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舍小说作品中的民间化叙事风格

合集下载

浅析民间.启蒙.文化批判——老舍《骆驼祥子》新解(一)

浅析民间.启蒙.文化批判——老舍《骆驼祥子》新解(一)

浅析民间.启蒙.文化批判——老舍《骆驼祥子》新解(一)论文关键词:民间启蒙《骆驼祥子》论文内容提要:在纯理论的范围内来讨论民间与启蒙的问题往往难以说清,一个较为有效的策略便是从个案入手。

老舍的《骆驼祥子》以乡村民间文化形态的立场,依据祥子自在状态的生命欲求、行为方式和道德原则,在对其悲剧命运的书写中,构成了对当时的社会、都市民间文化及祥子自身文化形态的深刻批判,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民间问题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提出以后,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在这一问题的讨论过程中,争议的核心问题在于—提倡民间是否意味着放弃启蒙、放弃社会文化批判的责任?民间是否具有“现代性”的生机和活力?等等。

如何理解这些问题是重要的,不仅牵扯到对文学现象的评价,而且直接关系着民间命题的当代性价值和意义。

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在纯粹的理论范围内讨论往往难以说明白,因为“民间”的多层次、多向度特点,使讨论者的出发点往往出现错位,为了避免歧义,本文试图以老舍的《骆驼祥子》为例来说明一些相关的问题。

《骆驼祥子》的独特性是通过老舍的民间立场写作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他准依民间底层劳动人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达了来自于民间的声音,这种声音与民间底层的生存状态、生存欲望、伦理情感密切联系在一起,他对于社会、市民文化的批判也是从这样一种立场开始的。

这样一种民间写作和来自于民间的艺术想像,给《骆驼祥子》带来了怎样的艺术世界呢?老舍从20年代后期创作《老张的哲学》开始,至《骆驼祥子》的出版,甚至到40年代,他虽然赢得了广泛的影响,但在新文学作家内部却一直有不同的评价。

据老舍的好友罗常培回忆,《老张的哲学》脱稿后,罗常培转呈给鲁迅,“鲁迅先生的批评是地方色彩颇浓厚,但技巧尚有可以商量的地方。

”1934年6月18日,鲁迅致台静农的信中,在批评林语堂所倡导的“小品文”创作时,说林语堂的创作“如此下去,恐将与老舍半农,归于一丘。

”鲁迅仅仅肯定的是老舍小说的“地方色彩”,并没有对老舍创作做出整体评价,甚至有着不客气的批评。

老舍作品的叙事特色与语言风格-2019年文档

老舍作品的叙事特色与语言风格-2019年文档

老舍作品的叙事特色与语言风格老舍的作品不仅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它的语言魅力更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在他的作品中,还有一种独特的北京味道,糅合了现代西方句法、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和北京民间方言等,有着独特的魅力。

除此之外,还有着京派小说风格的叙事方式,这些都使老舍的作品有鲜明的风格。

一、老舍及老舍作品概述老舍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及人民艺术家,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作品数量很多,最知名的当属《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剧本《茶馆》,都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优秀代表。

在老舍的作品中,有不少是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描写了侵略者带给中国人民的种种伤害。

在这些作品中,对民族觉醒的表现、弘扬民族气节,让老舍的作品有了更加深远的思想意义,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重要部分。

二、老舍作品的叙事特色(一)叙事讲究幽默性在老舍的作品中,注重人物幽默的描绘,从语言、动作、样貌、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塑造,让人物变得幽默、搞笑起来,荒诞之余又合情合理,这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物雕琢。

在一些对老舍作品语言特色进行分析的文章中,也频频提到幽默这个特征。

比如赵子曰、马裤先生、毛博士这些角色,老舍对他们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角色形象荒诞滑稽,充满幽默意味。

例如,赵子曰要对旅馆伙计嘱咐一番,让他去掀报子,他的原话是这样的:“你赶紧跑,跑到后门里贴戏报子的地方把那张有我的名字的报子揭下来!红纸金字有我的名字,明白不明白?不要鼓楼前贴的那张,……”。

这段话中赵子曰在对李顺嘱咐当中,让读者感到赵子曰是沉浸在自己所谓的成功里的,这与他本身的身份、行为却是全然不符的,给人一种幽默荒诞的感觉。

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老舍的作品中还是比较多见的。

(二)叙述方式娓娓道来而富有哲理老舍对作品的创作是注重哲学性的,擅长将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人物分析和事实陈述联系在一起,使思想内容和事实叙述达到和谐推进、良好发展。

