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汉经济变迁
武汉码头文化汇总

------------------武汉码头文化
码头的功能就是集散和流通,而城市也就是 集散和流通的产物。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武 汉码头的兴衰流变息息相关。从古至今,武汉码 头大约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内河经济时代
2大江经济时代
3海洋经济时代
武汉的码头
武汉港务集团有6大港区:沌口港区(以汽车滚 装为主)、左岭港区(以化工、危险品装卸为主)、 杨泗港区(以集装箱、散货装卸中转为主)、汉口 港区(以旅游客运休闲为主)、青山港区(以钢铁、 矿石为主)、阳逻港区(以集装箱、综合物流为主)。
武汉的码头正迈入第三大发展阶段——“海洋经 济时代”。
海洋经济时代
武汉大码头联通世界。
武汉码头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既是地理及其辐
射范围的变迁和扩展,也是武汉逐步由内陆向海洋、
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经济转变的发展轨迹。而相应
而生的码头文化也逐步由保守走向开放,每次转型
都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秦尊文分析说,处于“内河经济时代”的武汉 码头文化构建于农耕文明基础之上,随着人口和经 济的积聚,武汉成为名闻天下的商贸重镇;进入 “大江经济时代”,武汉的码头文化转型为具有近 代工业文明特质的城武汉
市文化形态,武汉不仅由此成为中国近代钢铁工业 的发祥地,也成为现代中国举足轻重的工作为中部崛起领军城市 的武汉要成为国际大都市, 必将向以物流、金融、高新 技术及服务业等产业为主导 的现代商贸金融经济格局发 展,其航运主业开始由长江 向海洋延伸,并由单一码头 (主要是水运)向立体大码 头(水运、铁路、公路、航 空及信息港等)转型,其码 头文化也正面临从传统向现 代的转型,一个全新的大码 头文化格局正在中国中部重 镇的武汉展开。
武汉的发展历史

武汉的发展历史武汉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本文将从武汉的起源、历史变迁、经济发展等方面详细介绍武汉的发展历程。
1. 起源和历史变迁武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
当时的武汉地区属于楚国的领土范围。
随着历史的演变,武汉地区先后经历了楚汉争霸、三国鼎立、南北朝时期等多个时期的政权更迭。
在唐朝时期,武汉成为了重要的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奠定了其后来的发展基础。
2. 经济发展2.1 工业发展武汉在20世纪初迅速崛起为中国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武汉先后建设了一大批重工业企业,如武钢、华中重机等,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武汉的工业结构也发生了转型升级,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变。
2.2 交通发展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拥有独特的水陆交通优势。
随着长江航运的发展,武汉成为了重要的内河港口城市。
此外,武汉还是中国铁路网的重要枢纽之一,多条铁路干线在武汉交汇,使得武汉成为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
2.3 教育发展武汉是中国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知名学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这些高等学府的建设和发展,为武汉培养了大量的人材,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和科技发展。
3. 文化和旅游武汉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黄鹤楼、东湖、户部巷等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武汉还是中国的音乐之都,拥有众多的音乐节和演出,吸引了众多的音乐爱好者。
4. 城市建设近年来,武汉加大了城市建设的力度,不断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形象。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武汉的城市建设也获得了国内外的认可,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的城市建设奖项。
5. 未来展望武汉作为中国的中心城市之一,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和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支持,武汉将继续发挥其地理和经济优势,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
武汉的发展历史

武汉的发展历史武汉是中国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武汉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变迁。
本文将从城市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旅游业发展四个方面,详细介绍武汉的发展历史。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1.1 交通建设武汉作为中国的交通枢纽,通过长江和汉水交汇处的武汉长江大桥,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汉还建设了多座跨江大桥,如汉口长江大桥和二七长江大桥,进一步加强了城市的交通网络。
1.2 城市规划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武汉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
城市的道路系统得到了改善和扩展,新的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相继建立。
同时,武汉还建设了现代化的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便利。
1.3 公共设施建设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武汉致力于公共设施的建设。
医院、学校、体育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得到了大力发展。
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武汉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为整个中部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二、经济发展的蓬勃2.1 工业化进程武汉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的工业化进程迅猛发展。
汽车制造、钢铁冶炼、电子信息等行业成为武汉的支柱产业。
武汉还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
2.2 金融中心的崛起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武汉逐渐崛起为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
各大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纷纷进驻武汉,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同时,武汉还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和创业投资等新兴产业。
2.3 对外开放的窗口作为中国内陆城市的重要门户,武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经济特区的建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跨国公司。
武汉的经济发展也受益于与国内外的友好城市建立的合作关系。
三、文化传承的重要性3.1 历史文化的传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武汉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武汉码头文化分析

