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答案(郭锡良版教材)

古代汉语答案(郭锡良版教材)

练习二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

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

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

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

《说文解字》:“及,逮也。

”“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说文解字》:“疾,病也。

”“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

“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

这就叫做词类活用。

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

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

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三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2.“为”字被动句式3.“为……所”被动句式4.“见”字被动句式5.“见……于”被动句式6.“被”字被动句式四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答案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答案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网络收集,仅供参考)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二)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二)

《古代漢語》(郭錫良本)參考答案練習二一、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的詞哪一個是本義,哪一個不是?請說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處,本文改爲下加點)。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左傳·曹劌論戰》)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義爲“邊邑”。

從字形看,其意符爲“邑”,舊注訓爲“邊”,字義與字形相合,是本義;在第一句中義爲“淺陋”、“見識短”,爲引申義。

2.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傳·齊桓公伐楚》) 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

(《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義爲“供給”, 從小篆字形看是兩手捧物形,字義與字形相合,是本義;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詞“共同”義,是引申義。

3.故不能推車而及、。

(《左傳·鞌之戰》) 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

(《左傳·鞌之戰》)“及”在第一句中義爲“趕上”。

從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隻手抓住了一個人。

《說文解字》:“及,逮也。

”字形與“趕上”字義相合,與《說文》釋義相合,是本義;在第二句中義爲“到”、“至”,是引申義。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史記·孫臏》) 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

(《三國志·華佗傳》)“疾”字在第二句中義爲“病”。

《說文解字》:“疾,病也。

从疒 ,矢声。

”字形以及《說文解字》釋義與“病”義相合,是本義;在第一句中義爲“快”、“急速”,是引申義。

5.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莊公十年》) 騫因與其屬亡鄉、月氏。

(《漢書·張騫傳》)“鄉”在第一句中義爲“鄉里”、“同鄉”。

“鄉”字甲骨文像兩人對食之狀,上古時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義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謂“家鄉、鄉里”, 在第一句中是本義;在第二句中義爲“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義。

郭锡良古代汉语课后答案

郭锡良古代汉语课后答案

1章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之亚常卍受严隣巡希幽胡怡攻书民煎者茁贰郊望平术答:(1)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2)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阝部)(3)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4)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5)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6)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以上各字需首先找到这些字对应的繁体字,才能在《康熙字典》中查找,如“严”的繁体字为“嚴”。

另外,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答:(1)“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hàng 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2)“行窳(yǔ)”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答:(1)曾,副词,乃、竟。

(2)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一,副词,皆、都。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三)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三)

《古代漢語》(郭錫良本)參考答案練習三一、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麽關係?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姓是一種舊的族號,在古代有“別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變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兩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變。

上古時期,姓也是區分階級地位的標誌,貴族有姓,平民無姓。

戰國以後,人們往往以氏爲姓,姓和氏逐漸合而爲一。

到了漢代,通稱爲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另外,由於姓是用來別婚姻的,所以在戰國以前,男子只稱氏,而女子卻必須稱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

舊說上古時期嬰兒出生三個月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成人舉行冠禮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時取字。

“名”和“字”之間往往在意義上有同義或相關聯的關係。

上古時期,名和字連著說時,通常是先稱字,後稱名;對平輩或尊輩則不能稱名,只能稱字,甚至連字都不能稱(如對父母),弟子自稱也稱名,弟子當著老師稱呼其他弟子也稱名。

二、簡述歷代中樞機構的變化。

我國古代的中央官制,影響較大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秦漢以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官制。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設三公九卿,組成中樞機構。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是中央最高軍政長官。

九卿是中央行政機關的長官,即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制粟內史、少府。

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制粟內史管的是政務,其餘六卿管的是皇帝宮廷的事務。

以九卿爲主的各中央行政長官都各有屬官。

九卿之外,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中央行政長官,如中尉、將作少府等。

漢初沿襲秦制。

武帝時廢去太尉,改爲大司馬。

西漢末年又把丞相改稱大司徒,禦史大夫改稱大司空,與大司馬合稱“三公”(又稱三司),都是宰相。

漢代九卿中的名稱也有變化。

另外還有所謂加官,即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職。

大臣得到加官,就可以經常接近皇帝。

到東漢時,三公已無實權,尚書機構尚書台(即台閣)反而成爲實際上的宰相府了。

魏文帝時,把權勢過大的尚書台改爲週邊的執行機構,另設中書省,參掌中樞機密。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四)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四)

