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讲义】【自考复习】(2)

合集下载

发展心理学本科讲义(一、二、三、四) 2

发展心理学本科讲义(一、二、三、四) 2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科界定 一、儿童与儿童期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 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上的儿童有其特定的含义,是指 0~18岁的发展中的人,即新生儿到青年初 期的人类个体。
个体发展中的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儿童期
新生儿期(新生儿)(0~28天) 学前期(学前儿童) 婴儿期(婴儿)(1岁~3岁) (0~6岁) 儿童期(儿童) (0~18岁) 幼儿期(幼儿)(3岁~6岁) 童年期(小学儿童)(6~12岁) 学龄期(学龄儿童) 少年期(少年儿童)(12~15岁) (6~18岁) 青年初期(青年)(15~18岁) 乳儿期(乳儿)(28天~1岁)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两个十分重要的过 程,通过这个过程形成并保证了一个物种 特有的染色体数目和内容,保证了父母的 遗传基因得以传递,又为个体的变异提供 了条件。
生殖细胞 减数 分裂 配子(精子、卵子) 受精 合子(受精卵) 有丝分 裂 蛋白质 合成
上代基因
基因结合
下代基因
细胞数
婴儿
蛋白质
二、遗传病 由于染色体或染色体所负载的遗传物质(基 因)发生异常在下一代身上引起的疾病. 遗传病的特点: 致病早 治愈难 多遗传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一)儿童心理研究的迅猛发展 表现: 不限于早期年龄的研究; 不限பைடு நூலகம்心理过程; 不限于日记法和观察法;(问卷、测验、统计、 实验、心理分析等) 出现了各种学术流派; 出版了大量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有了专门的儿 童心理刊物,大学开设了儿童心理课程,建立 了儿童心理研究的组织

第三章
新生命及心理产生
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 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仅靠后天养育者的 努力是不够的。

江苏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全

江苏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全

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一、心理过程的容:心理学把心理过程划分为三个具体过程:1)认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

思维是认识的核心。

2)情感过程,它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心的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3)意志过程,它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心理过程是统一的。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相互联系。

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

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1)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与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

它有以下两个特点:(1)具体性和形象性(2)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3)抽象逻辑思维,就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

学龄初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不自觉性与自觉性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过程。

三、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一)智慧发展的阶段,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细分为六个子阶段:(1)0~1个月,反射活动阶段(2)1~4个月,习惯动作时期(3)4~10个月,有目的的动作形成时期(4)10~12个月,手段和目的之间分化并协调的时期(5)12~18个月,感知运动智慧时期(6)18~24个月,感知运动智慧的综合时期2.前运算阶段(2~7岁),分为两个子阶段:(1)2~4岁,象征思维阶段,已经出现了象征符号的机能。

(2)4~7岁,知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开始从表象思维向运算思维进展。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运算获得了可逆性。

这一阶段的儿童发展了接触自我中心的作用,并出现了守恒的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从11或12岁开始)(二)教育对儿童思维发展的影响教育必须要按照儿童的智力或思维结构与其发展阶段来组织和实施。

儿童发展心理学讲义

儿童发展心理学讲义

儿童发展心理学讲义论绪第一章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儿童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模式,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一、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又可以分为两支:一支是从心理的种系发展来研究,即从动物演化到人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即研究动物的心理和行为的实质,称为动物心理或比较心理学。

一个是人类心理的进化进程,即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

称为民族心理学。

一支是从心理的个体发展来研究,即从出生到老的过程,称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成熟(0—17、18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所谓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指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它包括:1、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发展的方向、顺序。

这种发展方向、顺序是带有客观规律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规律地出现各自特有的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准确地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

儿童的心理因人而异,但个别差异的表现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人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概括为三个W:What ? When ? Why?What:“是什么”,即揭示或描述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模式或特征。

When :“什么时间”,即这些模式或特征发展变化的时间表。

Why :“什么原因”,即对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其形成的各种因素。

具体地说,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如,儿童的身体动作是怎么样发展变化的,儿童的语言是怎么样发展的,儿童的认知、社会性、情绪及道德是怎么样发展的,等等。

自学考试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全

自学考试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全

学前教育本科儿童发展理论内部资料绪论 (2)第一章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 (3)第二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4)第三章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 (6)第四章日内瓦学派的发生认识论 (7)第五章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9)第六章生态学和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10)绪论1、心理学的基本问题(1)心理学两个基本问题:第一,心理学是什么?第二,怎样研究心理现象?(2)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8年,德国心理学家冯德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心理学面临的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对象——人。

