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读后感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精选14篇)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精选14篇)《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篇1当时,小到克林顿港,大到整个美国,社会经济壁垒处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具体表现为:经济和教育高速发展;收入平等程度较高;邻里和学校内的阶级隔离维持在低水平上;种族间通婚和社会交往的阶级壁垒可以轻易打破;公民参与度高,社会凝聚力强;出身社会下层的孩子们有着充足的机会去攀登社会经济的上行阶梯。
我高中同学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无论贫穷富有,甚至无论肤色黑白,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走向成功。
他们的人生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才华和进取心。
他的家族谨慎低调地处理他们的家庭地位:当你身处克林顿港,周围的孩子们都只买得起一罐可乐,那你也只能买可乐。
这就好像,曾经有一道自动扶梯带着1959届的大多数学生向高处走,但就在我们自己的子女行将踏上之际,这扶梯却戛然而止。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篇2帕特南教授出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
那个时候,白领和蓝领的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各个阶级之间融合度比较高,没有很明显的阶级分化,机会也相对平等。
有钱人家的孩子如果不努力,就不会有美好的未来;穷人家的孩子如果努力上进,就会实现阶级的跃迁。
那个时候,在家族聚会中,你会看到教授和蓝领正在谈笑风生;商人和从事服务行业的人言笑晏晏。
后来,随着经济的衰退,阶级分化越来越严重。
富裕人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于是他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都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
普通人家负担不起昂贵的学费,只能上一般的学校。
孩子们从一出生,就被分在了不同的阶级里。
一些普通人家的孩子很努力,但他面临的难题要比富裕人家多太多:怎么申请大学,要读哪个专业,面试的时候要怎么做才比较得体。
穷人家的孩子想要找到这许许多多问题的解决办法,需要多方打听、做出很多努力;而富人家的孩子,可能早就从父母亲戚那里得到了准确的指导。
好容易大学毕业了,穷人家的孩子又碰到了另外一个严峻的考验:找工作。
富裕人家可能早就给孩子安排了不止一个好的实习机会,而穷人家的孩子却要从那些不怎么好的机会里面,去花时间甄别寻找相对来说不那么糟糕的那个。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精选5篇)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精选5篇)《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精选5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1作为一个育龄四年半的新手妈妈,这几年也看了不少的育儿书,发现大部分育儿书籍都有一个好的共性,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当初成长中的缺憾,进而在自己的养育过程中,尽量去避免产生重复的缺憾,给孩子一个美好幸福的童年。
《我们的孩子》是拥有着45年临床经验的儿童精神科医生佐佐木正美先生的全新力作,他将看见、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全然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作为重中之重来阐述。
全书分为如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的孩子:看见,倾听与改变”。
0—12岁是养育孩子的关键时期,教育就和建筑一样,这个阶段是最重要的打地基阶段,孩童时代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基本上全部在这个时期。
童年时期孩子的成长将会影响将来一生的性格。
在我们曾经的孩童时代,最大的期望就是父母能够听见我们的想法,哪怕想法很幼稚很不成熟,但是大部分父母都很难放下身段,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更别说能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
小时候的我们在父母那里总是不被理解的,大人们总是希望还能按照他们的想法和要求来成长。
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长期的得不到理解和回应,长大后总是会暗暗想着,等我们养育子女的时候一定要改变。
等到自己做了父母,才发现孩子在我们面前其实天生属于弱者,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按照大人自己的意愿来帮助他们决定一些事情或者说要求孩子做到一些事情,这种时候父母和孩子其实不是一种平等的姿态。
孩子的要求和述求不被听见和理解,似乎又在重复着我们当初成长的轨迹。
佐佐木正美认为,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能够看见孩子行为,要能够听孩子行为背后内心的述求,最后才是改变。
改变自己的姿态,改变自己的行为。
大部分家长都希望孩子乖巧听话,但其实每个宝宝性格都不同,他们的成长轨迹也不同,但是相同的就是孩子的成长是有它自己的过程的,我们父母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维护孩子们的童心,给孩子们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们的童真尽可能的保持的长一些。
