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隧道溶洞的处理方法
隧道溶洞处置方案

隧道溶洞处置方案1. 背景在城市基础建设中,隧道工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隧道中的溶洞问题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地质灾害问题,一旦发生溶洞事故,将严重危及隧道的安全运行。
为了应对隧道中的溶洞问题,必须制定合理的处置方案,以保障隧道的安全运行和通行。
2. 隧道溶洞特征隧道溶洞是很常见的隧道地质灾害,它是指在隧道施工或运行过程中,岩溶地质中的洞穴或裂缝被扩大或者坍塌,形成一个或多个进洞或断面洞穴,导致隧道结构破坏和失稳的一种灾害现象。
隧道溶洞通常呈现以下特征:•洞穴较大,通常超过5米;•洞穴的位置难以控制,可能存在在隧道顶部、侧面或底面;•洞穴的形态复杂,可能为单个洞穴或者交叉分支状;•洞穴所处地质环境较复杂,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规律。
3. 处置方案针对隧道中的溶洞问题,下面给出几种常见的处置方案:方案1:堵洞处理法堵洞处理法是指将隧道中的溶洞进行封堵。
常见的堵洞材料有钢筋混凝土、钢板桩、预制板、喷浆等,具体可根据洞体大小、位置、形态和壁岩地质条件而定。
方案2:加固处理法加固处理是指采用加固材料对隧道墙体进行加固修补,用以承受溶洞区域的荷载。
常见的加固材料有钢筋混凝土、钢材、钢板桩、预制板等。
方案3:隔离处理法隔离处理是指在隧道中的溶洞位置,设置隔离带或屏障以保证行车和施工的安全。
隔离带常采用深基坑或混凝土墙体,屏障则常采用钢板等材料。
方案4:拆除处理法拆除处理是指将隧道中的溶洞区域进行拆除,重新修建。
这种方案一般适用于洞体较小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拆除会影响隧道工程的进展,所以需谨慎考虑。
4. 测量监测针对隧道中的溶洞情况,及时进行监测和预警,对于保障隧道安全至关重要。
而正确的监测数据是有效预防和控制隧道灾害的基础和前提。
常见的监测方法有:•长时通分布式光纤测温•弹性波速检测•声波检测•激光扫描测量5. 总结隧道中的溶洞问题是个非常不容忽视的地质灾害问题,也是隧道工程运行安全的头等大事。
合理科学开展隧道溶洞的处置方案以及积极有效的监测预警工作,全面保障隧道的正常安全通行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隧道中溶洞的处理方案

隧道中溶洞的处理方案:溶洞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溶性岩层经过化学作用和机械破坏作用而形成的地下溶蚀现象。
岩溶对隧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是结构物部分及全部悬空,降低隧道使用的可靠度;季节性的岩溶洞穴涌水,给隧道施工和体系带来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塌方冒顶是指隧道施工中,山体上部岩层自然塌落的现象。
是隧道开挖施工后,原先平衡的山体压力遭到破坏而造成的。
因此,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溶洞、塌方处理方案对隧道顺利穿越岩溶地段非常重要。
根据隧道施工溶洞、塌方处理情况,介绍相关处理方案。
一、处理方案选择原则。
(1)安全性。
确保施工安全与运营安全,围岩累计变形量不大于10cm,衬砌完工后隧道不渗不漏。
(2)可操作性强。
要充分考虑现场机械装备状况和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并尽可能降低施工难度。
(3)灵活性好。
根据断面形状和尺寸,因地制宜地选择施工方案,而不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模式,一旦一种方案不能实时或实时效果差时,能较好地转换为替代方案。
(4)具有可连续性。
