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运动神经元与下运动神经元区别

合集下载

上运动神经元与下运动神经元区别

上运动神经元与下运动神经元区别

上运动神经元与下运动神经元区别
1、解剖部位:上运动神经元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
2、功能:上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是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
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

下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是将冲动组合起来,
通过周围神经传递至运动终板引起肌肉的收缩。

每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
配的一组肌纤维称为一个运动单位,它是执行运动功能的基本单元;
3、损伤后临床表现:上运动神经元在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痉挛性
瘫痪,常见于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脊髓炎等。

下运动神经元在损伤后
可产生周围性、迟缓性瘫痪,可出现肌张力减低、腱反射的减弱或者消失,常见于运动神经元病或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周围神经病等情况。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当纹状体内的 胆碱能N元兴奋 ↓ 释放ACh ↓ 肌张力↑
当黑质内的 DA能N元兴奋 ↓ 释放DA ↓ 抑制纹状体内的 ACh能N元兴奋性
当 黑 质 内 的 DA 能 N 元功能降低 或纹状体内的 ACh 能 N 元功能 加强→运动调节 功能障碍的临床 表现
基底神经节病变的临床表现:
① 肌紧张增强而运动过少综合症

↓ ↓


抑制γN元兴奋性

肌梭敏感性↓

肌紧张和肌运动↓ 特 点 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弱
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强, 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占优势
(三) 脑干对姿势的调节反射(自学)
1、姿势反射的概念 在躯体活动过程中,CNS不断调节机体不同部 位的张力,以保持或改变躯体各部位的相应位 置,这种反射活动总成为姿势反射(postural reflex)。 2、姿势反射的类型:
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和节间反射是在脊髓水平可以 完成的反射。
(一)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伤害性刺激→同侧屈肌反射 保护机体免受进一步伤害 同侧屈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 交互神经支配,交互抑制 支持体重,保持机体中心平衡
(一)牵张反射
与神经中枢保持正常 联系的骨骼肌,在受 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 时,引起受牵拉的同 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 动 称 为 牵 张 反 射 (stretch reflex)。 感受装置—肌梭。 相位型(腱反射) 紧张型(肌紧张)
的药物(如利血平)
阻断乙酰胆碱药物 (阿托品等)
(六)、小脑对运动的调节
1. 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
新小脑 --旧小脑
●功能:参与维持 身体平衡,协调肌 群活动。 ● 受损后临床症状 : 平衡失调综合症、 眼震颤 ●反射:前庭器官→ 前庭核→古小脑→ 前庭核→脊髓运动N 元→肌肉。

神经病学考试题(共二十一库)

神经病学考试题(共二十一库)

神经病学试题 库(三)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运动性失语的病变部位在________半球________回________份 2、症状性癫痫是由于脑部病损和代谢障碍,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脑出血的常见部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以________
神经病学试题 库(二)
一、填空:(每空 2 分,共 24 分) 1、双颞侧偏盲病变部位在________。
2、耳鸣是________神经的________性症状。 3、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高血压脑出血最易发生的部位是________ 。 5、脊髓胸7节段对应的椎体为________, 胸12节段对应的椎体为________。 6、典型失神小发作的特征性脑电图表现是________。
三、问答题 1、包括脑脊液压力,Queckenstedt 试验,细胞数、蛋白、糖、氯化物等。腰穿正常脑脊 液压力为 80~180mm 水柱(0.78~1.76KPa),白细胞 0~5×106/L,红血球为 0,蛋白0.15~0.45g /L,糖 2.5~4.4mmol/L,氯化物 120~130mmol/L。 2、有①部分性发作──单纯部分性,复杂部分性,部分性发作,继发为全面性强直一阵挛 发作。 ②全面性发作──失神经发作,肌阵挛发作,阵挛性发作,强直性发作,强直一阵挛发作, 无张力性发作。 ③未分类发作 治疗大发作强直一阵挛发作的药物有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丙戌酸钠等。治疗小发作(失神 经发作)的药物有乙琥胺,丙戌酸钠等。 3、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原则是以止痛为目的,先用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氯 硝安定等,无效时可用神经阻滞或手术治疗。即浅酒精或甘油注射,或三叉神经根切断术。 而神经炎的治疗主要是改善局部血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促进面神经的机能恢复。可尽早 使用强的松,理疗,角膜保护措施,恢复期应进行面肌的被动和主动运动锻炼,理疗和针灸等。 4、坐骨神经痛的最常见原因是腰椎间盘突出。主要症状和体征有①从腰部、臀部开始,向 股部后,及小腿后外侧,足外侧放射的放射性疼痛;②沿坐骨神经有压痛;③行走,活动及牵拉 坐骨神经(Laseque 征)可使疼痛加剧; ④踝反射减低或消失,小退肌力减退感觉障碍等。⑤该 原因致疼痛还有一个特点即咳嗽、屏气用力、喷嚏时疼痛加剧。 5、左大脑神经脉皮层支闭塞时出现以左面部和左上肢为重的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失语, 失语的类型视闭塞部位而定以运动性和感觉性失语较多见,还可出现失写、失读等。 6、定位在左侧胸8脊髓节段的脊髓半横贯损害,硬膜下髓外的可能性较大。根据①左肋缘 疼痛;②左肋缘区痛觉减退;③右胳以下痛觉减退,定位在左胸8有 Broun-Sequard 综合征表 现。左下肢中枢性瘫痪,左下肢深感觉减退, 右下肢感觉减退,故为髓外。 进一步检查方法,①脊柱以胸5、6为中心照片,了解骨质改变;②腰穿并作 Queckenstedt 试验了解有无椎管梗阻,脑脊液有无蛋白增加;③椎管造影或 MR,了解病变的准确部位和可能的 性质。

