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禅宗思想中生的哲学
日本禅文化

日本禅文化日本文化表现出了独特的神秘主义。
独特,是因为它借助禅的形式表现出生活于现实中的日本人的自我的内心世界。
日本人纤细而哀愁的精神气质是属于东方古典世界的禅宗的思想和审美风格。
日本的美在清冷与寂寞,美丽与幻灭,性感与纯情,快乐与死亡,永恒与无常中体现无遗。
禅,佛教名词“禅那”的略称,意译作“思维修”, “弃恶”等,通常译作“静虑”。
禅宗作为中国佛教派别的一支,由南朝宋末菩提达摩由天竺来华授禅法而创立,后分为很多派别,南宋以来,唯临济,曹洞两派盛行,且流传到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以说,日本的美处处体现了日本化了的禅文化的精髓。
一、物之哀世人认为日本消化了中国文化,创造出独特的文化精髓是在平安时代,这个时代最具支配的审美观是“物之哀”。
是指一种“物心合一”的意识,以“意”来表现悲哀与同情,爱怜浑成的感动情绪,具有优美、纤细、沉静等特殊的关照意义和情趣意义.这种审美精神是由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来开拓和完成的。
里面的众多人物陷入苦海进行反省时,都进入“善恶不二”、“菩提即烦恼”的境界,紫式部的目的虽然并不是宣扬佛教,但却处处流露出悟道,弃恶的味道。
《源氏物语》对日本后世的影响范围极广,和歌自不用说,甚至从工艺美术到造园艺术,都不断从它那里获得美的精神食粮。
二、恬静“恬静”是战国时代结束后在人们寻求恢复内心平静的时代里,得势的町人所具有的审美观,是从崇尚“和苑寂静”,敬重“古雅”、“闲静”的茶道中产生的审美观。
指潜在内心的丰富情趣,极其狭隘、简朴的茶室反而寓意无边的开阔和无限的雅致。
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贫困”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
千利休的草庵式空寂茶的精神,是超越人力而回归自然,视茶道为佛道,通过禅宗与茶道的结合,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发现“空寂美”的存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茶道”。
以茶会友,“一味同心”,构成了日本民族“茶道”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日本禅文化

日本禅宗起源
重源 宗 禅归 荣 宗国 代 日 要远 作 宗国 西 的后 , 僧 历流 为 的后 的 最大 他 明 史长 日 另, 再 早兴 两 庵 地, 本 一大 传 宗临 次 荣 位在 禅 大力 弟 派济 来 西 。日 宗 派弘 子 诞禅 中 可 本 的 扬 希 生法 国 谓 禅 两 曹曹 玄 于, , 是 宗 大 洞洞 道 日从 受 日 史 宗 宗宗 元 本而 献 本 、 派 。风 随 。, 和 禅 日 , 从, 师 临 受 宗 本 一 此从 明 济 传 的 佛 直 ,而 全 宗 临 创 教 并 临开 入 作 济 始 史 行 济创 宋 为 心 人 上 发 、了 求 日 印 。 具 展 曹日 法 本 , 在 有 , 洞本 , 禅 归 宋 两
3.“言简意赅” ,禅宗崇尚简洁的思维方式还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人的语言 世界,武士以寡言多行为美,即多做事,少言语,甚至“无言语”。讲求 语言凝练,言简意丰,只言片语却让人回味无穷。并要求男还无论遇到什 么都要少言忍耐即以“沉默为美。 4.禅宗“悲世”情怀 自然资源贫乏,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的日本列岛, 往往会在弹指之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幻化为无有,因此特定的地理环境使日 本人对“人生即苦”“人生无常”的佛教、禅宗情有独钟,产生强烈的共 鸣,因此武士亲禅,日本人亲禅。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巨大的生存危机 感使日本人总是以挑战人生极限的姿态工作着,沉重,压抑,因此日本人 身上少有狂喜的表情,被称为“富而不乐”的人。所以日本人有很严重的 忧患意识。
二、禅也支配着日本人“死的哲学”
1、禅宗的生死观 禅宗认为,“生死一如”“寂死为乐”“生死轮 回”,此给予驰骋疆场的武士以理念上的支持,使 其在战场上能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这种生即死, 死即生,死乃生命之“轮回”,死乃“重生”的禅 宗生死观为武士社会所推崇,所以当出现“剖腹” 这个现象时,是禅理念支持的,所以之后日本人都 接受了。
日本茶道与禅宗

禅宗与日本茶道摘要:日本的禅宗是由中国传入的,但它并不是照搬,而是有所改进。
日本的茶道也是有僧人带入日本的,但它却比中国茶道更为引人注目。
想了解日本茶道的精髓, 就必须深入了解茶道的历史, 知道禅宗的历史与教义。
日本茶文化从茶的引种到茶道的创立,都与禅宗有着不解之缘。
禅宗精神的引入,标志着日本茶道的形成。
日本茶道是以禅为宗, 是一种不被称为宗教的形式。
关键字:禅宗茶道禅茶一体一、禅宗禅宗有西天二十八祖的印度系传说和受印度思想影响的内容,但作为一个宗派,它是在中国形成的。
据传达摩于梁武帝时入嵩山少林寺,开创禅宗一派。
禅宗五祖弘忍法师之后,门下分裂为神秀的“北宗”和慧能的“南宗”二派。
神秀的“北宗”提倡“渐悟成佛”,而慧能的“南宗”却提出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成佛”说。
