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玉器的演变
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玉器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玉器多为祭祀和礼仪用途,并逐渐发展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和道具。
本文将探究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商周时期到清朝时期,对各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进行探究。
商周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是中国玉器文化的黄金时期,也是玉器工艺发展的起始阶段。
商代玉器以透雕和浮雕为主要特点,并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传统样式。
商代玉器以玉璧、玉琮、玉环、玉钺为代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玉璧。
玉璧是商代玉器中最华丽、最具神秘色彩的器具,以圆形为基础制成,表面用几何图案、动物图案等进行装饰。
随着周朝的兴起,玉器的造型趋向简洁,器物的实用性逐渐增强,同时玉器上的纹饰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周代玉器包括玉璜、玉琮、玉簋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玉簋。
玉簋是周代玉器中被誉为“国家法器”的器具,用于宴请重要客人和祭祀神灵,其设计精致、线条流畅,极具艺术价值。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从祭祀礼仪到民间日用。
秦汉时期(公元221年-公元220年),玉器逐渐从祭祀之用转向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装饰品,特别是玉饰品的制作成为玉器的一大特色。
到了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玉器的造型逐渐趋于规矩,玉器艺术有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在雕刻和装饰上也开创了新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玉器被分成两个主要派别:“南方派”和“北方派”。
南方派主要源于楚文化,其玉器设计优美精致,以白玉和绿玉为材料,多采用透雕和浮雕技法,表现了精细的生动形象和轻盈的造型美感。
北方派则多以黄玉和青玉为材料,注重几何图案和纹饰的刻画,追求玉器自身的简洁美感。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1年)是中国玉器艺术最辉煌的阶段之一。
以清代为例,清代玉器极其注重实用性和艺术性的融合,玉石的优良品质和玉器设计的高超工艺使得玉器成为皇家礼仪和权力象征的代表。
清代玉器的精品包括玉山、玉盘、玉杯、玉佩等,尤以玉山最著名。
玉饰发展史

创新器: 创新器:出廓壁 出廓壁突破了传统玉璧单纯“ 的结构,出廓部分, 出廓壁突破了传统玉璧单纯“圆”的结构,出廓部分,大多运 用了透雕的工艺,使壁形式更为多样, 用了透雕的工艺,使壁形式更为多样,从而大大丰富了玉壁的 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
柿蒂出廓饰壁( 柿蒂出廓饰壁(汉)3-1
阴面(汉代) 双龙白玉挂件 阴面(汉代)3-2
兽形玉玦1-1 兽形玉玦
玉龙1-2 玉龙
2、良渚文化玉器 、
距今大约5000年,是中国东南部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 年 距今大约 的文化遗存。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品种丰富, 的文化遗存。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品种丰富,工 艺精湛,极具特色,成为新石器时代南方玉器文化的代表。 艺精湛,极具特色,成为新石器时代南方玉器文化的代表。