富甲美国读后感300字【3篇】

富甲美国读后感300字【精选3篇】富甲美国读后感300字【精选3篇】一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沃尔顿先生的传记《富甲美国》感受颇多。
顾客是公司的胜利之本,员工是公司的魂、是公司与顾客之间的纽带。
沃尔顿先生的重的理念,从创业初期到最终成为世界首富始终都在贯彻落实。
他用自身的勤奋、务实作为表率,出差从不住五星级酒店,开着老式福特汽车处处进货、扩张店面。
让节约下来的每一分钱都得到价值体现。
重的价值,我们要向顾客证明我们存在的价值。
这就意味着,除了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之外,我们必需帮顾客省钱,公司每铺张一块钱就是让我们的顾客多花一块钱,每次我们帮顾客剩下一块钱,就在竞争中领先对手一步。
节省要从点点滴滴做起,一个小小的细节好的习惯都能为公司制造价值。
我们在下班的时候关好灯、电脑、空调、电源等,节省使用办公用品不铺张铺张,电商平常发货酒的外包装可以循环利用,节约下来的都是为公司为顾客在制造价值。
员工是公司与顾客的纽带。
沃尔顿先生虚心听取员工的诉求,重视每一位员工的看法和想法。
员工得到足够的敬重,员工的诉求得到满意,就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服务顾客中去;让员工在生活各个方面都过得更好,让员工信任自己可以制造出美妙的将来,贡献自己的热忱与力气。
公司离不开员工,员工同样也离不开公司。
两者相互信任,关系紧密,像金婚夫妇一样。
公司要让员工信任:公司老板可以带领大家干出一番事业。
公司越大,肩负的社会责任就越重。
沃尔顿夫妇不只是捐款、慈善活动,更鼓舞供应商和制造商尽量削减一切铺张行为。
比如:提高环保意识以及在公益方面我们启动了一项方案将"山姆美国精选商品"我们的自创品牌的销售额2%捐做奖学金。
酣客与沃尔顿夫妇提倡的一样,削减一切铺张行为。
酣客酒没有绚丽丶奢华的外包装,削减了包装上的造价,节省环保;电商将来可以加入公益活动中来。
一切从顾客至上开头,没有什么比了解并满意顾客的需要更为重要。
通过与顾客沟通谈天或观看他们的购物车,了解他们生活中关怀或担忧什么。
中产阶级的自我革命——《革命之路》观后感

自我向社会的革命2013级城规2班刘威 20135247一、背景1、战后的美国二战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
同时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经济地位也越来越高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
但与经济的增长不同的是当时美国的社会却出现了重大的危机,麦卡锡主义盛行,冷战思维影响巨大。
继“迷茫的一代”后出现了“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反对以挣钱和经济作为唯一的追求的主流价值观,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向往绝对的自由。
2、当时的法国二战中法国沦陷,生产力大幅下降,1946年建立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制定了宪法,1958年戴高乐上台制定了新宪法。
二战后的法国在美国的支持和国内良好的政策下经济快速发展。
3、向往的巴黎19世纪末20年代初,大量艺术家聚集在巴黎,形成文化艺术的急剧繁荣。
而这种自由和文化估计就是电影中夫妇向往的来由。
二、提问回答1、反映了什么样的城市社会?当时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了充分地发展,美国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进一步增强,福利国家制度也随之建立并得以不断发展。
同时伴随着美国发展成为世界大国和世界强国,美国政府的外交职能也进一步强化。
在这样一种新的历史条件下,美国的社会分层和阶级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传统的上层最富有阶级(资本家阶级)和下层最贫穷阶级(产业工人阶级)相对缩小,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阶层却不断扩大,中产阶级日益成为美国的主流社会阶层。
Frank处于的就是当时社会的主流阶级。
2、反映了什么样的城市形态?Frank和April居住的“革命之路”是处于城市近郊的花园式住宅小区。
20世纪20年代之后美国城市人口多于农村人口,人们开始向郊区迁徙,形成了画境式的生活区和多车道高速公路网。
二战之后郊区成为大部分美国人的居住选择。
五六十年代,道路和汽车工业蓬勃发展,公共交通衰退,郊区也进一步扩大,同时商业、工业也渐渐向着郊区发展。
读富甲美国有感

读富甲美国有感每次拜读名人的传记心里总会生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感觉,一方面觉着激进愤慨似有一腔热血充盈胸膛,另一方面却又感觉同样生而为人,过去几十年的光景却又如此不同,而未来注定更加不同。
我一直以为世界五百强的第一名应该是苹果公司,没想到竟然是沃尔玛。
意外总是给人一种惊喜,这或许也是我和这本书的一个缘分,才让我认认真真看完这本书后,心生如此多的感慨。
重视每一分钱说来奇怪,山姆.沃尔顿作为沃尔玛的创始人,一个世界五百强之首的CEO应该是个富甲一方的豪商,可本书第一章开始确实围绕着“省钱”二字展开。
可能是跟山姆从小的生活习惯和家庭背景有关,让沃尔顿先生很珍惜每一分钱的价值,不论是在创业阶段,还是摆脱债务的包袱,到后来的“世界五百强”,他绝对不浪费一分钱,因为他觉得那是愚蠢的行为。
创业初期,他经常要去纽约、波士顿等大城市出差,为了省钱,住旅馆时总是和其他人挤在一起,即便是他成为富豪之后,差旅首选也仅限于Holiday Inn等,Renaissance之类的豪华酒店基本不在沃尔顿的名单上。
那台1946年产老式福特车载着他跑遍了阿肯色州和相邻几个州大大小小的城镇,开拓店面、进货等等。
他没有用企业赚来的钱去维持奢华的生活,相反,他把这些钱全部用来扩张店面。
而且他还把这种“节省”的好习惯,放到经营理念中,秉持着“帮顾客节省每一分钱”的宗旨,运用薄利多销的原则而创业成功。
但是节省并不等于吝啬。
他把所有员工当做合伙人,让所有为沃尔玛的成功而辛勤努力过的人们,得到应有的回报。
不论是基层员工,还是高层员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很重要,因为可以他们那里获得收益良多的信息。
