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坚持在发展中克服困难,在前进中化解矛盾,全面完成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2000年,国民经济保持了适度增长。
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1.0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94.9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50.2亿元,增长10.3%。
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4%、44.3%和49.3%。
财政收入保持一定增长。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0.2 亿元,比上年增长9.1%(可比口径)。
其中各项税收收入55.5 亿元,增长9.8%。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达92.5亿元,增长16.2%。
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科技方面的支出2.2亿元,增长10.6%;用于农业支出3.8亿元,增长10.8%;用于卫生、教育事业支出15.5亿元,增长12.7%,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12.0亿元,增长13.8%。
农业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农村二次创业,在遭受严重旱灾,粮食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努力增加农业投入,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确保了农业的稳定发展。
2000年实现农业增加值71.0亿元,比上年增长1.9%。
其中,种植业增加值45.1亿元,下降4.3%;林牧渔业增加值25.9亿元,增长14.4%。
全年实现粮豆总产量233.8万吨,比上年下降31.9%。
主要农产品产量2000年产量(万吨)比上年增长(%)粮食及大豆233.8 -31.9其中:水稻93.8 -4.7玉米112.3 -48.2小麦 5.5 -27.3大豆7.3 49.6油料 5.9 45.8蔬菜284.2 2.5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1万公顷。
汕头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汕头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汕头市统计局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面对严峻经济形势,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在保持稳定,化解矛盾中前进,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有所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基本完成“九五”计划主要任务。
“九五”时期,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4%,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0.7%,1997年,我市再次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名列41位。
基础设施市政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30.95亿元,为“八五”时期的1.75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累计141.32亿元,为1.18倍。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
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8%,非公有制工业总产值比重占75%。
开放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五年进出口总值276.4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52.79亿美元。
利用外资全方位展开,五年实际利用外资38.77亿美元,为“八五”时期的1.34倍。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1%,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年均增长5.5%和3.0%,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年均上涨1.7%。
一、综合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
2000年,是“九五”计划最后一年。
据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7.90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54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28.39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201.97亿元,增长8.5%。
财政收入38.33亿元,比上年增长6.9%。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9:47.8:42.3。
宏观经济效益有所改善。
全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529元,比上年增长2.5%,按增加值计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22937元,增长8.4%。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200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统计信息网2001-03-02200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省统计局2000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省各条战线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一系列方针和部署,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努力开拓,两个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好转,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2000年,全省继续采取综合性的宏观调控手段,进一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在重视向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重视技术改造投资,提高经济长期增长的内在动力;在扩大国内需求的同时,努力扩大出口需求;在增加有效需求的同时,注重调整优化供给结构。
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在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正向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国民经济增长持续加快,初步核算,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4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68.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226.6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047.3亿元,增长10.3%。
分季度看,国民经济增长呈现持续加快的趋势。
宏观经济景气状况较上年明显上升。
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全年平均为126.8,比上年提高15.3个百分点,反映企业税后利润情况的景气指数达到近年来的最高点,其中大中型企业的优势更加明显。
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完成。
紧紧围绕资本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等三个关键问题,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了明显进展。
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达81.8%,111户重点国有企业有100户实行了公司制改造,中小企业中有80%以上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涉及产权关系变革的占50.6%。
2000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坚持在发展中克服困难,在前进中化解矛盾,全面完成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2000年,国民经济保持了适度增长。
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1.0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94.9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50.2亿元,增长10.3%。
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4%、44.3%和49.3%。
财政收入保持一定增长。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0.2 亿元,比上年增长9.1%(可比口径)。
其中各项税收收入55.5 亿元,增长9.8%。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达92.5亿元,增长16.2%。
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科技方面的支出2.2亿元,增长10.6%;用于农业支出3.8亿元,增长10.8%;用于卫生、教育事业支出15.5亿元,增长12.7%,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12.0亿元,增长13.8%。
农业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农村二次创业,在遭受严重旱灾,粮食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努力增加农业投入,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确保了农业的稳定发展。
2000年实现农业增加值71.0亿元,比上年增长1.9%。
其中,种植业增加值45.1亿元,下降4.3%;林牧渔业增加值25.9亿元,增长14.4%。
全年实现粮豆总产量233.8万吨,比上年下降31.9%。
主要农产品产量2000年产量(万吨)比上年增长(%)粮食及大豆233.8 -31.9其中:水稻93.8 -4.7玉米112.3 -48.2小麦 5.5 -27.3大豆7.3 49.6油料 5.9 45.8蔬菜284.2 2.5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1万公顷。
200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0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市统计局2001年2月22日)2000年,全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总要求,坚持“开拓进取、稳中求快、加强管理、有效增长”的经济发展思路,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有效需求扩大,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目标提前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预期目标,“九五”计划目标圆满完成,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广州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据初步统计,2000年广州市国内生产总值238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42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1041.11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1247.54亿元,增长16.0%;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51: 45.67:49.82调整为3.96:43.69:52.3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45万元,增长12%,按当年国家平均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在全国十大城市中居于前列。
