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_泵与风机教案(2)

合集下载

泵与风机检修培训教案(2)

泵与风机检修培训教案(2)

第三讲联轴器找中心第一节概述联轴器找中心是电厂转动设备在安装和检修时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项目,找中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转动设备的安全运行。

找中心操作以转动设备组成的某一联轴器作为基准,测量和调整另一个联轴器。

在泵与风机的检修中,一般以被驱动设备如泵与风机等作为基准设备,电动机为被调整设备。

两轴绝对准确的对中是难以达到的,对连续运转的机器要求始终保持准确的对中就更困难.各零部件的不均匀热膨胀,轴的挠曲,轴承的不均匀磨损,机器产生的位移及基础的不均匀下沉等,都是造成不易保持轴对中的原因.因此,在设计机器时规定两轴中心有一个允许偏差值,这也是安装联轴器时所需要的.从装配角度讲,只要能保证联轴器安全可靠地传递扭矩,两轴中心允许的偏差值愈大,安装时愈容易达到要求。

但是从安装质量角度讲,两轴中心线偏差愈小,对中愈精确,机器的运转情况愈好,使用寿命愈长。

所以,不能把联轴器安装时两轴对中的允许偏差看成是安装者草率施工所留的余量。

第二节偏移情况分析及测量1、机器安装时,联轴器在轴向和径向会出现偏差或倾斜,可能出现四种情况:根据图所示对主动轴和从动轴相对位置的分析见表2、测量方法安装机器时,一般是在主机中心位置固定并调整完水平之后,再进行联轴器的找正。

通过测量与计算,分析偏差情况,调整原动机轴中心位置以达到主动轴与从动轴既同心,又平行。

联轴器找正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方法如下:(1)简单的测量方法如图2所示。

用角尺和塞尺测量联轴器外圆各方位上的径向偏差,用塞尺测量两半联轴器端面间的轴向间隙偏差,通过分析和调整,达到两轴对中。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精度不高,对中误差较大。

只适用于机器转速较低,对中要求不高的联轴器的安装测量。

(2)百分表测量法把专用的夹具(对轮卡)或磁力表座装在作基准的(常是装在主机转轴上的)半联轴器上,用百分表测量联轴器的径向间隙和轴向间隙的偏差值。

此方法使联轴器找正的测量精度大大提高,常用的百分表测量方法有四种。

泵与风机教案

泵与风机教案
课内思考题:随PowerPoint课件,在下课前10分钟左右提出,具体如下:
1、为什么要学习泵与风机这门课程?
2、泵与风机有那些基本性能参数,它们的关系如何?
3、离心式和轴流式泵与风机是基于什么原理工作的?
4、你平时是否作“题后思考”,你认为你的“节能观念”树立起来了吗?
课外作业:
1、试求输水量qV=50m3/h时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设泵出口压力表读数为255000Pa,泵入口真空表读数为33340Pa,表位差为0.6m,吸水管与压水管管径相同,离心泵的总效率=0.62。
本次课(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1 容积式泵与风机的工作原理部分
§5-2 其他类型泵简介的工作原理部分
本次课(章)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次课(章)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课堂教学方法,通过PowerPoint授课,课后组织学生参观模型及泵与风机实物;在学习方法方面,以“比较引申法”为主导引导学生做好题后思考,以已建成的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网络资源为自学辅助,及时利用本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提醒学生及时复习泵与风机先修课《流体力学》的相关内容,树立节能理念和工程概念。
本次课(章)师生活动设计、思考题和习题等
师生活动设计:
1、离心式风机的吸入风道及压出风道直径均为500mm,送风量qV=18500m3/h。试求风机产生的全压及风机入口、出口处的静压。设吸入风道的总阻力损失为700Pa,压出风道的总阻力损失为400Pa(未计压出风道出口的阻力损失),空气的密度=1.2kg/m3。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流体通过泵与风机时的能量转换关系和泵与风机的性能;
2、能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对泵与风机的安全、经济运行进行分析;

