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案设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案设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案设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案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历史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1)课前预习、课前带读课本(2)上网利用百度查找有关二战的影音、图片和文字资料,对这段历史有初步的了解。

【教材分析】本教科书前一课介绍了有关意、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和法西斯轴心国形成的情况,而本课教材介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由法西斯轴心国挑起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大战,也是一次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

战争初期主要由于西方大国长期推行绥靖政策,使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势力占据上风,猖獗一时。

教材随后介绍了丘吉尔就任首相后,英国作为欧洲战场的主力,顶住了德国的压力。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大陆上的第一次大失败。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慕尼黑阴谋及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史实:德军闪击波兰,德军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是一种绥靖政策,最后是自食其果,身受其害。

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日法西斯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夺别国,法西斯的残暴本性得到充分暴露。

二战交战各国的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慕尼黑阴谋,二战全面爆发及扩大的史实。

难点:绥靖政策,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连战连捷不可一世的原因。

【教学方法】1.探究法。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讲述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示例(精选2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示例(精选2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示例(精选2篇)第二次世界大战示例篇1第十一课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盟军在北非取得胜利;墨索里尼垮台和意大利投降;开罗会议及《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及对德作战方针的确定;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及其主要协议;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第二次大战在欧洲结束,《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第二次大战结束。

通过斯大林格勒战役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及波茨坦会议协调了反法西斯联盟的行动,对打败法西斯国家有积极作用。

《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都肯定了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及苏德战场的胜利,英美开辟第二战场,加速了纳粹德国的灭亡。

教学步骤重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的作用的比较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一、法西斯国家的暴行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7页的正文和小字部分,请一位同学归纳,法西斯的暴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基本保证,从此这些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在各个战场同法西斯敌人进行了殊死斗争,推动战争向有利于反法西斯力量的方向转折,走向胜利。

1942年,三大战场都发生了具有转折性的关键战役,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1.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苏胜德)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希特勒为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决定先集中力量打垮苏联。

于是德国集中了150万兵力,在苏联南线发动了攻势,重点进攻斯大林格勒。

(教师演示,使学生明确斯大林格勒的准确位置,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斯大林格勒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城市,又是伏尔加河南北的交通枢纽,是连接莫斯科和盛产石油的高加索之间的交通要道。

(教师在课件中播放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视频资料,关闭声音,教师结合画面进行讲述)1942年7月,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了。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重要战役和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结合已学知识,全面了解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的主题可能存在一定的敏感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让学生正确看待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认识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2.主要战役的经过和影响。

3.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史料、图片等素材,创设战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

2.相关史料、图片、视频。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从而引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2.呈现(10分钟)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如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等。

通过史料展示,让学生了解战争的爆发过程。

3.操练(15分钟)分析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如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等。

引导学生关注战役的经过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如战争损失、战后格局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过程;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产生的影响;了解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认识到世界人民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雅尔塔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教学难点:雅尔塔会议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

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

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

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

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二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1.阅读教材和材料并结合上一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德国突袭波兰的原因,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爆发) 材料展示:到1939年时,我们当然有力量摧毁波兰一国。

但无论在1938年还是在1939年,实际上我们从来无力抗拒这些国家的联合攻击。

我们在1939年之所以没有溃败,那只是因为,当我们进攻波兰时,在西部与23师德军对峙的将近110个师的英、法军队完全没有动作。

设问:观察历史地图,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德国突袭波兰的原因。

提示:德国突袭波兰之前,已占领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单位: 阳城初中2013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教学目的:知识目标:巩固、深化教材上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点知识, 并适当拓宽知识面思想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1.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他们发动侵略战争往往采取偷袭的手段,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2、战争尤其是世界大战具有极大的残酷性和破坏性。

但战争又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由于帝国主义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所以我们必须不懈地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保卫世界和平。