中国古语有言——“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
人最难可贵的是,贫困时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富足时不铺张浪费,豪车名表的攀比。
对个人来说也一样,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实现财务自由。
可是,非理性消费和攀比心态让实现财务自由变得遥遥无期,相信我,大部分人将钱花在了吃喝玩乐上,追求一时的享受,换来无尽的空虚。
2023年《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

2023年《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2023年《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1“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之所以为了财富奋斗终身而不可得,其主要原因在于虽然他们都曾在各种学校中学习多年,却从未真正学习到关于金钱的知识,其结果就是他们只知道为了钱而拼命工作,却从不去思索如何让钱为他们工作。
”--罗伯特.T.清崎看完《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后,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当今社会一个很普遍的模式的抨击--“去上学,争取拿好成绩,然后找到安全、稳定的工作,它会供养你一辈子”这是许多家长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
但是,罗伯特。
T。
清崎却认为,“在今天的世界,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更多的教育,不同的教育,他们需要知道真实生活中的游戏规则,各种不同的规则。
富人有他的那套教育规则,而富人的规则对于绝大多数穷人和中产阶级来说还是个秘密。
其他占人口95%的人则有他们的规则,而这些人是从学校学到这些规则的。
这就是今天为什么简单地对孩子说“‘努力学习,找好工作’是危险的。
”“学校教育只专注于学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却忽视了理财技能的培训。
这也解释了为何众多精明的银行家、医生和会计师们在学校时成绩优异,可一辈子还要为财务问题伤神;国家岌岌可危的债务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应归因于那些作出财务政策的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们,他们中有些人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却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接受过财务方面的必要培训。
”说不上是完全赞同作者罗伯特。
T。
清崎的观点,但也着实对他的观点有着非常强烈的好感。
今天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的变革,它如同人类从前曾经面临过的一样巨大,甚至更大。
没人有可以预测未来的水晶球,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超越我们当前生活的变化就在面前。
谁知道未来什么样?但无论发生什么,我们至少有两个基本选择:玩得安全,或通过周密准备获得教育并且唤醒你和你孩子们的经济潜能而玩的高明。
也许没有理财的尴尬,没有财富的颐指气使,没有金钱的花花绿绿,没有财商的理性与力量,没有经济的泡沫与实在,没有金钱的脾气,没有理财的规则与打破,亦没有什么选择与行动……书中提及了一个简单地运用财务智慧、使用金钱、创造金钱以及保全金钱的例子:“原先价值10万美元的房屋现在只值7。
《我在底层生活》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我在底层生活》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我在底层生活》读后感走之兔周末的时候,看了美国畅销书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的《我在底层的生活》,书的内容就是一个精英白人微服私访,假装穷人,混入美国底层,看自己能不能凭借努力成功“脱贫”。
在这段时间里,她跨越几个州,先后当过服务员、旅馆服务员、清洁女工、看护之家助手以及沃尔玛的售货员,期间遇见了各色各样的人,展现了底层劳工在薪资、住房、医疗、雇佣关系等各方面的生存实态。
为什么芭芭拉会做这样一个实验?我觉得算是种算是一种答疑吧。
美国的情况我不是很清楚,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中国美国相差不大的。
比如,你有没有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办公室同事调侃农民工工资高如何如何之类的话,其实考虑到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底层农民工工资已经不能再低了。
(我家附近最近在修新小区,晚上工作到12点,敢想吗?我在想他们一定是在补环保督查落下的工程进度吧。
哎,我就看看冬天来得时候那些说成都蓝天白云的主们还敢再逼逼半句他们的环保成果吗?这让我想起我读小学那会,有领导来检查,我们也是停课大扫除的。
)看见扫大街的刷盘子的就不能理解呀,为什么不再业余时间多看书学习,考个会计证至少也能改善现在的生活呀?更有一些人喜欢狂开地域炮的,什么穷山恶水出刁民呀,民族劣根性之类的东西说起来上纲上线的。
最常见的观念就是懒惰导致贫困吧。
真相是这样吗?我觉得《我在底层生活》这篇文章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答案。
芭芭拉掀开底层世界的布帘,让我们看到劳动者领着按天结付的薪水,没有健康保险。
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兼职两份以上的工作。
即使他们努力到了极致,也无法摆脱贫困。
在芭芭拉的故事里,最底层的劳动者完全陷入了这种贫困死循环中——今天的工作只够养活第二天的自己,而第二天也必须如此重复,完全没有任何时间提升自己,完全没有时间来做一些为摆脱低层而努力的工作。