需兼顾溶洞段前后的施工方案的不同,能顺利地进行施工工艺、工序的转换。
(5)经济性强。
即在保证安全、质量并不破坏环境的条件下的投入最节约。
(6)处理施工方案科学。
首先保留并加固坍塌体,防止坍方扩大,然后施做套拱和超前大管棚,保证正洞开挖施工安全;管棚施做完成后挖除坍塌体,进入隧道正常开挖、支护工序,并对隧道基底进行注浆加固处理;溶洞段通过后,进行拱部坍腔回填处理。
二、处理方案1、拱部以上(上导洞)空溶洞,采用泵送C25混凝土护拱,护拱厚度2米,以加强护拱,上空腔部分做排水处理(设置多根Φ100mm双壁波纹管,波纹管长度根据现场溶洞位置确定)。
2、掌子面锥形空腔处理:空腔临空面处理采用厚10cm喷射C20混凝土封闭,腔内采用泵送C25混凝土回填,厚度2m,环向拱脚至拱腰采用Φ50×4小导管(长度4.5m),1.5m×1.5m梅花形布置,并注水泥浆(水泥浆按实际施工工程量确定)进行加固,空腔口采用工字钢纵向布置形成拱架,长度3m,间距20cm,其余采用吹沙回填密实,空腔做排水处理(设多根Φ116mm双壁波纹管,波纹管长度根据现场溶洞位置确定);3、洞顶原地表塌陷,形成大的锥型坑洞,塌陷区位于山谷冲沟,危及隧道安全。
隧道工程溶洞处理方案

隧道工程溶洞处理方案隧道工程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程项目,其中涉及到许多地质问题。
在一些地质条件比较特殊的地区,隧道工程可能会遇到溶洞这样的地质隐患。
溶洞是指地下溶蚀作用形成的大型空洞,通常会对隧道工程的施工和后期运营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前,必须对地质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以制定合理的溶洞处理方案,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安全运营。
一、溶洞的形成原因1.岩溶地质条件溶洞的形成通常与岩溶地质条件有关。
岩溶地质是一种特殊的地质形态,其特点是地下水侵蚀岩石,形成各种洞穴和地下水系。
在这种地质条件下,常见的溶洞形成原因包括溶蚀作用、地下水的沿缝穴流动、矽酸盐岩的溶蚀崩塌等。
因此,岩溶地质条件的地区往往会存在较多的溶洞。
2.地质构造地质构造也是导致溶洞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在断裂带、褶皱带等构造复杂的地区,地下水侵蚀作用更容易发生,从而形成溶洞。
3.其他因素除了岩溶地质条件和地质构造外,一些人为因素也可能对溶洞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
例如,采矿、水泥生产、隧道掘进等地下工程活动也可能导致原本稳定的地下结构受到破坏,使得溶洞的形成速度加快。
二、溶洞对隧道工程的影响1.工程施工阶段在隧道工程的施工阶段,如果工程地区存在较多的溶洞,可能会对隧道的掘进和支护工程带来较大的困难。
因为溶洞的存在会导致地下结构的不稳定,增加隧道掘进的风险和难度。
同时,溶洞内部的地下水流动也可能对施工活动造成一定的干扰。
2.工程运营阶段在隧道工程的运营阶段,溶洞的存在也可能对隧道的安全运营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为溶洞内部的地下水流动会增加隧道的渗水量,从而增加了隧道临时排水及日常排水的难度。
此外,如果地下水流量过大,还可能对隧道的地质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威胁。
三、溶洞处理方案1.地质勘察和预测在进行隧道工程设计之前,必须对工程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充分的勘察和预测。
特别是对可能存在溶洞的地区,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工程地质勘察,以绘制详细的地质图和地质剖面图,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隧道遇到溶洞处理的一般措施

