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作者:孙如军李泽孟德华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21年第03期摘要: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深入发展,目前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传统的工业制造生产逐步被现代智能化方式取代,进而也就改变了我国相应的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
文章首先对当前我国的高等工程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当前人才培养的不足,然后对国外工程类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综述,最后从政府、企业、地方高校三个层次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议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3-0051-03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
特别是工业制造领域,由于国家不断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工业发展,以期将中国的工业制造推向世界前列,使得这一领域展现出无限的发展潜力。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家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工程类的应用型人才投入到工业发展建设。
这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工业发展的高度。
高等工程教育是这类人才培养的主要来源。
当前的社会发展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给予了更多的期望。
一、国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我国的技术人才目前来说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术型人才,一种是专业型人才。
这里所说的专业型人才也就是应用型人才。
它与学术型人才的主要区别在于,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计划中更加倾向以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更贴近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
当前我国的工业生产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技术资源支撑。
国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国内技术落后,国外技术封锁的尴尬境遇。
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借助外方资源,国家的发展进入到瓶颈期。
就在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国内高等教育界首次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念,这一教育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为国内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1]。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

2021·10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王欣摘要: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具备科学品格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型工程人才,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是当前高校的紧迫任务。
高校应精准把握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方向,围绕“坚持学生为本、注重工程训练、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育人理念,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如推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定制适应科研创新需求的课程体系;推进软硬件资源共享,构建多元协同的科研创新实践平台;推进学生队伍与教师队伍协同并进,为科研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氛围营造,保障科研创新活动蓬勃开展等等,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新工科;高校;创新型工程人才作者简介:王欣,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党建与大学生教育管理。
(湖北武汉430023)DOI :10.19865/ki.xxdj.2021.10.027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21)10-0081-03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认定全国高校612个项目为国家新工科研究项目。
新工科建设旨在推动智能制造等新技术与传统学科的有机融合,将现有的传统工科专业改造为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型工科专业。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应精准把握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方向,围绕“坚持学生为本、注重工程训练、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育人理念,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一、推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定制适应科研创新需求的课程体系1.开设精品科研创新训练课程。
高校应积极开设“科研训练”“工艺设计”等精品科研创新训练课程,让学生接受必要的科研创新理论培育和技能训练。
科研创新训练课程的课堂教学应以科学研究的自然过程为主线,采取开办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和工程项目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在创新设计与产品制作的专题讲座中,结合行业特点,对产品方案的确定、思路的设计、工艺流程以及近几年来各类大赛的获奖作品进行详细介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以新疆理工学院为例

!"#!$%&$'(')*+&,-./&$01$21(3$&)%))$1%%8新工科 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以新疆理工学院为例张震4张灵通新疆理工学院!新疆阿克苏!;(#$$$摘4要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文章以新疆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分析当前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四类问题!探讨课程体系创新,协同育人机制的深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四种改革实践措施!并对路径实施进行了论述!期望通过探索与实践!培养企业需求,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提供参考"关键词 新工科#创新型人才#校企协同#实践I JH5&7(4/&1&18A=&&5I14-7H7/.-M&55(E&7(4/@-I><A(4/&1)&>-&2M/@/5I10/1--7/108H-A/(549P1>-74=-Q(A N07&<1>&2R-GI10/1--7/10 )))+(N/10L/1S/(1031.4/4<4-&2+-A=1&5&09(.(1I J(:H5-B=(10B=-14B=(10%/104&10A1,K1-,9.,/010+02345267,3839:!A1,B1-,9L M/+!;(#$$$D E.47(A4+J-=A<E MA T?,.H<;N-=;L-A VA-H/-A A</-H!E MA>?/-E?C.;L?KKB/,?E/;-2;</A-E A=N-=A<H<?=N?E A C,M;;B/C E;,NB E/P?E A M/H M2hN?B/E F?KKB/A=E?B A-E C&W;B B?T;<?E/P A A=N,?E/;-TA E V A A-C,M;;B C?-=A-E A<K</C A C/C;-A;L E MA>;C E A L L A,E/P A V?F C E;,NB E/P?E A KKB/A=E?B A-E C&U?./-H E MA,/P/B A-H/-A A</-H>?+;<;L g/-+/?-H#-C E/E NE A;L E A,M-;B;H F?C?-A R?>KB A!E M/C K?KA<?-?B F_A C E MA L;N< ./-=C;L K<;TB A>C A R/C E/-H/-E MA,N<<A-E,;B B?T;<?E/P A A=N,?E/;-TA E V A A-C,M;;B C?-=A-E A<K</C A C!=/C,NC C A C L;N<<A L;<>?-=K<?,E/2 ,?B>A?C N<A C!C N,M?C,N<</,NB N>C F C E A>/--;P?E/;-!E MA=A A KA-/-H;L,;B B?T;<?E/P AA=N,?E/;->A,M?-/C>!E MA/>K<;P A>A-E;L =;NTB A hN?B/L/A=E A?,M/-H C E?L L!E MA/--;P?E/;-;L E?B A-E E<?/-/-H>;=A!?-==/C,NC C A C E MA K?E M/>KB A>A-E?E/;-&#E/C A R KA,E A=E M?E E M<;NH M A R KB;<?E/;-?-=K<?,E/,A!W NB E/P?E A?KKB/A=E?B A-E C<A hN/<A=TF B;,?B A-E A<K</C A C!C;?C E;K<;P/=A<A L A<A-,A L;<E MA K<?,E/,A;L C,M;;B A-E A<K</C A,;B B?T;<?E/P A A=N,?E/;->;=A;L,/P/B A-H/-A A</-H C KA,/?B E F&F-9G&7>.+Q A VA-H/-A A</-H##--;P?E/P A E?B A-E C#D,M;;B O-E A<K</C A W;B B?T;<?E/;-#\<?,E/,A44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理念需逐渐完善"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随之不断深化#本文以新疆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针对如何提高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落地生根进行了探讨#&校企协同育人的现状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针对当地经济发展$专业特点$企业市场的需求"新疆理工学院特别重视专业发展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并对教学模式展开了创新性的探索#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紧跟学校发展需求"对本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多方位的创新与探索"并取得一定成绩"但对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面临诸多困境# $&$课程体系不完善!