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工程项目风险及其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工程项目风险及其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工程项目风险及其管理研究文献综述风险管理已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得到了一定范围的运用。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和项目管理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一般工程项目风险起源入手,探讨降低工程项目风险、为工程项目提供安全保障、促使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的方法,其目的是寻找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途径。

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工程的顺利进行具有很大的意义,对此国内外众多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有:1984年,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制定的PMBOK将项目风险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与2000年对其进行了修正,足以可见PMI对项目风险的重视。

另外 C.B.Chapman教授在《Risk Analysis for Large Projects:Models,Methods and Cases》一书中提出了“风险工程”的概念,改框架的构建弥补了单一过程的风险分析技术的不足。

除此之外,国外的众多学者也从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而在此基础上,我国的学者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研究现状如下:王蔚初(2010)中《现代工程项目风险分析和管理》中主要对工程项目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进行了综述,着手于项目风险的预测与识别,项目风险的评估与分析,项目风险的应对策略以及项目风险的监控和防范,阐述了有关项目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

张根合,李渊(2010)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初探》中指出,工程项目的启动需要经过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项目计划等步骤,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面对一些变化。

因此,如何识别、分析、应对工程项目风险成为需要工程项目参与各方妥善解决的问题。

张晓晨(2010)在《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浅析》中指出,风险管理一直是项目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所以他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项目管理的经验,对项目风险概念、研究现状、及项目风险管理系统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希望能对广大项目管理人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项目质量管理文献综述

项目质量管理文献综述

浅谈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文献综述一、建筑工程质量理管国内外现状欧洲是质量管理的发源地,也是世界现代质量管理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之一。

从欧共体到欧盟,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中,质量管理及其发展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人们认识到,质量已成为全世界的任务,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使质量有了可比性,也使产品、过程、体系有了可比的质量。

企业不仅要提高产品质量,还要提高整体服务质量,才能提高其竞争力。

因此,欧洲企业不满足通过ISO9000标准认证,还要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有更高要求的质量体系标准。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永恒的话题。

建筑工程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某一时期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众多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作为建筑,它是一门艺术,代表某一民族的文化特征,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以及民族形象。

从这种意义上讲,工程质量与政治、经济、文化相联系,涉及多个学科。

1997年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同日国家主席江泽民签发第9l号主席令公布《建筑法》,并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

《建筑法》第三条规定:“建筑活动应当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符合国家的建筑工程安全标准。

”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就是确保其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等各项特性的要求。

为了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保证建设工程质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建筑法》,2000年1月30口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发第27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发布并实施2000年1月10国务院第25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促使工程建设企业建立了完善企业的质量责任制,明确企业和各项目、建设、生产各环节的质量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严格按照建没程序、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建没合同约定履行质量保证职责,大大促进了我国工程质量的提高。

所谓质量管理,是指“制定和实施质量方针的全能”它包括质量方针、质量体系、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项目管理后评价文献综述及主要评价方法介绍

项目管理后评价文献综述及主要评价方法介绍

项目管理后评价文献综述及主要评价方法介绍一、文献综述(一)国外文献综述项目后评价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多个国家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中得到迅速发展。

国外诸多学者对项目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

Kahn和Wiener提出了顺序分析方法,而法国学者提出应用于区域发展计划中的比较顺序法与趋势顺序法,以评价项目实施后的社会影响及目标达标与否。

Daddario提出了技术评价方法,根据政策制定者的需求以考量项目技术的实施对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影响。

Campbell与Esselman等学者基于项目运行中寿命期老化的问题,提出全寿命期的管理模式及论证方法,同时建立了全寿命期的框架体系与模型。

W.Ronald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观点,同时综合考虑项目建设成本与实施成本,选择成本最低的最优方案。

(二)国内文献综述国内学者对项目后评价的研究与探讨主要集中于项目后评价的模型构建、方法体系的建立等方面。

白思俊对传统项目评价的概念进行扩充,并提出广义项目评价的概念,对后评价的管理及评价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董延安、周珍珍提出了在对审计项目进行全面、综合考评之后,形成正式规范的审计项目后评价报告,如实反映审计项目的真实情况。

杨新华通过分析项目的经济效益与非经济效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体系。

许长新利用相关的评价信息,建立交通运输类项目财务评价模型,提出主观混合权重的多目标评价模型。

张飞涟运用随机过程理论,提出铁路建设财务后评价的评价模型。

王其藩根据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综合动力分析方法和模型体系,提出决策支持系统项目后评价方法(一)调查法调查法用于对项目实施后的现场勘察、咨询与讨论,主要包括实地勘察法与问卷调查法。

实地勘察法指后评价小组在项目完成地点,通过查看项目完成情况、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现场工作人员的讨论等方式,以获取信息的现场考察方式。