隧道遇到溶洞处理的一般措施
当隧道遇到溶洞时,一般的处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合适的线路:在规划隧道线路时,要避免穿越溶洞区域,尽量选择固体地质构造稳定的区域。
2. 预测溶洞位置:通过地质勘探和探测技术,确定隧道所经过的区域是否存在溶洞,并推测其位置和规模。
3. 巩固溶洞区域:对于已知或发现的溶洞,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注浆、灌浆、加固管道等,以增加溶洞区域的稳定性。
4. 改变线路或设计:如果溶洞的规模较大或不易加固,可以考虑调整隧道线路,避开溶洞区域或尽量减少与溶洞的接触点。
5. 进行地质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溶洞区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地质处理措施,如加固钢支护、锚杆支护、预应力锚杆等,以确保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6. 加强监测:对于溶洞区域和隧道周边地区,应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地质灾害的预兆和影响,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营。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处理措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地质条件来确定,以确保隧道的建设和运营安全。
隧道溶洞处理施工方案1.22

隧道溶洞泵送混凝土及吹砂回填施工方案由于我项目部施工的恩黔高速TJ-7合同段的隧道工程存在较多的天然溶洞,根据各段落不同的的溶洞情况,设计院向我部发送了对溶洞处理的多项通知单及方案图。
现根据方案图纸的要求,对溶洞空腔采取泵送混凝土及吹砂回填的处理做出如下施工方案设计。
一、施工方案在隧道初期支护安装钢拱架施工时,在溶洞范围按纵、环向其间距不大于2m(或按不大于4㎡一根)埋设φ125mm混凝土输送泵管。
混凝土输送泵管的布设分为:C20混凝土2.0m厚且还需吹1.0后缓冲砂层处的泵管长度3.3m(保证泵送混凝土厚度不小于2m);C20混凝土1.0m厚且还需吹1.0后缓冲砂层处的泵管长度为2.3m;C20混凝土1.0m厚且不需吹无缓冲砂层处的泵管长度1.3m。
根据泵管的不同长度还需用φ22mm螺纹钢将其与钢拱架固定连接以保持稳固以备初期支护完成后泵注C20混凝土使用。
同时,还需埋设长 2.3m的φ11cmHDPE砼厚度检测管,长 3.3m的φ11cmHDPE吹砂厚度检测管(详见附图)以备检测工程实施的效果。
待隧道钢拱架及喷射初期支护混凝土实施完成达到一定强度后(不小于48h)利用预埋好的混凝土泵管向溶洞空腔内(对空腔内需喷射混凝土支护的溶洞空腔已经实施完成)沿着其切线自低处向高处缓缓泵注C20混凝土。
为了防止一次注入太多的混凝土量形成偏压,对隧道钢拱架及喷射初期支护混凝土造成危害,泵注C20混凝土要根据其设计厚度分一次或几次进行,以使其分次泵注的混凝土与隧道钢拱架及喷射初期支护混凝土固结成一体。
每次注入的标准是检测管内持续流出浆体即可认为已达到注入混凝土厚度的要求。
若为大的溶洞溶腔,按照设计要求需沿着在回填的C20混凝土外部再吹上1m的缓冲砂层。
这需待回填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不小于48h)才可以进行。
首先要将所需沙子运至隧道洞口,待使用时再用小型运输货车从隧道洞口运至工作地点,再用喷浆机从预留的混凝土输送泵管吹到回填的C20混凝土顶部,其检验的标准是φ11cmHDPE吹砂厚度检测管持续流出沙子为止。
【专业知识】在隧道施工中遇到溶洞的处理措施是什么

【专业知识】在隧道施工中遇到溶洞的处理措施是什么问:在隧道施工中遇到溶洞的处理措施是什么?答案:当隧道施工遇到岩溶危害时,可按岩溶对隧道的不同影响情况及施工条件,采取引流、跨越、加固、清除、注浆等不同措施或综合治理。