惠能的顿悟成佛说是印度佛教思想和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融汇贯通的产物。
“南宗”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法,主张佛法真理就在平常事中,提出不必出家坐禅、苦修身心,只要在日常起居生活中做到无心不动念,保持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就是成佛。
慧能弟子神会以其学北上攻击“北宗”,倾动当世,“南宗”乃为禅宗之正统。
在唐末五代, 南宗一系发展成五个流派。
临济宗在北宋中期又分成黄龙派、杨岐派。
这两宗与原来五家被合称为“五家七宗”。
【1 2 3】最先将禅宗传入日本的是荣西和道元两位禅师。
公元1191年,荣西从中国回到日本,开始在日本传临济宗的禅法,兼弘天台、真言二宗。
道元早年曾学天台教义,后向荣西的弟子明全学习禅法。
1233年,他到宋朝学习禅法。
1227年回到日本,弘扬曹洞宗的禅法。
道元及其曹洞宗强调严格的打坐修禅,其修禅方式被人们称为默照禅。
【2】中国禅宗是日本禅宗的祖源,因此,在修炼方式、“顿悟”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共同性。
但是,日本禅宗与中国禅宗也有不同的一面。
中国临济宗因提倡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甚至发展到“呵佛骂祖”、离经叛道的程度。
日本禅宗

解读“日本禅”杨薇内容提要:禅是日本文化的支柱,武士道的核心即来自于禅,它不仅构筑了日本人的人生哲学,而且影响着日本艺术美的基调。
禅宗与神道相融合,形成“日本禅”,它使日本文化朝着“苦涩”“枯淡”的方向发展,并直接促成“物哀”、“空寂”“闲寂”日本文艺三大美理念的形成。
把握“日本禅”,是深入破解日本文化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日本禅人生哲学文艺美理念禅宗的发源地在中国,从它诞生之日起,日本僧侣又开始新的“移植”。
12世纪荣西将临济禅,13世纪道元将曹洞禅带入日本,禅宗东渐,很快受到日本武士阶层的垂青。
禅宗乃印度佛教思想与中国哲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变高度缜密的、严密的逻辑推理的佛陀教义为非逻辑,靠主观直觉来把握之物。
“中国化”了的禅宗具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见性成佛”“直指本心”等简单易行的特点,非常适合来去匆匆的武士阶层的胃口;特别是禅宗强调苦心静修的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及“生死一如”“寂死为乐”“生命轮回”的思想,有利于培养武士钢铁般的意志,并给予驰骋疆场的武士以勇气与理念支持;此外,禅宗崇尚直觉思维重佛教实践,强调“坐禅”“作务”,即以劳动为最佳修炼方式,与中国人相比,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更重直觉与实践,这是禅宗之所以能“长驱直入”于日本文化之中的深层原因。
查尔斯.艾略特在其名著《日本佛教》中也持此见,他说:“禅对于东方的艺术、知识及政治生活来说,具有伟大的力量,禅也是日本式性格的表现,其他所有佛教都没有禅那样`日本式'”(1)。
武士道文化的核心即来自于禅,它不仅构筑了日本人的人生哲学,而且也影响着日本艺术美的基调。
禅宗与神道相融合形成“日本禅”,它使日本文化朝着苦涩、枯淡的方向发展,并直接促成了“物哀”、“空寂”“闲寂”日本文艺三大美理念的形成。
“日本禅”早已走出了中国的“寺院禅房”,被民众化、社会化,并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不同于中国的东方独树一帜的禅文化体系。
一、禅构筑了日本人“生的哲学”1、禅宗“作务”思想禅宗强调“作务”,即砍柴、烧水、打扫、园林、种田等等劳动实践,中国的百丈怀海禅师就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名言。
日本禅宗思想发展历程

日本禅宗思想发展历程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
禅宗思想在日本有着广泛的影响,并且在日本的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禅宗思想的发展历程。
禅宗最早在日本的传播可以追溯到7世纪末的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
当时,佛教传入日本已有一段时间,但主要是以文字教义为主,对于修行实践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然而,随着禅宗的传入,佛教开始注重于修行体验的重要性。
在禅宗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第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一心三观(永平静观)禅师,他是最早将禅宗带入日本的人。
永平静观禅师在7世纪末至8世纪初期,曾在中国学习禅宗,并带回了一些禅宗的教义和实践方法。
他在日本建立了禅宗的道场,开始传播禅宗的思想和修行方法。
在永平静观禅师之后,又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禅宗禅师,如圆仁、玄觉、道元等。
这些禅师通过不断的传播和发展,使禅宗在日本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元禅师所建立的曹洞宗。
