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

合集下载

《艺术学概论》基本知识及主要论点

《艺术学概论》基本知识及主要论点

《艺术学概论》基本知识及主要论点关于艺术的本质1.艺术学之父: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2.黑格尔,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刘勰:《文心雕龙》中原道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原。

”4.朱熹:“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5.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及至人生的意义等。

6.宋代严羽的“妙悟”说。

7.袁宏道,明朝人,“性灵悦”。

8.亚里士多德: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艺术概念,他认为“诗人和画家不应当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应当照事物应该有的样子去模仿。

9.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10.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11.圣佩韦:实证论批评家,重视对作家的研究。

12.20世纪新批评派,结构主义,强调对文艺作品的结构和模式深入探索。

13.阐释学美学,接受美学,重视对欣赏者的研究。

14.罗丹:“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单靠线条或色调的匀称,仅仅为了视觉满足的作品能够打动人的。

”15.西汉时期的刘安《淮南子》中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

”16.东晋顾恺之倡导“以形写神”。

17.南齐谢赫论绘画六法时,其中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

18.清代金人瑞在赞《水浒》:“《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19.阿巴贡、严监生:悭吝、贪婪。

20.奥勃洛莫夫:懒惰因循。

21.鲁迅先生讲: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围秘史。

”22.德国十八世纪著名美学家莱辛:“在古希腊人看来,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这个论点建立了,必然的结论就是: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追求的东西,如果和美不相融,就该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融,也至少必须服从美。

”23.俄国19世纪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现实的美只有内容,而艺术则把它熔化在优美的形式里,因此绘画优于现实。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超经典总结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超经典总结

《艺术学概论》总结归纳(一)基本框架1.本教材由“艺术总论”、“艺术种类”和“艺术系统”三部分(三编)组成。

上编“艺术总论”包括:“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和“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四章。

其中“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一章,讲述了“艺术本质”在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如:“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论述了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艺术的起源”一章,归纳了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如:“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巫术’”、“艺术起源于‘表现’”,分析了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关系。

“艺术功能与艺术教育”一章,论述了艺术的社会功能,如“审美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和“审美娱乐作用”,讲述了“美育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一章,讲述了“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分析了艺术与哲学、艺术与宗教、艺术与道德和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1.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

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读后感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读后感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读后感篇一《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读后感最近读了彭吉象老师的《艺术学概论》,哎呀,真的是让我感慨万千啊!说起来,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书能有意思吗?结果一读进去,我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完全沉浸其中了。

书里讲的那些艺术的种类和特征,让我大开眼界。

就拿绘画来说吧,以前我觉得不就是在纸上涂涂画画嘛,能有啥特别的。

但彭吉象老师的讲解让我知道,绘画可不是那么简单,它可能是画家内心深处情感的宣泄,也许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说不定还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还有艺术的起源,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有人说艺术起源于劳动,也许有道理,毕竟劳动创造了人类嘛。

但我又在想,难道就没有其他可能了?比如说,纯粹是人类天生就有的那种对美的追求和表达的欲望?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时候会兴奋得不行,觉得自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有时候又会陷入沉思,觉得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还是太肤浅。

我就问自己:“你真的懂艺术吗?”可能还远远不够呢!不过,这本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有些地方讲得太深奥了,我得反复琢磨好几遍才能明白。

这让我有点小郁闷,心想:彭老师啊彭老师,您就不能讲得再通俗点吗?但转头又一想,也许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和思考。

总之,读《艺术学概论》这本书,让我对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敬畏艺术的博大精深。

我觉得,以后我还得再多读几遍,说不定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呢!篇二《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我这心里头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你说这艺术吧,以前我觉得它离我挺远的,好像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大艺术家们的事儿。

可这本书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对艺术的新认知大门。

彭吉象老师在书里把艺术的方方面面都讲得透透的。

比如说艺术的社会功能,我以前哪想过艺术还能有这么大作用啊!它能教育人,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还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就在想,那咱平时喜欢听的歌、看的画,不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咱们的想法和行为吗?还有艺术创作这一块,真是让我又惊又喜。

艺术学概论读书笔记

艺术学概论读书笔记

《艺术学概论》读书笔记艺术总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名词解释客观精神说〃客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