无论把心理学当做自然科学来看待还是当做社会科学来看待,任何一个学派运用任何一种方法,都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揭示有限的规律和作出有限的贡献,“心理学有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即没有哪一种理论或范式能包容人类行为的广阔范围和全部复杂性”。

2、什么是发展(1)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就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2)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发生在个体之外的变化不能称之为发展。

也不是所有的内部变化都可以成为发展。

空间变化、非空间变化虽然具有可逆性,但不具备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特性。

发展还可以说成“是由决定要素之间联系的基本规制的获得或变化组成的”。

3、指导研究(1)理论还能启发思考。

指导观察和产生新信息。

(2)理论不仅能促进研究者新的观察,而且还能促进我们重新考察那些早已脍炙人口而反遭忽略的变量。

(3)事实上,每一个研究者总是在理论的指导下从事儿童发展研究的,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都是从假设起步的,而假设必定来自于一定的理论。

4、发展理论的主题(1)心理的实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就是心理的实质的真实内涵。

在机械轮的观点中,整个世界好像是一台在时间和空间中运转的机器,它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力学。

与机械论相反的是机体论,该思想起源于莱布尼茨。

(2)量变与质变:机械论强调外部环境、刺激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其逻辑的结果是认为心理的我发展只是对刺激作出反应的量的多少,而无法涉及质的变化。

自学考试--复习知识点整理 儿童发展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总)

自学考试--复习知识点整理 儿童发展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总)

儿童发展心理学单选题:1.儿童以展心理学的儿童一般是指出生到(17、18岁) 2.遗传决定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3.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 4.共同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斯腾) 1.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并提出成熟决定论的是(格塞尔) 1.格塞尔的理论——成熟势力说,主要来自(双生子研究)1.相互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假设个体天生有一些基本的(心理格式) 1.德.斐利斯发现只有在植物衍生的某个特定时期,加上某种条件才会产生特定的形态变化,他把这个特定期称为(敏感期) 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普莱尔) 1.科学儿童心理学正式诞生的标志是(普莱尔出版的《儿童心理》) 1.美国儿童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是(霍尔) 1.霍尔发明的研究儿童心理的新技术是(问卷法) 1.在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人物是(陈鹤琴)1.陈鹤琴用日记记录自己孩子成长变化的追踪观察成果是(《儿童心理之研究》) 1.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成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成特点的研究是(横向研究) 1.在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是(纵向研究)1.具有时间短、取样大等特点的研究是指(横向研究) 1. 具有时间长、耗资多、选择的被试数量小等特点的研究是指(纵向研究)1.行为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是(华生) 1.弗洛伊德创立的理论流派是(心理分析理论)1.从水分子上来说,构成染色体的主要物质(脱氧核糖核酸) 1.DNA在生成方式上的特点是(自我复制) 1.遗传物质的载体是(染色体) 1.生命的基本物质是(蛋白质)1.组成蛋白质的单位是(氨基酸) 1.在决定子代的性状表现时,力量较强并且能表现出来的基因叫(显性基因) 1.在决定子代的性状表现时,力量较弱没有表现出来的基因叫(隐性基因) 1.不同的生长周期中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增加的速率是不同的,发育的速度经历了两个高峰期,第二高峰期出现在(青春期) 1.男女儿童在身高、体重、肩宽、盆宽等发育曲线上出现了(两次交叉)1.孕的第四周胚胎首先形成的是(神经系统)1.出生时新生儿的脑重是(390克) 1.儿童触摸新生儿脚底,则足趾必向上呈扇形张开,该反应称为(足趾反射) 1.儿童出生约十天出现的第一个条件反射是(哺乳姿势条件反射) 1.不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如何,全世界各民族的儿童基本上以同样顺序获得各种动作,说明影响儿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生理成熟) 1.在儿童发育的第二个阶段迅速发展的系统是(生殖系统) 1.儿童脑内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神经纤维的髓鞘化)1.循环系统是由(中胚层)分化而成的。

自考12350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知识点汇总

自考12350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知识点汇总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第一,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

第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第一,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

