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老子有无观

合集下载

关于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

关于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

关于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正文】老子其传世著作《道德经中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一曰“道”,二曰“无”,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是第一次。

庄子在其庄子天下篇中评价老子的哲学想时,如是说:“建之以常无,主之以太一,以濡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实”[3],庄子也是用“无“太一”(即“道”)来总括子的哲学。

因此,要想真地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就必须从二者入手。

又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灵所在,要想讨论“无与“有”的关系,则绕不“道”,所以在此从老子的“道入手。

什么是“道”?老子没有给出一个关于“道”的确切义,而是以“无名、“朴”、“无象、“无形”、“无状之状”、“物之象”等词语代之道是“混成”之物,是天地而生的,用老子的原话说,是“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以为天下母”(《德经》第二十五章。

在老子那里,“道”具体有三含义——世界本源、世界存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4]后来王弼在给老子《道经》做的注中说:“所谓道——无形无者,万物之宗也……听之可得而闻,视之不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不可得而尝。

”[5]“道”没形状,没有名称,它为万物的根本而存在,所以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

什么是“无呢?子《道德经》一共八十一章其中提到“无”的就达四十章之多“无”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事物的不在,有无形、无名、虚无等义。

[6]在老子那里,“无”是形而上之空无,是虚无飘的。

什是“有”呢?《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不宜有也。

谓是不当有而有之称引伸遂为凡有之称,凡秋书有者皆有字之本义。

[7]“有”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事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实有等。

[8]在老子那里,有”则是指形而下之实,是实实在在的。

老子直接了当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

”(四十章其意思是说,“有”是天万物产生的本源,而无”则是“有”的本源,“”是本源之源,是产“有”的精神本原。

任愈先生在其《老子绎读》一的前言中说,“无也是“道”,“道”也是“无。

[9]二者均为形而上空无,是虚无飘渺的。

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观点,请你围绕

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观点,请你围绕

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观点,请你围绕
老子以哲学家的视角从阴阳、有和无的角度对人类的本性和思考过程进行探讨,他认为“有”和“无”有道理的交相辉映,互为均衡,相辅相成。

其精神实质是把有所表现为无,无所表现为有,使两者彼此相通互生,创造了一种既有有又有无,又有无又有有的状态。

老子认为,“有”和“无”是“无穷”的。

一事有,一事无,理念是永无止境的,所谓“有”就是“无”的另一<br>
因而,超越世俗的种种认知与期待,走向崇高的虚无之理,这也是老子“无”的实践之道。

老子以“无”为自由的基础,有远见的眼光,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而“有”则相当于老子实施“无”的形式,成为有和无的表象,反映了一种有有头脑的非理性张扬生活方式。

因此,老子以“有”和“无”之间相互交融为哲学根本,在“有”和“无”之
间找到一种平衡。

“有”给人以信心,让人有结构和安全感,但不能停留于此,否则对人的思考可能会出现拘束。

而“无”则打破传统的框架,让我们可以自由设想更多可能,让思维走出之前的界限。

有和无,不存在冲突和抵触,要完成一项行动,无须颠覆现实,只要根据自身
既有的资源,向上求有,向下求无,就可以做出有益而合理的选择。

古语曰:“古之善为人者,善用无可。

”最终,要发挥人类智慧的活力,学习老子的精神,以有和无的协调统一我们的行为,实践我们的思想。

论《老子》有无观

论《老子》有无观

“ 这个不见 其形而被称 为 ‘ 无 ’ 的道 , 却 又 能 产 生 天 地 万物 , 因 而老子 又用 ‘ 有 ’ 字 来 形 容 形 上 的 道 向 下 落 实 时 介 乎 无 形 质 与 有 形 质 之 间 的 一 种 状 态 。” 【 z 】 ( m 依 据 陈 鼓 应 先 生 的 看 法 , 无 与 有 的 统 一 体 现 在 形 上 的 道 向
十一章 ‘ 有 之 以为 利 , 无 之 以为用 ’ 的‘ 有 ’‘ 无 ’ 同义 , 而
下 落 实 而 产 生 万 物 的状 态 ,但 我 要 指 出 的 是 这 个 状 态
不仅包含从 “ 无” 到“ 有” , 也 包 括 了从 “ 有” 到“ 无” 。 这 是

