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二十四节气体验课程自然环境建设的实践和应用

幼儿园二十四节气体验课程自然环境建设的实践和应用
幼儿园二十四节气体验课程自然环境建设的实践和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011224479.html,

幼儿园二十四节气体验课程自然环境建设的实践和应用

作者:张秀英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16期

一、二十四节气体验课程自然环境建设的特点

1.审美性与探究性的统一

我园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优越,凸显我园“文化园、生态园、探索园、运动园”的园所环境。园内自然景观优美和谐,给幼儿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同时,这种“美”是动态的、有生命的。它可以实实在在地观察到、触摸到;幼儿还深入地感知、体验、探究,去发现环境中隐藏的许多小秘密。

2.区域性与系统性的统一

在自然生态环境的创设上,我们遵循合理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将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区域式分布,共建成了包括水生植物、刺生植物、芳香植物、药用植物等二十余植物园区,体现出区域性的特点。各个区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了,形成一个幼儿园户外大环境系统。各个班级也根据地理位置和特点,因地制宜开展环境创设,形成班级小环境系统。

二、二十四节气体验课程自然环境的组成

(一)幼儿园户外大环境系统

1.传统农耕体验区

传统农耕体验区是开辟在幼儿园内地面及水域的种植园地,供幼儿体验自然、传统的种植方式。传统农耕体验区包含四个教育体验区。

(1)自然教育区:遍布整个幼儿园的大片绿化都蕴含着教育的元素。根据植物的种类分布分为:芳香植物区、水生植物区、阴生植物区、地茎植物区、多肉植物区和彩叶植物区、棕榈植物区、桂花廊等。通过分片区归类种植,帮助幼儿认识植物以及分类。

(2)农耕体验区:根据植物种类分布分为药用植物区、瓜果种植区、果林区、粮食种植区和占地二百多平方的小农庄,小农庄是幼儿开展二十四节气耕种活动的重要基地,主要种植有叶蔬菜、瓜类、豆类、地茎类植物。幼儿通过体验农耕活动,了解农作物生长的过程。

幼儿园教育教案设计24节气

幼儿园教案24节气 篇一:《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 《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 ——小学吉林地方教材四年级《家乡》下册 篇二:二十四节气教案 二十四节气教案 课时目标:掌握四季分明,理解季节变化的意义。 熟记二十四节气歌;动手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用抢答赛的形式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熟记二十四节气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教师制作一组幻灯片(课件);将学生分成三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声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教室上课,而我们的爸爸妈妈瞧看钟表把握好自己的上班时间,也不会迟到,可古代的人们呢?难道他们不上班,不上学?没铃声和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你知道吗?(请同学来回答)对于古代没铃声,没钟表这些可难不倒我们智慧的老祖先,他们啊!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

变化特意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 的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二)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

蔬菜种植校本课程设计

《蔬菜种植》校本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校为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构想,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并辅助于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推进和深入研究成为学校的重点工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中,指出要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社会中,学生出身社会后缺乏实践能力也引起了社会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思考,学生实践能力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系社会和教育现状,我们认识到:学校教育应该尤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小学阶段,尤其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1年,我校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针对城市的孩子在自然、社会、生活方面的认识局限性和动手能力不足,从学生每天要吃的蔬菜的种植入手,提出开设《蔬菜种植》校本课程,创造性地把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孩子带进田间地头,让学生了解蔬菜及其种植的相关知识,体验种植的过程和乐趣,锻炼动手能力,培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

在快乐中探究奥秘,在实践中获取真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指导思想 《蔬菜种植》校本课程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思想。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其中“教学做合一”是对杜威“从做中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含义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离开了“做”这个中心,就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就无从掌握知识。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重视“做”,即动手实践的作用,将教学的教、学生的学和做系统结合,让教学做合一,让学生从做中学。《蔬菜种植》校本课程源于生活,以学生每天要吃的蔬菜的种植为主题,创造性地把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孩子带进田间地头,让学生在蔬菜种植的学习和亲身实践中获取真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目标 《蔬菜种植》校本课程将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课程目总目标,通过课堂教学、种植实践和综合拓展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具体课程目标如下: 1、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思考与实践讲课教案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 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思 考与实践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思考与实践作者:黄凡 来源:《求知导刊》2017 年第23 期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华夏祖先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如何让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福建省福州市直机关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立足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 点,尝试将节气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通过观察探究、游戏表演等方式表达对节气特征的认识,让幼儿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品读节气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智慧。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幼儿园;课程 二十四节气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节气歌》,世代相传,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 2016 年11月3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尊重。作为后辈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寻、承、护、扬,学会挖掘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已有的,保护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每个炎黄子孙的使命。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开始思考:尝试让二十四节气走进幼儿园课程,和孩子们一起聆听天地之歌……