《古代漢語》(郭錫良本)參考答案練習四一、解釋下列名詞:疏:古人給古書作注解時,除了解釋古書原文(經)之外,還給前人的注作注解,這種經注兼釋的注釋就叫做“疏”,也叫“註疏”、“義疏”。

讀爲:古人注解古書常用的以本字說明假借字的訓詁術語。

其特點是,既注音又釋義。

讀若:古人注釋字、詞的術語,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時也用來說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學術語,也叫“衍字”,簡稱“衍”,是指古籍因傳抄、刻印等誤加的文字。

句讀:古人讀書,常在句末一個字的旁邊加個點或圓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頓處字的下面加一個點,叫做“讀”。

兩者合稱句讀。

正義:又叫做“疏”,也叫“註疏”、“義疏”,是一種經注兼釋的注釋。

義疏産生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唐代出於思想統一和科舉考試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爲基礎把經書的解說統一起來,這種新的註疏唐人稱之爲“正義”。

十三經註疏:宋代學者爲了便於查閱,把儒家十三部經書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書,即《十三經註疏》。

這十三部經書的註疏包括:《周易正義》(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周禮註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註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公羊傳註疏》(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谷梁傳註疏》(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勳疏)、《論語註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經註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爾雅註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註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参考答案[繁体修订版]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参考答案[繁体修订版]

郭錫良《古代漢語》練習題參考答案(此答案來自網上。

今改爲繁體,加以校訂,稍作改動。

若發現錯誤,請及時告知:*******************)[可作考研或期末考試參考之用]練習一(P123)一查閱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辭源》修訂本)中所屬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亞(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嚴(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書(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貳(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術(行部)[按:繁體字“隣”與“鄰”爲異體字,都簡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辭源》修訂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辭源》中各有幾種讀音?兩者是否一致?“行窳(yǔ)”的“行”讀什麼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種讀音,在《辭源》中有4種讀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還引了《集韻》的一條注音“乎監切”(讀音爲xián)。

“行窳”的“行”讀xíng。

三從《詞詮》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的虛詞在句中的意義(教材引文下加△處,本答案改爲加粗,下同):1.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列子·湯問》)曾,副詞,乃、竟。

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范仲淹《岳陽樓記》)則……則……,承接連詞,表文中對舉關係,就、那麼。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既,時間副詞,表過去,已經。

4.或圓如簞,或方似笥。

(《水經注·巫山、巫峽》)或,無定代詞,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水經注·巫山、巫峽》)自,假設連詞,苟、如果。

常“自非”連用。

6.廣袤豐殺,一稱心力。

(白居易《廬山草堂記》)一,副詞,皆、都。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六)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六)

《古代漢語》(郭錫良本)參考答案練習六一、“葉音說”爲什麽是錯誤的?“葉音說”是在沒有確鑿根據的情況下,強改字音以求押韻和諧,並非探明了韻字的本音。

其根本錯誤,就在於對古韻採取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而非歷史的觀點,不懂得語音是發展變化的。

其後果,則是一個字可葉出許多的音,造成漢字讀音的極大混亂。

所以說“葉音說”是錯誤的。

二、熟記先秦古韻三十部和“平水韻”的平聲韻與入聲韻韻目。

1. 先秦古韻三十部是:陰聲韻入聲韻陽聲韻第一類之部職部蒸部第二類幽部覺部冬部第三類宵部藥部第四類侯部屋部東部第五類魚部鐸部陽部第六類支部錫部耕部第七類歌部月部元部第八類脂部質部真部第九類微部物部文部第十類緝部侵部第十一類葉部談部2. “平水韻”的平聲韻與入聲韻的韻目是:上平聲入聲下平聲入聲一東一屋一先九屑二冬二沃二蕭三江三覺三肴四支四豪五微五歌六魚六麻七虞七陽十藥八齊八庚十一陌九佳九青十二錫十灰十蒸十一真四質十一尤十二文五物十二侵十四緝十三元六月十三覃十五合十四寒七曷十四鹽十六葉十五刪八黠十五鹹十七洽三、寫出五言律詩“仄起仄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四種格式的平仄。