泵与风机电子教案

泵与风机电子教案

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案2008 /2009学年二学期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系别热能与动力工程系课程名称泵与风机讲课对象主讲教师职称课程学时32内蒙古工业大学教课设计( 课程 )教课设计编写时间: 2006 年 2 月25 日课程名称泵与风机课程代码030404012总学时:32学时学时32讲课:28学时上机:学时公共课( )基础课( )专业课( √ )课程类型实验:4学时技术基础课 () 专业选修课 () 公共选修课 ( )其他:学时讲课对象热动 2006—( 4)(5)班教材:《泵与风机》郭立君、何川主编,中国电力第一版社,一般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主要参照资料:1、《流体力学泵与风机》周谟仁主编;中国建筑工业第一版社2、《泵与风机》杨诗成主编;中国电力第一版社教课目标、要求:本课程是热能与动力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泵与风机是热电厂及有关公司供热、供水、排水通风、引风的主要协助设施,学习泵与风机的结构、原理与性能关于这种设施的安全、经济运转有侧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以叙述叶片式泵与风机为主,亲密联系实质,拥有较强的专业特色和针对性。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修业生掌握泵与风机的基来源理、基本观点、设施性能和运转调理的基本方法等,为安全、经济地使用泵与风机提出建议,进行局部改良。

掌握泵与风机的实验技术,培育学生剖析问题、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必需的基础。

教课要点、难点:要点: 1、掌握泵与风机的结构、主要零件及作用原理,泵与风机的主要性能参数及分类。

2、泵与风机的工作原理及基本方程式,3、掌握泵与风机的损失、效率、性能曲线、相像定律、比转数,掌握水泵气蚀的因由、危害及防备方法。

4、掌握泵与风机的管路特征曲线及工作点,泵与风机的串连、并联工作,各样调理方法的原理、优弊端及应用处合。

难点: 1、泵与风机的工作原理及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基本方程式;2、泵与风机的性能曲线、相像定律、水泵的气蚀;3、泵与风机管路特征曲线及工作点,泵与风机的串连、并联工作。

泵与风机第五版课程设计 (2)

泵与风机第五版课程设计 (2)

泵与风机第五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泵与风机方面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1.掌握泵与风机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分类;2.熟练掌握泵的性能参数和选型方法;3.熟练掌握风机的性能参数和选型方法;4.能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完成泵和风机的实际应用。

二、课程设计内容2.1 泵的设计1.泵的基本原理;2.泵的结构和分类;3.泵的性能参数;4.泵的选型方法;5.泵的实际应用。

2.2 风机的设计1.风机的基本原理;2.风机的结构和分类;3.风机的性能参数;4.风机的选型方法;5.风机的实际应用。

三、课程设计要求3.1 参考书目1.《泵与风机》(第五版),王铁成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2.《泵与风机选型手册》,杨欣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版。

3.2 课程设计方案1.学生自行选择泵或风机进行设计,先进行设计模型的选定;2.深入研究所选泵或风机的性能参数和选型方法;3.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完成所选泵或风机的实际设计;4.撰写设计报告,包含设计背景、设计目的、设计方案、设计过程、结果分析、结论等内容。

3.3 报告要求1.使用Markdown格式编写报告;2.报告文字不少于1500字;3.报告要求结论有说服力,需要充分体现学生对所选泵或风机的研究和理解。

四、课程设计评分1.设计报告综合评分比重占课程总评分的70%;2.课堂表现占30%。

五、学习建议1.积极参加授课,认真听讲;2.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参考书目;3.在设计过程中,积极思考、交流,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4.在报告撰写过程中,多次修改、审查、推敲。

六、结语泵与风机是机械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机械工程师而言,熟练掌握泵和风机方面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本次课程设计将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入研究泵和风机的机会,相信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成为优秀的机械工程师。