思考一:二十四节气传递给儿童什么? 第一,我们要厘清概念:二十四节气是什么?二十四节气有哪些?二十四节气对生活有何意义?一般来讲,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 个特定节令,每一个分别相 应于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始于立春,终 于大寒,周而复始。作为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既是指导农业生产、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又是官方颁布的时令(节)准绳。 第二,二十四节气传递给儿童什么?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里都有一些浪漫而古老的传说,而这些传说之中,隐藏的是人与自然的息息相通、中国式的生活艺术、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有着中国人美好的记忆、诗意的生活和理想的未来,而且每个节气都是人们试图与天地沟通的一个庄严仪式,都是人们诗意生活的生动画卷。 因此,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要基于儿童的视角、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让儿童感受和认知大自然的节奏变化,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与尊重;体会节气的民俗内涵,从中了解丰富多彩的传统生活气息和中国传统智慧;感受节气所呈现出相应的自然和人文景象,唤起至真至美的感受,学会诗意地生活。 思考二:二十四节气如何成为儿童的课程? IS 乩能用□己喜圧的为式衣挽 卢梭认为,儿童的天性就是自然对人类发展的规定性,也是人身上的自然性。他所推崇的自然教育”,就是任由幼儿身心自由发展,服从自然的法则。中华民族的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人类了解自然的一道桥梁,是打开大自然之门的钥匙。一年当中的自然现象,都与节气息息相关。贯穿二十四节气这条线索,能够让幼儿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感受自然的奥秘。

中华养生 校本课程

中华养生————青少年养生 讲义 会宁五中 邢鑫

中华养生 ————青少年养生 邢鑫 近年来,对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养生也作为一个话题走进了大家的生活。说到养生,有些同学就想,这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太遥远了。其实,养生这个话题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养生保健的方法。我们所说的养生,是站在传统中华医学的角度来分析青少年养生。 首先,我们说养生养生,那什么是养生呢,从字面意思来看,养,就是保养、调养、培养、养护的意思;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在这里有个误区养生它不等于养老,大家需要理解。养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生命自孕育于母体之始,直到耄耋之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问题;它追求的不仅仅是长寿,更重要的是生命质量的提高。 青少年养生的意义:人生的历程分为“生—长—壮—老—已”五个阶段。青少年正处于“长”——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是人生中身体变化的时期,成年后,机体状态逐渐稳定;青少年时期的养生,为成年后身体健康打下基础。养生之要在于养生生活化,在于持之以恒,青少年时期在人的一生中接受能力最强,可塑性最大,是形成各种行为模式的关键时期,因此,青少年时期最有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的养成。 中华养生以人的生长配合时令,节气。我国古代养生名著《黄帝内经》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养老奉亲书》说:“人能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十运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长年可保。可见,古人把顺应四时、效法自然奉为重要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说,人们应该在身体没有得病之前通过保养和锻炼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保健的目的。黄帝内经将男子和女子分别以“八”和“七”作为一个生命阶段:

六年级校本《二十四节气》课程教学计划

六年级校本《二十四节气》课程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内容结构分析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立” 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 日北至” 和“ 日南至” ,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春分、秋分:“ 分” 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 暑” 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 处” 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2、教学重难点 (1)、注重实践的过程,实事求是地反映生活。 (2)、走向社会,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 3、组织有关的活动素材。 (1)、改变常规教学模式,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动脑想想,动口讲讲,动手做做,动脚走走,自主学习,尝试错误,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帮助,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认真备课,精心准备,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置疑问难,学习新知。 (3)、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让学生互助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带领学生亲自实践,体验劳动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学生了解一些节气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1、体验健康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 2、树立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意识。 3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各种自然事物是互相联系的,认识节气对农业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把对全球环境的认识转变为保护地球的具体行动。三、具体的措施及注意的问题