第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2、儿童的发展阶段的年龄划分;我国的划分标准1、新生儿期(出生到一个月)2、乳儿期(1岁以内)3、婴儿期(1~3岁)4、幼儿期(3~6岁)5、儿童期(6~12岁)6、少年期(12、13~14、15岁)7、青年期(14、15~17、18)8、成年期(18岁以后)1、遗传疾病及预防策略如何?苯丙酮酸尿症唐氏综合症其他预防策略:避免近亲结婚进行婚前咨询避免高龄生育进行生育咨询行政部门咨询中止妊娠2、儿童身体及动作发育的规律怎样?身体:身高体重的变化、骨骼肌肉的生长、身体各系统的发育动作: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分化、从无意到有意1、儿童注意的发展趋势及注意品质的发展特点;发展趋势:注意的集中性、持久性、策略有效性、稳定性、灵活性等不断增强,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发展特点:1)注意的集中程度和持久程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能力4)注意的转移能力5)注意的广度2、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阶段;第一。

出生到4个月,婴儿通过无关探索感受外界刺激;第二,5-7个月,视-听-动觉的联合活动发展,手眼协调能力发展,复合感知能力出现;第三,8-9个月以后,爬行与走动促进了儿童空间方位、距离知觉的发展,手部精细肌肉的运动促进了形状大小知觉的发展3、学前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表现;1、学前儿童记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发展趋势:(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二)记忆容量的增加(三)记忆内容的变化(四)记忆的意识性与记忆策略的形成发展的特点:一、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二、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三、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四、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1、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趋势及特点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一)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特点1.学前期儿童有意想象逐渐得到发展,但主要还是无意想象。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方法-自考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方法-自考

《儿童发展理论》一、课程内容概述围绕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展开,介绍当代发展心理学中有代表性的理论派别,运用这些理论的观点去解释幼儿教育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幼儿的心理发展。

二、说明只有四套真题,分析依据不是很充分,所以要多做模拟题(将整理在高频考点讲义里面的模拟题全部做一遍),结合高频高点讲义复习是有必要的。

三、真题分析(思维导图:图中标红打星部分为重复考题,重点掌握)1.就4套真题来看,选择题重复率很低,结合思维导图复习后刷题、做题。

主观题侧重点有所表现(2、3、4、5章)。

2.主观题分析(1)第1章:发展概念。

先是发展,后是理论。

(2)第2-7章:各学派的理论知识。

优先重点复习第3、5章。

分析:①第3章——行为主义理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预防、矫正不良行为习惯。

0-6岁是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该理论就用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因此考案例题的几率很大。

②第5章——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贯穿各学科,可见其重要性。

主要研究儿童的认知,尤其是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儿童思维的发展(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关系)。

③针对这两章一定要重点复习,重复记忆,书上出现的所有案例都要掌握,学习书中对案例的评价、分析,把握答题思路。

④其它章节:不是很重要,可结合考题进行掌握。

⑤几个重要的概念(必须掌握):发展、最近发展区(针对老师而言,老师如何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来促进儿童的发展)、依恋(母亲与儿童的关系)。

3.论述和案例题比较难,但是占得分值也重。

(1)这类题需要考生在掌握相关发展理论的核心的前提下,进行综合整理和运用。

(2)答案不易找到,不集中,比较综合。

因此在看讲义熟悉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多了解不同发展理论的观点及其与学前教育之间的关系。

(3)针对案例题,很多案例都是教材中的,因此要多看书中的案例。

儿童发展心理学_重点(江苏自考)

儿童发展心理学_重点(江苏自考)

一、名词解释1.发展心理学(狭义):就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

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2.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3.关键期:最初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

在动物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在某个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于获得和形成,如果错过这一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

有学者认为,在某个特定的时候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即关键期。

也有学者称之为最佳学习期。

4.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

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

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6.跨文化研究:又称交叉文化研究。

同一个客体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里发展的影响。

7.蛋白质是生命的基本物质,有两方面功能:1它是细胞结构的基础;2细胞的一切生物化学过程都需要酶的参与,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8.等位基因:就是指在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同、控制相对性状发育的基因,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

9.显性基因:两个等位基因在决定它们所控制的性状表现时,其作用并不是平等的,其中一个基因力量较强,另一个基因力量较弱,在决定子代的性状表现时,力量较强的,在性状上能表现出来的基因叫显性基因。

力量较弱而没有表现出来的称为隐性基因。

10.基因突变: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化学成分、DNA链上某一小段由于某种原因所引起的分子结构的变化。

11.染色体异常是由于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减少或增加,染色体某一节段的短缺或易位造成的。

