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点拨:(1)从微观角度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被溶解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溶剂分子之中,因此,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性质。

(2)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外界条件是指温度(或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由此可见,溶液的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溶液也会发生改变。

【例】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均相同

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可以形成溶液

D.溶液中只含有两种物质

答题关键:对溶液概念全面细致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的,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无色透明的液体也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等。

解析:溶液都是透明的,但是并不能说明溶液都是无色的,因此A错误。溶液具有稳定性和均一性,这说明溶液各部分的性质和浓度等都是相同的,因此B正确。植物油分散到水中是以小液滴的形式存在的,放置一段时间会分层,不具备溶液的特征,属于乳浊液,而不是溶液,故C错误。将适量的食盐、蔗糖、硫酸铜等物质同时放入水中,它们都会溶解而形成溶液,由此可见溶液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因此D错误。

答案:B

第二课时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点拨:1.物质溶解在水中发生两个过程及热量变化

扩散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是物理过程,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是化学

过程,放出热量。

2.溶解时热量现象的解释

降温: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溶解时吸热。

升温: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放热。

温度改变不明显: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没有明显的差别或者是差别不大时,溶解的热现象表现就不明显,如氯化钠的溶解。

【例】

市场上有一种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A.硝酸铵B.烧碱 C.食盐 D.生石灰

答题关键:解答此题要熟记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等物质溶于水都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氯化铵、氯化镁等物质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同时还要注意物质溶于水放热和发生化学变化时放热的区别。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物质放入水中形成了低温环境,也就是说,该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因此正确答案是A。而食盐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基本不变;生石灰与水混合二者发生化学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NaOH溶于水也会放出大量的热,因此B、C、D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A

【本文档由书林工作坊整理发布,谢谢你的下载和关注!】

溶液组成的表示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有关溶液的简单计算

点拨:1.当加入水中的固体没有完全溶解时,溶质只是溶解的那一部分,不溶解的不是

溶质。因此,在计算某一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应用已溶解的固体质量除以已溶解的固体和水的质量之和,千万不能忘记乘以100%。

2.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各物理量都必须用质量表示,并且单位要统一。

3.有时不知道溶液的质量,可根据溶质和溶剂质量或溶液的体积和密度进行换算[m(溶液)=V(溶液)×ρ(溶液)]。

第二课时

一、溶液配制

点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是化学学习中一项基本的操作,必须熟练掌握。

(1)实验内容不同所用的实验仪器有所不同,如用食盐和水配制50 g 5%的食盐溶液,所需的仪器主要是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而用37%的浓盐酸配制50 g 5%的稀盐酸,所用的主要实验仪器是量筒、玻璃棒、烧杯。

(2)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瓶塞要倒放;用玻璃棒搅拌;在烧杯中溶解等。

二、溶液配制的误差分析

点拨:实际配制过程中的误差分析:

1.有以下几种原因可能会导致配制的溶质质量分数偏低:仰视量取水的体积(导致水的体积偏多);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时,将物质与砝码放反,砝码放在左盘,且移动游码(导致称得固体质量偏小);烧杯内原来有水;固体溶质中含有杂质等。

2.导致配制的溶质质量分数偏高的原因可能是:俯视量取水的体积(导致水的体积偏少);将量取的水向烧杯中倾倒时洒在烧杯外等。

三、溶质质量分数计算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综合

点拨:1.在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比时,要以溶质的质量列出比例,而不能用溶液的质量或体积;

2.对于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有两种求法:

(1)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其中溶剂水的质量在计算时应注意:若反应中不

生成水时,溶剂水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各溶液中溶剂质量之和;若反应中生成水,则还需要加上生成的水的质量。

(2)溶液质量=反应物质量总和-生成的气体(或沉淀的)质量,若气体和沉淀都生成,则溶液质量=反应物质量总和-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沉淀的质量。

【例】100 g稀盐酸恰好跟100 g 16%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求:

(1)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本文档由书林工作坊整理发布,谢谢你的下载和关注!】

物质的溶解性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点拨:1.理解这两个概念必须注意如下两点:

(1)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的溶剂量。因为溶液是否饱和与温度有关,也与溶剂质量有关。例如20 ℃时,31.6 g硝酸钾溶解于100 g水中得到饱和溶液;20 ℃时,31.6 g硝酸钾溶解于110 g水中则得到不饱和溶液;25 ℃时,31.6 g硝酸钾溶解于100 g水中也是不饱和溶液。所以讲溶液饱和或不饱和,一定要指明温度和溶剂质量。

(2)强调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例如20 ℃时,31.6 g硝酸钾溶解于100 g水中得到硝酸钾饱和溶液,而31.6 g氯化钠溶解于100 g水中得到氯化钠不饱和溶液。所以讲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一定要强调是哪种溶质。

2.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1)溶液的浓和稀,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认识溶液的性质。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质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多少,多的则浓,少的则稀。溶液是否饱和,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能否再溶解溶质,能溶的为不饱和溶液,不能溶的为饱和溶液。

(2)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若同一温度下,同一种溶

质溶解在同一种溶剂中,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高。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点拨: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一般是

通过改变溶质、溶剂的量来改变溶液的饱和状态,适用于任何物质。但通过改变温度的方法,却要考虑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所以只能说大多数物质可以通过升温使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但不能说所有物质。

第二课时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点拨: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称为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正确理解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抓住四个要素:①一定温度,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②100 g溶剂,此处100 g指的是溶剂的质量,不能误以为是溶液的质量;③饱和状态,在前两个条件下溶质所溶解的最大质量才是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④单位:g。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2.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通常讲的气体物质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 kPa,一定温度下溶解在1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在生产实际中,要使某气体在水里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的最佳条件是降低温度的同时,增大气体的压强。

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点拨:1.有关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2)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3)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4)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5)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2.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判断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2)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判断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趋势;

(4)如何通过改变温度和增加溶质,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5)如何通过改变温度或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第三课时

过滤和结晶

点拨:过滤和结晶是两种最常用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二者的比较如下:

方法过滤结晶

适用范围

除去液体中固体杂质,或使纯净物结晶

与母液分离

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依据原理

固体颗粒大,不能通过滤纸或过滤层,

而滤液可以通过滤纸或过滤层利用固体物质溶解性不同,以及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不同,使一种物质先结晶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主要操作制过滤器进行过滤浓缩结晶,降温结晶【本文档由书林工作坊整理发布,谢谢你的下载和关注!】

溶液的酸碱性

课堂探究

知识点1 溶液的酸碱性(重点)

(1)溶液的酸碱性是对溶液的一种定性表示,与溶液的种类和溶质质量分数无关,它可分为酸性溶液、碱性溶液和中性溶液。

(2)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常用石蕊和酚酞两种试剂。可根据溶液的变色情况确定溶液的酸碱性。

教材第32页活动与探究

解答:白醋、酸果汁、稀盐酸这些物质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我们说这些溶液具有酸性。在纯碱溶液、肥皂水、石灰水、氨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会发现溶液变蓝色,我们把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的溶液,叫做碱性溶液。

在食盐水、蔗糖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发现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这些溶液显中性。

例1用酒精和水浸泡蝴蝶兰花可得到紫色溶液,该溶液遇酸性溶液显红色,遇碱性溶液显黄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蝴蝶兰花的溶液与酸作用显红色是物理变化

B.能使蝴蝶兰花的溶液显黄色的一定是碱

C.将氯化钠溶液滴入蝴蝶兰花的溶液后,溶液仍为紫色

D.蝴蝶兰花的溶液可用作酸碱指示剂

解析:蝴蝶兰花的溶液与酸作用显红色是化学变化;能使蝴蝶兰花溶液显黄色的溶液显碱性,并不一定是碱(或碱的溶液),如Na2CO3(盐)溶液也显碱性。

答案:AB

知识点2 酸碱指示剂(重点)

能够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称为酸碱指示剂。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如石蕊、酚酞在不同的酸、碱性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

规律总结

石酸红、酚酸无、石碱蓝、酚碱红。

教材第33页活动与探究

解答:往白醋、酸果汁、稀盐酸、食盐水、蔗糖水中滴入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往纯碱溶液、肥皂水、石灰水、氨水中滴入酚酞试液后,酚酞试液变红。

