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艾滋病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一、艾滋病防控策略1.行为防控:通过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引导高危人群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包括正确使用安全套、拒绝共用注射器等。

2.扩大检测:推进艾滋病的无偿检测,采取主动到达、快速检测等策略,提高艾滋病感染者的检测率。

3.及早治疗:推广“四个早”策略,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保障,降低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减少患者传播风险。

二、艾滋病诊断标准和筛查1.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断是否艾滋病感染。

2.实验室筛查:包括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等,以确定感染状态和病毒载量。

三、艾滋病抗病毒治疗1.治疗原则:个体化治疗,根据病情和化验指标确定治疗方案。

2.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包括核苷类似物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似物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等。

3.治疗监测:监测治疗的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四、并发症管理1.临床症状管理:针对不同的临床症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发热、咳嗽、腹泻等。

2.机会感染预防:推荐高危人群接种疫苗,如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

3.肝炎治疗:对艾滋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或其他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采用抗病毒治疗。

五、合并疾病管理根据患者的合并疾病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结核病、梅毒、真菌感染等。

六、艾滋病相关保健和康复2.营养支持:给予患者合理膳食指导,提供适当的营养补充。

3.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改善体力和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七、艾滋病相关的法律和伦理问题提供艾滋病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和指导,保障患者合法权益,防止歧视和侵权行为。

总结: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综合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为我国医务人员提供了科学规范的艾滋病诊疗指导,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传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艾滋病防控策略和早期治疗对于减少HIV传播和提高感染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同时,要重视艾滋病相关的法律和伦理问题,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艾滋病诊断及治疗

艾滋病诊断及治疗

HIV-1IgG抗体
重组抗原或 合成多肽 HIV-1/2
重组抗原或 合成多肽 HIV-1/2/O P24抗体
抗人IgG
重组抗原或 合成多肽 HIV-1/2/o
重组抗原或 合成多肽 HIV-1/2/o P24抗体
HIV-1 / -2 IgG 抗体
HIV-1 / -2 / -O IgM / IgG 抗体
HAART的药物种类
核苷类 非核苷类 蛋白酶抑制剂 细胞融合抑制剂
.
17
核苷类药物的作用机理NRTIs
D4T、AZT:胸腺嘧啶类似物 3TC、FTC:胞嘧啶类似物 DDI:次黄嘌呤类似物 ABC:鸟嘌呤类似物
.
18
齐多夫定 (AZT 、ZDV)
剂型: 300mg 胶囊、片剂, 100mg 胶囊、 片剂、 10mg/ml 糖浆、
何奇金淋巴瘤 淋巴细胞间质肺炎
200/mm3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消瘦 周围神经紊乱 HIV相关痴呆
组织孢浆菌病 球孢子菌病
心肌病 空泡性脊髓炎
粟粒性/肺外结核
进行性多发性神经根病
多发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何奇金淋巴瘤
100/mm3
弥漫性单纯疱疹 弓形体病
隐球菌病 慢性阴孢子充病
微孢子充病 念珠菌食道炎
50/mm3
.
14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单一NRTI治疗HIV/AIDS 1987年3月,AZT , 对HIV的复制起到一定作用,
但是 100%的服药者在治疗12周后出现病毒 载量的反弹。 在1995秋之前,对HIV治疗仅限于治疗中晚期病 例。 临床医师认为,只有有症状或AIDS病人才需要 治疗,CD4细胞计数在200-500/mm3之间是否 需要治疗仍有争论,CD4>500/mm3不主张治 疗。

艾滋病(HIV)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艾滋病(HIV)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2.无症状期
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结合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3.艾滋病期
(1)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以上,>1个月;
(2)慢性腹泻次数多于3次/日,>1个月;
(3)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4)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
(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2、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持续发烧、虚弱、盗汗,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淋巴结直径在1厘米以上,质地坚实,可活动,无 疼痛。体重下降在3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 显。
2.呼吸道症状
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2.各种致病性感染的病原体检查
如用PCR方法检测相关病原体,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3.HIV抗体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免疫荧光检测法、免疫印迹检测 法、放射免疫沉淀法等,其中前三项常用于筛选试验,后二者用于确证试验。
.
4、艾滋病的诊断
1.急性期
诊断标准:病人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 阳性即可诊断。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筛试验可检出抗体,几乎100%感染者12周后可检出抗体,只有极少数患者在感染后3个 月内或6个月后才检出。
3.消化道症状
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
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
3、艾滋病的检查
1.机体免疫功能检查
主要是中度以上细胞免疫缺陷包括:CD4+T淋巴细胞耗竭,外周血淋巴细胞显 著减少,CD4<200/μl,CD4/CD8<1.0,(正常人为1.25~2.1),迟发型变态 反应皮试阴性,有丝分裂原刺激反应低下。NK细胞活性下降。

