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我与地坛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2 苏教版 必修2

我与地坛一自读导言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解说: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
阅读本篇,可以说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
文章比较长。
因而把握线索非常重要。
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
二自读程序1.默诵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让学生深入思考,边思边读,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
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
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关于第三个问题。
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
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
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
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3.再让学生深入思考一下,边读边思考:既然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的追思核心,那么第一部分那么多风景描写和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明确: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课设计苏教版必修2我与地坛(节选)·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认识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迪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尝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点。
【教课难点、难点】1、领会作者笔下地坛安静庄严、活力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课假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指引学生经过速读掌握文章纲要,经过细读与频频吟诵重要语段体会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悟思想的深沉。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的生命异样柔弱,当病痛、残疾措手不及地降临,命运残忍地愚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堕入无尽的难过、无奈与无助之中。
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特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考虑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之外的世界就成为我的世界 --独语的世界。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专心灵去测量他从难过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速读 --带问题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挑选信息,并概括。
问题 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丧、迷茫指导: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先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突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老是到它那边去,仅为着那边是能够躲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问题 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虑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何要出生,此刻能否应当立刻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并且只需出生就必然会死亡,不用焦急。
此后,他挣脱了自杀的念想,走出了死亡的暗影。
指导:我一连几小时全神贯注地想对于死的事,也以相同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何要出生。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能够争辩的问题,而不过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趁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用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如何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时就能完整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平生的魔鬼或恋人。
高中语文 第1专题《我与地坛》教案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在第一部分作者提出了哪三个问题?核心问题是什么?
[明确] 三个问题:
第一个,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
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第三个是核心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应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明确:“荒芜但不衰败”。
荒芜景:蚀了浮夸的琉璃 淡褪了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 散落了玉砌雕栏 四周的老柏树,到处的野草荒藤老柏
不衰败景:树愈见苍幽 野草荒藤自在坦荡 蜂儿、蚂蚁、瓢虫自得其乐 蝉蜕、露水、草木各显其美
分析:园子的荒凉,“剥蚀。。。淡褪。。。。坍圮。。。。。散落。。。。“
那古柏呢,苍幽,就是苍翠、幽绿的意思。把他放在一起是对比,如果都是荒凉,史铁生怎能参悟生命?我认为只有荒凉中的苍幽才能给史铁生以启示!所以说“荒藤野草叶茂盛的自在坦荡”也不是荒芜,而是写生命力旺盛,也就是后文说的“荒芜但不衰败”。也就是说,史铁生把自己的生命和古园联系在了一起,把自己的的身残和古园的荒废联系在了一起,把自己的不屈和的柏树联系在一起。
明确: “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变得不再那么可怕”。决定面对所遭遇的苦难打击,不再逃避、颓废和自伤,就是他“决定”活下来了。
5、思考第7段描写对作者思考“怎样活”的问题有何作用?