泵与风机完整课件

泵与风机完整课件

混流式 往复式
容积式:回转式:叶 罗 罗氏 杆 茨风 风 风机 机 机
1.叶片式(动力式)
离心式 (小流量,高扬程)
7
轴流式 (大流量,低扬程)
混流式
(中流量,中扬程)
风机
轴流式静叶可调引风机
动叶
入口静叶 出口静叶
入口静叶调节机构
8
2、容积式
柱塞泵
9
(往复泵)
工作原理(活塞式):活塞向左 移动→泵缸容积↑ →泵体压力 ↓,排出阀门关阀,吸入杆打开, 液体吸入; 活塞向右移动→泵缸容积↓ → 泵体压力↑ →排出阀门打开, 吸入杆关闭,液体排出。 特点:单动泵由于吸入阀和排出 阀均在活塞一侧,吸液时不能排 液,排液时不能吸液,所以泵排 液不连续,不均匀。优点是流量 小,压力高。
容积损失:由于泵的泄漏、液体 的倒流等所造成,使得部分获得 能量的高压液体返回去被重新作 功而使排出量减少浪费的能量。 容积损失用容积效率ηv表示。
h
24实 理际 论压 压头 头
100 %
He HT
100%
V
实际流量 理论流量
100 %
Qe QT
100%
24
1.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
• 机械损失主要包括轴端密封与轴承的摩擦损失及叶轮前后盖板外表面 与流体之间的圆盘摩擦损失两部分。
•旋转的叶轮发生摩擦而产生能量损失,约占轴功率的2
%~10%,是机械损失的主要部分。
25
Pm Pm1Pm2
m
P
Pm P
25
减小机械损失的一些措施 (1)合理地压紧填料压盖,对于泵采用机械密封。
(2)对给定的能头,增加转速,相应减小叶轮直径。
(3)试验表明,将铸铁壳腔内表面涂 漆后,效率可以提高2%~3%,叶轮盖板 和壳腔粗糙面用砂轮磨光后,效率可提高 2%~4% 。一般来说,风机的盖板和壳腔 较泵光滑,风机的效率要比水泵高。

泵和风机专题教育课件

泵和风机专题教育课件
D
又 s
sin a
则 A Db(1 zs )
D sin a
令 1 zs
D sin a
为排挤系数
则过流断面面积为:
A Db
轴面速度为:
vm
qV
DbV
相对速度w旳方向或流动角β
当叶片为无限多时,相对速度w旳方向应与叶片 相应点切线方向一致,即βa=β∞
3 能量方程及其分析
动量矩定理:流体系统动量矩随时间旳变化率等于作 用在流体系统上旳外力矩旳矢量和
离心泵β2a : 20。 离心式风机β2a :
~30。
。。
40 ~60
后弯、径向和前弯式三种叶片旳比较
(2)径向式叶片:叶轮中流动损失小;后续流道流动损 失不小于后弯式;扬程较后弯式叶轮高;叶片制造简 朴,常用于通风机和排尘风机
(3)前弯式叶片:叶片弯曲度大,流道较短;流体在叶轮 出口旳绝对速度大;在叶轮及后续流道中有较大旳流动 损失;效率低;噪声也大;但扬程高;一般用于低压通 风机
2g
一而般当流v2体m∞径和向v1流m∞入相叶差轮不时大,,α能1∞够=以90为。v,2m∞v1≈u∞v1=m∞0相等,
Hd
v2 2u 2g
HT
u2v2u g
1
v2 2u
/ 2g
1
v2u
u2v2u / g
2u2
1 v2u
2u2
1.β2a=β2amin
v2u∞=0,则τ=1 且因HT∞=0,则 Hd∞=0, Hst∞=0
泵与风机 绪论
泵与风机旳分类
泵与风机旳主要部件 离心式泵旳主要部件:叶轮、吸入室、压出 室、导叶、密封装置等
离心式风机旳主要部件:叶轮、蜗壳、集流 器、进气箱等

