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导学案
将进酒导学案

将进酒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4)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一、学习目标《将进酒》是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学习此诗的目标在于深入领会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首先,要理解诗人借酒兴诗,抒发人生感慨的豪放情怀,把握其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复杂情感。
其次,要品味诗歌中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夸张手法的运用和巨额数词的修饰,感受其笔墨酣畅、抒情有力的风格。
最后,要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深入解析,培养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将进酒》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他是我国著名的______主义诗人。
2.《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标题的意思为“______”。
3.诗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体现了诗人______的人生态度。
二、选择题1.《将进酒》中“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忧愁苦闷B.慷慨豪放C.愤懑不平D.孤独寂寞2.下列对《将进酒》中诗句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是对友人的劝酒之辞。
B.“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倾听自己歌声的愿望。
C.“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体现了诗人对富贵生活的向往。
D.“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反映了诗人对圣贤的独到见解。
三、简答题1.请简述《将进酒》一诗中诗人是如何通过描写饮酒场面来抒发自己情感的。
2.谈谈你对《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一名句的理解。
三、全文翻译《将进酒》译文如下:君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君不见那高堂明镜中的青丝白发,早晨如青丝般乌黑,傍晚白得如雪。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莫要让金杯空淌一波月色。
生而为人应当有作为,合成欢乐,发尽春光。
将进酒导学案

《将进酒》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自主探究,品味重点词语,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理解诗人感情的复杂性。
学习过程一、反复诵读,理解文意(提示:酒鬼李白,微醺之意)1. 标出节拍、韵脚,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2. 小组诵读,反复体会。
二、含英咀华,重点突破1.诗人表面上是写喝酒,实则为抒情。
请找出诗句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
2.这几个词语在诗歌中是如何体现的?(提示: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李白的心里话吗?为什么?三、悟读课文,升华提高(提示:诗仙李白,酒中人生)、李白的诗意,伴酒而来。
是酒造就了他,还是他成就了酒,无须深究。
但可以想像,没有酒,起码少了半个李白。
酒之于他,不是杯中物,是灵魂相握的知己,是另一个可以说话的声音。
无论浅酌还是痛饮,饮尽的必是一份心情,一种态度,还有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就是这样一个李白,一个诗意的李白,一个豪饮的李白,最终,归于永远的李白。
他让人们明白,在岁月的不停流逝中,在人生的各种境况际遇里,伴酒的可以是一个寻常百姓,也可以是这样一位千古“诗仙”。
不论寻常与伟大,短暂与永恒,岁月如酒,生命如酒。
四、总结反思,烛照自我李白的《将进酒》那句话让你印象最为深刻?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知识链接一、安史之乱中的李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金陵、溧阳一带。
后隐居于庐山。
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率师东下,恭请李白,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
不料肃宗李亨与永王李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兵败被杀。
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西北)。
当时李白正陷于“世人皆欲杀”的危险处境之中,以致杜甫还误信了流言写诗寄托沉痛的哀思。
二、《将进酒》时的李白此诗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尝登高饮宴。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诗人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将进酒导学案

《将进酒》导学案【教学目标】1、促进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2、体会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3、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
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
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
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
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
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南山五福堂国语高二语文《将进酒》导学案班级:姓名:考号: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中诗人情感的变化。
3.品味语言,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1.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复杂性知识链接写作背景:《将进酒》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即安史之乱前两三年光景。
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诗人对此极为不满,却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
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
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当时,他曾多次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
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
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1.读准字音将进酒qiāng 金樽zūn 烹羊pēng 岑夫子cén馔玉zhuàn 恣zì欢谑xuè沽酒gū斟酌zhuó千金裘qiú2.准确理解词义得意:有兴致会须:应当钟鼓馔玉:指敲击钟鼓,食用珍美的菜肴,代指富贵生活。
馔玉:,像玉一样珍美的食品。
寂寞:指不为世所用恣欢谑:尽情的欢乐戏谑径须:直须,应当千金裘:珍贵的皮衣将出:牵出,拿出二、精读课文,整体感知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作者“悲”什么?此句中作者是如何表现“悲”的?悲:时光易逝,青春易老比兴:先言黄河以引起所咏之悲,同时用流水喻时光。
将进酒导学案