中国艾滋病诊断标准

中国艾滋病诊断标准

中国艾滋病诊断标准中国艾滋病的诊断标准是基于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并结合了中国国情和流行病学特点而制定的。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其诊断标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防控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艾滋病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体重下降、反复出现的呼吸道感染、皮肤黏膜念珠菌感染、带状疱疹、巨细胞病毒感染等症状,应高度怀疑艾滋病的可能性。

二、实验室检测。

1. HIV抗体检测。

HIV抗体检测是艾滋病诊断的金标准,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法(IFA)、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等。

在初次检测阳性后,需要进行复核检测以确认诊断结果。

2. HIV核酸检测。

HIV核酸检测是对早期感染者的一种重要检测手段,能够在感染后的几天至几周内检测出病毒的存在,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临床分期。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不同的临床分期,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目前常用的分期标准包括WHO的临床分期和CDC的临床分期。

四、并发症的诊断。

艾滋病患者常常伴随着多种并发症,如结核病、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念珠菌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对于这些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同样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中国艾滋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临床分期和并发症的诊断。

准确的诊断是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基础,也是对患者负责的表现。

希望医护人员和公众能够重视艾滋病的诊断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疗艾滋病患者,共同为艾滋病的防控工作做出贡献。

艾滋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艾滋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疗效监测
治疗效果评估
药物配伍
减轻副作用
社区干预和预防
社区在艾滋病防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宣传教育、 预防措施的推广以及社区自助服务是有效防控艾 滋病的关键。
社区干预措施
01 宣传教育
提高意识和预防知识
02 预防措施
安全性与有效性需验证
03 自助服务
提供支持与咨询
诊断技术的创新
快速检测技术
迅速获知HIV感染情况 提高诊断效率
结合抗结核药物 进行治疗
肝病
定期监测肝功能 指标,避免肝损

肿瘤
进行手术、化疗、 放疗等治疗方式
心血管疾病
控制血压、血糖 等风险因素
心理支持和康复治疗
心理咨询
提供心理支持,缓解患者 焦虑、抑郁等情绪
康复训练
康复专家指导康复训练,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社会支持
家庭、朋友、社区等提供 支持和关爱
早期治疗的重要 性
重要的艾滋病防治工作
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艾滋 病的认识
医疗支持
提供患者所需的 医疗支持和关怀
心理辅导
提供心理支持和 辅导
病毒检测
定期检测HIV感 染,早发现早治

艾滋病知识普及
病毒特点
HIV是一种RNA病毒 病毒包裹有蛋白质的外膜
感染途径
性传播 血液传播 垂直传播
症状表现
早期症状常被忽略 晚期症状危及生命
分享经验和情感支持 建立社会关系 提供资源共享
职业康复计划
帮助就业和职业培训 提供职场适应能力培养 重建工作信心
心理康复的重要性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康复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涉 及到社会融入和生活质量的提升。通过专业的心 理支持和康复计划,可以帮助患者重塑自信,重 新融入社会,实现全面的康复。

中国艾滋病的诊断标准

中国艾滋病的诊断标准

中国艾滋病的诊断标准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它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最终导致严重的感染和疾病。

在中国,艾滋病的诊断标准是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艾滋病诊疗指南》来确定的。

这些诊断标准是基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以确保艾滋病患者能够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首先,艾滋病的诊断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进行评估。

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盗汗、淋巴结肿大等。

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来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艾滋病患者还容易出现多种感染和肿瘤,因此需要对其免疫功能进行全面评估。

其次,实验室检测在艾滋病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HIV抗体检测、HIV核酸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等。

HIV抗体检测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血清、唾液或尿液来检测HIV抗体的存在。

HIV核酸检测则可以直接检测病毒的遗传物质,对早期感染者和婴儿感染进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可以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对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进行监测。

最后,流行病学调查对于艾滋病的诊断和防控也至关重要。

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帮助确定患者的暴露史和传播途径,对于疫情的监测和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流行病学调查还可以帮助识别高危人群和潜在感染者,有助于及早发现和干预潜在的疫情传播链。

综上所述,中国艾滋病的诊断标准是一个综合评估的过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多方面的信息来进行判断。

只有通过科学准确的诊断,患者才能及时得到治疗和关怀,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减少艾滋病的发病率,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危机。

为了确诊患者是否感染了HIV病毒并发展成艾滋病,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标准,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进行准确的诊断。

本文将详细介绍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诊断标准。

1. HIV感染的诊断标准对于HIV感染的初步诊断,通常使用抗体检测试剂进行血液或唾液的筛查。

这些试剂可以检测体内是否存在特定的HIV抗体,一旦检测结果呈阳性,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确认测试。

最常用的确认测试是HIV抗体免疫印迹电泳(Westernblot assay),该试验可以通过检测人体对HIV蛋白质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来确认感染。