曹洞宗是日本禅宗的一个重要派别,它强调“正法眼藏”的概念,提倡将修行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这种思想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茶道、花道、剑道等日本传统文化中,可以看到禅宗思想的痕迹。
此外,禅宗的发展还受到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日本的战国时期,禅宗成为了武士阶层的重要信仰,许多武将和政治家都亲近禅宗,并将其视为一种人生哲学和修行方式。
禅宗在这个时期发展出了武士禅,强调在战争与杀戮的环境中保持内心平静与清明。
这种禅宗思想的发展对于日本的武士文化和武术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禅宗在日本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不断地吸收和融合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思想体系。
它对日本的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禅宗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思想始终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觉悟,让人们通过禅定和参悟,直接体验真实的自我和世界。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美学是日本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对日本建筑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禅宗美学的基本原则和日本建筑的几个方面来探讨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一、禅宗美学的基本原则禅宗美学的基本思想是以无为而治,即强调自然、简朴、精神等方面,追求内心的清净、和谐与素朴,具有诗性、哲学性和审美性。
禅宗美学的基本原则是:1、简约:追求简单、朴素、克己等美学观念。
简约主义是禅宗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对日本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2、自然:强调自然、季节、地域等环境条件,使建筑与自然融合,烘托自然美和人文美。
自然主义是日本建筑中的重要线索,与禅宗美学的自然观念密切相关。
3、极简:以最简单的手段表现最深厚的意境,达到精美、灵动的视觉效果,这是禅宗美学中的特点之一,也是日本建筑中的一大特色。
4、空间:空间是禅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空间是一种高尚的造物,它能够鼓励人们自由地思考,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禅宗美学影响了许多方面的日本文化,特别是日本建筑。
禅宗美学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日本建筑的整体风格和构造,还涉及到细节设计、建筑材料等多个方面。
1、建筑结构方面禅宗美学影响日本建筑结构的方面很多。
首先是日本传统建筑的特点——建筑的框架极为简单,结构稳固。
框架通常采用竹木框架,环保无污染。
其次是采用禅宗美学中的自然观念,追求自然、季节、地域等环境因素,所以日本建筑更注重室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做到了室内外的自然流动。
日本建筑的材料来源很广泛,但它们都很注重材料的使用效果与材质的纹理。
禅宗美学极度注重材料的素朴、朴实,所以在日本建筑中,木材、竹子、泥土等天然材料被广泛使用。
其中,木材是日本建筑的最常用材料之一,有平安时代的悬挂柜、江户时代的艺妓装饰、还有家庭住宅以及庭院等等。
3、细节设计方面禅宗美学所强调的极简,对于日本建筑的设计格局,以及每个细微的设计部分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传习录禅宗思想与人生哲学

传习录禅宗思想与人生哲学禅宗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对于人生哲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今天,我们来聊聊传习录禅宗思想与人生哲学。
一、禅宗思想禅宗思想是我国古代佛教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始于东汉,盛于唐代,发展到宋明两代,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
禅宗的理论基础包括“如来藏”、“心性论”、“法身论”等。
禅宗强调的是通过内省和静坐修为,认识自己、认识万物,探究存在的本质。
禅宗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诗歌、书法、戏曲、哲学等方面,都有深刻的禅宗影响。
二、禅宗思想与人生哲学禅宗思想与人生哲学密不可分。
禅宗的修行过程,就是对人生哲学认知和实践的过程。
禅宗强调的是通过静坐和内省,逐渐认识自己、超越自己。
这里的“自己”,不仅仅是个体,还包括周围的环境和其他人。
禅宗思想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目的在于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方法,而这种成长的过程,天然地产生了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禅宗思想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承认现实,并积极迎接它。
