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5-关于高血压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与靶器官保护研究进展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188(2010)03—0129-05
¨o-√,o一.3一Zo.u
Progress of drug therapy and target organs protection in hypertension
CHEN Xiao-ping,WANG Si (Department ofCardiology,West ChinaHospita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
另外,ALLAY研究№o表明,高血压合并左心 室肥厚患者,阿利吉仑联合氯沙坦治疗较单药治疗 能更有效减轻左心室肥厚且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 率。提示,与单药治疗相比,基于肾素抑制剂的双 重RAAS阻断治疗可能增强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 但这仅是一项小规模短期临床研究,更多的证据支 持有待于ASPIRE HIGHER研究结果的最终揭晓。 2.3高血压疫苗
人群中的重要性,在2007年指南的基础上,根据 ACCOMPLISH、ADVANCE、HYVET、ASCOT和
ONTARGET研究结果,完善和优化了联合治疗方 案,特别指出CCB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 统(RAAS)抑制剂的联合治疗在高危人群靶器官
保护方面的优势,同时也不否认其他联合治疗方案 的有效性。另外,对阶梯式治疗模式弱化,指出更 适用于某个人群或某种疾病的药物类别,例如,对 于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心绞痛、左心室肥厚、颈
患病率及低控制率的特点。我国卫生部2002年进 行的全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成 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算我国高血压现患病 例至少2亿,但其血压治疗控制率仅为25%。美国 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价和治疗全国委员会第7次 报告(JNC7)u1指出,美国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达标 率也不足30%。近年来,由于新型抗高血压药物不 断上市,高血压药物治疗方案不断优化,高血压的 治疗控制率较往日有所提高,但尚缺乏世界范围的 流行病学证据。
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9), 14229-14233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91989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刘 平,王 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收稿日期:2023年8月9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3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11日摘要 高血压病是社会一种常见病,十分普遍,据调查,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逐年增长,约占整体人群的27.9%,国内外对本病的治疗还是以西药为主。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医对其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
高血压病,中医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从肝、脾、肾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另外,针刺与艾灸也是一种有利于本病的治疗手段,本文从肝脾肾、针刺以及艾灸角度论述高血压病的治疗。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高血压病,综述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Ping Liu, Jiao Wang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Received: Aug. 9th , 2023; accepted: Sep. 3rd , 2023; published: Sep. 11th, 2023AbstractHypertension is a common disease in society, very common,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the number of adults with hypertension in our country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ccounting for about 27.9% of the overall population,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at home and abroad is still based on West-ern medicine.