神经系统-运动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运动传导通路

单瘫:一个肢体的瘫痪。病变可位于皮层运动区、周围神经或脊髓前角。
偏瘫:一侧上、下肢体瘫痪,常伴有同侧中枢性面瘫和舌瘫。病变多位于
內囊附近。
截瘫:双下肢瘫痪,常伴有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脊髓胸、腰
段病变。胸段损害引起痉挛性截瘫,腰段损害引起迟缓性截瘫。
四肢瘫:四肢均瘫痪。可见于双侧大脑、脑干、颈髓及多发周围神经病
下运动神经元各部位损害时瘫痪特点:
1)脊髓前角细胞:表现为节段性、迟缓性、瘫痪而无感觉障碍,见 于脊
脊髓灰质炎或MND
2)前根:节段性迟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见于髓外肿瘤压迫、颈 椎病
(神经根型)
3)神经丛:累及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引起迟缓性瘫痪、感觉及 自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伴有疼痛。
4)周围神经:该神经支配区迟缓性瘫痪,同时伴有感觉及自主神经障
22
精品课件
14
核下瘫
舌下神经瘫(核下瘫)
• 舌下神经核上瘫,舌 向前伸时,舌尖偏向 病灶的对侧(健侧), 但舌肌不萎缩。
• 舌下神经核下瘫时, 患侧舌肌瘫痪、伸舌 时舌偏向患侧,核下 瘫时间长久时,就会 出现舌肌萎缩。
精品课件
15
运动传导路
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的异同点
精品课件
16
运动传导路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出现部位 肌张力 瘫痪 浅反射 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上运动神经元损 对侧 增高
硬(痉挛性)瘫 减弱或消失 亢进 出现 早期不明显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同侧 降低
软(弛缓性)瘫 消失 消失 不出现 明显
硬软分上下, 左右看交叉 精品课件
17
皮 质 脊 髓 束
精品课件

运动传导路(Moterpathway)

运动传导路(Moterpathway)
中枢和延髓锥体外,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都是伴行的,二 者常同时受损。因此,上运动神经元的损伤一般都会出 现硬瘫表现。
2.如果仅仅损伤大脑皮质运动中枢或延髓锥体(即单 纯锥体系),则临床表现除病理征(+)和晚期肌萎缩(废 用性)外,其余表现则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软瘫体征 一致。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随意运动瘫痪:
(2)经过内囊后肢下行。 (3)躯干肌受双侧支配,肢体肌受对 侧支配。 (4)皮质脊髓束有易化浅反射的作用, 若受损,则浅反射消失。 (5)皮质脊髓束抑制原始反射。正常 人:病理征阴性(2岁前可阳性);若 皮脊束受损,则病理征(+)。
3.皮脊束受损后的表现: (1)锥体交叉以上受损(如脑溢血、
脑血栓时): 对侧上、下肢硬瘫,浅反射消失,腱
2.躯干肌和大部分头面部骨骼肌受双侧大脑皮质支 配,但肢体肌、面神经核下半及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 侧大脑皮质支配。
3.运动传导路两级神经元之间多有中间神经元,只 有支配精细运动(如肢端肌)的上、下运动元之间才为 单突触直接联系(约占20%)。
(四)锥体系的功能
1.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2.易化浅反射:刺激皮肤或 粘膜,引起相应部位的肌肉产 生收缩的现象称为浅反射。如 角膜反射、腹壁反射和提睾反 射。 当锥体束损伤后,易化浅反 射的作用消失,则浅反射减弱 或消失。
早期出现 (营养性)
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36岁,自述“半身不遂”,看东西有两
个像,检查结果为:①右侧上、下肢瘫痪,肌张力增 高,腱反射亢进,肌肉不萎缩;②右侧腹壁反射和提 睾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③左眼向下方斜视,眼 睑下垂;④左眼瞳孔较右眼大;⑤发笑时口角偏向左 侧、面肌不萎缩;⑥伸舌时偏向右侧,舌肌不萎缩; ⑦全身感觉及其他无明显异常。

