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成瘾与中脑边缘多巴胺神经系统相关的研究
成瘾的解剖学及生理学基础

成瘾的解剖学及生理学基础:
中脑- 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药物成瘾依赖产生的最主要的神经解剖基础,多个脑区参与了药物成瘾的形成,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脑腹侧被盖区、伏核、额前皮质、杏仁核、嗅结节、外侧隔核和海马等。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显示,在服成瘾药物后,大脑这些区域血养水平异常变化。
在这些脑组织中,不同的递质参与了药物成瘾的形成,主要涉及多巴胺(DA) 、γ- 氨基丁酸、5 - 羟色胺、组胺、谷氨酸、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成瘾药物是通过抑制多巴胺重吸收或促进多巴胺的释放增加突触间隙多巴胺的浓度,高于生理盐水平的多巴胺作用于相应多巴胺受体,产生神经适应性和成瘾行为。
人们已经认识到在人和动物脑内广泛存在与奖赏有关的区域,而控制情绪反应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奖赏系统的中枢所在,不同药物作用于该系统,导致系统中多巴胺释放增加,使人和动物产生陶醉感和愉悦感,正是这种奖赏效应对动物的不断强化导致了成瘾行为的发生。
成瘾的神经环路

药物成瘾是一种慢性精神疾病,它有以下特点:强迫性觅药和给药;给药失控;有戒断现象。
成瘾包含冲动和强迫性因素,它有一个完整的周期:成瘾;消退;复吸。
动物和人类影像学研究揭示了VTA和VS在调整这个周期中的关键性作用,它是成瘾阶段的病灶,在戒断阶段是影响泛杏仁核区的主要因素,也在复吸阶段起广泛的神经连接作用。
成瘾的行程包括中脑边缘淋巴系统的神经重塑和纹状体的适应性改变,甚至包括前额皮质、扣带回和杏仁核的系统紊乱。
成瘾形成的描述要基于分子和基因。
神经的适应性调整在成瘾形成中期关键作用。
整体概念成瘾定义: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
药物成瘾是一种慢性精神疾病,他有以下特点:强迫性觅药和给药;给药失控;有戒断现象。
临床偶尔使用易成瘾药物与成瘾是不同的,成瘾表现为无法控制的给药和强迫性觅药行为。
下面的一组数据阐明了药物使用、滥用、药物依赖的区别:大约15.6%的美国人会使用非处方或成瘾类药物,大约5.4%将会导致药物依赖;对于酒精来说,正在使用的人群占美国大于12岁人数的51%,其中7.7%符合酒精成瘾和酒精依赖的特性;对于尼古丁,在2007年28.6%的12岁以上美国人正在使用,其中24.2%使用香烟,5.4%使用雪茄,3.2%使用无烟香烟,0.8%使用烟斗吸烟。
对于成瘾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瞬时效应(对比用药与未用药者),现在焦点转移到了慢性成瘾者,短暂用药与长期用药度大脑的神经改变,这些改变导致了复吸结果。
现在神经生物学主要研究调整从偶尔、可控的药物使用到无法自控的给药、觅药、复发这一转变的基因、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
隐藏于成瘾下面的精神动机有两种:积极的和消极的。
冲动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刺激,表现为实施愉悦的行为前的紧张;而强迫则是一种消极的精神刺激,表现为强迫行为前的紧张和焦虑,并通过实施强迫性为来解除它。
冲动和强迫充斥成瘾的三个阶段-成瘾、戒断、复吸-冲动在成瘾的早期作用更大一些,两者主导成瘾的晚期阶段。
多巴胺神经递质对情绪调节和成瘾行为的作用研究

多巴胺神经递质对情绪调节和成瘾行为的作用研究摘要: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扮演着情绪调节和成瘾行为调控中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多巴胺神经递质在情绪调节和成瘾行为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首先,我们将讨论多巴胺的功能以及其参与的神经途径。
然后,我们将探讨多巴胺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包括情绪强化和奖赏系统的调节。
最后,我们将讨论多巴胺在成瘾行为中的作用,特别是在药物和赌博成瘾中的作用。
通过理解多巴胺神经递质的调控机制,我们可以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情绪和成瘾行为的神经基础,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关键词:多巴胺;神经递质;情绪调节;成瘾行为引言多巴胺是一种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神经递质。
它参与了大脑中的多个神经途径,包括情绪调节和成瘾行为等重要生理过程。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多巴胺神经递质的作用在情绪和成瘾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多巴胺的功能和神经途径多巴胺神经递质起着多种功能,包括调节情绪、动机和认知等方面的活动。
它通过多个神经途径在大脑中传递信号,包括内源性多巴胺途径和外源性多巴胺途径。
内源性多巴胺途径主要起着情绪调节的作用,包括来自腹侧被盖区的中脑多巴胺神经元。
外源性多巴胺途径主要来自边缘系统,如基底核和额叶等脑区。
多巴胺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多巴胺参与了情绪的调节,特别是积极情绪和奖赏的感受。
