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残行为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合集下载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原因与帮助渠道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原因与帮助渠道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原因与帮助渠道自伤行为是指个体采取自我伤害的方式来应对自身身心困扰的一种表现,青少年自伤行为在近年来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关心。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原因,并介绍相关的帮助渠道。

一、原因分析1.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可能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家庭矛盾等诸多心理压力。

长期的心理压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宣泄和解决,导致一部分青少年选择以自伤行为来纾解内心的痛苦和困扰。

2.自尊心受损青少年易受周围环境和社交媒体的影响,比较自己和他人,在成绩、外貌、社交能力等方面产生自卑感。

自卑感的积累会削弱青少年的自尊心,进而导致自我伤害的行为。

3.家庭问题家庭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家庭存在沟通不畅、家庭暴力、情感缺失等问题,青少年很容易形成负面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其中自伤行为就是其中之一。

4.模仿与感染青少年群体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当他们周围的同伴或社交媒体中出现自伤行为时,可能受到其影响而模仿。

此外,青少年也很容易受到朋辈群体的感染,如果朋友圈中存在自伤行为的现象,他们可能受到鼓励或认同,从而容易陷入类似行为。

二、帮助渠道1.家庭支持家庭对青少年的支持和理解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困惑和需要,并提供积极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家庭应该塑造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规避家庭暴力、冲突和不良习惯,营造一个让青少年感到安全和温暖的家庭。

2.学校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场所,应该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学校可以邀请心理专家进行辅导,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在确保隐私的前提下,提供给青少年一个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平台。

3.专业心理咨询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安全、私密的心理咨询空间。

青少年可以通过咨询师的引导和帮助,了解自己的困惑和压力,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同时,咨询师也能够对青少年的自伤行为进行干预和治疗。

中学生自残的解决方案

中学生自残的解决方案

中学生自残的解决方案一、前言自残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对自残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会导致生命危险。

在中学生群体中,自残现象越来越普遍,给教师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了解自残1. 自残是什么?自残是指个体通过切割、撕咬、烫伤等方式对自己身体进行伤害的行为。

2. 自残的原因(1)情绪问题: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2)家庭问题:例如家庭暴力、离异等。

(3)人际关系问题:例如欺凌、孤独等。

3. 自残的危害(1)身体伤害:可能导致感染、出血等。

(2)心理影响:可能加重情绪问题,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障碍。

三、预防自残1. 家长应该做什么?(1)关注孩子:多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2)建立信任: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3)寻求帮助:如果孩子出现了自残行为,应该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2. 学校应该做什么?(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2)建立心理咨询机制:学校应该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制,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

(3)关注欺凌问题:学校应该关注欺凌问题,及时处理欺凌事件,避免其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四、治疗自残1. 心理治疗(1)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自残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2)情感焦点疗法:通过探索自残者内在深层次的情感问题,来缓解其情绪问题。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缓解自残者的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五、如何帮助自残者?1. 理解和支持(1)要理解自残者的心理状态,尊重他们的感受。

(2)要给予自残者足够的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关爱。

2. 寻求专业帮助(1)建议自残者寻求专业心理治疗。

(2)建议家长或老师引导自残者寻求专业帮助。

六、总结中学生自残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有效解决。

通过加强预防、治疗和帮助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中学生自残现象的发生。

青少年如何预防和处理自残行为

青少年如何预防和处理自残行为

青少年如何预防和处理自残行为自残行为是一个日益普遍的问题,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

自残行为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身心的伤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无穷的痛苦。

因此,了解自残的原因和预防策略,以及如何正确处理自残行为,对于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残行为的原因。

自残行为并非只有单一的原因,往往是各种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心理方面,青少年可能面临着压力、焦虑、抑郁等问题,而自残则成为了他们缓解负面情绪的方式。

在生理方面,自残也可能与躯体问题、化学物质不平衡等因素有关。

而在社会方面,青少年可能受到欺凌、虐待、家庭冲突等负面事件的影响而采取自残行为。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和处理自残行为。

首先,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情感管理以及压力释放的方法。

家长也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他们的困扰和问题,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关怀。

其次,宣传和普及自残行为的知识也是预防自残的重要一环。

社会媒体、学校和家庭都可以通过宣传册、海报、讲座等形式向青少年普及有关自残的知识,告诉他们自残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并引导他们采取积极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同时,媒体也应该在报道自残事件时注意不给予负面的帮助,以免误导和传播。

