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与TA沟通分析理论中三种自我意识的比较

合集下载

自我的整合_弗洛伊德和米德自我理论之比较研究

自我的整合_弗洛伊德和米德自我理论之比较研究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自我” 1.弗洛伊德把人类的精神世界划分为三个区域:本我、自 我、超我。本我,处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它不受任何理性、道 德和价值的约束,遵循快乐原则,逃避痛苦。自我,是通过后 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适应发展起来的,是本我与现实世界打 交道的中介,遵循现实原则,帮助本我获得快乐和满足。超 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遵循至善原则以 达到理想的自我。 2.弗洛伊德的“自我”是矛盾的“自我”。“自我”隐含着矛 盾。首先,自我的中介作用具有冲突性。它不能自己产生能 量,需要接受本我给予的能量,是个无力的不能自主的执行 者。同时,它还接受超我的监督,限制了自己的行动范围。其 次,自我受制于意识和无意识的冲突。它必须遵循现实原则, 因而是有意识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其防御机制往往是在无 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再次,弗洛伊德的“自我”,有时指本能 相对的压抑和防卫机制,有时指区别他人或对象世界的自 身,其指代常常是混乱的。 3.弗洛伊德的“自我”包含着社会因素。一方面社会是人 受到压抑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超我使社会在个体内部进行 内化。另外,个体从非理性的本我向道德化的超我转化的过 程也就是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弗洛伊德看到了人格 结构中的社会因素,并竭力解决自然人和社会人之间的矛盾 与冲突。 二、米德的“自我” 1.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客我”,并通过玩耍、游戏 和一般化他人活动表现出来。“主我”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 度作出的反应,“客我”则是一个人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 其他人的态度,按照他人的态度来左右自己。个体在玩耍阶 段开始理解处于有组织活动中他人的角色;在游戏阶段中获 得多重自我形象的能力;在“一般化他人”阶段,发展出明确 的共有态度。因此,自我在这三种活动中一方面采取群体的 态度,一方面又不间断地对社会态度给出能动的反应。 2.符号—— —“自我”产生的条件。米德引入“姿态”的概念, “姿态”能够增加个体间互动的有效性,当人们运用这些姿态 与他人交流时,便产生了自我。正如哈贝马斯所提及的,“任 何人都不可能单独的自由存在,没有与他人的关联,任何人 都不可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3.自我的社会性和独创性。自我的起源和发展的各种基 础都是社会性的,其发展脱离不了社会环境。另外,自我还具

弗洛伊德三我

弗洛伊德三我
前意识指虽然潜隐,但在某种条件下却可以成为意识 部分的心理内容,前意识处于心理构成的中间部分。
如:通过特别努力地回忆或者别人的提示而记起来的 往事。
又如:通过做梦或者笔误、口误等所显露出的自己在 清醒时不知道或者没有想过的一些念头或者愿望。
潜意识 unconsciousness
The unconscious mind is a reservoir of feelings, thoughts, urges, and memories that outside of our conscious awareness. Most of the contents of the unconscious are unacceptable or unpleasant, such as feelings of pain, anxiety, or conflict. According to Freud, the unconscious continues to influence our behavior and experience, even though we are unaware of these underlying influences.
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 三者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 ? 前意识与意识之间有界限却可逾越,因而 前意识之中的内容与意识之中的内容的相互 转换非常容易。 ? 但是,无意识部分的东西要进入意识中来 则非常困难。无意识心理是不能轻易就回忆 起来并到达意识领域的,但可以影响人的行 为。例如强迫性洗手的患者。
本我
?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 识结构,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 成。
? 本我没有价值、善恶与道德观,它信奉 享 乐原则 ,它的唯一内容就是力求发泄的种 种本能冲动,而这些冲动便构成了基本的 心人格中永久存在的成分

本我、自我、超我:这就是“我”的三种人格

本我、自我、超我:这就是“我”的三种人格

本我、⾃我、超我:这就是“我”的三种⼈格提起“弗洛伊德”这个名字,也许有的朋友并不熟悉,⽽对于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想必也有朋友没有听说过,不过没关系,我们不需要去深⼊地了解弗洛伊德这个⼈,也没有必要去钻研他所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只是,这其中有⼀个⼗分有趣,⽽且⼜颇有道理的“⼈格问题”,今天闲来⽆事,不妨来和⼤家⼀起看⼀看。