比如,《骆驼祥子》中老舍对祥子命运的安排,祥子是一个注定悲剧的角色,但他本人在一开始对生活是有计划、有盼头的,他想要的就是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老舍小说创作的叙事追求

老舍小说创作的叙事追求
一、平民化的叙事追求 老舍对于叙事有自己明确的看法,他说:“文学所以为文学,并不在于 作者所以告诉我们的东西,乃至于作者怎样告诉我们的告诉法,”[1]这“告诉 法”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叙事”。他还进一步指出,“怎样告诉,并不仅是 告诉,而是怎样觉得,思想的结果”,[2]可见,在他那里,叙事并不是简单地 被理解为一种叙事技巧,而是被理解为思维的产物。他又说:“真正的文学 者所以能够使任何材料成为对于我们有兴趣的东西,是靠了他们的处理法, 即注入那处理法里面他的人格的要素,”[3]作家的人格、作家对于世界人生的 体悟最终决定了他的叙事吸引读者的程度,决定了他的叙事成为真正的文学 的可能性,因而当他把作家的人格与文学联系在一起时,叙事作为一种思想, 就成为作家生命的体现,成为作家把握世界的方式。从老舍对叙事的这种理 解来看,老舍的小说叙事其实就是他本人生命的投注与写照。他将自己全部 的情感、经验、记忆熔铸成叙事,将其真诚热情地表现在世人面前,以开放 坦荡的心胸面对历史潮流考验。他曾经用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里的一 段话来表明自己这种不懈坚持的并用创作实践予以体现的文学主张:“文艺
第二章 叙事追求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
老舍的叙事追求,在其不断尝试,改 进的现实操作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 表现。
一、叙事逻辑:欲求——失败 在小说中,当作者将一个基本母题反复演奏,使其成为不断重复的固定 动机时,叙事话语就成为一个统一的逻辑过程。老舍十分赞同朗云纳斯的看 法“天才的作品不是要说明,而是使人狂说——或是说使读者忘形。那奇妙
4
而是以抒写人生达到传达哲理的目的。也就是说,塑造典型并不是他的真正 意图,只是通往哲理彼岸的一座桥梁而已。因而在其叙事中突出的不仅仅是 人物的个性,更重要的是人物所具有的普通性,这也是老舍小说中人物多有 姓无名的原因,“老张”、“老李”、“小赵”、“牛老者”、“文博士”、“祁老 人”、“钱二爷”代表的是抽象的文化筹码。这种写法显然使得其叙事带有广 义象征的意味;叙事的表层只是一个故事框架而已,它支撑起一个含有深邃 哲理的世界,而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的是作者与读者对人性的共同“感动”。

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文化分析

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文化分析

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文化分析[摘要]老舍用众多小说构建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他在观察表现市民社会时,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并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

老舍的小说正是以这种文化为基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市民形象。

老舍的市民形象分为四类,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贫民形象,老舍在描绘时都含有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社会悲剧意识。

[关键词]北平文化家庭伦理国民性民族性格劣根性在中国新文学的巨匠大师们中间,老舍显然不同于鲁迅、茅盾、巴金。

老舍作为北京一名普通的贫民作家,老舍把自己的注意力死死盯住了那些普普通通城市市民的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社会风习、民俗、时尚、思维习惯、行为模式、日常生活。

老舍兢兢业业、从容不迫、有滋有味、本本分分地描写底层市民悲欢离合,而他的描写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城市市民在中国黑暗社会中那种悲苦无告的悲惨生活遭遇和悲惨命运。

老舍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就是说老舍从文化的角度来表现一部分中国人之面貌,从而发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存在及中国人仍生活在黑暗世界之中。

老舍的小说善于从很细微的方面写城市市民的生活、处所等等,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加以概括,最宽泛而最恰当的恐怕就是“文化”——老舍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型”的作家。

这里所提及的“文化”主要是指“北平文化”。

从老舍作品中关于“北平文化”的艺术展示来看,它是一个当代的多层面的复合体,它至少有三个层面:(一)传统文化。

这主要是指根深蒂固的北平士大夫文化,出仕—升官—“权”是这一层的深层内核。

在旧中国,三公九卿、王侯将相,庞大的官僚机构垄断了一切社会精神与物质文化,这一社会政治制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已不仅仅是“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事业格式”的影响,而已经是从“事业格式”到思想作风、人生趣味、自我意识各个方面。

结果便构成了一种“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的传统心态,这便产生了两方面的恶果:一是中国知识分子对政治权威结构的依附不仅是一种制度上的依附,而且是内在的心理依附。

