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专题

合集下载

狼 专题

狼 专题

一群狼的数量大约在6到12只之间,在冬天寒冷 的时候最多可到五十只以上,通常以家庨为单位的家 庨狼由一对优势对偶领导,而以兄弟姐妹为一群的则 以最强一头狼为领导。狼群有领域性,且通常也都是 其活动范围,群内个体数量若增加,领域范围会缩小。 有来自丌同家庨等级的各类狼,各个小团体原狼首领 会成为头狼,头狼中最出众的则会成为狼王。野生的 狼一般可以活12——16年,人工饲养的狼有的可以活 到二十年左史。奔跑速度极快,可达五十五公里左史。 狼的持丽性也很好,它们有能力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 奔跑20公里。如果是长跑,狼的速度甚至会超过猎豹。 智商颇高,可以通过气味、叫声沟通。狼是以肉食为 主的杂食性动物,是生物链中极关键的一节。
狼外形和狼狗相似,但吻略尖长,口稍宽阔, 耳竖立丌曲。尾挺直状下垂;毖色棕灰。栖息 范围广,适应性强,凡山地、林区、草原、荒 漠、半沙漠以至冻原均有狼群生存。中国除台 湾、海南以外,各省区均产。狼既耐热,又丌 畏严寒。夜间活动。嗅觉敏锐,听觉良好。性 残忍而机警,极善奔跑,常采用穷追方式获得 猎物。杂食性,主要以鹿类、羚羊、兔等为食, 有时亦吃昆虫、野果戒盗食猪、羊等。能耐饥, 亦可盛饱。
•《狼》节选自_________中的 《聊斋志异》 著名______ _______ 文学家 蒲松龄
《狼三则》,作者是___(朝代) 清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 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 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 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 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 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狼专题训练答案

狼专题训练答案

狼专题训练答案【篇一:狼练习题附答案】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缀()窘()苫蔽()()奔倚()数刀毙之()()二、填空。

1、《狼》选自,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作者号,世称,山东淄川人,代文学家,小说家,著有短篇小说集《》。

“聊斋”是他的名称,“志”是的意思,“异”是。

2、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惧狼→ ()→ ()三、理解默写2、表现狼狡猾的句子是:3、表现二狼与屠户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的语句是4、表明“一狼洞其中”的目的的句子是5、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是6、从文中找出表现狼贪婪、凶恶本性和狡诈阴险的句子。

贪婪凶恶:狡诈阴险:四、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目似瞑()(2)意暇甚()(3)屠自后断其股()(4)乃悟前狼假寐()(5)缀行甚远()(6)两狼之并驱如故()(7)一狼仍从()(8)屠大窘()(9)顾野有麦场()(10)屠乃奔倚其下()(11)乃悟前狼假寐()(12)屠暴起()(13)恐前后受其敌()(14)一狼洞其中()(15)其一犬坐于前()(1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17)狼亦黠矣()(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五、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之: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③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④又数刀毙之()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敌:①恐前后受其攻()②盖以诱敌()(3)止:①一狼得骨止()②止增笑耳()(4)意:①目似瞑,意暇甚()②意将隧以攻其后也()(5)前:①恐前后受其攻()②狼不敢前()六、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b、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c、担中肉尽,止有剩骨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4、“投以骨”的正常语序应该为5、“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七、选择题1.下列是对本文的寓意的说明,请选出正确的一项()a.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专题05《狼》(最新模拟)-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原卷版)

专题05《狼》(最新模拟)-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原卷版)

专题05:《狼》(原卷版)最新模拟1.(2023•上海市静安区回民中学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上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投以骨”是“以骨投之”的倒装和省略形式。