弗洛伊德把“⼈格”划分为了三个层⾯,即“本我”、“⾃我”和“超我”,我们当然不会去复述他的这个理论,更何况复述起来不但显得多余,⽽且⼜索然寡味。

我们这篇⽂章,只是⽤我们“能听得懂”的话,去探索那“叫让⼈蒙”的理。

澳门⾦莎娱乐⽹站⾸先,我们先来看“⾃我”。

“⾃我”是什么?简单说来,“⾃我”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样⼦,我们都是活⽣⽣的“正常⼈”,这就是“⾃我”,所以,“⾃我”的各种表现和诸多特点,我们只需要看看“我”这个⼈就⾏了。

“⾃我”是“正常⼈”,也⾃然就会有“正常⼈”的优、缺点,“⾃我”的优点是让我们接近“⾼尚”,⽽缺点则是让我们向“卑劣”靠拢。

相对来说,接近⾼尚困难,⽽靠近卑劣却⼗分容易,不客⽓地说,若不是我们的法律和道德,恐怕我们早就堕落到“卑劣”的⾏列⾥了。

换句话说,是法律和道德的作⽤⼒,让我们避免了“卑劣”,过着“正常⼈”的⽣活。

如果说“⾃我”是“正常⼈”,那么“本我”就是“卑劣⼈”。

“本我”完全是以“我”为中⼼的,根本没有法律和道德的概念,更不会在意他⼈的喜怒哀乐和⽣⽼病死,只要“我”⾼兴就⾏。

什么能让我“⾼兴”呢?当然是能够满⾜“我”欲望的东西,只要“我”⾼兴、“我”就会为所欲为,这就是“本我”。

与“本我”完全相对的,就是“超我”。

“⾃我”是“正常⼈”,“本我”是“卑劣⼈”,⽽“超我”则是地地道道的“⾼尚⼈”,⼀切“真的”、“善的”、“美的”,就是“超我”的⼈⽣准则和⾏为规范。

⼀句话,只要是对⼈有利、对社会有利,哪怕牺牲“⾃我”也在所不惜,这就是“超我”。

以上就是“本我”、“⾃我”和“超我”的这三种⼈格,如果⼤家仍然感觉到迷糊,那么不妨也可以这么来看:在“⾃我”的层⾯,我想⼲坏事,可是我不敢;在“本我”的层⾯,我为所欲为,哪怕坏事做尽也毫⽆关系,只要我⾼兴;在“超我”的层⾯,我根本不可能去做坏事,因为我做好事还来不及呢!。

沟通分析疗法的三种自我状态

沟通分析疗法的三种自我状态

沟通分析疗法的三种自我状态沟通分析疗法是美国学者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创立于60年代的一套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近年来,这一疗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兴趣和关注。

在此,对这一理论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沟通分析理论是一种研究人们思想、感情及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它简明易懂又深奥微妙。

这是当代影响深远的一套理论体系,其中涵盖了精神治疗、教育、组织与社会文化分析、社会精神病治疗。

在这一理论中,用生动的比喻描述了人有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并讲述了人际互动、沟通等一些实际、便于理解可应用的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沟通都包含部分:刺激与反应。

个体沟通通常是比重较大的部分,有些沟通形式和过程可能是直接的、有生机的和健康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浪费的和不健康的。

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三种不同的状态。

当我们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我们的行为表现得像一个孩子,不仅仅体现在行为上,我们思考、感受、看、听及反应都像个几岁的孩子。

儿童自我状态完全由生命体的本能经验构成,不仅是一个角色而已。

儿童状态可以表现为:爱憎强烈、冲动、天真自然、喜欢游乐,这叫做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如果表现出深刻的思考能力、定于想象力和创造力,那它可以被称做“小教授型”儿童自我状态;如果是充满恐惧、罪恶感、羞耻感,那么它可以被称做“顺应型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知我状态包含所有的感受:恐惧、爱、生气、快乐、悲伤、羞愧等等。