段 活 动 的过 程 而 不 是 活 动 的 动 作 。这 种 状 态 介 于 无
“ 道 隐无 名 ” , 道 是 一 种 潜 藏力 , 它未 成 为现 实 中时 , 是 隐
不同于上章( 一章 ) 喻本体界之道体的 ‘ 无 ’‘ 有’ 。 ” 1 2 1 (  ̄ 1 ) 笔 者 并 不认 同 这种 说 法 , 这 四章 中体 现 的“ 无” “ 有” 在 根 本上是相 同的。 实 质 上 都 是 道 属 性 的 体 现 。 第 一 章 和 第
是道状态内的 。 也 包 括 形 而 下 层 面 的 或 道 对 形 而 下 层 面
的 ,正 像前 面所 说 , “ 有” “ 无”在根本上仍是形而上的 ,
不 管 是 形 而 上 还 是形 而下 层 面 , 本质都是一致的。
2 . 1有 无 统 一
无 , 欲 以观 其 妙 ; 常有 , 欲 以观其徼 ” ; 第二章 中 , “ 故 有 无 相 生 ”; 第十一章 中 , “ 三十幅共一毂 , 当其无 , 有 车 之

浅谈老子书中有与无的观念

浅谈老子书中有与无的观念

浅谈老子书中有与无的观念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但是众说纷纭,另有别的说法。

孔子曾评论他:「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能被孔子形容为龙,可见其人一定有过人之处,绝不会有负「龙」之名。

有些人认为老子思想是消沉的、厌世的或出世的。

例如:无为、不争、谦退、柔弱、虚无、清静等观念。

但事实上,这些观念并没有这些意思,而是老子从天地万物的运行法则中体会、归纳而得到的珍贵思想。

「有」、「无」则是用来说明这些道理的一个关键的观念。

「有」、「无」看似相对,其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两者是有相依存的关系存在的,将在本论中透过老子的思想来一窥其中的奥妙。

道德经中提到「有无观念」的共有十四章之多,可以说非常的丰富。

然而对于「崇有」和「贵无」历代学者皆有不尽相同的见解,以魏晋时代来说,王弼提倡「贵无」,郭象则主张「崇有」,另有僧肇非有非无的「中道观」。

其他从严君平、陆希声、苏子由、程致道、李息斋、张洪阳…. 等人都各有各的评论或校释。

有与无的基本概念「有」与「无」表面上是对立的,但两者不联合在一起是不行的,道德经第十一章提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挻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是书中以具体事物表达有无观念的典范。

三十根辐合共一毂,因为毂中间空虚,车才能产生乘载的作用。

柔合陶土做成器具,因为器具中间空虚,才能产生盛物的作用。

开凿门窗造成房屋,因为房屋中间空虚,才能产生居住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中明白到「有」给人带来便利,而「无」去发会它们的作用;反之,若没有「有」,也不会有「无」。

因为有辐才有毂,这就像「有无」的观念。

至于器皿的空处,房屋和户牖等之相互关系也是如此,只要缺少一项,就不成东西,不成世界了。

老子第一章开宗明义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的有无概念

老子的有无概念

老子的有无概念老子的有无概念是指他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个体之存在的理解。

在《道德经》中,老子通过对有无的探讨,表达了他对宇宙万物及个体生活的看法。

老子认为,有无是宇宙运行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宇宙中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也是个体生活的基本法则。

首先,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有和无组成的。

在《道德经》第二章中,他写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有的存在可以给事物带来利益,而无的不存在可以使事物具备更多的用途。

