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
生产者(producer) 生产者在生物学分类上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合成细菌与光合 细菌,它们都是自养生物,植物与光合细菌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 物,化能合成细菌利用某些物质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比如, 硝化细菌通过将氨氧化为硝酸盐的方式利用化学能合成有机物。 生产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们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 量就是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中,各种绿色 植物还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 分解者(decomposser) 分解者又称“还原者”它们是一类异养生物,以各种细菌和真菌为主,也
据。 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减小误差 预期实验结果: 鼠妇总是呆 在阴暗的环境中 得出结论: 鼠妇喜欢阴暗的生活环境 再尝试:若想探究土壤 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如何设计探究计划,请你尝试完成以下步骤: 你提出的问题是:鼠妇喜欢潮湿还是干燥的环境? 作出假设: 鼠妇喜欢潮湿的 环境。 实验设计思路: 以水分为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假设实验的结果是鼠妇向 潮湿的土壤这一边。 你得出的结论是: 鼠妇喜欢潮湿的环境。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2)
有利的一面: 1、噬菌体可以作为防治某些疾病的特效药,例如烧伤病
人在患处涂抹绿浓杆菌噬菌体稀释液 2、在细胞工程中,某些病毒可以 作为细胞融合的助融剂,例如仙台病毒 3、在基因工程中,病毒可以作 为目的基因的载体,使之被拼接在目标细胞的染色体上 4、在专一的细 菌培养基中添加的病毒可以除杂 5、病毒可以作为精确制导药物的载体 6、病毒可以作为特效杀虫剂 7、病毒还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流 中起到关键作用. 病毒疫苗对人类有防病毒有好处--促进了人类的进化, 人类的很多基因都是从病毒中得到的.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 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 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 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 物质和能量以及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 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 病毒基因同其他生物的基因一样, 也可以发生突变和重组,因此也是可以演化的。因为病毒没有独立的代 谢机构,不能独立的繁殖,因此被认为是一种不完整的生命形态。近年 来发现了比病毒还要简单的类病毒,它是小的RNA分子,没有蛋白质外壳, 但它可以在动物身上造成疾病。这些不完整的生命形态的存在说明无生 命与有生命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生物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
通过研究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数量和相互关系等现象,揭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同时也对环境的构成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都依赖于环境的支持和提供。
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生物的生理活动和行为习性。
例如,某些物种只能在特定的温度范围中正常生活,一旦环境温度超出其耐受范围,生物体的正常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无法生存。
此外,环境中的水、土壤和大气等资源对于生物的生长发育也至关重要。
生物会通过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来提高生存的机会,并且在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特殊的生态类型和生存策略。
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通过其生理活动和生态位的占据,对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调节了大气中的气体成分。
同时,植物的生长还可以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生物还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实现了能量的传递和物质的循环,促进了环境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一些生物还能够适应并处理一些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起到了环境修复的作用。
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适应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物通过基因的变异和选择,逐渐形成了适应不同环境的特征和功能。
同时,环境也对生物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产生选择压力,并推动了物种的进化和分化。
生物的适应能力往往决定了其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率,而环境的变化也会对生物群体的遗传结构和物种组成产生重要影响。
总结起来,生物生态学研究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和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物通过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和调节,实现了生态平衡和物种的多样性。
九年级科学第1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例1 下列成语或诗句不能体现出环境因素对生物影响的一项是 ( A)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第 1 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解析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蚂蚁在大堤内 筑穴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
第 1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7.[湖州中考] 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的形态、 结构、生理与环境相适应,例如,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呈针状,有 利于减少水分的散失;茎呈肥厚的绿叶状,有利于更多地贮存水 分并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 (1)仙人掌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是长期 自然选择 的结果。
第 1 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 1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方法透视 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仿生是模仿生物特殊本领的一门科 学。仿生学仿照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原理来研制新机械、发展新技 术,或解决生活中的技术难题。
【试题链接】小试身手3,创新培优7
第 1 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全品大讲堂
科学
九年级 下册
新课标(ZJ)
本课件仅供交流学习使用, 严禁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第2章 生物与环境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 2 章 生物与环境
第 1 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常考透视 挑战自我
第 1 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常考透视