12.唐氏综合症:唐氏综合症又称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症,属常染色体畸变,是小儿染色体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活婴中发生率约1/600~1/800,母亲年龄愈大,本病的发病率愈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判断选择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学发展规律。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交叉点。

2.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3.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绝对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共同决定论、相互作用论。

绝对决定论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的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共同决定论代表人物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另一个共同决定论者鲁克森伯格。

相对作用论代表人物皮亚杰。

4.格赛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格赛尔的理论——成熟优势论,主要来自双生子研究。

(双胞胎爬梯实验)5.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乳儿期(1个月—1岁)、婴儿期(1岁—3岁)、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童年中期(6岁—11、12岁)、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6.德·斐利斯把关键期这个特定期称为“敏感期”。

7.关键期是指在个体成长中的某一段时期,其成熟度恰适合某种行为的发展。

关于心理发展是否有关键期最早起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

8.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称为“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

9.霍尔是美国儿童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享有“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称号,他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发明了研究儿童心理研究的新技术——问卷法,撰写了第一本青少年心理的巨著《青少年心理学》。

10.皮亚杰创造性地用弗洛伊德的“临床法”研究儿童,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皮亚杰理论的成熟期,但是由于当时行为主义处于极盛期时期,掩盖了皮亚杰的影响。

11.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对儿子进行头三年的追踪观察的结果。

12.个体的发展是基因型变化为表现型的过程。

13.从细胞水平上来说遗传物质是指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若从分子水平上来说则是指构成染色体的主要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14.动作发展的规律:从上至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或者说由大到小。

15.虽然卵细胞和精细胞悬殊如此之大,但两种细胞对后代的遗传特征所引起的作用几乎相同。

16.人体的每个细胞和受精卵一样,都是46条染色体。

17.等位基因就是指在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同、控制相对性状发育的基因,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

两个等位基因在决定它们所控制的性状表现时,其作用并不是平等的,其中一个基因力量较强,另一个基因力量较弱,在决定子代的性状表现时,力量较强的,在性状上能表现出来的基因叫显性基因。

力量较弱而没有表现出来的称为隐性基因。

18.遗传病一般由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造成的。

19.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先天性代谢缺陷。

20.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孕妇的营养、孕妇的疾病、药物、辐射、孕妇的情绪。

21.儿童身体正常的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头—颈—躯干—下肢)和远近原则(从身体的中部开始延伸到边沿部分)。

22.唐氏综合症是最常见的染色体先天缺陷,又称先天愚型、伸舌样白痴。

它是以身体和智力的迟钝为特征的,并且有相当独特的外貌。

23.唐氏综合症归因于第21号染色体的易位或没有分离。

24.人体的生长发育是呈波浪式的,发展的速度是不等速的,时快时慢,交替进行。

身体发展迅速时期:从出生到2岁;青春发育期开始(男约13岁—15岁,女约11岁—13岁)。

25.淋巴系统的发育在第一个10年中表现出一种特殊的速度,10岁左右发展达到高峰。

在第二个10年期间随着其他各系统逐渐成熟和对疾病抵抗力的增强,淋巴系统逐渐退缩。

26.出生后脑的发展主要在于脑皮层的复杂化和脑机能的完善化。

27.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

28.我国心理学家发现儿童脑电图的发展趋势是:新生儿的脑电图多为δ波,并且不规则、不对称、不成形,随儿童年龄增长,脑电波趋于有规律,频率升高。

29.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度是由后往前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O)→颞叶(T)→顶叶(P)→额叶(F)。

30.脑的反射活动:足趾反射、抓握反射、惊跳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强直的颈反射。

31.儿童在降生后的半年,婴儿首先发展是一些感觉能力,至于动作,特别是手的动作和直立行走等运动能力却发展较慢。

32.一定数量的动作技能的掌握可以帮助儿童及早摆脱对成人过多的依赖,学会独立自由地活动,开扩眼界,增长知识。

动作技能又是儿童与儿童间交往的工具,一个动作笨拙、动作技能发展迟缓的儿童往往不易和同伴打成一片,而动作技能发展较好的儿童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好评。

33.视敏度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的微小细节的能力。

34.新生儿是看不见颜色的。

35.幼儿能否正确辨认颜色,主要在于是否掌握了颜色的名称。

36.幼儿掌握形状的次序由易到难: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37.吉布森和瓦尔克设计了“视崖”实验以考察婴儿的深度知觉。

