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

合集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

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的责任。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往往以教科书知识传授为主,缺乏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与方式。

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的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从而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正在逐渐形成。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事务,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其中。

这样一来,学生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也会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感兴趣,愿意主动参与其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也能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参与各种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增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能力。

1.利用日常教学活动日常教学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最直接的教学方式。

利用日常教学活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是比较常见的方式。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人物形象,从而引出其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

在数学课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关公平与公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在生活中自然地接触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的一种常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庭、警察局、街道办事处等地,让他们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助人为乐的道德与法治意义。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提高其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存在,并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一、生活化教学的意义生活化教学可以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更加深入地认识道德与法治。

具体来说,生活化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接受。

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引入生活场景中,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更好地落实到生活中。

2.增强学生体验感。

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与法治的存在和作用,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

4.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其理论水平,还可以提升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生活化教学的实现方式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式。

1.游戏法。

游戏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和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比如通过模拟法庭、法官等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和法律程序。

2.故事法。

故事是一种非常直观和生动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故事了解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并学习如何正确处理道德和法律问题。

比如讲述一些经典的寓言故事或警示故事,引导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道德和法律意义。

3.观察法。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法律场景和道德事件,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物,让他们意识到道德与法治的存在和必要性。

比如观察交通信号灯、红绿灯等交通规则,让学生了解交通法律的重要性和规范,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

4.体验法。

让学生亲身参与某些活动或角色扮演,以此来体验道德与法治的存在和作用。

比如让学生扮演商家和消费者,体验公平合理的交易,让他们认识到商务合作的基本道德和法律规定。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道德和法治教育成为了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单纯的书本知识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刻理解。

在教学中注重生活化教学,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中感悟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方法。

一、以生活为起点,以生活为载体生活是最好的教材,而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周围事物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以生活为起点,以生活为载体是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挖掘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道德和法治。

在交通安全教育中,可以针对学生日常乘车、过马路等场景展开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在环保教育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周边环境整治活动,引导他们培养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能够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参观革命遗迹,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进行诚信教育时,可邀请一些身边的诚信典范来校进行经验分享,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诚信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投入,还能够让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

三、注重以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以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学生通常对具体的事例更加感兴趣,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

在进行敬老爱幼教育时,可以选择一些感人的事例或者影视作品进行解读,并通过讨论展开,让学生深入理解尊老爱幼的道德内涵;在进行安全教育时,可以针对一些典型的安全事故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并引导他们学会防范。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优秀获奖科研论文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生活,既将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入学生生活中,又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上。

随着“教育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逐渐为教师所接受,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经验和成长,是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方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切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

其直接目的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间接目的是通过生活化教学实现每节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同时注重学生现在和未来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学过程。

(一)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遵守简单的行为规范对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规则的建立,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建立可以规范他们的行为,也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规则意识也是小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都遵守规则,维护规则。

(二)健全学生的人格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若是完全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教学,远离生活,就会忽视学生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而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堂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少年。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将时政新闻、社会事件等,进行价值选择或者评价,能使学生以开阔的视野掌握社会的动态。

将生活中的具体场景或者片段带到课堂中,学生能够立马产生共鸣,更好地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也可以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深入学习得以实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律意识的重要环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和案例,结合实际生活来进行教学。

在讲解诚实守信这一道德观念时,可以引用学生身边的例子,如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老师提问时如实回答、完成作业按时提交等。

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让他们通过自己思考和讨论来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和好处。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情境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来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虚拟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并给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决。

假设学生扮演一名街道管理员,他们需要面对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如乱丢垃圾、乱涂乱画等,学生需要通过讨论和表演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加深对法律规定和自己责任的认识。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优秀的人物事迹来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

在讲解“尊敬师长”的道德观念时,可以以李大钊、冯友兰等伟大的教育家为例,介绍他们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和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通过讲述这些人物事迹,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向这些优秀人物学习的愿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与法治在实践中的作用。

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亲自参与和实际行动来感受到保护环境和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和案例、设计情境和角色扮演、讲述优秀人物事迹以及组织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等方法,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还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法律意识,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重要环节。

为了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生活化和实践化,以下是一些研究策略。

要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到课程设计中。

课程内容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和事件中发现道德与法治的问题,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思考。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社区法庭、开展模拟审判、讨论学生面临的道德困境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法治的力量。

要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分析和讨论道德与法律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主要人物、行为和后果,了解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和法律规则。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行为,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与道德和法律相关的情境。

可以设立“法治小仲裁官”角色,让学生自行解决课堂冲突和纠纷,学会倾听、理解和公正裁决。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道德与法治,还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还可以借助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多样化学习。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道德和法律相关的电影、纪录片或新闻报道,让学生观看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连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反思。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通过参与实践类活动,让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和理念应用到实际中。

