根据第一次实验现象,此次试验中,将导电棒50Ω线的长度减小1mm,这样在焊装时,导电棒的端头与N连接器的绝缘子就有1mm的间隙,同时为了加固,在第一级向第二级跳变处加了四氟支撑架。
经过调试,发现高端的指标全部上升,不过试验的重复性不太好,而且上升幅度并不是特别明显,仅仅是指标稍高于要求值。
但由于仍然使有8.4的N连接器,其结构问题没有解决。
第三次试验:由于前两次试验已确定了腔体耦合器设计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此次试验主要是解决结构强度问题与成品率,在这次试验中,对腔体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将盖板改为平盖板样式,N连接器改为φ6的,型号改为cp108hf,这样,在外型上可视性要好得多,N连接器的结构强度也有了较大的改进。
在实验中发现,现象与前两次试验没有太大的差别,但调试要方便的多,而且在试验中还出现了一个调试方法,就是将端头处进行低阻补偿(因为现在有了1mm的间隙,目前呈高阻),可以很好的改进指标,同时发现了导电棒的安装强度有必要改进。
此次实验中,一次成品率没有提高,但调试成功率上升。
第四次试验:为了加强导电棒的安装强度,对腔体又做了一次较大的改进:在四个N连接器所在的位置,挖四个8mm*2mm*1mm的深腔,加装四氟卡槽,一是加入了低阻补偿,二是加强了导电棒的安装强度,实验中发现,对了上次试验所发现的问题,都有了较完好的解决,调试成功率可达到50%。
第五次试验:这次试验目的在于减少调试量,大幅提高一次成品率与调试成品率,实验中,在其他两个地方也加入了四氟支撑架,位置在第一级的1/3处与第二级2/3处,结果发现,输入输出端口的回波损耗下将不是很多,即时如此,其指标仍远远高于要求值;同时方向性上升较多,最高可达到27dB,一般也有21dB。
耦合度变化不是很大,其平坦度仍在要求范围内。
但同样的,其仍然存在一个重复性的问题,但不是太大,较之以前的实验,其成品率已达到70%,优良率达到20%,再次调试后的成品率达到90%,一般三次调试后成品率达到100%。
同时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腔体耦合器都要加这么多的支撑架,有时,只要加入四个就行了,如图所示,有时,加入A组的支撑架,反而会减小高端方向性,所以,一般建议只装四个支撑架。
至此,实验基本上结束,接下来是做生产型工艺控制问题。
三、生产工艺
经过了多次反复实验,对工艺有了较好的认识。
第一问题,耦合间隙的控制。
与一般的介质板线耦合器不同的是,空气腔体耦合器没有成型的电路板,这样,耦合间隙只有人为的控制,为此,定做了不同型号的不同定位块,以解决定位问题,但是由于导电棒铜材质软,在安装过程中,常会发生弯曲,这就会导致耦合平坦度下降,输入输出回波损耗恶化;而且不同工人装配力度不一样,同一个定位块,有的工人能很好的控制其松紧,有的工人控制得过松,有的则过紧,这就直接导致了成品率的不同,第二个问题是,焊接方面的问题,在试验中发现,腔体耦合器对端头的焊接也有一定的要求:由于导电棒四个端头是切好焊接口的,在焊接时,如不将焊接口用焊锡全部补满,会直接导致各处端口的回波损耗,而且相差值较大,最高达到8dB。
第三个问题是,耦合导电棒安装方向,虽说耦合器本身是个互易的网络结构,但实验中仍发现其还是选向,从多次的实验中发现,将紧耦合区接匹配负载时的方向性指标要较松耦合区接负载时好得多,但回波损耗正好相反。
第四个问题是,四氟支撑架位置的问题。
我们在示意图中可以看到,一个腔体耦合器最多需要6个四氟支撑架,上下各三个,两两一组,共三组,其中A组是位于松耦合区,B组是在中央跳变点处,C组是在紧耦合区,其中B,C两组作用较大,A组有时作用很小,甚至的反作用,所以一般建议使用两组四只。
其中C组的位置不很固定,有时,必须在调试中解决。
这也是导致成品率低与调试量大的原因。
现在针对上述四个问题进行解决。
问题一,解决方案:加长定位块的长度,在安装时,不能用力过大,导致导电棒弯曲,定位块不能卡得太紧,以紧密合缝,取下不费力为准,导电棒不可弯曲,不可歪斜。
安装工序:1、先固定弯棒,然后加入定位块;2、加入直棒,挤压直棒与弯棒中心以和定位块紧密结合,(可以考虑使用钳子),固定直棒,用焊锡填满缺口;3将弯棒缺口填满。
问题二,解决方案:将缺口补满,不能有一点凹口。
问题三,解决方案:将紧耦合区焊在负载那一方。
问题四,解决方案:A组支撑架不加,B组位置变,C组可先放于图示位置。
但不管如何加工,工人都不可能很好的撑握定位精度的一致性,所以调试量还是有的,但会减少很多。
四、调试方法
不管哪一项指标不满足,在调试过程中,都要检查以下几个方面:
1、导电棒有无装变型,有无装斜;
2、端口缺口处有无用焊锡填满;
3、端头处有无加装四个卡槽;
4、中间跳变点处有无加装2.1mm支撑架,紧耦合区图示位置有无加装支撑架;
5、N连接器、负载有无安装紧固,接触是否良好。
6、导电棒端头是否紧紧放在四氟卡槽内,端头与腔体内壁的间隙是否是1mm±0.2mm。
如果上述安装不对,请将其改对后再调试。
指标可能不满足项:
1、1700~2200输入(输出)回波损耗差;
2、输入、输出回波损耗差别大,比如输出可能是好的,但输入却是坏的;
3、1700~1900耦合回波损耗差;
4、1900~2200耦合回波损耗差;
5、耦合度大;
6、耦合度小;
7、1700方向性差;
8、2200方向性差;
调试方法:
1、将端头的缺口用焊锡填满;
2、导电棒变形,弯曲,装斜了,要将其纠正过来;
3、4、调节C组支撑架的位置,如果还是不能解决,将A组的支撑架加上;
5、6、调节耦合间隙;
7、8、方式同3、4,3、4、7、8指标会冲突,寻找都能满足的调试点;
五、关于6dB耦合器
6dB耦合器使用的腔体跳变的方法,其调试方法,安装方法与其他几种相同,只是C 组的定位块是3.1mm的,间隙更小,安装时,控制更难,调试量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