3.猖獗一时的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的失败, 证明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人们会最终赢得正义战争的胜利。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对比类似历史事件并得出简单结论的能力, 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大战的性质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思维活跃如何控制教材的范围和内容的深度是本节复习课的难点教法: 三疑三探学法: 自主探究法和到读法一、设疑自探1.导入课题: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知道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一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秩序做了部署, 但是这样的部署会长久么?在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西方各国纷纷走上了怎么样的道路?(美国通过了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 德、意、日却纷纷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后疯狂的对外侵略扩张, 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究竟战况如何?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是本节我们要复习的问题。

(教师回身板书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2.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时你认为我们应该掌握哪些最基本的知识点?(同学们发表意见)或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开始的标志及导致二战进一步扩大的事件是什么?答: A.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极不平衡, 德国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 强烈要求从英法美战胜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市场,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意大利和日本, 不满意第一次世界大战分赃结果, 企图建立地区霸权, 结果德日意首先发难, 挑战了战火。

第二次世界大战优秀教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优秀教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1.了解德军突袭波兰、德军进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等知识;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掌握雅尔塔会议,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与影响。

2.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的能力;利用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生参与讲述战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的变化,提高学生综合、深入分析问题及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各国共同协作、相互联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才了取得重大胜利。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和平发展的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1.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

2.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格勒战役及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教学难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形式的复杂性。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安倍参拜靖国神社》新闻视频教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周边很多国家的不满和愤怒。

靖国神社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引起很多国家的愤怒和不满呢?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新闻导入,对于这个新闻一直是很多人注意的事情,作为学生情绪可能更好调动,从而引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一)战争的爆发与逐步扩大1.二战的全面爆发播放:视频《二战的爆发》教师:二战爆发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学生:在亚洲,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在欧洲,1939年9 月1 日,德军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于9 月3 日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教师:1939年9 月1 日德国突袭波兰,德军进攻波兰,华沙陷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一等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一等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一等奖教案标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一等奖教案目标:1.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素材引发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猜测。

知识讲解:2. 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包括纳粹德国的崛起、慕尼黑协议、波兰战役等。

3. 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包括德国的闪击战、苏联的抵抗、日本的侵略等。

4. 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事件,如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珍珠港事件等。

5. 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包括盟军的胜利、纳粹德国的崩溃、原子弹爆炸等。

学生活动:6.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7.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与全班共享。

8. 分发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9. 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一份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研究报告,包括起因、过程、结果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评估活动:10. 组织一次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1. 学生报告自己的研究报告,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

12. 教师评估学生的研究报告和参与度。

延伸活动:13. 推荐相关电影、纪录片或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14. 组织一次模拟联合国大会,让学生扮演各国代表,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教训进行辩论。

教学资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视频或音频素材。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阅读材料。

- 电影、纪录片或文学作品的推荐列表。

- 模拟联合国大会的辩论材料和角色分配。

教学反思:在设计这个教案时,我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引入活动、小组讨论和独立研究等活动,学生能够在不同层次上理解和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部编版教材,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和结局。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通过介绍战争背景、主要战役、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以及战争胜利等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真相,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体认识可能较为片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中的英雄人物、重大战役等可能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背景、进程、主要战役及结局;掌握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背景及原因。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及其意义。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过程及意义。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

3.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历史事件、人物,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品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课堂讨论道具、卡片等物品。

4.学生分组名单、小组活动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简要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学设计【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学习的具体要求是:(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等主要事件。

针对课标一(1)理解层面,通过多媒体展示反映慕尼黑会议的图片、漫画、文字材料,并进行问题设计,使学生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是牺牲小国利益来安抚侵略者,其影响十分恶劣。

针对课标二(2)简述层面,通过播放二战中的相关图片和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主要事件,让学生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三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从内容上,一是讲述了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二是通过德国进攻波兰、不列颠之战、莫斯科保卫战和珍珠港事件,讲述了二战的爆发和不断扩大。

通过二战这幅巨大的历史画卷向人们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展示了法西斯的贪婪。

教好这节课能够使学生具体的感知这段历史,同时,通过这一课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形成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从这两个层面上来说,这节课的教学,在本章乃至整个世界现代史教材中,都有着举足轻重、不可缺失的作用。