相 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原始和粗犷,良渚文化玉器更为细腻、 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原始和粗犷,良渚文化玉器更为细腻、繁 是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发展的高峰。 缛,是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发展的高峰。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以透闪石和阳起石为主。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以透闪石和阳起石为主。玉器中装饰 品有: 带钩、鸟形佩、鱼形饰、人形佩、 品有:珠、管、璜、镯、带钩、鸟形佩、鱼形饰、人形佩、冠 状器等。 状器等。
典型器: 典型器:玉组配 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玉器的佩戴 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 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就 是组配。 是组配。即将许多不同的 语玉器组合起来佩戴。 语玉器组合起来佩戴。主 要有玉璜、 要有玉璜、玉瑗以及珠等 等。用丝线将各种玉佩连 缀起来,佩戴在身上。 缀起来,佩戴在身上。组 配中最重要的是玉璜, 配中最重要的是玉璜,在 其中其平衡作用, 其中其平衡作用,另有玛 瑙或绿松石珠负责连缀。 瑙或绿松石珠负责连缀。 因为西周重礼仪规范, 因为西周重礼仪规范,所 以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需 佩戴不同规格的组配。 佩戴不同规格的组配。
玉器发展的四个文化时代

玉器发展的四个文化时代今天,给你讲讲玉器。
前面,咱们讲过红山文化的C形龙,那是一种部落的图腾,也可以说是个标志吧。
这时的新石器时代是远古时期的“神玉文化”,当时的人们把美玉当做天赐的宝物,赋予了它神秘的色彩。
到了上古时期的商周,包括春秋战国和秦代,进入了“礼玉文化”的阶段,玉器的造型也更加多样化,用于宗教祭祀及国家大典的仪礼之中。
《论语·乡党篇》中描述孔子持玉:“执圭(guī),鞠躬如也。
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说的是,孔子面君时,手持玉圭恭恭敬敬的样子。
周代是礼制最兴盛的时期,上自天子、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都有严格的礼制约束。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一系列的礼玉,其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礼玉便是“六器”。
《周礼》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你看,祭祀的对象不同,用玉也不一样。
而且,不同身份的人所执的玉器也不同,用玉还是等级制度的一种表现。
到中古时期,也就是汉唐时代,进入了“德玉文化”阶段。
统一的大汉帝国使中国社会各方面都步入了黄金时期,哲学、文学、科技、工艺的全面发展,形成了汉代玉器自由浪漫、雄浑奔放的艺术风格。
不仅如此,西域道路的开通,使得优质的玉料可以得到源源不断地供应,而清新的异域之风也影响了汉代艺术。
汉代开始,玉文化形成了五德之说:仁、义、智、勇、洁,是古人归纳出并赋予玉的五德,而后形成了君子佩玉和以德比玉的风尚,所以现在有许多汉代佩玉流传。
唐代玉器最为明显的改变,就是以往占据主流的礼玉和葬玉日渐衰微,而日常装饰性玉器开始独领风骚。
最常见的玉器主要有艺术品与装饰品两大类:比较有代表性的装饰品包括玉梳与玉步摇;艺术品则包括一些玉制器皿和象生玉雕,并融合了很多外来艺术。
唐代的玉带銙(kuǎ),还是大唐官阶的标志呢!从宋以后到明清的近古时期,玉器完全进入了“俗玉文化”阶段,这种倾向在唐代时初露端倪,宋元以后已成为主要趋势。
工艺美术史重点总结之玉器

工艺美术史重点总结之玉器玉器一玉器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童年时期新石器时代;少年时期夏商周;青年时期秦汉到唐;壮年时期宋元明清。
二A北方的红山玉红山文化红山文化位于我国内蒙古赤峰,距今约五六千年左右,1908年由日本人乌居龙藏发现。
红山文化中的玉器以鸟兽形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C型玉龙。
红山文化的另一典型器是玉猪龙。
B南方的良渚玉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于1936年发现与浙江良渚,玉器以礼器为主,首推璧和琮。