它通过调节大脑中的奖赏系统,增强对积极刺激的反应,并对情绪记忆和动机产生影响。
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异常调节可能与情绪障碍的发生有关,如抑郁和焦虑等。
多巴胺在成瘾行为中的作用多巴胺也在成瘾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
成瘾是一种对某种物质或行为的依赖和渴求,多巴胺的异常释放被认为是成瘾行为的重要机制之一。
例如,药物成瘾、赌博成瘾等都与多巴胺神经递质的改变有关。
多巴胺的持续增加可能会导致对奖赏物质的渴求增加,增加成瘾风险。
研究进展和展望近年来,对多巴胺在情绪调节和成瘾行为中作用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如光遗传学和成像技术,对多巴胺神经元的活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多巴胺与物质依赖解析药物滥用与戒断的神经机制

多巴胺与物质依赖解析药物滥用与戒断的神经机制在现代社会中,药物滥用问题一直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对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近年来,关于药物滥用的神经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其中多巴胺与物质依赖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多巴胺与物质依赖解析药物滥用与戒断的神经机制,以期增加对该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在神经系统中起着调节行为、情绪和奖赏等功能的作用。
当个体接触到有奖赏性的刺激时,如食物、药物或其他愉悦感觉,多巴胺神经元会被激活,释放更多的多巴胺到神经通路中,产生快感和满足感。
然而,长期的物质依赖会对多巴胺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物质依赖药物(如可卡因、鸦片类药物等)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多巴胺的释放和再摄取,从而改变大脑的神经化学平衡。
一方面,这些药物可以直接刺激多巴胺神经元的释放多巴胺,为使用者带来快感和欣快感。
另一方面,药物滥用导致的剧烈多巴胺释放会诱发强烈的奖赏性反馈,形成物质依赖。
除了药物的直接影响,物质依赖也会对多巴胺系统的其它组成部分产生影响。
例如,多巴胺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功能会被改变,其对多巴胺的释放和再摄取会发生变化。
此外,物质依赖还会导致多巴胺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的改变,这可能是物质依赖形成和维持的基础。
当一个个体长期暴露在药物的影响下,多巴胺系统会适应这种情况并发生变化。
这种适应过程使得物质依赖者在戒断药物后,即使没有药物的刺激,仍然感受到强烈的渴求和戒断症状。
这些戒断症状可以包括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负性情绪反应,以及恶心、肌肉痉挛等身体反应。
戒断过程中的神经机制也与多巴胺系统的变化有关。
戒断药物后,多巴胺神经元的活性下降,导致多巴胺水平减少,这可能是造成戒断症状的原因之一。
此外,戒断过程中的多巴胺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改变,可能与大脑中的其他神经递质系统的调节有关。
对于物质依赖的治疗方法,理解多巴胺与物质依赖的神经机制非常关键。
神经递质与药物成瘾的关联性分析

神经递质与药物成瘾的关联性分析在药物成瘾的研究中,神经递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来进行信息传递。
本文将探讨神经递质与药物成瘾之间的关联性,并分析这种关联性对于成瘾机制的影响。
一、神经递质的基本概念神经递质是由神经元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通过突触间隙传递信号。
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等。
这些神经递质在人体内起到平衡神经系统和调节情绪的作用。
二、神经递质与奖赏回路药物成瘾的一个重要机制是通过激活大脑中的奖赏回路来产生愉悦感。
这个奖赏回路包括多巴胺系统。
在奖赏回路中,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参与了奖赏、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三、神经递质与药物成瘾的关联性多巴胺和其他神经递质在药物成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许多药物,如可卡因、海洛因和尼古丁等,都可以增加多巴胺的释放或阻断其再摄取。
这些药物通过增加多巴胺水平,提供了一种强烈的奖赏感,使人产生成瘾行为。
此外,GABA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也参与了药物成瘾的过程。
例如,GABA在镇静药物成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通过减少神经元的活性,产生抑制效应,从而使人感到镇静。
而谷氨酸则与兴奋性药物成瘾有关,它能够增加神经元的兴奋性,产生愉悦感。
四、神经递质与药物成瘾的影响神经递质与药物成瘾之间的关联性对成瘾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药物成瘾会导致神经递质系统的异常变化。