柏拉图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柏拉图生于雅典的大贵族家庭,生活在古希腊文明由盛至衰的转折时代,青年时代就学于苏格拉底、曾在雅典开辟了一个学园,专门聚众讲学,著书立作,从事学术活动。

柏拉图一生密切关注政治,〃改造社会〃始终是他思考的重心。

他以〃理念论〃为中心,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

柏拉图一生完成著作40多部,大多以对话的方式讨论哲学、美学、伦理、逻辑、政治等问题。

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大希庇阿斯》《裴德若》等著作中。

黑格尔黑格尔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出生于斯图加特的一个高级官员家庭。

黑格尔在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思维和存在,本质与现象,相对与绝对是辩证统一的。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以其哲学为基础,集西方美学理论之大成才巴德国古典美学推向顶峰。

他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于《精神现象学》和《美学》等著作中,尤其是在三卷《美学》著作中,他创立了系统、完整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体系。

在《美学》第一卷中提到了他的美学理论的核心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他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艺术,或者〃美的艺术〃,因此美学这门科学的恰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艺术学概论》教学大纲

《艺术学概论》教学大纲

《艺术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一门基础艺术学概论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系统地了解艺术的本质、形式和风格。

通过探索艺术创作的历史背景、理论观点和批评方法,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课程将涵盖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培养学生对多元化和跨文化艺术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够辨认和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创作特点和表达方式;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3.了解艺术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理解艺术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关系;4.了解艺术理论和批评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读艺术作品;5.培养学生对多元化和跨文化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6.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艺术项目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模块一:艺术的基本概念与种类1.艺术的定义与分类2.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模块二:艺术与社会1.艺术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2.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和反映模块三:艺术史概论1.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流派2.艺术史上的重要艺术家和作品模块四:艺术理论与批评1.艺术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2.艺术批评的方法和流派模块五:多元化与跨文化艺术1.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和创作2.探索世界各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2.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形式进行艺术实践和创作;3.对学生的评估将综合考虑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和期末考试等因素;4.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主教材:1.艺术简史(第八版)/H.H.阿尔特参考书目:1.《艺术的故事》/E.H.赛克斯顿2.《欣赏艺术》/M.C.厄尔林3.《艺术风格的诞生》/E.H.赛克斯顿4.《艺术心理学》/D.M.纽曼5.《艺术家的方式》/A.J.伯杰。

艺术学概论-第一章

艺术学概论-第一章

宗教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
宗教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教义,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
艺术对宗教的影响
艺术参与宗教活动 艺术宣扬宗教思想 艺术强化宗教氛围
艺术与宗教的本质区别
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
02
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 艺术能够对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屈原
艺术与道德的本质区别
从范围来看,艺术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道德关系,而且可以表现人们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等等,所以艺术是从更广泛的范围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艺术起源于“劳动”
(俄)普列汉诺夫
彩陶背壶 黑陶高柄杯
6.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 。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
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
艺术教育的概念
二、艺术教育
1.艺术教育的概念
狭义的含义:艺术教育为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
广义的含义: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 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2.艺术教育的任务
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艺术学概论大一知识点

艺术学概论大一知识点

艺术学概论大一知识点艺术学概论是大一学生在艺术专业学习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艺术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艺术的起源、发展和表达形式。

以下是艺术学概论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1. 艺术的起源与定义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原始艺术,而艺术的定义却因时间和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人类创造的一种表达形式,通过各种艺术媒介来传递情感、思想和意义。

艺术可以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等。

2. 艺术的形式与风格艺术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的外在形态,如平面艺术、立体艺术等。

而风格则是指艺术作品的独特特征和风格,如抽象主义、立体主义、写实主义等。

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有助于学生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

3. 艺术的功能与意义艺术不仅仅是为了审美的欣赏,它还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文化内涵。

艺术可以通过表达个人情感、传递社会信息、维护文化传统等功能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思考和行为。

学生需要理解艺术的多重功能和意义,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4. 艺术史与艺术家艺术史是研究不同时期和地域的艺术发展、艺术家创作和作品流派的学科。

了解艺术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艺术作品的背景和意义,以及不同艺术家的贡献和风格。