只有在Western blot结果呈阳性的情况下,才能确诊为HIV感染者。

此外,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敏感且特异的方法,可以直接检测体内HIV的核酸片段。

通过PCR可以早期检测到HIV感染,提高了感染的检出率。

2. 艾滋病的诊断标准艾滋病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以及CD4+T细胞计数等指标。

常见的艾滋病症状包括长期发热、体重下降、慢性腹泻、淋巴结肿大等。

当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应明确是否与HIV感染有关。

实验室检测是确诊艾滋病的关键步骤之一。

这些检测包括病毒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

病毒核酸检测主要是通过PCR方法检测血液样本中的HIV核酸。

抗原检测则是针对HIV感染可诱导机体产生的特定抗原进行检测。

抗体检测是通过ELISA或免疫印迹等方法检测人体是否对HIV产生免疫反应。

CD4+T细胞计数是反映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艾滋病诊断中常用的指标。

正常人体内的CD4+T细胞数量在500至1500个/微升之间,而艾滋病患者的CD4+T细胞数量通常低于200个/微升。

因此,当患者的CD4+T细胞数量明显下降时,可以作为艾滋病的一个重要指标。

3. 亚类艾滋病的诊断标准亚类艾滋病是指目前没有出现典型艾滋病症状,但HIV感染者CD4+T细胞计数低于200个/微升或CD4+T细胞百分比低于14%的疾病状态。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指南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指南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指南引言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球有约3800万人感染了HIV病毒,且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

艾滋病的流行给全球公共卫生和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准确的流行病学诊断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艾滋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指南,以帮助医疗机构和医生准确诊断和报告艾滋病病例,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流行病学诊断步骤流行病学诊断艾滋病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病史采集在病人来访时,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性行为史、静脉注射毒品史、输血史、母婴传播史等。

这些信息对于流行病学诊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确定可能的暴露途径。

步骤二:性传播病例的诊断标准艾滋病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因此对于性传播病例的诊断有一定的标准。

根据WHO的建议,以下条件可以被认为是性传播的艾滋病病例:1.HIV感染者有无保护的性行为史,且与已确诊的HIV阳性患者发生过性接触。

2.HIV感染者无保护性行为史,但与其他可能出现HIV感染者的风险人群发生过性接触。

3.肛交、口交或其他不安全性行为的参与者。

4.孕期或分娩过程中未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妇女。

步骤三:静脉输血及血制品的诊断标准艾滋病还可以通过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因此对于可能通过这种途径感染HIV 的个案,有以下的诊断标准:1.接受过输血或有血液制品治疗史,并在此治疗期间或之后被确诊为HIV感染者。

2.于1985年之前接受过输血或血液制品治疗,并在此治疗期间或之后被确诊为HIV感染者。

步骤四:母婴传播的诊断标准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的另一主要传播途径。

以下条件可以被认为是母婴传播的艾滋病病例:1.新生儿在出生后进行了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措施,但在出生后HIV检测结果呈阳性。

2.新生儿未接受任何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措施,出生后HIV检测结果呈阳性。

步骤五:实验室检测方法对于疑似艾滋病病例,实验室检测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18月 (-)
出现HIV 抗体后 P24转阴
P2 HIV感染或 (+) (-) >18月 出现机会
AIDS
→ (+)
感染或已
有反映迟
钝智力低