B.“顾野有麦场”中的“顾”与“王顾左右而言他”中的“顾”同义。

C.文章记叙了屠户遇狼、避狼、惧狼和毙狼的全过程。

D.第二段告诉读者,面对狡诈的恶人,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获得胜利。

2.(2023•上海市松江区二模)阅读下列选文,完成问题。

【甲】狼(节选)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乙】休宁县有村民张五,以猎为生。

张尝逐一母鹿。

鹿将二仔行,不能速,遂为张五所及。

母鹿度不可免,顾旁有浮土,乃引二子下,拥土覆之,而身投于张五网中。

值张母出户,遥望见,遂奔至网所,具以所见告子。

即破网出鹿,并二仔亦纵之。

专题05《狼》(知识梳理)-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05《狼》(知识梳理)-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②敌人。 原文中的句子:盖以诱敌。译文: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前】
①前面。 原文中的句子:恐前后受其敌。译文: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
②向前。 原文中的句子:狼不敢前。译文:狼不敢上前。
词类活用
【前】
1、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敌】
2、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洞】
3、洞:名词作动词,打洞。
【隧】
4、隧: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聊斋志异·促织》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习文郎》
.不尤人则德益弘,能克己则学益进。
称颂作者
的诗句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老舍
落落宏才未得申,挥笔弄墨染风尘。意弥性挚开金石,天顺人和狐鬼驯。绣口锦心有若无,生花彩笔假犹真。千篇恩爱悲欢剧,易俗移风劝世人。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重点词语
1〔屠〕屠户。
2〔止〕仅,只。
3〔缀〕(zhuì)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
4〔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5〔从〕跟从。
6〔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
7〔窘(jiǒng)〕处境困迫,为难。
25〔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26〔黠(xiá)〕狡猾。
27〔顷刻〕一会儿。
2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 有多少。
29〔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 译文:只剩下骨头。
古今异义
1、去: 古义:离开。 今义 : 到某—地方。

七年级语文 狼专题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 狼专题 苏教版

《狼专题》教学实践报告一、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专题的设计是这套苏教版教材训练系统的一个创新,学生通过对特设专题的学习,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与训练。

在专题训练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训练都会得到加强。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专题教学。

《狼》专题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内容,被安排在第五单元后。

本专题分为“阅读积累”、“思索质疑”、“讨论研究”三个层次进行。

通过对“狼”这一话题的探讨,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

同时,让学生在查阅和搜集资料、阅读感悟、探究思考的过程中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探究、去思考、去发现、去收获。

从而让学生对狼的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由阅读、想象、领悟逐渐上升到思辨、表达、创新。

这一专题是“建构主义”学习的集中体现,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

它把听说读写打通,学科间打通,课内外打通,能真正实现大语文教学。

因此,我运用了活动式教学理念来设计本专题教学,整节课,我模拟一个谈话节目的现场,请出了虚拟的主人公——狼,让他全程参与了学生的学习活动。

课的伊始,我就跟学生说:今天我们课上有幸请到了一位神秘嘉宾,“他”是谁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顺势说:考考你:对于“他”,你知道多少?(可以从习性及种类等谈起。

)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狼的习性,为后续的三个活动奠定基础。

接下来,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探索中西方语言中狼的形象;活动二:探究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活动三:辩论,辩证地看待狼。

通过这三个活动,将对狼的研究引向深入,让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辩证的角度去思考,去研究狼,建立一个对狼这样的事物认识的一个知识体系。

从而形成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身心参与的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新局面,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语文基本素质得到和谐的发展。

二、实践过程(一)导入新课——狼知识知多少?:此环节通过创设一个模拟谈话情境——今天我们课上有幸请到了一位神秘嘉宾,“他”是谁呢?引出模拟的教学主人公——狼,然后了解学生对狼的知识了解多少,设置了问题:考考你:对于“他”,你知道多少?,(投影出示狼的图片和狼的介绍。

《狼》专题复习

《狼》专题复习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之《狼》【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汇。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培养自学文言文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知识链接】本文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

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

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郭沫若也曾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

一、解释加点词语,翻译文句。

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译文: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文: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译文: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译文: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译文: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译文: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七年级语文《狼》专题

七年级语文《狼》专题

七年级语文《狼》专题课前准备:1、预习古文《狼》,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并熟读全文。

2、搜集汉语中有关狼的成语和谚语,介绍你所知道的狼的故事说一说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3、有上网条件的学生,老师可推荐有关《狼》专题的给学生。

以下是本人查阅网络资料中发现最全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重点了解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2)、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3)、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态度;(4)、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愿望2、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迅速获取、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网络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围绕课题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1、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2、名词活用和一词多用教学课时:三课时(建议:辩论《是猎狼还是护狼》也可另作一个课时完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学习古文《狼》,疏通文意,了解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和特征。

二、教学步骤:1、图片激趣导入。

2、介绍交流有关狼的成语,说说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3、作者介绍4、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和节奏。

5、检查预习效果复备栏目6、小组交流,请一位同学翻译全文,教师作指导。

7、朗读全文并理清故事情节(每一个情节用一个动词概括)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8、共同学习“遇狼”(1)“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凶狠)(2)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四要素:时间:晚地点:途中人物:一屠,二狼起因:一屠晚归,两狼缀行9、共同学习“惧狼”(1)、从“投、复投”等词看,屠户为什么不一次将骨投尽,使两狼并止,由此可以看出这时屠户对“狼”的心态是怎样的?(迁就退让)(2)、从“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专题相关资料

狼专题相关资料

《狼》专题相关资料【思考·质疑】一.请写出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和谚语,介绍你所知道的有关狼的故事。

1.成语:(1)如狼似虎(2)狼吞虎咽(3)声名狼藉(4)豺狼成性(5)鬼哭狼嚎(6)狼心狗肺(7)狼子野心(8)狼狈为奸(9)狼狈不堪(10)引狼入室2.谚语与俗语:(1)狼肚子里没有好心肝。