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research of TCM on its treatment is deepening. Chinese medicine holds that hypertension disease location is mainly in the brain, closely related to liver, spleen and kidney, from the liver, spleen, kidney treatment has achieved a better effect, in刘平,王蛟additi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also a favorable treatment means for this disease, this article from the liver, spleen and kidne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erspective to discuss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KeywordsTherapy of TCM, Hypertension, Review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病因未明、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常常伴有头晕头痛,但多数患者并未有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高血压如果长期控制不佳,常常会伴有心、脑、肾、视网膜等靶器官损害。
治疗性疫苗反向疫苗与传统疫苗的比较与研究进展

治疗性疫苗、反向疫苗与传统疫苗的比较与研究进展班级:组别:姓名:学号:摘要:治疗性疫苗、反向疫苗与传统疫苗各自拥有着它们的优缺点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治疗性疫苗主要起到治疗的作用,而反向疫苗从基因水平表达的产物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某种疾病的预防,传统疫苗有着很多缺点,但因其准确也被广泛应用。
本文结合了它们的特点并对最新进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治疗性疫苗;反向疫苗;传统疫苗;进展正文: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
现主要介绍三种疫苗及其研究的新进展。
一.三种疫苗的概念与比较1.1 治疗性疫苗治疗性疫苗是指在已感染病原微生物或已患有某些疾病的机体中,通过诱导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达到治疗或防止疾病恶化的天然、人工合成或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的产品或制品。
它通过打破机体的免疫耐受,提高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对一些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的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它不仅具有传统疫苗的一般功能,而且能够用于临床患者的治疗,因此治疗性疫苗研究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临床数据表明治疗性疫苗在肿瘤、高血压和乙型肝炎等慢性复发性感染等疾病方而具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治疗性疫苗的作用机制还尚未完全研究清楚。
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在某些感染病原体的机体内由于免疫系统缺陷,不能发挥免疫反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治疗性疫苗通过不同的途径把微生物抗原呈递给免疫系统,来弥补或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清除病原体的作用。
另一种认为,机体接受治疗性疫苗后,刺激T细胞、B细胞增殖,激活巨噬细胞,促进自然杀伤细胞杀伤病原体,从而发挥免疫增强作用,如利用卡介苗治疗肿瘤,就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而辅助治疗肿瘤。
1.2 反向疫苗反向疫苗学是从全基因水平来筛选具有保护性免疫反应的候选抗原的疫苗发展策略。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一、本文概述高血压,作为一种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其有效管理和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抗高血压药物作为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手段,其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情况直接关系到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新型药物的开发、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传统药物的优化等方面。
本文还将重点关注抗高血压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包括治疗效果、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患者依从性等问题。
通过对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的综合分析,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药物研发人员以及高血压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以期推动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提高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抗高血压药物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症的重要药物类别,其分类方式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是按照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进行分类。