(1)隧道通过岩溶区,应查明溶洞分布范围和类型,岩层的完整稳定程度、填充物和地下水情况,据以确定施工方法。
(2)隧道穿过岩溶区,如岩层比较完整、稳定,溶洞已停止发育,有比较坚实的填充,且地下水量小,可采用探孔或物探等方法,探明地质情况。
如有变化便于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溶洞尚在发育或穿越暗河水囊等岩溶区时,则必须探明地下水量大小、水流方向等,先要解决施工中的排水问题,一般可采用平行导坑的施工方案,以超前钻探方法,向前掘进。
当出现大量涌水、流石流泥、崩坍落石等情况时,平导可作为泄水通道,正洞堵塞时也可利用平导在前方开辟掘进工作面,不致正洞停工。
(3)岩溶地段隧道常用处理溶洞的方法,有引、堵、越、绕四种。
①引排水:遇到暗河或溶洞有水流时,宜排不宜堵。
应在查明水源流向及其与隧道位置的关系后,用暗管、涵洞、小桥等设施渲泄水流或开凿泄水洞将水排除洞外,或开凿泄水洞,将水排出洞外。
当岩溶水流的位置在隧道顶部或高于隧道顶部时,应在适当距离外,开凿引水斜洞(或引水槽)将水位降低到隧底标高以下,再行引排。
当隧道设有平行导坑时,可将水引入平行导坑排出。
②堵填:对已停止发育、跨径较小,无水的溶洞,可根据其与隧道相交的位置及其充填情况,采用混凝土、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予以回填封闭;根据地质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加深边墙基础。
当隧道拱顶部有空溶洞时,可视溶洞的岩石破碎程度在溶洞顶部采用锚杆或锚喷网加固,必要时可考虑注浆加固并加设隧道护拱及拱顶回填进行处理。
③跨越:当隧道一侧遇到狭长而较深的溶洞,可加深该侧的边墙基础通过。
隧道底部遇有较大溶洞并有流水时,可在隧道底部以下砌筑圬工支墙,支承隧道结构,并在支墙内套设涵管引排溶洞水。
隧道遇到溶洞处理的一般措施

隧道遇到溶洞处理的一般措施以隧道遇到溶洞处理的一般措施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隧道是一种人工开凿的地下通道,用于解决交通运输中的难题。
然而,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溶洞,这给隧道的施工和使用带来一定的风险。
因此,对于隧道遇到溶洞的处理,需要采取一些一般措施来保障隧道的安全和稳定性。
当发现隧道内部出现溶洞时,需要立即停工,并进行详细的勘察。
勘察的目的是了解溶洞的大小、形状和位置等信息,以便制定后续的处理方案。
勘察过程中需要使用专业的测量设备和技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根据勘察结果,可以根据溶洞的大小和位置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对于较小的溶洞,可以采取填充和加固的方法。
填充材料可以选择混凝土、砂浆等,填充的重点是要填满溶洞,确保隧道的结构完整和稳定。
加固的方法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包覆、钢板固定等方式,增加隧道的强度和刚度。
对于较大的溶洞,处理起来相对复杂。
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是采用衬砌技术,即在溶洞周围设置一层混凝土墙壁,起到隔离和支撑的作用。
衬砌的厚度和强度需要根据溶洞的大小和形状来确定,以确保衬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还可以采用注浆技术,将浆液注入溶洞中,形成固化的填充物,增加隧道的整体强度。
除了以上的处理措施,还需要加强隧道的监测和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隧道的变形和沉降情况。
一旦发现异常,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处理。
隧道的管理也需要加强,定期检查隧道的状况,及时清理和修复可能存在的问题,确保隧道的安全使用。