应用型特点不明显新疆理工学院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符合当地相关企业的需求#但目前现有的课程体系应用型特点不明显"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不相符"且多以理论教学为主$与实践脱节严重*(+"所用教材的理论知识跟不上专业在实践中的更新速度#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实践教学内容简单"不能够与时俱进"与当地企业合作程度低"学生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足的培养'实践教学中"学生往往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实践操作内容很#'!科技风"#""年$月科教论坛少"大部分时间是进行观摩学习"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脱节严重*3+'学生考核形式单一"考核依据局限于平时考勤"成绩量化指标过于传统"不能够公平$准确$完整地反映学生实践水平#$&(-双师型.教师水平不足!育人效果不突出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多为青年教师"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未参与过企业项目"对企业运营不熟悉$技术应用不了解$项目实践经验不足"往往重于理论教学$科研及学术研究"轻于实践教学'学校聘请的企业专家不是专任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虽能向学生讲授土木工程专业新技术的应用"但对学生的教育不够系统化"缺乏引导性的教育"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同时"由于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缺乏充足的沟通"双方在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提升方面没有协同前进"使得最终的育人成效不够理想#$&3校企协同程度浅!育人不深入目前"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相关企业数量不足"校外实践基地少"学生实训规模小"至企业实践时仅仅是实习参观$操作演练"时间短$内容少"导致育人不深入*9+'校企协同育人程度浅"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等没有共同去研究制定"联合培养学生的目标没有达成"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效果欠佳#' 新工科 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满足(新工科)对人才的需求为目的"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转变教育理念$完善培养机制$搭建育人平台等"深入协同育人"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与探索#)&$课程体系的创新土木工程专业结合学校办学定位"联合相关企业建立课程体系创新专家团队"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对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创新#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根据南疆相关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坚持产学对接$企业高度介入"按照分层分类思想$不同类别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实践学时"实践内容为与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实训'部分课程设计"如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等"同企业工程师一道设计相关课题"紧贴专业发展'部分实验$设计$实训课程增加实践周数"联合对口企业提供实践基地"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如图$&"使学生真正融入实践#同时"课程体系中还增加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创新创业与专业导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等"邀请相关企业专家为在校学生做讲座"让学生了解当前土木行业新技术$新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校企合作实践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利用雨课堂$钉钉$a""W$智慧树等充实$更新教学方法"实行学生在线预约$企业专家线上授课$学校教师线上线下引导$学生线下自主学习制度"线上线下混合"延伸第一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开展翻转课堂"建立企业实习制度"同时吸纳学生参与团队教师的各类科研$教改项目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定期开展学术沙龙"参加学科竞赛"课内课外联动"融合第一$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建立实践培训体系"完善企业项目数据库"拓展学生创新实践深度*0+#三(维)融合"形成(三维拓展)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成效#)&(-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完善建立(双师型)教学模式"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讲授实践性强的实践课程"授课中引入专业发展$企业需求"在提升自身授课能力的同时"为学生展现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学校教师重点负责专业理论教学及部分课内实践教学"同时鼓励土木工程教师到对口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对接企业项目"将教学实践与协同创新相融合"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能力#目前"我院已与阿克苏四方设计院$阿克苏第一师勘测设计院$阿克苏欣勤建筑等多家企业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完善协同育人平台#)&3协同育人机制的深化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如图)&"校企人员共同制订符合专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培养方案$考核机制"建立督导小组"参与到学生的教学指导$实践实训环节"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校外实习"结合企业项目进行"以企业专家指导为主$校内教师引导为辅"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培养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科教论坛科技风"#""年$月图)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协同育人路径实施(&$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制度保障校企协同育人是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校企共同参与育人的持续性*1+#校企双方成立联合指导小组"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商讨校企导师的遴选工作$考核考评工作"同时对企业兼教人员的教学质量共同评价$指导$监督'完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学校为企业提供教学能力培训"企业为学校教师提供实践教学培训"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创新课堂形式!提升育人效果学校根据专业特点"以企业项目为支撑"创新课堂形式"课内课外相结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串联起来*8+"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地融入工作中#学校通过与(智慧树)合作"加强第一课堂创新"同时邀请相关企业工程师进入第一课堂"通过真实的项目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育人效果#(&(完善平台搭建!加强校企双指导搭建学生实践平台"建立创新项目$实践项目资源库"增加企业导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加强企业指导"逐步消除学生和企业之间的距离感#学校依托创新实践活动$各类竞赛$实践教学等环节"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地吸收$理解$运用$转化"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更新$创新意识#目前"我校聘用企业专家到校任教"同时定期邀请企业工程师$校外学者开展报告会$交流会"解答学生困惑"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结语(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和企业互利互助"探索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学校以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企业以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充分整合校企双方特点及优势"搭建校企合作共赢的创新创业平台"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企业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利用学校科研及学生优势资源"从企业项目入手"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缓解人才缺失状况#校企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协同育人"最终达到共赢效果#参考文献$$%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0)%$81$1号*$G*"`%&()%$82%(2)$*& ME E K+**V V V&>;A&H;P&,-*C<,C/E A*7%8*C1%90*)%$8%(*E)%$8% ()'](($101&ME>B&$)%王文平&校企协同创新体系下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c%&文化创新比较研究!)