让我想起我高中时期看过的一部科幻电影《时间规划局》,电影讲的是在未来的世界里,世界将会被划为12个时区,(从1区到12区越来越穷)人将不会因为衰老而死亡,流通的不再是货币而是时间,每个人一出生手腕上就会有一个表,25岁的时候这个表开始转动。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精选5篇)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精选5篇)《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1)《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讲述的主人公是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身中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后感。
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他第四次被开除时,他不敢回家。
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的与虚荣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批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
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霍尔顿说,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
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
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
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个著名的理想现在常常被提起,为人津津乐道。
可是我相信绝不会有一个人会真的以此为理想,因为那的确是个没出息的职业。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市侩的思想,前途,准确地说是钱途,该是我们毕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这一点,几乎深入骨髓地烙刻在每一个人的理想志愿书里。
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向往平庸。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
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
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读后感
白领一般衣着光鲜地出现在都市的街头,傲然行走,神情淡漠。
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涌向“高尚工作园区”;一尘不染的皮鞋踏出急促的脚步,时刻提醒着路人他们有许多工作要做,很忙;电脑、电话、传真是他们最亲密的工作伙伴;他们的竞争对手不计其数,所以他们时刻准备接受新信息、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同时为步入金领储备能量;他们公私分明,下班时间很少办公,他们把自己的业余时间用来休闲充电,娱乐健身。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出身于白领职员家庭,以对美国社会的激进批判和权力斗争的理论分析而著称。
他站在激烈的社会批判立场上,关注美国的社会冲突和矛盾。
米尔斯从白领研究入手,探究了美国阶级关系的演变,运用马克思异化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形成了本书特有的分析批判立场。
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依托分析了白领阶层的社会生活,又以韦伯的科层理论为线索,分析了白领世界的社会地位、职业特征及政治态度。
米尔斯按照权力、财富和声望三个指标将白领职业者划入新中产阶级。
白领阶层中三个最大的职业团体是经理、挣工资的专业人员、推销人员和办公室的人员组成。
米尔斯在书中运用马克思异化理论分析新中产阶级的社会生活。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认为,劳动把人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人们又通过各自劳动表达自己的人性。
但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却使人们通过劳动表达人性日益困难,人们正在从自身中,从他人那里,从自然之中分离出来。
Mills认为白领者们是一些牺牲品式的英雄,作为小人物,从事的往往是一些并非自己本意的活动,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满足和成就感。
他们默默无闻的工作着,在办公室或商店里他们从来不敢大声说话、和别人顶嘴、或站着不干活,他们的劳动和其生产的产品之间是异化的。
自我异化在他们身上是与劳动的异化比肩而来的。
《白领》是一本好书,好就好在揭开了美国社会的真面目,打碎了旁观者对于完美美国的幻想,天堂般的社会形象不再成立,取而代之的是成群结队挣扎在生活边缘的下层群众以及如无脑丧尸般茫然踟蹰的白领阶层。
令人厌倦的工作,追逐在闲暇时间表现出高人一等的经济能力并从中获得满足感,模仿明星偶像的生活,空虚并对现实感到无力,感觉上升机会越来越少,在层次化的职场环境中为了升职而勾心斗角,米尔斯描述的这一切与当今中国白领社会有太多的重叠与相似。
窦文涛曾追问,为何当下的年轻人将自己归类为屌丝,以嘲弄自己为乐?我们也可以同样发问,为什么当今网络中盛行如此多的低俗文化,人们不再尊崇高雅圣洁?原因恰恰就是这一代人无力改自己生活的情境与社会体验。
就好像在六十年前的美国经历的那样,无意义的工作掩盖了生活的真正含义,一代人的灵魂正经历最无力更改的异化。
历史总是会惊人的相似,先锋者走过的路,我们还会再走一遍。
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以人之长补己之短,趋利避害,借鉴别人的历史去疏通自己的前进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