在人生中,苦难和喜悦都是一样的,吸取经验和收获成长就是人生的主旨。
三、禅宗的意义那么禅宗思想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有什么实际的应用意义呢?首先,禅宗提供给我们一种彻底的思考方式——在完成表象思维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掘潜意识的价值,从而得出更加完整的思维内容。
其次,禅宗教给我们的是“自由至上”的原则,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放弃一切常规的规范,寻找我们真正需要的方式和生活。
最后,在人数过多、竞争过烈的时代,禅宗又提供了不少重要的价值约束——谦卑、自省、反思、纯粹。
这些价值的体现将带领我们铺路发掘自己,即拥有更为全面、全天候的发展。
四、认识禅宗禅宗应该被视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思想内涵,还包括其对于中国文化、艺术、哲学、书法、诗歌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我们在面对人生哲学的时候可以采用禅宗认知的方式分析和思考自己的人生,以此帮助自己成长,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第三节 禅宗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4、放弃坐禅,诵经 在慧能眼中,成佛并不困难,只要心里 觉悟,便可成佛,不必通过长期的禅定 修习,认为“道由心悟”,反对那种 “长坐不卧”“往心观净”的坐禅方式。 慧能不仅反对坐禅,而且也不主张诵经, 佛性全靠体悟得来,不必借用文字,甚 至认为成佛不必在佛寺之中,只要在家 也可以成佛 。
传统佛教
禅宗还认为,能够产生万法之心本体,同时又 是空寂的。在他看来,正因为是产生万法的,故心 的本体必然无任何差别和特点。心的本体之中“无 相无物”,“亦无方圆大小,亦无青黄赤白,亦无 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 ,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 有头尾”。这就是说,正因为心生万物,故其本体 必然空寂,反之,正因为心本体是空寂的,才有产 生和包含万物的作用,故慧能说:“心量广大,犹 如虚空……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象,日月星辰, 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 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 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慧能的这种思想与老子和 魏晋玄学的虚无生实有思想是有其渊原关系的。
2、“无念为宗”
什么是“无念”呢?“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 切法”。无念就是不执着,不追求,当人们接触外境 时,心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尝到美味不觉得爽口, 看到美色不感到悦目,达到这种境界就是不执着外境, 也就是“无念”了。可见,“无念”并不是如同木石 一样地无任何感觉,不是“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而是“无妄念”“不于境上生心”,也就是主观上完 全不受外界的影响,做到这一步,就能达到佛的境界, 得到最后解脱,进入“极乐世界”。与此相反,如果 心受外境影响,追求形色声味,念念不忘相,必然带 来无限烦恼,这就是“地狱”。
第三节 禅宗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一、禅宗革新佛教的社会根源
慧能本姓卢,新 州人(广东新 兴)。惠能不识 字,他生平讲道, 经门人法海记录, 名为《坛经》, 成为研究惠能思 想的主要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爱无我的分配给其他的事物。 只要能够体会到这个真 理,就会做出无我的行动,就会真正自由无碍的工作、生活, 获得真正的自在。
二、日本禅宗的生死观 (一)“无”的思想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佛教所有的共识,而禅宗有自己的 特有的思想,那就是“无”的思想。 日本禅宗所推崇的经典中 有一本叫做《无门关》,这本书被日本禅宗视为圣书。 《无门 关》中的第一篇《赵州狗子》里有下面的一段话。 赵州和尚、因僧問、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 无门曰、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 祖关不透、 心路不絶、尽是依草附木精灵。 且道、如何是祖师关。 只者一 个无字、乃宗門一关也。 遂目之曰禅宗无门关。 透得过者、 非但亲见赵州、便可与历代祖师、把手共行、眉毛厮结、同一 眼见、同一耳闻、岂不庆快。 莫有要透关底么。 将三百六十骨 节、八万四千毫竅、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昼夜提撕。 