1. 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 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 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 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四、解釋下列名詞:孤平拗救:五言詩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一字,七言詩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必須是平聲字,否則就是“犯孤平”,即全句除韻腳之外只有一個平聲字(是“拗”的一種形式)。

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由仄變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漢語》(郭錫良本)參考答案練習五一、解釋下列名詞:四六:文體名,也稱“四六文”,就是駢體文。

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稱駢四儷六。

此文體形成于魏晉時期,南北朝時期成爲文章的正宗,唐代稱爲“時文”,晚唐至明稱“四六”或“四六文”,清代始稱駢體文。

其語言特點是:駢偶、“四六”、平仄、用典和藻飾。

工對:駢體文和近體詩中的一種對仗,因其對得工整,故稱“工對”。

它要求在對仗中用相同“事類”的詞語相對,即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動物對動物,植物對植物等。

律賦:唐宋時科舉取士所採用的駢賦,要求平仄對仗,並限定韻字,因此又叫做律賦。

律賦大都內容貧乏,文字呆板,毫無生氣,在文學上沒有多少價值。

互文:古代修辭方式的一種,也叫“互文見義”,或簡稱“互見”。

其特點是上下文義互相呼應、互相補充。

二、簡述賦體的演變和各種賦體的特點。

賦體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産生了四種主要形式:騷賦、古賦、駢賦和文賦。

騷賦産生于漢初,由楚辭演變而成,其寫作類比《楚辭》,如賈誼的《吊屈原賦》。

這種賦體在形式上同楚辭相似,也以“兮”字入句;其內容則重在“寫志”而不重在“體物”。

古賦是指騷賦以外的漢賦,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

這種賦體往往可分爲三部分。

開始有段近似序的散文。

中間常用問答的形式,篇幅也較大,極力鋪陳誇張;韻文中夾雜散文,用散文敍述,用韻文描寫。

結尾再用一段散文,發些議論,以寄託諷喻之意,類似楚辭的“亂”或“訊”。

古賦在句式上一般不再用“兮”字,主要是四言和六言,雜以三言和五言。

古賦在六朝時期發展成爲駢賦,如江淹的《別賦》。

這種賦體一般都是四六句,且講究對偶和平仄,堆砌典故。

實際上,駢賦等於有韻的駢體文,既具有駢體文的一般特點,又體現出賦鋪陳誇張的特色。

另外,駢賦到唐宋時期,科舉中要求平仄對仗,並限定韻字,因而又稱“律賦”。

文賦是受古文運動的影響而産生的。

唐宋古文家在賦的創作上,極力摒棄駢儷之習,通篇貫串散文的氣勢,重視清新流暢,在藝術形式上給賦體注入了新的活力,並創作了一些具有較高文學價值的文賦,如蘇軾的《赤壁賦》等。

三、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並辨析帶△的同義詞(教材引文下加△處,本文改爲下加點): 1.君匪從流,臣進逆耳,深思、遠慮、,遂放湘南。

(蕭統《文選序》) 譯文:楚君不從善如流,臣下(此處指屈原)進諫逆耳忠言,因深思遠慮,於是被流放到湘江之南。

“思”和“慮”都有“思考”的意思。

“思”指根據確定的意願去思考,“慮”指對問題反復周密地思考,力求得到最佳選擇。

2.余監撫餘閑,居多暇日,曆觀、文囿,泛覽、辭林。

(蕭統《文選序》)譯文:我在監國和撫軍的空閒中,度過了許多閒暇的日子,廣泛閱讀了各類文章。

“觀”和“覽”都有“看”、“閱讀”的意思。

“觀”指有目的有意識地看,“覽”指廣泛地看。

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滕王閣序》) 譯文:晚霞與孤獨的野鴨相伴同飛,秋水和高遠的天空渾然一色。