常考1 能举例说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之间有哪几种关系。
第 1 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常考2 了解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

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说到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嘿,你可能会觉得这两者好像是两个世界的事儿,一个是生活在大自然里的动物植物,一个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水土。
这可真是个大误会!生物和环境就像是两根纠缠在一起的绳子,互相牵扯,彼此影响,完全没法分开。
咱们不妨先从大自然的“朋友圈”聊起,听听这个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社交故事”吧。
你想啊,在大自然这个庞大的“社交网络”里,环境就像是一个个大大的朋友圈,而生物就像是那些忙着发朋友圈的朋友们。
无论你是那只悠闲吃草的牛,还是在森林里飞来飞去的小鸟,环境对你来说,简直就像是“家”。
没有了环境,你根本没得栖身,没得吃喝,啥都没有。
所以说,环境对生物来说,真的是至关重要,犹如一个人的家、床、餐桌和公司,缺一不可。
想象一下,如果牛没有草地,哪能舒舒服服地吃饭?如果小鸟没了树枝,怎么飞来飞去、遮风避雨?环境提供了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空气、阳光、水、土壤,啥都不缺,真是妥妥的“生存套餐”。
环境还不是什么死气沉沉的背景板,它时刻在变化,天气变化、季节更替、日月轮转,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生物的生活。
你可能觉得,哎,这些东西好像没啥了不起的,谁不知道阳光和空气重要。
但当这些条件不再满足时,生物的生活就会陷入困境,甚至面临灭绝。
比方说,夏天来了,气温上升,树木长得更茂盛,动物们的食物也更丰富,这时的环境就特别适合生物的繁衍生息。
可如果环境变得极端,比如气候突变或者发生自然灾害,许多生物就无法应对。
它们要么搬家,要么适应,要么就只能面临消失。
就像我们人类一样,住在一个适合的地方舒舒服服,但要是这地方突然变得不适宜了,咱们也得想办法搬出去,对吧?这不就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么?不光是动物,植物的日常也离不开环境的照顾。
说到植物,大家可能想象的是它们在大地上安安静静地长着。
它们的根深深扎进土壤,借着阳光、空气和水分养分不断地生长。
而土壤的质量、气候的变化,甚至是周围环境的污染,都会影响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的概念: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还指存在于它周围的影响它生活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素的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
混淆不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水分、空气、温度、光照、土壤等。
如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是光照、温度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造成仙人掌叶变为刺的主要是水分:在东北地区的林区。
出现山脚下是落叶阔叶林、山腰处是红松林、山顶处是冷杉林的现象,影响这种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
混淆生物因素中的寄生关系、共生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包括寄生,竞争,捕食、共生等关系。
捕食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竞争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这种生活关系称为共生关系。
寄生指的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来维持生存的现象。
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辨析:要区分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必须弄清它们的概念。
保护色的概念有三个要点:(1)是为了适应柄息环境;(2)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3)有助于逃避敌害和捕食。
警戒色的概念也有三个要点:(1)动物本身具自恶臭或毒刺,能对敌害构成威胁;(2)具有鲜艳的色彩或斑纹,易于被敌害识别;(3)是一种保护性适应。
拟态的概念有两个要点:(1)是在进化中形成的;(2)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
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要对照概念的要点进行印证、区别。
例如,无毒蛇的鲜艳体色不会是保护色.但是不是警戒色呢?我们根据概念,具有警戒色的动物本身应具自“恶臭或毒刺”等对敌害构成伤害的能力,显然无毒蛇不具备。
无毒蛇的这一体色与拟态的概念相符:无毒蛇的体色是一种“色泽斑”,(2)影响水环境: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引发的赤潮现象,对水域环境造成危害。
《生物与环境 》课件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方式, 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 识和素养。
05
未来展望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利用基因工程和 酶工程等生物技术手段,可以更有效地降解污染物,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区管理
保护区的管理应包括资源 调查、规划设计、日常监 测、执法监管等方面,确 保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区建设
保护区建设应注重生态恢 复、环境治理、科普教育 等方面,提高保护区的综 合效益。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可持续发展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 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 来世代的需求的发展模式 。
生态平衡的维持
生态平衡的维持需要保持生物种群的稳定、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 少污染和保护自然环境。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生态系统的 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如提供食物 、药物、工业原料和生态服务等。
详细描述
协同进化表现为许多有趣的现象。例如,植物可能会进化出有毒的化学物质来防御食草动物,而食草动物则可能 进化出更强的解毒能力来应对。再如,一些植物可能会进化出与特定昆虫的传粉机制相匹配的花朵形状和颜色。
03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与治理
环境污染
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 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如水体污 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
全球合作与国际政策
全球合作在环境保护中的 作用
环境保护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之间的合 作与协调。未来,全球合作将更加紧密,共 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 环境问题。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3篇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一篇: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环境提供了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物则通过自身的繁衍和进化对环境产生影响和改变。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空气质量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可引起各种呼吸系统疾病,而环境中的氧气则是生命必需的基本元素。
空气的污染不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同时也危及着其他的生物。
2.水质对生物的影响。
水是生命之源,水质的好坏对所有生物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于水中的污染物,如细菌、病毒和化学物质,不仅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且还危及着人类的健康。