另外,建立一个系统和完善的心理支持网络也是防止和处理自残行为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师,提供给需要帮助的学生及时的咨询和支持。

同时,社会组织和医疗机构也可以开展相应的服务,为青少年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

重要的是,青少年在遇到问题时知道去寻求帮助,而不是采取自残的方式逃避。

最后,在处理自残行为时,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和耐心。

青少年自残往往是一种求救的方式,我们不能对其进行指责或轻视。

相反,我们应该倾听他们的感受,尊重他们的选择,帮助他们找到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及早识别自残行为,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

解决青少年的自伤行为问题

解决青少年的自伤行为问题

解决青少年的自伤行为问题青少年的自伤行为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关注。

自伤行为不仅给年轻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而且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寻找和实施解决青少年自伤行为问题的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该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自伤行为的原因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涉及个体的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首先,精神和心理健康问题是引起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青少年经常面对着学业压力、家庭困扰、社交问题等心理压力,在这些压力下,他们可能选择通过自伤来减轻内心的痛苦和情绪的紧张。

同时,缺乏有效的应对压力和情绪的方法也使得他们更容易陷入自伤的行为。

其次,家庭环境的问题也是导致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重要因素。

家庭不和谐、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等问题都可能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导致他们选择自伤以示反抗或寻求宣泄情绪的出口。

另外,社交环境也是青少年自伤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青少年常常面临同伴的审查和社交适应的挑战,特别是在学校中。

缺乏自尊、自信心以及处于虐待或欺凌等不良环境中的青少年更容易选择自伤行为来面对来自周围的负面压力和欺凌。

二、解决青少年的自伤行为问题的方法针对青少年的自伤行为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综合的、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重建自信,并形成健康的心态。

综合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提供有效的应对方法。

这包括教会他们积极面对压力、寻找适当的宣泄方式、建立健康的心理支持体系等。

2. 建立支持体系要帮助青少年摆脱自伤行为,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稳定和有效的支持体系。

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处理自伤行为背后的问题。

家长也要积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提供理解和支持。

3. 防止欺凌和虐待行为欺凌和虐待是导致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生自残案例反思总结报告

学生自残案例反思总结报告

学生自残案例反思总结报告引言自残是一种危险的行为,尤其在年轻人中间日益增多。

自残行为不仅对个体健康造成严重伤害,更给社会和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对学生自残案例的反思总结,探讨自残行为的原因和应对策略,以提高学校和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处理能力。

案例描述某中学的学生小明(化名),一个原本学业优秀的学生,突然陷入情绪低落,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了自残的行为。

在学校的辅导员和家长的帮助下,小明逐渐恢复了正常,但这一事件令人深思。

自残行为的原因分析1. 心理问题自残行为通常与心理问题有关。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正处于发展和探索的阶段,常常面临着学业、家庭和社交压力等多重困扰。

这些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可能导致其无法正确地应对问题,从而采取自残行为来求助或释放情绪。

2. 社交问题一个人的社交环境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孤独、欺凌、无望等问题可能导致学生感到无助和失落,进而选择自残来逃避现实或表达痛苦。

特别是在社交媒体时代,有些学生对于网络欺凌和炫耀自残行为的帖子产生模仿的效应,使得自残行为在一些人群中不断蔓延。

3. 家庭问题家庭环境也是自残行为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中的家暴、冷漠、离异等不正常关系和事件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支持,学生可能感到无助和孤独,从而选择自残行为来寻求关注。

如何应对学生自残行为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包括课程的设置和倡导积极的心理行为模式,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正面地处理困难和压力。

2. 搭建关爱平台学校和社会应积极搭建关爱平台,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

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寻求帮助,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

同时,也要加强对家长和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敏感度和处理能力。

3. 加强社会关注和支持社会应对自残行为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媒体可以加大对这一问题的报道,引导公众对自残行为的正确认知。

理解和应对中学生的自残行为与干预方法

理解和应对中学生的自残行为与干预方法

理解和应对中学生的自残行为与干预方法自残行为是指个体故意对自己身体进行伤害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中学生中逐渐增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理解和应对中学生的自残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自残行为的原因,以及应对和干预的方法。

首先,了解中学生自残行为的原因对于有效干预至关重要。

自残行为往往是一种表达内心痛苦的方式。

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社交等方面的压力,有些人可能无法有效地应对这些压力,导致情绪紧张和焦虑。