璧的特点是;1数量少,大而厚,状近方形。
2素面为主,极少有纹饰,如山鸟纹。
3厚薄不均,有砣切痕,边缘钝刃形。
4孔不在正中,孔有对钻痕。
5玉质不佳,青灰色,灰白色。
三神徽纹猜想:1人兽合一的神像。
2巫师乘坐在神兽上。
3整体是一个大面具。
夏商周的玉文化玉的功能:祭祀,礼仪,配饰,陈设,生产,殉葬。
圆雕,浮雕,透雕。
春秋战国玉文化孔子玉有十一德;管子玉有九德;荀子玉有七德;汉代总结: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
“重玉轻珉”的精神力量典型器物:谷纹璧(良渚文化);玉(古代的解绳器);随候珠;曾侯乙玉晗;曾侯乙十六节龙凤挂饰;玉剑饰。
玉文化的演变原始社会-神玉文化;奴隶社会-礼玉文化;春秋战国-德玉文化。
汉代玉器在玉器文化里,秦代由于时间短暂,时代标准器较少,较少谈及。
汉玉器主要有玉,出廓璧,敛葬玉器(玉晗,金缕玉衣)。
汉玉中的实用器有汉玉摆件玉马;玉杯。
汉玉小结:汉代追求的是古典现实主义,神秘的浪漫主义的一种玉文化。
汉以后的国家就陷入了一种纷乱,玉文化就开始减弱,直到隋唐,我们的玉文化再一度兴起。
唐代玉器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的,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
及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即到了结婚年龄。
玉带板玉带是镶玉片的革。
唐代以来玉带入官服,用以标志官阶的高低,因而带上的玉板数量有一定的规定。
唐代玉器的变化1唐代以青白玉为主,其他玉料甚少见,并配用了大量的玛瑙,透明水晶等。
摆脱了礼仪玉器,使玉器做到装饰鉴赏化。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分享者:般般知玉关键字:历代玉器造型特点时期:原始社会-夏时期唐宋玉器造型隋朝著名的镶金边白玉杯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
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
口部内外镶金一周,金沿宽0.6厘米。
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
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唐代玉器与汉代玉器风格迥然不同。
唐代在玉器雕琢上,最重要的特点是花、鸟、兽等纹饰及器物边缘有细密而较长的阴刻直线,给人一种雕琢如生的感觉,另外,玉人、玉兽、玉鸟的造型也有自身特点。
在唐代玉器上,三岐骨朵云大使用,这种云尾细而长,云头分为三部分,两侧似往外卷,中间部分小而团、微前凸。
制作琢工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为唐代玉琢的又一特点。
唐龙纹璧宋元时代,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除北京团城元朝大玉瓮外)。
虽然花鸟一类没有唐代淳厚朴实,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所以非常重视神态。
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是宋元时代突出的特点。
传世宋代玉兽中,虽有异兽,但雕琢风格属写实者为多,注重肌肉处理,躯干部位有如布袋装西瓜,浑圆凸起,结构感较强。
宋代玉鸟或鸟纹玉器除少量立体型外,多为片状、衔花,玉雕的平面感较强,注重大的结构轮廓,边缘弧线少且简练,鸟身饰有长而有力的阴刻线条。
这类玉佩表面保留着较大的平面,平面边缘呈光滑的缓坡,镂雕剔去的部分准确而不琐碎,古玩家谓这“肉头”,即风格浑厚。
宋代玉鱼种类较多,一般头较小,鱼身扁平或微微隆起,分为光素无鳞和有鳞两种。
鱼鳞是用直线或弧度极小的弧线交织出的网状纹,线条较有力。
一些鱼尾饰有匀称有力的弧线。
许多玉鱼衔有荷叶、茨菰,荷叶为平面圆形,边缘四处向内微凹。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玉器是中国古代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不同时期的玉器在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将就不同时期的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进行介绍。