(2)狼披羊皮还是狼。

(3)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4)狼到天边不改性。

(5)狼行千里吃人,狗到天边吃屎。

(6)不开猎枪,打不住狼。

(7)狼给羊领路最危险。

(8)狼窝里少不了骨头。

(9)狼吃狼——冷不防。

(10)狼窝里养孩子——性命难保。

(11)狼啃青草——装洋(羊)。

(12)狼看羊羔——越看越少。

(13)狼行千里吃肉——本性难移。

(14)狼借猎娃——还不了。

(15)狼狗打架——两头害怕。

3.故事:(1)《牧羊人与狼》:牧羊人捡到一只刚刚出生的狼崽子,把它带回家,跟他的狗喂养在一起。

小狼长大以后,如有狼来叼羊,它就和狗一起去追赶。

有一次,狗没追上,就回去了,那狼却继续追赶,待追上后,和其他狼一起分享了羊肉。

从此以后,有时并没有狼来叼羊,它也偷偷地咬死一只羊,和狗一起分享。

后来,牧羊人觉察到它的行为,便将它吊死在树上。

这故事说明:恶劣的本性难以改变。

(2)《牧羊人与狼崽》:牧羊人发现了一只小狼,带回家喂养。

小狼长大后,牧羊人教它去偷抢附近别人家的羊。

已驯化的狼却说:“你要我养成了偷抢的习惯,那最好首先请你看守好自己的羊,别丢失了。

”这故事说明:唆使别人干坏事,首先遭殃的是自己。

(3)《野驴和狼》:有一天,野驴的脚被刺扎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十分痛苦。

一条狼见到了受伤的野驴,想要吃掉这唾手可得的猎物。

野驴请求他说:“你帮我拔出脚上的刺,消除我的痛苦,使我毫无痛苦地让你吃。

”狼用牙齿把刺拔出来,野驴不再脚痛了,顿时,他的脚也有力了,便一脚踢死了狼,逃到别处,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这故事说明,对敌人行善,不仅得不到好处,还会遭到不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专题
教学目标:
1.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思维。

2.学会比较阅读,学会表达自己的独特看法,学会与大家交流学习所得。

3.辩证地看待事物,感受狼的多种形象。

课前准备:搜集与狼有关、带狼字的成语或歇后语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齐秦的《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
铃声响,音乐停。

起立,请坐。

一、谜语导入。

出谜面:不是狐,不是狗,前面架铡刀,后面拖扫帚。

(打一动物)
生:狼
师:真聪明,这则谜语描述的是狼的什么?
生:外形
师:出示动画“狼”,它就是我们今天的嘉宾。

师:说起狼,我们虽然大多没有亲眼见过,但对狼这一动物并不陌生,有关狼的成语、俗语有很多,你能说出几个成语来?
师:同学们的积累真多。

我也找了一些,不过大部分大家都已经列举。

(点击鼠标,屏幕显示成语)
师:再来看俗语。

不仅汉语里有,外语里也有,课本思索与质疑第二题里就有,我把它们列出来了,读一读。

生齐读。

由这些俗语和成语可见,狼,自古以来恶名远扬。

二、复习、《狼》
如我们刚刚学过的蒲松龄笔下的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文本内容阐述?
生:凶狠、狡猾
那狼果真象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吗?今天我们共同欣赏阅读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三、学习《母狼的智慧》。

生读文。

要求:边读边划出感触很深的语句
师:文中的母狼与蒲松龄笔下的狼相同吗?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充满智慧)需要讨论吗?
师:可贵、无私、高尚的母爱,它的崇高不亚于人类,那可是以生命作为的代价,
师:充满智慧,令人佩服。

师:母狼的智慧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智慧帮助全家过河。

在万般无奈下,骗过老猎人,以自己的死换孩子的生。

)师:文中老猎人说,仅次于人聪明的是狼,你同意吗?
四、探究狼形象
师:蒲松龄的狼着重刻画了狼的兽性——贪婪、狡猾,甚至愚蠢,而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着重描绘了狼具有的人性的一面——聪明、机智,具有母爱。