问卷调查法则通过书面问卷方式,选取特定的调查对象如生产技术、财务、规划发展及环保部门人员,对项目质量、经营、管理及效益等情况进行追踪访问的调查方式,从实际参与项目的人员中直接获得信息,从而进行综合分析。

【工程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400字】

【工程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400字】

工程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文献综述在国外,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基本上经历了从最初的负向处理,从基础到计算,再到项目开工前的计算与评价的几个发展阶段。

而目前的初步设计概算和可研投资概算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

由于它是由建设者和建筑师来管理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成本,因此它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

20世纪20年代美国管理大师泰罗科学推动了管理运动标准成本法则,标准成本法则是管理会计的起点。

McKinsey(1922)提出了预算控制理论,预算控制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并不是零散的非系统性的,并详细阐述了控制方法,及控制理论[1]。

Harrison(1930)强调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对比,并计算和分析此部分差异,可揭示成本差异的原因,进而可以实施成本的控制,评价经营业绩[2]。

Drucker(1954)提出一个公司要是没有一个特定的目标,这个公司会被淘汰,企业的任务和目的要转换成目标,企业经营的目标要经过制定、分解、监督几个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目标激励体系。

房地产的目标成本管理也同样适合德鲁克大师的目标激励理论,目标激励理论解决了员工与工作的关系问题,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了目标成本的实现[3]。

Cooper和Chew(1996)指出,目标成本管理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其次根据预期的利润与潜在客户可承受的价格来计算整个产品的目标成本,然后将目标成本进行一一分解,按类别进行细分,最后各相关部门进行成本汇总及监督[4]。

Milton和Rosenau(2004)指出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项目成本管理的作用毋庸置疑,其重要性应充分重视。

成本管理人员应贯穿到项目建设的所有关键环节中,成本管理人员是项目成本管理环节中不可替代的关键人物,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有专业的测量师与估算师[5]。

Toway(2013)强调成本经理或估算师在建筑项目的成本管理和合同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尽管他们提供的服务的确切性质取决于项目雇主的聘用条款,但是成本经理或估算师对于项目的预算制定和成本的咨询,在设计和施工阶段成本管理合同管理担任着重要监督作用,并有助于推动项目的采购、成本的分解和合同管理[6]。

工程管理文献综述

工程管理文献综述

工程管理文献综述
工程管理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管理学科,已经成为管理学领域中的汇聚点。

与此同时,随着工程项目的逐渐复杂化,工程管理的专业性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强烈。

本文将综述几篇有代表性的工程管理文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工程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 工程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项目的整体性以及项目分解下的各个子系统;
- 工程管理面临的环境变化非常快速,需要能够快速反应;
- 工程管理需要协调多个不同的部门,包括技术部门、财务部门以及人力资源部门;
- 工程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项目目标,因此需要从项目整体角度出发,对各个部分进行有效的协调。

工程管理的方法
- 敏捷方法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敏捷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软件项目管理中,而在工程管理中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在工程管理中,财务管理非常重要,
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在投资决策时进行准确的估算);
- 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种项目管
理软件层出不穷,可以使得项目管理更加高效和自动化)
工程管理的挑战
- 如何应对各种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 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如何建立有效的团队协作机制;
- 沟通管理的挑战,如何实现各方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信息分享。

总的来说,工程管理在面对复杂的项目时非常必要,但是也存
在着各种挑战。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才能够更好地解决这
些问题,提高工程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字数:252)。

软件项目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软件项目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软件项目风险管理文献综述一九八九年,美国心理学家Barry Boehm在其《软件风险管理》书中也曾提到,软件工程项目风险控制是开发项目的基础和保证。

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对软件项目与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向着系统性发展,理论框架模型也越来越多,大致有如下几类:一、Boehm 和 Charette 的风险管理框架Boehm在其作品《软件风险管理》当中,软件系统的风险管理工作基本上包含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二个大部份,风险评估包含危机识别、危险分级和危险偏好,而经营风险则包含风险管理计划、危机管理和风险监测。

Boehm和Charette风险管理框架列表如下:表1:风险管理框架在这个情形下,风险识别法主要是指向可能会阻碍项目取得成功的风险清单上,这也成为了风险管理的基石。

风险分析,是指评价各种风险的可能性与危害,并确定风险水平。

按照对经营风险的影响程度决定了经营风险优先级。

将经营风险控制又分为风险管理计划sk管理和经营风险监测。

经营风险管理工作规划是指建立一个计划体系,以处理每项重大风险,并保证在每项风险管理工作规划和全部项目管理规划体系之间的统一性。

风险控制是指针通过对各种重大风险进行规划。

而风险监测则是对处理经营风险流程问题的监测。

风险监控还应该包含通过认识新的经营风险,并将它带到更长期的风险管理过程中。

二、Higuera 和 Haimes 风险管理框架Higuera和Haimes共同设计的软件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体系框架是由国家卡内基梅隆学校软件研究所提供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共分五个阶段:风险辨识、分类、规划、跟踪和控制。