自残行为可以成为他们释放压力和情绪的一种方式。

此外,中学生还可能面临着自尊心低下、自我认同问题、家庭不和谐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导致他们选择自残行为来寻求安慰和宣泄。

其次,应对中学生的自残行为需要采取综合的干预方法。

首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非常重要。

中学生通常不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困扰和痛苦,因此,教师和家长需要主动与他们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

这可以通过定期的个别谈话、班级会议等方式实现。

同时,要保持对中学生的关注和关心,让他们感受到支持和理解。

其次,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中学生自残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专业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与中学生的面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此外,学校可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此外,加强家庭教育也是应对中学生自残行为的重要途径。

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应该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此外,家庭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避免家庭冲突和暴力行为的发生。

最后,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也是解决中学生自残问题的重要因素。

学校、社区和社会组织应该共同合作,共同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大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投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青春期学生自伤(残)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青春期学生自伤(残)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 林甲针青春期学生自伤(残)行为的〔摘要〕当前,青春期学生自伤(残)行为越来越严重。

自伤(残)学生往往生活在缺乏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安全感极度缺失,看似是因为遭遇了人际失败、考试失败而引发负面情绪及自伤行为,但其背后都与家庭特质有一定的关联。

学生是带着父母人际互动的创伤进行家庭之外的人际互动的,这种互动缺乏弹性,形成无法摆脱的困境,这与学生无法解决家庭矛盾的无助和无奈的情境是类似的。

学校、家庭应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缓解学生心理上的伤痛,让阳光照进他们的内心。

〔关键词〕自伤(残);家庭因素;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2-0060-04家庭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疫情后期,我的工作室接待了13位自残(自伤)学生,女生九位,男生四位。

现在把典型的个案整理成文,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三个自残(自伤)的案例(一)父母闹离婚的高一女生端午节那天,小菱(化名)如约来到我的工作室。

她看上去内向、文静,穿着整洁的校服,人很清秀,身高中等偏上,显得亭亭玉立。

她从乡下的一个初中考到某校的重点班,努力、上进。

她坐下来以后与我交流,我感觉她思路清晰、语言简洁,表达能力很好,但说什么事都是平稳的、淡淡的,情绪没有起伏。

她说她爸爸妈妈一直关系不好,妈妈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少。

爸爸话挺多的,自我感觉很能干,其实这么多年没有赚到什么钱;家庭条件不太好;有一个妹妹在读小学四年级。

小菱长期住在大姨家。

她说自己初一上学期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初二的时候挣扎在痛苦的泥涡里,成绩更是退步得很快,再也不是班里的尖子生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她感觉自己心理有问题,便偷偷地去了温州市区看心理医师,开了很多的药。

看医生和买药都是用的压岁钱,她没有告诉大姨,也没有告诉爸爸妈妈,一个人撑着。

从初二开始,她开始自残,用锋利的美工刀把自己的左手臂刻得千疮百孔,看着血液缓缓流出,她感觉心里特别欢快。

自残行为了解原因预防和干预

自残行为了解原因预防和干预

自残行为了解原因预防和干预自残是指个体有意识地对自身身体造成身体伤害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中愈发普遍,尤其在青少年群体当中。

了解自残行为的原因、进行预防和干预,对于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了解自残行为的原因1. 心理健康问题:自残行为通常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例如,抑郁症、焦虑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自残行为的倾向。

2. 应对机制:有些人通过自残行为来应对内心的困扰和压力。

他们可能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选择通过自残来释放内心的痛苦和困惑。

3. 社会环境:一些社会环境因素也可能对自残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家庭不和谐、亲密关系破裂、学校欺凌等都可能引发个体产生自残行为的倾向。

二、预防自残行为的方法1.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学会有效的应对机制,增强心理韧性和抵抗力。

2. 建立支持系统:创建一个支持系统,使得青少年能够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能够得到他人的关心和支持,缓解内心的压力。

3.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加强家庭教育,改善家庭氛围,提供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能够预防自残行为的发生。

三、干预自残行为的策略1. 寻求专业帮助:对于已经产生自残行为的个体,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是必要的。

专业人士可以通过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并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

2. 建立安全环境:为自残行为受影响的个体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防止他们继续进行自我伤害。

例如,定期巡查和戒备等措施能够有效避免个体的再次自残行为。

3. 情绪调节技巧:教授自残行为受影响者一些情绪调节技巧,例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

