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完美版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案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案第一篇: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案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案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是A.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C.实行改革开放D.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A.新中国的建立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十一届三中全会D.“文化大革命”的结束3.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否定的错误是A.“阶级斗争为纲”B.党和国家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C.“两个阶级和两条道路的斗争是主要矛盾”D.“两个凡是”4.新时期比较完善的宪法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5.建国以来,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指A.党的七届二中全会B.党的“八大”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五大”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文章尖锐地指出,“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完全解脱,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这篇文章引起广泛的注意。
邓小平、叶剑英、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和绝大多数地方领导人都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
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主张“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请回答:(1)材料反映的是理论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情况,为什么要开展这次大讨论?(2)经过讨论得出了什么结论?(3)这次讨论有什么意义?三、问答题1.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相同核心点是什么?这两次决策实践结果有何差异?2.以下三位领导人分别是谁?他们在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参考答案一、1.D 2.C 3.D 4.B 5.C二、(1)否定“文革”,反对“两个凡是”。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范文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转折点;(2)掌握各个历史转折点的原因、过程及影响;(3)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研究历史转折点;(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转折点概述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转折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总结各个历史转折点,如春秋战国、秦朝统一、汉朝建立、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朝盛世、宋朝兴起、元朝统一、明朝建立、清朝初期、辛亥革命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各个历史转折点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4.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强调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春秋战国时期的转折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重要事件、历史意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如齐桓公称霸、晋文公称霸、楚庄王问鼎中原等。
4.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转折意义。
第三课时:秦朝统一六国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秦朝统一六国的背景、过程、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转折点,如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秦灭六国等。
4.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强调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转折意义。
第四课时:汉朝建立与大一统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了解汉朝建立与大一统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汉朝建立与大一统的过程、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汉朝建立与大一统的历史转折点,如楚汉争霸、刘邦称帝、文景之治等。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转折点,认识这些转折点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转折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转折点,认识这些转折点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转折点包括:周朝的衰落,诸侯国的崛起,百家争鸣的出现等。
第二章:秦朝的统一与崩溃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秦朝的统一与崩溃过程,认识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内容:秦朝的统一,包括灭六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秦朝的崩溃,包括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争霸等。
第三章:汉朝的兴起与衰落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汉朝的兴起与衰落过程,认识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汉朝的兴起,包括刘邦建汉、文景之治等;汉朝的衰落,包括王莽篡汉、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等。
第四章: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转折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转折过程,认识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内容:三国鼎立,包括魏、蜀、吴的建立与发展;魏晋南北朝的转折,包括晋朝的建立、南北朝的对峙等。
第五章:唐朝的繁荣与衰落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唐朝的繁荣与衰落过程,认识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内容:唐朝的繁荣,包括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唐朝的衰落,包括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看法。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作业,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转折点,如秦统一六国、汉朝的建立、唐朝的盛世等;(2)掌握转折点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每个转折点的相关史实;(2)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3)学会团队合作,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历史转折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由无数个转折点构成的;(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伟大的历史转折概述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转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历史转折,历史转折的意义何在。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历史转折的定义、特点及影响。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教材中提到的几个重要历史转折点,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秦统一六国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统一六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强调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第三课时:汉朝的建立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汉朝建立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汉朝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到汉朝的繁荣与强大。
3. 课后作业:学生绘制一幅汉朝疆域图,加深对汉朝的认识。
第四课时:唐朝的盛世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盛世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唐朝盛世的历史意义,强调唐朝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质量,包括内容、表达、创新等方面。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系统的history 教材;2. 图片:收集与历史转折相关的历史图片;3. 视频:寻找历史转折点的相关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
2023_2024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三单元7《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2023_2024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三单元7《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材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际案例,便于学生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转折的深层含义,以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多来源于课本,缺乏实际感受,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和历史背景,掌握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理解改革开放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内容和意义。
2.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含义,以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改革开放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素材:收集改革开放的相关案例,以便于教学过程中进行分析讨论。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前的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2.呈现(10分钟)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和历史背景,展示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主要方面。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精品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历史转折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转折的概念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引入历史转折的定义和意义。
介绍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什么是历史转折?你能想到哪些历史上的转折点?2. 教师讲解:历史转折的概念和重要性。
3. 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历史转折点及其影响。
4. 引出本课程的主题和教学安排。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历史转折概念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认知和兴趣。
第二章:伟大的历史转折案例一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2. 学生理解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内容:介绍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分析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2. 学生讨论:对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理解和看法。