儿童的自我状态经常被人们指责为麻烦的来源,因为伴随着成长过程,儿童自我状态的自我中心、情绪化、强烈的叛逆也随之产生。

在沟通分析理论中,儿童自我状态看做是创造力、娱乐消遣及生命力的来源,是使生命常新的唯一来源。

儿童自我状态不仅可以在孩童时代长时间存在,在成人世界某些允许儿童自我状态出现的情况下也可以观察到,比如在体育运动或聚会中。

儿童自我状态也会短暂地出现在其他场合,例如:无聊的会议、教室里或丝毫不想参与的严肃的讨论。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看安娜的本我、自我、超我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看安娜的本我、自我、超我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看安娜的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20世纪初的西方思想世界影响巨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为解读经典人物的心理提供了理论依据,试图从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安娜的悲剧人生,找出安娜悲剧的另一个根源所在。

标签:人格结构;安娜;悲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20世纪初的西方思想世界影响巨大,他著名的人格结构理论在对人性的理解、洞悉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人格结构理论是弗氏精神分析学说的一部分,人格结构理论又分为了三个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对于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来说,这三者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三者只有和谐统一,个人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与外界的各种交往,反之,就会导致人的心理失常,甚至走向死亡。

本我,即使原始的我,动物性的我。

它是由遗传决定的生物的本能。

本我不具有任何的有关价值、道德和伦理的因素,也缺乏逻辑的推理;它遵循的是“快乐的原则”,追求本能的快乐满足和快乐感受,声称本我纯乎是生物的,是人和任何其他动物共有的。

自我,即是现实中的我,使自己可以意识到的,是进行感觉、判断、思考和记忆的部分。

此时的人不能再按照本我的要求行事,必须对本我进行约束以符合社会利益。

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属于自我的范畴,我们按照自己的身份、性别、职业、地位等等条件来履行社会赋予我们的各种责任和义务[1]。

自我根据外部的需要而活动,它的任务大部分是在对本我的控制和约束上,同时,自我又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即它不仅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因此,自我经常周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

对人格结构的三大部分起到整合的作用[2]。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在自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道德化、理想化、社会化的自我。

超我依据理想的原则活动,是追求完美的倡导者,这是人格的完美阶段,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

安娜是托爾斯泰的经典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

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第一,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它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等三部分交互影响而构成的。

A本我,本能的我,由生或死的本能构成,受享乐原则支配;B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受现实原则支配,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并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功能C超我,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居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其由自我理想与良心两部分构成,并受道德与完美原则支配。

自我与超我居上层的意识境界、本我居下层的意识境界。

第二,人格动力理论个体人格结构中,因三种成分的功能与目的不同,彼此交互作用,会产生内在的动力,并由内部动力推动外部行为。

这种本我与超我冲突,所形成的行为,并非一般正常行为,弗洛伊德称此为防卫方式的行为,防卫方式有转移、升华、压抑、退化、投射、反向、合理化等。

例如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就属于合理化的防卫方式。

第三,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或时期,总离不开性的观念,于是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A口腔期(0-1)主要靠口腔的吸允、咀嚼、吞咽动作来满足原始需要,成人中有贪吃、咬指甲等口腔人格是婴儿期发展不顺所致。

B肛门期(1-3)大小便排泄产生快感满足原是需要,此时卫生习惯训练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是重要的。

否则,管制过严、习惯不良,成年期会出现冷酷、顽固、刚愎等肛门人格特质。

C性器期(3-6)性器官部位获得原始欲力的满足,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有的以父母之异性者为“性爱”对象,出现“恋母”或“恋父”情结。

D潜伏期(7-青春期)兴趣扩大,原始欲力呈潜伏状态,男女也出现分离趋势。

E两性期(青春期之后),良性差异显著,性心理发展趋于成熟。

2、荣格的人格理论第一,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

A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人格。

特点,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际,行动快捷,有时轻率。

性格心理学--新精神分析流派———“人格结构”

性格心理学--新精神分析流派———“人格结构”