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是一种持续的循环,核心理念是风险沟通。

(CRM)。

具体如图,持续风险管理的框架模型。

图2;持续风险管理框架模型在深入研究软件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的各种理论架构时,各个理论体系均具备着架构完备、内容完整的特征,并伴随着与架构和内容相配套的管理方法与技能。

【S建筑公司项目成本控制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8500字】

【S建筑公司项目成本控制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8500字】

S建筑公司项目成本控制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S建筑公司项目成本控制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国外研究现状 (1)1.2国内研究现状 (2)1.3研究评述 (6)参考文献 (7)1.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很早就开始进行研究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控制。

首先,国外学者对于成本计划及其估算进行了研究,如:Hajialinajar等(2016)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滤波的项目工期成本估算方法,用于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前期计划成本和计划工期的估算,能够提高估算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度,帮助决策人员选择最佳的工期和费用实施方案[1]。

Takano等(2017)估算了工程合同的竞争性招标中承包商完成工程任务的计划成本值,依次确定投标价格,经过研究发现投标价格明显受到估算成本不准确的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承包商的预期利润,提出了一种多阶段资源分配方法来估计项目成本,通过对期望利润函数进行分段线性逼近,将资源分配模型分解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问题,并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2]。

Bağdatl ı等(2017)以公路工程项目为例,认为由于缺乏数据、未来难预测、经济不确定性等原因,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将成本效益分析法(CBA)与模糊认知图(fcm)技术进行结合,用于评估公路项目的效益和计划成本的有效性[3]。

Mustafa和Onur(2019)以土耳其公共建筑中小型维修项目为研究对象,对其项目成本组成中的职业健康安全成本进行了估算分析,采用的是基于风险的活动分析和基于活动的成本分析相结合的模型,并使用了作为该模型计算工具的计算机软件,得到的OHS成本估算结果[4]。

Coffie 等(2019)研究了项目完工成本的影响因素预测和估算方法,以在加纳实施的911个建筑项目为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一个在合同签订阶段估算项目完工成本的预测模型;该模型以初始合同金额、层数、范围变化和初始工期作为项目完工成本的预测变量,发现初始合同金额对完工成本影响较大,其他变量对完工价值也有贡献,并指出在估算计划成本时应对以上因素进行综合考虑[5]。

项目成功相关文献综述

项目成功相关文献综述
Turner[ 19 ]提出了一个成功的项目应该满足的 标准 : ①满足既定的商业目标 ; ②对业主提供足够 的益处 ; ③满足提供可交付物的目标 ; ④可交付物 应在既定时间和成本内提交 ,并满足既定的规范 要求 ; ⑤满足项目团队和支持者的需求 ; ⑥让项目 团队和支持者受益 。 2. 2 建设工程项目
13
2010年 第 8卷 第 6期
项目管理技术
后的悉尼歌剧院却是举世闻名的极富艺术价值的 建筑精品 。
2 项目成功的指标
相对于项目成功的概念而言 ,有关项目成功 的指标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也不可能有一个统 一的标准 。这是因为项目成功的指标会随项目特 点的不同而不同 。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 ,对项目 成功指标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一 般性项目成功指标的研究 ,这类指标具有普遍意 义 ,对所有项目都有借鉴 。但这类指标仍可以细 分 ,例如 ,以项目周期为依据 ,细分项目不同阶段 的指标 。另一类 ,则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而设 计的指标体系 。例如 ,对大型工程项目或代建项 目设计使用的指标 。项目成功的指标虽然五花八 门 ,但发展的脉络基本是从关注硬指标 (如“铁三 角 ”,即时间 、成本和质量 )到关注软指标 (如利益 相关者的满意度 ) ,从狭隘到广泛 。 2. 1 一般性项目
0 引言
项目成功是项目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是关 于项目的目的与价值的研究 。对项目成功的研究 由来已久 ,相关文献也很多 ,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 首先是项目成功的概念 ,即对项目成功的抽象和 概括性的认识 ;其次是项目成功的指标 ,即项目成 功的具体表现 ;最后是项目成功的影响因素 ,即哪 些因素推动或阻碍了项目成功 。
在后来的研究中 ,很多都开始将作为发起方 的业主的战略目标 、终端用户的满意以及其他利 益相关 者 的 满 意 纳 入 项 目 成 功 指 标 的 范 围 之 内 。 [ 16219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项目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项目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好地达到项目的目标,识别、分配、应对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的科学与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

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被认为是使潜在机会或回报最大化、使潜在风险最小化。

二、风险管理理论国内外研究
1.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风险管理作为系统科学产生于本世纪初的西方工业化国家。