由《骆驼祥子》看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

由《骆驼祥子》看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

由《骆驼祥子》看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由《骆驼祥子》看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由《骆驼祥子》看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最为出名的作品之一,通过对一个既普通又老实的人在旧社会生活的历程,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最后祥子发出的“好人没有好出路”的悲愤感慨更是发人深省。

这本著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悲剧故事,但是悲剧产生的震撼力和对人的影响远远比喜剧更加深远。

关键词:《骆驼祥子》悲剧民间视角《骆驼祥子》背景是旧中国的北平城市,在这个有繁华、有堕落、有争斗的大城市中,一名带有孤独个人主义色彩的车夫,拉开了和命运斗争的长远征途,虽然后面仍然是失败了,但是他的意义却非同一般。

在老舍先生创作的那个年代,贫民阶级是一个普遍存在但是却不为人所真正关心的群体,大多数的作家也没有真正的对他们有所了解,老舍先生通过对祥子这辈子的奋斗、失败,最后变成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的描写,表达出个人在当年的那个黑暗社会要活得自由、活得自在、活得有个人主义,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老舍先生其实更想表达的是: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自己的野心、没有了希望,最终只能是变为一个碌碌无为,变成一个真正无可救药的人。

当今社会,这样的人也是屡见不鲜,这是在平民世界当中不能避免,但是依然令人心痛的悲剧。

一老舍先生的描写角度《骆驼祥子》这篇作品可以说是老舍先生最大的力作之一,它的成功来自于老舍先生对悲剧的塑造。

正是因为这篇作品跟当时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有很深入的结合,才能够在当时唤醒很多已被麻木的内心。

可以说老舍先生在当时的环境当中是一个比较另类的存在,他的写作有着很浓厚的北京味道,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山东的、欧洲的还是新加坡的,在说话的语气当中都脱不了北京文化的底蕴。

minsu论老舍作品中的民俗描写

minsu论老舍作品中的民俗描写

[收稿日期] 1999-12-25[作者简介] 傅桂禄(1953—),男(满族),北京市人,197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民俗、礼仪教学与研究。

・北京历史与文化・论老舍作品中的民俗描写傅桂禄(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北京 100011) 被誉为北京乡土文学大师的老舍,在他从事创作的41年里,虽然大部分时间不在北京,但是无论在伦敦、济南、青岛、重庆,他都在写北京,北京是他生长的故乡,是他创作的源泉。

在老舍的长篇小说创作中,《赵子曰》《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都是以北京为背景,描写北京人的生活,至于短篇小说和散文那就更多了。

描写北京人的生活,自然要涉及北京的风土习俗。

文学作品是社会的反映,作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风俗习惯,必然也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不过像老舍这样,在他的作品中如此广泛涉猎老北京的民俗实不多见。

从居住习俗(四合院)、市商民俗(热闹的商业街、老字号)、饮食文化(北京小吃、四季食品)、不同行业(拉洋车的、裱糊匠、办丧事的),到家族、亲族、人生礼仪(诞生礼、洗三、生日、婚礼、丧礼)、婚姻习俗(离婚、寡妇再嫁、卖淫)、信仰习俗(迷信、禁忌)、节日习俗(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交往习俗(婆媳关系、人际交往、送礼还礼)等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习俗,老舍都或多或少地做了忠实记录和艺术的描写。

这些记录和描写,是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在人物塑造方面,它是人物活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展示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有其重要作用。

同时,这些风俗习惯的描写,对于突出作品的地方色彩,形成作品的民族特色也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老舍作品中的诸多民俗描写,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期北京的风土民情及其演变的宝贵材料,是研究旧时代北京民俗的重要途径。

作家的思想情趣、爱憎感情也可以透过作品中的民俗描写折射出来。

老舍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老舍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老舍的写作特点及风格一、老舍的写作特点老舍一生因为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他的文学作品源于老百姓的生活,写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手法简单明快,情节有自然流顺,语言质朴自然,充满幽默诙谐,颇具文学性和艺术性。

1、刻画人物性格优美生动老舍的作品大量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把人物的性格、品行、本质及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老舍的笔下的人物朴实亲切,看似简单,实则又具有深刻的内涵。

2、反映社会生活真实老舍以“活动描写”、“人物对白”、“人物心理描写”等作说,真实的描写当时社会中人物的生活,表现了他们生活中的苦乐,工作中的艰辛,家庭中的欢乐,老舍看似平淡的文字,却是一派热烈的活动气氛。

3、文学手法具有艺术性老舍有着独特的文学手法,他穿插说笑、调侃及幽默,语句变化自如,抒发了热情会友的情感,常用仿古文,对比文,有言尽意的运用语言,使得文章颇具艺术性。