“视崖”实验表明:婴儿早就有了深度知觉,但还不能由此断定深度知觉是先天的,因为它很可能是在出生后的六个月中学会的。

38.视觉恒常性是指客体的映像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知觉的变化。

39.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40.幼儿观察力初步形成的时期,它表现为四个方面: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持续性、观察的细致性、观察的概括性。

41.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变化主要是复述、认知、元认知、加工水平和组织起了变化。

42.语言发展是儿童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因而通常将词的出现为界将整个过程划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

43.语言产生的准备的两个小阶段:反射性发声阶段和牙牙语阶段。

牙牙语是类似于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

44.语词理解:这时的孩子对词义能理解,但还不能说出词。

这种不能主动说出的语言也叫被动性语言,被动性语言不能和成人交际,只有当孩子出现主动性语言时,才标志符号交际的开始,这大约在1岁左右。

45.斯金纳在1957年的《言语行为》一书中广泛应用“强化”一词来解释各种言语行为。

在斯金纳的后期著作中,特别强调用“强化依随”的概念来解释各种行为(包括言语行为)的形成过程。

强化依随是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它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最初被强化的是个体偶然发生的动作。

二是强化依随的程序是渐进的。

46.比纳—西蒙量表:比纳和西蒙是智力测验常模量表的首创者。

1905年发表了比纳和西蒙的第一个智力量表。

共有30个由易到难排列的问题。

该量表可以测量智力的多方面表现,但主要是测判断、理解和推理能力。

1908年发表了比纳和西蒙的第二个智力量表。

这是第一个年龄量表。

测验项目增至59个,测验项目以年龄分组(3岁~13岁,每岁一组)。

该量表的项目由于上述的排列方法,从而产生了智力年龄这一概念。

47.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S—B量表):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于1916年发表《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推孟的贡献:(1)严格规定测验编制的标准化,增加了量表的信度(2)扩充成人组的测验(3)采用斯腾首先提出的智力商数的概念作为比较儿童聪明程度的相对指标。

48.智力商数(IQ)=智力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49.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采用离差智商作为估计智力的相对聪明程度。

50.智商的稳定性存在着较大的个别差异,智力成长变化有以下几种模式:聚合式、发散式、交叉式。

51.喜怒哀乐是人们表现情绪的形式。

52.情绪结构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是:引起情绪的情境、身体状态、情绪表现和情绪体验。

53.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指出,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和怕。

54.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于1932年提出: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和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55.幼儿的高级情感主要体现在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三个方面。

56.道德情感从形式上来分:直觉情感体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

57.1岁的婴儿已经产生了一种对人的最简单的同情感。

2~3岁的儿童已经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

58.小学生的道德感从内容上来说已经大大超过幼儿,他们已经有了集体感、荣誉感、自尊感、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感。

59.将生物学的性别与社会对性别的要求融入进个体的自我知觉和行为之中的过程就是儿童区分性别角色或性别定型化的过程。

60.染色体主要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这两类化学物质组成。

61.DNA分子像一个盘旋上升的梯子。

62.认知单元有四类:图式、映像、概念或范畴、判断。

63.图式:不同于皮亚杰的图式,它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

这个图式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房间的映像,而是各种起居室典型的、特殊特征的合成物。

64.在儿童早期词汇中,普遍表现出词的使用范围的扩张,儿童有时还以比喻的方式来使用词,词义扩张和词义缩小在2-6岁的儿童普遍存在,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和抽象能力的提高,儿童对具体名词的解释日趋完善,但对抽象名词的理解还需要长期的学习。

65.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论、行动、思想或意图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

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得到的一种愉悦的体验。

66.幼儿的理智感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好奇好问。

幼儿求知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与动作相联系的"破坏"行为。

67.美感与儿童知觉、思维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2~3岁儿童还不会分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与真实的对象,往往把二者视为同一。

68.体貌本身并不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个性,但是当它成为社会注意的对象,并赋予人为的社会价值时,它就会成为影响个性发展的一个因素。

69.性别差异的表现:身体和动作方面、认知方面、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

70.依恋的类型:回避的、安全的、反抗的。

71.游戏的传统理论:霍尔的“种族复演说”、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彪勒的“机能快乐说”,格罗斯的“生活准备说”。

72.按照游戏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创造性游戏、建筑性游戏、教学游戏、活动性游戏、表演性游戏、娱乐性游戏、智慧游戏等;按智力发展水平分类:感官接受新奇的、愉快的刺激引起的游戏、简单动作模仿游戏、象征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按社会化程度分类: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单独一人的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性游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