酚酞试液遇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

注意酸性或碱性溶液与指示剂作用时,变色的是指示剂,并非是酸性或碱性溶液,故不能说:指示剂(石蕊或酚酞)使酸性或碱性溶液变色(或酸性、碱性溶液遇指示剂变色)。酸碱指示剂与酸性或碱性溶液的反应是化学变化。

例2炎炎夏日,喝上一杯汽水会给我们带来清爽凉快的感觉。下表是某种雪碧汽水标签中的部分内容,小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柠檬酸是一种无色晶体,能溶于水,属于有

品名雪碧汽水(清爽柠檬味)

配料碳酸水(水、二氧化碳)、白砂糖、柠檬酸、香料、苯甲酸钠

保质期18个月

注意禁止加热、避免阳光直晒

(1)以上信息中属于柠檬酸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

(2)小明想利用此种雪碧汽水和同学们进一步验证柠檬酸的酸性:

①小明首先将适量的雪碧汽水倒入一洁净的试管中,然后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发现石蕊试液变红。据此,小明断定柠檬酸确实具有酸性。他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红认为小明的实验结论不够严密,她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建议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步操作,即把①中已经变红的混合液体加热,若看到__________,这样就能充分证明柠檬酸确实具有酸性。

解析: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挥发性、硬度、密度、导电性、溶解性等。加入石蕊试液后溶液变红,只能说明雪碧汽水显酸性,由于汽水中除含柠檬酸外,还舍有碳酸,碳酸溶液也显酸性,故小红认为小明的实验结论不够严密;由于碳酸不稳定,具有受热易分解的性质,因此可用给已变红的溶液加热,看红色是否褪去来证明石蕊变红是不是柠檬酸的作用。

答案:(1)无色晶体,能溶于水(2)①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②汽水中的碳酸也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红色不褪去

知识点3 蓝色石蕊试纸和红色石蕊试纸

蓝色石蕊试纸常用来检验酸性溶液或气体,酸性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红色石蕊试纸常用来检验碱性溶液或气体,碱性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测定方法:将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

注意若是检验气体的酸碱性,应先将红色石蕊试纸或蓝色石蕊试纸润湿再去检验。

知识点4 溶液酸碱度与pH的关系

不同酸溶液的酸性强弱不同,不同碱溶液的碱性强弱也不同。酸碱指示剂只能测量溶液的酸碱性,无法衡量酸碱性强弱的程度。用酸度、碱度来表示溶液酸性或碱性强弱的程度——酸碱度,常用pH表示。

(1)pH:用来表示溶液的酸度、碱度。

(2)取值范围通常在0~14。

(3)溶液的酸度、碱度与pH的关系。

图7-1-1

拓展当某溶液加水稀释或加入酸、碱等物质后,有关原溶液的pH变化趋势和范围见下表:

原溶液加入物质pH变化趋势pH变化范围

酸性溶液

水增大0→7(达不到7) 碱性溶液增大0→14

中性溶液酸性溶液减小7→0碱性溶液增大7→14

碱性溶液

水减小14→7(达不到7) 酸性溶液减小14→0

教材第36页活动与探究

解答:pH测试结果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玻璃棒使用后没有清洗,再去蘸取其他样品;

(2)待测液滴在试纸上,过了很长时间才去读数;

(3)色彩分辨不清,试纸变色后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不准;

(4)pH试纸润湿后使用;

(5)pH试纸被污染了,失效了……

例3南南同学跟妈妈学烧紫甘蓝(紫卷心菜),用油炒后加入食醋,发现紫色的叶片立即变红,激发了他的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紫甘蓝的汁液能作酸碱指示剂吗?

[进行实验]取紫甘蓝叶片少许在研钵中捣烂,用少量水浸泡,滤出蓝紫色的汁液。将汁液分别滴入下列液体中,观察其显示的颜色并记录。

液体名称白醋蒸馏水食盐溶液肥皂水纯碱溶液

紫甘蓝汁液

红色蓝紫色蓝紫色蓝色绿色

显示的颜色

[得出结论1]紫甘蓝的汁液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作酸碱指示剂。

[质疑并求证]紫甘蓝的汁液在均为碱性的肥皂水和纯碱溶液中,为何显示不同颜色?用pH试纸测得上述肥皂水和纯碱溶液的pH分别为9和11,则肥皂水的碱性比纯碱溶液的碱性______________(选填“强”或“弱”)。

查阅资料:

pH 7~9 10~11 12~14

紫甘蓝汁液显示的颜色蓝色绿色黄色

[得出结论2]紫甘蓝的汁液在不同pH范围内显示的颜色不同,利用紫甘蓝的汁液还可以区分液体碱性的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柠檬酸是制汽水的原料之一,为探究其固体是否显酸性,南南同学联想到教材上二氧化碳相关实验的设计,准备了三朵用紫甘蓝的汁液染成蓝紫色的干燥小花。

取干燥的花①和喷上水的花②,分别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两个集气瓶中,发现花①不变色,花②变成了_______色。在干燥的花③上直接撒少量柠檬酸固体,花不变色,说明了_______________;再向该花喷水,蓝紫色的花上出现了红色。

[反思]上述花的变色均与水有关,水的作用分别是:

花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因紫甘蓝汁液滴入酸碱性不同的液体中能显示不同颜色,可判断它能作酸碱指示剂;当溶液显碱性时,pH越大碱性越强;在pH为7~14的碱性区间内紫甘蓝汁液可显示不同颜色,说明它可区别碱性的相对强弱;CO2和H2O反应生成H2CO3,它和白醋一样在水中产生H+,使紫甘蓝汁液变红色;柠檬酸的固体不显酸性,它在水溶液中产生H+,才显示了它的酸性。

答案:[得出结论1]能 [质疑并求证]弱 [得出结论2]相对强弱 [拓展应用]红柠檬酸固体不显酸性 [反思]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在水中会产生H+柠檬酸溶解于水,在水中会产生H+

提示遇到酸性溶液、碱性溶液和中性溶液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可作酸碱指示剂。

知识点5 测定溶液pH(重点、难点)

用玻璃棒蘸取试样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就可以粗略地确定溶液的酸碱度。

注意①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时,pH试纸不能用水润湿。

②不能将pH试纸直接放入待测试样溶液中,否则会污染试剂。

③pH试纸只能粗略地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因此用pH试纸只能测出溶液酸碱度0~14的整

数值,例如pH=5.6、pH=8.3等则无法用pH试纸测出,可用精密pH试纸和酸度计(pH计)测定。

例4

下列检测某溶液pH的操作正确的是( )

A.将pH试纸投入待测液,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数

B.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沾在置于洁净表面皿上的pH试纸上,半分钟内根据试纸呈现颜色,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数

C.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沾在用蒸馏水润湿的pH试纸上,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数

D.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沾在pH试纸上,3分钟后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数

解析:将pH试纸投入待测液中,会将试样溶液污染,救A错误。C项中pH试纸润湿后使用,若待测液为酸性溶液,则测得结果偏大;若待测液为碱性溶液,则测得结果偏小;若待测液为中性溶液,则结果不变,故C错误。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试纸变色后半分钟内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数,故D项错误。答案:B

警示要准确测量溶液的pH,必须严格按照正确的操作要求,不然会引起测量结果的误差。

知识点6 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1)溶液酸碱性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在生活中你可能会出现胃酸过多,导致胃痛的症状,说明胃液的酸性较强,超出了正常的pH范围。要保证人体健康,人体的体液必须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体液pH 体液pH 体液pH

血液7.35~7.45 胃液0.8~1.5 乳汁 6.4~6.7

唾液 6.6~7.1 胆汁 6.8~7.4 尿(排泄物) 5.0~7.0 如果体液的pH超出正常范围,会导致生理功能失调或发生疾病,甚至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例如人体胃液的正常pH为0.8~1.5,如果胃酸分泌过多,使胃液的pH下降,容易导致胃痛等症状。

例5(2011·辽宁大连)下表是一些食物的pH,胃酸过多的病人空腹时最宜食用的是( )