新精神分析流派弗洛伊德之后,许多后继者对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及埃里克森等,这些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学者反对以本我为中心的泛性论,一方面,更强调自我的功能,包括自我的发展,有意识的思维过程和控制等,另一方面,他们加入了社会和环境变量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同时认为人格的发展不仅限于儿童期而是持续一生,这些修正和发展对现代心理学仍然产生着影响。

一、人格结构(一)自我相比较于弗洛伊德的三我结构,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学者更多的将人格视为一个整体,并强调自我的地位和作用。

霍尼认为人格是完整的、动态的自我组成,她将自我分为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是指个体在此时此地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总和,是别人所能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独立于个体的自我概念和知觉。

真实自我是指个体自我实现的中心,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力量,只要环境适宜,真实自我就能发展为健全的人格。

理想自我是指完美的自我意象,由于童年时期遭受父母的忽略和贬低,形成了轻视的自我,个体会感到焦虑和无助,因为形成一种防御方式,将自己缺少什么转化为自己应当成为的样子。

在理想自我的控制下,个体会产生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

(二)荣格的潜意识学说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在意识的三层次理论中,荣格认为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层面构成了人的整个精神世界。

意识处于最外层,以自我为中心,主要功能是适应环境,中间层是个人潜意识,最深层是集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由曾经一度存在于意识领域内而后被压抑、隐藏、遗忘或忽略的经验组成,还包括一些因为太过微弱而无法存在于意识层面的经验。

个体潜意识的主要成分是各种情结,即被压抑在个体潜意识中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心理观念丛,是观念与情绪的结合体,具有自主性,可以强有力的控制人的思想和行为。

情结的形成多与早期童年的创伤经历或特殊经验有关。

当个体具有某种情结时,就会执意沉溺于某种东西而不能自拔,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与这个情结有关的活动中。

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中级):第四章重要考点

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中级):第四章重要考点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第二节精神分析理论知识点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一)意识层次理论意识是能随意想到、清楚察觉到的主观经验前意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通过努力可以进入到意识层面潜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欲望与感情,人无法察觉,但是又对人产生影响的部分。

问题的根源。

通过释梦与自由联想发现潜意识的意义,解决问题。

(二)人格结构本我:内驱力和欲望,享乐原则、不会改变自我:由本我发展出来,管理人格体系,调节本我与超我,现实原则超我:由自我发展而来,良心和理想三者平衡时,人格完善三者失衡时,人格失调,出现问题通过强化自我进行治疗(三)焦虑与防卫机制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会发出警告,内部就会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

防卫机制是为了消除不愉快情绪体验所采取的自我调适方法,包括:否认、替代、认同、投射、合理化、反作用、退化、压抑、升华。

(四)性心理发展弗洛伊德将性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要获得相应的满足,否则就会表现为问题,就需要治疗。

知识点二实务应用(一)实务原则1.个别化原则2.强调签订治疗契约3.治疗者要为案主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并要保证治疗过程不会造成新的伤害4.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同理案主的想法与感受,要给予支持和接纳(二)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治疗性分割:由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跳出来反身观察和反省自己的经验。

主要过程:1.治疗情境与受助者订立契约,明确角色分工、治疗计划和时间表,保持专业、同理的态度,尊重自主性和个别性2.治疗关系通过同理建立良好治疗关系(三)治疗性对话1.自由联想: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说出心中最原始的想法或感受;发现并分析潜意识。

2.治疗性倾听:广泛注意和同理倾听。

3.诠释过程: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表达对其心灵世界的了解,包括:面质、澄清、诠释、整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
与TA沟通分析理论中三种自我状态
的比较
一、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
1、本我:
原始的,人格中最难接近的,无法被意识到的,本能的冲动,它包括来自对基本生理需要满足的知觉与记忆的所有欲望,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组成,如饥渴、性,蕴储着人性中最原始、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冲动组成。

