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诊断与治疗
艾滋病(HIV)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5 、 艾 滋病的治疗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药物。现阶段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和持久 的降低病毒载量;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和维持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HIV相关的发病率和死 亡率。本病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恢复或改善免疫功能的治疗及 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治疗。 1.一般治疗 对HIV感染者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均无须隔离治疗。对无症状HIV感染者,仍可保持正常 的工作和生活。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密切监测病情的变化。对艾滋病前期或已发 展为艾滋病的患者,应根据病情注意休息,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饮食。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输 液补充营养。加强支持疗法,包括输血及营养支持疗法,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 2.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艾滋病治疗的关键。随着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抗HIV 的疗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艾滋病(HIV)的临床表现及诊 断标准
目 录 / contents
01
艾滋病(HIV)的病因来自02艾滋病(HIV)的临床表现
03
艾滋病(HIV)的检查
04
艾滋病(HIV)的诊断
05
艾滋病(HIV)的治疗
06
艾滋病(HIV)的预防
1 、 艾 滋病的病因
研究认为,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 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 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 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 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因 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 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 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 特效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艾滋病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 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艾滋病治疗方案

艾滋病治疗方案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免疫系统失调的综合症。
自1981年首次发现以来,艾滋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针对艾滋病的治疗方案在不断改进和发展,旨在减缓病情进展、保障患者生命质量,以及预防感染传播。
一、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的主要治疗策略是采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旨在抑制病毒复制,维持患者的免疫功能。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具有以下特点:1. 首次接受治疗:对于初次诊断艾滋病的患者,即使在无症状期,也应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治疗的目标是尽早抑制病毒复制,降低病毒载量,并保护免疫系统。
2. 联合用药: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通常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即同时使用两种或更多种类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这种治疗策略可以避免病毒对单一药物产生耐药性,并提高治疗效果。
3. 个体化治疗:艾滋病患者的病情和耐药情况存在差异,因此,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病情、免疫功能、病毒载量和耐药性等因素,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4. 定期监测: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期间,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病毒载量和免疫功能的监测,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二、辅助治疗除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还需要接受一系列的辅助治疗,以改善症状、保障患者的生命质量。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辅助治疗措施:1. 症状缓解:艾滋病患者常伴随着一系列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疲劳等。
针对这些症状,医生可以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恶心药物、止泻药物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免疫增强:由于艾滋病会导致免疫功能受损,使患者容易感染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因此,艾滋病患者常需接受免疫增强治疗。
这包括补充免疫球蛋白、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一、艾滋病防控策略1.行为防控:通过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引导高危人群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包括正确使用安全套、拒绝共用注射器等。
2.扩大检测:推进艾滋病的无偿检测,采取主动到达、快速检测等策略,提高艾滋病感染者的检测率。
3.及早治疗:推广“四个早”策略,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保障,降低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减少患者传播风险。
二、艾滋病诊断标准和筛查1.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断是否艾滋病感染。
2.实验室筛查:包括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等,以确定感染状态和病毒载量。
三、艾滋病抗病毒治疗1.治疗原则:个体化治疗,根据病情和化验指标确定治疗方案。
2.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包括核苷类似物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似物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等。
3.治疗监测:监测治疗的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四、并发症管理1.临床症状管理:针对不同的临床症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发热、咳嗽、腹泻等。
2.机会感染预防:推荐高危人群接种疫苗,如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
3.肝炎治疗:对艾滋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或其他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采用抗病毒治疗。
五、合并疾病管理根据患者的合并疾病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结核病、梅毒、真菌感染等。
六、艾滋病相关保健和康复2.营养支持:给予患者合理膳食指导,提供适当的营养补充。
3.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改善体力和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七、艾滋病相关的法律和伦理问题提供艾滋病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和指导,保障患者合法权益,防止歧视和侵权行为。
总结: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综合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为我国医务人员提供了科学规范的艾滋病诊疗指导,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传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艾滋病防控策略和早期治疗对于减少HIV传播和提高感染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同时,要重视艾滋病相关的法律和伦理问题,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艾滋病(HIV)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结合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3.艾滋病期
(1)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以上,>1个月;
(2)慢性腹泻次数多于3次/日,>1个月;
(3)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4)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
(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2、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持续发烧、虚弱、盗汗,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淋巴结直径在1厘米以上,质地坚实,可活动,无 疼痛。体重下降在3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 显。
2.呼吸道症状
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2.各种致病性感染的病原体检查
如用PCR方法检测相关病原体,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3.HIV抗体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免疫荧光检测法、免疫印迹检测 法、放射免疫沉淀法等,其中前三项常用于筛选试验,后二者用于确证试验。
.