物质橘子葡萄牛奶玉米粥

pH 3~4 3.5~

4.5

6.3~6.6

6.8~

8.00

A.橘子 B.葡萄 C.牛奶 D.玉米粥

解析:胃酸过多的病人空腹食用弱碱性食物最佳,玉米粥的pH为6.8~8.0,显碱性,适合胃酸过多的病人食用。答案:D

(2)溶液的酸碱性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几种作物生长最适宜的pH范围

作物pH 作物pH

水稻、小麦、玉米 6.0~7.0 甘蔗、桑树、苹果树 6.0~8.0

番茄、西瓜 6.0~7.0 松树、烟草 5.0~6.0

棉花 6.0~6.8 柑橘树 5.0~7.0

大豆 6.5~7.5 茶树 5.0~5.5 说明可见不同的农作物要正常生长对外界环境的酸碱性要求不同。总之,大多数农作物适宜在接近中性的土壤(pH在6.5~7.5之间)中生长,酸性太强(pH<4)或碱性太强(pH>8)的土壤都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例6 “测土选种”是现代农业常用的科学方法,取武当山地区某村土壤浸出的溶液,

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后显红色。下表为四种农作物适宜生长的pH范围,你认为该村土壤比较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是

农作物水稻茶树玉米马铃薯

pH 6.0~7.0 6.0~7.0 7.0~8.1 4.8~5.5

A.玉米 B.茶树 C.水稻 D.马铃薯

解析:土壤浸出液使酚酞变红,说明该地土壤显碱性;玉米适宜生长的pH在7.0~8.1,为碱性,故该村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为玉米。答案:A

知识点7 溶液的酸碱性与环境的关系

用精确的pH计测量未被污染地区雨水的pH,会发现正常雨水的pH略小于7,显弱酸性,你知道为什么吗?

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CO2气体,CO2溶解在雨水中形成碳酸,碳酸显酸性,故正常雨水的pH小于7,约为5.6,但不是酸雨。

空气受到污染,特别是SO2和氮的氧化物的污染,溶于雨水后形成亚硫酸(H2SO3)及硝酸,使雨水的酸性增强,pH<5.6,这样的雨水称为酸雨。

酸雨的危害极大,不但可以酸化湖泊、河流、土壤,对植物生长不利,而且还会破坏建筑物、文物等。

例7某环境监测站取刚降下的雨水,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其pH,数据如下:

测定时间/分钟0 1 2 4 5

pH 4.8 4.6 4.5 4.5 4.5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雨水酸性逐渐减弱 B.雨水的酸性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

C.酸雨会腐蚀机械设备和建筑物 D.硫和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知pH越来越小,酸性增强,故A错;从第2分钟开始pH不再变化,酸性趋于稳定,故B正确;酸雨显酸性,与建筑材料反应,会腐蚀建筑物,故C正确;酸雨是由SO2、NO2等硫和氮的氧化物产生的,故D正确。

答案:A

【本文档由书林工作坊整理发布,谢谢你的下载和关注!】

常见的酸和碱

课堂探究

浓硫酸浓盐酸

溶质的化学式H2SO4HCl

颜色无色无色,工业盐酸含杂质显黄色

状态黏稠、油状液体液体

气味无有刺激性气味

密度(与水比较) 比水大比水大敞开试剂瓶口发生的现象无瓶口出现白雾

其他溶于水放出热量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教材第39页你已经知道什么

解答:“酸”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首先应知道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显酸性是由于其中含有碳酸(H2CO3);人的胃液中含有盐酸(HCl);汽车常用的电瓶(蓄电池)中含有硫酸(H2SO4);食醋中含有3%~5%的醋酸(CH3COOH);酸雨中含有极少量的硫酸(H2SO4)和硝酸(HNO3);柠檬中含有柠檬酸等。利用盐酸、硫酸除铁锈,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制饮料。关于碱,同学们可以类推回答。

注意①浓盐酸有刺激性气味,不能直接去闻,正确的方法应为使容器口远离鼻孔,用手轻轻扇动,让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②工业盐酸显黄色的原因是工业盐酸中含有FeCl3。

③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又形成盐酸小液滴,故出现白雾。

教材第40页活动与探究

解答: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见知识点1。

例1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减轻的是( )

A.生石灰 B.浓盐酸 C.浓硫酸 D.大理石

解析:浓盐酸易挥发,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减轻。答案:B

知识点2 酸的化学性质(重点)

稀硫酸稀盐酸

与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

不变色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

不变色

与金属反应(举例) Mg+H2SO4MgSO4+H2↑

Zn+H2SO4ZnSO4+H2↑

与铜不反应

Mg+2HCl MgCl2+H2↑

Zn+2HCl ZnCl2+H2↑

与铜不反应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举例) 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H2S4CuSO4+H2O

Fe2O3+6HCl2FeCl3+3H2O

CuO+2HCI CuCl2+H2O

与石灰石反应

产生少量气泡后,反应停止

CaC3+H2SO4CaSO4+CO2↑+H2O

石灰石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

CaCO3+2HCl CaCl2+CO2十+H2O

教材第41页活动与探究

解答:1.镁、锌能置换出稀硫酸、稀盐酸中的氢,而铜水能。镁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比锌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剧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H2SO4MgSO4+H2↑,Mg+2HCl MgCl2+H2↑,Zn+H2SO4ZnSO4+H2↑,Zn+2HCl ZnCl2+H2↑。

2.实验:将镁条、锌粒、铜片分别放入稀硫酸、稀盐酸中。

现象:镁条、锌粒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而铜片无现象。且镁条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速率比锌粒快。

结论:由反应的剧烈程度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金属越活泼,反应越剧烈,由此可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镁>锌>铜。

实验:稀硫酸、稀盐酸分别与铁锈作用。

现象:铁钉表面的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黄色。

结论:稀盐酸或稀硫酸能与铁锈(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反应得到黄色溶液[FeCl3溶液或Fe2(SO4)3溶液均呈黄色]。

实验:稀盐酸与石灰石作用。

现象;石灰石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

结论:稀盐酸能与石灰石反应并生成气体。

(2)碳酸根的检验

含碳酸根的物质(如CaCO3、Na2CO3、NH4HCO3等)与稀酸混合后会放出大量气体(CO2),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例2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的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如果胃酸分泌过多,人会感到胃痛。小军拿来了一种抗酸药(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该药物说明书的部分内容如图7-2-1所示。

为了验证该药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他进行了如下实验:首先将药片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然后(写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

图7-2-1

当小军看到药物说明书上的服用方法后,对此产生了探究的兴趣,请你和他一起完成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抗酸药为什么嚼碎后服用?

[作出猜想]他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实验一:将一片完整的药片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5mL 5%的稀盐酸;实验二:将____________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5mL 5%的稀盐酸。

[现象与结论]实验二比实验一反应快。证明小军的猜想正确。

[拓展探究](1)氢氧化镁、碳酸钙、碳酸氢钠等也常用于制作抗酸药。这些物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与胃酸作用;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患有胃溃疡(胃黏膜溃烂)的病人胃酸过多时,不能服用含碳酸盐的抗酸药,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利用碳酸盐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可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产生了CO2,说明药物中有碳酸盐;因为药品研碎后与盐酸接触面积增大,反应加快;可以通过对比实验一和实验二来证明;作为治胃酸过多的药物应对人体无害,如不用BaCO3治疗胃酸过多;若患有胃溃疡,治胃酸的药物与胃酸反应不能产生CO2。

答案: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作出猜想]嚼碎后服用疗效快(或嚼碎后药物与胃酸的反应快或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增大,化学反应加快)

[设计实验]一片研碎的药片

[拓展探究](1)对身体无害 (2)碳酸盐与盐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加重胃溃疡患者的病情

方法技巧

利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结合碳酸盐与酸反应的产物中有气体生成来分析胃溃疡患者不能服用碳酸盐的原因。

知识点3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人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总结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如下:

(1)锌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Zn+2HCl ZnCl2+H2↑,而铜与盐酸不反应,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

(2)镁与盐酸反应剧烈,铁与盐酸反应较慢,利用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即镁>铁。

(3)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可发现,银白色的铁丝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的金属铜,同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由此可以总结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Fe>Cu。

小结:比较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①能否与酸发生置换反应;

②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③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拓展 (1)金属与酸反应