知名的艺术家如达·芬奇、梵高、毕加索等,他们的作品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艺术批评与评价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的一种方法。

通过学习艺术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学生可以培养对艺术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艺术评价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好坏评判,更是对作品的内涵、技巧和创新性的鉴赏和分析。

6. 艺术的跨学科研究艺术学概论还涉及到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艺术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的跨学科研究。

学生需要了解艺术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和影响,以及不同学科对艺术的解读和理解,拓宽学生对艺术学的认识和视野。

通过学习艺术学概论,大一学生可以打下良好的艺术基础,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和作品。

艺术学概论第一章-彭吉象精选全文

艺术学概论第一章-彭吉象精选全文

艺术生产理论全面地研究艺术活动的全部过程, 清楚的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系统,而不是单纯 的强调某一方面。
第二节 艺术的特征
第二节 艺术的特征
一、形象性 二、主体性 三、审美性
一、形象性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画家所画的、雕塑家 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其 实是艺术家思想和人格的表现。
黑格尔认为,美食理念的感性显现。
一、关于艺术的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1、“客观精神说” 2、“主观精神说” 3、“模仿说”或“再现说”
康 德 ( 1 7 2 4 年 4 月 2 2 日 -1804年2月12日)著 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 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 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 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 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 流派。
托尔斯泰(1828一1910)是俄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 主义作家。他以自己的名著丰富了俄国文学和世界 文学。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是《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作家的晚年作品 写出了改革后俄国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矛盾性,表 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时蕴藏在俄国农民心中的愤 懑情绪,也表现了作家本人世界观的矛盾。这些作 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俄国贵族地主和新 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罪恶,但又宣传了不以暴力抗恶 的思想。
卫城山门
帕提农神庙
埃雷赫透神庙
哈德良之拱(Hadrian's Arch)以及奥林匹亚宙斯神庙(Temple of Olympian Zeus)
19世纪的俄国是欧洲领土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当西 欧主要国家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时,俄国仍是个落 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俄国自彼得一世改革后其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异常强大,沙皇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是俄国地 主的总头目,他既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又是全俄的主宰, 具有无限的权威,全国任命必须绝对服从,并且沙皇用军 队和警察等国家暴力机关来维护统治。一旦农奴发生暴动 分驻各地的军队立即前往镇压,沙皇政府还实行书刊检查 制度,限制人民的出版、言论自由。由此可见沙皇制度的 国家机器是十分强大的。这些国家机器的使命是维护农奴 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这为沙皇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提供了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编艺术总论广义的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狭义的艺术专制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将文学与艺术并列起来,合称“文艺”。

广义上的艺术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民族民间艺术(杂技、曲艺、木偶、皮影)。

19世纪末德国的康德拉·费德勒极力主张将艺术与美学区分开来,成为相互交叉而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的独立,费德勒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艺术学的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摹本,艺术是摹本的摹本,是影子的影子。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辩证统一。

(南北朝)刘勰x ié——在《文心雕龙》里提出《原道》认为“文以载道”。

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主观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德国古典美学开山鼻祖)康德——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强调创作主体(人)的重要性,把自由活动看作是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

(德国哲学家)尼采——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在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中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模仿说/再现说——西方思想史上影响力很大的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肯定了现实与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比所模仿的现实更加真实,认为艺术家不应当“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俄国革命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另外还有形象说、形式说、情感说、表现说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分为“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构成了人类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提供的启示: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①艺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

②艺术一方面是对客观社会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2、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①艺术的发展脱离不了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

一定时代的艺术发展,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②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上,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某种不平衡现象。

③艺术生产必然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不包括个别特殊现象。

3、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从而揭示出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①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管的统一。

②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③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④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

艺术典型: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性,是艺术形象的凝练与升华。

艺术的主体性——体现在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艺术创作、艺术成品、艺术欣赏)。

①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

(艺术家个人风格)②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

(艺术家个人烙印)③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的审美性——艺术品具有审美价值。

①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体现人类的审美意识)②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将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在作品中)③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二者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第二章艺术的起源第一节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模仿说——是关于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说法,在欧洲占统治地位2000多年。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模仿。