4、独特的风格流畅有自然老舍的文章风格温和,文情并茂,文笔流畅自然,把原始中国文化和现代思想完美结合起来,新的文化思想在文字中被以有趣、温馨的方式体现出来。

二、老舍的风格老舍的作品通常以典型的情景描写开头,接着主要人物的思想、行动,最后取得生动的结果,以抒发特定情绪的温馨而又具有艺术性的语言和风格,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特色。

1、冷嘲热讽式幽默老舍的叙事风格常涉及生活,他采用冷嘲热讽式的幽默,对作品里的人物的性格、行为及言行,以及社会上的现象,进行了调侃与批评的同时,勿忘把人物的精神内核及行为原理描述出来,及表达风趣的言语和手法,把一种新的文学生活态度和文艺风格表达出来。

2、人物形象的显现老舍的文学形象丰富且耐人回味,尤其是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看出老舍借助文学的手段,把人物形象的复杂内涵表现出来,使人物们更加生动、真实,从而使文学作品的价值倍增。

3、社会生活的描绘老舍对社会生活的描绘非常了得,他采用简单而生动的笔触,真实地描述老百姓的生活,表达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图解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给读者以真实的视角,使思想更为深刻。

试论老舍小说的平民叙事风格

试论老舍小说的平民叙事风格

Ke r s L o S e;n v l ;cvl a r t n y wo d : a h o es i i n ra o i a n i
“ 民艺术家 ” 人 老舍是现代小说史上风格独异 的作 家 , 术受众很喜欢故 事性强 且有鲜 活情节 的作 品而 不喜欢正 他一生致力 于描绘北京市民艺术世界 , 表现下层 民众 的 日 襟危 坐的说教 和理论 。老舍 的小 说在 叙事 模式上 创造性 常生 活和精神 苦楚。在 小说形 式上 , 擅长于 民间叙 事 、 地将 中国古典 小说 的优 良传统 和西 方现代 小说 理论结合 他 打造 “ 京味” 艺术品格和追求浅白平易的语 言风格 , 从而呈 起来 , 用一种异于“ 知识分子模式” 的民间话语形 式创造了 现 出浓郁 的平 民叙事风格 。 当代新写实小说代表作 家池莉也 曾被誉 为平 民作 家 ,
平 易的语 言风格是其典型表征 。 关键词 : 老舍 ;小说 ;平 民叙事 中图分类号 : 0 . 文献标识码 : I 66 2 A
文章编号 :63— 7 2 2 0 )4— 05— 3 17 0 1 (0 6 0 0 5 0
On t vla r a i n S ye o o h SNo es he Ciiin Na r to t l fLa s e’ v l
的不 同。他在书写 民生百态 的时候 , 不像池莉那样 用世俗 典小说深受传 统说唱艺术 的影 响 , 通常采 用全知叙事 的叙
的眼光和世俗 的语言将个体生命 原生状态简单地 还原 , 也 事角 度 , 贯 叙 事 的叙 事 时 间, 连 以情 节 为 中心 的叙 事 结
不象某些远离 平 民生活的 知识分 子作家 居高临下 用虚构 构 。 ” 的情节故事来苍 白地表达 对平 民 的同情和 关注 。而是 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老舍小说作品中的民间化叙事风格
作者:郑加亮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1期
摘要:老舍凭借其在小说中对社会底层民间生活图景的细致描写而被誉为“人民艺术家”,《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更是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40余年创作过程中,老舍以民间生活为其创作立足点,将民间文化与小说叙事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让小说呈现出极为浓郁的平民情怀,而且也让其作品形成了民间化的叙事风格,实现了文学作品的雅俗共赏。

关键词:老舍;小说;民间;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01
老舍先生是我国现代小说发展过程中风格最为独特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小说致力于对北京民间生活的描绘,展示出底层民众艰苦的生活与苦楚的精神状态。

而在表现形式上,他擅长民间叙事,由平民的审美情趣为出发点,采用独特的平民叙事传递其内在意识,不仅实现了对北京原生态平民生活状态的超越,更让其小说既具有文学性又有通俗性。

为更好的理解老舍小说叙事风格,本文对其小说作品叙事模式、语言特点和人物形象方面入手,探究老舍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评书式”叙事模式
由于受到民间文学、说唱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老舍非常注重作品的故事性与情节性,这就让其小说中很多故事不仅情节曲折,而且具有高度完整性,与普通大众的欣赏习惯与口味形成了天然的一致。