①氢(H)前金属与酸反应。

②前三种金属太活泼,可以与酸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H2。

③单质铁(Fe)与酸反应生成亚铁离子(Fe2+)。

④浓H2SO4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H2。

(2)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①盐必溶,盐必须是可溶性的,可以形成溶液。

②前换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置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③单质铁(Fe)与盐溶液反应生成亚铁离子(Fe2+)。

④前三种金属能与盐溶液中的水反应。

例3

小刚设计实验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分析相关问题。请填空:

(1)他设计的四种实验方案,所需试剂如下:

①铜、银、硫酸亚铁溶液②铁、银、硫酸铜溶液

③银、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④铜、硫酸亚铁溶液、硝酸银溶液

上述方案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写序号)。

(2)某化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残液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铜两种物质。小刚取少量该残液,分别盛在A、B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分别取滤渣或滤液进行下表所示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分析与结论

将A试管滤出的滤渣洗涤后加入到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

从A试管得到的滤液中的溶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B试管得到的滤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

B试管滤出的滤渣的成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①中,无法确定铜、银的活动性顺序,故不正确;②中,通过铁跟硫酸铜的反应可知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再根据银与硫酸铜不反应可知银的活动性比铜弱,因此可确定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为Fe>Cu>Ag,故正确;③中,无法确定铁、铜的活动性顺序,故不正确;④中,通过铜跟硝酸银的反应可知铜的活动性比银强,再根据铜与硫酸亚铁不反应可知铜的活动性比铁弱,因此可确定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为Fe>Cu>Ag,故正

确。(2)A试管中的滤渣加入盐酸后有气泡产生,说明含有铁,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排在铜、银之前,因此铁可与硝酸银和硝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且都生成硝酸亚铁,即铁与硝酸银、硝酸铜都不能共存,在Fe剩余的条件下,滤液中无硝酸银和硝酸铜,其溶质只有硝酸亚铁;向B试管的滤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滤液中存在硝酸银,因铜、铁都能与硝酸银反应,即铜、铁都不能与硝酸银共存,因此滤渣中必无铜和铁,只能是银。

答案:(1)②④ (2)Fe(NO3)2 Ag

方法技巧

三种金属比较活动性强弱时,最好以中间的那种金属作为参照物,设计实验时只要保持中间的金属“与众不同”就会事半功倍。例如题中比较Fe、Cu、Ag,可以用CuSO4溶液、Fe、Ag,或者Cu、Fe(NO3)2溶液和AgNO3溶液这两种组合。

知识点4 酸的通性

SO ,所以稀硫酸溶液能够导电。同样,稀盐酸、稀硫酸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H+和2

4

稀硝酸溶液中都含有自由移动的H+,即酸的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阳离子(H+),因而酸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酸的通性。

(1)都具有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一般都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如:Zn+H2SO4ZnSO4+H2↑。

(3)都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如:Fe2O3+6HCl2FeCl3+3H2O。

(4)都能与石灰石反应放出CO2气体,如:CaCO3+2HCl CaCl2+CO2↑+H2O。

注意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酸溶液中含有相同的阳离子(H+),但不是所有酸的化学性质一定相同,由于含有的酸根阴离子不同,所以不同的酸其化学性质也有差异,即物质的组成决定物质的性质。

教材第42页交流与讨论

解答:1.组成中都含氢元素。

2.(1)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都能与活泼金属反应;

(3)都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4)都能与碱反应;

(5)都能与某些盐反应。

酸的水溶液具有共同化学性质的原因是溶液中舍有大量的H+。

例4

盐酸、稀硫酸在水溶液中都能产生H+,故有许多共同的性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打开盛有浓盐酸和浓硫酸的试剂瓶瓶塞,在瓶口都有白雾

B.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可用于除铁锈

C.浓盐酸、浓硫酸都可用来干燥氧气

D.在稀盐酸、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都有白色沉淀生成

解析:浓硫酸无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硫酸的试剂瓶瓶塞,在瓶口不会看到白雾,故A 错误;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稀酸都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故B正确;浓盐酸无吸水性,不能做干燥剂,故C错误;稀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氯化钡和水,无白色沉淀,故D错误。答案:B

知识点5 浓硫酸的特性(重点、难点)

(1)吸水性: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是指浓硫酸可以吸收其他物质中含有的水分,因

此可作干燥剂,常用来干燥O2、H2、CO2、CH4、CO等,不能用来干燥NH3。干燥气体时注意“长进短出”,装置如图7-2-2所示,浓硫酸吸水是物理变化。

图7-2-2

(2)脱水性:小是吸收物质中含有的水分,而是把组成物质的成分里的氢、氧元素的原子按2︰1的比例(水的组成比)从物质里“吸”出来,同时剩下有机物中的C。因此浓硫酸能够使纸张、衣物、皮肤等发生炭化现象。稀硫酸虽不能使纸张炭化,但水分挥发后,变为浓硫酸也会使纸张等炭化,这是一个化学变化的过程。

(3)溶解时放热显著:浓硫酸具有较强的腐蚀性,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或玻璃棒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失;不可把水直接倒入浓硫酸中,因为水的密度小于浓硫酸的密度,倒入后浮于表面,使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失,最终导致水沸腾,使酸液溅出伤人。如图7-2-3所示。

图7-2-3 稀释浓硫酸的方法

规律总结

浓硫酸的稀释巧记忆:水中倒硫酸,动作要缓慢,沿壁往下流,玻璃棒来搅拌。

溶液使用的注意事项

(1)应按实验要求确定溶液的用量,若未规定用量时,则应该使用尽可能少的量。

(2)使用浓酸、浓碱:要特别注意安全。可以用稀酸、稀碱,就不用浓酸或浓碱。

(3)实验后的溶液应倒入指定容器内,不要随意倾倒,防止发生意外或污染环境。

(4)配制的溶液臆及时装入试剂瓶,贴好标签备用。

(5)浓硫酸一旦沾到皮肤或衣物上应立即用抹布擦拭,然后用较多的水冲洗,最后用3%~5%的NaHCO3溶液和清水冲洗。

例5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结合下列实验仪器回答问题:

图7-2-4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

(2)上述仪器中稀释浓硫酸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_______________,然后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和清水冲洗。

解析:本题是浓硫酸稀释的实验。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浓硫酸一旦沾到皮肤上应先用抹布擦拭,后用较多水冲洗,再用3%~5%的NaHCO3溶液和清水冲洗。

答案:(1)量筒酒精灯 (2)玻璃棒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用抹布擦拭后用较多水冲洗。

提示浓硫酸的稀释可简记为“硫水”,即将浓硫酸倒入水中。

例6晚会上小强向大家展示一张白纸的正反两面,然后将白纸用电吹风的热风吹片刻,不一会儿,白纸上出现了一只小黑猫,大家惊奇不已。你知道其中的原理吗?请你用学过的化学知识来解释。

(1)小强事先用___________画了一只猫。

(2)使白纸出现小黑猫的物质是_________,表现了该物质具有___________性。

解析:由题意可知:事先用稀硫酸画好一只猫,当用热风吹时,水分蒸发,稀硫酸变成浓硫酸,而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使纸张脱水炭化。

答案:(1)稀硫酸 (2)浓硫酸脱水

名称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

化学式NaOH Ca(OH)2NH3H2O

颜色、状态白色块状固体白色粉末状同体无色液体气味无无刺激性气味

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熟石灰、消石灰——

溶解性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微溶于水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

吸水性易吸水,潮解不易吸水无吸水性

腐蚀性强腐蚀性较强腐蚀性有腐蚀性

说明(1)固体氢氧化钠放在空气中易吸收水蒸气而在固体表面形成溶液,这种现象叫潮解,因此固体氢氧化钠可作干燥剂。实验室保存氢氧化钠时要密封保存。

(2)生石灰(主要成分CaO)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并放出热量,生石灰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常用作干燥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 Ca(OH)2

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氨水(NH3·H2O)是三种常见的碱。

教材第44页活动与探究

解答:[实验1]实验现象:固体烧碱和熟石灰都是白色固体。氨水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固体烧碱露置在空气中表面会逐渐潮湿而溶解。