这些冲动一旦发生就要立即得到需求的满足,不受个体意识的支配,也不受外在社会规范的约束。

不考虑客观现实的环境,而只追求直接满足,遵循快乐原则,人的心理基本能力比多被困在本我中,并且通过减少紧张状态的意向表现出来。

本我的需要和现实环境之间必须实行有效的和适当的联络。

本我是盲目躁动的,它缺乏理性和判断,不顾外部世界的状态,若要与外界进行和谐的交流以获得舒适的紧张水平就必须进行自我调节。

本我是通过种族遗传继承的,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2、自我:
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守门员、判断者。

自我所代表的就是通常所熟知的理性与正确判断,它和本我的情欲形成鲜明的对照。

自我来源于本我,依附于本我而存在,它运作的力量也来自于本我。

但它很大程度上是与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自我知道现实,知觉和操纵现实,并参考现实来调节本我。

它服务于本我,总是力图使本我得到满足。

自我是个人在与环境的接触中由本我衍生而来的,如进行活动所需要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等能力主要取决于经验、训练与教育。

遵循现实原则,现实原则的目的就是要推迟能量的释放,直到真正能满足需求的对象出现为止。

现实原则最终还是引向快乐,尽管一个人在寻求实现时,不得不忍受一些不快。

自我的主要功能有: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生存;调节本我的原始冲动,以符合现实环境的要求;管制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原始性冲动,以维持三个我之间的平衡协调。

佛洛依德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喻为骑士与马的关系,马能提供能量,而骑士指导马朝着他想
去游历的路途前进。

自童年早期发展起来,儿童接受了父母用一系列奖赏和惩罚所教导的行为规则。

随着超我的产生,行动就由父母控制转为自我控制。

超我是追求完美的冲动或人类生活的较高尚行动的主体。

道德化的自我,遵循道德原则,超我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超我和本我处于直接的冲突中。

与自我不同,超我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使它完全不能得到这种满足。

超我也是非理性的,表现在道德规则上。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发展出来的。

对本我的冲动具有约束作用。

可使人的行为合于社会道德规范,是个人道德的核心。

有良知和自我理想两个次级系统组成。

自我理想就是自带的良心之下对自我的管制,确定自我应该怎样做的标准,它为自我描绘且规定了一个美好的形象。

自我用它来衡量自己,并努力去实现它。

若自我的行为和意图符合自我理想的要求,就会产生自豪感。

良心是经过社会规范内化而形成的自我约束的力量,规定了自我不该做什么。

它监视着自我的行为与意图,并对之加以评判;若自我的行为和意念违背了良心,就会感到内疚与罪恶。

其目的主要是控制和引导本能的冲动,说服自我以道德目的替代现实目的并且追求完美,使人变成遵纪守法的社会成员。

超我也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统的运载工具。

4、三者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到本我完全处在最深层的潜意识水平。

而自我和超我则跨越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深度水平。

本我、自我、超我的冲突与调和可以在不同的心理结构水平之间进行。

也可以在同一水平之内进行。

●这三个系统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他们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处于相互作用、相互融合
的状态。

●本我具有欲望,超我禁止并命令自我压抑本我。

自我必须协调这些命令,同时必须顾及外
部世界,实现现实行为。

●如果自我的工作失败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精神疾病。

●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会形成现实性焦虑
●达不到超我的要求,就形成道德性焦虑
●本我与自我的矛盾往往形成神经症性焦虑
二、TA沟通理论的三种自我状态
1、父母
父母自我状态是一个人从父母(或是其它具父母般影响力的人)学习来,整合到自己人格的部份,当一个人在父母自我状态时,外显行为会表现的像自己的父母,而内在的想法和感觉亦然。

是记录在头脑中的早期经验,通常指最初的五年所有无可置疑或被强加的外部事件。

每个人的“父母”都具有特定性。

这些信息是未经过加工编辑直接记录下来的,不要、不准、如何做、温馨、抚爱,无论对错,除了父母,“父母”中的信息还来自于周围的环境和其他任何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事物
以模仿的形式进行评价,并尽量适合别人的标准,终其一生
2、儿童Child ego state
儿童自我状态则是一个人以自己过去(特别是幼时)的方式来思考、感觉、并表现的部分。