在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 后,作为中部崛起领军城市 的武汉要成为国际大都市, 必将向以物流、金融、高新 技术及服务业等产业为主导 的现代商贸金融经济格局发 展,其航运主业开始由长江 向海洋延伸,并由单一码头 (主要是水运)向立体大码 头(水运、铁路、公路、航 空及信息港等)转型,其码 头文化也正面临从传统向现 代的转型,一个全新的大码 头文化格局正在中国中部重 镇的武汉展开。
码头文化的人文优势
码头的功能就是集散和流通,而城市也就是集 散和流通的产物。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武汉码 头的兴衰流变息息相关。
从古至今---武汉,长江之上的一颗明珠。半城 江色,半城湖光,黄鹤白云,小鸟依人,风景宜人。 武汉是中国地理位置上的中心,得中独厚。完 整的拥抱了整个长江、汉江。
内河经济时代
武汉码头即为“不夜港”。武汉的码头最早起源于内河。 武汉有名可考的最早码头是1736年(清乾隆元年) 武汉码头文化 在汉江上修建的汉口天宝巷码头,码头停泊木船最大吨位 约900吨。但在此以前,武汉就因横跨东西的长江和连通 南北的汉水而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至明末清 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汉口即成为中部地区集散商货 的著名码头。鸦片战争前,汉水口北岸即有“二十里长街 八码头”之称谓。湖北、江西、四川等省及下江商人、徽 商来汉进行贸易的商船,均有停泊的码头。当时汉水两岸 所停泊的船只常在二万四五千艘上下,一派繁忙景象,清 人曾用“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的诗句将之 喻为“不夜港”。
传统码头文化面临现代转型
从发展阶段和形态演变来看,武汉码头文化经历了长期的 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 传统码头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彼此融合的产物,既蕴涵 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荆楚文化的特质,又烙印着近代西洋文 化的痕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武汉大 码头文化体系。传统码头文化面临向现代转型的时代契机。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商贸业的地位变迁与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商贸业的地位变迁与启示作者:袁永友赵君来源:《商业时代》2009年第20期◆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武汉市曾一度面临边缘化,是商业改革和开放激活了武汉,改变了武汉,内地商贸业地位变迁反映出我国商业改革开放给内地城市带来的机遇与变革。
关键词: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内地变迁非平衡发展:武汉发展的曲折历程(一)内地城市重心地位的跌落武汉曾是晚清时期的洋务重镇,新中国建立后在内地城市中备受重视。
“一五”时期,国家确定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7项建在武汉;“三五”至“五五”计划期间,武汉的投资规模也在全国名列前茅,武钢、武重、武锅等一批“武”字头国企奠定了冶金、机械、纺织工业和日用消费品工业在全国均具强势地位。
即使在“六五”(1981-1985年)期间,武汉的经济增长率还能达到两位数,虽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经济地位毫不逊色。
1984年,武汉的工业总产值还居于全国第四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天津,尚有70多个国优名牌产品驰骋大江南北,在湖北乃至中部地区,享有内地投资和经济中心的地位。
1984年中央批准武汉市实行计划单列,在享有省级权限的基础上,武汉市推出了“两通起飞”(交通和流通)的决策,旨在开启禁闭多年的城门。
一个积淀着500年历史风尘的商品集散地“汉正街”曾经作为武汉商贸业的一张名片,一时轰动过全国。
但1985似乎是个分界线,东北的沈阳、华东的南京、华南的深圳等沿海大中城市,也在短短数年之内相继超过了武汉。
广州挟改革开放“先走一步”之势,取代了武汉曾经居全国“第四”的位次,武汉从此无缘“四强”。
20世纪90年代初,武汉的经济地位急剧滑落,GDP位于全国第十几位,工业总产值下跌到第二十多位。
(二)经济发展起伏的原因反思武汉经济地位跌落的原因有多种:改革开放以来,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城市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经济迅速崛起,国家政策的倾斜效应和市场经济的极化效应不断削弱武汉的投资地位,资金、技术、人才向要素配置效率较高的沿海地区流动,武汉自身经济发展滞后,民营经济程度低、产业低度化也拉大了与沿海城市的发展差距。
武汉城市变迁