(如:石门中的落日将地上的坎坷映照得灿烂-------- 满园中播散着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我与地坛》 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我与地坛》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的1.品味作品语言,把握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2.品读和赏析景物描写,感悟作者走出困境的艰难心路历程;3、从作者对于生命的独特感悟中获取精神力量,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品读中把握写景段落,体悟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预学单一、阅读关于作者及《我与地坛》的补充资料,把握作者的人生经历。
1、关于史铁生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北京人,汉族。
1967年从清华附中初中毕业,两年后,也就是1969年响应号召下乡插队务农,他插队的地方就是延安地区的清平湾。
1972年一场大病导致史铁生的双腿瘫痪,回到北京也治疗无效。
在21岁生日这一天,他住进医院,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
1974年他被安排进了北京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一直到1981年因为急性肾损伤而停止工作回家疗养。
在街道工厂的七年间,史铁生就开始了文学创作。
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发表了回忆知青生活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这篇小说开始,史铁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1984年,小说《奶奶的星星》再次为他带回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殊荣。
他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也获得了《作家报》评选的1996年十佳小说奖。
同时《老屋小记》也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
1998年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透析。
他的243则写于重病中的人生笔记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为《病隙碎笔》出版发行。
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02年,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2005年,完成长篇小说《我的丁一笔记》,再次成为文坛关注的焦点。
代表作品有:小说《我遥远的清平湾》、小说《命若琴弦》、小说《务虚笔记》、小说《插队的故事》、小说《夏日的玫瑰》、散文《我与地坛》、散文《合欢树》、散文集《记忆与印象》、散文集《病隙随笔》、散文集《灵魂的事》、最新散文集《我的丁一之旅》。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我与地坛导学案 苏教必修2苏教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我与地坛导学案苏教必修2苏教《我与地坛》学案1、多重对话。
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最正确问题,师生共同整合,形成主问题。
〔1〕为什么作者那么不惜笔墨去写那些卑微的小生命? 答:地坛中的卑微的草木昆虫,他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述说着自己生命的美丽,从而启发了作者,也要按自己的方式顽强的活下去。
人活就应活得灿烂。
自学 1、初读文本,积累梳理。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你还找到哪些读不准的字?〕炫〔xuàn〕耀 坍〔tān〕圮〔pǐ〕 撅〔juē〕 窸窸〔xī〕窣窣〔sū〕 熨〔yù〕帖 猝〔cù〕然〔2〕查字典解释下面的词语。
〔你还找到哪些不理解的词?〕熨帖:形容心情平静舒畅。
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祈求:诚恳而殷切的期望或请求。
〔3〕文学文化常识①史铁生的代表作有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假设琴弦》,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②地坛,又称〔方泽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
2、再读文本,整体感知。
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地坛?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依据是什么?〔1〕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四百多年里……茂盛得自在坦荡〞;那里有许多卑微但充满活力的生命;六个“譬如〞构成的排比句。
〔2〕活得最苦的母亲。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3、三读文本,个性发现。
〔1〕根据你的阅读感受和文本的体裁特征预测本课的学习目标。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母亲对作者的爱。
〔2〕针对目标设计一个你认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尝试答复。
文中一半篇幅写母亲,题目为什么叫“我与地坛〞?展示 1、小组展示。
确定最正确学习目标;问题互换,选出最正确设问并尝试口头答复。
本组学习目标:学习精彩的景物描写;理解母亲的形象和作者的心理。
本组最正确设问:“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是如何表达的?2、班级展示。
2021年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高一)

2021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2(高一)一、学习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课文所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3、陶冶学生性情,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对文章作深入领会和分析鉴赏。
三:学时安排:三学时四、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借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我们就需要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课时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2、阅读教材p3课后注释①3、阅读课文4、完成高效全能学习方案的学海拾贝部分第1、3、4、5四个小题。
五、预习思考: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本文的思路,分别概括这两部分内容。
第一学时安排(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同命运勇敢抗争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位。
(二)、学生介绍作者(上文)(三)整体感知,梳理文脉:1、学生反复朗读课文2、概括这两部分内容3、师生互动总结(四)鉴赏文章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交流探究(此环节建议:提出以下七个问题,可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基础上分组讨论,集中探究。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我与地坛第二课时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2 学案

我与地坛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对“我”的爱“我”生命中的重大意义【预习反馈】1.找出第二部分中描写母亲的具体场景,并有感情地朗读让你感动的片段,体会母亲对孩子的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自己的话概括母亲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讨论:1.第二部分是对母亲的回忆文字。