[实验2]实验现象:振荡后,固体氢氧化钠逐渐消失,试管外壁发烫。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固体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例7如图7-2-5所示,将密闭的相互连通的装置放在天平上,调节天平使之平衡,经过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图7-2-5

A.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稀,烧碱潮解

B.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饱和,烧碱潮解

C.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潮解

D.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潮解

解析:块状烧碱吸收密闭装置中的水蒸气,质量增加,左盘中的不饱和食盐水会失去少量水分,使溶液变浓,但不一定能达到饱和,质量减少,故天平指针应偏右。答案:D 警示潮解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知识点7 常见碱的化学性质(重点)

名称烧碱(NaOH) 熟石灰[Ca(OH)2]

①NaOH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①石灰水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②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2NaOH+CO2Na2CO3+H2O

2NaOH+SO2Na2SO3+H2O

②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a(OH)2+CO2CaCO3↓+H2O

Ca(OH)2+SO2CaSO3↓+H2O

③与盐反应

2NaOH+CuSO4Cu(OH)2↓+Na2SO4

3NaOH+FeCl3Fe(OH)3↓+3NaCl

③与盐反应

Ca(OH)2+CuSO4Cu(OH)2↓

+CaSO4(制农药波尔多液)

Ca(OH)2+Na2CO3CaCO3↓+2NaOH

(工业制烧碱)

拓展 (1)由于NaOH易溶于水,Ca(OH)2微溶于水,所以实验室中常用NaOH溶液除去CO2,而用Ca(OH)2溶液检验CO2。

(2)由于NaOH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潮解,同时又与空气中的CO2发生反应而变质,故NaOH应密封保存。

(3)NaOH固体能与CO2、SO2、HCl等气体发生反应,因此,NaOH固体做干燥剂时不能干

燥CO2、SO2、HCl等气体。

教材第46页活动与探究

解答:实验现象:在烧碱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生成蓝色沉淀;在石灰水中滴加硫酸铜溶液,也生成蓝色沉淀,但沉淀量比较少。

实验结论:烧碱、石灰水能与硫酸铜反应。

化学方程式;2NaOH+CuSO4Cu(OH)2↓+Na2SO4

Ca(OH)2+CuSO4Cu(OH)2↓+CaSO4

例8

通过学习碱的性质,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的“氢氧化钙是否变质以及变质的程度”展开了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1)提出问题:氢氧化钙是否变质?

(2)猜想与似设: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样品存在三种可能情况:没有变质;部分变质;完全变质。

(3)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及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振荡,静置

①取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②倒去上层清液,再向试管中注入稀盐酸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②__________________

部分变质

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

②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没有气泡产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结与思考:

①小蔓同学根据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确定该样品已部分变质,请写出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农业上常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部分变质说明样品中含有Ca(OH)2和CaCO3,实验现象: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②有气泡产生。全部变质说明样品中只舍有CaCO3,实验现象: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②有气泡产生。没有变质说明样品中只含有Ca(OH)2,实验现象: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②有气泡产生。Ca(OH)2变质的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有气泡产生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 CaCl2+H2O+CO2↑。熟石灰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或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答案:(3)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及操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②有气泡产生

②有气泡产生全部变质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没有变质

(4)小结与思考:

①CaCO3+2HCl CaCl2+H2O+CO2↑

②改良酸性土壤或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提示根据OH-和2

3

CO 的检验方法以及提供的信息来解答此题。

知识点8 碱的通性

(1)具有通性的原因:碱在水溶液里都能产生氢氧根离子,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碱溶液里都含有相同的阴离子即氢氧根离子,所以,它们都有一些相似的性质。

(2)碱的通性

①碱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例如,紫色石蕊试液遇到碱溶液变成蓝色,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成红色。但难溶于水的碱(如氢氧化铜)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②碱溶液能和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2NaOH+CO2Na2CO3+H2O。但CO、NO等非金属氧化物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因此,CO中混有CO2时可以用NaOH溶液除去。

③碱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但碱和盐必须都可溶于水,且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例如:2NaOH+CuCl2Cu(OH)2↓+2NaCl,Ba(OH)2+CuSO4Cu(OH)2↓+BaSO4↓。

(3)碱的用途

烧碱:用于制人造丝、造纸、炼油、纺织、印染与橡胶工业。

熟石灰:用于建筑业、改良酸性土壤和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注意氢氧化钠溶液对皮肤、纸张、织物有强腐蚀性,石灰水也有腐蚀性,使用时要防止溶液溅入眼睛或沾在皮肤上。

拓展氢氧化钠能与蛋白质(如头发、鸡蛋清)作用,还能与油脂作用,生活中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清洗排油烟机。

教材第46页交流与讨论

解答:1.都含氢、氧两种元素。

2.(1)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2)都能与CO2、SO2等氧化物反应;

(3)都能与酸反应;

(4)都能与某些盐反应。

碱的水溶液具有共同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都能产生OH-。

例9以下是某化学探究的过程。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内容。

向NaOH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

(1)提出问题:是什么粒子使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呢?

(2)查找资料:NaOH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有大量的H2O、Na+、OH+和极少量的H+。

(3)猜想:是大量的OH-使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

(4)实验探究步骤及其说明:

①在一支干净试管中加入2 mL蒸馏水,再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几乎不变色,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一支干净试管中加入2 mL氯化钠溶液,再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几乎不变色,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论:原猜想____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解析:向水中滴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说明水分子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NaCl溶液中有Cl-和Na+,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说明Na+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为了证明O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可取NaOH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来检验。

答案:(4)①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②Na+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③在一支干净试管中加入2 mL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色,说明O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5)成立

九年级化学上册学案全册

课题1 爱护水资源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2.通过统计调查水资源和水污染的状况,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设计家庭节水计划,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节水从我做起”的信念。 【课前预习】搜集有关水资源和节水的资料。可以通过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等途径搜集。 【情境导入】“长寿村之谜”:于都县小溪乡坳下村总人口200多人,百岁老人三四个,80岁以上的习以为常,双胞胎五六对。这是什么原因呢?(2010年4月《赣南日报》) 二、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第59页至61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地球的表面积约有__________被水覆盖着;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是______; 淡水约占全球总水储量的______;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大约有_____种; 2.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_____位,世界人均水量最多的国家是_____,中国人均水量约占世界均值的_______,我国人均水量最多的省(地区)是______; 我国人均水量最少的省是____。 3.世界水日是__月___日。 4.世界上有多少人口处于缺水状态____,南水北调工程将使我国北方44座大中型城市摆脱缺水困难,请问是将_____水调往北方。 【归纳小结】小组内交流讨论,明确以上问题,师生共同小结。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地球储水 地球上总储水量约为 1.391×1018m 3 ,地球表面约 %被水覆盖──“水球”。全球海水、陆地水储量比为:(如图) 2.水资源概况:总水量 ,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 。 3.海洋水: ⑴储量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 %; ⑵作用:繁衍水生生物;蕴藏化学资源(海水中含有 多种元素,其中含量最高的是 元素;海水的含盐量很高,人们可从海水中提取出大量无机盐。) ⑶探究方向:淡化海水 4.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 位,但人均水量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 ,且分布不均匀。 【阅读】课本第61页至63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爱护水资源从哪些方面入手? 2.水体污染是指什么?水体污染源主要有哪些? 3.如何节约用水?预防和治理水污染? 【归纳小结】小组内交流讨论,明确以上问题,师生共同小结。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 ,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可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中国节水标志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9.3环境污染的防治学案

第9章第三节环境污染的防治 2.了解水体污染的污染源和防治措施,知道赤潮、水华的成因和危害; 3.了解固体废弃物的危害性和有用性,知道一般垃圾的处理方法 4.认识中国环境保护标志和物品回收标志,了解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学习重点】用实验探究并认识酸雨的成因及危害 【学习难点】使学生具有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1.你所知道的环境污染包括哪些方面?举例说明它们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2.你知道右图所示标志吗?它有哪些寓意?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认识空气质量对我们重要性 阅读P107-110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空气污染? 3.空气质量报告中五个等级对应的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有哪些? 4.当今十大环境问题中,、、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1). 根据P110【活动与探究】 ①了解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②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2)臭氧层空洞