%)$!9 ()$*+(32(1&$(%丁选明!陈志雄!仉文岗!肖杨!周航&产学研一体化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c%&高等建筑教育!)%)$! (%(%(*+(%2(0&$3%赵中华!温景文!吉燕宁&应用型高校土木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c%&教育教学论坛!)%)%()0*+0$20)& $9%赵中华!温景文!齐庆会!岳川云&产教协同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c%&高教学刊!)%)% ()0*+9820%n03&$0%刘勇健!李丽娟!朱江!何嘉年!刘锋!梅胜!张丽娟&土木工程专业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c%&高等建筑教育!)%$'!)8(%9*+(923$&$1%江学良!杨慧!王皓磊!尹鹏&传统工科专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与实现路径)))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c%&高等建筑教育!)%)$!(%(%)*+ ))2)'&$8%王升位!祝欢&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c%&教师!)%$8()0*+$92$0&基金项目 )%)%年度新疆理工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疆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育人建设.(\U2R)%)%%$)*#)%)$年度新疆理工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新工科3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探索研究.(\U2 )%)$%$0*#)%)$年新疆理工学院校级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U2)%)$%$$*作者简介 张震($'8')4*!男!汉族!河南夏邑人!硕士!新疆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张灵通($'88)4*!男!汉族!河南柘城人!硕士!新疆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研究"%'!科技风"#""年$月科教论坛。
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培养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正是应对当下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
在过去的几年里,传统的工科教育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而新工科建设提倡跨学科融合,注重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提出,强调产学研合作,将学术研究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学术研究与产业生产之间的壁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行业资源,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应对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解决产学研用之间的融合问题,如何促进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际技能的培养,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何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这些都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这些都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探索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途径,如何找到更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教育模式,这些问题亟待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如何实现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3 研究意义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工科建设和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年软 件2020, V ol. 41, No. 1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871314);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1605107)作者简介: 郭文俊(1986–),男,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图像处理,人工智能;杨泽民(1974–),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张叶娥(1975–),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数据挖掘、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收集。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郭文俊,杨泽民,张叶娥(山西大同大学 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摘 要: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当对自身准确定位,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地方性特有资源,对接新经济形态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
在此背景下,针对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本文提出了“维持本科水平、协同校政企、发展技术特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定位于面向产业发展,积极协同校政企三方合作,共同营造应用型人才育人环境,改进育人用人理念。
关键词: 新工科;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中图分类号: TP391;G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20.01.021本文著录格式:郭文俊,杨泽民,张叶娥.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软件,2020,41(01):102 105Explor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Local Universitie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GUO Wen-jun, YANG Ze-min, ZHANG Ye-e(College of Computer and Network Engineering,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Datong 037009)【Abstract 】: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osition themselves accurately and actively promot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make full use of local unique resources, so as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for talents under the new economic pattern and serve the regional social economy. In this context, in view of the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s for engineering major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educational concept of “maintaining under-graduate level, coordinating with colleg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developing technical expertise”, In the field of applying talents training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positioned to fa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ctively cooperates with the tripartite cooperation of school,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to jointly create an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concept of educating and employing talents. 【Key words 】: New engineering;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ed talents0 引言自新工科教育理念提出以来,各类型大学均开始对现有人才培养中的工科教育模式,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等开展了改革和创新。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工科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国家顶尖的工科院校,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工科教育模式。