影响因素
• 区位优势: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中国长江中
下游地区巨大型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京津作为政治 经济中心一直是中国北部增长极,80年代实行的沿海开放战略使穗深成为南部增长极, 90年代长江流域开发战略使上海成为东部增长极,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成渝成为西部增 长极。菱形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距离,在其心脏区域需要一个中心城市作为 支撑点和连接点,以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呼应西部大开发的作用。武汉位于连 接南北的京广、京九两条铁路干线与连接东西的沿长江高速公路的交汇点上,位于菱 形空间结构的心脏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个区位 优势是武汉作为中国中部特大中心城市最大的优势。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市常住人口变化,自1910年至今,常住人口数量整体上呈上升 趋势。只是在20世纪中期及中后期出现少量减少。
武汉市常住人口变化图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人口变化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 在20世纪后期,出生率与死亡率有较大的增大。较不符合工业化国家人 口变迁过程。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市空间布局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
• 由于工业的持续发展和城市道路的修建,当时的城市形态变化更多的 是以轴状发展为主导。武汉一方面继续以旧城为核心沿城市主干道向 外轴状延伸,一方面以各工业组团为核心逐渐生长,两者渐渐联结成 片。其中: • 武昌地区由于受众多湖泊的挤迫,因此主要以旧城、青山工业区、白 沙洲工业区、关山工业区、石牌岭工业区等为基础,向东沿武珞路- 珞瑜路大幅度推进发展、向南沿武咸、武金公路发展、向北沿和平大 道形成余家头工业区,总体上形成“E”型轴状发展态势。 • 汉口地区由于地势和防洪的要求,城区的建设无法突破堤防,因此主 要以旧城、堤角工业区和易家墩工业区为基础,在解放大道沿线向两 侧填充扩张和向两端轴向延伸,总体上形成从解放大道到长江、汉水 之间狭长的沿江轴状空间形态; • 汉阳地区由于水系纵横,限制了汉阳用地的南扩,同时沿长江狭长带 状的基础服务设施配套困难,所以选择沿汉江的十里铺西延,利用水 运发展工业和居住,因此主要以旧城、七里庙工业区为基础,沿鹦鹉 大道向南、汉阳大道向西,呈现出“L”形的沿江轴状形态。
民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城市人口变迁与近代化

民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城市人口变迁与近代化吴振阳摘要:长江流域自两宋以后都是中国经济中心,近代以来更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但研究发现即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这一地区的人口数量总体上也并未增长,可长江沿岸城市交通地理位置优越,几百年间都作为当地的经济中心,由此吸引了外来人口向沿江城市转移。
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像上海、南京、武汉之类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
移民为城市带来了必要的劳动力,城镇人口的增加也大大加快了长江中下游城市的近代化进程。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人口;近代化中图分类号:K258;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0-0134-03中国城市的历史相当久远,但若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是1840年以后起步的。
在这个过程中,沿海城市、沿江城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长江流域因其交通地理位置优越,有较为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更是尤为显著。
长江可分为三段,沿江城市自上游到下游,依次有宜宾、重庆、万县、宜昌、荆州、岳阳、武汉、芜湖、南京、镇江、南通、上海。
其中宜昌以上为上游,以重庆为中心城市,宜昌至九江为中游,以武汉为中心,九江至上海为下游,以南京和上海为中心城市[1]。
本文所涉及讨论的主要是中下游地区,主要选择区域内中心城市——武汉、南京、上海。
时间范围则是民国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即以1911年至1949年为时间区间。
现代化的话题是一个比较宏大的研究题目,在一篇文章中必然是难以概括方方面面。
中国近代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与古代不同,近代城市中政治职能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经济因素在城市形成过程中以及城市功能的比重越来越大。
要讨论中国近代城市的现代化,应当特别注重在城市形成过程中以及城市正常活动的社会经济因素。
城市的本质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而形成的较大的居民点。
一般来讲,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
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城市必然有着大量的人口和非农业产业的聚集。
辛亥革命前后湖北社会生活变迁及其象征性意义