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提前实现了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
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中,列入国家考核的122户重点脱困企业脱困率为93.4%,高于考核目标27.4个百分点;市考核的275户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制率为80.7%,高于考核目标10.7个百分点;757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为11.1%,低于考核目标8.9个百分点;648户中小型企业转制率为87.5%,高于考核目标2.5个百分点。
2000年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作者:综合科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0-3-28 点击次数:6235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一系列政策措施,强抓机遇,努力开拓,继续实施“民心工程”,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和国企改革力度,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全市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好转,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一、综合2000年,全市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努力增加有效需求,同时注重优化供给结构,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初步核算,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8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329.5亿元,增长13.7%,其中工业增加值295. 6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239.3亿元,增长9.4%。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9.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宏观经济景气状况明显趋好。
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年末达136.5,比上年末提高28.8个百分点,全年平均比上年提高22.7个百分点,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全年平均提高8.8个百分点,企业生产情况景气指数提高14个百分点,税后利润景气指数进入景气区间。
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市属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已改制85户,占73%,共盘活存量资产16亿元,活化各类债务21.7亿元,募集资金5亿元。
企业股份制改造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有股份制企业299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265家,股份有限公司34家,其中上市公司5家,晨鸣纸业增发7000万股A股取得圆满成功,募集资金14.56亿元,成为全国同行业第一家同时拥有A、B股的上市公司。
培植了一批产品有市场、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上市资源企业。
县域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全市5971家县域企业改制面达96%,形成了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000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00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甘肃省统计局2001年3月)2000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
一年来,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结构调整和各项改革,全省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绩,较好完成了“九五”计划的各项任务。
一、综合扩大内需、启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取得较好成效,国民经济运行继续朝好的方向发展,全省经济快速增长。
初步统计,全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3.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93.00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439.88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350.12亿元,增长9.6%。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20.52:45.47:34.01调整为2000年的19.63:44.75:35.62,第三产业呈上升态势。
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36元,增长7.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业结构调整缓慢,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比重低,下岗职工再就业压力较大。
二、农业虽然今春持续干旱,但因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决战小秋战略的实施,使今年粮食减产幅度降到了最低,从而使农业生产在大灾之年保持了稳定发展。
种植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713.48万吨,其中:秋粮产量395.96万吨。
吉林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吉林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12-02-152000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推进探索性改革,认真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扩大内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国企改革脱困、城市建设、开发区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胜利地完成“九五”计划,并为“十五”时期跨跃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民经济经济总量全市经济总量扩大,综合实力增强。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1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8.6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177.5亿元,增长11.3%。
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229元。
财政收支2000年,市区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8.1亿元,与上年持平。
体制留用收入10.6亿元,比上年增长4.7%。
全地区一般预算全口径收入33.6亿元,为年计划的92.9%,完成了省调后的建议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基本消化了历年积累的“两税”超缴。
扣除这个因素,增长5%左右。
•全地区一般预算体制留用收入13.8亿元,比上年增长0.7%。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0年我市市区一般预算支出为17.1亿元(•另有挂帐1.3亿元,其中市本级0.89亿元),为预算的96.2%,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5.7%。
全地区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4.1亿元,为汇总预算的96.9%,比上年增长1.0%。
结构调整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7.8:36.6:45.6发展为2000年的16.2:39.5:44.3。
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公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正积极推进。
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经济占70%。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所占比重由1999年的28.5%上升到2000年的3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来源: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发布时间:2001-09-10 14:21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1年2月28日200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实现了发展和改革的各项预期目标,全面完成了"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
一、综合经济增长加快,综合实力增强。
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94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增速加快0.9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4%,第二产业增长9.6%,第三产业增长7.8%。
按现行汇率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美元。
市场物价止降转稳。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4%,改变了1998年以来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
分项目看,服务项目上涨14.1%,居住上涨4.8%,食品中除水产品、蔬菜价格上涨外,其他继续下降。
另外,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8%,能源、原材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1%。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
年末全国从业人员711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64万人。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1274万人,增加260万人。
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
2000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65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7万人。
全年通过多种途径使361万人实现了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
国际收支形势良好,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利用外资规模较为稳定,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亿美元。
外贸顺差有所缩小,全年进出口顺差24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51亿美元。
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656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09亿美元。
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年末1美元兑8.2781元人民币,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12个基本点。
经济效益明显改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税收在连续几年较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税收总额12660亿元,比上年增收2348亿元,增长22.8%。