隧道遇到溶洞是一种常见的情况,在处理过程中需要根据溶洞的大小和位置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对于较小的溶洞,可以采取填充和加固的方法;对于较大的溶洞,可以采用衬砌和注浆等技术。
此外,还需要加强隧道的监测和管理,确保隧道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科学合理的处理措施,可以有效应对隧道遇到溶洞的问题,保障隧道的安全运行。
隧道溶洞处理施工方案

中铁xxx局集团有限公司仰拱、仰拱填充施工专项方案编制人:审核人:审批人:xxxxxxxxxxx铁路工程三分部二〇一一年三月目录一、工程概况 0二、施工准备 01、人员安排 02、设备机械配置 03、材料 0三、进洞测量 (1)1、平面控制 (1)2、高程控制 (1)四、工期目标 (1)1、1#溶洞处理工期安排 (1)2、2#溶洞处理工期安排 (2)五、溶洞施工方案 (2)1、溶洞概况 (2)2、施工程序 (2)3、钢管桩施工流程 (6)4、涵洞施工流程 (6)5、洞内大管棚超前支护施工流程 (7)六、溶洞处理目的、处理原则 (8)1、处理目的 (8)2、处理原则及重点 (8)七、溶洞处理施工顺序及施工注意事项 (9)1、施工顺序 (9)2、施工注意事项 (9)八、应急处理措施 (10)九、质量保证措施 (11)1、质量保证体系 (11)2、自检制度 (12)3、各阶段施工自检工作程序 (12)十、安全及环保要求 (13)十一、附图 (13)1、1#溶洞处理平面图 (13)2、2#溶洞处理平面图 (13)3、2#溶洞处理代表性断面图 (13)4、大管棚施工图 (14)5、衬砌断面图 (14)溶洞处理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xxxx隧道在里程:DIy2Kxx+xx~DIy2Kxx+xx范围内,隧道施工中揭示溶洞.根据现场核对记录和溶洞补充勘察资料,隧道穿越区有两个较大溶洞范围。
溶洞范围分别为DIy2Kxx+xxx~+xxx线路左侧溶腔(DIy2Kxx+xxx线路右侧大坑与其相连);DIy2Kxx+xxx~+xxx线路右侧溶洞。
二、施工准备1、人员安排开挖工:15人;支护工:15人;机械司机:4人;钢筋工:10人;木工:6人;技术员:1人;技术负责人:1人;测量员:2人;专职质检员:2人;施工负责人:1人;施工员:3人。
2、设备机械配置管棚钻机:2台;挖掘机:1台;YT28型凿岩机:10把;侧卸式装载机:1台;潜孔钻机:5台;注浆机:2台;切割机:1台;钢筋弯曲机:1台;电焊机:4台;混凝土输送泵:1台;振捣棒:5把;湿喷机:2台;自卸式翻斗车:4台.3、材料1#溶洞材料:C25喷射混凝土:107m3、C20混凝土:777m3、C25混凝土:96m3、C30混凝土:565m3、C35钢筋混凝土:195m3、φ6钢筋:1190kg、Φ22钢筋: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某隧道溶洞的处理方法
摘要:进入到新世纪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的公路工程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其中隧道工程是公路工程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而在隧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一旦遇到溶洞塌方情况,就会给整个工程带来非常大的危险和财产损失,也给整个工程的施工带来了不稳定和不安全的因素。
本文以某高速公路隧道为例,对岩溶地区隧道的溶洞处理工程进行探讨,以提供一定的工程实践参考。
关键词:岩溶隧道;溶洞;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p642.2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在岩溶发育的卡斯特地区修建高速公路时,隧道常遇到发展或者衰亡阶段的岩溶中的大型溶洞。