【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精力比较旺盛,特别是男生,比较喜欢了解战争史。

但他们的兴奋点往往集中在有趣的历史事件上,他们对二战的一些基本史实有所了解,但知识面不宽,对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加速原因和战争的性质理解不深,讲课时教师要注意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提高学生归纳、比较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慕尼黑会议、绥靖政策的图片及文字材料,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通过二战的地图,了解二战爆发的进程。

培养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看莫斯科保卫战和珍珠港事件的视频以及相关的图片资料,简述这些史实,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点】“慕尼黑阴谋”、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

【教学难点】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评价目标】1.通过学生的讨论、自主合作学习,利用文字材料、图片和教材,达成目标(1)(2),使90%学生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是牺牲小国利益来安抚侵略者,其影响十分恶劣。

慕尼黑阴谋将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2.通过播放二战中的相关图片和影视资料,达成目标(3)让学生了解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主要事件,并能简述事件发生的过程,让95%以上的学生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

【教学资源】1.图片及影视资料:《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2.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策略】1.讲解法。

通过设计三个篇章:阴谋篇、侵略篇、抵抗篇。

在教师引领下,通过图片和史料的引导,直观的感受历史,在进行“慕尼黑阴谋”的教学时,要讲清概念,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知道二战前期的史实。

2.分析讨论法。

针对本课重难点,通过史料引导进行讨论。

3.影视辅助法。

针对重难点,通过精彩的视频让历史书本知识更形象生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旧知连接:1.为应对经济危机的打击,美国、德国和日本分别走上了怎样的道路?2.二战的欧洲、亚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新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呈现生活片段:(一辆公共汽车上,一个小偷正在偷一个乘客的钱,大部分乘客都看见了,可他们养神的养神,看见的装没看见,漠不关心,只有一个孩子喊了一声:“抓小偷”,还被他的妈妈一把捂住了嘴,小偷在众目睽睽之下,大摇大摆的走下了汽车。

)教师:小偷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偷走钱包并大摇大摆下车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带着思考去学习,为高效课堂做好铺垫。

教师:同学们归纳的特别好,确实,由于乘客们的惧怕,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甚至是妥协造成了小偷的张狂与肆无忌惮!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历史,走进那场因为人们的妥协退让而加速爆发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板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让我们一起揭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阴谋篇阴谋篇——养虎为患教师:今年是希特勒上台多少周年?(学生回答)教师:希特勒上台后,野心勃勃的用战争为德国获取生存的空间,他首先吞并的第一个国家是奥地利。

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德国吞并奥地利实际上是对哪一个国家的挑战?对,《凡尔赛和约》我们知道一战后建立的维护世界和平的机构是《国际联盟》,德国兵不血刃的吞并了奥地利,那么操纵国际联盟的英法等国他们的态度如何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材料大屏幕显示材料:英国首相张伯伦宣称,当德国占领奥地利时,奥无法指望其他大国的援助。

美国驻法大使布利特通知德国,华盛顿“完全理解”德改变欧洲地图的计划。

法国政府也表示无意干涉奥地利事务。

不久,英、法、美等国又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分别把驻奥使馆改为驻维也纳领事馆。

苏联强烈谴责纳粹德国的侵略,并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讨论集体对付希特勒的侵略,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建议置之不理。

教师: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各国对德国的侵略采取了什么态度?学生:英、法——置之不理,不干涉,听之任之,放纵侵略。

美——表示理解。

苏联:强烈谴责,建议联合对付希特勒。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材料的设置,使学生比较容易得理解当时国际环境下,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能得逞的原因,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归纳历史的能力。

教师:苏联就像故事中的那个小孩子一样势单力薄,而英法美就是那些漠不关心的乘客,这就使做为“ 小偷”的希特勒的胆子越来越大,将他的魔爪伸向他的另一个邻居——捷克斯洛伐克。