“與”和“共”都是介詞,表示物件,這裏用法相同,可譯作“和、跟、同”等。

“與”另有動詞“給與”和連詞“和”等用法,“共”另有副詞“共同”、“總共”等用法。

4.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

(屈原《離騷》)譯文:君王何不趁著年輕力壯而放棄那些邪惡的行爲呢,爲什麽不改變這種做事情的態度?駕馭著千里馬往前賓士吧,隨我來,我爲你在前面帶路。

“馳”和“騁”都有馬快跑義,但“馳”是指使勁趕馬使馬快跑,需要人驅趕。

“騁”是指縱馬奔馳,即馬隨意狂奔,不需要人驅趕。

這裏二者連用,意思是放馬奔跑。

5.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

(屈原《離騷》)譯文:當初君王已經與我有相約之言,後來心意改變又有了別的想法。

我並不爲離開朝廷而難過,只是爲君王的屢次改變主意而感到傷心。

“離”和“別”都是動詞,都有“分開”的意思。

但其程度上有細微差別,前者淺,後者深。

《楚辭離騷》王逸注:“近曰離,遠曰別。

” 6.今夫貴人之子,必宮居、而閨處、,內有保母,外有傅父。

(枚乘《七發》)譯文:如今那些達官貴人家的子弟,一定是在深宮閨門之內居住和生活,內有照料日常生活的保姆,外有負責教育的師傅。

“居”和“處”都有“居住”的意思。

“居”指長久定居,“處”指停留,短時間的居住。

四、分析下面兩組句子中的對仗:1.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滕王閣序》)“北海雖賒,扶搖可接”與“東隅已逝,桑榆非晚”雙雙相對,在句法結構上是主謂結構兩兩相對,即“北海雖賒”對“東隅已逝”,“扶搖可接”對“桑榆非晚”。

詞性上也基本上是相對的,即實對實(“北海”對“東隅”,“扶搖”對“桑榆”),虛對虛(“雖”對“已”,“可”對“非”),動對動(“賒”對“逝”,“接”對“晚”),靜對靜(“北海”對“東隅”,“扶搖”對“桑榆”)。

2.巡曾楹而空揜,撫錦幕而虛涼。

(江淹《別賦》)上下聯的句法結構都是“而”字連接兩個動詞性結構。

“巡曾楹”和“撫錦幕”是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空揜”對“虛涼”是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

詞性上是實詞相對:動詞對動詞(“巡”對“撫”)、名詞對名詞(“曾楹”對“錦幕”)、形容詞對形容詞(“空”對“虛”);虛詞相對:連詞對連詞(“而”對“而”)。

五、利用工具書查出下列典故的出處:1.徐孺下陳蕃之榻。

(王勃《滕王閣序》)徐孺榻:《後漢書·徐稚傳》:“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

家貧,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

恭儉義讓,所居服其德。

……(陳)蕃在鄙不接賓客,唯稚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

”後以徐孺榻表示對賢士的禮待。

這裏用來指洪州出人才。

2.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東漢·趙岐《三輔決錄·逃名》:“蔣詡,字元卿,舍中三徑,唯羊仲、求仲從之遊,皆挫廉逃名不出。

”後因以三徑代指隱士的家園,也指家園。

六、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修辭方式:1.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

(諸葛亮《出師表》)並提:“侍中”指郭攸之、費禕,“侍郎”指董允,並提爲“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

代稱:“良實”本都是形容詞,這裏指代賢良誠實的人,是以事物特徵代本體。

2.將軍身被堅執銳。

(《史記·陳涉起義》)代稱:“堅”代“堅固的鎧甲”,“銳”代“銳利的武器”,是以性質代本體。

3.鰥寡不聞犬豕之食,煢獨不見牛馬之衣。

(《洛陽伽藍記·王子坊》)對偶:即“鰥寡不聞犬豕之食”對“煢獨不見牛馬之衣”。

互文:“鰥寡”與“煢獨”、“不聞犬豕之食”與“不見牛馬之衣”文義互相補充。

引用:引董仲舒語:“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語見《漢書·食貨志上》。

比喻:“犬豕之食”比喻食物粗劣,“牛馬之衣”比喻衣著粗劣破舊。

4.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從上雍,恐卒然不可爲諱。

(司馬遷《報任安書》)委婉:“不測之罪”,這裏指死罪;“不可爲諱”,這裏指任安被處死刑。

省略:“仆又薄從上雍”句省略述語“之(到……去)”,即“仆又薄從上之雍”。

5.故有志深軒冕,而泛詠臯壤。

(《文心雕龍·情采》)代稱:“軒冕”代稱官爵,“臯壤”代稱隱者居住之地。

引用:“臯壤”見《莊子·知北遊》:“山林與,臯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6.未嘗不心遊目想,移晷忘倦。