泵与风机电子教案-推荐下载

泵与风机电子教案-推荐下载

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案2008 /2009 学年二学期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系别热能与动力工程系课程名称泵与风机授课对象主讲教师职称课程学时 32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案(课程)教案编写时间:2006年2月25日注:1、本页内容针对所讲授课程的总体情况填写;课程代码030404012课程名称泵与风机学时32课程类别公共课 ( ) 基础课 ( ) 专业课( √ )技术基础课( ) 专业选修课( ) 公共选修课( )总学时: 32 学时讲 课: 28 学时上 机: 学时实 验: 4 学时其 他:学时授课对象热动2006—(4)(5)班教材:《泵与风机》郭立君、何川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主要参考资料:1、《流体力学泵与风机》周谟仁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泵与风机》杨诗成主编; 中国电力出版社教学目的、要求:本课程是热能与动力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泵与风机是热电厂及相关企业供热、供水、排水通风、引风的主要辅助设备,学习泵与风机的结构、原理与性能对于这类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以讲述叶片式泵与风机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和针对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泵与风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设备性能和运行调节的基本方法等,为安全、经济地使用泵与风机提出建议,进行局部改进。

掌握泵与风机的实验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泵与风机的构造、主要部件及作用原理,泵与风机的主要性能参数及分类。

2、泵与风机的工作原理及基本方程式,3、掌握泵与风机的损失、效率、性能曲线、相似定律、比转数,掌握水泵气蚀的起因、危害及防止方法。

4、掌握泵与风机的管路特性曲线及工作点,泵与风机的串联、并联工作,各种调节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应用场合。

难点:1、泵与风机的工作原理及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基本方程式;2、泵与风机的性能曲线、相似定律、水泵的气蚀;3、泵与风机管路特性曲线及工作点,泵与风机的串联、并联工作。

泵与风机教案§

泵与风机教案§

泵与风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泵和风机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不同类型的泵和风机的工作原理及应用领域;3. 能够分辨泵和风机的区别,并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4. 能够进行泵和风机的维护保养工作。

二、教学重点1. 泵和风机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不同类型的泵和风机的工作原理及应用领域;3. 泵和风机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内容1. 泵的基本概念和作用1.1 泵的定义和分类1.2 泵的工作原理1.3 泵的应用领域2. 泵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2.1 压力泵和力泵2.2 往复式泵和离心泵 2.3 水泵和真空泵2.4 其他类型的泵3. 泵的选择和使用3.1 泵的选择要点3.2 泵的安装和调试3.3 泵的运行和维护4. 风机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4.1 风机的定义和分类 4.2 风机的工作原理4.3 风机的应用领域5. 风机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5.1 离心风机和轴流风机5.2 往复式风机和推力风机5.3 通风风机和工业风机5.4 其他类型的风机6. 风机的选择和使用6.1 风机的选择要点6.2 风机的安装和调试6.3 风机的运行和维护四、教学方法本教学内容以理论课为主,结合实际案例和示范操作,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考试和实际操作的评价,检测学生对于泵和风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六、教材参考1. 《泵与风机原理与应用》2. 《泵与风机维修与保养》3. 《泵与风机实验教程》4. 《泵与风机技术手册》5. 《泵与风机选型手册》七、教学进度安排本教学内容预计需要授课10个学时,其中包括理论讲授、实际操作和实验实践等环节。

八、教学资源教师将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案例,提供实践操作所需的泵和风机设备。

九、教学宣传通过校内公告、教务网站等途径宣传本次泵与风机教学活动,并邀请感兴趣的学生参加。

十、教学效果评估在教学结束后,将进行学生对本次教学的评估,以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叶片式泵与风机的基本理论讨论泵与风机的原理和性能,就是要研究流体在泵与风机内的流动规律,从而找出流体流动与各过流部件几何形状之间的关系,确定适宜的流道形状,以便获得符合要求的水力(气动)性能。