3.温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不同的生物对温度有着不同的适应能力,而环境的温度对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作为自然界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其活动对于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
1.植物的作用。
植物为自然环境提供了氧气、二氧化碳的转换,并能够吸收金属离子等物质,使得土壤得到净化和改良。
2.动物的作用。
动物在食物链和生态环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同时,它们还能够通过屏障、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等方式,保护并改善环境。
三、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生物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这个过程中,生物通过各种性质和特点对环境产生影响,同时又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1.适应性。
生物为适应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异、自我进化和适应,从中获得更多的营养和生命空间。
2.协同共生。
生物在与环境的相处中发展了协同共生的关系,互相依存、互惠互利,从而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3.相互依赖。
生物依赖着环境,环境同样也依赖着生物。
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两个环节共同组成的。
总之,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转换成恒另一个,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构成了自然界最稳定、最合理的科学体系。
生物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影响

生物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影响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生物物种之一的人类,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生物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剖析这种关系对生物圈的影响。
1. 生物人类与环境的共生生物人类与环境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共生的态势。
环境为人类提供着居住、食物和资源等基本需求,而人类则通过自己的行为对环境产生影响。
首先,人类依赖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维持自身的生存。
森林、海洋、草原等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食物和药物资源,同时还维持着地球生态平衡的稳定。
其次,环境也在人类的影响下发生着可见的变化。
人类的活动导致了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土地的开垦和破坏,甚至引发了气候变化等问题。
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加剧了地球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2.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了长期而广泛的影响。
以下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一些影响示例:(1)森林的砍伐和破坏。
人类为了获取木材、农田和城市建设等目的,频繁砍伐森林,导致森林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加剧。
(2)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导致河流被污染和枯竭,湖泊缩水,地下水的储量减少,严重威胁到饮水安全和生态平衡。
(3)化学物质的排放和污染。
工厂、车辆和农业等活动排放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化学物质,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水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威胁。
(4)气候变化的加剧。
人类活动释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温度升高,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和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倡导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为了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未来,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行动和措施:(1)加强环境教育。
通过教育人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促进低碳经济。
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二)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形态的适应
生理的适应
行为的适应 各种适应都有相应的遗传基础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生物对生物环境的响应与适应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一、生态因子的分类
按对种群数量变动 密度制约因子
对生物作用的强度随生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有调节种群密度的
作用,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正密度制约因子:导致生物的密度进一步增长
负密度制约因子:导致密度的反馈性降低
层)和电离层。 4.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与之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的总称, 是由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和大气圈的交接空间构成的。生物圈最显 著的特点是有大量的生物存在。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第二节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 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如光 照、温度、水分、食物和其他相关 生物等。 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 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子=生存条件= 生活条件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三、生物的物质环境
1.岩石圈和土壤圈:是生物所需要的元素和化合物的源泉 岩石圈是指地球的地壳部分,常称为大陆圈。地表岩石经风吹、日 晒和雨林,逐步风化分解成为母质,经过化学和生物的共同作用,形成 了土壤层,即土壤圈。 2.水圈:水圈包括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内陆水域和地下水,是生命 诞生的摇篮。 水的总量约为1.4×1018m3,其中淡水仅占2.53%,人类可以直接利 用的江河湖泊淡水和地下淡水仅占总量的0.77%。水体中溶解有各种无 机的和有机的营养物质,以及溶解在水中的CO2和O2,为生物的分布提 供了物质基础。
300
案例2. 食物与代谢
有花蜜供给,没有休眠,要消耗大量能量
夜间降低代谢率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四、生态因子的基本规律
1. 最小因子定律 (Liebig’s law of minimum) 德国农业化学家J.Liebig(利比希):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 状态的营养元素。 E.P.Odum对Liebig定律的补充:一是Liebig定律只能严格地适用于稳 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是处于平衡时才适用;二是要 考虑因子间的替代作用。 最小因子定律的内涵: 生物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若其中一种营养物数量很 少或完全缺失,生物生长不良或不能生存。 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的生态因子,成为该生物生存和分 布的限制因子。 应用价值:预测生物分布范围、引种、植物栽培等