例如老舍在故事的组织上,一般采用传统的叙述手法,小说开头对主要人物进行大概介绍,在人物介绍过程中有故意设置悬念,然后采取评书艺术中常见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分头叙述模式,对整个故事进行从容的叙述。

如老舍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一书中,小说一开始就对主人公老张宗教、职业和语言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在第二章才开始对故事的展开。

同样在《骆驼祥子》中,老舍一开始就用将故事的口吻对主人公祥子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章才对祥子的命运与生活详细展示。

在故事情节的展示过程中,老舍经常根据时间顺序依次展开,插叙、倒叙等非常少,故事情节总是保持极高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这与我国民间故事评书等形成了一定契合。

如小说《离婚》种,张大哥及身边人物符合时间顺序的矛盾与经历,最终导致张大哥的离婚。

同样在《骆驼祥子》中,老舍也是根据时间推进,将各种故事和矛盾穿插之中,最终各种事件的累积造成祥子最终的悲剧。

二、通俗化语言风格
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到其最后一部《正红旗下》,40多年创作过程中,老舍作品始终采用极具生活气息的、通俗化、口语化的语言,而老舍也因此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

在其小说作品中,老舍一直在追求某种更贴近生活,更简单、更自然、更能传情达意的文学语言,最终他将老北极日常俗语作为其作品的主要用语。

例如在小说《骆驼祥子》中,通俗的口语表达无论是字数还是频率都令人吃惊。

据武汉大学统计,在107360总字数中,常用字和词语占总体的九成以上,甚至小学生都能认识其中绝大部分字和词汇。

由于其小说非常强大作品语言的通俗和口语性,老舍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欧化书面用语的生硬晦涩,但与此同时老舍并非完全照搬民间语言,而是对这些口语进行了在加工,让整个语言最大程度脱去了其本身的粗糙,而又达到了一种生活化与艺术化融合的境界。

而正是因为这种语言,老舍小说中语言虽句句如同大白话,然而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呈现出极强的文学语言魅力。

除此之外,老舍先生在其小说作品中还非常重视民间语言之“美”,也就是非常重视对白话语言审美特点,而并不是单纯重视语言的通俗性和京腔京味。

在老舍小说中,语言本身的音律之美、简约之美与幽默之美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例如在音律方面,老舍小说对平仄格式的运用非常频繁。

很多语句中两句话之间平仄格式交替出现,让故事人物的对话形成了抑扬顿挫的律动,也让很多小说朗朗上口。

而在简约方面,老舍在小说中极少使用生僻字,极少使用长句,在幽默方面,反讽、谐音双关等语言比比皆是,既寓有深意,而又辛辣幽默。

三、平民式人物形象
老舍小说往往以都市最底层老百姓的命运为主题,因此其小说经常以最底层平民老百姓为主要人物,以老百姓生活图景展示其平民情怀及博爱。

而纵观老舍先生小说作品。

他几乎都是站在平民的叙事角度,将贫民精神本质非常自然地用文字展现给读者。

在小说中,老舍通过其与最底层老百姓情感与生活联系,把祥子、虎妞、老张、丁二爷、曹先生等一个个形象逼真生动的描绘出来。

小说中,老舍常使用具有一定距离感的视角探索每个人物的行为、思想及人性,而在众多人物中,最能代表其人物塑造功底的当属老派市民。

例如在小说《离婚》中,张大哥被老舍刻画为一个典型老派市民,其不仅满足已有生活状态,害怕改变,同时又自以为是,虚荣心极强。

他既乐于助人,由极为世故,既守纪守法,又极市侩,充满“优越感”。

当他内心优越感被这个社会冲散时,他只好听天由命。

再如《四世同堂》中人物祁老人,他守旧、怕事,但是又忠诚、和气,甚至为和气而对别人卑躬屈膝。

在小说中,老舍对这些小人物没有一味批判或赞誉,而是用真挚情感去探究这些人物生存本质与内心状态。

因此在小说中,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不会让读者极度厌恶或喜欢,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平民老百姓的优缺点,只是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与选择。

四、结语
老舍在40余年小说创作中从不追求作品的繁复与奇险,而是最大程度采用民间化的叙事模式、语言及人物形象保持其作品的通俗性与文学性。

这种民间化叙事风格不仅让老舍小说与
中国社会审美要求形成了天然的契合,更让其思想感情和劳动人民形成了密切联系,成为人民艺术家。

参考文献:
[1]李喜仁. 老舍小说中的平民意识[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03):89-90.
[2]趙瑞芳. 老舍小说创作论[J].柳州师专学报,2010(05):28-32.
[3]谢昭新. 论老舍小说中的中国形象[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11(09):31-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