这表明了有无的相互依赖和互相转化的关系。

在宇宙的无限变化中,有和无相对存在,互为条件。

其次,老子认为有无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存在。

在《道德经》第二章中,他说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这表明有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它们相辅相成,并通过对立的关系产生变化。

在宇宙的无限运行中,有无以相互制约的方式存在,相互转化。

再次,老子认为无为有的根本。

在《道德经》第四章中,他写道:“神农之器,无能,则为器”。

这意味着没有实体的空间可以用来塑造各种器物。

老子认为,无是宇宙生成的根源,万物由无中而生,趋向于无的状态。

因此,无是事物生成、运行和发展的原因和目标,有则是无的具体表现。

此外,老子还认为,追求无的状态可以带来自由和无限的发展。

在《道德经》第十七章中,他写道:“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老子将追求无的人定义为太上者,认为太上者懂得有的存在,但不为之所累,以无为本。

太上者追求无为自由和无限的发展,不受有的限制和束缚。

他们超越了对有的追求,并达到了一种内心安宁和永恒的境界。

综上所述,老子的有无概念是指他对世界的认知和个体存在的理解。

有无体现了宇宙中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也是个体生活的基本法则。

有无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存在,是对立统一的体现。

无是有的根源,有是无的具体表现。

追求无的状态可以带来自由和无限的发展。

老子通过有无概念,表达了他对宇宙和人生的看法,揭示了人们追求无限自由和内心安宁的境界。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各章主题思想概述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各章主题思想概述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各章主题思想概述老子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道德经《有无相生-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有无相生-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有无相生-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有无相生-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一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有无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老子“有无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长江丛刊》2019.02183老子“有无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谢 英 官性根/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摘 要:老子“有无观”蕴含着精微深邃、极富哲思的思想,有着极大的超前性和前瞻性。

现下解剖和弘扬老子“有无观”的精髓思想,能够做到以古鉴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非常深刻而重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老子 有生于无 有无相生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道家学派创始人。

纵观老子一生,其“有无观”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之中,其内容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极大的借鉴之意。

一、老子之“有”与“无”“有无观”是老子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一对重要哲学范畴,而“有”“无”这对范畴,将“道”视为统一体。

 [1]在老子辩证法思想中,“有”“无”是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现实界的“有无”,其中“有”是指存在之物,是可以观察到的。

“无”是指空间,“有”与“无”相配合才能产生大作用;二是指本根界的“有无”,是以抽象的方式来描绘“道”的运作,是属于形而上的、思辨的“有”“无”。

在老子看来,所谓“无”即指“道”的形而上性,“有”乃是指形而上之道蕴涵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最终要由形而上的世界落向形而下的世界而创生万物。