1.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起始阶段。
这个时期的玉器还处于简单的器物阶段,主要有简单的玉石饰品和工具。
形制上以原石为主,工艺简单,纹饰较为简约。
代表性玉器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龙山玉,其形制多为片状或棱角状,纹饰以动物形象和几何图案为主。
2.商代:商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玉器工艺技术达到峰值的阶段。
商代玉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祭祀的玉器,一类是用于个人佩戴的饰品。
祭祀玉器多为玉璧、玉琮、玉钺等,形制规整,工艺精美。
个人佩戴的玉器则有玉环、玉佩等,形制较为灵活,纹饰多样,常见的纹饰有神采飞扬的神兽、人物、云纹等。
3.周代:周代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的时期。
周代的玉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宗庙祭祀所用的玉器,一类是王室贵族所佩戴的玉器。
宗庙祭祀的玉器主要有玉璜、玉圭等,形制大气庄重,纹饰中多以神兽为主。
王室贵族的玉器则以玉佩、腰带玉等为主,形制精美,纹饰优雅,常见的纹饰有龙纹、凤纹等。
周代的玉器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艺术性,工艺技术较为成熟。
4.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玉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期。
这个时期的玉器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复精细。
玉器的形状有玉瑗、玉琮、玉環等,纹饰以神兽、人物、花纹等多样化为主。
战国时期的玉器工艺更加精湛,常见的工艺技法有云纹雕、阴刻、掐丝等。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特殊的玉器形式,就是“帝王玉器”,以玉璜和玉板为代表,形制独特,线条优美,纹饰复杂。
5.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玉器主要以玉佩、璧等为主。
秦代的玉器多以龙纹、凤纹等神兽的纹饰为主,形制较为庄重,线条简洁。
而汉代的玉器多以人物、动植物的纹饰为主,形制比较灵活,纹饰繁多。
秦汉时期的玉器工艺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特别是汉代的玉器工艺更加精湛,不仅纹饰繁复,还注重雕刻的细节和表现力。
夏、商、周玉器鉴赏

夏、商、周玉器鉴赏夏代(约前2070~前1600)玉器是新石器时代玉器的继续,也是商代玉器的开始,夏代玉器肩负着承匕启下的重要转折作用。
商代(前1600~前1 046)玉器踩着夏代玉器的肩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与青铜器结伴,成为奴隶社会主要文明的标志。
据《太平御览》引《风俗通》资料披露:武王灭商时,曾“俘商旧玉亿有百万”。
商代玉器不仅数量众多,还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技艺极高的玉工。
西周(前1046~前771)。
西周早期玉器,无论在造型、纹饰,还是在刀工、选材等方面,都笼罩着商代玉器的浓浓的影子。
西周晚期玉器,是挣脱了商代玉器因袭重压的新颖玉器,它特别注重曲线的琢磨,着力营造曲线的审美感,出现了中国治玉史上第一个“美雕时代”。
历史学家总结说:夏玉尚忠,商玉尚质,周玉尚文。
所谓忠,就是“尽已”(朱熹语),就是精深。
刀工精确并且深沉是夏代玉器的主要特征。
所谓质,就是“中正无邪”追求“遗华反质”式的古朴。
所谓文,就是纹理、文华、文采。
(《礼记·乐记》),商代刀工文采。
《文心雕龙·原道》:“逮及商周,文胜其质。
”周代玉器纹饰之美,是被历代占玉学者所公认的。
夏、商、周玉器的特征一、主流纹饰:夏商周玉器的主流纹饰有方格纹、方折纹、连弧纹、太阳纹(涡纹)、四蒂纹(柿蒂纹)、齿纹、竹节纹、T形纹、S 形纹、蕉叶纹、龙鳞纹(商代龙鳞纹类似蒂纹,周代龙鳞纹呈铲形或“加点铲形”或“三柿形”)、蛇纹、虺纹、蝉纹、龙纹、兽纹和人物纹等。
商代龙纹佩(上图)龙颈饰龙鳞纹,龙身饰连弧纹,龙脊饰齿纹。
商代玉刀(上图)刀面饰有方格纹、T形纹、S形纹和三角纹。