持续的药物滥用会使神经递质系统对药物适应,从而需要越来越大的剂量来获得相同的奖赏感,这就是药物耐受性的产生。
此外,药物成瘾还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的功能损害,从而引发戒断症状。
其次,神经递质系统的异常变化也可能导致药物成瘾发展。
例如,某些人携带有与多巴胺和其他神经递质相关的基因变异,会对药物产生更高的敏感性,从而容易形成成瘾行为。
最后,对神经递质系统进行调节可能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药物成瘾。
一些药物疗法,如替代疗法和药物拮抗剂,通过干预神经递质的功能来减少成瘾行为。
新精神活性物质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110:46:17 网络出版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34.1086.R.20240410.1816.012新精神活性物质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李香豫1,2,陈园园2,3,乔艳玲1,2,3,李 楠2,3,许雅雯2,3,曾宪斌2,3,徐 鹏1,2,3(1.毒品监测管控与禁毒关键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公安部禁毒情报技术中心,北京 100193;2.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药科大学禁毒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北京 100193;3.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收稿日期:2023-08-15,修回日期:2024-01-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82130056)作者简介:李香豫(1989-),女,博士,副高级警务,研究方向:神经精神药理学,E mail:525904387@qq.com;徐 鹏(1976-),女,博士,正高级警务,研究方向:神经精神药理学,通信作者,E mail:pengxu750@163.comdoi:10.12360/CPB202209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24)04-0630-07中国图书分类号:R749 91;R971 1;R971 2;R971 3摘要:新精神活性物质是近几年开始流行的新型滥用物质,比起传统毒品来说其种类更丰富、化学结构更复杂。
新精神活性物质按照药理学作用可分为七大类,除了效果未知的类别,其余的兴奋剂类、合成大麻素受体激动剂类、经典致幻剂类、合成阿片类、身心分离剂类和镇静催眠类都可通过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作用。
该文对新精神活性物质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精神活性物质;兴奋剂类;合成大麻素受体激动剂类;经典致幻剂类;合成阿片类;身心分离剂类;镇静催眠类;作用机制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新精神活性物质(newpsychoactivesubstances,NPS)是指具有滥用潜力的、没有被联合国《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和《1971年精神药品公约》所列管、可引起公共健康风险的物质[1]。
组胺对药物成瘾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274-组胺对药物成瘾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张静(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湛江524300)【摘要】组胺能神经元胞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仅存在于下丘脑乳头结节核,但其神经纤维在脑内广泛投射。
许多研究表明,成瘾性药物会引发下丘脑、纹状体等部位内组胺水平的变化;组胺在药物成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组胺能系统与多巴胺能系统、NMDA受体系统、乙酰胆碱能系统和GABA能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些研究成果或许为药物成瘾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关键词】组胺;药物成瘾;受体The effect of histamine on drug addiction and its neural mechanismZHANG Jing(Zhanjiang Normal College,Zhanjiang524300)【Abstract】Histaminergic neuron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only exist in hypothalamic nucleus nipple nodule, projecting widely in the central and peripheral nerve tissue.