4、艾滋病的诊断
1.急性期
诊断标准:病人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 阳性即可诊断。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筛试验可检出抗体,几乎100%感染者12周后可检出抗体,只有极少数患者在感染后3个 月内或6个月后才检出。
3.消化道症状
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
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
3、艾滋病的检查
1.机体免疫功能检查
主要是中度以上细胞免疫缺陷包括:CD4+T淋巴细胞耗竭,外周血淋巴细胞显 著减少,CD4<200/μl,CD4/CD8<1.0,(正常人为1.25~2.1),迟发型变态 反应皮试阴性,有丝分裂原刺激反应低下。NK细胞活性下降。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感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DS)统计,2019年全球有3760万艾滋病感染者,其中约170万为中国感染者。
为了有效防控艾滋病,提高患者的诊疗水平,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的关键内容。
一、了解中国艾滋病疫情现状近年来,中国艾滋病疫情呈现以下特点:1、感染人数持续增加:虽然新发感染者数量有所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感染总人数仍在上升。
2、传播途径多样化: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多种途径均存在。
3、发病年龄跨度大:患者年龄分布在青壮年、老年人等多个年龄段。
4、地区差异明显: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疫情分布不均,部分地区疫情较严重。
二、中国艾滋病诊断标准艾滋病诊断需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信息。
中国艾滋病诊断标准如下:1、病毒检测:检测血液中的HIV抗体或病毒载量,抗体阳性或病毒载量高于一定阈值即可确诊。
2、抗体检测:抗体检测常用于筛查试验,检测血液中的HIV抗体。
若筛查试验结果阳性,需进行补充试验确认。
3、临床表现:患者在病程中可能出现持续发热、盗汗、淋巴结肿大、神经精神异常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与HIV感染导致的免疫系统受损有关。
4、合并感染:当患者同时感染其他病原体时,可能加重病情,需要针对不同病原体进行治疗。
三、中国艾滋病治疗方案艾滋病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复制,减轻免疫系统损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国艾滋病治疗方案如下:1、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如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和蛋白酶抑制剂(PI)等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
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医生还可能会开具其他辅助药物进行治疗。
2、手术治疗:对于部分特定的艾滋病相关疾病,如恶性淋巴瘤、宫颈癌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3、心理治疗:艾滋病患者在病程中可能遭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心理治疗同样重要。
艾滋病毒病例报告的诊断和报告标准解析

艾滋病毒病例报告的诊断和报告标准解析艾滋病毒(HIV)感染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不仅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准确诊断和及时报告艾滋病病例,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和报告标准。
本文将重点解析这些标准,并探讨其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毒传播中的作用。
一、艾滋病毒病例的诊断标准艾滋病毒病例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血液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首筛,如果结果呈现阳性,需要进行Western blot或免疫荧光试验(Immunofluorescence assay)进行确证。
在阳性初筛结果出现之后,需进行至少两次重复检测,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2. 临床症状:艾滋病毒感染后,患者可能出现多种症状,如长期发热、乏力、消瘦、反复感染等。
临床医生需要评估这些症状以及患者的病史,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
3. 窗口期:艾滋病毒感染后,人体需要一定时间产生与之相关的抗体,这段时间被称为窗口期。
在窗口期内,艾滋病毒病例的血液检测结果可能呈现假阴性。
因此,在疑似感染者中,如果临床症状强烈怀疑为艾滋病毒感染,需密切监测患者以备后续诊断。
二、艾滋病毒病例的报告标准艾滋病毒病例的报告是保证艾滋病毒防控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了解疫情、采取相应措施的重要途径。
1. 报告对象:根据不同地区的规定,可能需要报告给特定的机构或部门。
通常来说,医疗机构、检验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艾滋病毒病例报告的主要对象。
2. 报告内容:艾滋病毒病例报告需要包含的基本信息包括:病例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等),感染途径,临床症状和检测结果(如阳性初筛结果及确证结果)。
此外,还需标明报告的部门和报告者的个人信息。
在报告中,隐私保护是非常重要的,相关机构需要确保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
3. 报告时限:对于艾滋病毒病例的报告,时间上的敏感性和及时性非常重要。
通常来说,报告的时限应在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后的24小时内完成,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一、本文概述《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是一份针对艾滋病诊疗的权威指南,旨在为我国的医疗工作者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艾滋病诊疗方法和建议。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自1981年全球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