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类 型 A 互利共 生 + 偏利作 用 + 捕食/牧食/寄 生 + 种间竞 争 — 偏害作 用 — 中性作 用 0
B
+
0
—
—
0
0
+ 得利; — 表示受损;0 无明显影响 物种间的协同进化 一个物种在进化上的变化同时改变了与该物种相关的其它 物种所承受的选择压力,导致相关物种的改变,反过来又 对该物种的变化施以影响的过程。 二个或更多的相互作用的物种,其各自的进化是相互影响 的,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进化系统,这一机制称为 协同进化。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3.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但某 一因子的数量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例如光照不足所引起的 光合作用的下降可由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 4.阶段性和限制性作用 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 度。例如低温对冬小麦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其后的生长阶 段则是有害的。 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叫 限制因子。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2.2 温度的时间变化 季节变化: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是一年四季温度变化的原因。根据气候 的冷暖、昼夜长短的节律,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温度 10-22℃为春秋季,10℃以下为冬季,22℃以上为夏季)。四季长短 受纬度、海拔高度、海陆位臵、地形、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各地 差异较大。 昼夜变化: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日出后温度逐步上升,一般在13-14 点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下降,直到日出前降至最低值。此外,纬度 高、海拔高以及远离海洋,昼夜温差也大。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2.温度的变化规律
2.1 空间变化 纬向变化:纬度每增加1度,年均温度大约降低0.5℃。 原因: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量也大,昼夜长短差 异小,太阳辐射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在北半球随着纬度北移, 太阳辐射量减少,温度逐渐降低。 海拔变化:通常海拔每升高100m,平均温度降低0.5-0.6℃,相当 于纬度北移1度。 原因:海拔高的地方,空气稀薄,水蒸气和CO2含量低,地面的辐 射散热量大,所以尽管太阳辐射较强,温度还是较低。
非密度制约因子 生态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与生物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如温
度、气候等。
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性因子比较
种 群 死 亡 率 非密度制约
导致种群死亡率变化的环境因子作用于种群的强 度,随种群密度梯度变化而改变 种群密度
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性因子比较
种 群 出 生 率
非密度制约
时间:夏季短光波多,冬季长光波多;
中午短光波多,早晚长光波多。
备注: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全称太阳高度角,简称 太阳高度。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1.3 光照长度 日照长度随纬度变化而进行不同的周期性变化。 纬度越低,最长日和最短日光照差距越 小,如赤道地区分别都是12小时。 随着纬度的增加,最长日和最短日的差距 越来越大。 纬度越高日照长短的变化越明显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二、生物的能量环境
生命生存必需的能量——太阳辐射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太阳产生的能量以电磁波 的形式向周围辐射。 太阳常数:地球表面在太阳直射、没有大气圈 的条件下,获得的太阳能为8.12J/cm2· min。 实际平均只有47%左右到达地面。 太阳辐射功能 热能:加热地球表面,引起空气和水的流动 光能:绿色植物转化为化学能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一、生态因子的分类
按其性质 气候因子:光、温度、水分、空气等 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 地形因子:坡向、地形起伏、高度等 生物因子:种群结构、密度、竞争、捕食、共生、寄生 人为因子:人类活动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 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 稳定因子:地心引力、地磁、太阳辐射常数等 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如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 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如降雨、捕食)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1.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方式 环境对生物的决定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塑造作用
2.对生物存活的影响 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对生殖、繁衍的影响
对生物的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对生物的种内、种间关系的影响
大环境(全球大气环流和洋流)
小 环 境 ( 小 气 候 )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1.2 环境的类型 按主体分: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 按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按范围分: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按气候(climate)分: 大气候:大环境的气候条件,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 小环境:小环境的气候条件(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是指近地面大 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2.生境(habitat) 生境又称栖息地,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 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3.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包围整个地球的一个气体圈层,大气质量的99%
集中在离地表29km之内。 根据温度变化划分为四层:对流层(约10-20km)、平流层(对流
层以上直到大约50km的气层)、中间层(从平流层顶约至80km处是中间
黑化胡椒蛾个体
胡椒蛾
案例1. 胡椒蛾黑化现象
随着污染减轻,黑化蛾在群体中的频率逐渐下降 Percent frequency of melanic peppered moths
100
80
200
60
100
1960
1970
1980
Winter smoke, ug/m3
烟尘实测值 烟尘变化趋势 黑化蛾变化趋势
导致种群出生率变化的环境因子作用于种群的强度 随种群密度梯度变化而改变;具有调节种群密度作用
种群密度梯度
湖北民族学院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1. 综合性作用 生态因子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例如光照强度的变化 必然会引起大气和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改变。 2. 非等价性作用/主导因子作用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有1-2个是起主要作用的 主导因子。如光周期现象中的日照时间和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 就是主导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