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drug induces changes in release of histamine in the hypothalamus,corpus striatum and other brain areas. Histami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rug addiction.There are interactions between histamine system and the follow i ng systems,namely the dopaminergic system,NMDA receptor system,acetylcholine system and GABA ergic system.The in-depth study of histamine could probably provide a new way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drug addiction.【Key words】Histamine;Drug addiction;Receptor1前言药物成瘾是当前世界上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认为药物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脑部疾病,主要表现为强迫性药物使用,即成瘾者失去对药物寻觅和摄取的控制。
多巴胺受体与药物依赖的相关研究进展

多巴胺受体与药物依赖的相关研究进展多巴胺(dopamine,DA)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神经递质,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组织,并在中枢和外周组织的不同部位被合成。
它控制着运动,认知,情感,正性强化,摄食,内分泌凋节等许多功能。
多巴胺作为一种内源性神经递质,主要通过多巴胺受体(DAR)发挥作用。
多巴胺受体调控椎体外系的运动功能,精神活动,脑垂体激素的分泌和心血管功能;另外还参与中枢催吐,胃肠道功能,眼内压和视网膜信息传递的调控。
多巴胺受体被抑制或激动后,在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部位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30多年中,多巴胺一直是许多研究的焦点,国内外学者围绕多巴胺的结构和功能做了大量研究,发现脑内多巴胺系统活动性的改变与药物依赖性的发生密切相关,药物依赖的奖赏、强化、运动兴奋、渴求等过程均与多巴胺系统有关。
药物依赖又称药物成瘾,即人类表现出的过度依赖某种药物且自身不能控制其对药物的摄取与寻觅的行为,是一种长期的顽固的精神疾病,具有易复发以及强烈的药物寻找和药物使用等特点。
其中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与药物依赖性的关系最为强烈,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通路是脑内奖赏效应的主要通路,海洛因、可卡因、尼古丁等成瘾活性物质可以通过该路径产生非生理性的强化和自我奖赏效应。
一些研究表明,急性给药后,成瘾药物一般都能激活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这是成瘾药物的奖赏、强化等共性效应的基础,也是形成条件信号的关联、诱导渴求或者觅药行为的神经基础。
药物依赖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多巴胺系统在药物依赖中的作用机制成为防治药物依赖的关键性问题。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述多巴胺受体与药物依赖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多巴胺系统与药物依赖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1 多巴胺受体类型多巴胺通过其相应的膜受体发挥作用,多巴胺受体为七个跨膜区域组成的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
根据多巴胺对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调节的不同以及在脑内的定位不同可分为两类:D1样和D2样受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成瘾与中脑边缘多巴胺神经系统相关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 200025邓云新范秋维*:药物成瘾是目前全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现今认为药物成瘾与多巴胺神经系统功能和结构的适应性改变密切相关。
目前一部分研究方向,包括奖赏机制、成瘾过程中的共同多巴胺通路和多巴胺受体研究。
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了解药物成瘾的中枢机制,并希望由此找到更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药物成瘾;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奖赏机制;多巴胺受体药物成瘾是一种慢性、易复发性脑病,核心特征是以强迫性的药物寻求行为的综合征,即成瘾者失去了对药物寻觅和摄取的控制[1、2]。
中断给药后产生戒断综合征,最终导致身心健康损害和社会活动障碍。
研究发现几乎所有存在滥用潜力的化学物质都有一个共同特性,那就是服用后引起前脑伏膈核区域多巴胺神经元末梢释放多巴胺增加。
可见药物成瘾与脑内多巴胺系统的活动性改变密切相关,而且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MLDS)是公认的与成瘾有关的最重要的脑区。