比较系统的风险管理理论源于美国。

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倡导风险管理,其后以学术会议及研究班等多种形式集中探讨和研究风险管理问题,但在这段时间内,风险管理的内容和范围都是十分狭窄的。

1955至1964年,诞生了现代学术性和职业化的风险管理,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业化、风险管理己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70年代中期风险管理方面的课程及论著数量大增,全美大多数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普遍开设风险管理课程,RIMS开始建立欧洲及亚洲风险管理团体之间的联系,这导致全球性的风险管理专业联合体的形成,风险管理开始进入全球化阶段。

在西方发达国家,各企业中都相继建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专门负责风险的分析和处理方面的工作。

美国还成立了全美范围的风险研究所和RIMS等专门研究工商企业风险管理的学术团体。

1983年在RIMS年会上,各国专家学者经过广泛深入的讨论,通过了“危险
性风险管理101准则”,作为各国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

1986年
10月在新加坡召开的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表明:风险管理已经
走向全球,成为全球范围的国际性运动。

我国的风险管理实践和教学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
后期,风险管理的知识才开始进入中国,90年代初,外商率先在
工程项目中使用风险管理,其后,不少的外国风险管理顾问公司
的进入中国。

1987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风险分析与决策》
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在风险分析理论研究领域正式开始。

此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投资体制的转变,工程项目管理与评价体
制与国际逐渐接轨,国家科委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以国
家科委立项的形式进行了基础性研究,为我国的风险分析理论与
应用研究创造了条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如同济大学对大
型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

自20世
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其它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对项目风险分析
理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性研究,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

国内主要风险管理著作有《风险管理概论》,周宜波著,综
述了西方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但没有结合国内风险管理的现状
及特点作出深入分析。

刘迎春(2002)分析了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指出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在建筑企业进
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上建立一套可行的风险管理机制,从组织结
构形式到风险管理模型、风险管理的过程及函数、待解决的问题
各方面予以探讨,将建筑企业进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分为
五个过程即风险辩识、风险的分析与评估、风险规划、风险处置
及风险的监督。

2.风险管理过程理论研究
对于项目风险管理过程(PRM),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国外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例如:
软件工程协会(SEI)把软件项目风险管理视为五个独立的阶段:识别、分析、应对计划、跟踪与控制,并与风险沟通相联系。

项目管理协会(PMl)研究了项目风险管理中风险计划、识别、分析、监控等主要风险管理过程。

Kliem和Ludin(1997)提出项目风险识别、分析、控制、报告四阶段。

2.1风险分析理论研究
1993年Tahetal应用风险分析结构原理,从风险源到项目的风险后果进行了系统的风险分类研究,1995年wirbaetal将Tahetal和Cooper与Chapman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按照HRBS方法对风险进行分类,1999年Tah和Carr在HRBS方法的基础上发展的风险评估模型,用于工程风险的定性分析。

2.2风险识别和评价理论研究
Kangari & Boyer(1980)将专家系统应用于工程法律风险中以解决不确定的争论,这也标志着风险管理分析环节开始使用专家系统技术。

钟登华,采用AHP方法分析了水处理项目的风险因素,并用各因素,对项目总目标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找出最大风险因子,再根据此结果对风险应对措施进行了选择。

石晓军,以项目净现值(NPV )为目标,对项目风险因子进行分级识别,确定发生概率及影响程度,并按其相互关系构造影响图,在引入上下两级风险因子的相互影响的敏感性这一指标后,计算了项目风险超额报酬率,并以此来衡量项目的取舍。

三、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趋势
由于原有工程风险评价方法的不足,使研究人员将注意力转向
了其它的研究方法。

模糊评判法就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J.H.M.TAH and V.CARR(2000)也提议建设工程风险估计采用
模糊逻辑的方法。

Istvan Bogardi and Lucien Duckstein(2002)将模
糊逻辑应用于水资源风险管理方面。

王洪刚等(1998)提出了基于模糊理论和指数平滑预测相结合的
方法,给出了以预测单方造价为基础的投标工程单方造价快报算法。

胡海波、刘志杰(2005)入模糊数学中的λ截集概念,基于模糊事件概率的普通事件概率表示方法,将模糊数学问题转化为普通数学问题
求解,得到了模糊型网络计划完工概率的计算方法,同时给出了数
字仿真模拟步骤。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外学者在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
了分析,概述了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与研究现状,并且对项目
风险管理的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指出项目
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是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纵观国内外研究文献,可看出项目风险管理在各种领域的项目
管理中应用颇广,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目前,我国在模糊分析技
术的理论研究方面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无几。

但在应用管理上,特别是计划执行中的监督与控制以及跟踪调整方面比较落后,所以
应该以技术、市场、经济、管理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风险识别为基础,通过模糊分析技术对项目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价,以确定风险
的应对和监督措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