流体流经泵与风机内各过流部件的对比情况如下表所示。

流体流经泵与风机内各过流部件的对比情况 过流部件工作特点 作用 运动情况 分析和研究 吸入室 固定不动 将流体引向工作叶轮 相对简单 比较容易 叶 轮旋 转 完成转换能量 比较复杂 较为困难 叶片式泵与风机 压出室 固定不动 将流体引向压出管路 相对简单 比较容易由上表不难看出,欲开展对叶片式泵与风机的基本理论的研究工作,应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流体在叶轮流道内流动规律的研究上。

§1-1 流体在叶轮内的流动分析一、流体在离心式叶轮内的流动分析(一) 叶轮流道投影图及其流动分析假设1、 叶轮流道投影图图1-1所示为某离心式叶轮的流道投影图。

图中左面的部分(先不看前、后盖板间的连线)示出了叶轮前后盖板的形状;图中右面的部分(先不看过O 点的Ⅰ、Ⅱ…线)图 1-1 叶轮的轴面投影图、平面投影图和轴面截线图1——前盖板;2——后盖板;3——叶片;4、5——叶片进口、出口为切割掉前盖板后得到的叶轮的平面投影图,可看到叶片曲面的平面投影图。

为了能看到叶片的曲面形状,常附之以轴面(又称子午面)投影图。

叶轮的轴面投影图是指将叶轮叶片上的一系列点用旋转投影法投影到同一个轴面上而得到的图。

作法是:先将右图上过Ⅰ、Ⅱ…线的轴面与叶轮叶片的一组交线(为了叙述方便,设叶片为无限薄)用旋转投影法投影到铅垂的轴面OO ’上,再将其投影到左图上,可得到与这组交线形状完全一样的轴面投影线(如左图上前、后盖板间的连线所示),图 1-2 叶轮投影图 (a )轴面投影;(b )平面投影 D 1、D 2—叶轮的叶片进出口直径;b 1、b 2—叶轮的叶片进出口宽度;β1、β2—叶轮的叶片进出口安装角;D 0—叶轮进口直径;t —节距 即叶轮的轴面投影图。

叶轮的轴面投影图和平面投影图可以清楚地表达出离心式叶轮的几何形状,在模型制造及将引进设备国产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使用价值。

为了叙述和分析方便,通常只是将叶轮的轴面投影图和平面投影图简单地画成如图1-2所示的样子。

2、流动分析假设由于流体在叶轮内流动相当复杂,为了分析其流动规律,常作如下假设:(1)叶轮中的叶片为无限多无限薄,即认为叶轮的叶片是一些无厚度的骨线(或称型线)。

受叶片型线的约束,流体微团的运动轨迹完全与叶片型线相重合。

(2)流体为理想流体,即忽略了流体的粘性。

因此可暂不考虑由于粘性使速度场不均匀而带来的叶轮内的流动损失。

(3)流动为稳定流,即流动不随时间变化。

(4)流体是不可压缩的,这一点和实际情况差别不大,因为液体在很大压差下体积变化甚微,而气体在压差很小时体积变化也常忽略不计。

(5)流体在叶轮内的流动是轴对称的流动。

即认为在同一半径的圆周上,流体微团有相同大小的速度。

就是说,每一层流面(流面是流线绕叶轮轴心线旋转一周所形成的面)上的流线形状完全相同,因而,每层流面只需研究一条流线即可。

(二) 叶轮内流体的运动及其速度三角形1、 叶轮内流体的运动及其速度三角形叶轮旋转时,流体一方面和叶轮一起作旋转运动,即牵连运动,其速度称为牵连速度,用u ρ表示;同时又在叶轮流道中沿叶片向外流动,即相对运动,其速度称为相对速度,用w ρ表示。

因此,流体在叶轮内的运动是一种复合运动,即绝对运动,其速度称为绝对速度,用υρ 如图1-3所示。

由于速度是矢量,所以绝对速度υρ等于牵连速度u ρ和相对速度w ρ的矢量和,即: υρ=u ρ+w ρ图1-3流体在叶轮内的运动(a )圆周运动(b )相对运动(c )绝对运动由这三种速度矢量组成的矢量图称为速度三角形或速度图,如图1-5所示。