在我国,艾滋病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制定一份全面、系统的艾滋病诊疗指南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的编写遵循了国内外最新的艾滋病诊疗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同时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旨在提高我国艾滋病诊疗水平,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本指南涵盖了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控制等多个方面,为临床医生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参考。
本指南的发布将有助于推动我国艾滋病诊疗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提高诊疗质量,降低艾滋病的传播风险,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指南的推广和应用,能够推动我国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全球艾滋病防控事业做出我们的贡献。
二、艾滋病基础知识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病毒性感染。
HIV主要侵犯并破坏人体的CD4+T 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进而使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
HIV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HIV感染者并不等同于艾滋病患者。
HIV感染者是指已经感染了HIV 但尚未出现症状或体征的人,他们可以通过抗病毒治疗和健康管理控制病毒载量,保持免疫功能,延长寿命。
而艾滋病患者则是指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艾滋病相关症状或体征的人,他们的免疫功能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害,需要接受更为复杂和全面的治疗。
艾滋病常见症状及治疗预防方法

艾滋病常见症状及治疗预防方法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病症。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的常见症状以及相关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一、艾滋病的常见症状1. 早期症状艾滋病的早期症状通常在感染后的几周到几个月内出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发热:大约80%的感染者会在感染后2至4周内出现发热症状,热度较高,常伴有寒战和盗汗。
- 发疹:大约50%的感染者会出现皮疹,常在胸部、脸部和四肢出现,呈现红色或粉红色斑点。
- 淋巴结肿大:约50%的感染者会出现一种或多种淋巴结肿大的情况,通常是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 疲劳和乏力:感染者常感到无法解释的疲劳和乏力,这是由体内免疫系统的激活和病毒的复制所导致的。
- 头痛和肌肉酸痛:这是常见的症状,但也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
2. 中晚期症状如果艾滋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将进一步发展,出现中晚期症状:- 消瘦与消耗症:患者由于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减弱和代谢紊乱,会逐渐出现体重下降、肌肉萎缩、浮肿等症状。
- 慢性腹泻:腹泻是艾滋病的常见症状之一,由于肠道感染或肠黏膜受损所致。
- 呼吸系统症状:例如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常见的原因有肺部感染和肺结核。
- 神经系统症状:艾滋病可引起神经系统疾病,如周围神经炎、脑膜炎、智力退化等。
- 免疫系统症状:由于艾滋病病毒攻击免疫系统,患者的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易于发生各种感染和肿瘤。
二、艾滋病的治疗方法目前,艾滋病还没有根治的方法,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延缓疾病的进展。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1. 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简称抗病毒治疗,通过药物抑制病毒的复制,减少病毒数量,从而保护免疫系统。
这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 免疫调节疗法免疫调节疗法用于改善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例如,使用免疫增强剂、多肽类药物等,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诊断标准
急性期、无症状期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 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可诊断
31
(二)诊断标准
3. 艾滋病期 有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加 以下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艾滋病。 (1) 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一个月以上,体温高于38℃。 (2) 慢性腹泻一个月以上,次数>3次/日。(3) 6个月内体重 下降10%以上。(4) 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5) 反 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感染。(6) 肺孢子 虫肺炎。(7) 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8) 活动性结核或肺 结核分枝杆菌病。(9) 深部真菌感染。(10) 中枢神经系统占 位性病变。(11) 中青年人出现痴呆。(12) 活动性巨细胞病 毒感染。(13) 弓形虫脑病。(14) 马内非青霉菌感染。(15) 反复发生的败血症。(16) 皮肤黏膜或内脏的卡波氏肉瘤、 淋巴瘤。 HIV抗体阳性,虽无上述表现或症状,但CD4+T淋巴细胞 数<200/mm3,也可诊断为艾滋病。
29
【诊断】