急性给药后,成瘾药物一般都能够激活MLDS,这成为成瘾药物的奖赏、强化等共性效应的基础,也是形成条件信号的关联、诱导渴求或者觅药行为的神经基础[3]。
在药物的反复作用下MLDS内相关核团或神经元突触发生持续的对抗性适应,特别是多巴胺(DA)受体会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包括受体的数量、活性、受体后途经,以及进一步的基因表达等的改变,这些可认为药物依赖的神经生物学基础[4]。
1 奖赏效应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奖赏机制来加强和激励对机体有益的行为,以利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
但这一系统一旦被某些外源性物质反复地异常激活(如药物滥用),则引起神经系统的慢性适应性改变,将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
奖赏系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该系统主要涉及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膈核(NAc)、杏仁核(Amy)、下丘脑的弓状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等脑区,其外延部分包括前额叶皮层(PFC)、海马(Hip)等与情绪、学习和记忆密切相关的脑区。
通过颅内微注射研究表明,参与脑内奖赏过程的脑区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集中,而是相当离散的。
即使是同一个核团,也可在不同的通路中发挥作用[5]。
而奖赏效应的神经结构主要位于中脑边缘系统,MLDS通路是食物和性活动等天然奖赏和成瘾性药物引起奖赏效应的共同通路。
目前观点认为,各种天然的奖赏性刺激都是通过各自的传入通路,激活MLDS而实现[6]。
成瘾性药物可直接或间接兴奋奖赏系统,引起多巴胺快速、大量释放,从而产生的奖赏效应。
天然奖赏与药物奖赏机制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引起的DA升高是缓起缓降,呈馒头状;而后者,特别是静脉注射成瘾药物的情况下,脑内DA浓度升高速度快,幅度大,呈尖峰状。
其原因至少有二:一食物和性等天然奖赏需经缓慢而多步骤的过程,才能引起DA分泌,与静脉注射毒品引起血浓度急剧升高不可同日而语;二是奖赏效应是否受到负反馈的调制。
以VTA和NAc两者的关系为例,VTA中的DA能神经元发出神经纤维投射到NAc,释放DA作用于DA受体,经cAMP激活CREB,促进强啡肽的生成。
与此同时NAc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返回到DA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触前末梢,释放强啡肽和GABA抑制其活动,减少DA的释放,从而发挥负反馈抑制作用。
正是这两种机制的存在,使天然奖赏作用下脑内DA水平的增高呈馒头状,其产生的快感也不如药物奖赏的欣快感强烈。
此外,药物剂量可以在药效耐受后不断增加,使之维持奖赏作用;而生理刺激不仅不能无限增加,且随着生理要求的满足而产生某种耐受[7],进一步削弱了奖赏的程度。
2 药物成瘾与MLDSMLDS是由VTA多巴胺神经元投射到边缘系统有关脑区的通路,VTA主要由多巴胺和GABA能神经元组成,这两种神经元同时发出纤维广泛投射到NAc和PFC等边缘系统,在局部小范围内GABA神经元与DA神经元有突触联系,抑制DA神经元的活动。
VTA主要传入纤维有来自PFC、Amy和Hip谷氨酸能神经元投射,同时还接受来自中脑被盖背外侧核胆碱能神经元投射。
VTA区域DA神经元上主要含有代谢型和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其中包括NMAD、AMPA受体)和胆碱能受体(包括烟碱和毒蕈碱M5受体),其中M5受体对多巴胺神经元调控释放多巴胺起了重要作用,参与了中脑奖赏系统的调控[8]。
兴奋谷氨酸受体或胆碱能受体均可引起VTA多巴胺神经元放电增加,继而引起该通路DA释放增加。
VTA的主要传出纤维在NAc区域与中等大小棘状神经元(主要是GABA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分两路投射至中脑黑质网状区和苍白球。
除了参与天然和成瘾性药物的奖赏刺激,现在更多的研究发现MLDS还与成瘾渴求和复发有关。
在VTA区域微量注射吗啡、可卡因都能诱导产生条件性位置偏爱(CPP)。
VTA区域注射吗啡还可点燃海洛因、可卡因的自身给药行为,而VTA注射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可阻断吗啡点燃引起的自身给药行为,这表明中脑VTA区域的阿片受体和谷氨酸受体在成瘾复发中起了重要的作用[9]。
实验发现注射精神刺激剂引起动物运动活性增加与NAc区域的多巴胺释放增加有关,损毁VTA至NAc的多巴胺神经投射可引起动物的活动降低,还对苯丙胺等引起动物运动活性增加反应消失,但是研究表明NAc不是引起行为敏化的起始位点,NAc反复间断性注射苯丙胺并不产生行为敏化,相反在VTA反复间断性注射苯丙胺却能产生行为敏化反应。
且VTA注射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NMDA受体拮抗剂等均可阻断苯丙胺敏化反应,与精神刺激剂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阿片类化合物注射到VTA也能引起行为敏化反应,使用纳曲酮可阻断阿片类物质敏化反应。
这些结果提示VTA是行为敏化产生起始的重要位点,所有的成瘾药物在VTA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靶点参与了行为的敏化过程[10]。