内部事件被儿童用所见、所听、所感和所知的“感受”的方式记录下来的信息小婴儿一出生就表现出许多基本的需要和原始的功能,如吃、喝、拉、撒、睡等等,我们从他的行为就可以观察出来。

在这个无助的阶段,无数不协调的要求全部强加到孩子身上。

一方面,他具有强烈的要随时撒尿、探索、理解、压碎、撞击和表达情感的愿望,体验到所有与运动和发现相关联的快乐情感;另一方面,周围环境,尤其是父母又给予他无时无刻的要求,以至于他要放弃这些基本需要以获得父母的赞许。

不断受挫的社会化过程会导致消极的情感,根据这些情感,孩子最初会认为“我不好”,这个结论以及其所导致的持续性的不快经历,会深深地记录在儿童的头脑中,永远无法抹去。

这是任何一个孩子,即使是在和睦、充满爱和幸福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也会有的。

与“父母”类似,“儿童”也是一种随时可以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状态,因此,当一个人被情绪支配时,我们说他的“儿童”出现了。

当一个人的“愤怒”压倒离职时,我们说他的“儿童”掌握了控制权。

“儿童”也有光明的一面,儿童中储藏了大量的信息,比如创造力、好奇心、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触摸、感受和体验的渴望、第一次发现新事物时自豪而质朴的情感。

还有无数惊喜的体验,无数生命中的第一次。

在一遍遍重复这些重要事情的过程中,快乐的情感也被记录下来。

但观察告诉我们,无论是小孩还是长大成人的我们,身上的“不好”的感觉总要超过“好”的感觉。

因此,我们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不好的儿童”,这是非常合理的推断。

我们很难想象,当孩子5岁时,还有哪些最强烈的情绪是他不曾体验过的。

儿童会用逻辑思维作出草率的反应,还会分化不清和感觉扭曲。

自由儿童和顺从儿童,终其一生
3、成人
成人自我状态则是一个人利用既有的资源来思考、记忆、并应用的部分,通常以不带感觉的方式来表现。

在婴儿10个月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

在那之前,他对各种要求和周围环境刺激的反应通常是无助和无意识的。

他拥有“父母”和“儿童”,但他尚未拥有选择反应和控制周围环境的能力。

他也没有自理能力,无法通过自己的活动接触生活,他只能简单、被动地接受生活所给予他的。

在10个月时,婴儿开始具有运动能力。

他能摆弄物体,到处爬行,摆脱无法移动的束缚,他已经能集中注意力,观察并探索玩具。

已经能够依靠自我意识和思考做一些事,这种自我实现就是“成人”的开始。

当孩子能够发现“父母”中的“教导概念”和“儿童”中的“感觉概念”与他在实际生活中的发现不同时,“成人”信息开始逐渐积累。

根据所收集和加工的信息,“成人”发展处一套“思考概念”。

活动孕育了“成人”的诞生,并使一个在未来岁月中处于忧虑状态的人回复自信。

在生命的最初几年里,“成人”既脆弱又短暂,很容易因“父母”中的命令和“儿童”中的恐惧而被打倒。

尽管遇到重重阻挡,大多数人的“成人”都会存活下来,并随着个体的成熟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效。

“成人”主要将刺激转化成信息,在对3个来源的信息进行计算,判断他们是否有效,并重新存档信息。

“成人”的另一个功能是创造,创造力源自儿童的好奇心,同时还源自于成人。

儿童提供了想做得信息,成人提供了如何做的信息。

4、三者关系
通过“成人”,“儿童”可以区分向他传授和示范的生活、他所感受、希望和幻想的生活,以及与他自己所领悟的生活之间的差别
“成人”的重要功能是检查“父母”中的信息是否真实,在今天是否仍然适用,据此判断是接受还是拒绝;检查“儿童”中的情绪表现十分仍然适用,是否过时,是否只是对陈旧的父母信息的反应。

“成人”的目的不在于废除“父母”和“儿童”,而是让个体自由地对二者进行检验。

我们无法抹掉过去的记忆,但我们可以选择避开他们。

当父母的真理在成人看来并不正确时,这样的冲突最耗费时间。

一个人若发现父母中的大部分内容与现实情况相符,那么这样的人创造性最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