利尿剂(Diuretics):利尿剂主要通过增加尿量,降低血容量,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这类药物包括噻嗪类、呋塞米、螺内酯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抑制剂,ACE inhibitors):ACE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阻止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从而起到降压作用。
常见的ACE抑制剂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等。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s):ARBs通过阻止血管紧张素II与其受体结合,达到降压效果。
常见的ARBs有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
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s):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止钙离子进入细胞,松弛血管平滑肌,从而降低血压。
这类药物包括二氢吡啶类、苯烷胺类、苯噻氮卓类等。
β受体阻滞剂(Beta Blockers):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心脏和血管上的β受体,减缓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从而减少心脏输出量,降低血压。
高血压疫苗进展情况汇报

高血压疫苗进展情况汇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常见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有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高血压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研发高血压疫苗成为了医学界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努力,试图研发出一种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疫苗。
经过长期的努力,一些积极的进展终于取得了。
目前,高血压疫苗的研发工作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这为最终成功研发出高血压疫苗提供了希望。
首先,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他们发现,通过注射一定的疫苗,可以显著降低实验动物的血压水平。
这些实验结果为高血压疫苗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进一步的临床试验也证实了这一点,一些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在接种疫苗后,血压得到了有效控制,症状明显减轻。
其次,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可能与高血压疫苗研发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这些生物标志物在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研究这些生物标志物,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为高血压疫苗的研发提供更多的线索和思路。
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高血压疫苗的研发工作也在不断加速。
新型的疫苗载体、疫苗制备技术、疫苗接种方案等方面的突破,为高血压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些生物技术公司和医药企业也加大了对高血压疫苗研发的投入,这为高血压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综上所述,高血压疫苗的研发工作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虽然距离最终成功研发出高血压疫苗还存在一定的挑战和困难,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高血压疫苗最终会问世,为全球范围内的高血压患者带来福音。
让我们共同期待高血压疫苗的早日问世,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血压疫苗进展情况汇报

高血压疫苗进展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我是高血压疫苗研究团队的成员,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向大家汇报我们研究所取得的进展情况。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很高的发病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
高血压的长期不治疗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脏病、脑卒中、肾病等,给个人和整个社会健康造成了很大压力。
为了解决高血压这一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们的团队一直致力于高血压疫苗的研发。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首先,我们成功研发出了高血压疫苗的候选疫苗。
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我们将高血压相关的致病基因分离出来,并制备成疫苗。
我们在小鼠及猴子模型中对该疫苗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结果显示,该疫苗能有效降低血压水平,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其次,我们正在进行高血压疫苗的临床试验。