本文旨在阐述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的内涵、目标、实施路径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果,以期为国内外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对新工科教育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详细解析了哈工大新工科型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接着,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展示了哈工大在新工科教育中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文章对新工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推动新工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新工科模式是一种适应新时代工程教育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跨学科融合和产教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跨学科融合:新工科模式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工科专业的界限,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设立跨学科的创新实验班,让学生在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教融合:新工科模式注重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将工程教育的实践环节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问题,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多家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资源。
创新能力培养:新工科模式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创新课程、开展创新实验、组织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高校课题申报: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新工科,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1 问题的提出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专门制订了行动路线,明确提出高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逐步推进,“产教融合”作为应对第四次产业革命、高端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双一流”大学建设,以及新工科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挑战的有效举措,被寄予空前的厚望。
产教融合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持续转化,加强智能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
在宏观层面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微观层面能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合力。
此外,“产教融合”远超出了传统人才培养的范畴,它是人才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稳定器”、人才红利的“催化器”;从长远来看,“产教融合”将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性变革,打造新型的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使高校与产业界围绕产业与技术变革中的核心要素,构建新型的高等教育系统和产业体系之间的互动演进关系,推动国家实现科技自主创新与高端智能制造技术变革。
然而,纵观当前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产教融合”教育的现状,机械工程专业也逐渐出现一些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随着“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升级,在新工科专业建设布局下,迫切需要我们去探索如何进一步明确“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更好的整合课内课外资源、校内校外资源、国内与国际资源等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构建多元化的协同育人模式,并开展实践探索工作,推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专业群背景下新工科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以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为例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2022年第11期·49·文章编号:2095-6835(2022)11-0049-03专业群背景下新工科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以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为例*商新娜,季红益,邬洪迈,李克鸿,金晓明,夏齐霄(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北京100101)摘要:结合新工科专业建设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需求与面临的问题,提出在专业群背景下开展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充分利用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的建设基础,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建设等工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新工科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和实践提供经验积累。
关键词:新工科;专业群;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DOI :10.15913/ki.kjycx.2022.11.015在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全球工业4.0时代和中国“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战略发展中,新工科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是高等教育为适应和服务这场科技革命所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
新工科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1],核心内容是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2]。
教育部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中提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树立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工程创新创造能力,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于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资源配置协同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培养新时代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有效途径。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协同与配合,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并结合学校和专业自身特点,构建深入融合的育人机制。
机器人技术是前沿交叉学科,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中国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教育部从2016开始创建机器人工程专业,到2021年全国已经有302所高校获批建设机器人工程专业[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性,更加注重协同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
在传统模式中,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注重管理学和工程学的知识,但随着科学技术和工程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跨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在管理学和工程学的基础上,增加相关领域的知识内容,如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等,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程管理需求。
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环节的培养。
在实际工作中,工程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加强实践性教学,增设实践课程和实习环节,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培养协同合作的能力。
传统模式中,工程管理专业大多依靠个人的管理能力,忽视了团队合作和协同能力的培养。
但在现实工作中,工程管理人员需要与多个部门、专业的人员进行合作,形成协同效应。
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时,应加强团队合作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让学生通过团队项目、团队竞赛等活动,提高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创新技术的涌现,工程管理领域也需要有更多创新的思维和创业的精神。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创新和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和创业实践,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养。
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需要注重跨学科知识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协同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工科背景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为行业的发展和创新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