这些技巧能够帮助他们正确地应对内心困扰和压力,减少自残行为的发生。

结语自残行为是一个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通过了解自残行为的原因、进行预防和干预,我们可以减少自残行为的发生,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学生自残行为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内容摘要通过对长沙市部分中学生的自残行为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中学生大约有5的人有较严重的自残行为有14.3 的人有自残行为倾向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自残比例要高。

女生自残情况比男生要普遍而男生则倾向采用较严重的自残方式。

造成的原因有童年的创伤、现实的压抑、同伴的效仿、人格因素、生理因素等。

可采用正确归因、学校疏导、家庭配合和社会关注的干预措施来帮助青少年预防和减少自残现象的发生更好的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关键词中学生自残自虐行为原因应对策略自残行为一般指无自杀意图的为社会所不接受的为逃避冲突的痛苦而对自己身体进行直接或间接伤害的行为。

自残的最极端情况就是自杀。

自残行为并不少见。

每个人都可能产生过自残的念头只是大多数人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而已。

有资料显示“青少年是心理问题的多发人群在读中学生属于心理正常范围的占40 属于心理有问题的占2
2 属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6 。

”“高达35的青少年曾经有过自杀念头有2
3 的青少年有自残行为”。

为此我对长沙市部分中学生自残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研究方法1被试抽取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11、12—17、18岁的青少年。

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各50人。

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其中男生为136人女生为149人。

2研究工具用自编的《青少年自残自虐行为量表》共计20 题总分20 分用“是”“否”记分。

要求学生根据最近一个月的实际情况选择与自己相符的选项“是”记1 分“否”记0 分。

3、方法团体测试与个别访谈相结合。

将团体测试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对在校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访谈内容涉及自残的现象、自残的原因及危害等等。

4、结果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得出长沙市中学生大约有5的人有较严重的自残自行为有14.3 的人有自残行为倾向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自残比例要高2—3个百分点。

女生的自残比例比男生的偏高。

从谈话中得出中学生中自残的方式多种多样自残原因也各不相同。

对自残行为的后果及对自身的伤害不以为然且有一种时尚和“给力”的心态没有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严重性。

青少年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
这些人得不到及时的干预会诱发很多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对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2 二、自残行为的表现自残行为含对自身肢体和精神的自残。

在我校的调查中对身体的自残行为比较多的方式包括撞击头部击打自己的脸拉扯头发切割皮肤火烧拧自己的腿部、胳膊削发过量服用药物等。

没有发现像包括挖出眼球、填塞耳道、切除外耳、双乳等这样的严重自残现象。

对精神的自残常常是以苛刻自己多付出少享受以痛苦为乐在不断的冲突中以体验暂时的快感的方式来呈现则难以觉察。

三、自残行为产生的原因1、心理学根源对青少年学生自残行为的动机的解释不同心理学派对青少年学生自残行为的动机有不同的解释。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是人的需要人有多层次需要而需要是不断发展递增的发展需要受到抑制的时候人会感到痛苦。

这时候发展需要会转化成压力造成人的焦虑、紧张和烦躁。

发展需要还会异化造成各种不良行为习惯。

自残是一种压力转移的方式是一种不良的发泄方式。

一些人会习惯于增加自身肉体的痛苦来减轻精神的痛苦。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自残行为是社会学习模仿而来的。

青少年学生在所学到的各种行为模式中有自残行为则对其日后实际的自残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认知学派认为在人们试图自残行为前的一段时间内往往已遭遇到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

很可能在自杀前夕有几个特别重大的困难都凑到了一起。

而直接导致自残行为的则是青少年学生对危机情境的估价。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自残是罪恶感或攻击性转向自己的结果。

自残者认为我已接受处罚可以获取新生。

2、童年的创伤日本一项调查显示儿童和少年时期遭受过身体上伤害或是精神暴力的人实施自残行为的风险约是普通人的9 倍。

在我对有自残行为学生的访问中大部分都曾诉说在自己身上的早些时候有受到身体上或精神上的虐待或是有过童年的不幸。

如父母的离异家庭的暴力在学校常受侮辱、嘲弄等在这样的环境里缺少父母关爱、朋友的友爱老师的关爱生活感到无比压抑不爱与人交流导致遇到压力无法排解最后便通过自残的行为来释放压力。

3、现实的压抑人的心理承受力都有一定的限度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残酷生活
节奏快学习负担重而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状况、承受力有很大的差异。