当前已经完成了第一、二阶段的临床试验,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
首先,我们的疫苗在人体中的安全性得到了有效验证。
疫苗接种后,没有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其次,初步的效果也非常令人鼓舞。
接种高血压疫苗后,患者的血压明显下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大大降低。
这为进一步推进高血压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此外,我们还在不断优化和改进高血压疫苗的配方和制备工艺。
通过结合多种免疫调节因子和适当的辅助剂,我们努力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从而增强疫苗的抗原性和保护效果。
我们还在与相关合作单位合作,进一步提升疫苗的稳定性和制备工艺的规模化。
相信通过我们团队的不断努力,高血压疫苗的研发将会越来越接近成功。
最后,我们也十分重视高血压疫苗的推广和普及工作。
我们与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高血压疫苗的进一步研发和应用,为广大高血压患者提供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感谢领导和各位专家一直以来对我们研究工作的支持与鼓励。
我们将继续坚持科学研究、不断攻关创新,努力推动高血压疫苗的研发向前迈进,为人类健康献一份力量!谢谢大家!。
借助疫苗治疗高血压

●
J
啡 的女性 患宫体 癌 的风 险要 远低于 不怎 么喝咖 啡 的人 。
从 1 9 年 到 1 9 年 , 日本 厚 生 劳 动 省 对 全 国 1 个 地 区 90 94 0 的 约 5 4 名 4 岁 至 6 岁 的 女 性 进 行 了调 查 , 主 要 了 解 她 们 . 万 0 9
荷尔蒙 发生作 用。
研 究 发 现 , 这 种 抗 高 血 压 疫 苗 能 够 生 产 一 种 抗
制 。 使 用 这 种 疗 法 不 能 取 代 健 康 的 生 活 方 式 ,也
不 能 取 代 其 他 控 制 高 血 压 的 药 物 。 他 认 为 , 这 种
体 ,该抗 体 能对血 管紧张 素 l 生作 用。 I 产
这 种病 占 白血病 患 者 的5 %一1 % ,而 在 婴 0
儿 白血 病 中 所 占 比例 超 过 四 分 之 三 。 美 国 斯 坦 福 大 学 克 利 里 博 士 领 导 的 研 究 小 组 最 初 通 过 试 验 得 到 的 线 索 是 , 阻 断
日常生 活中饮 用咖 啡的频率 。  ̄ 2 0 年 末 ,她们 中 间有1 7 患上 宫体癌 。 J 10 5 人 1
GS 3 K 可能 有助 于治 疗 混合 系 白血病 。 克 利
里 认 为 ,他 们 并 没 有 使 用 最 好 的 GS 3 断 K 阻 剂 , 但 却 在 老 鼠 体 内 具 有 长 期 的 疗 效 。 用 该 药 治 疗 过 的 老 鼠 比 未 用 此 药 治 疗 的 老 鼠
存 活期大 大延长 。
胞 中采 用 不 同的GS 3 断剂 ,发 现也 能 阻 K 阻
止细胞 的生长 。
5 2 0 . o中国医药指南 4 08 1
高血压疫苗能代替降压药吗

龙源期刊网 高血压疫苗能代替降压药吗作者:周子华戴勇来源:《大众健康》2019年第08期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问题。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的统计结果,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3.2%,约有2.45亿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治疗率为45.8%,控制率仅为16.8%。
高血压治疗性疫苗是一种治疗高血压的新方法。
与传统的化学药物相比,高血压疫苗具有生物靶向目标精确(靶点特异性高),作用持久(1月~3月免疫一次可维持数月效果,不需要天天给药),依从性高及费用更低的优点,展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肾素-血管緊张素系统(RAS)在血压的维持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RAS的过度激活,可以收缩血管而升高血压,而更高的血压迫使心脏更加努力地工作。
因此目前国际上降压疫苗的研制,与常见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药物的作用相似,主要抑制RAS。
国际上以肾素(Renin)为靶点研发的降压疫苗已有50多年的历史。
1987年Michel JB等学者将研发出的肾素降压疫苗,用到动物模型中,虽然成功降压,但引起了肾脏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不得不终止。
随后,以血管紧张素Ⅰ(Ang I)为靶点的Ang I降压疫苗研发成功,并可以降低高血压模型动物的血压,遗憾的是,在其后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中被证明无效。
2007年瑞士Cytos公司研制出CYT006-AngQb降压疫苗,靶点是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完成临床Ⅱa期实验后,证实该疫苗安全性好,能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约8mmHg。
尽管临床实验结果还不十分令人满意,但是降压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初步确认。
2015年日本学者又发明了血管紧张素Ⅱ-DNA疫苗。
该疫苗能长期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并延长生存率。