(春秋时代)《管子》——音乐是模仿动物的声音而来的。

模仿说肯定了艺术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但只是触及了事物的表面没有揭示本质。

游戏说——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由于人有过剩的精力,人们将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用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代表人物:(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审美书简》——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必须通过“游戏冲动”才能有机地协调起来。

(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人类是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有更多的过剩精力,艺术和游戏就是人的过剩精力的发泄。

(德国学者)布鲁斯——游戏是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在为将来的实际生活做准备或练习。

游戏说肯定了游戏的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将游戏和艺术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的部分特殊性,但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仍然未能揭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

补充:游戏与艺术的相同点1 都只有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功利需要之后才有可以用过剩的精力从事这些活动2 它们都是超功利的,不能满足实际物质需要,都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情感3 游戏中强烈的感情和欢快的节奏和艺术有关联游戏与艺术的不同点1 游戏的目的是发泄过剩的精力或是某种活动的练习,艺术却不同2 游戏是短暂的,而艺术的生命力是长久的3 游戏是个人的自娱,艺术是情感的交流,必须有观众。

所以游戏没有科学地、全面地揭示艺术发生的根源。

表现说——在东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19世纪后在西方文艺界有较大影响,是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即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

代表人物:(东汉)《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直觉即表现”,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的来源是情感,直觉即表现,因而,艺术归根结底是情感的表现。

(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表现。

(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起源于传达感情的需要。

(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品就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

表现说,把艺术的起源归结为“表现”脱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仍然是把现象当做本质,把结果当做原因,依然是片面的。

巫术说——出现于20世纪,是西方在艺术起源上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

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中最早提出“万物有灵”的巫术的理论主张。

有顺势巫术,模拟巫术,接触巫术(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金枝》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信仰,都源自交感巫术。

巫术是原始人面对自然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作用于社会实践,所以艺术的起源最终应该归结于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说——19世界末叶出现,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起源说,在我国文艺界占据主导地位。

原始社会音乐和舞蹈的特征是节奏,而音乐和舞蹈的节奏又来源于劳动的节奏,特别是集体劳动中产生的节奏代表人物:(俄国共产主义革命家)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系统的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和发展的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生产劳动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但艺术的起源是多原因的,并非单原因的,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特定精神文化现象,我们应当从多方面考虑。

第二节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化决定论(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把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观点用于说明社会的发展,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多元决定的,并且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结构辩证法。

(法国艺术史学家)希尔恩《艺术的起源》——艺术本身是一种综合现象,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采取综合研究的方法,才能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

艺术产生于非艺术,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中。

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起源从根本上讲,最终归结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补充: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生产劳动实践艺术的发生动力不是单一的,劳动、情感、巫术、幻想等原始社会的一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了一个系统,组成一个合力。

但不是每个动力因素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决定其他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成为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二)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和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条件(三)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条件(四)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从建筑,造型,装潢,舞蹈,音乐,诗歌的产生可以分析出来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1 艺术发生的上限---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三百年前,人类制造的第一把石刀就是第一件艺术品。

从工具的产生,到艺术的发生,大约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纯粹的实用品。

第二阶段:即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

叫“准艺术”、“史前艺术”。

第三阶段:纯粹的艺术品,就是文明社会的艺术。

工具和艺术都是人创造的,艺术发生的前提和条件都是在人们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的基础上产生的,工具促进了形式美感的产生为什么我们说工具是艺术发生的上限?第一、工具与艺术都是人创作的,艺术的创造是工具创造的逻辑发展。

第二、工具人类社会的起点,艺术发生的前提和条件都是在人们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三、工具促进了形式美感的产生第四、工具促进技术的发展。

2 “准艺术”的发生“准艺术”发生的标志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画的出现3 “准艺术”的繁荣社会由狩猎经济向原始农耕经济转变,为了储存和加工粮食就产生了新的器皿—陶器应运而生,陶器的的出现对于史前艺术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4 “准艺术”的衰落与艺术的发生真正的艺术产生的标志是实用价值下降、渗入等级观念、作为富人饰物或宗教祭器象征的玉器和青铜器艺术的繁荣和狞厉恐怖的艺术风格的产生第二节.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一)艺术发展的模式论:(1)“草创——繁荣——衰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西方美术史之父”瓦萨里 1..需树立以一个评判标准2.只适合主要艺术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