[2]而在老子《道德经》一书中,“有”通常是作为哲学名词而表“存在”之意与实在之物。

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

所谓“无”,从哲学范畴来讲,便同本意,指无形、虚无等,也可表达物质的隐微之态。

老子认为,相较之于“有”,“无”便是与之相对应的“非有”,相对于“存在”的“非存在”,即无形无像的“虚无”。

但是,这“无”并非无所作为,它是“万物之始”,是世间万千事物产生的根源。

诸如“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等,也皆可看出老子对“无”的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十一章)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二是指本根界的有无。 是以抽象的方式来描绘道的运 作,是属于形而上的思辨的有
无。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如: • 有无相生(第二章)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第四十章)
什么叫格局大,就是可以达到“鸟瞰” 的层次。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 •
唐代诗人李贺有首诗: 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无为”本身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一种 “为”。
• “无为而治”就是要人们积极有为,而积
最终实现“大治”和“大发展”。
极有为又是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
是变易。
• 例如一个鸡蛋变成一只雏鸡: • 鸡蛋变雏鸡 雏鸡消解鸡蛋
• 有→无
无→有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现实生活中世人只知道“有”的利 益,而忽视“无”的作用。
• 老子提醒大家,“有”之所以能够
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那是“无” 在起作用。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老子形上思维的核心问题是“无”, 是“道冲”,“用之或不盈,渊兮似 万物之宗。”
天下一定太平,百姓一定富足。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 话现在已是脍炙人口、发人深
省、家喻户晓的最具智慧的一 句话了。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
白居易有首诗讲: “花非花,雾非雾。
• •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据说,贞观四年,判处死刑的全国
总共才二十九人。贞观二十二年,
全国死刑犯只有二人。 • 法简刑轻,成为太平盛世的标志。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大学》讲: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 而后能得”。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好静”、“无事”、“无欲”都 是“无为”思想的写状,都是“无
观、认识论、人生观和历史观,从而 反映出深刻的精神内涵。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老子的有无,一是指现实界的有无,
• 是就经验中具体的有无来说的。 • 其中“有”是指“存在物”,
“无”是指“空间”,是可以观察到的。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如: • 三十辐,其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故圣人云: • • •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 (五十七章)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在老子看来,天下一治一乱,一正一 反,全取决于当政者是否有道。 • 当政统治者如能以清静无为的方略治 国,不折腾, 赵焱
• 次年,进一步阐明治国在于:

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 (《贞观政要》卷八,务农篇。)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贞观二年,他又对大臣说: • 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
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
损欲,克己自励耳。 • (《贞观政要》卷八,务农篇。)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
•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
“我自然。”(十七章)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从历史上看,汉文帝、汉景帝、 唐太宗是懂得道家无为思想并 有所作为的君主。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第三讲:老子的有无观
“有”与“无”是老子《道德经》中一对非
常重要的概念。
老子的有无观折射出一种无为而治的价值取 向,体现出更高层次的价值关怀:无为而民 自化,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天下治。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一、有无相生的辩证视野
• 有与无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是道家首先 创立的。
• 老子通过有无辩证关系来阐发其宇宙
为”的内涵,
• 目的是“为无为则无不治”,达到 “无为而无不为”。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老子的有无观揭示了“有之为有,
恃无以生;事之为事,恃无以成”
的道理。 • 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
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
不妄为的意思。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老子看到,世人过于追求有,忽视无的 作用,导致急功近利,不可长久。
• 如果凡事只看到当下,就难以有将来。
• 此后,唐太宗: • 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 无事。
•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篇。)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唐律体现了唐太宗宽仁、慎刑的宗旨,以 死刑条目为例,比前朝法律几乎删减了一 半,也比号称简约的隋朝《开皇律》更为 宽简,把斩刑减为流刑的有92条,把流刑 减为徒刑的有71条,还废除了鞭背等酷刑 以及断趾等肉刑。
• 唐朝建立初期,国力薄弱,经 济凋敝,为了迅速恢复国力, 太宗李世民接受了老子无为而
治的治国思想,使唐朝逐渐走
向了繁荣昌盛。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从贞观之治看老子对政治的影响:
• 贞观元年,唐太宗重申: •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 (《贞观政要》卷一,君道篇。)
• 是不生之生、不有之有、不长之长、
不用之用、不宰之宰、不恃之恃、不 为之为。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二、无为而治的价值取向 • 老子有无观落实在现实社会层面即指向无 为而治的价值取向。 • 无为而治之“无为”即是“法自然”,不
妄为。
• 无为而治,就是摒弃人为主观欲望的恣意
妄为,以出世的心态干入世的事业。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三、“太上,下知有之”的治 国之道
• 在治国理政方面,老子主张以 正道治国,以奇道用兵,以无
事取天下。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 •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在中国古文字里面,
• “无”至少有三种形态: • 亡、無、无。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有无相生”、“有生于无” 之“无” 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虚而不无”,
• 是确实存在而又看不见的,
• 体现了事物从有到无、从无到有的变易 关系。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足以表示有无统一的最接近的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