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度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262亿元,达到9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86.2%,特别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长更快,实现利润2392亿元,增加1.4倍。
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26.7%。
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7.8,比上年提高16.1点,是1992年以来的最高值。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社会需求持续增长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压力增大,部分群众生活仍比较困难;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适应市场能力还不高,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任务仍相当艰巨;重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社会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整治。
二、农业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针对"九五"前四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总量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现状,各地区根据市场需求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了较大力度的调整。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首次上升到30%以上。
粮食产量较大幅度减产,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受严重旱灾和种植面积调减的影响,全年粮食产量46251万吨,比上年减产9%。
其中夏粮产量10750万吨,减产9.3%;早稻产量3747万吨,减产8.5%;秋粮产量31754万吨,减产9%。
主要经济作物中,棉花、油料增产,糖料减产。
由于国内纺织业生产明显好转,棉花需求增加,市场棉花价格回升,农民种棉积极性提高,棉花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30万公顷,增长8.1%;全年产量435万吨,比上年增长13.6%。
油料产量2950万吨,比上年增长13.4%。
糖料种植面积减少,全年产量7450万吨,比上年下降10.6%。
蔬菜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增长较快。
全年种植面积达147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1%。
蔬菜生产的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名优、新特、精细品种增加。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由于饲料价格较大幅度下降,而生猪价格自1999年下半年回升后,相对保持平稳,波动较小,农民养猪效益提高,生猪生产稳定发展。
牛、羊和家禽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全年肉类总产量达6270万吨,比上年增长5.4%。
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4290万吨,比上年增长4.1%。
林业在国家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加大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草)力度的情况下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16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71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9.2%。
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多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呈现快速增长。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9570亿元,比上年增长9.9%。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3685亿元,增长11.4%。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4032亿元,增长10.1%,是1994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集体企业3301亿元,增长7.4%;股份制企业4954亿元,增长14.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5333亿元,增长14.6%。
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9506亿元,增长9.5%;重工业增加值14179亿元,增长13%。
产销衔接状况继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71%,比上年提高0.46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发展,工业新产品生产比上年增长26.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已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一支柱。
装备工业生产能力有所提高,新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约70%的装备在国内采购,环保设施陆续采用国产装备,金属切削机床比上年增长34.3%,电动工具增长37.1%,冶炼设备增长9.2%,化工设备增长4.4%,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增长6.2%。
煤炭行业关井压产成果进一步显现,价格出现稳中有升的趋势,煤炭行业全年大幅度减亏。
冶金行业总量控制取得积极进展,全年钢产量低速增长,价格回升,行业利润显著提高。
连续四年亏损的制糖行业通过优化种植区域结构,调整和压缩落后制糖生产能力,共关闭糖厂150家,淘汰生产能力273万吨,实现了扭亏为盈。
纺织行业经过前三年的调整,在上年整体扭亏的基础上,2000年实现盈利大幅度增加。
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
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了兼并重组,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成功上市。
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促进了国有小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经营状况的改善。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有工业都实现了整体扭亏或盈利增加,国家重点监测的14个主要行业,到2000年底已有12个行业实现了整体扭亏或继续增盈。
1997年底亏损的6599户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到2000年底已减少了70%以上。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
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918亿元,比上年增长6.2%。
全国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166亿元,增长7.0%;税金总额358亿元,增长5.4%。
施工工程个数为680716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311924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45.8%;施工面积15517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91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73835万平方米,减少89.8万平方米。
亏损企业个数9553个,比上年减少134个,亏损面为19.2%,比上年减少了1.3个百分点。
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49处,有38种矿产新增探明(预测)储量。
其中,石油7.62亿吨,天然气4931亿立方米,原煤14.59亿吨。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站31个,成功预报地质灾害83起。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
在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其他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扭转了上年增速回落较多的局面,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619亿元,比上年增长9.3%。
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23284亿元,增长9.2%;集体经济投资4739亿元,增长9.2%;城乡居民个人投资4596亿元,增长9.5%。
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3215亿元,比上年增长6.1%;更新改造投资5077亿元,增长13.2%;房地产开发投资4902亿元,增长19.5%;其他投资9425亿元,增长7%。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
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投资中的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893亿元,比上年增长8.0%;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5392亿元,增长7.2%;工业投资增速加快,全年完成投资7699亿元,增长9.3%;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安排了6项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工程,总投资达到131亿元。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积极推动下,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加快。
全年东部和中部地区投资分别为14015亿元和5432亿元,比上年增长8.3%和13.8%;西部地区投资3943亿元,增长14.4%,分别高于东部和中部6.1和0.6个百分点。
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促进了企业更新改造投资增长加快和结构优化。
全年更新改造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15.0%提高到15.6%。
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节约能源、原材料等的投资比重由4.4%上升到4.9%,用于提高产品质量的投资比重由5.8%上升到7.0%。
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原煤开采1595万吨,天然原油开采1961万吨,天然气开采33亿立方米;大中型发电机组容量1884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6931万千伏安;新建铁路主线正线交付运营里程153公里,增建铁路复线交付运营里程662公里,新建公路3211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562公里,新扩建万吨级港口码头年吞吐量2946万吨;新增局用交换机容量2566万门,新增光缆线路长度30万公里,新增数字蜂窝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5099万户。
五、教育和科学技术2000年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加快发展。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041所,本专科招生221万人,在校生556万人;成人高等学校772所,本专科招生156万人,在校生354万人。
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738个,招生12.9万人,在校生30.1万人。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
全国普通高中1.46万所,招生473万人,在校生1201万人。
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招生425万人,在校生129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