速度三角形是研究流体在叶轮内能量转化及其参数变化的基础。

对叶轮流道内任一点都可做出如图1-5所示的速度三角形,不过,对叶轮内流体的运动通常采用一维流动的研究方法时,主要是了解流体在叶轮叶片进口和出口处的情况。

因为从这两处的速度三角形可以比较流体经叶轮前后的速度变化,从而了解流体流经叶轮后所获得的能量。

为区别这两处的参数,分别用下标“1、2”表示叶轮叶片进口、出口处的参数;并用下标“∞”表示叶片无限多无限薄时的参数。

在速度三角形中,定义:绝对速度α=∠(υρ,u ρ);流动角β =∠(w ρ,-u ρ);叶片安装角βy =∠(叶片切线方向w ρ,-u ρ)。

显然,当流体沿着叶片的型线流动时,流动角等于安装角,即β=βy 。

另外,为了计算方便,常将绝对速度分解成两个相互垂直的速度分量:一个是υρ在直径方向上的投影,用υr 表示,υr =υsin α,称为径向分速度;一个是在圆周切线方向上的投影,用υu 表示,υu =υcos α,称为周向分速度,如图1-5所示。

图1-5 速度三角形中速度的分解2、速度三角形的计算在速度三角形中,只要已知三个条件就可以作出。

根据泵与风机设计时所采用的参数,可以方便地确定u 、υr 和α 1、β2角,作出速度三角形。

作法如下:(1)圆周速度u 为:u =60Dn π (1-1) 式中 D ——叶轮直径(作进,出口速度三角形时,分别以D 1,或D 2,代入),m ; n ——叶轮转速,r/min 。

(2)绝对速度的径向分速υr 为:υr =ψπDb q V T (1-4) 式中 q V T ——理论流量,即流过叶轮的流量,m 3/s ;b ——叶轮叶片宽度,m ;ψ ——排挤系数,是考虑叶片厚度对流道的排挤程度的系数,其值等于实际的有效过流面积与无叶片时过流面积之比,对于水泵,进口、出口的排挤系数分别为:ψ1=0.75~0.88;ψ2=0.85~0.95。

(3)β2及α 1角当叶片无限多时,β2=β2y ;而β2y 在设计时可根据经验选取。

同样α 1也可根据经验、吸入条件和设计要求取定。

在求出u 2、β2、υ2r 后,就可以按比例作出出口速度三角形,同样在确定了u 1、α 1、υ1r 后,就可按比例作出进口速度三角形。

二、流体在轴流式叶轮内的流动分析(一)叶轮流道投影图及流动分析假设轴流式叶轮的轴面投影图和平面投影图如图1-7所示。

流体在轴流式叶轮内的流动同样是十分复杂的空间运动,在分析和计算流体流经轴流式叶轮的流动状态时,常做如下假设:图1-7轴流式叶轮(1)认为流体流过轴流式叶轮时,与飞机在大气中飞行十分相似。

因此,在研究轴流式泵与风机的叶轮理论时,除可以采用研究离心式泵与风机时所采用的方法外,还可采用机翼理论进行分析。

(2)圆柱层无关性假设,即认为叶轮中流体微团是在以泵与风机的轴线为轴心线的圆柱面(称为流面)上流动,且相邻两圆柱面上的流动互不相干,也就是说,在叶轮的流动区域内,流体微团不存在径向分速。

(3)流体是不可压缩的。

按照假设(2),可以在叶轮内做出很多个圆柱流面,这些圆柱流面上的流动情况可不尽相同,但研究方法却是相同的。

因而,只要了解了一个流面上的流动,其它流面上的流动情况也就会得到类似的解答。

为此,可用r 和r +d r的两个无限接近的圆柱面截取一个微小圆柱层,取出并沿其母线方向切开展成平面图,得到如图1-8所示的平面叶栅或称直线叶栅(所谓叶栅是由同一叶型的叶片以相等的间距排列而成)。