①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 ②臭氧层被破坏的危害 ③解决的方法: (3).温室效应 ①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②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 ③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活动二、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阅读P111-113完成下列问题 2.水污染的危害: ⑴危害人体健康:被污染的水体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中;⑵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会造成“水 华”、赤潮等现象;⑶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 3.水的净化方法、、、等 4.防治水污染的措施:、、 、、 活动三、认识回收利用固体废弃物的意义 阅读P111-113完成下列问题 1.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2.右图是什么标志?怎样理解垃圾也是一种资源? 、、 3.一般垃圾的处理方法:、 、、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2.水的污染源是什么?如何防止和治理水污染? 3.一般垃圾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4.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二单元学案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人体所需要的六大营养素 2、知道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1、六大营养素 【阅读】课本86页的相关内容,填写下列空白: 1、营养素包括、、、、、等六大类。 知识点2、蛋白质 【阅读】课本86-88页与蛋白质有关的内容,填写下列空白: 2、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构造机体、修复组织。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等。 3、血红蛋白在人体中的输送者,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很强,若空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时容易发生中毒。 4、蛋白质遇到、、等会发生变质. 5、某洗衣粉不仅能去除汗渍,而且有较强的除血渍、奶渍等蛋白质污渍,这是因为在洗衣粉中加了() A 碳酸钠 B 烧碱 C 蛋白酶 D 淀粉酶 知识点3、糖类 【阅读】课本89-90页与糖类有关的内容,填写下列空白: 6、糖类是维持人体正常活动所需的营养素之一。糖是提供人体的主要物质。能提供糖类的食物有、、等。 7、蔗糖的化学式为,葡萄糖的化学式为。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产生和,同时放出。 知识点四、油脂 【阅读】课本90-91页与油脂有关的内容,我发现: 8、油脂包含和,它放出的热量比同质量的糖类要(填高或低),是重要的能源备用物质。 9、含油脂的食物有、、、。 知识点五、维生素 【阅读】课本91页与维生素有关的内容,我知道: 10 、维生素的作用是,和。 11 、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有。 12 、缺乏维生素将使人体患病。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 【反思与小结】:学完本节课我知道了三、自我测评 13.鸡蛋、鱼和牛奶提供的主要营养素是 1A.糖类 B.油脂 C.蛋白质 D.无机盐 14.下列物质中,不能向人体提供能源的是() A.糖类 B.油脂 C.蛋白质 D.无机盐 15.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糖类的是() A.麦芽糖 B.淀粉 C.蔗糖D.蛋白质 16.从对人体有害的角度考虑,你认为炒锅用下列哪种材料最好()A.铝 B.铁 C.铜 D.铝合金 17.“食品安全无小事”,下列做法不会导致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是()A.用干冰保存容易变质的食物 B.用硫磺熏制白木耳粉丝等食品 C.用甲醛浸泡易腐烂的食品 D.用工业食盐腌制泡菜 18.脂肪成分的获得主要来自() A.豆类、肉类、奶类制品 B.猪、牛、羊的油、花生油、豆油 C.粮食作物、豆类、植物的根茎 D.蔬菜、水果及植物种子 19.下列物质不会引起人体中毒的是( ) A.一氧化碳 B.亚硝酸钠(NaNO2) C.甲醛水溶液 D.葡萄糖 20.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香烟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许多致癌物和有害物质。其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化学式为C10H14N2)、焦油和一氧化碳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吸烟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B.烟焦油对人的呼吸道和肺部损害最大 C.尼古丁的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7∶1 D.香烟的烟气能使小白鼠中毒死亡 21.维生素C(C6H8O6)是维生素类中的一种,它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须从食物中摄取,它主要存在于(填写食物名称)中,它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若缺乏维C,会引起病。 (1)取3粒维生素C,压碎后溶于水中,过滤,取少量滤液向其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说明维生素C的水溶液呈性。 (2)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下较稳定,在高温时易被破坏。请您想一想,如何食用才能充分利用黄瓜中丰富的维生素C? 22.已知某一种有机化合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试回答: (1)从生成物分析,该有机化合物一定含有什么元素?可能含有什么元素? (2)今将9.6 g该有机物完全燃烧后,生成水的质量为10.8 g,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3.2 g。计算该9.6 g有机物中都含有哪几种元素?各多少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全册)整理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习目标: 1.说出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2.列举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 知道化学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 学习研讨: 1、什么是化学? 【演示1】:向白纸上喷溶液,同学们仔细观察,出现什么现象了? 【演示2】在一支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然后加入少量的碳酸钠溶液,观察现象。再向牛奶里加入稀盐酸溶液,观察现象。 要解释以上实验及生产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我们必须走进化学世界,用化学知识来解答。 用15分时间阅读课题1的内容,并讨论交流信息。思考以下内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简单发展史。 (3).化学与工业、农业、医疗、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化学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4).怎样学习化学? 小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1、化学的发展历史 ①.古代: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接触到化学,但并没有建立这门科学。 ②.原子、分子论:人类建立了化学这门科学。(道尔顿、阿附加的罗) ③.元素周期律(表):完善了化学,使化学研究有规律可循。(门捷列夫)

④.纳米技术:标志化学已发展到较高阶段。 3.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有密切关系,它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实用科学。 如果没有了化学,彩图中的猫、小鸟、汽车等将怎样变化? 归纳总结: 化学的发展确实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点出课题1)但是化学、化工的生产也给人类环境带来了一些危害,因此我们现在提倡和研究绿色化学。目前同学们要做的是学好化学,为未来研究化学、为人类造福打好基础。那么,如何能学好化学呢?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 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评价样题: 1.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 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物质的运动规律④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到20世纪末,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但组成纸屑物质的基本元素只有() A.3000多种 B.1000多种 C.30多种 D.100多种 3.1896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史于 4.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A.开发新的能源 B.合成新的物质 C.研究物体运动规律 D.防治环境污染 教学后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学案1-7单元.

初三化学上期复习学案 说明:本学案设计可供期末1-7单元学生自主复习使用,可以算是课本导读,所以不用答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其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和等科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和构成的;分子的和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会破裂,而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2.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门捷列夫发现了和,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接纳,实现“零排放”。 (4) 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良好产品。 4.了解几种高科技的化学产品, 如具有超塑延展性的; 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小猫安详地坐在高温火焰加热的平板上,也是高分子化学材料,其特点是具有绝热的性质;超强拉力的尼龙绳等。 5、将一个鸡蛋洗净后,放入装有食醋的杯子中, 观察到的现象原因说明鸡蛋壳中有什么物质 (1) (2)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以下涉及物质时,都写化学式)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结论:⑴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溶于水 ⑵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生成了,其中含有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该气体能使变,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式是: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第课时)》学案(新版)沪教版(I)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第2课时)》学案(新版) 沪教版(I) 【学习目标】1、了解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延长材料使用时间,减少资源消耗的措施,特别是铁资源的保护; 3、了解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习重点】1、了解延长材料使用时间,减少资源消耗的措施,特别是铁资源的保护; 2、了解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习难点】1. 铁生锈实验总结出铁生锈的条件 2.铁资源的保护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①碳酸氢铵是色固体,将少量的碳酸氢铵固体放入足量 的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现象是 ,说明碳酸氢铵溶于水。 ②取少量的碳酸氢铵固体放入蒸发皿中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可观察到的现 象。说明碳酸氢铵 易分解。 ③若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加热碳酸氢铵,可以观察到的 实验现象是 。 (提示: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思考1: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物有哪些? 思考2:实验结束时,应该先将导管从烧杯中取出, 还是先熄灭酒精灯?为什么? 小结:加热碳酸氢铵的文字表达式为 【新知导学】: 化学帮助我们物质; 化学指导人类资源; 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空气中的氮气资源 活动一、阅读教材第4页理解氮气的性质与用途 空气中的氮气很,在常温下很(难或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氮气用途有、、、 2.延长材料使用时间,减少资源消耗。 活动二、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实验 阅读教材P5,观察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据估计,世界上每年都有将近总产量钢铁锈蚀,造成巨大 经济损失。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叙述图中实验现象 , 解释发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 结论:铁在作用下易生锈,铁与_________ 溶液接触后更易生锈。 拓展:(1)上述实验为什么用红墨水?你还能设计出其他原理相同的实验吗? (2)应该如何防止铁生锈?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活动三、阅读教材P第6~7页,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下列问题: 1.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 历史学家有时以一种新材料出现划分时代: 如时代、时代、时代、时代。 在古代,我国的化学工艺就已有相当的成就例如,的制造;冶炼与应用发明,烧制都是举世闻名的。我国在代会制青铜器 2.化学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化学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日常生活中使用哪些措施可以防止钢铁生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了解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及其应用。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勇于创新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课前准备 仪器:烧杯、试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玻璃棒、温度计等。 药品:食盐、蒸馏水、氢氧化钠、硝酸铵、硝酸钾、食用油、汽油、洗洁精等。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投影图片。 提问: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清澈透明,是不是纯净的水呢,为什么? 【教师引导】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即使非常清澈,也不是纯净的水。这是因为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那么,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了解溶解的过程。 一、溶解的过程 【活动天地】观察实验的溶解