幼儿园二十四节气处暑节气素材资源及活动方案【幼儿教案】

二十四节气,是四季在年复一年的循环中留下的足迹。中华民族以二十四个节气连接四季,串起生活,经过时间的变迁,它们的意义变得不仅是大自然物候现象的记载,更是传统文化之美的代表,是人们眷恋故土的寄托。 二十四节气 春季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处暑节气诗词 《处暑后风雨》 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食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处暑节气素材资源及活动方案

二十四节气,是四季在年复一年的循环中留下的足迹。中华民族以二十四个节气连接四季,串起生活,经过时间的变迁,它们的意义变得不仅是大自然物候现象的记载,更是传统文化之美的代表,是人们眷恋故土的寄托。 二十四节气 春季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点点君提示老师+ 可以带领幼儿朗读24节气,也可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园所环创文字素材哦 处暑节气诗词 《处暑后风雨》 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食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点点君提示老师+ 谚语是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方式,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尝试背诵夏至节气的谚语。 处暑节气相关常识 image.png 什么叫“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一般在8月23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有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开始大量捕杀猎物,先猎之物要先陈列为祭。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华夏祖先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如何让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福建省福州市直机关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立足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尝试将节气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通过观察探究、游戏表演等方式表达对节气特征的认识,让幼儿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品读节气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智慧。 标签: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幼儿园;课程 二十四节气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节气歌》,世代相传,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尊重。作为后辈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寻、承、护、扬,学会挖掘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已有的,保护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每个炎黄子孙的使命。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开始思考:尝试让二十四节气走进幼儿园课程,和孩子们一起聆听天地之歌…… 思考一:二十四节气传递给儿童什么? 第一,我们要厘清概念:二十四节气是什么?二十四节气有哪些?二十四节气对生活有何意义?一般来讲,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作为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既是指导农业生产、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又是官方颁布的时令(节)准绳。 第二,二十四节气传递给儿童什么?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里都有一些浪漫而古老的传说,而这些传说之中,隐藏的是人与自然的息息相通、中国式的生活艺术、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有着中国人美好的记忆、诗意的生活和理想的未来,而且每个节气都是人们试图与天地沟通的一个庄严仪式,都是人们诗意生活的生动画卷。 因此,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要基于儿童的视角、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让儿童感受和认知大自然的节奏变化,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与尊重;体会节气的民俗内涵,从中了解丰富多彩的传统生活气息和中国传统智慧;感受节气所呈现出相应的自然和人文景象,唤起至真至美的感受,学会诗意地生活。

完整威海九中走四季知节气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总结推荐文档

威海九中《走四季知节气》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总结 威海九中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深入,课程模式也日趋多样化、自主化、特色化,课程结构日趋合理,为学校实施自主办学创设了广阔的空间,为教师教育教学更加自由开放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以供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完善和补充,是基于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老师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如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对国家地理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国家地理课程和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特点和需要的地理课程。 我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学生需要开发了《走四季知节气》的校本课程,既具有地方特色,又是对地理课程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扩展,因为是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以及风俗、农事、诗歌谚语等,既能够体现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更能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二十四节气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二十四节气”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举国上下遵循传统的风俗等活动更加兴起以发扬。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发《走四季知节气》的校本课程,努力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贴近学生生活,加之讨论、调研、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的开展,所以课程自开设以来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本课程先是一节“写在前面的话”,是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历史等,作为第一课时,旨在让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会背“二十四节气歌”,对于初中学生,还可以复习“二分点和二至点”的地球公转示意图,以加强学科地理的学习。 教材正文内容以各个节气命名,共二十四章。每一章节内容基本一致,都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节气的由来、历史典故、气候特点、先关农事、风俗活动、诗歌谚语等。 一、校本研发对于我校的意义 1、有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师是直接承担者。《走四季知节气》是我校一线教师直接