文学作品中的狼的形象往往是作者主观意识的体现,那生物界中的狼,科学家又会怎样描述狼呢?
指生读:百科全书狼词条。

要求:听读的同时,注意思考,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狼的。

外形,生活习性,生活范围。

师:科学家和文学家不同,他们的叙述很中性,总是把感情色彩降到最低限度。

通过阅读,我们更清楚、更真实的了解了狼,再读189页,狼与鹿的故事,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狼的传说、故事,愿意拿出来与我们大家共同分享吗?
师:大家对狼的探究范围很广,很有深度,由此可见,狼并不象传说中所说的那样令人生厌,狼,也是智慧的,有坚强的意志,甚至有高尚的母爱,有些商家的商标用狼,比如“七匹狼”、“与狼共舞”,NBA中有支森林狼队,英格兰有支足球强队队名就是“狼队”,这些队名又赋予狼什么含义?
师:我们对狼有了全新的认识,蒲松龄笔下的狼是贪婪狡诈的,毕淑敏笔下的狼是智慧,充满母爱的,科学家眼中的狼是中性的,性残忍而机敏,在生物链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在蒙古和我国新疆,狼则是英雄的象征,通过这些探究,你眼中的狼是什么样的呢?从对狼的探究中你又得到了哪些启发呢?在同学们思考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狼”的pose,好吗?(播放画面、音乐)
结合自己阅读积累或叙述或评价,用一段话展现你的研究成果。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记得一篇童话当中,一只小鸟对人说,“我知道这世界是你们的,可是没有我,你的生活也没有这么美。

”是的,如果人和动物之间能够增进沟通,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生命之间都可以架起一座桥梁,所有的生命都可以成为朋友,而我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美好。

师总结:事实上,关于狼的探究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无法划上句号,我们重点阅读了蒲松龄、毕淑敏的狼的作品,也研究了新的狼的形象,以及关于狼的生态保护的问题,对于狼我们还可以展开更多层次的研究。

专题参考:
狼的思维方式
狼的命运
狼与人的关系
狼的传说
狼与自然的关系……
由此可见,我们看待事物应该客观辩证的多角度的看待,逐步提高我们对事物的知辨能力。

而我们阅读的过程,可以说又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作者写出了千姿百态的狼,而我们也读出了形象各异的狼。

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文学作品中的狼先生的形象,那么,在科学家的眼里,狼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课本上《大百科全书》中对狼的介绍。

(听同学朗读)
生阅读后归纳出狼的一些特点,也可以结合他们自己的认识和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狼。

师:狼就是这样一种动物。

文学作品中的狼被赋予了人们许多主观的情感因素,往往具有一些人的特征,而科学资料中的狼是从科学的角度客观真实准确地表现狼的特征与作用。

师:动物学家必须以客观的、科学的眼光待狼,文学家的眼光不同,他们总会带有一些个人的感情色彩。

刚才我们同学对同一篇文章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者写作的过程是一种创作,而读者读文章是对作品的再创作。

所以,事实上,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无法为这个问题划个句号,那么就请你带着这些疑惑,在课后去搜集更多的作品去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性学习吧,相信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无尽的收获。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的是课本上提供的两篇有关狼的文学作品,事实上,关于狼的作品还有很多,你还读过哪些呢?在这些作品中,你又读出了怎样的狼呢?
(同学回答)
总结:通过同学的交流,我们发现原来文学作品中的狼真是千姿百态,形象各异。

也许有同学会问,文学作品中到底塑造了多少种狼呢?
生说。

师:这里有几幅图,欣赏
四、看图。

五、播放flash《狼》: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保守、忍让,这也是好的,现在的孩子就是要张扬个性,把东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取其精华才是最好的。

深圳大学教育系主任赵卫:我又不太赞成以狼作为在学校中的一种比较固定、永久性的标志物。

为什么呢?因为动物就有它的动物本性,这个本性就是它的自然属性。

狼的合作,那是在它们的共同利益一致的情况下的合作,但它的攻击性、掠夺性和占有性是它的本质属性,狼改不了狼性,它的合作也好,勇敢也好,并不值得我们人这么一种高级进化的动物去仿效。

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动物往往会被作家赋予人的性格,因此用词的褒贬区别都是由作者的立场和情感态度决定的。

因此,我们在分析某一种现象,看待某一个事物时,一定要从多方面考虑,要辩证地思考问题。

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这种不同?
(请一、两个同学说说)
同学们说得都不错,老师想告诉大家的是,比较阅读要注意能从多角度展开,这样可以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不妨来读读下面的片断。

1我认为这些片断都写出了狼“聪明”的这一特点,这是共同之处,但是同中有异。

“聪明”这一点在蒲松龄的《狼》里狼是以狡诈阴险的形象展示在我们面前的,而在毕淑敏的文章中却让我们觉得狼充满了智慧,令人佩服。

2《狼》中还向我们展示了狼贪婪、凶狠的一面。

《母狼的智慧》则把母狼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所表现出的勇敢与细心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感动。

从文中的议论部分与字里行间的评价中能看出作者对狼的态度。

3《狼》的作者告诉我们,狼是狡猾的,但与人相比,它又是愚蠢的。

是以狼的狡诈来衬托人的智慧。

《母狼的智慧》作者对母狼充满了敬佩之情,是对狼身上体现出的伟大的母爱
的赞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