(一)诊断原则 流行病学史(包括不安全性生活史、静脉注射毒 品史、输入未经抗HIV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 品、HIV抗体阳性者所生子女或职业暴露史等)、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诊断HIV/AIDS必须是经确认试验证实HIV抗体阳 性,HIV RNA和P24抗原的检测能缩短抗体“窗口 期”和帮助早期诊断新生儿的HIV感染。
18
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 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弓形虫脑 病、各种病毒性脑膜脑炎
19
Encapsulated yeast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in CSF India ink preparation
20
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消化系统:
皮肤:
带状疱疹、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 真菌性皮炎弹和甲癣; 眼部: 巨细胞病毒性和弓形虫性视网膜炎, 表现为眼底絮状自斑。眼睑、眼板腺、泪 腺、结膜及虹膜等常受卡波西肉瘤侵犯;
24
口腔卡波西肉瘤
25
马尔尼非青霉菌病
26
艾滋病晚期
CD4细胞数<50/mm3 一旦进入艾滋病期,未及时治疗, 则很快 进入终末期,继而死亡(平均存活期12~18 个月)
何奇金淋巴瘤 淋巴细胞间质肺炎
200/mm3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组织孢浆菌病 球孢子菌病 粟粒性/肺外结核
多发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100/mm3 弥漫性单纯疱疹 弓形体病 隐球菌病 慢性阴孢子充病 微孢子充病 念珠菌食道炎 50/mm3 弥漫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鸟分枝杆菌综合征
何奇金淋巴瘤
中枢神经淋巴瘤
白色念珠菌食道炎、巨细胞病毒性肠 炎,隐孢子虫性肠炎
鹅口疮、食管炎或溃疡,吞咽疼痛、 胸骨后烧灼感、腹泻、体重减轻,感染性 肛周炎、直肠炎,粪检和内镜检查有助诊 断
21
食 管 念 珠 菌 病
22
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口腔:
鹅口疮、舌毛状白斑、复发性口腔溃 疡、牙龈炎等
23
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27
HIV感染后的3种临床类型
典型进展:8~10年内免疫力逐渐下降 快速进展: CD4+细胞2~5年内迅速下降 抗HIV的抗体水平很低,且中和HIV的能 力较差 感染后,HIV一直维持较高病毒载量, HIV 病毒有均一性 长期不进展
28
并发症与CD4细胞数的关系(Arch Intern Med,1995,155)
17
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呼吸系统: 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 表现为慢性咳嗽、发热,发绀,血氧分压降低。 少有肺部啰音。胸部X线显示间质性肺炎。六甲 烯四胺银染色印片或改良美蓝对痰或气管灌洗液Mycobaccterium avium complex,MAC)、念珠菌及隐球菌等常引起 肺结核、复发性细菌、真菌性肺炎。 卡波西肉瘤也常侵犯肺部;
C.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
D.除外其它病因。
淋巴结中病毒浓度很高:细胞外病毒进入生发中心、细胞内病毒
大部分处于潜伏状态
15
艾
滋
病
期
(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
16
艾
滋
病
期
出现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
CD4+细胞计数通常<200/µl,血及淋巴结中 的HIV 升到相当高的水平
抗病毒CD8+细胞反应减弱
12
13
无症状感染
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
表现为抗HIV-Ab阳性
CD4+ 细胞生成和死亡基本处于平衡状 态 , CD4+ 细胞计数尚正常
14
无症状期临床特点
无症状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病 可以有持续性淋巴结肿大
A.除腹股沟部位外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淋巴结肿大; B.淋巴结直径超过1厘米,无压痛,无粘连;
艾
滋
病
1
主要内容
临床表现
分期、分型 治疗
2
要点概述:
HIV-1感染细胞的第一步是gp120 与CD4 受体结合, 随后穿透细胞膜,并进行脱膜. 病毒 RNA 基因组反转录成前病毒 DNA基因组,并 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内. 病毒成分的合成及包装、释放.
3
HIV的易感细胞
4
艾滋病研究的历史
9
急性期特点
高滴度HIV病毒血症: P24抗原 >100pg/ml、血浆HIVRNA 105~108拷贝 /ml
10%无症状或轻微症状 2-3周后血浆HIVRNA水平下降,临床 症状消失 CD4+T淋巴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
10
2. 无症状期 (asymptomatic Infection)
CD4细胞数 500/mm3 感染性并发症 急性逆转录病毒综合征 念珠菌性阴道炎 无菌性脑膜炎 非感染性并发症 持续性全身淋病腺病 吉兰-巴雷综合征 肌病
200~500/mm3
肺炎球菌和其它细菌性肺炎
肺结核 带状疱疹 鹅口疮 隐孢子虫病 卡波济肉瘤 口腔毛壮白斑病
子宫颈上皮肉瘤 宫颈癌
特异性B 细胞淋巴瘤 贫血 多发性单神经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消瘦 周围神经紊乱 HIV相关痴呆 心肌病 空泡性脊髓炎 进行性多发性神经根病
1981年美国报道首例病人 1982年提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定义 (AIDS) 1983-1984分离出病毒(HIV) 1985研制出第1种HIV检测方法 1986发现HIV-2 1994发现HIV-1 O群 1995-1996年艾滋病研究的突破:联合抗病毒 治疗,对致病机理的新认识
5
HIV体内播散
6
【临床表现】
7
艾滋病临床过程
急性期
无症状期
艾滋病期(终末期)
8
1. 急性期(primary infection)
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的2~4周左右,大 多数病人临床症状轻微。
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全身不 适、头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咽 痛、肌痛、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以 及神经系统症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