(蕭統《文選序》)倒置:“心遊目想”是“目遊心想”的倒置。

代稱:以“目遊心想”指代讀書,以“移晷”指代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

7.老當益壯,甯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王勃《滕王閣序》)對偶:“老當益壯,甯移白首之心”對“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代稱:“白首”代年老。

比喻:用“青雲”比喻志向的高遠。

引用:二句改引《後漢書·馬援傳》:“(馬援)嘗謂賓客曰:丈夫爲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8.皓齒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腸之藥。

(枚乘《七發》)對偶:“皓齒蛾眉,命曰伐性之斧”對“甘脆肥醲,命曰腐腸之藥”。

代稱:“皓齒蛾眉”是“美女”的代稱,“甘脆肥醲”是“豐盛甘美的酒食”的代稱。

比喻:將“皓齒蛾眉”的美女比作斧子,將“甘脆肥醲”的酒食比作毒藥。

9.勢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被褐懷金玉,蘭蕙化爲芻。

(趙壹《刺世疾邪賦》)比喻:“咳唾自成珠”喻言語珍貴,“金玉”喻品德高尚,“蘭蕙化爲芻”喻賢人不被重用。

引用:“披褐懷金玉”一句,語出《老子》七十章:“是以聖人披褐懷玉。

”代稱:“被褐”指穿粗布衣的寒士,是“貧賤之人”的代稱。

按:教材引文誤“咳唾”爲“咳吐”,今正。

10.珠與玉兮豔暮秋,羅與綺兮嬌上春。

(江淹《別賦》)對偶:“珠與玉兮豔暮秋”對“羅與綺兮嬌上春”。

代稱:“珠”、“玉”、“羅”、“綺”都是“歌女”的代稱。

互文:這兩句互文見義,即“珠與玉”、“羅與綺”都“豔暮秋”、“嬌上春”。

七、把下面一段文字譯成現代漢語:今如太子之病者,獨宜世之君子,博見強識,承間語事,變度易意,常無離側,以爲羽翼。

淹沈之樂,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枚乘《七發》)譯文:如今像太子這樣的病,只應讓世上的君子,見識廣博而記憶力強的人,乘機向你談論一些有益於你健康的事情,改變你的思慮心意,並且時常不離左右,來作爲你的輔佐者。

那麽淹溺沈迷的逸樂,縱情放恣的想法,放縱過度的心思,還會從哪里來呢!八、下面是駱賓王《爲徐敬業討武曌檄》中的一段,試譯成現代漢語,並指出其中的典故,分析其“四六”格式:四六格式:公等或居漢地,或協周親(四四),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六六),言猶在耳,忠豈忘心(四四)?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六六)?倘能轉禍爲福,送往事居(四四),共立勤王之勳,無廢大君之命(六六),凡諸爵賞,同指山河(四四)。

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四四),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六六)。

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譯文:諸位有的在封疆做官,有的是皇室至親,有的心中记得先王的言語重托,有的在宮中接受過先王的遺命,所受之言還在耳畔,心中怎能忘掉忠诚?先帝陵墓上的新土還沒有幹,嗣位的新君又在何處托身?如果能夠化災禍爲好事,忠於先帝,服事新君,共同立下救助皇帝的功勳,不辜負先君的遺命,那麽有功的一定受爵受賞,可共同指山河爲誓。

如果有人留戀末路的城池,徘徊在十字路口,坐觀成敗而看不清形勢,一定會遭到以遲後爲罪名的誅伐。

請看今天的世界,到底是誰家的天下!宣室:漢末未央宮中有宣室殿,是皇帝齋戒的地方。

漢文帝曾于宣室召見賈誼,問鬼神事。

這裏是用典,指皇帝的宮殿。

一抔之土:指皇帝的陵墓。

語本《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長陵是漢高祖的陵墓。

這裏用典,是指唐高宗的陵墓。

六尺之孤:《論語·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