另外在关于药物成瘾的持续性和稳固性的物质基础的研究,目前认为在于神经突触在成瘾药物作用下产生了新的突触联系,也就是突触的可塑性变化。
突触长时程增强(LTP)和突触长时程抑制(LTD)是研究突触的可塑性变化的最重要实验手段。
经多种实验研究后发现,化学结构不同的药物因为它们均有精神依赖潜力都能在VTA产生LTP,但关于LTP在成瘾过程中起的确切作用还不是很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10]。
但是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可以考虑在改变LTP的药物方面进一步开发。
3 多巴胺受体DA能神经元主要分布在纹状体、VTA及黑质(SN)等脑区,形成脑内两个DA能环路。
一个为从黑质到纹状体尾壳核的投射,一个为MLDS。
在急性给药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成瘾药物通过激活MLDS中NAc和大脑皮层(PFC)的DA神经通路,实现药物的奖赏和强化作用。
有证据表明,多种成瘾性药物均通过各种信号转导途径不同程度地增加靶区的DA释放。
通过此可见多巴胺受体在成瘾的分子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目前发现脑内存在D1-D5共5种DA受体(DAr)亚型,不同亚型介导不同,甚至相反的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它们在脑区分布有重大差异,还存在突触后受体和突触前受体的区分。
首先,按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的差异,分为D1,D2两类亚型。
D1受体通过Gs 蛋白与腺苷酸环化酶(AC)正偶联,使AC活力增强,细胞内cAMP水平增加,进而磷酸化转录因子,如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和激活即刻早期基因的表达;D2r通过Gi蛋白与AC负偶联,抑制AC活力,减少cAMP水平,打开钾通道,同时关闭钙通道。
随着分子克隆技术的发展发现D1r,D5r分子同源性超过80%,都与Gs偶联,统称为D1样受体,而D2r,D3r,D4r同源性约为45%,常与Gi偶联,统称为D2样受体。
D3r较为特殊,其与D2r的基因前体是共同的,但是在信号转导过程中,D3r对AC酶活力不抑制、不兴奋,与G蛋白偶联不敏感,可能通过钾、钙通道起作用。
DA不同受体的分布非常广泛,各亚型分布有重叠也有其特殊性。
D1和D2受体在所有多巴胺能神经分布的脑区都有表达,特别在尾状核、壳核、伏膈核、嗅结节有高表达。
D2受体表达而D1受体mRNA不表达的脑区有海马、黑质和VTA。
相反,在杏仁核D1受体mRNA表达,而D2几乎没有表达。
有证据表明:D1和D2受体在药物依赖中有相似的作用:两者都参与药物的运动效应和行为敏感化,两者的拮抗剂都能阻断吗啡导致的活动增强。
所以认为D1和D2受体可能在药物的强化、奖赏、活动增强、行为敏感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而两者机制的区别很可能是受体后机制,D1受体可能参加与感觉成分有关的强化反应,而D2受体可能更多地与成瘾过程中的觅药行为有关。
使用选择性DAr拮抗剂在条件性位置测试的研究发现:阻断D1受体或D4受体能够产生厌恶动机;而D2受体似乎没有动机作用。
其他一些自然奖赏介导的动机研究中发现D1受体拮抗剂更多地参与动机调控,也支持了前面的观点[11]。
同时,在一些自身给药模型研究中的结果表明,D2样多巴胺受体可能与药物的强化效应有密切关系。
D2受体激动剂可产生精神兴奋剂样作用,而拮抗剂则明显阻滞动物自身给药的强化效应。
在遗传学研究中,多巴胺受体基因多态性在受体基因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导致了超过5种不同DA受体结合位点的存在。
通过研究D2受体基因TaqI多态性,发现这种基因的可变性影响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12]。
对于D3受体基因的MacI/BalI多态性研究,证明D3受体基因与可卡因依赖的易感性相关。
正常生理状态下D3r仅表现辅助功能调节DA受体亚型间相互作用,在特定病理条件下D3r显示出重要的“平衡缓冲作用”。
D1受体、D2受体、D3受体在药物成瘾的强化作用中都有重要作用,实验中发现这三者的特异性激动剂或拮抗剂对药物依赖的作用不尽相同,这可能与三者在脑内的分布差异和在神经通路中的信号传导、反馈调节等功能差异有关[13]。
对D4受体研究显示,D4受体基因极具多态性,因此造成了D4受体的多态性。
研究发现,D4受体与人的基础活动密切相关,D4受体敲除的小鼠基础活动下降,而阿片类、可卡因、甲基苯丙胺可使其活动增多[14]。
目前关于D5受体在药物依赖中的作用还缺乏研究资料。
故可以看出,多巴胺受体D1-D4都与药物成瘾有一定关系。
通过此途径寻找有效的药物成为研究的共识之一。
但这有相当的难度,一方面,多巴胺无论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药物渴求或者觅药行为,多巴胺受体的完全激动剂或拮抗剂都不能很好的治疗成瘾情况。
另一方面,一些又奖赏作用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通常同时具有成瘾性[15]。
而完全阻断多巴胺受体会导致一系列的情绪、生理运动的不良反应。
所以当前研究方向集中在寻找选择性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还有人提出使用部分激动剂来尽量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对药物成瘾进行彻底治疗,是一项困难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