请同学们分组完成食盐的溶解,仔细观察发生的变化,感受温度的变化,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 ②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 (可引导分析喝的咸汤或雪碧饮料来感知这个问题。) ③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 (展示两瓶不同年份的氯化钠注射液,让学生观察有无区别。) 1.溶液、溶质、溶剂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质:像氯化钠这种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3)溶剂:像水这种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 【提问】举出几种生活中你熟悉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归纳总结:溶质可以是固、液、气三态;最常用的溶剂是水,此外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溶剂。 2.溶液的特征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过渡】为什么溶液会均一、稳定? 播放视频: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归纳总结:混合物中的各种粒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都在不断运动。外界条件不改变,钠离子、氯离子与水分子不会分离。所以氯化钠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均一、稳定是所有溶液的共同特征。 【提问】在氯化钠溶于水的实验中,用手触摸烧杯,感觉不到明显的温度变化。那么,其他的物质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呢? 3.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过渡】为什么不同物质在溶解时能量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呢? 【微观解释】这是因为物质在溶解于水时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叫扩散,一种叫水合。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质不同,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从而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不同的变化。 【过渡】投影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溶液的重要应用 【讲授】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吸收营养物质、动物摄取养料都是要形成溶液才能吸收,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的化学反应多数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人们利用化学反应创造和生产物质、开展科学实验,很多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医疗上广泛使用的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各种抗菌注射液等,都是按一定的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所以说,溶液是生产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混合物。 二、乳化现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学案(最新版)

班级姓名备课组长签名 【学习目标】 1.帮助人们科学的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摆脱愚昧和无知,抵制愚昧和伪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2.有助于人类认识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有助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重点】 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难点】 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课前预习】 1.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每个写两遍) 氢元素碳元素氮元素氧元素钙元素硫元素铁元素 2.化学是21世纪最有用、最富创造性的科学,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已有相当的成就。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举世闻名的。 3.化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为带来了, 为___ 带来了,还为带来 了。 4.当前人类面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化学科学的发展。 5.化学科学是一门极富魅力的科学。学习和研究化学,可以帮助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交流与讨论〗 (1)世界卫生组织多次推荐使用中国的传统厨具—铁锅。铁锅相对其他烹饪用具有哪些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吸烟对人体健康到底存在哪些危害?这些危害又是如何造成的? 〖观察与思考〗实验一加热碳酸氢铵 实验中的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保存碳酸氢铵化肥要注意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学案

初三化学复习学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及其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2、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和等科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和构成的;分子的和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会破裂,而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3、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门捷列夫发现了和,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4、了解几种高科技的化学产品, 如具有超塑延展性的; 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小猫安详地坐在高温火焰加热的平板也是高分子化学材料,其特点是具的性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2、物理性质是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是。 3、请试着描述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二.空气保护: 4.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空气的污染源:有害气体( 、、)和烟尘(粉尘和灰尘)。 (2)防治措施: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②改善环境状况;③使用清洁能源;④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三.纯净物混合物 5.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 ),氢气( ),氮气( ),氯化钠( )等。 6.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如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

7.怎样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至少含有两种纯净物,每一种纯净物有自己的化学式,因此混合物一般不能用一个化学式表示。如盐水(由食盐()和水()两种纯净物溶解混合而成,空气(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多种物质组成。 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固定的物质,有自己的一种化学式。如碳酸钙()、硫酸钠()、高锰酸钾()、氯气()、氮气()等。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接纳,实现“零排放”。 (4) 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良好产品。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二.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最直接的区分方法是从组成上区分,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如铁、铝、碳、硫等;而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或可从名称上看出来,如二氧化碳、高锰酸钾等。另外,单质一般不能分解,而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分解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⑴以一种碳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 量的(约为 1.66×10-27kg)作为标准,其他原 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 原子质量(符号为Ar)。 ⑵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在SI单位制中单位为“”(一般不写出)。原子的质量是原子的绝对质量,单位为克或千克。 ⑶电子的质量很小,只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每个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所以相对原子质量≈。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的原因:化学反应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转变成生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没有改变,原子的没有增减,原子的没有改变。 3.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 (1)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规律,因此它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守的一个定律。而物理变 化不属于此定律研究的范畴。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推广到其他物理量。 (3)强调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里“参加反应的”不是各物质质量的简单相加。是指 真正参与了反应的那一部分质量,反应物中可能有一部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剩余的)。

2021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章 背记手册+达标测试卷

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1节能源的综合利用 一、能源 1.能源的分类 2.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 (1)提高能源利用率。(2)使用节能产品。(3)开发新能源。 二、化石燃料 三、太阳能 太阳能属于可再生的新能源。直接利用太阳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光-热转换,如温室、太阳能热水器等,此种方式是太阳能利用中技术最成熟、转换率较高的方式;二是光-电转换,把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 四、化学电池

1.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电池的优点:既可减少大气污染,又可以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 3.随手丢弃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影响:废旧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重金属(如汞、铅、镉)离子对环境的污染上,这些物质泄漏出来进入水或土壤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食物链,最终给人类带来危害。因此,要正确使用电池,并妥善回收,集中处理。 五、氢能 氢气 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2节新型材料的研制 一、无机材料 1.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2)金属材料使用的历史过程 青铜(商代)―→铁器(春秋)―→铝(近100多年) 金属的应用以及开发年代的先后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有密切关系。 (3)新型金属材料 特种合金及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合金材料,如储氢合金、记忆合金。 2.无机非金属材料 (1)常见种类:陶瓷、玻璃、水泥等。 (2)优缺点:耐高温,硬度高,抗腐蚀,但脆性大。 (3)陶瓷材料包括:古代陶瓷和新型陶瓷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用来制造发动机零件、人造骨(关 节、牙)等。

二、合成材料 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 三大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1.塑料 (1)常见种类: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有机玻璃(PMMA)、聚苯乙烯(PS)。 (2)聚乙烯与聚氯乙烯的比较与鉴别 ①聚乙烯由C、H元素组成,无毒,可用于包装食品;聚氯乙烯由C、H、Cl元素组成, 使用时会分解出有害物质,不宜用于食品包装。 ②聚乙烯与聚氯乙烯燃烧时的现象: 聚乙烯:易燃烧,燃烧时不冒烟,无臭味; 聚氯乙烯:不易燃烧,燃烧时冒烟,有臭味。 ③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塑料:点燃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是聚氯乙烯塑料;无 刺激性气味的是聚乙烯塑料。 (3)“白色污染”:难以被降解的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 ①危害:破坏土壤结构、污染地下水、危害海洋生物。 ②解决方法:尽量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回收废旧塑料、生产可降解塑料。 2.合成橡胶 橡胶包括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合成橡胶具有良好的弹性、绝缘性、耐高温性、不易老化,用途广泛。 3.合成纤维 (1)合成纤维的优点与缺点 ①优点:强度高、弹性好、耐磨、耐化学腐蚀。 ②缺点:吸水性和透气性差。 (2)纤维的分类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8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金属和合金 1、金属的物理性质:常温下都是固体(汞除外),大多数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优良的导电导热性、有延展性,密度、硬度较大,熔点较高。 2、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但这不是的决定因素,还要考虑价格、资源、美观、便利、回收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3、合金(混合物) (1)合金是金属和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物质。(合金属于混合物。) (2)合金的性能与纯金属不同,硬度和强度一般比纯金属更高,抗腐性也更强。(3)生铁和钢是两种常见的铁合金。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含碳量不同。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很多金属在常温或高温下能和氧气反应,但剧烈和难易程度不同)①2Mg + O2 == 2 MgO ②4Al + 3O2 ==2 Al2O3 (氧化铝是致密的保护膜,能阻止铝被进一步氧化,所以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2、活泼金属与稀酸反应(指稀盐酸和稀硫酸),能转换出酸中的氢。 ①Fe +2 HCl == FeCl2 + H2 ↑ ②Mg +2HCl ==MgCl2 + H2 ↑ ③2Al +3H2SO4==Al2(SO4)3 +3H2↑ 3、金属和盐(可溶性盐)的反应