将进酒导学案《将进酒》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及难点】1、品鉴特色,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独特韵味。
2、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3.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
【学习方法】诵读与鉴赏相结合。
【知识链接】一、诗歌鉴赏常见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的喜悦之情。
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平淡: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
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
平淡首推陶渊明。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
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比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
简洁又表述为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将进酒》 导学案

《将进酒》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2、诵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豪放洒脱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夸张、比喻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包括怀才不遇的悲愤、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及时行乐的态度。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
2、难点(1)体会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与诗人情感的融合。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感情抒发一气呵成,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2、创作背景《将进酒》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 年),当时李白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
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心中的郁闷。
四、朗读指导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分组朗读,互相评价,纠正不足之处。
五、诗歌解读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两句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黄河水一去不返和人生短暂易逝作对比,强调了时光的匆匆流逝,为下文抒发情感做铺垫。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诗人在此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态度,认为人生得意之时应当尽情欢乐,同时又坚信自己的才华一定会有用武之地,金钱失去了还会再来。
这种自信与豁达体现了李白的个性特点。
3、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写诗人与友人尽情欢乐,开怀畅饮,“三百杯”极言饮酒之多,表现出诗人的豪放。
4、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这几句诗节奏加快,诗人催促友人不停地饮酒,并表示要为他们高歌一曲。
《将进酒》导学案

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将进酒》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中蕴涵的感情,从而了解诗人复杂的感情及自我形象。
2、探究诗人狂放不羁的内在原因,体会本诗所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
【学习方法】诵读法,通过初读、研读、赏读、美读等方法在诵读中品味作者的情感和形象,体会本诗所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
【学习重点】赏析诗人复杂的感情【学习难点】理解诗人情感的核心课前预习案【自主学习·成长自我】【滴水穿石·夯实基础】一.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1、李白的生平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幼年生活饱览诗书。
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这种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兼求仕的时期。
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他赴长安,但他只被当做御用文人,狂放傲岸的性格也使他倍受权贵的排挤,李白政治理想破灭,上书请还。
天宝三年春,李白被“赐金放还”,再次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这个时期他心情悲愤,但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
天宝十四年,李白因参加李嶙幕府获罪,流放夜郎。
次年,李白病死于当涂。
2.李白的思想性格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
他还深受游侠思想影响,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
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了。
3.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李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嘯傲淩沧州”。
他用大胆的夸张、奇丽惊人的想象,表达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感情。
如《秋浦歌》《蜀道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
(二)写作背景《将进酒》约作于公元752年,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个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过于此,但此时正值李白“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公元744年,唐玄宗“赐金还山”。
《将进酒》学生版导学案 【完整版】

《将进酒》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理解诗人的情感并把握其变化。
3、体会诗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并把握其变化。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李白,字(),号()。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评,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之称。
与杜甫齐名,并称“()”,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
有《李太白集》。
2、写作背景《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题意为“劝酒歌”。
1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
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
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
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
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3、给加点的字注音将.进酒()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岑.夫子()钟鼓馔.玉()斗酒十千恣.欢谑.()()千金散尽还.复来()4、初读诗歌,分组诵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训练案
【课堂检测】
收集你所学过的诗词,列举含有“酒”这个意象的诗句,并说明表达的情感。
【课后练习】
联系学过的李白诗歌,走进李白,以“我心中的李白”为题,写一篇200字的鉴赏文章。
【总结与反思】
1、吟诵,赏析。
2、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线索。
3、品味比兴、夸张等艺术手法。
4、感受李白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线索。
课前预习案
第一步:先反复诵读,勾画重点字词,标记疑难问题。
第二步:完成《预习案》。下课时,组长评价后交给课代表。
【知识链接】
1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沉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实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姓名:班级:一(7)小组:高一选修教材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水平:
1、通过吟诵,把握诗歌感情脉络
2、把握诗人形象
3、体会比兴、夸张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2在读、赏、品、悟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水平和审美趣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李白乐观思想并感受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4、那么,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
【我的疑问】
课堂探究案
一、诗的四节各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各用一个词概括)由此归纳诗人情感变化脉络,思考本简析。
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诗人的真心话吗?为什么?
四、“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诗人列举陈王曹植的事例,有何用意?
2《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课前预习】
1、听名家配乐朗诵。自由诵读,齐读。背诵。把握作者情感。
2、李白(701~762),字,号。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之誉,与杜甫并称“”。杜甫赞美他“,”。
3、诵读诗歌后,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