24节气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24节气》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实施背景及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的创造发明,从历法、农业、饮食、健康、习俗等多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二十四节气的存在缩短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让人类能够更好地了解自然,并运用自然规律更好地发展自己。但如今,很多成人都不能如数家珍般地将二十四节气讲出来,学生更是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开设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有助于学校和教师努力挖掘二十四节气中的教育价值并尝试将其融入学校课程,引领学生去探索节气的文化魅力,试图让节气传统在接力中植根。 二、课程实施目标: 通过“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使学生知道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了解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和文化,感受自然的变化,增加学生亲近自然的机会,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通过跨学科整合,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组织机构与师资队伍: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四、开设范围、教材选取及课时安排: 开设范围:全校二至五年级

教材选取:北京教育出版社编印的小学生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二十四节气》 课时安排:各年级间周1课时。共24课时。 五、课程实施原则: 1、凸现综合性 二十四节气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试图通过多种方式的认知,加强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更加地认识自然、热爱自然。另外,二十四节气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竭力发掘二十四节气的文化魅力,采用多维模式认知节气习俗,促进学生感知、观察、思维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审美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凸现综合性,通过挖掘节气中各方面的教育价值,要体现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运用语文、体育、美术、音乐、科学等课程,寻找切合点将节气的教育价值融合到科学、健康、语言、艺术、社会的五大领域,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的整体性,是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的基础上的,充分凸显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 2、体现实践性 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主要是以活动为主要的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尝试学生的观察学习、信息学习、整合学习、策划学习、展示学习等多种活动方式。如此,教师引领学生在考察、探究、策划、创造、交际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受二十四节气的文化魅力,从而培养他们创新设计、制作宣传的实践能力。因为小学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自我设计开发能力是有限的、不成熟的,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有效引导,活动过程才能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实践过程。

二十四节气幼儿园图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幼儿园图片 篇一:中国孩子必知的24节气图 中国孩子必知的24节气图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1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2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3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4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5 篇二:《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 《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 ——小学吉林地方教材四年级《家乡》下册 篇三:二十四节气教案 二十四节气教案 课时目标:掌握四季分明,理解季节变化的意义。 熟记二十四节气歌;动手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用抢答赛的形式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熟记二十四节气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教师制作一组幻灯片(课件);将学生分成三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声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教室上课,而我们的爸爸妈妈瞧看钟表把握好自己的上班时间,也不会迟到,可古代的人们呢?难道他们不上班,不上学?没铃声和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你知道吗?(请同学来回答)对于古代没铃声,没钟表这些可难不倒我

们智慧的老祖先,他们啊!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变化特意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 的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二)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最新校本教研活动主题一览表

校本教研活动主题一览表 各位教研组长和教研组长: 大家好!本学期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仍然延用上学期的教研记录。记录共分四页两部分:校本教研活动计划和活动纪实。请大家认真及时的做好每一次活动记录。活动一定要突出主题的研究。为此,我将各学科的研究主题下发如下: 学校的研究主题是:突出主体教育实施“四自”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数学学科: 低年级的研究主题是实施有效指导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中年级的研究主题是实施有效互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高年级的研究主题是实施有效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 语文学科:研究主题是扎实训练成就有效课堂 “聚焦课堂追求有效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有效评价”为主题 英语学科:研究主题是渗透学习策略,实施有效教学 品生(社)学科:研究主题是师生和谐互动,实施有效教学科学学科:研究主题是突出主体探究,实施有效教学 综合实践:研究主题是实施有效指导,促进有效教学 幼儿教育:研究主题是实施有效活动,打造快乐课堂 体育学科:研究主题是口哨在体育教学中妙用

音乐学科:研究主题是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术学科:研究主题是在美术学科中感受美美术学科:研究主题是 注: 1. 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也要在今后一段时间拿出研究主题,请各位组长 做好前期的工作。二十四节气的故事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 日为清明。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 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为什么是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综合实践活动课《二十四节气-谷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跟着节气去探究 ——24 节气之谷雨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了解团队合作的必要性,增强团队协作 精神。 (2)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思辨中养成主动参与实践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形成正确的人 生观,同时养成关注节气、关注周围事物的发展变化,提高社会责任感,也增强对民族的自豪 与认同感。 2.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2)学生能联系生活发现问题,围绕主题提出感兴趣、有效的问题。 (3)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掌握分析和筛选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基础上开脱自己多元的思维。 (2)学生采用观察法,了解大自然,感受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1.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有效的指导,提升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提炼问题的能 力。 2、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激发学生围绕主题提出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课前准备 PPT 教学课件,A4 纸、卡纸、双面胶、录像机等 四、课时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活动导入 师:(出示孩子们竖蛋的图片)同学们,我们这是在干嘛呢? 生:春分竖蛋 师:我们还进行过春分诵诗……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节气呢?