教师要及时进行回顾和总结,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认识到不当行为的后果,从而加深对道德和法治的理解和认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生活化,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媒体资源和实践参与等策略来达到这一目的。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具备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法律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小学生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小学生中推广道德与法治教育,使其生活化、实用化,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方法与途径,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分析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主要以说教和书本知识传授为主,学生难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部分学校在教学中重视知识传授,忽略了道德情感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行为规范。

小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有限,很难在抽象的法治知识上建立起正确的认识和观念。

如何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实用化,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注重情感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首先要注重情感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富有情感色彩的主题班会、学校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老师要以身作则,用亲和的态度、真挚的情感去和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体验正义、守信、友善等道德情感,使之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2.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还需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庭、警察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法治的力量,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的重要性。

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出校园,参与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到做一个遵纪守法、热心助人的好公民的快乐和意义。

3. 开展故事教育与游戏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还可以借助故事教育与游戏教学。

通过讲述有关道德与法治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

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尊重、参与等道德行为,达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4.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还需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的重要教育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生活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可以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

下面就来看一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方法。

一、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是最易于引起学生共鸣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事例来教授道德与法治的知识。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家庭中的事例,了解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如何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也可以通过观察校园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了解校园规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校园矛盾和纠纷。

二、组织实地教学活动实地教学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区参观或者企业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治。

学生可以到社区看望孤寡老人,了解如何尊老爱幼;也可以到企业参观,了解企业的合法经营和员工的权利保障。

通过这些实地教学活动,学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三、开展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是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治知识。

教师可以提出某个道德难题,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也可以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模拟生活中的情境,来理解和体验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互动方式,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会得到更好地培养。

四、组织主题班会和文艺活动主题班会和文艺活动是学校生活中的常规教育活动,可以用来强化道德与法治教育。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道德与法治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道德体验和法治意识;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道德与法治的文艺活动,比如朗诵诗歌、表演小品等,让学生在文艺活动中深化道德与法治的理解。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会更加自觉地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现代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现道德与法治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
摘要: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来自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是
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因此,教师要注意把该课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
密联系起来。

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是做好该学科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旨在
通过生活范例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事例,指出生活化课堂的方向所在,以期
与广大教师共同探索高效的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道德与法
治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提升学生对课堂知
识的掌握。

由于道德与法治就是学生生活的反映,课文上的很多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化教学正突出了该课程的特点。

一、以生为本,在生活中进行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化教学正是教师指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社会的重要凭借。


师应该通过学生对社会、自然、周围的人等的初步认识与感受,在现实社会中产生对生活的
正确认识,培养关爱社会、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作用。

生活化课堂教学应该坚持以生为本,注重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注重将课堂教学与学生
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教师要创造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课堂,把生活的内容搬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比如,在学习《做个聪明的消费者》这一课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合理消费,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课堂上,提出讨论问题:超市的衣服打
折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凑热闹,把衣服买回家?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需要的东西要买,
不需要的东西即使价格很低,也不要买。

教师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教育,才会让他们从小学会
花钱,把钱花在刀刃上。

二、改变传统模式,实施生活化教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道德因素,对学生
进行道德养成教育,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年龄特点出发,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
的道德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教师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
为主导,学为主体,促进学生生活化学习的顺利实施。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好表扬这把武器。

尊重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做榜样,把自己看成学生的合作者与朋友,积
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交流过程中去。

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的思想,树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学生才会与人和睦相处,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

三、从实际生活出发,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来源于生活,并且最终应该回归于生活。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律,学会合作,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参与社会的能力。

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方式,
将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
氛围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认知水平,加强道德修养。

教师要改变过去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把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
探究中提高认识能力,学会将课本上的知识化为己有。

比如,教师在生活中遇到的鲜活事例,都可以作为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

学校门口搬掉
公路中央与自己无关的大石头的大叔;大润发捡到钱包,根据身份证归还给失主的美丽阿姨;学校北边的小公园附近,粘鞋子不要钱的残疾人修鞋匠,自强不息……他们都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最美的人,他们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

这些耳濡目染的最美形象,就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
鲜活教材。

这正是道德与法治课的主旨所在,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四、改变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学生的生活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两者的联系
中加深认识。

比如,在学习《秋天来了》这一课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到校园中、到田野里
去寻找秋天,寻找丰收的果实,寻找劳动人民的辛苦,从中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做个珍惜粮食、热爱劳动人民的好孩子,长大做个光荣的劳动者。

因为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只有艰苦
奋斗,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生活化教学变为教师日常的教
育教学过程的一部分。

因为,只有坚持生活化教学,将课本的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学生才
能学以致用,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与学识水平,真正达到学习该门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蒋秀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19,(04)。

[2]卢雪娇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

[3]彭继芳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