在国内,廖玉华教授率领的高血压疫苗研发团队,于2006年和2011年分别发明了国际上第一个针对鼠和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的降压疫苗(ATR12181和ATRQβ-001降压疫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血压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进展通讯作者:袁如玉,Email:yuanruyu@ 邢 艇,袁如玉(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脏科,天津300211)关键词:高血压;疫苗;血管紧张素类;病毒;病人依从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583X(2009)1721553203 高血压是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高血压治疗的主要手段仍是依靠降压药物和改善生活方式,需要长期甚至终生的治疗,由于多种原因,患者或不能坚持治疗,或未能降压达标,直接导致高血压控制率不高,这是目前高血压治疗领域的主要问题之一。
因此,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一直是世界各国心血管基础与临床工作者探讨的问题和研究的热点[1]。
对于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表明,肾素2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异常激活使血压升高,而长时间血压升高使血管发生病理重塑,并引发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故RAS成为高血压化学药物治疗的主要靶点,临床上应用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均获得了良好的降压及靶器官保护疗效,所以研究者继续针对该系统尝试应用免疫阻滞的手段来阻滞RAS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2]。
关于高血压治疗性疫苗的研究,再次进入业内人士的视线。
1 高血压疫苗的定义及作用机制高血压疫苗主要指的是治疗性疫苗即针对慢性反应,在体内产生持续性的自身抗体从而发挥其作用,不同于传统的预防性疫苗,它是利用疫苗来诱导和增强抗体特定的免疫反应,以达到有效控制病情的目的。
这种疫苗作用于人体的RAS,该系统目前被认为是引起大多数高血压的主要发病机制。
疫苗把RAS的抗原引到人体,通过转染技术,把抗原和病毒结合,注射到人体,人体就会产生相应抗体,抗体持续地作用于RAS。
研究者介绍,他们使用了一种病毒样的颗粒,在化学结构上将其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结合,这样人体会对AngⅡ产生强烈的抗体反应,从而降低血液中血管紧张素的含量。
治疗性疫苗主要分为3类:①肾素2血管紧张素疫苗,主要阻断位于上游的肾素,从而从源头上减少了下游的血管紧张素Ⅰ(AngⅠ)及Ⅱ在血液中的浓度,同时也降低了负反馈作用所致的肾素水平的升高,但是主要的缺陷为靶器官的损害较高。
②AngⅠ及Ⅱ的中和抗体疫苗,主要依靠该抗体的中和作用减少了血管紧张素的作用,但是存在的问题是此中和抗体能否完全中和血管紧张素的作用,同时靶器官的保护作用较差。
③AngⅡ受体的短肽疫苗,即类似于ARB,具有降压,减少全身血流量的作用,但其具有反馈性肾素升高的缺陷。
高血压形成的主要机制是小动脉的收缩和体内钠水滞留的结果。
引起小动脉的收缩和体内钠水滞留的主要原因是体内生成过量的具有该作用的生物活性因子。
目前使用的降压药是扩张血管和减轻钠水潴留,企图拮抗这些生物活性因子的生物学作用,达到降压的目的。
但这样做的结果不能清除体内过量的生物因子,而且机体常通过反馈机制使已经过量的因子进一步的升高。
因此治疗结果常使高血压的缓解是暂时的,疗效难持久。
使用疫苗的主动免疫原理是直接针对体内过量的生物活性因子,用免疫学原理中和它们的生物活性,并将其清除出体外。
高血压疫苗中和生物活性因子的作用不仅可以治疗高血压,更有疗效持久的优点,因此受到各国研究者的关注。
2 高血压疫苗的发展过程及进展这种治疗性疫苗1953年就已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
第1个抗体对象是肾素,抑制肾素活性是抑制RAS的初始步骤,抑制该系统的限速酶,理论上是最好的疫苗设计靶点,但在动物研究中发现,由于肾素蛋白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使得血压下降的同时,动物肾脏出现严重的自身免疫反应,因而肾素疫苗的安全性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此后50多年研究者进行了许多尝试但进展不大。
2004年,Brown等[3]报道英国学者开发了AngI疫苗2 PMD3117,并进行临床试验,完成免疫程序后,在高血压患者体内疫苗产生了高滴度抗体并能维持较长时间,但患者在撤停ACEI和ARB类降压药物后血压出现反弹。
同时观察到患者体内的醛固酮分泌受到了明显抑制,说明该疫苗能对RAS产生抑制作用,血压不能维持的原因考虑为抗体还未达到足够高的滴度。
从21世纪起,AngⅡ短肽的类似疫苗开始出现,并在取得了Ⅰ期及Ⅱa期临床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又使此治疗性疫苗成为研究的热点。
目前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血管紧张素这一环节。
2007年,瑞士Cytos生物公司宣布,已完成Ⅱa期临床研究并已公布结果。
Tissot等[4]报道Bachmann等用针对Ang Ⅱ的抗高血压疫苗,该疫苗名为C YT0062AngQ6,内含Ang Ⅱ多肽与病毒颗粒结合在一起形成抗原,激发体内生成抗AngⅡ抗体。
C YT0062AngQ6在大鼠、小鼠实验具有高度免疫功能,400μg可降血压21mm Hg(1mm Hg=0.133 kPa)。
血液内AngⅡ浓度较单用病毒颗粒对照组增加9倍,有效地阻断了RAS。
与雷米普利(一种ACEI制剂)比较,两组效果类似[5]。
在临床研究方面:安全性研究,临床Ⅰ期志愿者12例分别注射C YT0062AngQ6100μg或安慰剂,观察4周,无不良反应。
正常血压的人血压无变化,2周后血液内AngⅡ抗体增加。
临床Ⅱa期研究收治72例轻中度高血压(140~179/90~109mm Hg)患者,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被注射了100μg或300μg的疫苗或者安慰剂。
这些患者平均年龄为51.5岁。
研究开始后,在0、4及12周时进行疫苗注射后,注射疫苗的患者对AngⅡ产生强烈的抗体反应,在那些注射较高剂量疫苗的患者中反应更加明显。