商代石牛(上图)中科院安阳工作队发掘出来的商代石牛身上饰有方折纹、卷云纹、连弧纹和勾连叶形纹,刀工与纹样比起来玉雕来,几乎是一模一样。
西周玉器上所饰的方折纹、连弧纹、柿蒂纹和卷云纹(左下)商代玉器所饰方折纹(右下)商周玉羊角饰竹节纹(上图)安阳殷墟五号墓出土的玉刀上饰有S形纹和柿蒂纹(上图)安阳殷墟五号墓出土的双龙璜表面饰有铲形和柿蒂形龙鳞纹。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各个历史时期玉器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此类玉器主要为简单的礼器、象征性武器、工具及装饰品等。
多为片状,形制简单,薄厚不匀,造型不很规则,以素面居多。
有些有较繁缛的阴线刻纹。
动物造型或纹饰多侧重于头部,尤为突出眼目的表现。
由于原始制玉工具比较落后,常在器表留下明显的制作残痕;而在穿孔玉器的孔壁上,则由于工具的不断磨损,造成愈至深处孔径愈小的现象。
夏与商代前期玉器此类玉器主要是象征武器、工具和少数简单装饰品。
制艺较粗糙。
有些器物两侧已出现锯齿状扉棱,并在刻纹上开创双线勾勒之先河。
商代后期玉器此时期玉器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主要有礼器、礼杖、工具、器皿、装饰品、简单艺术品等多类。
人物、动物形玉器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片状玉雕绝大部分呈弧扇状,并出现了一定数量造型各异的立体圆雕作品。
商代后期常见的纹饰有重环纹、菱形纹、同心圆弦纹、兽面纹等。
双线勾勒法普遍,器物的一侧或两侧,起扉棱的现象极为常见。
穿孔玉器的孔内亦可常见回旋形的琢痕。
阴线刻划刚劲有力,被誉为“折铁线”,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阴线上有许多毛刺,略显粗糙,这些都是由于工具不利所造成的。
西周玉器西周玉器主要是礼器和装饰品。
在造型和纹饰等方面,基本是商代后期的延续。
春秋战国玉器春秋战国的玉器主要有礼器、装饰艺术品和一些实用器、丧葬用品等,装饰品特别是玉佩饰极为发达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
纹饰主要有风鸟纹、云纹、谷纹等,一般均无通体纹饰,饱满和谐,不留空间。
伴随着工具的改进,这一时期玉器线条遒劲,钻孔光滑,镂雕镶嵌技艺运用得极为普遍。
玉质优良,做工精致。
汉代玉器汉代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的一个辉煌的时代。
这一时期玉种繁多,造型丰富,主要有礼器、陈设艺术品、装饰艺术品和葬玉等几类。
常见的纹饰有云纹、鸟纹、龙纹、螭虎纹、谷纹、蒲纹等。
汉玉常运用“跳刀”勾出细如游丝、若断若继的细线,刚劲有力。
线条的构图准确,常使用在玉壁、玉人、佩饰、剑饰上,是鉴别汉玉的一个重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玉璧
由石斧演化而来。产生最 早,使用年代之长, 数量 之多,出土地域之广是其 它玉器无法相提并论的。 主要作礼器来祭天,即 “以苍璧礼天”;还可作 礼玉:随葬品;小于5cm的 璧。也可作饰玉。 玉璧在战国两汉达到鼎盛, 出现玉璧的新形制和新纹 饰,制作最为精美。汉以 后则主要是仿古玉璧,数 量较少,一直延续到清代。
宋代白玉六龙带板 龙长身盘旋 毛发竖起 四腿 三爪
元代青玉龙纹带饰 龙身细长盘旋 长发细颈 四条长腿 五爪锋利
明代白玉蟠龙带板 长须鳞纹头大眼圆 张嘴露齿
清白玉云龙纹盖尊 龙头毛发丛生长须 尾呈蒲扇形
出廓璧
即在谷纹玉璧、多层纹饰玉璧的 外缘轮廓处附设各种镂空纹饰。 镂空纹饰的内容主要有龙纹、螭 纹以及“长乐”、“万寿”、 “长宜子孙”等吉祥文字。
双联璧
为两形制相同的玉璧 外切相连组成。器形 独特少见,迄今仅有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 件,黄白色青玉,有 白斑,背面受沁有剥 蚀,两圆璧外切并连, 相连处上下方均有透 雕附设纹饰,两璧形 制相同,饰谷纹,下 方附设一对展翅相对 的透雕凤鸟纹,上方 为卷云纹,造型别致, 为汉玉少见。
素璧
春秋之前, 玉璧表面光 素无纹,又 称素璧。
谷纹玉璧
玉璧表面布满一种纹饰,如 蒲纹、谷纹、云纹、齿纹乳 钉纹、列星纹以及各种镂空 纹饰。青玉质,有白色斑点, 器两面纹饰相同,内外边廓 内布满排列有序的谷纹,纹 样精细。
多层纹饰玉璧
即在内层简单的谷纹 或蒲纹之外,另有一 层相互交缠、分布匀 称的图案化兽面纹或 凤鸟纹,此外在两种 纹饰之间有饰以一组 绳纹。兽面纹、蒲纹、 绳纹玉璧。青玉质, 器两面纹饰相同,纹 饰分为内外两区,外 区为兽面纹,内区为 谷纹,中部以绳纹相 隔,雕琢规整。