有些孩子在父母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中不停地受挫体验着挫败感常常感到无助、无能时间长了就会失控和绝望产生心理危机部分学生就会通过惩罚自己来处理问题即把感情的痛苦转化为身体的一种形式以减轻情感的痛苦和压力缓解愤懑和紧张从而防止自己做出更糟糕的事情。

4、同伴效仿据报道台北县柑园中学的两名学生为证明彼此有“义气”于约定同时用美工刀割伤手腕然后再用相同的手帕包扎伤口作为标志。

没想到做出如此荒唐行为的两人竟被其它同学视为“英雄”并群起效仿。

这是当今中学生中出现3 的在自残问题中一种典型的“同侪现象”。

同学们为了表现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展现自己的强势以吸引其它人注意而自残手腕。

5、人格因素心理医生指出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人格特征上有着相似的特点就是性格都比较内向或者孤僻、敏感、遇事情绪化、易冲动有的自卑对生活失去信心长期处于焦虑之中还有的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抑郁或创伤应激后反应解离性疾患冲动控制障碍等。

另外也有的青少年自残是因为生理、心理的发展还不健全。

当他们在遇到压力打击时就会反应消极冲动行事就会采自残自虐的方式释放心理压力。

6、生理因素自残行为的生理原因生化因素一些研究学者提出某些特定的神经传导物质分泌数量和自残行为紧密相关。

自残行为会增多人脑中类鸦片胜肽、内啡肽的数量或是释放量。

于是患者会出现类似麻醉的感觉。

进行自残行为时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对于疼痛毫无感觉但内啡肽的释放能够使自残者有类似获得胜利的感觉。

同样象安非他命与类吗啡能够增加多巴胺的药物也会激发自残行为这表明自残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生理基础。

四、应对策略1、正确归因自残有一个根本症结就在于没有一个健康良好的抵御压力的方式。

而如何抵御压力与我们归结事物成败的原因有很大的关系。

社会学的解释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如曾受到虐待或经历了消极的生活事件。

心理学的解释主要强调通过错误思维或社会学习过程说明心理障碍的产生。

生物学的解释则采用神经递质活动异常来解释心理障碍。

个人认为这些解释并不相互排斥把生物、社会和心理因素看成是互动的共同导致了心
理困扰。

所以在教育中要让青少年明白这些个理学会自我赏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学会心理调节不断的充实自己保持心理健康做情绪的主人认识到自残行为是一种不负责任、不道德的愚蠢行为。

2、学校的疏导青少年学生中的自残行为是一种心理危机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和参与解决的心理问题。

学校教育一定要端正教育思想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人格健康发展的学校社会环境。

具体做法一方面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丰富学习生活广泛开展适应学生年龄心理特点、需求的各种活动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教育为学生创造能使自己身心潜能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学生的必修课训练学生应对学习生活中各种压力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指导建立可信赖的人际交往关系教给学生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如系统放松法、焦虑转移法、情感渲泄法、自我暗示法等将珍惜青春生命、憎恨自杀行为作为一个基本价值观念根植学生头脑。

此外老师要强化自己的“心理辅导员”的角色意识敏感地发现学生的异常反应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3、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是人格的塑造场父母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孩子的第一模仿者因此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一个理性积极的榜样。

4 其一、调整家长过高的期望值建立适合孩子的目标期待。

“望子成龙”的父母是孩子产生压力的一个重要压力源很多孩子在无法达到父母的期待下以自残来缓解自身的痛苦和焦虑。

所以只有综合自己孩子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特长等各种信息进行正确加工提出切合实际的期望和要求才能产生积极的期望效应。

否则除了增加孩子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别无他利。

其二调整家庭气氛和亲子间的关系。

家长要重视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在沟通中遵循尊重、理解、宽容、信任、激励的原则不仅可及时了解孩子成长中的烦恼帮助、支持勇敢面对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而且有利于增强亲子关系形成孩子正常心态和良好性格。

4、社会关注在自残者中很多人都没有接受过任何心理干预政府应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另外社会采取宽容、体谅的态度给他们提供空间不要过度的谴责、制止、议论设立专业的帮助机构给他们提供倾诉的场所和倾听者
并为自残行为者提供替代品。

针对青少年对自残行为的不正确认识注重整个社会环境的建设重视对结构不健全家庭的社会保障加强对校园环境的综合治理净化学生的生活空间避免青少年受到不良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