生;惊蛰,立春……谷雨……大雪…… 老师,我知道24 节气的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作为我国民俗一直沿用两千多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 所特有的,是我们的骄傲。 师:(出示课件孩子们播种的图片)前两天,我们赶集买种播种, 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几天吗? 生预设1:因为是春天 生预设2:因为不中就长不出来了 生预设3:没有说话的…… 师:是呀,同学们,惊蛰开犁,春分竖蛋,清明祭奠……不同的节 气里有不同的事情要做,我们之所以播种是因为谷雨来了…… 预设4:因为到谷雨了…… (二)知识讲授 师:呀,你知道的真不少,惊蛰开犁,春分竖蛋,清明祭奠……不 同的节气里有不同的事情要做。我们选择在这几天播种,是因为谷雨即将来临。 师:你们对谷雨了解多少呢? 生:今年的谷雨是4 月20 日,农历三月初五,也就是明天 生:我听妈妈说谷雨时,一般都会下雨 师:老师好期待,明天会有一场雨啊。 生:老师,我知道谷雨是24 节气的第六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教案)

二十四节气——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单雪超1.节气起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 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大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与农业结合得十分密切。因此,当时从八节二十四节气上就可以掌握季节的变化,决定对农作物的适时播种与收割了。 由于2000年来,中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2.节气日期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3.节气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威海九中《走四季 知节气》校本课程纲要

《走四季知节气》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威海市第九中学 [课程设计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我国也开始了具划时代意义的课程改革。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深入,课程模式也日趋多样化、自主化、特色化,课程结构日趋合理,为学校实施自主办学创设了广阔的空间,为教师教育教学更加自由开放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以供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完善和补充,是基于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老师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如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对国家地理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国家地理课程和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特点和需要的地理课程。 我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学生需要开发了《走四季知节气》的校本课程,既具有地方特色,又是对地理课程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扩展,因为是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以及风俗、农事、诗歌谚语等,既能够体现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更能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二十四节气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二十四节气”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举国上下遵循传统的风俗等活动更加兴起以发扬。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发《走四季知节气》的校本课程,努力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贴近学生生活,加之讨论、调研、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的开展,所以课程自开设以来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程目标] 1、开发目标 ①主体性:课程编制以学校为主体,充分体现本校特色。课程编制充分尊重教师意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并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

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策略

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策略 摘要:如今,许多成年人无法很熟悉的谈论24节气,学生对24节气的理解也 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分析学校课程的教学策略,试图提取24 节气的教学价值,试图将其融入学校课程,引导学生的文化探索,并试图在校本 中扎根传统24节气。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策略 前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它影响了我们生活的许多领域,如历法、农业、食品、健康和风俗习惯。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实二十四节气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对此,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有效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教育,引领学生进入、接近传统的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文化自信。 一、课程开发循序渐进 文化选择是教育承载的一项重要文化功能,课程是学校教育传承文化的主要载体。学校 要立足地区文化特色,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质,大力发展传统文化,建设好具有自身特色的 传统学校文化体系。我们作为培育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立足学校实际,突出实践特色,大 胆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优美的课程体系。为此,我们将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以相 关研究为重要起点,在文化土壤中培养教育,并将其纳入完善的课程体系,投入日常教育教学。 1.第一阶段:课程超市活动,活动显问题 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初期,我们摸着石子过河,通过学校的“中国语言和文化”社团去进 行最初的试验,结果太多内容单一、想法分散,没有组成单一的深度或体系。 2.第二阶段:问题变课题,课题生课程 问题的出现直接推动了了通过研究来解决问题思路,因此我们申请了省级学科研究项目,该项目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被官方称为“经典”。古代诗歌被印刷出来,这样学生们就可以 背诵它们,同时考虑到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学生们自己制作课件来分享古典诗歌。课堂内外 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古诗上,课堂时间集中在古诗的背诵上。在练习结束时,一个新的问题出 现了:学生们读的诗歌是谨慎的,没有束缚,没有系统。因此,结构化程序的概念就产生了。我们的课程目标是:发展纯源文化,培养学生的风采,建立综合阅读体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3.第三阶段,教师编教材,教材成体系 为了加强课程,决定编写当地教材,并设立了24个科。我们收集的相关资料,发现了 二十四节气涵盖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但并不都能契合目标、为生所用,于是我们化繁求简,从“由来、三候、字源、诗词、对联、农谚民谣、农事歌、文化风俗、趣闻轶事、推荐阅读” 十个方面入手搭建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体系,做到厚积薄发,使校本教材初具雏形。 二、具体开发策略