母亲还健在的时候,与母亲逝世之后,“我”对母亲的认识产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加以说明,并从文中找出显示这一变化过程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最后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仅仅是表现母亲为担心我而找寻我走了很多路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史铁生的文字有一种穿透力,母爱无边,透过淡淡的墨香传递到我们心中。
探究一下他的文字为何如此感人。
总结提升:本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散文,而是带有作者自传、自省、自述的性质,于是内容上,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显得内容丰富,内涵饱满,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

《我与地坛(节选)》优教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轨迹。
2.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技巧。
3.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
预习检测检测——基础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剥.蚀()柏.树()恍惚..()隽.永()猝.然()坍圮..()恪.守()隽.秀()整体感知听课文朗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1.《我与地坛》中“我”与地坛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地坛起到什么样的作用?2.本文前后两部分内容是如何统一在“我与地坛”这个题目下面的?3.如何领悟文中母亲的形象?作者又是如何表现母亲这一形象的?我的质疑参考答案:合作探究答案:1.提示: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因为作者在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在痛苦和绝望之中,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情,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
地坛给予作者慰藉和启示,向作者提供了生机,生机又为作者带来了成功。
可以说,地坛不仅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而且也是作者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作者感悟人生真谛的乐园。
2.提示:从内容上看,前一部分写“我与地坛”,后一部分写“我与母亲”,看似二者毫不相关,但作者却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两部分联系在一起。
第一部分,着重写“我”在地坛中的思考,写地坛给“我”的启示;第二部分,回忆母亲,是母亲的爱让“我”坚强,这两者都给了作者以力量,因而对于作者来说,两者同等重要。
另外,作者在双腿残废之后,经常到地坛里面去,而此时的母亲也默默地送儿子去地坛,或到地坛去寻找他,文章的最后提到:“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园子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我”,母亲也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我”,二者至此合而为一,统一在“我与地坛”这个题目之下。
3.提示:文中刻画了一位有着巨大痛苦,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母亲形象,她是一位不幸的母亲,又是一位坚忍的母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二读文本,个性发现。|
(1)根据你的阅读感受和文本的体裁特征预测本课的学习目标。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母亲对作者的爱。
(2J针对目标设计一个你认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尝试回答。 文中一半篇幅写母亲,题目为什么叫“我与「地坛”?
展示
小组展示。确定最佳学习目标;问题互换,选出最佳设问并尝试口头回答。
本组学习目标:学习精彩的景物描写;理解母亲的形象和作者的心理。 本组最佳设问:“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是如何体现的?
2、班级展示。各小组代表展示本组最佳学习成果,冋学们选择重要内容加以记录。
祈求:诚恳而殷切的期望或请求。
(3)文学文化常识
1史铁生的代表作有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右琴弦》,散文集《我与地坛》
《病隙碎笔》等。
2地「坛,又称(方泽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
2八「再读文本,整体感知。
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地坛? 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依据是什么?
何回答?
答:为了切身体会那“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所包含的情感和意蕴。
总结
1、通过这篇文章,你在阅读方法方面有怎样的收获?
(1) “一切景语皆情语”,地坛中的景物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与我内心高度契合的生 命形式。
(2)阅「读需要咬文嚼字,于字里行间品味深意。“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但 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含义丰富, 言有尽而意尢穷
《我与地坛》学案
自学
1、初读文本,积累梳理。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你还找到哪些读不「准的字?)
炫(xudn)耀坍(ta门)圮(pi)撅(jue)窸窸(xi)
窣窣(su)熨(yd)帖猝(cd)然
(2)查字典解释下面的词语。(你还找到哪些不理解的词?)
熨帖:形容心情平静舒畅。
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2、这篇文章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1)文中作者对母亲的特写镜头似的描写,语言平白,但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
(2)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只有经过深沉的甚至痛苦的思考,语言才有动人心魄的力量r,堆砌和雕饰起不到本质作用。
(3)排比句式具有非冋寻常的表现力「。
答: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是复杂的,有依恋,有感激,更有忏悔。地坛把我和母亲连在一起,
地坛也成了我的精神母亲。 作者特殊的境遇促使他对生与死进行了超乎常人的思考,这些
思考对常人是莫大的触动和启发。
2、质疑冋难。如果你还有不理解的冋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文章第一部分结尾处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文中并没有明确答案,应该如
学习目标:1、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2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 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 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
探究
1、多重对话。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最佳问题,师生共冋整合,形成主问题。
(1)为什么作者那么不惜笔墨去写那些卑微的小生命?
答:地坛中的卑微的草木昆虫,他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
式生活着,述说着自己生命的美丽,从而启发了作者,也要按自己的方式顽强的活下去。
人活就应活得灿烂。
(2)通过地坛和母亲,我们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