由于叶栅中每一个翼型的绕流情况相同,因此,只要研究一个翼型的绕流运动即可概括一般。

于是研究轴流式泵与风机叶轮内流体的流动,就简化为沿叶片长度研究对应几个圆柱面的叶栅中绕翼型的流动,把几个圆柱面上的绕翼型的流动串联起来,就得到了流体在轴流式叶轮内的流动情况。

图1-8直线叶栅图1-9 叶栅进口及出口速度三角形 叶栅的主要特性参数为:列 线——栅中翼型各相应点的连线。

栅中翼型——绕叶栅流动的各流面上,叶片被截出的剖面。

栅 距——栅中翼型间的距离t ,t =2πr /z ,r 为圆柱流面的半径,z 为叶片数。

稠 密 度——翼弦l 与栅距t 之比l/t 。

安 装 角——翼型的弦长与列线间的夹角β。

(二)叶轮内流体的运动及其速度三角形和离心式叶轮一样,流面上任一流体微团的绝对速度υρ等于牵连速度u ρ和相对速度w ρ的矢量和,即: w u ρρρ+=υ如图1-9所示的叶栅,在叶栅进口处,流体以绝对速度υ1流入叶轮;由于叶轮做旋转运动,产生圆周速度u 1;相对于叶轮,流体以相对速度w 1流入叶轮叶栅。

由υ1、u 1、w 1三个速度矢量组成了进口速度三角形。

同理,在叶栅出口处,相应地由u 2、υ2、w 2组成了出口速度三角形,如图1-9所示。

由流动分析假设(2)可知,在同一半径上叶栅前后的圆周速度相等,即u 1= u 2=u ,并且由于流体流动的连续性及不可压假设,叶栅前后相对速度和绝对速度的轴向分量也相等,即w 1a = w 2a = w ∞a ,υ1a =υ2a =υ∞a 。

因此可将进、出口速度三角形画在一起,如图1-10所示。

由于轴流式叶轮的理论基础是机翼理论,而单个机翼和叶栅的工作是有差别的,因此,为了将机翼理论应用于叶栅,还需作一些特别处理。

叶栅和单个机翼工作的原则差别是:叶栅前后流速的方向不同,即叶栅改变了栅前来流的方向,而单个机翼并不改变来流的方向。

由于υ1a =υ2a ,所以,叶栅对流体的作用只对速度的周向分量有影响。

因此,在进行叶栅计算时,我们取叶栅前后相对速度w 1和w 2的几何平均值w ∞作为等价于单个翼型时无穷远处的来流速度,其大小和方向由速度三角形(图1-10)确定。

图1-10 翼型进口及出口速度三角形的重叠2u 2u 12a 2u 2u 12a )2()2(υυυ+−+=++=∞u w w w w (1-5) 22tg 2uu 1a u 2u 1a u a υυυβ+−=+==∞∞u w w w w w (1-6) 若用作图法,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只需将图1-10中的CD 线的中点E 和B 连接起来,连线BE 即确定了w ∞的大小和方向。

在进行叶栅速度三角形的计算时,有一点与离心式叶轮的速度三角形不同,即绝对速度的轴向分量的计算,其计算式如下: 4/)(2h 22T D D q V a −=ψπυ(m/s ) 式中 D h ——叶轮轮毂直径,m 。

§1-2 叶片式泵与风机的能量方程式一、 能量方程式的推导(以离心式叶轮为例)流体进入叶轮后,叶片对流体做功使其能量增加。

利用流体力学中的动量矩定理,可建立叶片对流体作功与流体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联系,推得能量方程式。

1、前提条件 将上节的假设,简写为:叶片为“∞”,µ =0,[ω =const .,0=∂∂tϕ],ρ =const.,轴对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