关于捷克斯洛伐克的问题这里还有一个大的阴谋。

指导学生阅读第一目慕尼黑阴谋的相关内容,对照导学案作读书标记并记忆,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教师:出示《慕尼黑会议》图片,这就是当年慕尼黑会议的主宰者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德国的希特勒和意大利墨索里尼,这次会议的当事者捷克斯洛伐克哪去了?【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慕尼黑会议为什么被称为“慕尼黑阴谋”教师:出示图片,这就是慕尼黑会议上割让的苏台德地区,可德国的野心并没有满足,第二年就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我们把这种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的政策称为绥靖政策。

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一系列表现中我们能看出绥靖政策的实质其实就是对侵略采取什么态度?学生:妥协、纵容侵略!教师: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英国、法国要对法西斯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呢?(大屏幕出示材料)材料一:经济危机使英法政局动荡,内阁更替,很难实行坚定和连续的政策.英法尽管为一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仍因战争受到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得英法统治集团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意、日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战后英法两国国内政治也极为复杂。

材料二:一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它导致了大量伤亡,严重破坏了人民正常生活。

因此战后出现了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

希特勒竭力造成似乎唯苏联方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相信这点。

材料三:绥靖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顽固的反共产主义者,他们相信通过支持德国重新获得其原有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他们就会建起一座阻遏苏联共产主义西进的前哨堡垒。

教师: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有哪些?【设计意图】通过上述材料和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很容易的得出结论。

通过学生对史料的探讨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辩证分析历史、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教师: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英法等国实行了纵容侵略,牺牲他国保全自己的绥靖政策。

他们认为经过此举,尤其是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希特勒的胃口已经被填满了,从而获得了平安。

所以,当英国首相张伯伦从德国返回后,得意的说:我将和平从欧洲大陆带回了我们的祖国!他还对英国人说:这是我们和平的时代,我建议你们安心的睡觉去吧!教师:真的像张伯伦说的那样他们迎来了和平的时代吗?人们从此真能够安心睡觉么?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计,使学生认识到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侵略篇(板书)(二)侵略篇——祸水横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二目二战的爆发和扩大的相关内容,对照导学案作读书标记并记忆,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指导学生阅读第二目的相关内容,完成导学案。

教师: 出示《静坐战争》的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指导学生结合绥靖政策的目的和波兰的地理位置来考虑。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地图,直观的了解历史,结合前面的历史知识,得出结论:英法等国希望德国在灭了波兰之后,把侵略的矛头引向苏联,幻想通过牺牲波兰,一箭双雕!既灭掉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又保证了自己的安全。

进而加深对绥靖政策危害的认识。

教师:可是英法等国的愿望实现了吗?他们的这种做法导致了怎样的后果?【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得出绥靖政策的后果是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

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自食其果,导致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国的灭亡。

战争的祸水在西欧和北欧的大地上四处横行。

教师:出示毛泽东的论断和绥靖政策的严重后果的图片那么,作为“理解”德国法西斯侵略行为的美国,是否躲过了这场灾难呢?正当欧洲战场战火熊熊之际,远在太平洋的日本也在磨刀霍霍,对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进行了突然袭击。

引导学生观看《珍珠港事件》视频,了解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时间、过程、影响。

【设计意图】视频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加深对本课重点珍珠港事件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绥靖政策带来的严重后果及有因必有果的历史规律。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加深了学生对绥靖政策后果的认识,认识到必须加强联合才能打败敌人,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教师:有人说,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这种说法对不对?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将中外历史相结合,通过讨论、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得出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是在中国,早在1937年就全面爆发。

珍珠港事件的爆发,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开始。

教师:德国在西欧和北欧战场上横冲直撞,真的是所向披靡、天下不败吗?它在哪里遇到了坚决的抵抗?学生可以答出英、苏抵抗【设计意图】通过这个设问,调动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转到下一阶段的学习。

教师:学习了上面的知识,你认为法西斯国家能屡屡得手的原因是什么?出示材料:到1939年时,我们当然有力量摧毁波兰一国。

但无论在1938年还是在1939年,实际上我们从来无力抗拒这些国家的合力夹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