大班二十四节气教案

大班二十四节气教案 精品文档 大班二十四节气教案 课时目标:掌握四季分明,理解季节变化的意义。 熟记二十四节气歌;动手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用抢答赛的形式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熟记二十四节气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教师制作一组幻灯片;将学生分成三组。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声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教室上课,而我们的爸爸妈妈瞧看钟表把握好自己的上班时间,也不会迟到,可古代的人们呢,难道他们不上班,不上学,没铃声和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你知道吗, 对于古代没铃声,没钟表这些可难不倒我们智慧的老祖先,他们啊~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变化特意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的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 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1 / 12 精品文档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2 / 12 精品文档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我的家乡》校本课程纲要

《我的家乡》校本课程纲要 和东小学

《我的家乡》 校本课程纲要 主讲教师:何志华 课程名称:我的家乡 课程类型:人文类 授课对象:中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周四、周五第七节 一、课程开发背景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一方面我镇有着较丰富的历史和人文资源需要学生去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常年在家和学校,接触社会的时间和机会很少,社会实践能力欠缺,学校有必要借助于让学生了解身边社会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为此开发本课程。 二、课程目的 1、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家乡的人文风貌,了解周围的世界。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与思考能力,创新思维及表达能力等。 3、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精神。 三、课程设计思路与要求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储备情况,结合课程目的,确定各年级段的课程要点和每个要点的实施方案,主要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查找和搜集资料、交流、整理等活动来达到和完成教学目标。 2、教师要不断增长自己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参考乡编校本教材、《范阳风》等有关材料。 3、对课程实施进行认真设计,实施过程中要做好上课的记录和有关思考、反思的记录。同时,要注意督促学生保留活动资料。 四、课程内容举例 (一)个人信息编制 1、个人信息的基本组成: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属相;电话。 2、个人基本信息的编制与交流; 3、地址的概念、行政区区划、国家、省市的级别与概念; 4、自己的详细地址;

5、家庭成员和职业的概念; 6、编制个人的详细信息; 7、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会介绍自己; 8、走失了怎么办? (二)相对位置 1、方向——东南西北的认识,能进行相对方向的叙述; 2、方向——前后左右的认识(正面与背面)及相对方向的叙述; 3、自己家乡相对位置的介绍; 4、自己家乡周边情况的调查与交流; (三)交通 1、回家路线的描述(方向与所过地方的名称); 2、回家路线的设计与选择; 3、交通工具的认识,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与认识,选择与设计; 4、模拟教学如何确定时间最短的回家方式; 5、模拟教学如何确定价格最低的回家方式; 6、自己从学校回家的方案设计,时间最短的,价格最低的; 7、本地交通情况的发展,通过交通看家乡的变化。 (四)农业常识 1、农业所包含的各领域的认识、产业分工及农业的重要性; 2、农作物的概念; 3、认识本地农作物的种类及主要用途; 4、认识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蔬菜等的特点及生长规律; 5、了解本地主要养殖业及用途; 6、介绍自己家的田地里种植农作物的特点及收获; 7、对中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的认识; 8、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变化,及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影响; 9、农村经济状况调查,当今农村居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农村劳动人口的工作现状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问题; 10、实地考察、体验田间劳动的辛苦与粮食的来之不易; (五)人文 1、民族与风俗:我国的民族构成、各民族主要风俗习惯、节日; 2、本地的民族构成、民族习惯的特点(禁忌、偏好、节日); 3、本地春节、中秋、七夕、端午等传统节日的来历和节日的庆祝活动情况等; 4、自己在众多节日的种种印象深刻的事情,请写一两件印象最清晰的故事; 5、从其他渠道听到的异地风俗人情及文化活动,用的双眼来识别这些风土人情中的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