此件具有神秘宗教色彩的兽 面纹饰玉琮,是太湖流域良 渚文化典型的器物。此琮呈 褐色,两端圆,中段为方柱 体,分十二节。孔内留有明 显对凿痕迹,每节转角处刻 有凹形牙状纹饰,在下端起 第二、三、四、五节处一侧 凹形纹饰内还刻有一小圆圈, 仿佛人眼一般,整个器物, 线条刻划清晰,比例恰当, 呈大气之态。
该藏品玉琮以碧玉制成, 色泽莹润,绿中隐现乳 黄,灰白色斑纹。呈内 圆外方的柱形状,单节, 上下口部分稍微凸出, 四面的中间均磨出一条 宽而直浅的槽,槽的两 边有两组平行弦纹和两 个对称的圆圈纹,组成 简化的人兽面纹
玉琮是新石器时 代原始部落首领 “通天”,“与 天对话”和“祭 天”的神器,是 墓葬中部落酋长 身份的证据,该 玉琮于一九七三 年板湖陆庄新石 器时代遗址出土。
这件玉琮呈碧绿色,玉材属于软 玉系列的透闪石——阳起玉石, 它的基本造型为方柱体,中心对 穿大圆孔,外方内圆,上大下小, 器身共分十九节,每节四角雕成 一简化戴冠人面或兽面神像,全 器共有76神像,玉琮上端上部正 中阴线刻日月纹,与山东大汶口 文化晚期莒县凌阳河陶文相似, 这种日月纹应该是天上世界的象 征,反映出先民对太阳、月亮的 崇拜。琮外壁四面各有一道凹槽, 槽两边基本等距,误差在1毫米左 右,每节上下间距也几乎完全相 等,而且玉琮兽面纹的构图也基 本相同。每两个转角的纹饰组合 成完整的兽面,既生动且富有变 化。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纹饰特征:龙身无纹饰, 头部有简单纹饰。
神态:厚实古朴。
“C”形龙 双眼突出呈菱形; 鼻端截平、对称的圆鼻孔; 嘴紧闭、吻前伸、略上翘; 额上、鄂底有菱形纹; 颈脊起长毛,无耳; 无足、无爪;
商周时代的龙
整体形态:玦形、璜形龙; 商代的短,周代的长。
头部特征:头较大,张口露 齿,双阴线刻“臣”眼或 菱形眼,柱形或蘑菇形独 角。
足部特征:有足、无爪; 纹饰特征:皿纹、云雷纹、 菱形纹、谷纹 ;背脊疏 到密。 神态:凶猛威武状
商代圆雕大头龙 头大有短粗的角 张口露齿 菱形纹 卷曲形
战国的玉龙 整体形态 :身更长、多 种形态:“弓”形、 “S”形、双“S”形、 Ω形、“M”形; 头部特征:头小;张嘴, 上唇翘、下唇内卷,无 齿; 角变成云纹或耳 朵;圆眼、浑圆方眼、 丹凤眼。 足部特征:有足、无爪。 纹饰特征:谷纹为主,也 有素面。 神态:动感极强。
重环璧
即把玉璧透雕为大玉璧 内含小玉璧的重环状。
三 玉龙
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至明清时期,是流行时间 最长。变化最多样的玉器 形式。
早期为佩饰和礼器,后 为佩饰玉器。
各时代玉龙佩或龙纹具 有不同的神态和特征。
新石器时代的玉龙 整体形态:“C”形。 头部特征:龙首长似马头; 吻前伸、略上翘;菱形 眼,颈脊长鬣后披,无 耳。 足部特征:无足无爪。
淄博实验中学 高一五班 一组成员
Hale Waihona Puke 一 玉琮(cong)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 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祗的一 种礼器,距今约5100年。至新 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 的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 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尢 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 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发源于良渚文化早期(距今5000-4000年)盛行于良渚文化晚期到商 代 西周开始渐渐衰落 到汉代逐渐消失
战国谷纹白玉龙凤佩 龙头凤尾相对 呈倒Ω形 有角 无足
汉代的龙 整体形态 :盘旋曲折。 头部特征:头长;眼多呈杏核状,眼稍加长;角呈勾云状位 耳后。 足部特征:四足呈勾云状、无爪。 纹饰特征:云纹,短阴刻线饰茸毛。 神态:具神异感 西汉金玉相连 龙带钩 乳钉纹 广州南越王 墓出土
唐代白玉龙佩 龙挺胸昂首 尾部与后腿 互相环绕
此琮呈扁矮方柱状,内圆外 方,上下对穿一直径仅4.9厘 米的圆孔。器表每面以4.2厘 米宽的竖槽一分为二,又以 仅0.1厘米宽的三条横槽分为 四节。器表打磨光泽规整。 这件玉琮器型规整,厚薄均 匀,边角端正,轮廓分明。 减地浅浮雕手法,满密的阴 线刻,精细的器表打磨,均 表现了良渚玉器的高度成就, 独特的纹饰不仅给人神秘的 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