由于岩溶地质的复杂性、差异性及高风险性,岩溶地层的隧道施工始终是隧道建设的一项关键技术。
一般溶洞规模大,洞内填充物较松软,基础处理工程耗资大,修建困难,该类型溶洞隧道的处理应本着“确保隧道的衬砌结构有足够的安全保证、在可预见期内洞穴的稳定性有保证、原有水流通道不会被阻断、方案比较经济适用”的通用原则,可采用换填、桩基及注浆等处理措施以加固周围岩体。
2、隧道概况
隧道为起讫桩号为zk42+480~zk43+957,l=1477m;yk42+425~
yk43+965,l=1540m。
本隧道为双洞单向交通隧道,左右线测设线间距16.5~24.5m,左线出口段洞身曲线半径为r=950m,路面最大超高为-3%;右线出口段曲线半径为r=1100m,路面最大超高为3%。
隧道左线为单向坡:+2.86%;右线为单向坡:+2.86%隧道区属溶蚀构造中山区。
隧道出口靠近陡峭的山崖下斜坡中部,洞门与地形线斜交,隧道出口位于地形陡峭的悬崖底部。
洞门与地形线正交,山体表层植被覆盖率低,灰岩大多裸露。
隧道里程桩号yk42+880~yk42+790原设计为iv级围岩,衬砌支护形式为s4d复合式衬砌。
掌子面开挖施工至yk42+880里程处时,在掌子面正前方出现一个大型溶洞(图1),该溶洞规模较大,并且历时久远。
图1 溶
洞平面示意图
3、溶洞地质特征
3.1 区域地质构造
该隧道场地中溶洞区围岩为灰岩,受区域性兰花菁断裂(f1)的影响,灰岩中垂直向与水平向节理裂隙发育,多数呈闭合状,少数呈张开状,且发育成垂向溶洞。
根据本次调查,该溶洞地表为亚粘土及碎石土,覆盖层厚度约3-8m,地表未见与该溶洞有联系的岩溶现象。
隧道左幅zk42+900左约45m处,有一条南东转北西向溶洞,延伸约70m,最大宽度(洞口)9.5m,最小宽度约0.5m,最大高
度(洞口)约35m,最小高度约1.9m,进入洞内70m后沿85°方位角向上延伸约25m,再垂直向下呈张开裂隙状,人无法进入其中,深度不详,推测与y42+880大溶洞相连。
3.2 水文地质条件
隧道场地中溶洞区地表水贫乏。
场地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水和岩溶裂隙水。
孔隙潜水主要赋存在第四系亚粘土层中。
第四系分布广泛,但厚度小,地下水量贫乏。
岩溶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灰岩溶蚀裂隙中。
隧道场地内溶洞区溶蚀裂隙发育,岩石完整性较差,含岩溶裂隙水,水量较贫乏,但季节性变化十分明显,雨季时水量较大,干旱季节枯竭。
本次调查时有少量滴水现象。
场地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垂直补给。
隧道中溶洞区地表水欠发育,冲沟中均为季节性溪流。
根据调查,该区内冲沟,仅在暴雨季节才有雨水流出,但时间很短,一般在一天左右溪沟内水流消失。
本次调查时未见地表水。
场地内地形切割强烈,地下水位埋深较大。
场地内地下水排泄方向受地形和构造发育方向控制,由高向低迳流,大部份地下水排入场地南侧及北东侧冲沟中。
3.3 地勘结果
经过对溶洞实地进行地质雷达探测并结合地质钻孔勘察后,地勘资料显示:
1)隧道左右幅里程桩号k42+880~k42+855段从设计隧道路面标
高以下9m范围皆为黄色淤泥质粘土,软塑状,可搓条,扣除路面、仰拱及仰拱回填高度1.9m,基底下淤泥7.1m厚。
2)整个隧道右幅在溶洞之内,该溶洞纵向向小里程方向延伸发育约90m,横向向两侧发育,横向宽47-63m。
路线右侧超出边墙开挖轮廓线4-6m,路线左侧超出边墙开挖轮廓线15.4-24.3m,两个隧道间净距15.4m,左幅隧洞右半部基本也在溶洞之内。
3)该溶洞纵剖面上呈阶梯状,主要由两个台阶构成:
桩号yk42+880~yk42+855为第一台阶(溶洞充填区),由软塑状淤泥质粘土构成,台阶高出隧道设计路面约1.2m,溶洞充填区纵向长约25m,横向宽约37m,溶洞充填物较深,该段拱顶溶洞空腔高度约1.2-2.5m;
桩号yk42+855~yk42+790为第二台阶,表面主要为钟乳石石质结构,二级台阶中部有宽20m,长约30m米的岩溶发育区段,台阶高出隧道设计路面标高4-11m,沿小里程方向呈上升趋势,逐步与溶洞顶部围岩汇合连接,该段拱顶溶洞空腔高度约3-5m。