3. 案例分析:第一个历史转折点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4. 小组分享:各自对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第一个历史转折点重要性的认识。
第三章:伟大的历史转折案例二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2. 学生理解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内容:介绍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分析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2. 学生讨论:对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理解和看法。
3. 案例分析:第二个历史转折点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4. 小组分享:各自对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第二个历史转折点重要性的认识。
第四章:伟大的历史转折案例三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第三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2. 学生理解第三个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内容:介绍第三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转折点,如秦统一六国、汉朝的建立、唐朝的盛世等。
(2)认识历史转折的含义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转折的原因和影响。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转折的过程。
(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转折的异同,提高他们的历史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转折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3)通过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转折点及其原因和影响。
(2)历史转折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历史转折的发生原因及其与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2)如何理解历史转折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与历史转折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案例。
(2)整理历史转折的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点。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提问:同学们认为历史上哪些事件可以称为“历史转折”?为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历史转折的定义和特点。
(2)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历史转折的原因和影响。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与历史转折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案例。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历史转折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4. 小组交流:(1)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点评小组报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历史转折的重要性。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转折点,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由许多重大事件所构成的。
2. 通过分析历史转折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它的衰落原因。
2. 教学内容:a. 封建社会的特点:土地私有制,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科举制度等。
b. 封建社会的衰落: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等。
3. 教学活动:a.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封建社会的特点和衰落原因。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封建社会的理解和看法。
第二章:辛亥革命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教学内容:a.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的加深。
b.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中华民国的成立。
c. 辛亥革命的影响: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3. 教学活动:a. 引导学生阅读辛亥革命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b.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他们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看法。
第三章:新文化运动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影响和意义。
2. 教学内容:a.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民主、科学、民生、国家的复兴。
b.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c.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的: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3. 教学活动:a. 引导学生阅读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了解其主要内容、影响和意义。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理六、教学活动1. 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理解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如陈独秀、鲁迅等,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和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回顾上个单元: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的探索,在探索前期,制订了一五计划,进行了三大改造,在八大上对国内矛盾做了正确的分析,但是在探索的后期,由于左倾错误这把火越烧越旺,导致了文化大革命。
这一单元我们就来学习文革结束后党和人民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是由谁错误发动的啊?毛泽东1966年,被哪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江青林彪,什么时候结束的?1976年结束,文革结束以后,党,国家,人民,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局面,在这个转折期,党和人民是如何选择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大家先把这一课快速浏览一下,看看这节课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民主与法制的加强两部分内容)我们先来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
然而当时的中共中央是怎么做的?
大家快速阅读第一段内容(两个凡是的方针)这两个凡是的方针错在哪里?是不是老师讲的话都是正确的,老师的指示你们都要遵循?不是,那你们应该怎么做啊?要批判,不能盲目跟从,搞个人崇拜,同样道理,两个凡是是文革的继续,是错误的。
在文革后期,人们已经看到文革是错误的,犯了错就要改,但是文革结束后,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华国锋仍然坚持两个凡是这种错误的观点,一时间,云雾笼罩人们心头,我们的行动指南到底是什么?使全国的工作出现了徘徊的局面。
在这迷茫时刻,有一篇文章刊登在《光明日报》上,是一篇什么文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这篇文章的发表,还有这样一个故事:1978年,有人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提出什么是真理?不是毛泽东的话都是真理,那要靠实践来检验。
一切真理来源于实践。
由于观点尖锐,不敢发表。
但是因为良知和责任,他毅然把文章发到《光明日报》,编辑一看,非同小可,连夜把文稿送交中宣部部长胡乔木的手中,胡乔木看完后,把桌子一拍,说:“把这个作者叫到北京!我要亲自和他谈!”当作者来到北京,胡乔木握住他的手,好半天才说了这么一句:“我们这时候太需要这样一篇文章了!”然后商量组织一个编委会,一字字修改,最后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头版头条发表,题目也改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篇文章中提出的“什么是真理?不是毛泽东的话都是真理,那要靠实践来检验。
一切真理来源于实践”,与当时的两个凡是的方针相冲突,对真理的标准有了疑惑
在思想理论界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什么讨论?(1978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坚持“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华国锋等少数人反对文章的观点,横加指责和压制。
华国锋指示中央宣传部和部分省市的某些负责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表态”、“不卷入”,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提出要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
通过这场讨论,人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从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这打破了长期以来束缚中国人民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先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做了一个《解放……..》的重要讲话,(学生读讲话的内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G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时间?地点?这次会议有哪些内容?(大家齐声朗读,解释第二条,结合公报,改革开放改革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改革开放?)H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历史意义?1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大家注意这是建国以来的转折,在建国以前还有一次转折,是哪次会议?遵义会议,大家要分清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表现在哪?
为什么说是转折?1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2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大家注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做了哪些贡献?1恢复高考制度,2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3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二、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
我们知道,文革中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吸取文革中的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表现在哪两方面?一,平反冤假错案,都为谁平反了?(刘少奇,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受株连的人),平反冤假错案有什么作用?()二,完善法制建设,颁布了哪些法律?回顾54年宪法,举例说明提高法制观念的重要性或者不遵守法制的危害?
总结: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在结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后,面临着是继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搞“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还是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样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抉择。
应时代的召唤而走到中国政治前台的邓小平,深入思考和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对中国的国情及所处的时代和历史方位进行了科学分析,纠正了过去在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的失误,并对国际上战争与和平的态势进行了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迈进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也是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和平发展的标志。
通过这次会议实现的伟大转折,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实践的前提和起点。
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从此走上了“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