辛亥革命前后湖北社会生活变迁及其象征性意义作者:袁北星来源:《江汉论坛》2011年第11期摘要:辛亥革命前后湖北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荡涤旧事物,建设新风尚,从社会生活到城市建设,从交通通讯到大众传媒,从价值观念到社会风气等,都体现出弃旧迎新、推陈出新的显著特点。
以中心城市武汉为代表,湖北在外部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以及内部渴盼发展的需求和愿望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推动下,发生着不同以往的变迁,这种变迁又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而具有了社会转型与时代进步的象征性意义。
关键词:辛亥革命;湖北社会生活变迁;象征性意义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1)11-0106-05一、辛亥革命前后湖北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爆发前,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实施新政。
但事与愿违,这一系列新政反而加速了清王朝政权的崩溃,“我国今日之新政,固速乱之导线也。
”①新政带来了新旧文化的冲突、思想观念的碰撞以及权力和利益的重组,导致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如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所说:“今日中国过渡时代之中国也。
”②在这种背景下,全国各地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不断冲击清王朝的统治秩序,终于导致辛亥首义在武昌爆发。
受此影响,湖北社会生活展现出一幅新旧交替、异彩纷呈的演变图景,既反映了社会变革的一些传统特征,也体现了一定的时代风格。
1. 经济生活环境的变化。
伴随欧美各国的殖民侵略,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被移植到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
19世纪60年代,汉口开埠通商,中外贸易迅速发展,商业繁盛,华洋混居,五方杂处,商贾云集。
“传统的水路交通与商业,促成传统都市之兴起;近代工商业与轮船火车,加速了都市化的步伐,而使之慢慢变形。
”③汉口租界的开辟,为湖北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文明的窗口,“亚欧杂处,外交繁重,尺地寸天,阛阓日密,中西肆厂,角胜争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武汉济制度变迁的历程
武汉会展经济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898年—1929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场经济时期,1949年—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1978年以来的市场化改革时期。
1、1898年—1929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场经济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时期。
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近代工业革命和技术革新。
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本国工业水平,增强了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力,加强了各地间商品流通,建立了统一完善的国内市场。
1889年底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开始大规模地推进早期现代化建设,在工业、交通、农业、金融、军事、教育等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均取得杰出成就,其在商业领域的业绩亦颇为突出。
交通的现代化为商品运销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工具,工业、农业的发展为商品赛会提供了丰富的展品,也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营销对象与市场,这些是推动湖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张之洞主持湖北政务不久,就指示江汉关道仿照西欧各国做法,设立劝工劝商公所,陈列湖北土特产品和工业制品供各客商参观选购,对产品质量和工艺进行评价,以推动商品流通和工业生产,研究改进工商管理办法。
1898年,张之洞饬令江汉关道开办汉口商务公所,1902年9月,张之洞札委高松如等一同承办劝业场工程,为武汉劝业奖进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由于张之洞实行的开放政策,武汉这个落后闭塞的内陆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状况、地理面貌、城市景观、大众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维护了汉口商埠的传统魅力,而且促进了武汉地区的贸易繁荣与近代化历程。
而商业的发达,工业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又强烈地冲击着武汉地区的社会和民心,使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由封闭走向开放,武汉也一跃成为具有强大辐射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2、1949年—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武汉会展经济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建国初期,随着国家对外贸易战略格局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变革,直接导致武汉由传统开放型城市变为内陆封闭型城市。
而多元化交通格局的形成,也削弱了了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武汉从商业重镇向工业基地转型。
建国以后,武汉的工业、商业、科技、教育、文化在全国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3、1978年以来的市场经济改革阶段。
与沿海地区及其他发达城市相比,改革开放初期,武汉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尽管有些许亮点闪现,但整体水平不高。
在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内地城市再次面临良好机遇,武汉经济也慢慢开始复苏。
部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