P3
垂直暴露 (+) → (-) >18月 母亲为
(-)或
HIV/AIDS,
(-)
患儿需随

艾滋病的治疗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三种学说
在HIV感染早期,采用联合用药,在耐药 突变产生及免疫功能出现不可逆损害以 前,争取HIV复制得到最大的抑制。
艾滋病的诊断
诊断原则
包括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两方面。 遵循“及早、全面、动态、慎重、咨询、
保密”的原则。
诊断程序
实验室检查
检测特异性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免疫荧 光试验(IFA) 、放射免疫试验( RIA) 敏感性高,适用于筛查 (HIVgpl20与淋 巴细胞膜上的Ⅱ类MHC分子有同源区, 所以会出现假阳性反应)
可疑病例
有流行病史和临床表现,但抗HIV抗 体(-)。
抗HIV抗体(+)者所生子女。 有流行病史,临床表现不明显,CD4
总数<200/ul。
小儿HIV/AIDS的诊断标准
小儿临床分期的确诊指标
分 级 临床分期 抗HIV+/- P24
年龄
备注
P
未定
(+) (-) <18月 抗体来自
母亲
P1 无症状HIV感 染
ddC 疼痛性外周神经疾病、皮疹、口疮性口 炎、胰腺炎等。
ddI 散发性胰腺炎、疼痛性外周神经疾病、 高淀粉酶、高甘油三酯血症、肾损伤等。
d4T 骨髓抑制(贫血)、疼痛性外周神经疾 病、转氨酶升高。
3TC 偶发中性粒细胞减少(高剂量)、失眠、 头痛、腹泻、瘙痒等。
多数专家主张患者CD4+T细胞 <350/mm3,血浆HIV-RNA>30000。或 已出现严重AIDS症状时给予抗HIV治 疗。
抗病毒治疗
临床上用于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分为三类: I.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II.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III. 蛋白酶抑制剂
HIV在CD4细胞内的复制周期
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
免疫印迹试验(WB)或RIA特异性高, 作确证试验。
HIV抗体最常使用的间接ELISA检测 法之一的作用机制
EIA:
HIV抗原(全病 毒裂解产物、 重组蛋白或合 成多肽)
WB:3种HIV主要
抗原(核心蛋白P24、 两种主要的包膜蛋白 gp41和gp120/160、 其他HIV带,包括 P17、P31、gp41、 P51、P55和P66)
鉴别诊断
艾滋病的血液学与免疫学的改变需与单核细胞 增多症,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和其它原因引起 的免疫抑制疾病的鉴别。
在艾滋病早期表现出的疲乏、抑郁、嗜睡等症 状尚需与称为"假性艾滋病综合征"的精神症状 相鉴别。另外,在儿童艾滋病诊断时,也需注 意与儿童发育迟缓症等相鉴别。
艾滋病能通过性接触传播,它所表现出的皮肤 粘膜表征需与其它性病相鉴别,如淋病、梅毒、 软性下疳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但上述这些 性病都有明显的局部症状及特异的检测手段, 且治疗也相对容易,无艾滋病所特有的免疫学 改变,也是鉴别要点之一。
(3-6个月)体重减轻10% 以上,且持续发热达 38℃或持续腹泻(3-5次/日)1个月以上;有 卡波济肉瘤或卡氏肺囊虫性肺炎;有明显的霉 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
② 若抗体阳性者体重下降、发热、腹泻等症 状接近上述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 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CD4/CD8淋巴细胞计数 比值<1,CD4细胞计数下降;全身淋巴结肿大; 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 出现痴呆,辨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能障 碍等。
在没有证据确认为早期,则在积极治疗 时,不用强度太大的攻击治疗,因考虑 到药物的毒性和经济问题。
抗逆转录病治疗应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相结合,使病毒得到长期抑制,同时逐 渐恢复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控制发病。
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鸡尾酒疗法)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us therapy (HAART)
发明艾滋病“鸡尾酒疗法”的科学家何大一
何 谓 HAART?
三种或三种以上抗逆转录病毒药 物联合使用,以有效抑制HIV复 制,从而能够减轻病人症状及延 长感染者和病人的生命。
何 时 开 始 ART ?
英国HIV协会:。 美国:。 实施HAART的时机:
WB的结果解释:
阴性:无WB条带。
阳性:3条主带中至少有2条。 不确定:3条主带中只有1条。
病毒分离
抗原检测
常用ELISA法测定衣壳蛋白P24,此抗原 特异性高,常出现于急性感染期,而在潜 伏期中常为阴性,但发展为AIDS时,P24 抗原又可重新升高。
核酸检测
鉴别诊断
发热、消瘦、疲乏、无力,这些表现艾滋病病 征的现象需和其他感染性病(如结核病、沙门 氏菌属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 疮)、胶原性疾病、血友病的某些类似症状相 鉴别。
诊断标准
(1)HIV感染者:受检血清初筛试验,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酶法或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等方法检查阳性, 再经确证试验,如蛋白印迹法(westem blot test) 等方法复核确诊者。
确 诊 病 例:
① 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一 项者,可为实验室确诊艾滋病病人:近期内
淋巴结肿大,需与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卡波济肉 瘤、淋巴瘤、何杰金氏病、淋巴结核、血友病 相鉴别,尤其应注意与近年来在同性恋中发现 的良性性病性淋巴结病综合征(GINS)相鉴别。
皮肤改变,艾滋病病人多发生的荨麻疹、全身 性搔痒症及尖锐湿疣、接触性软疣等需与伴皮 肤改变的卡波济肉瘤、皮肤粘膜紫癜、白血病 的某些皮肤症状相鉴别。
叠氮脱氧胸苷或齐多夫定 (ZDV或AZT)、
去羟肌苷,惠妥滋 (ddI)、
赛瑞特,司他夫定 (d4T)、
双脱氧胞苷,扎西他滨 (ddc)、
拉米夫定(3TC)、 双肽芝(ZDV+3TC)等。
惠妥滋 Didanosine
赛瑞特 stavudine
5种核苷类药物的毒性
AZT 骨髓抑制(贫血)、头痛、不适、乏力、 恶心、呕吐、肌痛、乳酸中毒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