莫 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 如吞了个热铁丸相似、吐又吐不出、 荡尽从前恶知恶觉、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 如哑子 得梦、只许自知。 懵然打发、惊天动地、如夺得关将军大刀入 手、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向六道四 生中、游戏三昧。 且作么生提撕。 尽平生气力举个无字。 若 不间断、 好似法烛一点便着。 颂曰: 狗子佛性 全提正令 纔涉有无 丧身失命 为了参禅,修行者必须通过祖师设下的关门。 为了得到 妙悟必须完全去除普通意识中的分别心。 何谓祖师的关门 呢? 就是一个“无”字,这个字就是禅宗的第一关门。 当你要 说这个“无”的本质时,就像是吞下去一个赤热的铁丸,吐也 吐不出,吞也吞不进。 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参究,一旦时机成 熟了,自然事物之间的分别就没有了,“内和外”的对立也就 消失了,完全变成了一体。 那种体验就好像一个得了失语症 的人无法告诉别人自己梦里所见到的事情一样, 自己很清 楚,但是就是无法清除的解释给另外的人。 如果可以体验到 这一点,就好像抢夺了闻名天下 的 豪 杰— ——关 羽 的 大 刀 般 ,
第 33 卷 第 10 期 2012 年 10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10 Oct. 2012
浅议日本禅宗思想中“生”的哲学
Hale Waihona Puke 胡靖(广东培正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830)
关键词:日 本 ;禅 宗 ;生 死 观 ;生 的 哲 学 中图分类号:B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0-0052-02
一、日本禅宗的基本思想 禅宗作为大乘佛教的一个派别而存在, 所以说起禅宗 的思想,就不得不提到佛教的思想。 佛教的思想,也就是释 迦牟尼的教义,具体来说就是“缘起的理法”。 “缘起说”是佛 教的根本思想。 何谓“缘起”? “即一切的事物都没有固定的 实体,他们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因(因)和条件(缘)集合构 成的,和其他事物的关系也都是由‘缘’产生的,包括自己和 佛祖等等世界上所有的存在都是由于‘缘起’才产生的,因 此所有事物本身的本性, 本质还有实体实际上都是不存在 的,都是空。 ”也就是说,“缘起”其实是指世界上存在的事物 都是不具有个别的实体性的现象界的存在方式。 “缘起”不 只产生了存在,所有的存在即是“缘起”。 佛教教义中认为不论是怎样的人,怎样的事物,怎样的 现象,全部都是在“缘起”中存续的。 此外,在佛教的教义里, 人生是充满苦难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人生充满苦难呢? 因为包括自己在内的世界上所有的存在都是由因缘集合构 成,都是由于“缘起”而存在的,所以会经常发生改变,连刹 那都不会停止。 一件事物即使以“现在,这里”的形式的存在 着,但是经常都会有新的因缘加进去,而改变自身的形态变 成一种新的形态。 这就是佛教的教义之一“诸行无常”。 也正 是因为如此,所有的事物都不是作为那个事物单独存在的, 也就是佛教的另一教义“诸法无我”。 正是因为“诸行无常”,所以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事物。 然 而一些人对不变事物的执着追求会使人产生迷惑。 如果世 上的人都能够体会到所有的事物都是无常的话, 就会产生 的发展的世界观,以及珍惜现在每一个瞬间的人生观。 而所 谓 的 “诸 法 无 我 ”不 仅 是 否 定 自 己 存 在 的 本 质 — ——自 我 ,而 且是否定万物存在的本质。 所有的事物都是没有实体的,是 “无我”,是“空”。 所有的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一切都是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都是一体的。 因此生和死也都是不存在 的,即生死一如。 用来区分事物的差别也是不存在的,也就 是所谓的无分别。 因此,自己和他人的分别也变得不存在, 舍弃了爱自己的执着,就会对其他的事物产生慈悲心,将自
摘 要:首先论述了禅宗的根本思想,以及它的思想有何独特之处,最后,从“无分别”、“死生一如”、“生的哲学”三方面, 对禅宗的生死观做了极尽详细的考察。 禅宗的生死观是强调舍弃一切执着,尊崇真正的自由。 当一切都变成“无”,即使我们都 身处在生死的现世,也可以得到真正的大自在,享受真正的解脱无碍的生涯。 另外,禅宗非常强调去除分别心。 只有达到无分 别的境地,才能得到真正的平和,到达理想的境地。 生死本来就是一样的。 人生是无常的,是在不断变化的,由此便产生了必须 珍惜当下每一瞬间的人生观。 生与死都是由无数的瞬间连接而成的,我们必须珍惜生的每一瞬,才能生的有意义。 如果我们不 珍惜这每一瞬间的时间,即我们不珍惜我们的人生,那无论如何也无法成功。
见佛杀佛,见祖杀祖。 “无”的思想是禅宗的基本思想之一。 这一节“赵州狗
子”就是为了阐明何谓“无”的思想。 “逢佛杀佛、逢祖杀祖” 这个表现经常都被世人所误解。 禅宗尊崇舍弃一切执着,得 到真的自由。 因此必须“杀”尽一切心里的执着,连佛祖和祖 师也都要尽数去尽。 见到佛祖,佛祖也会变成“无”;见到祖 师 ,祖 师 也 会 变 成 “无 ”,等 一 切 都 变 成 “无 ”的 时 候 ,虽 然 身 在生死的现世,但是可以得到真的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