①Fe +CuCl2 == FeCl2 + Cu ②Mg +ZnCl 2==MgCl2 + Zn ③2Al +3CuSO4==Al2(SO4)3 + 3Cu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置换反应 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注意点: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反之越弱。 ②位于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氢后的则不能。 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置换反应: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A + BC == B + AC) 单元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金属矿物: 1、金属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以单质(Ag和Au)和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2、常见的金属矿物:磁铁矿(Fe3O4)、赤铁矿(Fe2O3) 二、金属的冶炼:(以CO还原Fe2O3为例) 1、实验原理:3CO+ Fe2 O3高温2Fe + 3CO2 2、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变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尖嘴玻璃管有淡蓝色火焰。 3、含杂计算:将混合物质量转换成纯净物再计算。(纯净物质量=混合物质量×质量分数) 三、金属资源的保护 1、铁生锈条件:铁制品与空气、水(或水蒸气)同时接触。 2、防止铁生锈的措施:在铁制品表面涂油、刷漆、镀耐磨耐腐蚀的铬或制造耐腐蚀的合金等。 3、保护措施:①防止金属腐蚀;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④寻找金属代用品;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点拨:(1)从微观角度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被溶解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溶剂分子之中,因此,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性质。 (2)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外界条件是指温度(或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由此可见,溶液的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溶液也会发生改变。 【例】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均相同 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可以形成溶液 D.溶液中只含有两种物质 答题关键:对溶液概念全面细致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的,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无色透明的液体也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等。 解析:溶液都是透明的,但是并不能说明溶液都是无色的,因此A错误。溶液具有稳定性和均一性,这说明溶液各部分的性质和浓度等都是相同的,因此B正确。植物油分散到水中是以小液滴的形式存在的,放置一段时间会分层,不具备溶液的特征,属于乳浊液,而不是溶液,故C错误。将适量的食盐、蔗糖、硫酸铜等物质同时放入水中,它们都会溶解而形成溶液,由此可见溶液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因此D错误。 答案:B 第二课时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点拨:1.物质溶解在水中发生两个过程及热量变化 扩散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是物理过程,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是化学

过程,放出热量。 2.溶解时热量现象的解释 降温: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溶解时吸热。 升温: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放热。 温度改变不明显: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没有明显的差别或者是差别不大时,溶解的热现象表现就不明显,如氯化钠的溶解。 【例】 市场上有一种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A.硝酸铵B.烧碱 C.食盐 D.生石灰 答题关键:解答此题要熟记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等物质溶于水都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氯化铵、氯化镁等物质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同时还要注意物质溶于水放热和发生化学变化时放热的区别。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物质放入水中形成了低温环境,也就是说,该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因此正确答案是A。而食盐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基本不变;生石灰与水混合二者发生化学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NaOH溶于水也会放出大量的热,因此B、C、D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A 【本文档由书林工作坊整理发布,谢谢你的下载和关注!】 溶液组成的表示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有关溶液的简单计算 点拨:1.当加入水中的固体没有完全溶解时,溶质只是溶解的那一部分,不溶解的不是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导学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⒈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 ⒉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用途和制取氧气的方法 ⒊知道氧化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化合反应 ⒋了解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⒌能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新课预习】教材第二单元 【课堂导学】 知识点1 空气 ⒈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第一个用天平对空气组成进行定量分析化学家是:)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 d.结论: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可能原因: ②能否用铁代替红磷?为什么? ③能否用木炭,硫粉代替红磷?为什么? ⒊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NO2)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⒋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 ,影响 ,破坏 .全球 ,臭氧层和等 保护:加强大气,改善,使用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后才能排放,积极、、等 ⒌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⒍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如登山、潜水、宇航、医疗急救、) (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金属切割) ②氮气: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重要化工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冷却剂、麻醉剂 ⒎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3.知道合金的组成,了解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 4.会区别纯金属和合金,认识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二、知识准备 请列举你知道的一些金属材料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金属铁、铜、铝的有关知识 铁: 铜: 铝: 人类历史上使用铁、铜和铝等金属材料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三、学习探究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2-3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金属材料的种类有哪些? 2、跟非金属相比,金属具有哪些相似的物理性质? 3、通过课本第3页表8-1及生活经验完成第3页中的讨论。 4、说出你所知道的金属之最 [交流学习] 小组内交流讨论: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精讲点拨]并不是所有含金属元素的物质都是金属材料,例如铁矿石中含有铁元素但不是金属材料,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不光要考虑其性质,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存量、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跟踪练习]

1、某物质为金属材料,则该物质() A、一定是单质 B、一定是化合物 C、一定是混合物 D、可能是单质或混合物 2、下列物质的性质都属于金属物理性质的是() ①导电性②熔点低③延展性④导热性⑤有光泽 A.①②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⑤ 3、铝通常用作电线、电缆是利用它的性;细铁丝、薄铁片用力就可弯成各种形状,这说明铁具有的性质;铁锅、铝壶可用来烧水是利用它们的性;金块可以轧成很薄的金箔,这是利用了金的性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4-5页,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合金?合金是纯净物吗? 2.铁常见的两种合金是什么?其组成如何? [观察思考] 观察老师演示[实验8-1],并完成下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导学案(全册)

导学案设计本 学校 ——————————————————班级 ——————————————————学科 ——————————————————教师 ——————————————————

导学须知 教师在导学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宽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的创造者,思维矛盾的挑动者,茫然无助时引路人、示范扶持者,攀登历练的加油助威者,成功进步时的喝彩者…… 一、导学“八认真” 1. 认真搜集资料 2. 认真备导学案 3. 认真上高效课 4. 认真辅优补差 5. 认真实习实作 6. 认真批改作业 7. 认真考核评价 8. 认真反思总结 二、导学“六要素” 1. 教材要让学生读 2. 问题要让学生提 3. 过程要让学生说 4. 规律要让学生找 5. 实验要让学生做 6. 结论要让学生下 三、导学“五原则”: 1. 胸中有纲 2.心中有书 3.脑中有题 4.目中有人 5.手中有法 四、学习“三方式” 备导学案时重点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个维度加以设计。 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即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监控是指学生针对自己的导学过程所进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自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那些致使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包括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组织学习环境等;自我强化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作出奖赏或惩罚,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或促进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者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指学习者不是一个人单独地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而是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去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活动时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又互相帮助。它表现为: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探究学习:即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导学过程。 也就是说指学习者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答案,把导学过程变成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追寻现象间的因果联系,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学好“十时刻” : 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印在第一页的背面) 导学案设计本检查记录 (至少每半学期检查一次):

(完整word版)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初三化学全套复习学案

初三化学全套复习学案 说明:本学案设计可供中考学生自主复习使用,可以算是课本导读,所以不用答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其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和等科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和构成的;分子的和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会破裂,而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2.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门捷列夫发现了和,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接纳,实现“零排放”。 (4) 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良好产品。 4.了解几种高科技的化学产品 , 如具有超塑延展性的 ; 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小猫安详地坐在高温火焰加热的平板上,也是高分子化学材料,其特点是具有绝热的性质;超强拉力的尼龙绳等。 5、将一个鸡蛋洗净后,放入装有食醋的杯子中, 观察到的现象原因说明鸡蛋壳中有什么物质 (1) (2)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以下涉及物质时,都写化学式)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结论:⑴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溶于水 ⑵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生成了,其中含有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该气体能使变,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式是: ⑶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