4)yk42+830~yk42+810段右侧边缘,发现三个小型溶洞,洞宽
2-3m,洞高0.5-1m。
向西走向285°方向,向下延伸,洞内可见长度大于50m,为溶洞内的地下水通道。
5)溶洞顶板岩层产状很平缓,节理裂隙及岩溶发育,局部存在张开裂隙及小溶洞空腔,并有滴水,整个溶洞内布满钟乳石。
其中yk42+833~k42+853段,由于垂直向与水平向节理裂隙发育,受节理切割,溶洞顶板分布有几组走向145°的横向宽约40m,厚约1.5-2m,
呈微张状的危岩体,稳定性较差,易产生塌落。
4、溶洞处理方案
根据实地勘察资料,针对该隧道右幅溶洞的具体问题,经过各方共同认真分析研究,形成了如下处理方案(图2):
1)为了保证洞内的施工安全及结构安全,右幅隧道
yk42+880~yk42+790段支护形式调整如下:采用明洞直墙式支护形式,初期支护调整为i20a工字钢(纵距50cm,仰拱部位不封闭成环),外铺φ8钢筋网一层;采用无纺布及石棉瓦遮挡,在内侧施作26cm厚的喷射砼,形成第一层保护层;取消系统锚杆。
二次衬砌由40cm厚调整为80cm厚(45cm厚的c25钢筋砼+35cm厚的c25模筑砼),40cm厚的c25模筑砼仰拱调整为45cm厚的c25钢筋砼仰拱。
yk42+880~yk42+855段周边裸露,没有围岩受力,因此在拱脚部位左右侧各增设m7.5浆砌片石挡墙一道(长25m、高2.0m、宽1.5m)对初支进行加固。
2)为了保证洞内的施工安全,对右幅隧道yk42+853~yk42+833段拱顶上方危岩先进行人工清理,而后在拱顶8m范围增设φ22的药卷锚杆(长度l=4.5m,纵环间距100*100cm,梅花形布置),局部增设钢支撑加固拱顶围岩。
3)软基处治方法有以下两种:碎石桩及清淤换填。
前者施工周期较长,费用低;后者施工对围岩扰动较大,且会增大临空面,但效果优于前者。
经过对比,决定采取后者。
对隧道k42+880~k42+855段软基采用清淤换填处治方案:对隧道轮廓线外两米范围内进行换
填,路面至仰拱及仰拱以下3m范围采用c15片石砼回填,3~6 m范围采用m7.5浆砌片石回填,6-7.1m范围采用洞渣回填(拱脚对应位置须用m7.5浆砌片石回填),要求确保达到路基换填压实度要求(形成基底盲沟);隧道轮廓线两米外采用洞渣换填至路面标高。
先对右线进行换填,左线待开挖至此再换填。
换填之前应将淤泥清理干净;换填时采取分段换填,减少对围岩扰动。
4)对yk42+830-yk42+810段右侧边缘原有的地下水通道进行维护,保证水系畅通,将yk42+855~yk42+790段水量引排至此;通过修建排水沟、沉淀池及预埋排水管道将yk42+880~yk42+855段水量引排至中心排水管排出洞外;根据水量、水向定期观测资料再决定中心排水管是否需要加大。
5)鉴于溶洞内地质情况复杂,施工之前先对yk42+853~yk42+833段洞顶危石进行排查清理,加强溶洞顶部围岩监控量测等预报工作。
yk42+855~yk42+790段开挖时,尽量减少扰动,控制放炮与开挖进尺,尽量减少施工部位的作业人员,降低安全隐患。
图2 溶洞处理平面示意图
5、结语
岩溶地区的隧道溶洞如果处治不当,会给隧道施工和运营带来各种问题和危害,因此,在岩溶发育地区进行隧道施工时,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合理确定溶洞的处理方案,及时进行隧道溶洞加固处
理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运用前述方法,对该隧道的溶洞进行了合理处理,处理效果明显,完全稳定,实践证明了采取以上方法对溶洞的处理是行之有效的,为相关工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处理参考。
若在岩溶隧道施工中遇到类似溶洞,可结合现场施工条件以及溶洞的发育大小、岩溶水的发育分布和与隧道的相关位置等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浅谈岩溶地层隧道施工中典型溶洞的处理技术与措施. 鲍宏伟. 科技传播,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