神经病

神经病

名词解释1、Hornor综合征:同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裂变小,及同侧面部出汗减少,见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的损害。

2、三偏综合症:内囊聚集了大量的上下传导束,特别是锥体束在此高度集中,如完全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谓之“三偏综合症”,多见于脑出血及脑梗死等引起的完全内囊损害。

3、一个半综合症(one and a half syndrome):一侧脑桥被盖部病变,引起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已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同时受累。

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可以外展,但有水平眼震。

4、亨特综合征(Hunt syndrome):面神经管前损害中的膝状神经节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鼓索受累),可伴有听觉过敏(镫骨肌神经受累),耳后部剧烈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

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5、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延髓上段背外侧区病变,主要表现为:①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③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部分小脑半球损害);④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

6、闭锁综合症(locked-in syndrome),又称去传出状态,主要见于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

患者大脑半球和脑干被盖部网状激活系统无损害,意识清醒,语言理解无障碍,出现双侧中枢性瘫痪(双侧皮质脊髓束和支配三叉神经以下的皮质脑干束受损),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示意(动眼神经与滑车神经功能保留),眼球水平运动障碍,不能讲话,双侧面瘫,舌、咽、构音及吞咽功能均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常被误认为昏迷。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区别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区别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区别神经元是我们身体运动最主要的部分,运动神经元如果出现问题的话人们的活动行为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下面就让店铺告诉你上运动神经元与下运动神经元的区别,希望对大家有用。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区别锥体系主要包括上、下两个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主要位于大脑皮质体运动区的锥体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组成下行的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称为皮质脊髓束;沿途陆续离开锥体束,直接或间接止于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为皮质核束。

临床上,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随意运动麻痹,伴有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减弱或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如Babinshi 征);因为下运动神经元正常,病程早期肌不出现萎缩在锥体系中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它们的突分别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支配全身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时,由于肌失去神经支配,肌张力降低,呈弛缓性瘫痪;肌因营养障碍而萎缩;因为所有反射弧都中断,浅、深反射均消失;无病理反射专家指出,上运动神经元与下运动神经元之间是不同的。

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主要位于大脑皮质体运动区的锥体细胞,而且这些细胞的轴突可以进一步地组成下行的锥体束。

而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它们的突分别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

专家表示,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可以被称之为皮质脊髓束,细胞还可以沿途陆续离开锥体束,直接或间接止于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为皮质核束。

临床观察可以发现,在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伤的情况下,会引起的随意运动麻痹,伴有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等症状。

而如果下运动神经元是正常的,通常其病程早期肌不出现萎缩的现象。

可见,上运动神经元与下运动神经元之间虽然不同,但也有关联。

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伤后在用药方面,利鲁唑片是比较常见的。

其实,不管上运动神经元与下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受到损伤的情况下,对人们都是会有影响的。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特点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特点

middle cerebral artry 大脑中动脉
parieto-occipital sulcus 顶枕沟
choroids plexus 脉络丛
internal capsule 内囊
caudate head 尾状核头部
.
12
foramen of Monro 室间孔
middle cerebral artry 大脑中动脉
额中回
inferior frontal
gyrus
额下回
central sulcus
中央沟
superior parietal
gyrus
顶上回
postcentral gyrus
中央后回
precentral gyrus
中央前回
centrum semiovale
半卵圆中心
.
4
superior frontal
3、4——脑中桥脑腹;外侧综合征
5-8——(脑M桥il;lard-Gubler综合征) 9-12——展延神经髓、。面神经
锥体束损害:对侧中枢性瘫痪
如累及到脊髓丘脑束: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
16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Dejerine综合征
舌下神经损害:同侧舌肌瘫痪及萎缩 锥体束损害:对侧中枢性瘫痪 内侧丘系损害:对侧肢体感觉障碍
.
17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脊髓损害
Brown-Seguard综合征: 病变同侧锥体束征 和深感觉(内侧丘系)障碍, 对侧浅感觉(脊髓丘脑侧束)障碍。
急性全横贯损害: 双侧锥体束受损,出现截瘫或四肢瘫
.
18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癔病性瘫痪
1.不符合上述部位和瘫痪的特点。 2.鲜明的心理因素。 3.性别、年龄特征。 4.人格特征。 5.暗示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