2次注射后观察8个月;观察目的:安全性与耐受性,同时观察24小时血压变化及血浆肾素浓度,血压的变化在第14周进行评估。
全部患者在注射局部有疼痛、红斑、水肿等表现[6]。
疫苗组头痛较常见,但在1~2天内消失,安慰剂组(氢氧化铝乳剂)注射不含疫苗安慰剂,也有类似反应。
抗体滴度证明,首次注射后全部患者都产生明显的抗AngⅡ反应;1个月后第2次注射抗体滴度达高峰,到第3个月注射第3次,滴度下降。
300μg注射产生的抗体反应较强,半衰期为123天,即大约4个月。
在14周时做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显示:①该疫苗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大剂量组抗体反应性显著高于小剂量组;②300μg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比基线时下降5.6mm Hg(P=0.007)和2.8mm Hg(P=0.034);③300μg组清晨5~8时血压显著降低,与安慰剂组相比,血压晨峰降低25/13mm Hg。
同时英国Protherics制药企业也宣布,利用血管紧张素原研制出疫苗,并进入Ⅱ期临床。
他们使用常见的贝类“帽贝”的一种蛋白质来攻击人体肝脏分泌的血管紧张素原,姚远[6]报道此高血压疫苗仅需注射3剂,每间隔6个月追加1剂,可使血压维持平稳下降,该疫苗有望5年内上市。
3 高血压疫苗的优势高血压疫苗降压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Ⅱa期试验取得成功,令全球数亿高血压患者看到了摆脱长期口服药物治疗的新希望。
C YT0062AngQb降压治疗的原理清晰、方法简单,且优势明显,可显著控制清晨血压,减少心脑血管事件。
该方法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可以说是高血压治疗史上里程碑式的进展。
Tissot等[4]认为与传统口服降压药物相比,高血压疫苗具有多方面优势:①口服降压药物半衰期短,无法稳定控制清晨血压,而此时正是心脑事件的高发时段,试验证实,高血压疫苗能保证患者凌晨血压显著下降。
②疫苗每年只需注射3次,避免了每天定点服药的不便,依从性明显优于口服药。
③有些高血压口服药也是依据血管紧张素的原理治疗,但不少患者觉得降压效果不明显而自行停服。
还有患者服用后不良反应较大,而高血压疫苗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小,只有一些类似流感的症状,患者更易接受。
4 高血压疫苗的不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廖玉华教授认为就降压幅度来说,C YT0062AngQb疫苗没有目前已有的化学口服药物理想。
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为:①该疫苗在动物实验中采用400μg免疫3次使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收缩压下降21mm Hg,而应用于患者时治疗剂量为300μg,剂量偏低;②AngⅡ是RAS的中间环节,免疫AngⅡ能使循环中的AngⅡ浓度下降进而降压,但RAS的反馈机制使得AngⅡ水平会再次上升,因此循环中AngⅡ抗体必须维持稳定的滴度,这就需要反复多次免疫以维持治疗效果,从而达到理想的降压幅度。
因为C YT0062AngQb降压疫苗Ⅱa期临床研究主要是检验疫苗免疫原性及安全性,因此在选择试验剂量方面可能没有达到理想的治疗剂量及足够的免疫次数。
高血压疫苗降压治疗的不足还在于:①试验只是小范围小样本,尚需要更大范围更多样本的临床试验资料,才能全面验证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以及远期效果(包括不良反应)。
②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存在多样性、复杂性,目前的疫苗只是针对RAS血管紧张素这一作用机制,即相当于ACEI、ARB两类药物的作用,而对于其他类型、其他发病机制的高血压尚不能确定是否有效。
其他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和利尿剂等仍需使用。
③高血压疫苗本身还存在很大的成长和改进空间,如降压作用能否更持久。
此外,目前的降压疫苗降压幅度有限,只能应用于1级或2级高血压(即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而且属于治疗性疫苗,不适用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健康人预防性应用。
至于正常人应用后血压是否降低,妊娠妇女和儿童高血压患者,肾性或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是否适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5 我国研究现况我国高血压患者约1.6亿人,高血压疫苗的研究和开发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主持我国高血压疫苗研究项目的廖玉华教授表示,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用动物做试验的效果非常好,但是要应用到临床治疗中还有一段距离。
1997年,廖玉华教授开始对高血压与免疫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2002年,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始研究降压疫苗。
经过反复试验,他们终于合成了一种比蛋白质分子还要小的分子多肽,将这种分子注入体内,可产生抗体。
2005年11月,廖教授将这一研究成果带到了美国心脏病年会上,引起国际同行的极大兴趣。
他率领的课题组开发的鼠AngⅡ1型受体(A T1)疫苗,已完成大鼠实验,进入临床前的动物实验阶段,该疫苗通过阻断RAS最终的效应环境来实现降压及保护靶器官的作用。
魏芬等[728]介绍了在其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研究AngⅡ1型受体短肽疫苗。
他们将此疫苗定义在阻滞性抗体水平,应用计算机生物学信息技术,选取了疏水性低值、亲水性和抗原性高值位于细胞外功能域的序列,将选取的肽与病毒载体相结合,注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中,连续观察64周。